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的刑法
❶ 戰國的楚國
項燕(?-前233)下相(今江蘇宿遷西南)人,戰國末年楚將,西楚霸王項羽之祖父,曾大敗秦將李信。公元前224年,秦將王翦大破楚軍。次年,秦軍攻到蘄(今安徽宿縣東南)南,他兵敗被殺。一說自殺。
春申君 (?~前238)中國戰國四公子之一,戰國楚相,即黃歇。黃歇游學博聞,善辯。考烈王元年,以黃歇為相,封為春申君。賜淮北地12縣。春申君明智忠信,寬厚愛人,以禮賢下士、招致賓客、輔佐治國而聞於世。頃襄王時,秦昭王派大將白起帶兵打敗韓國和魏國後,聯合韓、魏兩國共同討伐楚國,形勢危急,頃襄王派能言善辯的春申君出使秦國,說服秦昭王退兵。頃襄王病重,春申君設計使留在秦國作為人質的楚太子完逃回楚國即位,即考烈王。考烈王任他為相。在秦軍圍攻邯鄲時,春申君帶兵救援。後又為楚北伐滅魯。
愛國主義精神密切相關的,是寬容寬厚的態度和廣闊博大的胸懷。楚國吞並了如此眾多的國家。縱橫跨越今天的11個省,面臨的具體情況肯定是極其復雜的。黃瑞雲先生在《楚國論》一文中說:「華夏蠻夷濮越,文明程度相差很大,歷史淵源各不相同,楚國都能加以安撫。楚國在戰爭中從未有過像秦軍那樣,動輒斬首幾萬,也沒有見過大量俘馘的記錄。」張正明先生也在其所著的《楚文化史》中說:「對於被滅之國,楚人的慣例是遷其公室,存其宗廟,縣其疆土,撫其臣民,用其賢能。即使對於蠻夷,也是相當寬厚的」。正因為如此,楚國才能夠得到各民族的擁護,顯示出強大的開放性和凝聚力,在橫跨大江南北的廣大領域,建立起一個強盛的積極進取的多民族國家,並且不斷強化其臣民的國家認同的觀念,激發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以及強烈的本土意識和民族意識。應該說,這是楚國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獲得迅猛發展的一個重要的內在原因。
❷ 一葉障目的故事縣官為什麼沒有治楚國人的罪
被他的愚蠢逗樂了
一葉障目的故事
很久以前,楚國有個書生,一天,他從書中得知,螳螂捕蟬時遮蔽自己的身體的那片葉子,有隱身的功效。書生放下書,暗暗竊喜:哈哈,如果我能找到這么一片樹葉,豈不是能夠擁有隱身之術?
於是,書生放下手中的書,來到郊外的樹林里,找啊找,找了好久,終於在一棵大樹下,看見一隻螳螂躲在葉子後面,正准備捕蟬。書生顧不得禮儀體統,脫下鞋子哼哧哼哧地爬上了大樹。
嗬,所有的葉子都是一個模樣,書生也分不清楚,哪片才是螳螂遮蔽身體的葉子了。情急之下,書生把整個枝頭的葉子都摘了下來,然後背起葉子,哼著小曲兒回家了。
一到家,書生就迫不及待地把妻子拉進房間,拿出一片葉子擋在眼前,問妻子:「夫人,你能看見我嗎?」妻子不明白緣由,老實地點點頭說:「能看到。」書生扔掉這片葉子,又拿出另外一片擋在眼前,問:「夫人,你能看見我嗎?」
他們試了一片又一片,最後,妻子不耐煩了,把眼一斜,說了句「看不見」就離開了。書生大喜,把樹葉小心翼翼地捧在手裡,喃喃地說道:「太好啦,太好啦,我終於可以擁有隱身之術啦!」
書生來到集市,一個老農正在路邊叫賣:「賣梨啦,又香又甜的脆梨,大家快來買啊!」書生一瞧,那梨又大又水靈,頓時饞得直咽口水。可是一摸口袋,一文錢也沒帶,這可如何是好呢?
