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先佔

民法先佔

發布時間: 2020-12-20 23:49:51

Ⅰ 民事法律行為不包括事實行為,但為什麼先佔,遺失物的拾得,埋藏物的發現這些事實行為由民法調整

民事法律關系的產生、變更、消滅由法律事實所引起,而法律事實包括行為和事專件,其中,行為屬包括法律行為和事實行為;事件包括社會事件和自然事件;
綜上,民法調整民事法律關系,其不單指調整法律行為所引起的民事法律關系!還包括事實行為和事件引起的民事法律關系,

Ⅱ 如何理解民法中「先佔」這一制度的價值

1、從社會公眾的角度
(1)平等價值
在原始社會中,先佔取得的產生與應用,無不透著平等的思想。然而,在法律世界裡,卻沒有絕對的平等。因為不論是何種社會,人與人、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之間會因為天賦、才能或機遇上的差異導致不同的結果,實體平等的差距總是客觀存在,需要從法律程序上加以彌補,實現機會的平等而非結果的平等,這也正是市民社會所秉持的程序平等觀。在這一問題上,先佔制度的確有此功效。
對於無主物而言,先佔取得的條件是時間上的現行佔有以及對物的現實管控的優先,這是一種一種客觀化、形式化的標准。這樣一來,無論主體的真實身份如何,只要某一人先於他人佔有該物並使該物處於實際掌控之下,他即可獲得所有權。由此可見,先佔取得避免了因為階級和社會身份的差異導致權利分配不均的情況,在程序上為每一個可能的佔有人提供平等的機遇與保護,彰顯了平等價值的選擇。
(2)自由價值
黑格爾在論及所有權時認為,財產是自由的體現,佔有財產是為了在財產中實現意志自由。[1]在他的眼中,佔有就是指一個人有權把意志外化在特定物身上,使特定物具有他的特徵,並且這種外化是出自他的「需要、沖動和利益」。然而,存在佔有和存在所有權並不能畫上等號,僅有佔有不能確保佔有人對財產的絕對所有權,僅有佔有的自由意志不能確保權利的穩定性,因此,先佔取得的出現,就成為了所有權制度的重要部分和補充。法律於先佔之外,重塑一種所有權制度,即一旦實現先佔的法律效力,先佔者取得該財產的所有權,從這個角度看,先佔不僅體現自由,還保障自由的實現。換言之,無主物先佔取得賦予其所有權,進一步體現了人們對於更高的自由意志的追求和肯定。
(3)效益價值
先佔制度取消了外在的考察因素,以時間上的先後來確認無主物的歸屬,無需過多考察先佔人的主體資格,這一模式減少了確定歸屬的社會成本,是一種經濟的行為模式。[2]另外,當先佔人與他人產生糾紛時,除非對方提出相反證據,司法機關可直接根據佔有推定先佔人對無主物的所有權,免除了舉證與取證的程序,節約了司法資源。這是在確權方面對其經濟效益的考量。
而當在運行層面對其進行考察時,可以發現,先佔制度把物和人結合在一起,並對人和物的關系加以確認和保護,其效益體現在三方面:於先佔人而言,是私有財產的增加;於無主物而言,是對其的使用效益的最大限度之保護;於社會整體而言,得以使深埋於他物之中的數量眾多的無主物重新回歸經濟流通的領域,進而以較小代價換取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可見,有序佔有是實現各方利益最大化的先決條件。
2、從社會整體的角度
(1)秩序價值
先佔作為一種習慣,並非民眾有意識的個別的選擇,而是為了維持並實現無主物的歸屬秩序,民眾不自覺地、無意識地將先佔作為共同遵循的准則。[3]對於無主物的歸屬問題,先佔制度以時間的先後確定了一種先來後到的規則,這一制度的確立限制了後來者進入財產的權利,確定了對財產享有權利的主體范圍,有力地限制了競爭。[4]人們認同並按此規則行事,從而保護了無主物的安全,使無主物的歸屬秩序井井有條。在具體的情境中,秩序價值是這樣體現的:先佔人在佔有時可以預見先佔所能達到的法律後果,在佔有後取得所有權,並受到法律的保護;第三人則必須尊重先佔人的所有權,不得侵犯,從而達到定分止爭的目的。先佔制度的功能就在於穩定佔有關系,最終達到雙向穩定佔有人對佔有物的實際支配關系以及佔有人與其他人之間的權利歸屬與權利流轉關系,並努力實現佔有物的交換價值和使用價值。[5]這種穩定,就是秩序價值的追求。
(2)資源利用價值
在古代社會,先佔制度有利於資源的開發利用,是對人的貪念的縱容。早先地球上的人口相對稀少,獲取生活資料的手段也比較簡單,維持人類生存所需的資源極為豐富,可隨著人口不斷的膨脹與社會生產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資源的需求增加了,這時,社會上仍存在大量的無主資源,那麼如何獲得無主資源的所有權呢?當某種資源沒有明確的權利歸屬的時候,對於這一資源的利用就要冒著不能完全獲得該資源產生的收益的風險。這時,先佔制度提供一個很好的規則——先到先得。於是,人們受這制度的鼓勵,不斷地將無主物轉變為自己的所有物,在個人獲益的同時,大大地將無主資源利用起來以創造更多的生產力,推動社會快速發展。
在現代社會,先佔制度有利於資源的循環利用,是對社會資源的最充分合理的利用。由於前人對無主資源的大量開發加上資源的有限性,現代社會中資源短缺早已是不爭的事實,而資源的稀缺性決定了其高效利用的價值要求。因此,通過先佔制度,人們可以將那些仍具有較高使用價值的廢棄無主物通過一定的技術處理轉變為可再利用的資源。先佔制度承認佔有人的所有權,明確佔有行為的合法性,相對精確地衡量其利用無主資源的成本,有序佔有。從而促進其對於資源的有效利用。
(3)生態保護價值
先佔的生態功能到了近現代體現得十分明顯。先佔的標的物為無主物,而無主物包括如野生動物,拋棄物等等沒有主人的物,先佔人通過對無主物的回收、加工、再利用等程序使在生產中所產生的廢棄物再生資源化,實現了廢棄物的循環利用,在釐清廢棄物所有權歸屬的同時,也減少了生產過程中的污染輸出,達到了保護生態的目的。
早期的人們對於先佔制度沒有生態保護的認識,先佔取得僅僅作為一種維持人類基本生存要求的手段,這種「人類中心主義」的發展模式致使人們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而生態價值的出現,部分修正了早先存在著的「維持生命」的價值理論,使之具有了時代的特徵。時至今日,「生態中心主義」越發受到人們的關注。

