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改革年鑒
㈠ 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司法改革的內容
(1)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改革司法管理體制,推動省以下地方法院、檢察院人財物統一管理,探索建立與行政區劃適當分離的司法管轄制度,保證國家法律統一正確實施。
建立符合職業特點的司法人員管理制度,健全法官、檢察官、人民警察統一招錄、有序交流、逐級遴選機制,完善司法人員分類管理制度,健全法官、檢察官、人民警察職業保障制度。
(2)健全司法權力運行機制。優化司法職權配置,健全司法權力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機制,加強和規范對司法活動的法律監督和社會監督。
改革審判委員會制度,完善主審法官、合議庭辦案責任制,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明確各級法院職能定位,規范上下級法院審級監督關系。
推進審判公開、檢務公開,錄制並保留全程庭審資料。增強法律文書說理性,推動公開法院生效裁判文書。嚴格規范減刑、假釋、保外就醫程序,強化監督制度。廣泛實行人民陪審員、人民監督員制度,拓寬人民群眾有序參與司法渠道。
(3)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進一步規范查封、扣押、凍結、處理涉案財物的司法程序。健全錯案防止、糾正、責任追究機制,嚴禁刑訊逼供、體罰虐待,嚴格實行非法證據排除規則。逐步減少適用死刑罪名。
廢止勞動教養制度,完善對違法犯罪行為的懲治和矯正法律,健全社區矯正制度。
健全國家司法救助制度,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完善律師執業權利保障機制和違法違規執業懲戒制度,加強職業道德建設,發揮律師在依法維護公民和法人合法權益方面的重要作用。
㈡ 什麼叫司法體制改革
司法體制,本人理解:就是為保證法律的正確實施,設置的機構(審判、內檢察等)、職權以及容規定其在國家中的地位的規范和制度的總和。
1、司法是社會治理體系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
2、公道的社會基礎性秩序,只能由司法來維系,司法是社會沖突的減壓閥。
3、司法另一功能:保障民眾不受政府權力的侵害。司法也是政治沖突的減壓閥。
4、司法體系改革原則或亦可稱之什麼是司法體系改革:
從人民群眾司法需求為出發點,以維護人民利益為根本,以促進社會和諧為主線,以加強權力監督制約為重點,著力解決影響司法公正、制約司法能力的體制性、機制性、保障性問題,優化司法職權配置,規范司法行為,建設一個公正、高效、權威的司法制度。
一、優化司法的制度環境
二、優化司法權配置
三、重整法院體系
四、培育法律人群體
中國社會走向優良治理的正道是,分散治理責任,讓司法在社會治理體系扮演其本應承擔的角色。一個公正、高效、權威的司法體系將及時地分散地解決社會問題。
㈢ 司法體制改革是在什麼背景下提出的
司法實踐中,面臨許多問題在現有的司法體制下難以解決,司法體制改革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的。面臨的問題主要有:
1、司法獨立性難以保證,司法權的地方化傾向明顯。
2、 法院管理體制沒有理順,審判活動行政化色彩濃厚。
3、法官職業的准入制度不嚴,相當一部分法官職業化程度不夠。
4、司法活動存在很大程度的隨意性,司法權威不足,效率低下。
5、司法腐敗成為社會公害,司法形象和法律尊嚴面臨嚴重挑戰。
㈣ 中國改革年鑒什麼來頭
由全國人大常委,彭森發展改革司司長徐善長發展改革委副巡視員孫衛紅,發展改革委員會政研室新聞處處長李玉舉,改革年鑒副主編史克毅,改革雜志社社長潘志宏參加了大會
㈤ 司法體制改革今年哪些方面著力
一是著眼於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完善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權力運行機制,規范司法行為,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共有48項改革舉措。重點包括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探索建立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實行辦案質量終身負責制和錯案責任倒查問責制,完善人民陪審員和人民監督員制度等。
二是著眼於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系和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提高社會治理水平。共有18項改革舉措。重點包括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精神文明創建內容,完善守法誠信褒獎機制和違法失信行為懲戒機制,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構建對維護群眾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體系,完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等。
三是著眼於建設高素質法治專門隊伍,推進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建設一支忠於黨、忠於國家、忠於人民、忠於法律的社會主義法治工作隊伍。共有18項改革舉措。重點包括完善法律職業准入制度,加快建立符合職業特點的法治工作人員管理制度,建立法官、檢察官逐級遴選制度,健全法治工作部門和法學教育研究機構人員的雙向交流與互聘機制,深化律師管理制度改革等。
㈥ 2014年司法體制改革的內容是什麼
