刑法中的單位犯
『壹』 刑法對單位犯罪如何處罰
刑法中對單位犯罪的處罰方式是對單位本身判處罰金,並對單位的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判處相應的刑罰。可構成單位犯罪的主體包括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和團體。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十條
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行為,法律規定為單位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第三十一條
單位犯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判處刑罰。本法分則和其他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貳』 刑法對單位犯罪有哪些規定
法律分析:單位負刑事責任的范圍,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行為,法律規定為單位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單位犯罪的處罰原則,單位犯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判處刑罰。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三十條 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行為,法律規定為單位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第三十一條 單位犯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判處刑罰。本法分則和其他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叄』 刑法中對單位犯罪的刑事責任有哪些規定
刑法對單位犯罪刑事責任規定:單位犯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判處刑罰。單位犯罪是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為單位謀取利益,經單位決策機構或者負責人決定實施的,法律規定應當負刑事責任的危害社會的行為。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十條
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行為,法律規定為單位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第三十一條
單位犯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判處刑罰。本法分則和其他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肆』 刑法中單位犯罪都有哪些
主要是:刑法第120條資助恐怖活動罪;第125條非法製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專槍支、彈葯、屬爆炸物罪;第126條違規製造、銷售槍支罪;第128條非法出租、出借槍支罪;第137條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第140—148條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罪;第151—153條走私罪;第159條虛假出資、抽逃出資罪;第161條提供虛假財會報告、不披露重要信息罪;第162條妨害清算罪;第175條高利轉貸罪;第176條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第177條偽造、變造金融票據罪;第190條逃匯罪;第191條洗錢罪;第198條保險詐騙罪;第201條偷稅罪;第213—219條侵犯知識產權罪;第221—230條擾亂市場秩序罪;第244條強迫職工勞動罪;第327條非法出售、私贈文物藏品罪;第334條第2款採集、供應血液、製作、供應血液製品事故罪;第347條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毒品罪;第355條非法提供麻醉葯品、精神葯品罪;第363—365條製作、販賣、傳播淫穢物品罪;第387條單位受賄罪;第391條對單位行賄罪;第393條單位行賄罪;第396條私分國有資產罪、私分罰沒財物罪。
『伍』 刑法關於單位犯罪的規定
我國刑法對單位犯罪的規定:公司、企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行為,如果法律規定為單位犯罪的,上述單位應當負刑事責任;並且單位犯罪的,對單位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也要判處刑罰。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十條
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行為,法律規定為單位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第三十一條
單位犯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判處刑罰。本法分則和其他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陸』 刑法中的單位犯罪
刑法第30條規定:"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行為,法律規版定為單位權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根據這一規定,單位犯罪是指由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實施的依法應當承擔刑事責任的危害社會的行為.它有如下基本特徵:
1.單位犯罪的主體包括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
2.單位犯罪必須是在單位意志支配下由單位內部成員實施的犯罪.
3.單位犯罪必須由刑法分則性條文明確規定.
『柒』 關於刑法單位犯罪的最新規定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十條的解釋
(2014年4月24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八次會議通過)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根據司法實踐中遇到的情況,討論了刑法第三十條的含義及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等單位實施刑法規定的危害社會的行為,法律未規定追究單位的刑事責任的,如何適用刑法有關規定的問題,解釋如下:
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等單位實施刑法規定的危害社會的行為,刑法分則和其他法律未規定追究單位的刑事責任的,對組織、策劃、實施該危害社會行為的人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二、在司法實踐中認定單位犯罪應注意如下問題:
1、單位的性質不影響單位犯罪的成立。我國刑法第30條規定的單位,既包括國有、集體所有的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也包括依法設立的合資經營、合作經營企業和具有法人資格的獨資、私營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
2、不以單位犯罪論處的情況。具備下列行為之一的,均不視為單位犯罪,而只能以自然人犯罪處罰:
(1)個人為進行違法罪活動而設立的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實施犯罪的;
(2)公司、企事業單位設立後,以實施犯罪為主要活動的;
(3)盜用、借用單位名義實施犯罪,違法所得由實施犯罪的個人所得或私分的。我國對單位犯罪原則上採取雙罰制,即單位犯罪的,對單位處罰金,同時對單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刑罰。刑法分則和其他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捌』 刑法中對單位犯罪怎麼處罰
刑法中對單位犯罪規定了以下處罰:如果單位犯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判處刑罰。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行為,法律規定為單位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法律依據】
《刑法》第三十條
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行為,法律規定為單位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第三十一條
單位犯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判處刑罰。本法分則和其他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