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法161
Ⅰ 公司資本的結構
(一)、出資構成是指公司資本中各類所佔的比例。前述談到,股東可以以現金,也可以以非現金財產(包括有體物和無形財產)出資。由於現金是公司得以正常營運的最基本的物質基礎,從中國公司規定的注冊成本構成要求來看,現金出資仍為注冊資本之大部。毫無疑問,對現金出資應占公司資本的比例加限定是完全必要的,但如對現金出資的比例要求過高,在一定程度上,勢必增加公司設定的難度,造成公司資金的積壓或沉澱。因此,對現金出資數額的限制,原則上應以是否達到了啟動公司經營為准。同時,規定過高的貨幣出資比例,不利於國有企業的公司化改造。因為中國國有企業普遍存在著流動資金不足的問題,在其資本結構中,貨幣資本所佔比例偏低,如果公司法規定較高的現金出資比例,必將使許多國有企業因不符合現金比例要求而難以改造為股份有限公司。基於此,中國公司法採取下限控製法,即規定某種非現金出資不得超過公司注冊資本的一定比例。如中國公司法第24條第2款規定:以工業產權、非專利技術作價出資的金額不得超過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本的20%,國家對採用高新技術成果有特別規定的除外。公司法第80條第2款要求,發起人以工業產權、非專利技術出資的金額不得超過股份有限公司注冊資本的20%。
(二)、借貸資本的法律控制公司通過舉債方式所籌集的可供公司長期支配和使用的資金,借貸資本或債務資本。借貸資本並非真正意義上公司資本,相反,它是公司的債務,無論公司經營情況如何,公司都負有定期還本付息的義務。但它又與公司資本密切相聯。首先,借貸資本與權益資本之間的比率通常與債權的安全系數成反比,比率越高,公司的凈資產就越少,債權人的風險就越大,公司的穩定性就越差;反之,比率越低,公司的凈資產比重就越高,公司的穩定性就越強,債權人的風險就越小。其次,債權較股權具有更大的優越性。尤其在公司清算時,作為債權人的股東比單純的股東在公司破產時會享有更多的權利,債權往往優先於股權得到清償。從而,股東在特定情況下更傾向於以債權人身份出現,通過公司借貸而不是向公司注入股本的方式來彌補公司資金的不足。進而極易導致借貸資本與權益資本的過分懸殊。
中國在這方面的規定主要見於公司法第161條第二項即:公司發行公司債券時累計的債券總額不超過公司凈資產的40%。除此再難發現類似規定。發行公司債券只是股份公司或極少數符合條件的國有有限責任公司向社會舉債的一種方式,僅限定公司債券與公司凈資產的比例,尚不能解決其他類型公司通過其他融資方式所形成的超額負債問題,更無法防範股東基於破產目的以虛假的債務關系掩蓋其真實投資行為現象的發生和蔓延。德國有限責任公司法的有關規定和英美法國家的一些判例學說和規則值得借鑒。
(三)、法定最低資本限額最低資本限額制是公司資本制度的一項重要內容。中國公司法針對公司的不同類型和經營方式的不同,對有限責任公司的最低資本額作了區別性規定:
(1)、生產經營和以商業批發為主的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本不少於人民幣50萬元;以商業零售為主的有限責任公司的注冊資本不少於人民幣30萬元,科技開發、咨詢、服務性的有限責任公司,其注冊資本不得少於人民幣10萬元;制定行業的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本需要高於前款規定的限額的,由法律、法規另行規定。(2)、股份有限公司注冊資本最低限額為人民幣500萬元。需高於上述規定的,由法律、法規另行規定。與其他國家的有關規定相比,中國公司最低資本額限制制度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具有一定的靈活性。中國公司法不僅針對有限公司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不同特點,對其注冊資本最低限額作了區別性規定,而且還根據不同經營方式對資本佔有需求量的不同對公司資本最低限額作出了不同的要求,同時對保險公司、商業銀行、外商投資公司等特殊類型的公司企業的最低資本限額授權其他法律、行政法規另行規定,從而使最低資本限額制度更具有其合理性。二是數額偏高。以人民幣與有關外匯的比價計算,中國公司法所確定的最低資本限額遠遠高於大多數國家的規定,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過高的最低資本額的限制束縛了投資者開辦公司的積極性,使一般企業難以達到設立標准,因而不利中小企業的充分發展。