[1] 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楊東柱,尹建軍,王哲編譯.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
[2] 張喻忻.論佔有制度的法理學價值[J].前沿,2010(04):121-125.
[3] 閆黎麗.先佔制度立法可行性研究——以「彭州烏木案」為中心[J].河北法學,2015,33(09):142-153.
[4] 王珊珊.談我國民事時效制度[J].雲南法學,1995(01):12-15.
[5] 劉雲生.民法典設立先佔取得制度之必要性與可能性透視[J].河北法學,2005(03):25-30+50.

Ⅲ 我國民法有規定先佔取得制度嗎

截止到目前為止,我國立法上沒有先佔制度,《物權法》並沒有規定。

先佔制度是最為古老的取版得財權產的「自然方式」之一,早在羅馬法中已成為一項被羅馬法學家深信不疑的原則。

先佔是指以所有的意思,先於他人佔有無主的動產,而取得其所有權的法律事實。換言之,是蓄意佔有在當時為無主的財產,目的在於取得財產作為己有。

先佔的性質屬於事實行為。先佔制度的價值在於:實現物有所歸,有利於物盡其用,同時它提供了一個關於私有財產起源的假說。

(3)民法先佔擴展閱讀

先佔的性質屬於事實行為。法律行為與事實行為的核心區別在於:後者不依賴行為人的意圖而產生法律後果,而前者的法律後果之所以產生恰恰是因為行為人表示了這種意圖,即法律使其成為事實行為人意圖的工具。

而基於先佔取得所有權,先佔人對標的物的主觀認識,存在與否,正確與否,在所不問。故采事實行為說,更為妥當。

事實行為說認為先佔中的以所有的意思同取得時效中的以所有意思一樣,非指效果意思,而是指事實上對物有完全支配管領的意思。基於先佔無主動產的事實,法律賦予佔有人取得所有權的效果。

