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通則第37
1. 民法通則第37條規定,法人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BCD,這道題很簡單,你只要在學民法總論的時候多看下書就可以了。
2. 憲法第三十七條和三十八條的意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三十七條釋義:
本條是關於公民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的規定。
人身自由是公民的一項十分重要的權利和自由,是公民行使其他一切權利和自由的前提和基礎。人身自由權作為一項重要的憲法權利,是資產階級在反對封建的人身依附關系乃至奴役關系的斗爭中確立起來的。最早確立公民人身自由權利的是英國1215年的《自由大憲章》。它規定任何自由民除經其本地貴族之合法判決,或經本國法律之判決外,不得加以逮捕、監禁或將其流放,或者加以傷害。美國憲法則成為保護人身自由方面的集大成者。從各國憲法的規定來看,對人身自由的保護主要有兩方面:一是禁止人身奴役。如法國的《人權宣言》就規定:「任何人都不應處於奴役之中。必須廢除一切形式的奴隸制度和奴隸貿易。」二是限制和剝奪公民的人身自由必須經過法定的程序。我國憲法關於保護公民人身自由的核心,就是限制和剝奪公民的人身自由必須符合法律規定的條件和程序。
人身自由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人身自由僅指人的身體自由。廣義的人身自由除了身體自由之外,還包括人格尊嚴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遷徙自由、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護等。本條規定的人身自由是狹義的人身自由,又稱身體自由,是指公民的人身不受非法的逮捕、拘禁、搜查以及不得非法剝奪和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公民的人格權不受侵犯、住宅權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護等廣義上的人身自由內容,憲法在本條以後作出了分別規定。憲法和法律確認並保障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對保障公民權利,維護社會秩序,實行依法治國,都具有重要意義
關於人身自由的問題,1954年憲法的規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經人民法院決定或者人民檢察院批准,不受逮捕。」1975年憲法的規定是:「公民的人身自由和住宅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經人民法院決定或者公安機關批准,不受逮捕。」1978年憲法的規定是:「公民的人身自由和住宅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經人民法院決定或者人民檢察院批准並由公安機關執行,不受逮捕。」鑒於十年動亂的沉痛教訓,為了有效地保護公民的人身自由,在1982年憲法修改前,國家分別修改和制定了《逮捕拘留條例》、《刑法》、《刑事訴訟法》、《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等法律,對公安司法機關限制和剝奪公民人身自由的條件和程序作出了詳細規定。1982年憲法繼續確認了前幾部憲法有關保護公民人身自由的規定,並將此前制定的一系列法律中保護公民人身自由的原則以憲法的形式確定下來。本條規定基本恢復了1954年憲法的規定,同時,與前幾部憲法相比,又作出了一些重要的新規定:一是進一步明確了逮捕公民時公、檢、法三機關的互相制約程序,增加規定,在人民檢察院批准或者人民法院決定後,逮捕的執行權屬於公安機關。二是取消了1975年憲法中公安機關有權批准逮捕公民的決定。三是將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從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的條文中分離出來,以單獨條款予以規定。四是增加規定,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剝奪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體。
根據本條規定,我國憲法對公民人身自由的保護包括兩個方面:
第一,對公民實施逮捕必須經過法定的機關和程序。所謂逮捕,是在刑事訴訟中,為保證偵查和審判工作的順利進行,經法定的機關批准或者決定並由專門機關執行,在一定期限內限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逮捕也是刑事訴訟中限制公民人身自由最嚴厲的強制措施。根據刑事訴訟法的規定,逮捕的條件是:對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採取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發生社會危險性,而有逮捕必要的,應即依法逮捕;對應當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如果患有嚴重疾病,或者是正在懷孕、哺乳的婦女,可以採取取保候審或者監視居住的方法。