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上的惡意
比如說,我把錢匯入到甲的賬號,實際上我是想匯入到乙的賬號,這時,我找到甲請求其返還,甲拒絕返還,這時是不當得利轉化為侵佔嗎 2007-12-9 15:31 你搞錯了,不當得利,是指法律主體得到的利益沒有合法依據,沒有合法依據的這部分利益就成為不當得利.不當得利的情況有許多種,因此,侵佔財產所得的利益也屬於不當得利的范疇.根據你所說的情況,甲應該屬於惡意佔有,根據《民法》,甲應該將錢返還給你,並賠禮道歉。甲不構成侵佔,只是民法上的惡意佔有,構成侵佔的話需要達到一定的金錢數量。
2. 民法上存在不能對抗惡意第三人的情形嗎
沒有。惡意第三人都是可以對抗的。民法的基本原則就是公平平等,惡意第三人顯然對一方當事人造成損害,對其不平等,所以沒有。
3. 民法對惡意競爭有解釋嗎
民法通則無此規定,不過刑法中此類規定為濫用職權,旺法裁判。如果受害人遭受損失,可以按照國家賠償法申請賠償。
4. 法律上是否有惡意欺詐的規定
【1】欺詐都是惡意的欺詐。都是故意欺詐。
【2】《刑法》里對欺詐罪的內司法解釋是:第二百六十容六條
【詐騙罪】詐騙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
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
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詐騙罪司法解釋》第一條,
詐騙公私財物價值三千元至一萬元以上、
三萬元至十萬元以上、
五十萬元以上的,應當分別認定為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規定的「數額較大」、「數額巨大」、「數額特別巨大「
【4】《刑法》從第192條開始起,到第200條,
都說的是對《金融詐騙罪》的刑事處罰。
5. 民事訴訟中的惡意訴訟如何認定
主要體現在訴訟無實際 蓄意傷害他人利益 等等 一般都是根據具體案例來定性的
6. 法律上的惡意是指什麼
惡意就是沒有盡到最低的法律義務,那麼就推定為惡意。與現實中的惡意有所不同。惡意一般屬於民商事領域。
法律上的惡意行為
惡意訴訟,指當事人利用訴訟為自己獲取不正當利益的訴訟行為。
所謂惡意訴訟,是指當事人以虛假的事實提起訴訟,利用訴訟獲取自己不正當利益的訴訟行為。惡意訴訟對司法制度和社會安定帶來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司法機構,特別是法院若對此處理不當,勢必會造成公眾對訴訟的不信任感和對社會的抵觸情緒。
就個人而言,惡意訴訟往往是惡意當事人以犧牲對方的利益來獲取自己不正當利益的訴訟行為,因而對對方當事人而言,司法機關是否能正確處理案件對其至關重要,稍有不慎便會侵害到其個人利益。
但同時,惡意訴訟又具有很大的隱蔽性,從形式上看,這類訴訟行為往往都符合程序法的一切要求, 主體資格、事實理由也往往具備程序法要求的條件,特別是當事人為達到目的,在起訴之前就會為案件今後的審理做好充分的准備和鋪墊。
因此,在訴訟初期很難判斷案件為惡意訴訟,即使是在案件審理開始之後,案件的審理者也很容易被惡意當事人的精心策劃所迷惑。可以說,如何識破並徹底杜絕惡意訴訟,對司法工作者而言是個不小的難題。
(6)民法上的惡意擴展閱讀:
惡意訴訟概念
由於惡意訴訟往往是惡意當事人犧牲對方的利益來換取自己的不正當利益,法院若處理不當不僅會侵害到當事人的個人利益,同時會影響司法的權威和聲譽,因此杜絕惡意訴訟勢在必行。本文從產生惡意訴訟的原因入手,對杜絕惡意訴訟應採取的措施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以期有助於這一難題的解決。
7. 民法當中對故意的定義與刑法中的故意一樣嗎
應該說是有區別的。