Ⅳ 司法考試民法 先佔和拾得遺失物的區別

先佔的對象是無主物,拾得遺失物的對象是有主物,二者的法律後果也不一樣

Ⅳ 先佔權主義是什麼

先佔制度的構成要件
一、導論

先佔,是法律史上最早確立的財產所有權制度。早在羅馬法 時代 ,先佔就作為 自然 方式的典型代表體現在成文法中。這種事實上的占據被法律上承認為合法的占據。由於物是無主的,因而這種佔有不會傷害任何人[1]。正如梅因所言:「財產權利不可侵犯性在實際上長期得到了認可時,以及絕大多數享有物件已屬於私人所有時,單純的佔有可以准許第一個佔有人就以前沒有被主張所有權的物品取得完全所有權。」[2]繼羅馬法以後的大多數大陸法系國家均確立了先佔制度。時至今日,雖然人們對物資的利用較以往更為充分,但是生活中的無主物仍較常見。古老的先佔制度並未因事實的變遷而喪失其生命力。我國最新通過的《物權法》對於先佔未作明確規定,但因先佔而取得動產所有權是現實生活中的普遍現象,在我國將來《民法典》的修訂中,對先佔制度加以規定仍有必要。

二、先佔的概念及各國有關先佔的立法例

(一)先佔的概念

關於先佔的概念,學者的表述多有不同。由於先佔在性質上屬於事實行為,它的成立須具備佔有無主動產的要件,其法律效果為先佔人原始取得無主物之所有權及其他衍生權利。因此可以表示為:先佔是以所有的意思,佔有法律允許范圍內的無主動產,從而取得物上所有權及相關衍生權利的事實行為。

(二)先佔制度在我國的發展歷史及現狀

我國歷史上曾長期存在先佔制度。據記載,早在《唐律雜律》中就有關於先佔取得無主動產之規定,以後為歷代所承襲。其總的特點是,強調先佔原則,保護先佔人的利益。清末的《大清民律草案》及民國時期《民律第二次草案》,將先佔作為動產所有權的一種重要取得方式確定下來。以這兩個草案為基礎,同時參照歐洲各國的立法經驗,中華民國民法的第802條規定:「以所有的意思,佔有無主之動產者,取得其所有權。」[3]

在我國 目前 的民事法律體系中,對先佔尚無明文規定,《民法通則》第79條規定: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隱藏物,歸國家所有。《物權法》第113條僅規定:遺失物自發布招領公告之日起六個月內無人認領的,歸國家所有。筆者認為此條應理解為只是針對某些有主但是所有人不明的物的歸屬做出的規定,而不能硬性理解成是無主物即屬於國家所有。現實生活中諸如狩獵、垂釣、回收廢品等行為也證明了先佔行為為當世所認可也始終為法律所承認和保護。除法律規定保護的野生動物、植物外,我國歷來允許個人進入國家或集體所有的森林、荒原、灘塗、水面進行打獵、捕魚、砍柴伐薪、採集野生動物、植物果實乃至名貴中葯材,並取得獵獲物、採集物的所有權[4]。沒有先佔原則,《洪湖水浪打浪》中的漁人,《我的祖國》里的獵手,還有采蘑菇的小姑娘等等「知名人士」恐怕都要失業了。倘若這些人以「不合法」手段謀生,還有什麼歌唱頌揚的必要呢?由於物權法實行物權法定主義,關於物權的種類和內容均應由法律作出強行性規定,不允許當事人自由創設物權或者變更其內容,很多學者主張我國應當規定先佔制度,如梁慧星教授領銜起草的《 中國 物權法草案建議稿》、王利明教授領銜起草的《中國物權法草案建議稿及說明》對先佔進行了規定。但是令人遺憾的是,公布的《物權法》卻沒有規定先佔制度,不得不說這是一個缺憾。
(三)各國對於先佔制度的立法