Ⅱ 查封帳戶等相關問題
公安局、法院、檢察院
檢 察 監 督 申 請 書
申請人:姚化平,男,聊城市冠縣清水鎮姚行村人
被申請人:冠縣公安局
申請事項:請求檢察院督促冠縣公安局立案偵察岳其祥搶劫一案,或書面通知、回復申請人不立案。
事實理由:
申請人於2010年二月26日以掛號信的形式將關於岳其祥搶劫的控告信發往冠縣公安局,郵件編號:XA 1650 6719 9 37但是至今未回復,也未通知我不予立案。控告內容如下:
控告人:姚化平,男,聊城市冠縣清水鎮姚行村人
被控告人:
1、岳其祥,現任冠縣民政局局長
2、馮首義,冠縣清水鎮人
3、馮首義為首的小分隊其它成員
控告事項:1、請求冠縣公安局追究岳其祥、馮首義為首的犯罪團伙搶劫控告人拖拉機、現金及其他物品的刑事責任。
2、責令被控告人賠償控告人因拖拉機等物被搶劫所造成的一切損失。
事實理由:1998年陰歷後五月初一(公元1998年6月24日)晚十點半左右,被控告人岳其祥、馮首義為首的小分隊,聚眾多人非法侵入控告人家,在控告人家沒有成年人、未出示任何證件和手續、未表明身份,並對控告人家中唯一未成年人(控告人次子姚金亭)實施人身強制和暴力威脅的情況下,強行把原告買了一個月的新拖拉機劫走,非法佔有了原告的拖拉機、工具箱內的一萬元現金和全部工具,至今未予,給我帶來莫大的損失。
被控告人已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條「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搶劫公私財物」之規定的搶劫罪,而且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條第一款規定的「入戶搶劫」,根據本條規定應「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八十七條第三款「(三)法定最高刑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經過十五年;」故本案還在追訴期間,望公安機關秉公執法,追究被控告人入戶搶劫的刑事責任。
本案犯罪事實有《山東省冠縣人民法院行政判決書----(1999)冠行初字第161號》和《山東省聊城市中級人民法院行政判決書-----(2000)聊行終字第57號》為證。
此判決書並未明示為行政違法!一審判決中的表述為「本院認為,1998年陰歷後五月初一,被告冠縣清水鎮人民政府以原告姚化平拒交農業夏征款為由,強行將原告姚化平拖拉機扣押至杜學功學,其行政行為沒有法律依據,本院不予支持。」後又在判決結果中表述為「撤銷被告冠縣清水鎮人民政府扣押原告姚化平拖拉機行政強制行為。」二審判決書中的表述為「本院認為:被上訴人冠縣清水鎮人民政府於1998年陰歷5月1日,以上訴人姚化平拒交農業夏征款為由,強行將上訴人姚化平的拖拉機扣押至杜學功家之事實可以認定。該行政行為沒有法律依據,屬違法行為,本院不予支持,被上訴人所扣押之拖拉機應予返還。」最終判決結果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行政強制行為應理解為行政機關或其首長憑借其行政職權所為的違法行為,故這兩個判決書還是比較公平的,最起碼認定了岳其祥搶劫的事實--「屬違法行為」,而不是行政違法!只不過行政廳無法審理其刑事責任!但是當時人民法院應主動移交公安機關立案偵查岳其祥等人的犯罪事實!法院沒移交至少可以對抗訴訟時效,因為姚化平向法院起訴就是要追究岳其祥的責任,即《刑法》第88條所規定的提出了控告,未經公安機關偵查的也應視為刑事自訴,故此案的訴訟時效已中斷!再次請求公安機關追究岳其祥等人的刑事責任!
綜上所述,根據《刑事訴訟法》第八十四條第三款「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對於報案、控告、舉報,都應當接受。對於不屬於自己管轄的,應當移送主管機關處理,並且通知報案人、控告人、舉報人;」 之規定,冠縣公安局至今未給我回復,也未通知我不予立案!還望檢察院根據《刑事訴訟法》第八十六條、第八十七條關於檢察監督的規定,督促公安機關繼續立案偵查或給予我一個說法!