逮捕的主要程序是:(1)逮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必須經過人民檢察院批准或者人民法院決定,由公安機關執行。即在刑事訴訟中,只有人民檢察院才有權決定是否批准公安機關逮捕犯罪嫌疑人;人民檢察院自己偵查的案件,如果認為需要逮捕,它自己也可以決定逮捕;人民法院在審理案件的過程中,或者對於自訴案件,如果認為需要逮捕犯罪嫌疑人,也可以作出逮捕決定;對犯罪嫌疑人的逮捕,只能由公安機關執行。(2)公安機關要求逮捕犯罪嫌疑人的時候,應當寫出提請批准逮捕書,連同案卷材料、證據,一並移送同級人民檢察院審查批准。必要的時候,人民檢察院可以派人參加公安機關對於重大案件的討論。(3)公安機關逮捕人的時候,必須出示逮捕證。逮捕後,除有礙偵查或者無法通知的情形以外,應當把逮捕的原因和羈押的處所,在二十四小時以內通知被逮捕人的家屬或者他的所在單位。(4)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對於各自決定逮捕的人,公安機關對於經人民檢察院批准逮捕的人,都必須在逮捕後的二十四小時內進行訊問。在發現不應當逮捕的時候,必須立即釋放,發給釋放證明。根據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對公民實施逮捕僅限於刑事訴訟的程序,即追究犯罪的程序。逮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一項十分嚴肅的刑事強制措施,必須符合法定的條件和程序。
第二,對公民人身自由的剝奪和限制必須依法進行,即必須依照法定的條件和程序進行。本條的這一規定是總結了十年動亂中動輒非法拘禁他人,公民的人身自由得不到保障的深刻教訓而作出的。除了逮捕以外,在刑事訴訟中剝奪和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的處罰和強制措施,還包括依據刑法對犯罪分子判處徒刑,依據刑事訴訟法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採取拘留、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拘傳等強制措施。在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中,對於破壞訴訟順利進行者,司法機關還可以依法實施司法拘留。在行政管理活動中,公安機關還可以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等法律對違法行為人處以行政拘留以及其他限制人身自由的處罰。需要注意的是,本條規定的禁止「非法」剝奪和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僅是指必須依照法定的條件和程序,才能限制和剝奪公民的人身自由,而且是指對公民人身自由的限制和剝奪的條件和程序只能「法定」。這個「法定」指的是「法律規定」,即只有法律才能規定限制和剝奪公民人身自由的條件和程序。根據立法法的規定,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屬於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專屬立法許可權,即只能制定法律,而且對這一專屬立法權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不得授權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也不得授權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地方性法規。
對於禁止非法剝奪和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本條還專門規定了非法拘禁的方式。實踐中,非法剝奪和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最常見方式就是非法拘禁。所謂非法拘禁,就是故意以非法拘留、禁閉、關押、隔離審查等方式強制公民身體,剝奪公民人身自由的行為。對於非法拘禁的刑事責任,刑法第238條作出明確規定:非法拘禁他人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具有毆打、侮辱情節的,從重處罰。
第三,對公民身體的搜查,也必須經過法定的機關和程序。目前,刑事訴訟法已對搜查公民身體的條件和程序作出具體規定,非依據法律的規定,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得擅自搜查公民的身體。根據這部法律的規定,對公民的身體進行搜查必須遵循下列程序:(1)只有為收集犯罪證據,查獲犯罪嫌疑人,偵查人員才可以對可能隱藏犯罪證據的人的身體進行搜查。(2)進行搜查,必須向被搜查人出示搜查證,只有在緊急情況下才可以不用搜查證。(3)在搜查的時候,應當有被搜查人或者他的家屬,鄰居或者其他見證人在場。(4)搜查的情況應當寫成筆錄,由偵查人員和被搜查人或者他的家屬、鄰居或者其他見證人簽名或者蓋章。如果被搜查人或者他的家屬在逃或者拒絕簽名、蓋章,應當在筆錄上註明。非法搜查公民身體,是一種犯罪行為。根據刑法第245條的規定,非法搜查他人身體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司法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犯此罪的,要從重處罰。