先佔作為一種原始取得制度,自羅馬法至今,在許多大陸法系均有相關規定。關於先佔之立法例,各國主要有兩種立法例:第一,先佔自由主義。在羅馬法中,先佔是萬民法的一種取得方式,無論是動產還是不動產,只要是無主物均可通過先佔取得。羅馬法就是這種思想,在羅馬法上先佔作為所有權的萬民法取得方式,是指以據為己有的意圖獲取或者佔有不屬於任何人的無主物。先佔的標的可以是未經馴養的野生動物、恢復自然屬性的被飼養動物、敵國人民及其在羅馬的財產以及在海洋中產生的島嶼等。但是對被合法所有人所遺棄的某些物品實行佔有不被視為先佔的一種情況,而被視為一種傳來取得,並被歸納在向不特定人讓渡的概念之中[5]。在古典法中,對被遺棄的要式物的佔有不使佔有者自然成為所有主。第二,先佔權主義,是指無主不動產惟國家有先佔權,至於無主動產,則須法律許可方能取得其所有權。日耳曼法採用這一做法,現今世界多數國家和地區的法律都認可先佔權主義立法例。例如法國、德國、日本,義大利、俄羅斯、衣索比亞、阿爾及利亞及中國 台灣 和澳門地區等。我國台灣民法典第802條規定,以所有之意思佔有無主之動產,取得其所有權。《日本民法典》239條第1項規定,以所有的意思,佔有無主動產者,因佔有取得所有權。《德國民法典》第958條規定,(1)自主佔有無主動產的人取得此物的所有權。(2)先佔為法律禁止或因實施佔有而損害他人的先佔權者,不取得所有權。《瑞士民法典》第718條規定,以成為某動產的所有人為目的,先佔有不動產的人,取得所有權。《俄羅斯民法典》第219條第3款規定,在本法典規定的情況下和依照本法典規定的程序,一個人可以取得無主財產、所有人不明的財產,或者所有人拒絕領受的財產、其所有人依照法律規定的其他根據喪失其所有權的財產的所有權。

在英美法系國家,也承認通過佔有(先佔)獲得財產所有權。通過佔有而立即獲得產權的主要有三種情形:取得拋棄物;發現沒有現實佔有人的物,且該物的主人又不能找到:將野生動物歸己佔有[6]。

三、先佔的法律性質及其成立要件

(一)先佔的法律性質

關於先佔的法律性質,學術界主要有三種學說:一是法律行為說。此說認為須以先佔人所有的意思佔有標的物,該所有的意思即取得所有權的效果意思。此說的不足之處就是將所有的意思「混同效果意思」。二是准法律行為說。該說認為先佔屬於以所有的意思為要素的准法律行為中的非表現行為,法律規定只要有意思表示,即承認其取得所有權。但是此說無法解釋在沒有意思表示的事實行為中存在的大量先佔問題。三是事實行為說。認為先佔制度中的「以所有的意思」同取得時效中的以所有的意思一樣,非指效果意思,而是指事實上對物有完全支配管領的意思。基於佔有無主動產的事實,法律賦予佔有人取得所有權的效果。
法律行為與事實行為的核心區別在於:後者不依賴行為人的意圖而產生法律後果,而前者之所以產生恰恰是因為行為人表示了這種意圖,即法律使其成為事實行為人意圖的工具。而基於先佔取得所有權,先佔人對標的物的主觀認識存在與否、正確與否在所不問。從 現代 各國的立法例來看,先佔主要是依據先佔的事實而取得標的物的所有權。故本文主張先佔的性質屬於事實行為。

(二)先佔的成立要件

先佔的成立要件,學說上分歧不大,通說為三個要件:

1、先佔的標的須為無主物

無主物是指不屬於任何人所有的物。無主物包括以下幾種情況:一是曾經有所有人而現在無所有人的物,如拋棄物、所有人死亡後既無繼承人又無受遺贈人的財產等;二是從來沒有任何人所有的物,依多數國家法律,一般野生動植物當屬此類(我國憲法及相關法律規定野生動植物資源歸國家所有)。在以上所列舉的無主物中,可以作為先佔標的的是拋棄物和野生動植物。至於所有人死亡,既無繼承人又無受遺贈人的財產,依大多數國家(如法、德、日、中國)法律規定,這樣的財產歸屬國家所有,從而排除了先佔的可能性。反之如果將這類無主物列入先佔標的,則會引起他人未牟取利益而採取欺詐、強迫等違法行為,損害原所有權人的利益,對 社會 秩序的穩定極為不利。某物是否為無主物,不應以先佔人的主觀認識為准,而應以先佔時的客觀情況為據。

須加以說明的是,拋棄物由原所有人的拋棄行為而生。拋棄行為與遺失行為在客觀上均表現為喪失佔有,但是行為人在主觀方面卻截然相反。拋棄行為是所有人出於拋棄所有權的意圖而為的意思表示,故而由拋棄行為而生無主物;而遺失行為為事實行為,物之佔有的喪失非基於佔有人的意思。遺失物乃為有主物,只是現在無人佔有而已。

資源:http://china.findlaw.cn/info/minshang/minfa/minshiquanli/cchsyq/xianzhan/110751_3.html

