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刑法
Ⅰ 古時候的髡刑是什麼刑罰是哪個朝代的發明的
髡,音[kūn]。指剃光犯人的頭發和胡須,髡刑是以人格侮辱的方式對犯者所實施的懲罰,古人認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也,孝之始也!所以剃光了是對他的一種羞辱。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流行;因為佛教徒是剃光頭的,而且又不結婚,世俗社會認為是大不孝行為,所以當時的人蔑稱他們為“髡人”。髡刑雖沒有肉體痛苦,但由於古人相信頭發是人體精氣之所在,剃去頭發將傷害生命和健康,所以受刑者會遭受精神上的痛苦。從這種意義上講,髡刑是一種精神刑罰。
Ⅱ 周朝的磐刑具體是什麼
西周在《禹刑》和《湯刑》的基礎上,制定了《九刑》。《九刑》的主要內容,就是在於嚴厲懲治那些所謂「盜」、「賊」的行為,維護奴隸制度的基本法則和奴隸主貴族的根本利益。據《尚書·呂刑》所記,周代的刑罰,有墨(臉上刺字塗青)、劓(割鼻)、刖(斷足)、宮(男去勢,女禁錮)、大辟(斬首)五刑。此外,還有鞭刑和流放。判處五刑的律條,共有三千條。法網嚴密,遠遠超過了前代。
西周法律有明顯的階級性質。據《周禮·小司寇》,貴族犯罪可受特殊處理,即所謂八議:議親、議故、議賢、議能、議功、議貴、議勤、議賓。即使死刑,也要特別交由甸人執行。只要是有官爵的命夫、命婦,獄訟時不必親自出庭,「不躬坐獄訟」。西周中期的曶記載曶效父間的訟事,曶派遣其下屬代表出庭,取得勝訴,是很好的實例。同一鼎銘還記述在一個荒年,匡氏家眾與奴隸二十人盜取了曶穀物十秭,曶出訴訟,匡季以七田、五人作為賠償,五人成為曶奴隸。這一案例表明,當時的法律目的在於維護奴隸制的所有關系。
周王朝有嚴格刑罰,「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周禮以父系社會體制之下形成的宗法制為基礎,用以調解和調節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和關系。刑罰是用來控制、鎮壓平民,有死刑、墨刑、流刑、鞭刑、贖刑等刑罰和一套訴訟審判制度。
東周中後期,各國變法進一步使法律系統化。魏國李悝所編《法經》,包括盜法、賊法、囚法、捕法、雜法和具法。盜法治偷竊,賊法治殺人。囚法和捕法是對盜賊偵查和逮捕的處理程序。雜法是對盜、賊以外犯罪的懲罰規定。具法是根據情況對犯罪予以減輕或加重處罰的規定。秦國本來就有族誅之刑。商鞅變法,設連坐之法,更制定了嚴厲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鑿頂、抽肋、鑊烹之刑。其它各國也競相制定嚴刑酷法。如齊有烹、殺、醞、金刀等刑,楚國有戮、肢解、烹、貫耳、鞭,笞、刖、宮、梏、礫、滅家、夷宗、三族等刑,燕有截、刳腹、系獄、劓等刑。
Ⅲ 我國刑罰原則與周朝刑罰原則相比較
區分故意與過失、慣犯與偶犯。西周時期,觀念上和制度上已經開始對故意犯罪與過失犯罪、慣犯與偶犯進行明確的區分,給予決然不同的處罰。據史籍記載,西周時期有「三宥之法」,對於三種情況下的犯罪要寬宥、原諒:「一曰過失,二曰弗知,三曰遺忘。」這說明當時對於過失犯罪以及犯罪人主觀惡性上的差別,已經有比較清楚和深刻的人事。在《尚書•康誥》中記載:「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終……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殺。