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城市法與商法
Ⅰ 為什麼說城市法和商法既有封建主義的性質,又有資本主義的因素
因為就法律而,城市法中的很多具體法規、條例和規則,明顯地是與封建等級制的特權法相對立的。例如,它基本上廢除了封建的人身依附關系,取消了封建領主的特權,使土地可以自由地出租、買賣、交換、抵押和讓與;廢棄了那些復雜而又具有濃厚形式主義色彩的訴訟程序;證人的證言取代了誓證和司法決斗;罰金取代了贖命金,等等。此外,城市法中有關財政、、商業等方面的法規也比較鮮明地體現了資本主義法律關系的性質。但是否由此可以斷言,中世紀城市法應歸於資本主義早期法律的范疇呢?全面分析西歐中世紀城市法,又難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因為城市法本身並沒有也不可能在中世紀時代完全沖破封建的藩籬,它還包含著不少封建性質的因素,也還調整著不少封建性質的法律關系。
(一)中世紀城市法的形成與發展
城市法(CityLaw)是指西歐中世紀伴隨城市的興起與城市商業貿易的繁榮而形成發展起來的法律體系,適用於城市、自治城市、半自治城市和城市共和國。它既不是統一的國內法,也不是統一的國際法,而是由一些涉及城市組織結構和管理、城市居民的法律地位,以及商業、手、征稅等適應城市發展需要的法規組合而成。
城市的興起與城市商業手工業的發展是城市法應運而生的根本前提。引起城市法產生的直接原因則主要是:
其一,城市商業貿易中出現的爭端需要相應的法規來調整,市民階層與商人的利益需要得到相關法律的保護,而領主法庭或教會法庭卻沒有相應的規范來解決這類;
其二,城市的形成大都跨越一個或幾個封建領地管轄范圍,而各封建領地卻各有自已的地方習慣法,這就使城市居民同時要受多個封建領地法律的約束,這種司法管轄權的極端混亂現象,束縛了城市手工業和商業貿易的發展;
其三,「司法程序中僵硬的和傳統的形式主義,延誤時日,裁判決斗以及免訴宣誓的流弊,全憑偶然性判決的神意裁判等等,對商人來說是無休止的折磨,他們需要一種比較簡便、比較迅速和比較公平的法律」①。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城市居民迫切希望獲得人身自由和城市的自治, 擁有能保障自己生命財產和調整城市正常經營活動的法律,以擺脫封建教俗貴族的橫征暴斂和領主司法審判權的束縛。至11世紀,西歐大多數城市通過武裝起義或金錢贖買,先後迫使各國國王和封建領主作了讓步,使城市在立法、司法和行政管理上獲得了不同程度的自治。
主要有三種類型:
(1)城市共和國,它擁有獨立的軍隊和管轄領域,不僅在城區擁有自治權,而且控制城郊農業區域;
(2)城市公社,只在擁有的城區中享有自治權;
(3)享有不完全自治權的城市,由國王或所屬區域的封建領主派人和城市代表共同管理。由於城市自治地位的確立,城市立法、司法機構的形成,使城市法的制定和發展有了和組織的保證。
Ⅱ 簡述中世紀商法發展歷程
中國世界商法現代書院與這個歷史地方已經是特別巨大的,還是可以的。
Ⅲ 中世紀西歐城市法的基本內容具體是什麼它的商法是怎樣形成的
中世紀西歐城市法的形成及其表現形式(法律淵源):
①特許狀;②城市立法;③行會章程;④習慣和判例
中世紀西歐城市法的基本內容(為什麼說城市法廣泛涉及到公法和私法的各個領域?)