Ⅵ 法律什麼是先佔行為

1、強權原則:首先我們引入羅爾斯"無知之幕",如果人們不知道自己在某種態勢中是"強"還是"弱",亦即自己可能處於最弱勢一方時,根據搏弈中的極大極小原則,他傾向於從最壞的可能考慮自己的行為,因而不會選擇讓強權決定自己的命運。尼采可能會說這只是膽小鬼的考慮,對於賭徒就不適用。但更重要的是,一個社會中強與弱的狀況是相對的、不穩定的,生老病死和環境變動使強者不可能永遠強大,因而用強權決定所有權不能保證絕大多數人對於基本安全價值的需求。基於自然差別的強權與權利在本質上是不兼容的,因為權利意味著安全、穩定和持存。絕對的強權(力)意味著絕對的無權(利)。

2、利他原則:很顯然利他原則不能普遍化,否則將導致沒有任何人取得任何物的境況,因此利他原則在邏輯上就不能成為社會的主導原則,而永遠只是個別行為。在現實中,利他原則只是某些利己主義者利用他人的道德熱情達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成為一種國家倫理的利他原則是意識形態要求人們放棄自身的權利的蠻橫要求。而一種真實的利他行為雖然具備理想的普遍性,但卻不具備義理的普遍性14
,因而不能作為所有權取得的原則。

3、平均原則:首先,平均原則是難以用技術手段實現的。現存的手段無法作出一種完全平均的分配,因為事物的比價總在變動之中。如果我們承認價值是主觀的,因而每個人在不同時空點上都可能擁有不同的價值體系,那麼要作出一種讓所有人(或弱者多一些,大多數人)滿意的分配是辦不到的。其次,由於人在自然上和後天的體力與智力差距,起初的平均分配是必然導致不平等的發展狀況,平均原則要麼承認這種不平等從而不能首尾一致,要麼貫徹自身變成大規模歷史重建。這種重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破壞,而由於現代社會系統的風險性質,這種破壞將導致無法預期的和無法控制的巨大混亂15。此外,平均原則在歷史上導致資本無法集中從而難以產生規模效益,正如中國的平均繼承製阻礙了資本主義發展那樣。實質上,如舍勒所言,在平均原則背後是某種嫉妒和怨恨心態,而不是所謂道義。

4、分封原則:由於這一原則在東西方歷史上都存在過一段時間,因此較諸其它烏托邦式的原則更能構成對先佔原則的競爭力。但事實上,分封的前提是援土者已經先佔了一塊土地,分封只是次級制度,我們不妨將其視為土地同軍功或血親資源的交易。在歷史上,分封或采邑是處於殖民和代替經營管理的需要,在封建法中,其所有權是劃分的或共享的,而在現代民法中所有權被認為是不可分割的16。最後,分封必然演變為一種繼承製度,因為土地是有限的,戰爭也是要結束的,不可能有無限的新大陸拿來分封。因此,分封原則不屬於在此討論的無主物所有權的原始取得范圍。