忽然,書生一拍腦門,說道:「哎呀,我怎麼把這么重要的寶貝給忘了呢?」說完,便掏出那片寶貝葉子,擋在自己眼前,大搖大擺地來到老農的攤前,伸手拿了一個梨扭頭就走。
誰知,剛邁出一步,書生就被老農一把抓住,「好大膽的賊人,竟然光天化日之下偷東西!」書生一臉茫然地說:「我有隱身之術,你是看不見我的,你是看不見我的…」老農可沒功夫聽他解釋,將他送上了公堂。
書生跪在公堂上,羞愧地說:「我從書上看到的,誰如果擁有螳螂捕蟬時遮身的葉子,別人就看不見他。」縣官聽了哈哈大笑:「你啊,真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❸ 楚國的歷史
楚國算是比較強的國家了
楚國,又稱荊、荊楚,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楚國祖先族姓羋,熊氏。最早興起於古荊州之地的楚部落,滅於秦國。轄地大致為現在的湖南、湖北全部、重慶、河南、安徽、江蘇、江西部分地方。
在周幽王被殺後。楚國自立為王,所以在那個時期楚國算是各個諸侯國的公敵。 而楚國最光榮的時候要數楚莊王的問鼎中原了他將楚國帶到了春秋五霸的地位,一直穩居大國的前2名(有點像蘇聯)。。。。而最黑暗的要數是被吳國攻陷郢都(都城)。
而且楚國一直是資源最充沛的國家,在楚國最光輝的時代,楚國的國土到達了今天的廣東地區,是當時最大 的國家。並且兵力有100萬之多。
曾經有這么一句話:橫成則秦帝,縱成則楚王! 可見他在戰國是具有和秦國一爭天下的實力。但在國家的發展中他失去了很多機遇,像吳起變法的失敗。。。
最終在王翦帶領的60萬秦軍滅了! 延續了500多年的楚國消聲滅跡在歷史長河中.
希望能幫到你
歷史科代表——小九
❹ 楚國是怎麼滅亡的
項羽烏江自刎 項羽的軍隊在垓下安營紮寨,士兵越來越少,糧食也吃沒了,劉邦的漢軍和韓信、彭越的軍隊又層層包圍上來。夜晚,聽到漢軍的四周都在唱著楚地的歌謠,項羽大驚失色地說:「漢軍把楚地都佔領了嗎?不然,為什麼漢軍中楚人這么多呢?」項羽連夜起來,到軍帳中喝酒。回想過去,有美麗的虞姬,受寵愛,常陪在身邊,有寶馬騅,常騎在胯下。而今……於是項羽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詩道:「力能拔山啊豪氣壓倒一世,天時不利啊騅馬不馳。騅馬不馳啊怎麼辦,虞姬啊虞姬你怎麼辦!」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項羽淚流數行,身邊侍衛也都哭了,誰也不能抬頭看項羽了。 於是項羽跨上戰馬,部下壯士八百多人騎馬跟隨,當晚從南面突出重圍,縱馬奔逃。天亮的時候,漢軍才察覺,就命令騎兵將領灌嬰率領五千騎兵追擊項羽。項羽渡過淮河,能跟上項羽的騎兵只有一百多人了。項羽走到陰陵時,迷路了,向一農夫問路,老農騙他說:「往左拐。」項羽往左走,就陷入了一片低窪地里,所以又被漢軍追上了。項羽又率兵向東走,到了東城的時候,只剩下二十八個騎兵了,而追擊的漢軍騎兵有幾千人。項羽自己估計這回不能逃脫了,對手下騎兵說:「我從起兵打仗到現在已經八年了,親身經歷七十餘次戰斗,從沒有失敗過,所以才稱霸天下。但是今天卻終於被困在這里,這是上天要我滅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錯誤啊。我今天當然是要決一死戰,願為大家痛快地打一仗,定要打勝三次,為各位突出重圍,斬殺漢將,砍倒帥旗,讓各位知道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錯誤。」於是就把他的隨從分為四隊,朝著四個方向。