此致
Ⅲ 想關於公司法中涉及哪些刑法罪名
妨害對公司、企業的管理秩序罪
第158條 虛報注冊資本罪
第159條 虛假出專資、抽逃出屬資罪
第160條 欺詐發行股票、債券罪
第161條 提供虛假財會報告罪
第162條 妨害清算罪
第163條 公司、企業人員受賄罪
第164條 對公司、企業人員行賄罪
第165條 非法經營同類營業罪
第166條 為親友非法牟利罪
第167條 簽訂、履行合同失職被騙罪
第168條 徇私舞弊造成破產、虧損罪
第169條 徇私舞弊低價折股、出售國有資產罪
Ⅳ 我國《公司法》對公司債券的轉讓是如何規定的
公司債券是指公司依照法定程序發行的,約定在一定期限內還本付息的有價證券。公司債券是公司債的表現形式,基於公司債券的發行,在債券的持有人和發行人之間形成了以還本付息為內容的債權債務法律關系。因此,公司債券是公司向債券持有人出具的債務憑證。 《公司法》第一百五十九條規定:公司債券可以轉讓,轉讓價格由轉讓人與受讓人約定。
公司債券在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按照證券交易所的交易規則轉讓。
第一百六十條記名公司債券,由債券持有人以背書方式或者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方式轉讓;轉讓後由公司將受讓人的姓名或者名稱及住所記載於公司債券存根簿。
無記名公司債券的轉讓,由債券持有人將該債券交付給受讓人後即發生轉讓的效力。
第一百六十一條上市公司經股東大會決議可以發行可轉換為股票的公司債券,並在公司債券募集辦法中規定具體的轉換辦法。上市公司發行可轉換為股票的公司債券,應當報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核准。
發行可轉換為股票的公司債券,應當在債券上標明可轉換公司債券字樣,並在公司債券存根簿上載明可轉換公司債券的數額。
第一百六十二條發行可轉換為股票的公司債券的,公司應當按照其轉換辦法向債券持有人換發股票,但債券持有人對轉換股票或者不轉換股票有選擇權。
Ⅳ 《刑法》161條司法解釋
《刑法》161條司法解釋如下:
《刑法》第一百六十一條 :提供虛假財會報告罪,公司向股東和社會公眾提供虛假的或者隱瞞重要事實的財務會計報告,嚴重損害股東或者其他人利益的。
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金。
本條已修改為:依法負有信息披露義務的公司、企業向股東和社會公眾提供虛假的或者隱瞞重要事實的財務會計報告,或者對依法應當披露的其他重要信息不按照規定披露。
嚴重損害股東或者其他人利益,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金。
參見《刑法修正案(六)》。由此,本條的罪名也改為「違規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取消「提供虛假財會報告罪」罪名。
(5)公司法161擴展閱讀
《刑法》第三節,妨害對公司、企業的管理秩序罪
第一百五十八條,申請公司登記使用虛假證明文件或者採取其他欺詐手段虛報注冊資本,欺騙公司登記主管部門,取得公司登記,虛報注冊資本數額巨大、後果嚴重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
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虛報注冊資本金額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五以下罰金。
單位犯前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第一百五十九條,公司發起人、股東違反公司法的規定未交付貨幣、實物或者未轉移財產權,虛假出資,或者在公司成立後又抽逃其出資,數額巨大、後果嚴重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
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虛假出資金額或者抽逃出資金額百分之二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罰金。
單位犯前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第一百六十條,在招股說明書、認股書、公司、企業債券募集辦法中隱瞞重要事實或者編造重大虛假內容,發行股票或者公司、企業債券,數額巨大、後果嚴重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
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非法募集資金金額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五以下罰金。