Ⅶ 國際法中的「先佔」和「時效取得」

「先佔」和「時效取得」都是國際法上領土取得的方式。
先佔是指國家佔有無主地並取得對它的領土主權。首先,先佔的主體是國家,也就是說,只有國家方能通過先佔取得領土主權,私人並不能因為先佔某一無主地而成為該地之主。第二,先佔的客體是無主地。無主地是指,未被佔有,或不屬於任何國家所有的土地,或者是被國家拋棄的土地,或雖有土著存在,但還未形成「文明」的土地。(這些說法的理論幾乎都是為各西方國家殖民時期所取得的領土進行辯護,但是我認為由於歷史的發展與時間的推移,這些理論就算站不住腳,但是在實踐中的不停延續,理論本身的合理性合法性也不能再進行顛覆了。)第三,先佔國必須明確作出對無主地佔領的意思表示。也即是向他國宣告自己的主權。(由於時代的限制,例如通訊等等科技並不夠發達的現象,國家的這種意思表示,並不以全世界都能夠輕易發現的條件為限制,而是只要以國家的形象,對該領域進行了一些具有法律意義上的宣告,例如,樹立界碑,掛上國旗等等方式,便視作意思表示。)
時效作為一種領土取得方式,其含義是指,國家佔有他國的部分領土,而佔有者已相當長時間地繼續並安穩的佔有(即沒有其他國家繼續不斷地提出抗議和主張),該國就取得該土地的領土主權。
這里主要用有效控制原則來確定主權的歸屬。
時效取得,本身是大多數國家關於物權的規定。是一種維護某種穩定狀態的相關規定。相同的道理,在國際法上,一國佔有控制他國的部分領土,其開始本身可能是有合法的事由的,也有可能是違反國際法的規定的。然而,由於其長期穩定的佔有當中,領土主權國並沒有對其佔有行為,主張自己的權力,對於該部分領土被他國佔有的事實不予理睬,那麼,佔有國對於該部分土地,便已經在國際社會上,以及該領土本身取得了一種穩定的管理狀態,那麼,國際法便賦予這樣的國家該土地的領土主權。(時效取得是從國內法關系當中所移植出來的一種原則,本身的邏輯性已經得到很多法學家的論證。這既是一種對穩定狀態的保護,也是對物權人積極行使權利的要求。這才沒有閑置的物,方能做到物盡其用。這個概念本身並無問題,只是,在國際社會中,領土是一個國家的血肉組成,並不像私人不要的物品那麼輕易地便可放棄,然而,在國際法廢止戰爭權之前,有很多國家甚至弱小到無法向強國提出主張,最後被強國佔有土地,這種情況並不少見。因而,我認為這個概念的移植本身便有問題,例如,這個長期的時間到底應該有多長?要知道,國際社會並無最高權力者,如何讓國家都統一的相信,XXX年便是一個足夠長的時間?另外,要求國家主張自己的權力,但是國際社會中,國家的行為都是由國家權力機關,行政機關代表的,而殖民時期,政府被挾持的事實,不禁讓人質疑,究竟是政府放棄了權力,還是國家放棄了權力,民間的聲音到底能不能算作國家的聲音?所以,我認為,時效取得在國家法上仍然是西方社會為自己的行為尋找托點的一個概念,更多的是為他們服務,而非建立秩序)
(這兩種領土取得方式,是國家取得領土的最常見的方法。都得到了廣泛的認同,這是毋庸置疑的。只是這兩種方式,還是太過概括,外延模糊。而且實踐中,這兩種方式的融合也非常常見,
所以如果真要以這兩個概念的理論來解決糾紛,仍然會帶來很多問題。)
(括弧裡面的部分是我自己添加的一些背景和理解,括弧之外的東西是摘抄自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的紅色的《國際法》的教材。希望給你一些靠的住的理論的同時,也可以拋磚引玉,為你的思考提供些思路。)