刑法上的故意分為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
直接故意是行為人意識到了某一行為結果的發生而追求並希望該結果的發生
間接故意則是行為人放任並不反對結果的發生。
刑法上的故意往往通過犯罪人的動機、目的、行為表現等主客觀方面來映證,需要嚴格的證實並嚴格與過失相區別。
而民法上的故意則一般沒有作出嚴格的定義,其僅作為與過失區別的概念。(因為絕大多數情況下故意和過失都是同樣要承擔相同的侵權責任的,而合同上則實行無過錯責任,違約即承擔責任,所以理論上加以區別的意義沒有刑法那麼大)他的證明要求較寬、概念外延也更廣。
民事上故意存在的「客觀化」、「推定化」的現象。即以侵權人或行為人的客觀行為來作為推定、認定故意的存在依據,如高空拋物,扔東西了即推定為有過錯,就要承擔責任,除非不可抗力。這時區別故意還是過失沒有意義,因為主觀要件已經被「拋物的行為」推定為存在過錯了,即客觀化了,受害人不必對侵權人的主觀狀態加以怎樣的證明。而刑法上的「故意」則萬不能簡單的以一個行為就推定。
另外,如第三人買賣,如果知道處分人無權處分的,即可認定為惡意的(故意),不適用善意第三人保護。此時的故意等同於知曉,刑法上的故意則沒有這么寬的標准和外延,它不僅要求「意識」(知曉?)、而且還要求「態度」(希望、追求?或反對?),其要結合動機、目的考慮充分映證。
8. 民法中什麼情況構成非法佔有
《刑法》第二百七十條:將代為保管的他人財物非法佔為己有,數額較大,拒不退還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將他人的遺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佔為己有,數額較大,拒不交出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非法佔有,又稱為無權佔有、無權源佔有,是指非依合法原因而取得的佔有。如遺失物拾得、盜竊搶奪而發生的佔有即為非法佔有。
區分非法佔有與合法佔有意義在於,合法佔有可以依據佔有制度以外的法律制度保護,如所有權人的合法佔有可以依據所有權而享有物上請求權保護對物的佔有。
非法佔有又可以分為善意佔有和惡意佔有。前者是指,佔有人不知道也不應知道其佔有為無權佔有,如誤信他人之物為己物而佔有。後者是指,佔有人知道或應當知道其佔有為無權佔有。
區分善意佔有與惡意佔有的意義在於,惡意佔有僅有「佔有適法」的推定效力,而善意佔有還可以發生善意取得制度、取得時效制度等的保護。
對於遺失物拾得的佔有,理論上有爭議,個人認為屬於惡意佔有。
(8)民法上的惡意擴展閱讀:
在刑法分則第五章規定的侵犯財產罪中,大部分犯罪是以非法佔有作為犯罪的主觀故意的?如盜竊、搶劫、搶奪、詐騙等。本章規定的12個罪名中有8個是「以非法佔有為目的」。
另外,刑法分則第三章第五節規定的金融詐騙罪的7個罪名,以及其他章節規定的合同詐騙罪、貪污罪、私分國有資產罪等,也是將非法佔有作為犯罪的主觀故意。如何認定刑法中的非法佔有,對於正確處理此類犯罪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刑法中的非法佔有
從民法意義上講,佔有是所有權的權能之一。所有權分為佔有、使用、收益、處分四項權能,佔有權是所有權的基礎,沒有佔有權其他三項權能就無法實現。
民法中的佔有,按其取得方式不同又分為合法佔有和非法佔有。合法佔有是指行為人通過法律規定的合法的形式對物進行掌握和控制。非法佔有則是不合法佔有或者說通過非法的途徑實現佔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非法佔有
9. 民法中什麼是惡意善意
民法中的善意,涉及的是善意取得制度,建議你學習「善意取得制度」
10. 民法上的惡意串通和通謀虛偽表示是一回事嗎
從字義上看,就肯定不是一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