單位犯前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第一百六十一條,公司向股東和社會公眾提供虛假的或者隱瞞重要事實的財務會計報告,嚴重損害股東或者其他人利益的。
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六十二條,公司、企業進行清算時,隱匿財產,對資產負債表或者財產清單作虛偽記載或者在未清償債務前分配公司、企業財產,嚴重損害債權人或者其他人利益的。
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金。
第一百六十三條,公司、企業的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財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財物,為他人謀取利益,數額較大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數額巨大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並處沒收財產。
公司、企業的工作人員在經濟往來中,違反國家規定,收受各種名義的回扣、手續費,歸個人所有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國有公司、企業中從事公務的人員和國有公司、企業委派到非國有公司、企業從事公務的人員有前兩款行為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五條、第三百八十六條的規定定罪處罰。
Ⅵ 股利分配請求權的股利分配請求權及其司法救濟
股利分配請求權從性質上可分為抽象股利分配請求權和具體股利分配請求權兩個層面。具體的股利分配請求權具有債權性,股東可以直接提起訴訟。抽象的股利分配請求權是一種期待權,必須經過一定的程序和滿足一定的條件,才能轉化為具體的股利分配請求權。公司是否決議分配利潤,分配多少利潤屬於公司的商業判斷范疇,司法應謹慎介入。但司法謹慎介入商業判斷並不是絕對不幹預,當公司管理層或控制股東濫用資本多數決原則,無理剝奪小股東股利分配權時,法院有必要介入公司內部事務。美國通過判例確立了強制分配股利的訴訟機制,為抽象的股利分配請求權提供了直接的保護。我國公司法對此尚無明文規定。 股利分配請求權(利益配當請求權),是指股東基於其公司股東的資格和地位依法享有的請求公司向自己分配股利的權利。 股東所享有的公司股利分配請求權屬於典型的股東自益權。
(一)股利分配請求權的性質。
股利分配請求權的性質可從抽象意義與具體意義兩個層面上予以探討。
抽象的股利分配請求權,指股東基於其公司股東的資格和地位而享有的一種股東權權能。獲取股利是股東投資的主要目的,也是公司作為營利法人的本質要求。因此,抽象的股利分配請求權是股東所享有的一種固有權,不容公司章程或公司治理機構予以剝奪或限制。由於公司的經營具有風險性,股東能否分得股利,分得幾何,均為未知數。故抽象的股利分配請求權為一種期待權。
具體的股利分配請求權,又稱為股利金額給付請求權,指當公司存在可供分配的利潤時,股東根據股東會決議而享有的請求公司按其持股類別和比例向其支付特定股利的權利。具體的股利分配請求權具有債權性,它實質是股東對經決議認可的實實在在的可分配金額享有的給付請求權。美國學者漢密爾頓亦認為:股利一旦宣布,即變成公司的債務,且不得由董事會撤銷或廢除。
抽象的股利分配請求權必須經過一定的程序和滿足一定的條件才能轉化為具體的股利分配請求權。
(二)股利分配的條件。
各國公司法皆對公司股利分配規定了嚴格的條件,具體可分為兩類——實體條件和程序條件。
1、實體條件:公司有實際可供分配的利潤。
股利分配雖然是股東的本質性權利,但有可能被股東因其利己性強行無理的進行分配,從而危及公司的資本充實,侵害公司債權人的利益。因此,公司對股東所做的分配只能來源於公司的利潤,而不得來源於公司的資本。但即使公司有利潤,也不能全部分配給股東,為增強公司的發展後勁,提高公司對債權人的總體擔保能力及保護勞動者權益,各國公司法通常對公積金的提取也做了強制性的規定。
我國《公司法》第一百六十七條對公積金的提取作了規定,即公司在分配當年稅後利潤時,應先用利潤彌補虧損和提取一定比例的公積金。在未彌補虧損和提取法定公積金的情況下,不得向股東分配利潤。根據該條規定,公司用作分配的利潤必須是扣除一定款項後的余額,其扣除順序如下:
1)所得稅,用於分配的必須是「稅後利潤」,公司利潤首先應當扣除所得稅。
2)彌補虧損,公司的法定公積金不足以彌補以前年度虧損的,應先用當年利潤彌補虧損。
3)提取法定公積金,公司分配當年稅後利潤前,應當提取利潤的百分之十列入法定公積金,累計提取額為公司注冊資本的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可以不再提取。
4)提取任意公積金,經股東會或股東大會決議,還可提取任意公積金。