①市民身份;②城市機關的組織;③行會組織;④所有權和債權方面。
Ⅳ 中國古代商業法制與中世紀西歐城市法的有什麼不同
1、定義不同
城市法為中世紀西歐城市中形成、發展、適用的法律體系,其內容一般涉及商業、貿易、征稅、城市自治及城市居民的法律地位等。它不是統一的國內法,也不是統一的國際法。它是西歐中世紀法律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古代商業法制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夏商周到明清四千多年,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的發展脈絡清晰,有因有革,內容豐富,特點鮮明。歷代立法中國古代自國家出現後,統治階級就開始通過國家機關制定法律,建立法律制度。經過幾千年的發展,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沿革清晰、特點鮮明的法律體系。
2、作用不同
城市法對傳統封建法有一定的瓦解作用,為確立新的社會法奠基,一些內容對近代民法制度產生重大影響
中國古代商業法制享有自由和平等權的的市民階級的存在及城市組織的活動及其職能模式,影響近代國家的機構體制,形成的法律意識,對後世影響尤其深遠。
3、特點不同
城市法是中世紀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資產階級法有重要影響。它反對封建土地所有權和封建特權以及封建身份,體現了平等、自由精神和法治的理念,影響了近代資產階級的人民主權和法律是公意的思想,它的一些原則和制度也直接或間接地被近代資產階級國家所接受或運用。
中國古代商業法製法律淵源多元化, 即創製法律的機關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元的。就整個封建法律而言,中國古代商業法制是一種主要法律淵源。
Ⅳ 中世紀城市法、商法的出現對於近代西方法治的形成有哪些重大意義
體現了新來的經濟關系和階自級關系的要求,是現代資本主義民商法的重要淵源,具體的可參見http://www.dss.gov.cn/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64905
Ⅵ 城市法的主要淵源有哪些
城市法的主要淵源
作者:葉秋華
1.特許狀。特許狀是國王和城市所屬轄區的封建主承認自己領地內城市的自治地位並授予其相應權利的法律文書。主要內容包括確認城市的自治權和經商特權,明確市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例如,在確定領主征稅權和市民應繳納稅款的前提下,承認城市自治權,允許城市有權制定法律和建立行政管理機關與司法機關,確認市民人身自由,並賦予市民享有經商、組織商會行會、使用城市土地等權利。特許狀均不同程度地限制了國王與領主對城市的權力,滿足了市民階層的某些經濟政治要求,實質上是一種封建權利的轉讓證書。特許狀是城市法的主要淵源,提出了城市法的主要原則和制度,在城市法中居於根本法的地位,類似近代憲法,但它並不是一個完整的體系,也沒有全面反映和規定城市社會生活的基本方面。
2.城市立法。指自治城市的權力機關——城市議會適應社會發展需要頒布的法令、條例等。內容廣泛,涉及城市的建設、財政、商業、手工業、糧食供應、學校教育、社會救濟、治安維護和軍隊等問題。隨著城市的發展,城市立法不斷增多,成為城市法的重要淵源。
3.城市習慣和判例。指西歐各城市在長期社會生活和商業交往中形成的各種習慣及城市法院的判例,是城市法的重要淵源之一。西歐許多城市法匯編實際上是習慣法和判例的記載。這些匯編在調整城市商事活動、規范市民行為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中羅馬法及地中海商法等的影響十分明顯。