司法體制改革的目標是「保證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它最重要的制約、干擾因素有二:外部行政化、內部行政化。「法院、檢察院的人財物收歸省級管理」措施只是減弱了外部制約,也有可能實際中加劇司法的內部行政化,強化上下級法院之間的從屬關系。這樣一來,省級法院、檢察院對市縣兩級法院的垂直管理權,有形、無形中都會增加。因此,這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人們對中國現有的審級制度的擔憂:既然上級法院統管下級,上訴的意義是不是會消失?這種擔憂是有一定道理的,的確可能帶來現實的威脅。
㈦ 試述目前司法改革推出哪些改革舉措
84項改革近6成旨在確保公正司法
四中全會提出的190項重大改革舉措中,有關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和社會體制改革的有84項,主要體現在三大方面。
一是在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方面,共有48項改革舉措。重點包括探索建立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實行辦案質量終身負責制和錯案責任倒查問責制等。
二是在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進法治社會建設方面,共有18項改革舉措。重點包括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精神文明創建內容,完善守法誠信褒獎機制和違法失信行為懲戒機制等。
三是在加強法治工作隊伍建設方面,共有18項改革舉措。重點包括完善法律職業准入制度,加快建立符合職業特點的法治工作人員管理制度,建立法官、檢察官逐級遴選制度等。
改革措施三年內陸續出台落實措施
中央司改辦負責人表示,《實施方案》對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和社會體制改革作出了全面系統的規劃。將84項四中全會改革舉措逐項具體化,明確工作進度和時間節點,提出可檢驗的成果要求,提升了改革舉措的可操作性。按照《實施方案》的時間安排,這些改革舉措都要在2015年至2017年的三年內出台具體落實的政策、措施。
中央司改辦負責人表示,今年將全面啟動改革工作。自年初以來,最高人民法院第一、第二巡迴法庭在深圳、沈陽掛牌設立,開庭審理案件。《關於領導幹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規定》等改革實施意見也已經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預計到2015年底,相關部門每個月都將推出新的改革舉措,形成相應的改革成果。
>>任務聚焦
1建立領導幹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制度,確保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職權。
2建立司法機關內部人員過問案件的記錄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防止司法機關內部人員干預其他人員正在辦理的案件。
3建立健全法治工作人員管理制度,完善職業保障體系,建立法官、檢察官、人民警察專業職務序列及工資制度。
4實行辦案質量終身負責制和錯案責任倒查問責制,同時統一錯案認定標准,明確糾錯主體和啟動程序,保證制度順利實施。
5變立案審查制為立案登記制,對人民法院依法應該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訴必理,保障當事人訴權。
6建立預約立案制度,因地制宜推行網上立案及其他遠程立案方式,方便當事人訴訟。建立對無正當理由不予立案的司法救濟機制。
7探索建立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對提起公益訴訟的條件、適用范圍和程序進行探索,明確公益訴訟的參加人、案件管轄、舉證責任分配。
8推動實行審判權和執行權相分離的體制改革試點。研究論證審判權與執行權外部分離的模式。
9明確規定社區矯正管理體制、執行程序、矯正措施、法律責任,實現社區矯正制度化、法律化,加快建立監禁刑和非監禁刑相協調的刑罰執行體制。2015年推動制定社區矯正法。
10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2015年制定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制定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的實施方案。2016年提出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的意見。
㈧ 第二批司法體制改革的省份是哪些
第二法司法體制改革試點的省、市、自治區為:雲南、山西、內版蒙古、黑龍江、權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山東、重慶、寧夏、貴州12個。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改革司法管理體制,推動省以下地方法院、檢察院人財物統一管理。這項改革舉措,對於確保法院、檢察院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具有深遠意義。
第一批選擇上海、廣東、吉林、湖北、海南、青海6個省市先行試點,為全面推進司法改革積累經驗。
第二批試點省市自治區於今年上半年陸續進入了司法體制改革,包括雲南、山西、內蒙古、黑龍江、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山東、重慶、寧夏、貴州12個。
㈨ 清末司法改革的內容和背景。
背景:可以從以下幾點去看:第一,清朝統治者內政外交陷入極大的困境之中。外版敵侵略,國內的權反抗。不改不足以挽救危局。第二,新思想的傳入,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宣傳的深入,變法圖強已經深入人心,變為一種極大的社會要求。第三,專制的、封建的司法制度無法繼續延續下去。 內容:修律立法,設置近代司法機構,轉變法治理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