公司依以上順序,繳納稅費、彌補虧損、提取公積金後,方可按照《公司法》第三十五條和第一百六十七條第四款規定向股東分配利潤。
《公司法》第三十五條規定:有限責任公司股東按照實繳的出資比例分取紅利,但全體股東約定不按照出資比例分取紅利的除外。《公司法》第一百六十七條第四款規定:股份有限公司按照股東持有的股份比例分配稅後利潤,但股份有限公司章程規定不按照持股比例分配的除外。因此,對於公司股利的分配,股東有約定的或公司章程有規定的,按照約定的或章程規定的分配比例與方式進行分配;在股東沒有約定或章程沒有規定的情況下,按照公司法的規定,有限責任公司股東按照實繳的出資比例分配,股份有限公司按照股東持有的股份比例分配。
2、程序條件:公司的利潤分配方案是否得到股東會或股東大會的通過。
符合利潤分配的實體條件並不意味著股東就能獲得股利,只有經過法定決策程序,形成利潤分配決議後,利潤才能轉化為股利。公司的這一決策程序,就是股利分配請求權的程序條件。
我國《公司法》第四十七條和第一百零九條規定,公司的利潤分配方案由董事會制定。第三十八條和第一百條規定,公司的利潤分配方案由股東會或股東大會審議批准。之所以如此規定,是基於以下考慮:雖然股東會是公司的權力機構,但股東相比董事而言,對公司的經營和財務可能並不太了解;且股東可能更注重眼前利益和其自身權益,較少考慮公司的未來發展;特別是股東人數眾多時,往往難以形成一致而合理的分配方案。因此,由董事會提出股利分配方案,股東會或股東大會決定是否通過,雙方相互制約,從而兼顧公司和股東雙方的權益。
但公司是否宣布分配股利、如何分配股利實際上是一件極為復雜的事實,此種公司決策取決於公司的類別(閉鎖型公司或公開型公司、非上市公司與上市公司)、公司的經營狀況與發展前景、國內外市的現狀以及稅法的影響等諸多因素。 [8]因此,許多國家和地區的公司立法都將股利分配的意思決定機構規定為公司的董事會和股東(大)會,由其自主決定公司的股利分配。
只有同時具備股利分配的實質條件和程序條件,公司的股利分配行為方能生效,股東的抽象股利分配請求權才能轉化為具體的股利分配請求權。
二、各國公司法對小股東股利分配請求權的保護制度各國公司法關於股利分配決策程序均有相應的規定,因各國公司治理結構、公司類別的不同而不同。當決策層濫用其裁量權,侵犯小股東的合理期待權時,亦賦予小股東一些救濟權。
(一)美國強制股利分派制度
在美國,有限責任公司分派股利的權力屬於董事會。大多數董事會關於是否分派股利的決定受商業判斷規則的保護,享有免於被訴的權利。美國的股利政策分為強制性股利與裁量性股利兩種:強制性股利是指公司章程所規定的、只要公司存有可資分配的利潤即應向特定種類股東支付的股利。強制性股利之外的比率不特定的股利為裁量性股利。
但如果董事會不合理地作為,惡意獨斷且濫用自由裁量權,扣留紅利,法院將使用衡平法上的權利,要求董事會宣告紅利。著名的Dodgev.FordMotorCo. 案即為一典型案例。FordMotorCo.成立於1903年,最初,福特汽車的賣價超過900美元,除每季度正常的分紅外,公司還經常有額外的分紅。隨著價格一次又一次下跌,為了能夠留足資金用於將來的投資和擴展,公司宣布1915年10月後,將不再分發額外股利,致1916年公司的過剩資本已超過1.1億美元,占公司股本總額10%的少數股東請求法院強令公司董事宣布分發股利。法院審理後判決要求FordMotorCo.向Dodge兄弟支付19275386美元的股利。法院認為,考慮到公司的巨額過剩資本,拒絕分配股利違反了董事對股東的義務,與使股東財富最大化的公司目的相悖。
尋求強制分配股利的股東須先窮盡公司補救方法,即先要求董事會作出股利支付,這一規定利於董事會有機會更正自己的不當行為,避免訴訟費用。強制分配股利的前提是公司存在足夠的合法盈餘,但在董事會認為不應分紅的情況下,僅具有足夠的收入或盈餘可供分紅的事實,法院是不會強迫董事會分紅的。只有當證明董事會濫用裁量權時,法院方可代替董事會的判斷,命令分配股利,而裁量權之濫用須有詐欺或惡意之證明或者明顯的不公正情形。 股東如能夠證明控股股東存在逼走少數股東的意圖,則可以認定存在「惡意」;如果存在利益沖突,過分的任職福利和薪金等情形,則可進一步認定存在「惡意」。
(二)英國,公司股利的支付須取得公司授權的機構來宣告。公司章程通常規定,公司股利的宣告應當由公司普通股東會會議來決定,但是公司章程有時也規定公司董事會有權來宣告公司股利的分配,此時董事會即享有排他性權利。
在英國,法院有權結合所有證據(包括作為持續經營公司的要求),對決定的作出程序是否公正予以裁判。Re Landie Brothers Ltd 一案中,公司從未支付過任何股利,其慣例是以報酬的形式向眾董事分配利潤。原告被免去執行董事之職後,便不能繼續分享利潤。普樓曼大法官指出:「該公司事實上並未支付任何股利。其政策實質上在於向董事分配公司利潤……但原告在其訴訟請求中未提出公司未分配股利侵害了原告作為股東的利益,而且公司未分配股利也許有其充分的商事理由。」可見,若原告提出適當的訴訟請求,普樓曼有可能認為該案中被告對原告的侵害,採取了沒有充分的商業理由而保留股利不予分配的形式。 英國1985年《公司法》第459條則明確規定允許股東以公司事務執行構成不公正侵害為由,向法院提起訴訟、取得法院令狀。而法院的令狀當然包括強制公司向股東分派股利在內。