4.行會章程。指西歐各城市中同一行業的商人和手工業者建立的行會所制定和通過的規范。行會是城市商人和手工業者為共同維護自己的權益、保障自己人身和財產安全而組成的社團。各行會均有由會員大會制定和通過的章程。行會章程對本行會的組織、活動規則以及行會會員的權利義務等做出詳細規定,不僅對行會人員具有約束力,而且由於在西歐各城市中,行會是一種普遍存在且不依附於任何權力的自治團體,它雖不是官方正式的管理機構,卻承擔著管理和支配城市基本群眾生活,組織領導各項事務的具體任務。因此,凡是屬於城市議會和城市法院許可權之外的各種政治與經濟活動,均受行會章程的制約。行會章程實際上具有法律效力,成為城市法的淵源之一。
5.城市同盟法令。中世紀後期,各城市同盟,如《漢薩同盟》、《萊茵同盟》等制定的城市間的協議和公約,以及其他要求參加同盟的各城市共同遵守的法令,具有各城市共同法的性質。
Ⅶ 現代商法與歐洲中世紀商法,近代商法相比較有何演變性特徵
覺得商法規制的商業形式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復雜。比如中世紀歐洲已出內現了商人團體容和商人合夥、家庭合夥,但近代屬於商法規制的又包含了有限公司、兩合公司、股份公司……歐洲現代商法又出現了關於國有獨資公司的規定,可見商法是一個歷史范疇,隨社會實際發展之需要自己也從而發展,其所規制之商業形式日後必然更加豐富。
此外,現代商法也經歷了從過去商事慣例、習慣但逐步成文化並進而法典化的形式淵源的演變。
請採納。
Ⅷ 歐洲中世紀城市復興的原因
「公民人文主義」(Civic Humanism)這個概念,是德裔美國學者漢斯?巴倫(Hans Baron)提出來的。[9](P119 - 125)「公民人文主義」強調積極參政,投身社會,激發愛國激情,嚮往共和國,捍衛祖國獨立自由。這種公民人文主義精神,產生於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公民政治生活。古希臘城邦的主權屬於有公民權的人。公民大會在各城邦都是最重要的權力機構,城邦的一切重大問題必須由公民集體決定。由於絕大多數公民實際上都參與了公共事務,所以這種共同體格外堅強,體現出各城邦公民的愛國主義精神,以及追求城邦自由、獨立的正義感。在古羅馬,公民參與政治的活動也非常活躍,不僅政府官員而且地方城市的市政官員,都要一年一選。希臘人和羅馬人的參與意識、愛國精神,不僅沒有由於中世紀的到來而泯滅,相反在長期的「人鄉(羅馬)隨俗(選舉)」中發揚光大,成為中世紀「公民人文主義」復興的源泉。巴倫在《早期義大利文藝復興的轉折點:古典主義和專制政治時代的公民人文主義和共和派自由》①中認為,公民人文主義的復興,開始於1389-1402年共和國的佛羅倫薩對專制者加利佐?維斯康提統治的米蘭的斗爭。當時的義大利權力把握在少數貴族手裡,具有積極參與政治傳統的公民為爭取組織行會和參加選舉的權利而展開了激烈的斗爭。[lo](P194- 197)在斗爭中產生了不同於14世紀之前的人文主義精神,即把自己關閉在寧靜的書齋,淡漠政治,沉迷於煩瑣哲學和修辭學研究。這種新的公民人文主義主張走出書齋,投身社會,發揚公德心和愛國的公民精神,捍衛城邦國家的獨立,積極參政,為共和國城邦服務。這種公民人文主義精神,既是對古典時代的公民意識和愛國精神的復興,又是產生中世紀後期的共和國思想的源泉。從布魯尼到彼德拉克再到馬基雅維里,都提出了共和主義思想。「布魯尼將一部羅馬史當作最明顯地證明他的這樣一種信念的證據:人民只要有參加政府事務的自由便能創造偉大業績,一旦這種自由從他們手中奪走便必然淪於墮落。"[4](P139)早期人文主義者基本都將羅馬帝國的衰亡歸因於過多的專制權力,但布魯尼認為主要的原因是「公民精神」的喪失。