漢軍層層包圍他們,項羽對他的騎兵說:「我再為你們斬他一將。」命令四隊騎兵一起向下沖擊,約定在山的東面分三處集合。於是項羽大聲呼喝向下直沖,漢軍都潰敗逃散,果然斬殺了漢軍一員大將。這時赤泉侯楊喜擔任騎兵將領,負責追擊項羽,項羽瞪眼對他大喝,赤泉侯楊喜連人帶馬驚慌失措,倒退了好幾里。項羽同他的騎兵在約定的三處會合。漢軍不知道項羽在哪一處,便把軍隊分成三部分,重新包圍上來。項羽就沖出來,又斬了漢軍的一個都尉,殺死百餘人。再一次集合他的騎兵,發現只不過損失了兩個人,便問他的隨騎道:「怎麼樣?」騎兵們都佩服地說:「真像您說的那樣!」 於是項羽就想東渡烏江。烏江的亭長撐船靠岸等待項羽,他對項羽說:「江東雖小,也還有方圓千里的土地,幾十萬的民眾,也足夠稱王的了,請大王急速過江。現在只有我有船,漢軍即使追到這,也沒有船隻可渡。」項羽笑道:「上天要亡我,我還渡江干什麼?況且我項羽當初帶領江東的子弟八千人渡過烏江向西挺進,現在無一人生還,即使江東的父老兄弟憐愛我而擁我為王,我又有什麼臉見他們呢?或者即使他們不說,我項羽難道不感到內心有愧嗎?」接著對亭長說:「我知道您是忠厚的長者,我騎這匹馬五年了,所向無敵,常常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殺掉它,把它賞給你吧!」於是命令騎馬的都下馬步行,手拿短小輕便的刀劍交戰。僅項羽一人就殺死漢軍幾百人。項羽自己也負傷十多處。忽然回頭看見了漢軍騎兵司馬呂馬童,說:「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嗎?」呂馬童面向項羽,指項羽給王翳看,說道:「這個人就是項羽。」項羽便說道:「我聽說漢王懸賞千兩黃金要買我的腦袋,並封為萬戶侯,我就送你這點好處吧!」說完就自殺身亡了。 1
❺ 外國最殘忍的刑法
最討厭的就是你們這種復制一大堆的人~~人家問的是外國最殘忍的刑法~~~~`~我覺得是鐵處女~
致命的擁抱:鐵處女(Iron Maiden)
翻開拷問史,在眾多關於拷問器具的記載當中,以人體形狀為模型製作的器具最多。這種器具往往都有左右對開的兩扇門,門裡面裝置有尖銳的釘子,一關上門,裡面的人就會體會到鐵釘刺穿身體的疼痛。在這類刑具中最為有名、而且不得不提的就是德國的「紐倫堡鐵處女」。
讓人意外的是,這種怪異的處刑工具竟然擁有相當久遠的歷史。最早的記載是一名公元前二零五年至一九四年,統治斯巴達的暴君那比斯(Nabis)。他經常會說:「如果我無法說服你,或許我美麗的愛琵加(Apega)可以。」然後,這個倒霉的傢伙就會被領到一個以暴君美麗妻子為外型的雕像面前,雕像的雙臂上有尖利的刀刃,受刑者就會在這致命的擁抱中被殺死。
接著,西班牙人為了拷問那些不願意改信天主教的異教徒,也研發出了類似的工具來。這具雕像通常是由僧侶所雕刻,外面會披上薄紗,手中則拿著象徵信仰的旗幟,外型則是代表著聖母瑪麗亞。由於大多數的拷問室都在地窖中,受刑的異教徒必須走過一段長長的陰森、黑暗、潮濕的走廊之後,才會看到這個恐怖的刑具。行刑者會大聲的念誦一段句子,其意為即使你是異教徒,聖母依舊願意擁抱你。然後,裝有尖刺的雙臂同樣會收攏,讓受刑人的上身被刺穿。在這樣的狀況下,行刑人會繼續審問犯人,要求他認罪,否則就會繼續收攏雕像的手臂。
起初這種刑具只用來懲罰叛教或是污辱聖人的犯人,但稍後它也被用來當作處罰叛國和圖謀不軌的刑罰。在這之中最有名的就是德國紐倫堡的鐵處女了!至今大部分的鐵處女外型都是仿造這台原型機所創造的,唯一可惜的是在同盟國一九四四年二次世界大戰轟炸德國時將它毀掉了,因此目前並沒有保留下來。德國人的手藝果然是最精巧,整個刑具可說是當時工藝的結晶!