(三)大陸法系國家,公司股利的分配通常由公司股東會來決議,如法國和德國。德國股份法同時規定:章程得以規定其他形式之盈餘分配。
在法國,只要從公司利益角度看,股東大會決議具有正當性,股東大會就有權作出不分或少分股利的決議。在夏博耐爾一案中,最高法院在適用「權利濫用規則」檢討股東大會的權力行使時,認為股東大會提取的8500萬法郎公積金是在慮及公司有義務以外幣支付股利而產生的風險之後,根據公司利益而為的。該法院宣稱,法院作為最終裁判者,對於那些基於公司利益而作出的股東大會決議,一概宣布有效;否則,以權利濫用為由,作出無效判決。法國最高法院將法院的作用表述為:「在涉及公司財產管理事宜時,法院並不能取代股東大會的自主決策,但法院對於此種決策負有監督與控制之責,尤其在大股東玩弄權力、犧牲小股東利益、圖利自己的情形下更是如此。」
這些國家均將股利分配作為公司股東會或董事會的商業判斷范疇,在宣告之後,股利即成為公司對股東的債務。法院一般不幹預、強制分配股利。但當大股東濫用其控制地位損害小股東利益時,法律有必要對此進行干預,保護股東的股利分配請求權免受不法侵害。美國則通過判例確立了強制分配股利的訴訟機制,為抽象的股利分配請求權提供了直接的保護。 當股東的股利分配請求權受到侵害時,我國現形公司法框架下為受害股東提供了一定的救濟途徑。
(一)請求得到利潤分配之訴。當股東的具體股利分配請求權受到侵害時,可以向法院提起得到利潤分配之訴。此種情形下,股東會已通過股利分配方案,股東與公司之間形成具體的債權債務關系,股東對公司的利潤分配決議無異議,但對決議的執行存在異議,有可能公司沒有執行該決議,也有可能決議的執行存在瑕疵。股東可以直接起訴公司,要求其按利潤分配決議給付股利。
(二)公司決議不分或少分股利時,請求確認股東會、董事會決議無效或申請撤銷。公司法第二十二條規定:公司股東會或股東大會、董事會的決議內容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無效。股東會或股東大會、董事會的會議召集程序、表決方式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公司章程,或者決議內容違反公司章程的,股東可以自決議作出之日起六十日內,請求人民法院撤銷。第一百五十三條規定:董事、高級管理人員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公司章程的規定,損害股東利益的,股東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股東會、董事會決議無效之訴和撤銷之訴僅限於對決議的程序性審查及合法性審查。首先,公司章程中對股利分配的具體約定是股利分配的約定條件,利潤分配決議違反章程,股東可提起撤銷之訴;其次,如果做出不分或少分股利決議的股東會議的召集程序、表決方式違法或違反公司章程規定,股東可提起撤銷之訴;第三、股東會、董事會的決議內容違反法律,股東可提起決議無效確認之訴。
(三)公司無相關決議時,請求公司限期召開股東會、董事會就利潤分配作出決議。公司法第四十條、第四十一條、第一百零二條、第一百一十一條分別規定了股東會、股東大會、董事會的召集請求權和自行召集權。雖沒有明確賦予會議內容的請求權,但股東會和董事會的職權,不僅是權利同時也是義務。董事會不提出利潤分配方案,股東會不決議利潤分配方案,均應允許當事人提起訴訟。
因利潤分配方案由董事會制定、股東會審議批准,涉及兩個請求,對此法院可以有兩種不同的處理方法:一是分成兩個案件,先要求召集董事會制定利潤分配方案,再另行起訴,就利潤分配做出股東會決議;二是允許原告追加訴訟請求,將兩個訴合並審理,要求公司在限期內召集董事會和股東會就利潤分配做出決議。第二種方式有利於節約訴訟成本,提高訴訟效率。當然最終做出的股東會決議,既可能是進行利潤分配的決議,也可能是暫不分配的決議或是對利潤分配的其他說明。
(四)股份回購請求權。《公司法》第七十五條第一款第(一)項規定:公司連續五年不向股東分配利潤,而公司該五年連續盈利,並且符合法律規定的分配利潤條件的,對股東會該項決議投反對票的股東可以請求公司按照合理的價格收購其股權。
根據該規定,公司收購異議股東的股份需同時具備下列法律條件:1、公司具有連續五年不向股東分配利潤的事實;2、公司在不向股東分配利潤的五年中連續盈利;3、公司在連續盈利的五年中每年均符合規定的分配利潤條件;4、股東對股東會作出的不分配利潤的決議以投反對票形式表示了異議,但股東會的決議依法定程序獲得通過;5、異議股東向公司提出了要求收購其股份的請求。具備了上述條件,公司就負有按照合理價格收購異議股東持有的公司股份的法定義務。如果公司不履行這一法定義務,或異議股東與公司自股東會決議通過之後六十日內不能達成股份收購協議,異議股東可自股東會決議通過之日起九十日內向法院起訴。