彼德拉克把愛國精神和行為看成是公民的能力和美德,認為羅馬共和國是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美德的寶庫,他和布魯尼等人都呼籲「恢復古代的美德」,稱贊佛羅倫薩共和國再次出現。[4](P143- 157)在當時的公民人文主義者的心目中,共和國是造就公民美德的最好政體。歷史上,佛羅倫薩人民一直在為恢復共和國而斗爭,並於1527年驅逐了梅迪奇家族,恢復了共和國。所以,昆廷?斯金納認為:「政治學說的共和傳統不僅保持了它在威尼斯的從未間斷的延續性,而且於16世紀初在佛羅倫薩和羅馬恢復了。%, I41(P225)就西方民主制度的演變而言,公民人文主義的復興所產生的作用是巨大的。
2. 城市民主生活的復興
公民人文主義的復興的一個突出現象,就是城市市民民主生活的復興。公民平等地參與城邦的政治活動,是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政治傳統,城邦的公民人人平等的意識深植民心。但在中世紀,這種傳統和意識曾經被封建特權是天經地義的觀念所侵襲。文藝復興也使古典時代的政治傳統和平等意識得到復興。市民民主社會和平等意識,是伴隨著城市的興起和市民階級的產生而復興的。西歐中世紀城市的興起,大多始於10世紀後期,特別是11世紀,而義大利的一些城市,尤其是和東西方貿易有聯系的城市,早在8世紀就已經興起。12世紀,因商品經濟日益發達,義大利北部涌現出一大批飲譽西歐的城市。14世紀,西歐五千人以上的大城市佔不到城市總數的百分之五,而最大的城市大多在義大利,米蘭、威尼斯、那不勒斯、佛羅倫薩、波倫那、羅馬、熱那亞的人口均達五萬左右。幾個較早發生文藝復興的城市,都是工商業發達之地。②隨著城市及其工商業的繁榮,義大利市民階級日益壯大,成為一股獨立主宰諸城市國家政治舞台的社會力量。1266年,佛羅倫薩由貴族與平民平分政權,一百名新興工商業市民組成的「市民會議」擁有立法和監督行政大權。1293年,佛羅倫薩工商業者行會推翻封建貴族統治,取得城市共和國政權。由市民上層制訂的《正義法規》的頒布,確立了大工商業者對城市共和國的統治。13世紀末,佛羅倫薩城市共和國以法律形式將貴族排斥出市議會,標志著市民階級作為一支相對獨立的政治力量正式形成。14世紀,「佛羅倫薩、盧卡、錫耶納……的政府是人民的,貴族被排斥在權力之外」o [11](P76)在市民階級力量日益壯大、政治地位不斷提高的同時,古典時代的政治傳統和市民意識得到了復興和發展,構成公民人文主義的一個重要內容。新興市民階級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成為體現著進一步發展生產、貿易、教育、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階級」。[12](P449)城市的發展和市民民主生活的復興,是資產階級成長的前提。
3. 古代羅馬法典的復興
城市的發展和市民民主活動的復興,還帶來了羅馬法典的復興。當西歐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城市尚以「特許狀」來保有城市的權利時,義大利城市尤其是北部建立城市共和國的城市已有了城市法、商法和海商法。這主要是因為城市工商業的發展,商品貨幣經濟與財產關系日益復雜,動產的重要性不斷提高,由此產生的許多新的政治和經濟關系需要給予法律上的確認和調整,即市民階級需要新的法律和運用這些法律來確認和保障市民所有制,調整市民階級與社會諸方面的關系。《義大利諸城市條例》是西歐制訂最早的城市法,其內容涉及市場管理如征稅、鑄幣、貿易、工藝,以及民法、刑法、訴訟法等。從10世紀到13世紀,熱那亞、畢士拖瓦、比薩、米蘭、佛羅倫薩、波倫那等城市都有自己的城市法。11世紀左右,中世紀西歐第一部維護海上貿易的海商法在義大利的阿馬爾菲城訂立。在《阿馬爾菲法典》影響下,比薩和威尼斯分別於1100年和1255年編成「海上習慣法」和「航海條例」。