由於史書中對該種裝置的使用情況記載得不是很多,所以很難判斷這種刑具的存在是傳說還是事實。因為關於拷問的史料文獻都是以19世紀的研究為基礎,而當時的研究受浪漫主義思想和民間傳聞的影響較深。而有關「鐵處女」使用的記載很少,從1515年8月15日第一次使用該裝置起,只有幾十年的時間。當天,法官把受刑者關入「鐵處女」中,門只是「稍稍」地關了一下:「釘子尖銳的前端慢慢刺入了那男子的身體,先是手腕,然後是腳等其它幾個地方,接著是小腹、胸、膀胱和局部肌肉,接下來是眼睛、肩膀和臀部。看上去雖然很疼,但還不至於立刻要了犯人的命。這期間那男子不停地發出凄慘的叫聲,顯然他非常痛苦,就這樣連續哀號了兩天他才死去。」根據這篇文章的記載,恐怕當時的「鐵處女」內側各個地方都裝有鐵釘,靠改變釘刺的不同部位進行拷問,而且鐵釘還是可以活動的,尤其是會引起劇烈疼痛的地方和靠近致命處的鐵釘是可活動的,執行人故意把這些地方的鐵釘稍稍向外拔了一點,這樣可以延長受刑人的痛苦。
18世紀後,紐倫堡逐漸取消了審訊時實行拷問制度的習慣,在1784年出版的旅遊指南中,明確記載有「『鐵處女』這一可憎的、令人戰栗的拷問器具,成為了弗雷德利克_巴爾巴羅薩時代的古董」的字樣。雖然該書把時代弄錯了將近400年(弗雷德利克_巴爾巴羅薩時代比中世紀還要久遠),但由此我們也可以知道當時的「鐵處女」已經成為博物館中的收藏品了。
鐵處女的外表像個人型棺材,內側各個地方都裝有可活動鐵釘,靠改變釘刺的不同部位進行拷問。尤其是會引起劇烈疼痛的地方和靠近致命處的鐵釘是可活動的。執行人故意把這些地方的鐵釘稍稍向外拔了一點,這樣可以延長受刑人的痛苦。該刑具有四個基本特徵,這四個基本特徵也充分顯示了其非人道的特點。
一,若從小孔向裡面釘入長釘會把受刑者的身體打通。為了增加受刑者的痛苦,還特地避開了受刑者的致命要害。由於該刑具是垂直放立的,因而受刑者在桶棺內完全是被鐵釘懸掛起來的。
二,桶棺內的空間極其狹窄,這會不斷地帶給受刑者的肉體和精神上的痛苦。
三,這種刑具雖然四面也有對開的門,但即使把所有的門都打開,受刑者也跑不掉。
四,該刑具的桶壁做得很厚,不開門的話在外面是聽不到受刑者的呻吟聲和慘叫聲的。而且假如中途把門打開,再關上時,鐵針還會刺入受刑者身上同樣的傷口之中,因此根本不要奢望能夠減輕臨死前的痛苦。
如果只有這樣,德國其實也不配被稱作世界工藝技術最先進的國家。在經過剛剛的一番折騰之後,很顯然鐵處女內部已經一片狼藉,要把屍體處理掉就成了很惡心的一件事情了。但是,德國人在鐵處女底下安置了一整條垂直的地道,行刑者只需啟動機關,打開暗門,屍體就會直直落下。在地道的盡頭則是一連串轉動的刀刃,結合上屍體從高處落下的沖擊和銳利的刀刃,這倒霉傢伙的屍體就會被切成碎片,正好落入紐倫堡中的培革尼茲河,最後流入萊茵河中。行刑者最後只需要把血水沖入隧道中就可以保持乾爽清潔。
取自http://ke..com/view/874666.html?wtp=tt
❻ 楚國歷史
楚,又稱荊、荊楚,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國君為羋姓(普通話拼音讀作mǐ),熊氏。最早興起於古荊州之地的楚部落,滅於秦國。轄地大致為現在的湖南、湖北全部、重慶、河南、江蘇、江西部分地方。