乃有大罪,非終,乃惟眚災……時乃不可殺。」其中,「眚」指過失之意,「非眚」即是故意。「惟終」指慣犯,「非終」則指偶犯。該文的意思是:如果一個人犯罪雖小,當時是故意為之,而且是經常性的慣犯,其罪雖小,也不可不殺。若是有人犯了大罪,但是過失行為,而且是偶然犯之,並非故意慣犯,所犯罪大,也不能殺。從中可以看出,西周時期對故意犯罪、慣犯從重處罰,對過失犯罪和偶犯從輕處斷,已經是很清楚的原則了。
Ⅳ 西周時期的主要刑罰原則有哪些
1.區分犯罪的故意和過失、慣犯與偶犯原則
由於周朝宣揚一慎刑」原則,因而在刑法中初步劃分了故意和過失、慣犯和偶犯的區別。《尚書·康誥》說;「人有小罪,非,乃惟終,……乃不可不殺;乃有大罪,非終,乃催災,……時乃不可殺」。這里的非青、青、惟終、非終分別是指故意、過失、慣犯和偶犯。在處刑上,故意和慣犯,雖是小罪也處重刑,過失和偶犯,雖大罪亦可減刑。此刑法原則表明了西周刑法打擊的重點,同時也反映了西周統治者在定罪量刑時,是考慮到犯罪者的主觀動機的,這說明西周時期在刑法理論上已經達到了相當的水平。
2.刑罰世輕世重原則
所謂「世輕世重」,即刑罰要隨形勢的變化而變化,取輕重不同的靈活手段。《周禮·秋官·大司寇》:「掌建邦之三典,一曰刑新國用輕典;二曰刑平國用中典;三曰刑亂國用重典」。就是說,對於新征服的地區,為收取民心,要用輕刑;對於統治時間較長,治理情況較好的地區,要用中刑;對於不服從統治,犯上作亂較多的地區,要用重刑。西周的統治者已認識到,只有區別不同地區、不同情況用刑,才能使刑罰鎮壓更有力。這種思想後來被融人中國傳統的政治理論中,對以後各封建王朝影響很大。
3.赦宥原則
西周定罪量刑時體現三赦三宥的原則,體現了矜老、憐幼的寬容。所謂三赦,即「一赦曰幼弱,再赦曰老耄,三赦曰蠢合愚」。幼弱指七歲以下,老耄指八十歲以上,蠢愚指白痴、這三種人犯罪可以赦免其罪。所謂三宥,即「一曰宥不識,二曰宥過失,三曰宥遺忘」。對此三種情況皆可寬宥原諒。
4.罪疑從輕、罪疑從赦原則
西周時期為進一步體現慎刑原則,謹慎適用法律,凡是疑案難案,都採取從輕處斷或加以赦免的辦法。按《尚書·呂刑》;「五刑之疑有赦,五罰之疑有赦。」與罪疑從效相聯系的還建立了贖刑制度,因疑而赦,須繳納木同數量的贖金。
5.寬嚴適中
西周時期,在定罪量刑上強調「中罰」,即實行寬嚴適中原則。
Ⅳ 古代中國有哪些觸目驚心的刑罰,殘忍程度讓人無法想像
古代的殘酷刑法特別的多,很多人光是聽到這些刑法就會被嚇到腿軟,更不要說以身試法了。那我們就一起看看古代殘酷的刑法到底有多少,那些刑法到底有多麼殘酷。
一、凌遲刑法。提到凌遲這兩個字很多人應該都會有點印象吧,畢竟我們在看古裝電視劇的時候經常會有人被凌遲處死,那麼這個刑法到底是什麼樣的呢?為什麼那些犯了罪的人一聽說凌遲處死就先嚇個半死。凌遲這個刑法是要把人千刀萬剮,如果刀數沒有割夠還不能讓犯人死掉,只有等到最後一刀才能把犯人殺死。明朝太監劉瑾就是因為犯罪被判凌遲處死,這個刑法可謂太過殘酷了,對於現在的我們真是想都不敢想。
在古代除了這些刑法以外還有很多想也不敢想的殘酷刑法,比如戚夫人所受的刑法,戚夫人因為和劉邦的呂雉夫人爭寵遭人陷害,從而被呂雉施以刑法讓她變成了人彘,這種刑法極為殘酷。這種刑法也就呂夫人做得出來。看到這里真的慶幸自己沒有生活在古代,不然看到這些殘酷的刑法嚇就把人嚇死了。
Ⅵ 在夏商周時期,到底所謂的酷刑是什麼樣子的呢