之後,取代《阿馬爾菲法典》的「康梭杜地美爾法」(即「海上習慣法」)可謂集義大利商法與海商法之大成。該法典廣泛流行於歐洲各國,被認為是近代國際法和國際私法的淵源。可見,羅馬法對中世紀的影響,早在羅馬法復興之前就已經很廣泛。所以,湯因比在《歷史研究》中特別指出:「要使一個為現存社會提供一套有生氣的法律的沖動,不是在復活羅馬法的任何行動中找到它的最初出路的,在8世紀的時候,羅馬法高懸在當時人們的頭上,就像挪亞的方舟高踞在已死的古代希臘文化的壯麗靈廟的屋頂上一樣。」[ 81(P297)隨著義大利社會經濟生活的變化與發展,城市法、商法和海商法需要修正、充實、完善,因而,義大利在西歐率先「復興」羅馬法。1135年,在義大利北部發現了查士丁尼的《國法大全》原稿。這一發現,立即引起義大利法學家的普遍關注和濃厚興趣,不論是注釋法學派、評論法學派,還是人文主義法學派,都投人到這場羅馬法的復興工作中。[131(P133一139)因為,「市民階級所有制進一步的歷史發展,只能是而且事實上也正是變成純粹的私有制。這種改變理應在羅馬法中找到強大的助力,……在羅馬法中,凡是中世紀後期市民階級還在不自覺地追求的東西,都已經有了現成的了。"[131(P454)市民階級借羅馬法的原則進一步發展了城市法、商法和海商法。在「復興」羅馬法的過程中形成了一個世俗的法學家階層,即市民階級的法學家。「這批新的法學家實質上屬於市民等級;而且,他們本身所學的,所教的和所應用的法律,按其性質來說實質上也是反封建的,在某些方面還是市民階級的。"[131(P380)可以說,羅馬法典的復興,是近代資產階級立憲運動的前奏。昆廷?斯金納認為,「把《羅馬法》看作是近代立憲主義的主要來源之一,此說貌似荒唐、卻符合事實。"[141(P175)而就對當時西方民主制度的演變來說,意義更直接。首先,羅馬法的復興再現了羅馬人關於理性、正義和平等的法治思想。其次,重申了在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就十分流行的「一切服從法律」的觀點。再次,羅馬法關於人身和財產的規定及其精神的闡釋與傳播,在很大程度上喚醒和增強了一般民眾的權利和平等意識,人們從羅馬法中意識到他們渴望的平等、權利與法律存在密切聯系。總之,羅馬法的復興是把希臘人和羅馬人對法的共同理念和信念,即關於法律與正義、法律與理性、法律與權利等之間關系的思想,以及社會應當建立法律統治的思想等等告訴人們,讓人們恢復或重建對法的尊重和信任。[ 151 (P32一35)這是西方在政府制度改革和革命中,能夠始終把政府制度置於法律框架下的社會基礎。
文藝復興的時間不是短暫的,它持續了二三百年;更不是地區性的,而是整個西歐各國;文藝復興對古典時代政治文明的復興的意義,決不僅僅在「復興」本身,而在於它為以後資產階級革命推動民主制度發展的「創新」活動,奠定了社會基礎和思想基礎。
西方近代制度轉型以英法革命為標志,但西方人爭取制度轉型的斗爭是從中世紀就開始的。古典時代的民主遺風和民主觀念的影響貫穿於整個中世紀,而文藝復興使古代政治文明得到更為全面的恢復。英法革命能夠在西方確立君主立憲制制度與民主共和制制度,與中世紀市民階級的一點一滴的斗爭和文藝復興運動是分不開的。
Ⅸ 中世紀的歐洲為什麼會有城市法和商法那麼先進的法律
因為沿海海運交通發達,促使城市間交流變廣,貿易和人際的摩擦越來越多,還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法律變化,趨於貼近生活才使法律進步。這得多看看那方面政治、經濟、文化的歷史。
Ⅹ 中世紀商法是國際性的法律嗎
不是國際性的法律,只是區域性的法律。只有歐洲(主要是西歐)才有中世紀一說,所以中世紀商法是指存在於歐洲(西歐地區)的商法,不能算作國際性的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