楚是三苗人在長江中下游建立起,它在周朝初期曾參加了周武王伐紂的戰爭。楚國由周成王封熊繹於楚地開始,居楚地丹陽(今湖北秭歸,有爭議),從一個附庸小國逐漸變成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強國。前704年,楚君熊通為武王,有地千里。因其地處中國南方,故而楚國與中原的華夏各諸侯經常發生戰事。通過戰爭,楚莊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楚國先後吞並了四十五個較弱小的諸侯方國。
楚國的族源
大致可分為五說:
華夏說
苗蠻即上著說
東夷說
西方民族說
民族融合說
參閱
楚國的族源
楚文化
語言
在春秋時代,楚語和中原語言之間有明顯的區別。楚國的官名和其他諸侯國不同:楚國宰相叫令尹,司馬叫莫敖。除此之外,《左傳·宣公五年》還記載春秋時代楚語的兩個特殊詞語:
於菟wūtú(上古漢語發音為
aa-laa)為「老虎」(有人懷疑可能和緬甸語 ''kla''「老虎」有關)
谷為「哺乳」
我們之所以知道這兩個詞的意思,是因為令尹子文名字叫做斗谷於菟,《左傳》對他名字的原意做了
解釋。
《左傳·庄公二十八年》有一句話:「楚言而出」(今譯:「他們講楚語就撤退了」),證明當時的楚語和中原的語言不能通話。
在戰國時代,屈原楚辭的詞彙也顯示出楚國語言的特點。
楚國君主列表及在位年份
:楚武王(約前740年至前690年)
:楚文王(前689年至前675年六月庚申)
:楚王堵敖(約前674年至前672年)
:楚成王(前671年至前626年冬季十月)
:楚穆王(前625年至前614年)
:楚莊王(前613年至前591年秋季)
:楚共王(前590年至前560年)
:楚康王(前559年至前545年九月或以後)
:楚王郟敖(前544年至前541年冬季)
:楚靈王(前540年至前529年五月)
:楚平王(前528年至前516年九月)
:楚昭王(前515年至前489年秋季七月或以後)
:楚惠王(前488年至前432年)
:楚簡王(前431年至前408年)
:楚聲王(前407年至前402年)
:楚悼王(前401年至前381年)
:楚肅王(前380年至前370年)
:楚宣王(前369年至前340年)
:楚威王(前339年至前329年)
:楚懷王(前328年至前299年)
:楚頃襄王(前298年至前263年秋季)
:楚考烈王(前262年至前238年)
:楚幽王(前237年至前229年)
:楚哀王(前228年)
:楚王負芻(前227年至前223年)
:昌平君(前223年)
:楚懷王孫心或楚義帝(前208年至前206年)
:西楚霸王項羽(前206年至前202年)
熊繹及其後代是江漢流域最早的開發者,他們的創業
史是艱苦卓絕的。《左傳》昭公十二年:「昔我先王熊繹辟
在荊山,篳路藍縷,以處草莽,跋涉山川I,以事天子。」荊山,
在今湖北省西部,漢江兩岸。《左傳》宣公十二年:「楚自克
庸以來,其君無日不討國人而訓之於民生之不易,禍至之無
日,戒懼之不可以怠。在軍,無日不討軍實而申儆於勝之不