當大股東濫用其控制權而決定不分或少分股利以達到排擠小股東的目的時,受害股東是否可以請求法院對公司的決議進行合理性審查,強制公司直接向其分配一定數額的股利,目前我國公司法尚無明文規定。 「商人是自己利益的最佳法官」 ,為此,在西方國家公司法中形成了「商業判斷原則」。其構成要件主要有三點:1、與該商業判斷的有關事項沒有利益關系;2、在當時情況下可以合理地相信所知悉的有關商業判斷事項的范圍是恰當的;3、理性地相信該商業判斷是為公司最佳利益而做出的。 根據商業判斷准則,符合有關構件標準的商業判斷,無論其最終執行的結果如何,都會受到法律的保護,董事無須承擔責任。商業判斷原則的核心思想是,保護那些合理和信息充分的商業決策,不論事後的結果證明這些決策的對與錯,以便激勵風險承擔和創新性的企業行為。 商業判斷原則,實際上表明了公司自治的理念。公司自治的意圖是在公司內部和外部將公司鍛造為一種獨立的法律主體,由公司自己決策和管理其內外事務,對這種決策和管理,立法、行政和司法機關不得隨意干涉。
(一)公司自治要求司法謹慎干預公司利潤分配。
在紛繁復雜的市經濟運行中,公司享有廣泛的自主決策權而不斷的趨利避害,股利分配就是公司自主決策的重要事項之一。股東的盈利狀況既取決於公司的盈利狀況,也取決了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也就是說,股利分配與否,不僅取決於公司是否有可資分配的利潤,還取決於公司的意思。公司的判斷又可能受到兩種理念的影響:一是股東近期財富最大化的理念;二是股東遠期財富最大化的理念。究竟選擇何種理念,要看股東在股東大會表決時的角逐狀況而定,本身無合法與違法之別。
公司從稅後利潤中提取法定公積金後,經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決議,還可以從稅後利潤中提取任意公積金。任意公積金與法定公積金一樣,有利於擴大公司的生產和經營規模、應對公司在未來所面臨的經營風險、奠定公司未來發展的堅強基礎,股東亦可博取水漲船高之利。因而,公司是否提取任意公積金與股東股利分配請求權之維護是兼容的,一般公司都願意奉行放水養魚的經營策略,提取數額較多的任意公積金,適當壓縮對股東分配的股利總額。
股利分配政策還可能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投資機會、融資成本、債務合同、法律限制等等的變化都會使公司做出不同的利潤分配決議。公司無論選擇何種股利政策,採用哪種利潤分配形式,只要不違反股利分配的實體和程序條件,原則上都屬於公司正常的商業判斷。司法如果輕易對公司商業判斷做出干預,將會嚴重束縛公司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經濟中做出獨立的意思表示,從而干擾公司自治。
此外,考慮到法官在商業知識方面的匱乏以及利潤分配的技術性和保障董事積極決策需要,法院介入公司的商業判斷亦困難重重。如果法院代替公司做出商業判斷,必定要犧牲商事交易的可預見性和確定性,由此造成訴訟成堆,大量案件久懸不決,既影響交易安全,又增加訴訟成本。
事實上,司法謹慎干預公司商業判斷原則也是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國家法官普遍遵循的一項原則,雖然不斷發展的成文法明確賦予法官更多的權力可以介入公司事務,但司法實踐表明,很大程序上法官還是保持尊重公司商業判斷的態度,部分突破傳統干預公司商業判斷的判例被批評為對「復雜的商業判斷採取了粗野的業余方法」。
(二)司法例外介入股利分配糾紛的必要。
公司自治在立法安排上主要通過兩種形式實現:其一,基於公司章程的自治——自己制定自己的法律。即法律將公司章程作為規范公司及其成員、管理者的根本條規,賦予其公司內部憲章的地位。公司章程對公司內部特定主體,包括股東、董事、高管、監事、公司均具有法律般的效力,由公司自己制定自己的法律,從而實現公司自己管理自己事務的目標。其二,基於多數決議的自治——自己決議自己的事務。法律為公司設定了自身的管理機關,由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分別就有關公司事務獨立決策,由此形成公司意思,對外表達公司意思,使無生命的公司通過法律擬制變成一個獨立的人格主體。
但公司自治文件(決議)的形成,並非基於全體參與者的一致合意,而是按照多數原則確定。無論是公司章程的制定,還是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決議的做出,都實行資本多數決或者人數多數決。由於這類自治有「多數決」的問題,因此所達成的決議可能是一種「假性的」或推定的「意思一致」。所以,公司章程不能被簡單理解為與個人法上的契約完全相同的契約,同理,股東會、董事會決議也不能被簡單理解為個人法上的契約。 法院必要時介入公司內部事務,代替公司做出商業判斷,有時會有利於保護公司和小股東的利益,實現真正公平、實質正義。