其實每個朝代都有屬於每個朝代的刑罰,有賞有罰這樣才公平。現在咱們說到酷刑,大多數都會想起什麼五馬分屍,剝皮抽筋,千刀萬剮等等等等。當然這些酷刑的話是到後期慢慢發展來的。那麼在夏商周時期,到底是什麼樣的刑罰才算是酷刑呢,小編在這里就先給大家介紹一下,夏商周時期都有什麼樣的刑罰存在。
比較早的相對是比計較不太重的刑罰,商朝有:墨刑,就是在罪犯臉上刺字或者其他印記;劓刑,就是割鼻子;?|刑,就是刖刑,砍腳或腿的;宮刑,割生殖器;大辟,就是死刑,也就是斬首一類的。而在周朝就又增加了四刑:贖、鞭、撲、流四種刑罰,這四種更輕,很多現代人也仍在繼續用。
在這里要特別註明商紂王時期的酷刑,那個說實話是真的酷刑。
(1)炮烙之刑:一般認為「炮烙」之「烙」當為「格」之訛傳,這是商紂發明的一種酷刑,即在銅柱上塗油,下加火燒熱,令罪犯在銅柱上行走,最終因酷熱難耐而墜入炭火中燒死;
(2)醢:本案中九侯所受之刑,即把人殺死後,再把其屍體放入一個類似舂米用的巨大的舂子里搗成肉醬;
(3)脯:本案中鄂侯所受之刑,即把人殺死後,把其屍體曬成肉乾;
(4)剖心:比干所受的刑罰,就是將活人的心挖出來。這些都是極其殘忍的刑罰。
以上的這些是在夏商周時期比較典型的刑罰,看到那些圖我就覺得肉疼,不知道大家覺得呢?(當然,只是夏商周時期。其他朝代咱們說道的時候會慢慢細說的)
Ⅶ 古代周朝的五種酷刑是指
說到中國古代的酷刑及其他殘忍行為,其名目之多、手段之狠、受害之慘在世界史上是很突出的。翻一翻二十四史中的刑法志、酷吏傳,查一查《太平御覽》、《淵鑒類函》、《古今圖書集成》等書的刑法部分,那裡面記載的各種刑罰名稱、各種刑具、各種用刑方式以及許許多多血淋淋的事實,令人觸目驚心。野史筆記、小說戲曲中也有不少這方面的記述或描寫,又為正史的記載提供了豐富的旁證。歷代統治者暴虐的本性和害人的機巧在使用刑罰的問題上得到了極其充分的表現,恣意摧殘人的肉體的種種怪術絕招都被創造出來,人類的殘忍意識也通過各種殘忍行為作了淋漓盡致的發揮。許多殘酷事件是今天的人們聞所未聞,甚至是連想也想不到的,作者下筆敘述它們時還不由得感到一陣陣的戰栗。
歷史上,各代正式頒行的法律中規定的刑罰有不少都帶有殘酷性。早在堯舜時期,三苗就開始實行「五虐」之刑,包括「截人耳鼻,椽陰黥面」等。夏代以「大辟、臏辟、宮辟、劓、墨」為五刑,周代以「墨、劓、宮、刖、殺」為五刑,這些都是傷殘人的身體直至把人處死的酷刑。經春秋、戰國、秦到漢初,刑罰的名目略有變化,如大辟的執行方式又分為車裂、鑿顛、腰斬等,但大體不出五刑的范圍。漢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下詔廢除肉刑,單以後的死刑仍然使用車裂、梟首等,直到清末都保留著凌遲。死刑之外,各代都通用笞杖鞭督枷等,已經廢除的宮、劓、刖等肉刑在後世又不斷被恢復使用。法律中規定的有些較輕的刑罰如流放、充軍、苦役等,雖然不應屬酷刑的范圍,但它們常常以笞杖、黥面或釱趾等肉刑為附加刑。終封建社會之世,殘酷的肉刑一直沒有從朝廷的法典中廢除。
而且,各代中上自朝廷、下至縣衙還大量使用法外之刑(或稱非法之刑)。統治者處置政敵、鎮壓反叛以及審理案件拷訊犯人時常常不擇手段,所用的刑罰五花八門,毫無節制,大多不受法律約束,其殘酷性與法內之刑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法外之刑的名目究竟有多少種,難以統計,有的書中曾列舉了其中的一部分。如《古今圖書集成·祥刑典》卷八十四《推原用刑本意》一文中說:「後世暴君酷吏始有法外之刑,如炮烙、鍛煉、抽腸、懸脊、剜膝、剝皮、鼎烹、甑蒸、腰斬、寸斬、刷洗、鴆毒之類,何其慘哉!」明末吳爾塤所著《仁書》也羅列了各種刑罰,「曰湛身,曰焚,曰炮烙,曰炙,曰自剄,曰不食,曰閉口,曰雉經,曰扼吭,曰立槁,曰沒陣,曰觸,曰墜,曰鴆,曰烹,曰菹醢,曰臠,曰斬,曰車裂,曰磔,曰鋸,曰囊撲,曰剝,曰剖拉,曰杖,曰笞,曰槌擊,曰刺,曰幽,曰凍,曰疽發背,曰慟哭。」上兩處所列名目包括了一些法內之刑和其他死法,但更多的是法外之刑。這里見到的名目顯然不是古代酷刑名目的全部,散見於正史及其他電機中的法外之刑的名稱還有很多。