可保,紂之百克而卒無後。訓之以若敖、蚧冒篳路藍縷,以
啟山林。箴之日:『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左傳》兩言「篳
路藍縷」,皆指楚國熊繹至熊儀(若敖)、熊胸(蚧冒)等十餘
代君王。可見楚國在建國以後的相當長的時期,都過著艱
苦奮斗的窮日子。國君帶領臣民跋涉山林,開辟疆土,甘苦
與共。面對周邊各國存在的威脅,尤其是面對北方周朝軍
隊一次又一次的南侵,楚人振軍經武,保持警惕,枕戈待旦。
楚國君王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特別注重以先王艱苦創業
的事跡對臣民進行傳統教育,以此凝聚人心,鼓舞士氣,尋
求內部穩定和對外發展。
蚧冒之弟熊通自立為楚武王,時在公元前740年東周
平王三十一年。這在楚國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也
是春秋初期的一件大事,它宣告了一個南方大國的崛起。
楚武王之子文王建都於郢,國勢更加強大,江漢一帶的小國
都畏懼楚國。到文王之子楚成王即位,已經「楚地千里」。
楚國「結舊好於諸侯」,迫使周天子「賜胙」,要求楚國「鎮爾
南方夷越之亂,無侵中國」。」 周天子的話可憐兮兮的,流
露出對楚國的畏怯之情,同時,不得不承認了楚國鎮撫南方
夷越的「首領」地位。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率兵伐楚,歷數
楚國兩大罪狀,其一即為前文已述及的「昭王南征而不復,
寡人是問」,另一條罪狀是:「爾貢包茅不人,王祭不共,無以
縮酒,寡人是征」。說明楚國不向周王朝按時納貢,已有很
長的時間。楚國在秦國重兵壓境的時候,毫不畏懼,嚴陣以
待。但出於戰略上的考慮,作了適當妥協,答應納貢,於是
與齊結盟,各自罷兵。齊桓公死後,繼起圖霸的宋襄公不自
量力,欲召見楚成王,一度被楚所拘。公元前638年,宋、楚
兩軍戰於泓水(在今河南柘城西北),宋軍大敗,宋襄公受箭
傷,次年身亡,宋國從此一蹶不振。公元前633年,楚成王
率陳、蔡等國軍隊圍攻宋國,宋求救於晉,晉、楚兩國爆發城
濮之戰。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晉國
打敗了強大的楚軍,挫傷了楚國北進的勢頭.為周王室一吐
幾百年郁積的怨氣.晉文公重耳也因此一舉而躋身「春秋五
霸」之列。楚國雖遭此敗而元氣未傷,仍然不斷攻城略地。
公元前606年,楚莊王北伐陸渾戎至於洛陽,在東周的王都
郊外舉行閱兵儀式。周定王派王孫滿勞師,楚莊王公然探
問周朝傳國之鼎的輕重大小,並且揚言說,楚軍只要折斷戈
矛的尖端,就足夠鑄成九鼎了。此後,楚軍鋒芒益銳,所向
披靡。在春秋戰國之交,相繼滅陳,滅吳,滅蔡,後來又滅
越,成為席捲南土、問鼎中原的極強盛的國家。楚國兼並的
小國,有案可稽的,也在四五十個以上,多在今湖北、河南、
安徽、江蘇等地。《戰國策·楚策一》:「楚,天下之強國也。
楚地西有黔中、巫郡,東有夏州、海陽,南有洞庭、蒼梧.