在公司的股利分配問題上,基於資本多數決的原則,完全可能出現公司大股東或控股股東漠視小股東利益,以自己的意志取代公司意志的情況,作出不分或少分股利的決議。這種情況下,公司即使有盈利,股東的股利分配請求權也不能得到實現。在法國1976年的Langlois 訴Peter一案中,某公司在20年間一直未分派股利,其公積金數量竟然高達公司資本的161位,而大股東則怡然自得地以公司經營者身份從公司領取豐厚薪酬,即為典型案例。 當公司管理層或控制股東濫用資本多數決原則,無理剝奪小股東股利分配權時,應賦予受害股東向法院提出強制公司分派股利之訴的權利。
(三)司法介入公司股利分配糾紛的合理限度。 第一,尊崇公司自治的原則。如前所述,公司自治表明法院一般應當尊重公司的內部決定,與此相適應,公司內部糾紛應按照「私力解決程序優先」原則處理, 這是司法介入必須遵守的一個前提條件。法官首先應當尊重公司、股東、董事依法作出的選擇,尊重他們的意思表示自由和民事行為自由。只有在公司自治被濫用、導致公司法律關系中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受到損害、公司法律秩序被扭曲或者破壞時,法官才能依法以自己的司法判斷取代商業判斷。
第二,尋求公司內部救濟為原則,司法救濟為例外。這是防止當事人濫用訴權的要求,也是為了更好地維護當事人的權益。法院進行實體性干預應先尋求公司內部救濟的方式,只有公司內部救濟用盡,當事人仍無法通過私人協議解決糾紛時,司法才能進行實體性的公力救濟。因此,對公司內部糾紛實施司法干預的底線是:紛爭當事人是否窮盡了內部救濟?如果沒有窮盡內部救濟,法院的任務是告知或幫助當事人啟動該項內部救濟程序,而非直接幫助當事人安排權利義務。
第三,形式審查為主,實質審查為補充。法院形式審查所要考量的因素主要是該公司決議的作出在形式上和內容上是否具有合法性,而實質審查所要考量的因素則主要是該公司決議的作出在實體上是否具有合理性。在兩者的平衡上,法院首先應當要考慮的是形式審查的問題,僅對公司決議程序和內容的合法性進行審查並作出裁判,而不對公司決議的合理性進行裁判。公司決議的合理性是公司權利范圍內的自主判斷,司法對這種意思自治應予以尊重。只是在公司決議內容顯失公正或決策人員有過錯的情況下,法院才會介入進行實質的合理性審查。
Ⅶ 公司法證券法的分析題。高手們幫忙解下。。。
一、
1、對正大公司的申請,國務院證券管理部門能否批准?為什麼?
不能批准,因為按照公司法161條規定,股份有限公司發行公司債的,其凈資產額不低於人民幣3000萬元,且發行的債券總額不能超過凈資產額的40%。本案中均不符合要求。
2、為發行公司債券,公司應提交哪些文件?
應提交:公司登記證明、公司章程、公司債券募集辦法和資產評估報告和驗資報告。
3、公司發行的債券票面上應載明哪些內容?
應載明:公司名稱、債券票面金額、利率、償還期限、並有董事長簽名,公司蓋章。
二、
1、燕山公司與虎威公司可否出資設立中原啤酒有限責任公司?
燕山公司與虎威公司可以出資設立中原啤酒有限責任公司。《公司法》第15條規定:公司可以向其他企業投資;但是,除法律另有規定外,不得成為對所投資企業的債務承擔連帶責任的出資人。而其他法律對國有企業出資設立有限責任公司沒有限制。
2、指出虎威公司出資中存在的問題。
《公司法》第27條規定:股東可以用貨幣出資,也可以用實物、知識產權、土地使用權等可以用貨幣估價並可以依法轉讓的非貨幣財產作價出資;但是,法律、行政法規規定不得作為出資的財產除外。
虎威公司可以以商標可以出資,但對作為出資的非貨幣財產應當評估作價,核實財產,不得高估或者低估作價。法律、行政法規對評估作價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虎威公司對其信用出資是錯誤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登記管理條例》規定:在公司登記時,股東不得以勞務、信用、自然人姓名、商譽、特許經營權或者設定擔保的財產等作價出資。
3、燕山公司的出資形式符合法律的規定嗎?如不符合,需要補辦什麼手續?
燕山公司以國有土地使用權(劃撥而來)和勞務入股是不符合法律的規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登記管理條例》規定:在公司登記時,股東不得以勞務、信用、自然人姓名、商譽、特許經營權或者設定擔保的財產等作價出資。
《國有企業改革中劃撥土地使用權管理暫行規定》規定:國家以土地使用權作價出資(入股),是指國家以一定年期的國有土地使用權作價,作為出資投入改組後的新設企業,該土地使用權由新設企業持有,可以依照土地管理法律、法規關於出讓土地使用權的規定轉讓、出租、抵押。土地使用權作價出資(入股)形成的國家股股權,按照國有資產投資主體由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委託有資格的國有股權持股單位統一持有。因此需要到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批准。
Ⅷ 關於罷免董事長事宜
你可以依據公司法的規定或者企業章程的規定提起涉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