法外之刑的大量存在和肆意泛濫,與帝王專制的思想體系、政治制度有直接的關系。占同志地位的儒家學說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倫理觀念,規定了等級森嚴的尊卑秩序,上級對下級,長輩對晚輩,具有主宰、支配乃至生殺之權,反過來只有無條件地服從,稍有反抗便被視為大逆不道。這種根深蒂固的倫理觀念決定了古代政治的基本特點只能是專制。在朝廷之上起主導作用的是皇帝的權威,在各級衙門起主導作用的是長官的意志,皇帝和長官的決策、命令常常就是不容違犯的法律。各代雖然有正式頒定的法規法典,但是一直沒有建立科學的完整的法制系統,國家基本上實行的是人治而不是法治。皇帝和各級官府在執行法律的過程中帶有極大的隨意性,他們可以隨時改變既定的法律條文,隨時發布新的法律條文。在專使政治的淫威之下,法律被擠壓,被扭曲,顯得非常軟弱,當皇帝和各級官府使用法外之刑的時候,法律無力加以阻止和糾正。同時,非法的酷刑一旦經官方使用,它也就取得了一定的合法性,後世的暴君酷吏重新使用這種非法酷刑時,便把前代的非法行為作為合法的依據。有時,前代的非法之刑會正式列入後世的法典,如凌遲在唐代之前是法外之刑,到了宋代之後以至於明清,就成法律規定的死刑之一了。
各種非法之刑不僅作為朝廷及官府正式使用的官刑長期存在,而且作為民間私刑長期存在。封建倫理觀念表現在政治上,皇帝可以任意處罰臣僚,官府可以任意懲治百姓,而表現在家族和家庭內部,族規、家法也和國家的法規同樣具有效力。族長對本族內的叛逆者或做了傷風敗俗等錯事的某個成員可以下令給予活埋、沉河、焚死、勒殺以及鞭杖責打等處罰,家長對於違法家法的家庭成員或奴僕可以隨意責打直至處死。主婦對婢妾也常常給予非法的虐待,有的甚至割鼻、截舌、挖眼、斷手、針刺、火烙,無所不用其極。家族之間、家庭之間或人與人之間發生械鬥、仇殺或人身報復等情況時,也常常使用非法酷刑。此外,由於古代社會的法制不健全,民眾的法制觀念相當淺薄,民間抓獲小偷、盜賊或奸犯常常不經官府而予以私刑處置,或剁手、或截指,或拷打、或割去生殖器等等,民間的黑社會組織如某些行幫、會道門有時進行殘害民眾或行凶暗殺等活動時也慣用酷刑;某些江湖術士、巫覡、神漢在招搖撞騙時也使用酷刑害人。漫長的古代社會中,各種非法酷刑作為私刑而濫用的時候,演出的一幕幕悲劇也是夠駭人聽聞的。私刑的施行方式大都仿效官府使用的非法之刑,同時又有不少獨出心裁的創造,這使中國古代的酷刑名目更加繁多,手段更為離奇。
歷代的刑法是當時的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體現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並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酷刑及其他殘忍行為在施用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殘忍意義,反映了統治者暴虐的一面。因此刑法同其他法規法典一樣,都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刑法中關於酷刑的量刑和執行也處處體現出統治者的階級意志。