北有汾陘之塞、郇陽,地方五千里。」楚國之疆域,雖然時有
得失損益,「但在其鼎盛時期,據考察其地跨今十一省,兼縣
三百餘,為戰國時代最大之國」。」」楚國的這種蓬勃發展的
勢頭,從西周初年算起,持續了大約700年之久,直到戰國
後期楚懷王時代,由於重大決策失誤,才出現轉折。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分裂割據、戰亂頻仍的時
期,也是社會政治發生劇烈變革的重要時期。周王朝從衰
微走向瓦解,諸侯各國通過兼並戰爭奪取政權。其中受益
最大的,莫過於楚國。楚國從局促於丹陽一隅的「蠻夷」之
邦,通過南征北戰,變成「地方五千里」的戰國時代最大之
國,發展速度是很快的。不斷開拓疆土所形成的大范圍內
的民族融合,無疑是使楚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一個重要原
因。所謂「楚人」,非但羋姓一族。楚人的上層統治者,即屈
原所說的「帝高陽之苗裔」,也就是來自西北方的夏人後裔,
本為游牧民族,沿漢水南下,至周已定居於丹陽一帶。江、
漢之間的土著居民,包括楚地固有之周民族與土著民族。
按照姜亮夫先生所說:「此土著之民族,自歷史發展論之,當
即《堯典》『竄三苗於三危』之苗民。此時其主要部分,當已
隨時代而西征,西征而落伍者,則當為屈子所謂之『南人』、
『南夷』,為三苗沿途遺在沅湘辰漵間者。」」 從周代的情況
來看,江漢沅湘一帶的土著居民相當復雜,除了三苗及其遺
民之外,「還有越、濮、巴三族。他們是從不同的地方遷徙到
這里來的」。先民的遷徙是謀求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手段,在
出現比較發達的農業以前,遷徙是不可避免的。狩獵、采
集、游牧以及刀耕火種式的原始農業,都要求在不斷的遷徙
中尋求較好的生產和生活場所。此外,部族繁衍,支系另謀
發展,更是要求遷徙的原因。同族之間的「不相能」,近親族
之間的矛盾斗爭以及不同部族之間的戰爭,都會引起大規
模的遷徙。 從土著居民的構成來說,可能還不僅是苗、
越、濮、巴,而是包括「九夷八蠻」,即南中國的諸多部族和民
族。他們在羋氏之族的統治下,融合成被北方人稱為「荊
蠻」的強大的楚民族,並建立了日益強大的楚國。楚武王前
後,在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楚國就完成了對江漢地區許多
姬姓小國的兼並和佔領,造成「漢陽諸姬,楚實盡之」 的
局面。後來終於統一了長江流域,吞並了吳越,並以咄咄逼
人之勢,不斷問鼎中原.不斷兼並中原各國。在兼並戰爭不
斷取勝的過程中,多民族的大融合,也就不斷地在更大的范
圍內得以實現。
楚人英勇善戰,視死如歸,具有為國捐軀的犧牲精神。
即使戰死疆場,馬革裹屍,也視為光榮和自豪。屈原《國殤》
對此作了淋漓盡致的歌頌:「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
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與剛強英武的
愛國主義精神密切相關的,是寬容寬厚的態度和廣闊博大
的胸懷。楚國吞並了如此眾多的國家。縱橫跨越今天的11
個省,面臨的具體情況肯定是極其復雜的。黃瑞雲先生在
<楚國論>一文中說:「華夏蠻夷濮越,文明程度相差很大,
歷史淵源各不相同,楚國都能加以安撫。楚國在戰爭中從
未有過像秦軍那樣,動輒斬首幾萬,也沒有見過大量俘馘的
記錄。」張正明先生也在其所著的<楚文化史>中說:「對於
被滅之國,楚人的慣例是遷其公室,存其宗廟,縣其疆土,撫
其臣民,用其賢能。即使對於蠻夷,也是相當寬厚的。」正因
為如此,楚國才能夠得到各民族的擁護,顯示出強大的開放
性和凝聚力,在橫跨大江南北的廣大領域,建立起一個強盛
的積極進取的多民族國家,並且不斷強化其臣民的國家認
同的觀念,激發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以及強烈的本土意識