Ⅷ 民法基本原理,大一追女生是先佔。。。

看不太懂,呵呵
讀書讀得少了點,都不太明白你的話呢

Ⅸ 明確規定先佔制度對我國而言有什麼好處

新中國成立之後,我國關於先佔的立法就消失了。在後來的物權法立法中,亦不存在對先佔進行規制的內容。有種觀點認為,我國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所有的無主物都應屬於國家所有,根本不存在無主物之說,從此角度講,先佔制度與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存在著天然的矛盾,這正是我國立法摒棄先佔制度的根本原因。然而在實踐中,民眾打獵、捕魚、採摘野果、砍柴伐薪、拾得垃圾等都是基於無主物的先佔而取得物的所有權,亦受到國家的認可。這種現實與理論的悖論也使得許多學者極力主張在未來立法中確立先佔制度。
站在我國的立場,先佔制度之構建,其功能將會在兩個方面發揮。其一是立法功能,它對我國法律特別是物權法體系起到了完善作用;其二是社會功能,在先佔作為一種習慣得以確立為法律時,民眾特別是弱勢群體的社會活動將得到保障與規制。在這里,我們已不在一般層面上進行討論,而是將視野定格在現代中國這一具體情境下,具體探討先佔制度與我國法律結合,由此顯現的獨特的制度價值。
1、制度設計之價值
目前,我國法律中規定的原始取得所有權的方式主要有勞動生產、收益、孳息、添附、善意取得、沒收、徵收、稅收以及基於法律規定等,先佔制度作為所有權中最原始、最古老的理論之一,是其它任何所有權取得方式進行演化的前提與基礎,在物權法中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因此,將缺失補位,從源頭解釋所有權的來源,將有利於我國所有權體系的完備,使我國法律體系與中華傳統民法相順應。除此之外,由於先佔制度具有獨特價值,它已被其他國家普遍立法予以遵循。時至今日,我國已完全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當中,盡早地在我國確立無主物先佔取得制度,有利於我國法律體系與國家法律體系接軌。
2、制度運用之價值
(1)定分止爭
由於先佔制度的缺失,導致無主物的歸屬不清,不僅帶來執法上的難題,更帶來更大的司法困惑。
當「天價烏木」、「狗頭金」等案件發生的時候,我們並沒有合理的法律規定來解釋這一問題,處於一種無法可依的狀態當中。司法機關陷入兩難的境地,先佔人也會因為沒有法律層面的依據而陷入不被保護的狀態中,甚至頻頻出現「選擇性執法」的公權與私權相沖突的現象。[1]以烏木案為例,當事人吳高亮與當地人民政府經過了三個月的調解仍然沒有達成一致意見。最後,當事人提起訴訟,在成都中院經過了一審和二審,歷經兩年之久最終仍無法蓋棺定論,這對我國的司法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同時也是司法行業的巨大訴累。除此之外,礙於我國法律沒有規定先佔制度,涉案烏木的歸屬權及其屬性目前在學術界仍有爭論。但假設我國確立了先佔制度,只要確定烏木是無主物,法院就可以直接依據相關法律規定確立權屬,定分止爭。
先佔作為物權法的一項制度,不僅是對人和物的關系的調整,更重要的是調整人與人的關系,即他人具有尊重和容忍先佔人通過先佔取得無主物的所有權義務,法律禁止任何人侵犯先佔人的權利,這樣平等的對待彼此的態度和相互尊重他人行為保證了個人正義。另外,先佔制度平等地適用於所有主體,保證了合理、公正地對無主物歸屬進行劃分,這是社會正義的體現。在我國構建先佔制度,在今天看來所謂的「疑難案件」,以後將被輕而易舉地解決。
(2)保護弱勢群體利益
我國的拾荒者的數量,初步估算有600萬以上。[2]我國大量拾荒者通過先佔獲得其生計所需的資產來源這一行為,沒有先佔制度作為法律依據,也就意味著我國有約600萬人口的生活來源不受法律保護,因為他們的行為無疑是在侵佔國有財產。而事實上,政府對拾荒者的行為並未作出干預,加之在世世代代的習慣,他們的行為已變得「合法」。但這種行為畢竟不受法律的保護,一旦發生矛盾與沖突,就只能通過暴力方式加以解決,那麼不僅底層求生的拾荒者的權益得不到保障,而且整個社會也將退化至叢林法則時代,既不符合經濟發展需求,也不利於社會主義國家建設。
但假設我國確立了先佔制度,從前提上就明確了拋棄物的法律性質,就能保障拾荒者對拋棄物的所有權,在拾荒者轉售該物時,交易本身的合法性也得到了保障,使得權利人,特別是以拾荒人為代表的弱勢群體能夠光明正大地行使其合法權利,不至於因權益的灰色性而使其可能屈從於一些優勢群體的壓力。

[1] 王倩雲.關於我國先佔制度的思考[J].法制博覽,2015(08):220+219.
[2] 雷亮亮.「狗頭金」事件與無主物先佔制度[J].福建法學,2016(01):42-46.

Ⅹ 先佔為什麼不是法律行為

相關分來析如下
民事法律行為自是民事主體依法設立變更和終止民事權利和義務的合法行為,它以意思表示為核心要件
先佔是對無主物的佔有,佔有即所有的一種取得所有權的制度,而我國物權法上沒有規定先佔制度
佔有是一種事實狀態,不涉及表意
先佔是事實行為,不是法律行為
說的比較理論,可是本身就是一個理論問題
但還是希望你能夠明白

熱點內容
上海市海華永泰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1-24 08:18:38 瀏覽:443
社區法律咨詢活動範文 發布:2025-01-24 07:57:17 瀏覽:532
老子道德經拼音版 發布:2025-01-24 07:08:55 瀏覽:209
用道德管理 發布:2025-01-24 07:06:54 瀏覽:617
中國司法醫學鑒定中心 發布:2025-01-24 06:56:57 瀏覽:829
體檢車法規 發布:2025-01-24 06:32:45 瀏覽:539
有關海絲條例的內容 發布:2025-01-24 05:25:51 瀏覽:408
婦產科院內感染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24 05:07:39 瀏覽:479
民法典8章 發布:2025-01-24 03:55:07 瀏覽:252
勞動合同法實習生 發布:2025-01-24 03:28:47 瀏覽: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