《禮記》中明確宣稱「刑不上大夫」,即對於士大夫們不使用和平民一樣的標准來量刑,這顯然是給上層統治者以特殊的照顧。漢初賈誼也說:「廉恥節禮,以治君子,故有賜死而無戮辱,是以黥劓之罪不及大夫,以其離主上不遠故也。」即是說,士大夫們犯了罪,嚴重者可以將他們處死或賜死,而不使用黥面、割鼻等傷殘肢體、侮辱人格的肉刑。看來肉刑的施用對象,只能是一般官吏和平民,他們一旦犯罪,總逃不脫各種酷刑的折磨。對於那些犯上作亂者、某反叛逆者如農民軍的將領、抗糧罷稅的百姓、殺死主任的奴僕等等,統治者更是慣用狠手。
Ⅷ 西周時期的主要刑罰有哪些
1.肉刑
包括墨、劓、刖、宮;沿用夏商以來的殘酷刑罰。
2.死刑大辟
大辟適用於重大犯罪,其執行通常是大夫於朝,庶人於市,並且陳屍示眾三日。
3.鞭撲刑和流刑
鞭撲是對失職官吏的懲罰,是治官之刑。目的在於懲戒怠職守者和干紀犯法者。撲,是針對學生廢學的懲治。鞭撲屬於輕刑。周的流刑稱「放」,最初是限於政治性犯罪,以後背約不履行義務也適用「放」。流刑在我國施行很久,直至清末變法修律才予以廢除。
4.圜土之制
即「以圜上聚教罷民。幾萬民有過未麗於法者,置之圜,施職事焉」。就是說把犯罪較輕不夠處五刑的人犯,關在監獄之中,施行勞役。「其上罪三年而舍,中罪二年而合,下罪一年而舍」。這說明西周時期已經有了類似近代刑罰性質的有期徒刑。
5.嘉石之制
與圜土之制相類似,西周時期把那些有過錯但情節輕微的人犯,束縛手足放在朝門之左的大石上,令其思過,然後送到大司空那裡作短期勞役,時間根據情節輕重有所差別。這項制度近似於近代刑罰性質的拘役。
6.贖刑
贖刑的記載見於《尚書·呂刑》。對墨、劓、刖、宮、大辟等五種刑罰,如果罪有可疑之處而一時不能搞清楚的,均可赦免其罪,允許其自贖,並根據刑等標出罰金數量,用罰銅贖。後贖刑不僅適用於疑罪,輕罪也開始適用鋼贖。周穆王時,曾命呂侯作「贖刑」。
Ⅸ 西周實行什麼樣的刑罰
西周形成以圜土之制、嘉石之制為名的徒刑、拘役等刑罰,以及贖刑、流刑等制度作為五刑的補充,這一時期為奴隸制刑罰的成熟階段。
據《漢書·藝文志》記載,有《周法》九章,或稱《九刑》。周穆王時,又命甫侯作《甫刑》。但兩部刑法今天已佚失,詳細內容無法考知,只能從《史記·周本紀》中得知「黥、劓、臏、宮和大辟」五刑,有細則三千條。
五刑之外,鞭刑也是肉刑的一種,在當時應用很廣,凡是刑法不大、觸犯刑律的人,都用施以鞭刑。鞭刑最高可以抽打一千下,鞭刑是一種比較殘酷的刑法。贖刑也是當時比較常用的一種刑法,贖刑分兩種,一是罪行確定後,可以拿錢贖罪,一是證據不足的嫌疑罪人交納一部分錢可以被無罪釋放。
連坐法也可是施行,當時把五宗或十宗組成一個小團體,其中每家互相擔保,有榮譽可以相互享受,一旦一家有罪,其他幾家也跟著受牽連。
為了照顧貴族、功臣和有賢才的人,當時還施行了「八議法」,其主要內容是對周王室的宗親故舊、賢人能人、功臣貴族、勤政者,以及以賓客對待的王公大臣進行減刑或赦免,這八種人有罪以後,可根據他們的功勞大小和親疏關系來處理,重罪輕罰,請罪從無,「八議法」是當時統治者實行特權的一種表現。
西周統治者吸取了商代濫用刑法和殘酷執法的教訓,提出了以德治國、明德慎罰的治國綱領,為了防止冤假錯案,還制定了「五惟法」,即惟官、惟反、惟內、惟貨和惟來。
惟官就是以官勢壓人,惟反是對反對過自己的人打擊報復,惟內就是搞裙帶關系,惟貨是收取他人的賄賂,惟來是受人之託對犯人進行照顧,凡辦案人員有犯此五種罪行者與所判罪犯同罪。這也是對辦案人員的一種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