和民族意識。應該說,這是楚國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獲得
迅猛發展的一個重要的內在原因。
❼ 春秋戰國那些牛逼的楚國人
孫叔敖,春秋時期楚國名相,於水利兵法均有極大貢獻。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戰國時期楚國人,出生於楚國丹陽, 楚國公室。
春申君(?-前238年),名黃歇,中國戰國時代楚國人。楚考烈王時期官至楚國令尹,戰國四公子之一。
養由基(?-前559年),嬴姓,養氏,春秋時楚國將領,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神射手。
伍子胥(-前484年),春秋時期楚國椒邑(今安徽省阜南縣焦陂鎮)人,後來吳國封他於申,因此又叫申胥。
連尹襄老(前6世紀?-前597年),中國春秋時楚莊王時期的大將,連尹是官名,楚國主射之官。
項燕(?-前223年),楚國下相(今江蘇省宿遷宿城區)人。戰國末期楚國大將軍,是抗秦將領項梁之父,西楚霸王項羽的祖父。
❽ 楚武王為楚國定下的嚴密苛刻的法度,為什麼以後卻成為文王死亡的罪魁禍首
楚武王時期楚國的法令非常嚴厲,戰敗的將軍是沒有資格活著回到國都的。但是曾經有一次因為楚武王自身的原因導致楚軍戰敗,楚武王深為自責,除了自殺的首要負責人外,沒有殺害軍隊其他管事的人。但是到了楚文王時期,他因為說自己盟軍的壞話導致兵敗,但是他殺了軍隊將領,死不認錯,最後率兵親征,也被打敗,然後守城官員以楚軍戰敗,負責人必須自殺為由拒絕開門,之後文王撿了個軟柿子捏了一下就打算回國,最終死在行軍路上。
之後在楚文王時期,楚軍因為楚文王看不起自己的盟友而導致他們反戈相向,最後兵敗,文王不肯認錯,在楚國中造成的影響非常惡劣。在文王親征失敗後直接被守城官羞辱,又帶著殘兵打小國,雖然勝利了,但是卻在回國的路上病死。
所以說,楚文王間接死於楚武王的「自責」,不過這也是楚文王罪有應得。
❾ 楚國是怎麼滅亡的
1、楚國滅亡經過
前263年,楚考烈王繼位,任用春申君為令尹,春申君派兵助趙國解邯鄲之圍,又領兵滅魯國,楚國一度復興。但前241年,春申君組織東方國家最後一次合縱,但被秦軍所敗,楚考烈王怕秦國報復,再次遷都至更東面的壽春。前238年,楚考烈王死後,春申君門客李園發動政變殺害春申君,楚國國力更加一蹶不振。秦王政親政後,知楚將項燕擅戰,先遣李信為將,領二十萬兵馬,欲滅楚,慘敗。再遣老將王翦,統秦師六十萬,前223年,大敗楚軍,俘虜楚國國君。到了公元前222年,王翦平定了楚國長江以南的廣大土地,楚國徹底滅亡。
2、簡介
楚國是周朝時期華夏族在中國南方建立的一個諸侯國。楚人是華夏族(漢族原稱)南遷的一支,最初起源地在河南新鄭,即祝融之墟,又名有熊之墟(新鄭在上古時期又稱有熊,有熊相傳為黃帝的國號)。楚熊渠時期,西徵庸國,東攻揚越。春秋前期,楚大舉進攻蠻人,史稱楚武王「大啟群蠻」。楚文王時期,滅蕭國、鄧國、絞國、權國、羅國、申國等國。前306年,滅越國。公元前224年,秦國將王翦率領60萬秦軍南下攻楚都壽春,楚軍潰敗,亡於秦。
❿ 戰國時期誰主張的楚國變法
公元前382年,楚悼王任命吳起為令尹,主持變法。從打擊大貴族入手、變法的內容散見於典籍中,歸納如下:(1) 均爵平祿。(2) 廢除無用、無能的官職,剝奪王室貴族的威權,使他們不能徇私情,因私廢公。(3) 春秋至戰國時期,楚國用武力滅掉許多國家,開濮地、伐楊粵等,得到了廣大領土,但都未及開發。吳起責令楚國一些與王室關系疏遠的貴族到僻遠的地方去開發。
吳起變法,旨在富國強兵。變法的內容是消滅世卿世祿制,任用賢能,因此這又是一次打擊世襲貴族政治經濟特權的運動。吳起變法打擊了楚國大貴族既得的政治經濟利益,遭到大貴族的激烈反對。吳起「令貴人往實廣虛之地,皆甚苦之」 ,楚之貴族皆欲害吳起。楚國官員皆楚王室宗支,決不許異姓插足。吳起作為一個外諸侯國的異姓人,躋身於楚上層貴族之間,依靠楚悼王的信任,打擊大貴族特權和利益,所遇到的阻力之大,反對之烈,是可以想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