第三十八條釋義:
本條是關於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的規定。
對於公民的人格尊嚴受保護問題,前幾部憲法沒有作出規定。十年動亂中,各種各樣的批鬥會、遊行示眾、大小字報鋪天蓋地,廣大幹部群眾受到殘酷迫害,人格尊嚴根本得不到保障。1982年憲法總結這一歷史教訓,作出了保護公民人格尊嚴的規定。
所謂人格尊嚴不受侵犯也就是指公民的人格權不受侵犯。人格權是法律上作為權利和義務主體的人的資格,也是做人的起碼資格。人格權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人格權包括公民的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等等;狹義的人格權通常是指公民的名譽權。對於本條規定的公民人格權適宜做廣義的理解。目前,我國的人格權法律制度已基本建立起來。根據民法通則等法律的規定,公民人格權的內容包括生命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婚姻自主權等。如《民法通則》第98條規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權。」第99條規定:「公民有姓名權,有權決定、使用和依照規定改變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假冒、盜用。」第100條規定:「公民享有肖像權,未經本人同意,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第101條規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第102條規定:「公民、法人享有榮譽權,禁止非法剝奪公民、法人的榮譽稱號。」
所謂「尊嚴」,是指人的自尊心不受傷害、個人價值不被貶低的權利。人格尊嚴不受侵犯,是做人的一個基本條件,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一個基本標志。
所謂「侮辱」是指使用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貶低他人人格、損害他人名譽的行為。這種行為通常包括兩種情況,一是用暴力等強制方法對他人進行侮辱;二是用言詞或者書面方式當眾或者公開對他人進行侮辱。「公然」是指在公開場合或者在其他使眾多人知道的情況下對他人進行侮辱。
所謂「誹謗」是指故意捏造並散布虛假事實,無中生有,損害他人人格尊嚴的行為。
所謂「誣告陷害」是指為對某一公民達到陷害目的,通過捏造虛假事實,以口頭的、書面的、署名的或者匿名的等方式,向有關機關或者單位作虛假告發的行為。
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都是侵犯公民人格尊嚴的行為,為憲法和法律所禁止。除了上述民法通則對這些侵權行為有關民事責任的規定外,我國刑法還分別規定了侮辱罪、誹謗罪和誣告陷害罪,規定了實施這些侵權行為所應當承擔的刑事法律責任。刑法第246條規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第243條規定:「捏造事實誣告陷害他人,意圖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國家工作人員犯前款罪的,從重處罰。」
3. 民法通則司法解釋
一、公 民
(一)、關於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問題
(二)、關於監護問題
(三)、關於宣告失蹤、宣告死亡問題
(四)、關於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個人合夥問題
二、法 人
三、民事法律行為和代理
四、民事權利
(一)關於財產所有權和與財產所有權有關的財產權問題
(二)關於債權問題
(三)關於知識產權、人身權問題
五、民事責任
六、訴訟時效
七、涉外民事關系的法律適用
八、其他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以下簡稱民法通則)已於1987年1月1日起施行。現將民法通則的貫徹執行中遇到的問題提出以下意見。
一、公 民
(一)、關於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問題
1.公民的民事權利能力自出生時開始。出生的時間以戶籍為准;沒有戶籍證明的,以醫院出具的出生證明為准,沒有醫院證明的,參照其他有關證明認定。
2.十六周歲以上不滿十八周歲的公民,能夠以自己的勞動取得收入,並能維持當地群眾一般生活水平的,可以認定為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3.十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進行的民事活動是否與其年齡、智力狀況相適應,可以從行為與本人生活相關聯的程度、本人的智力能否理解其行為,並預見相應的行為後果,以及行為標的數額等方面認定。
4.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進行的民事活動,是否與其精神健康狀態相適應,可以從行為與本人生活相關聯的程度、本人的精神狀態能否理解其行為,並預見相應的行為後果,以及行為標的數額等方面認定。
5.精神病人(包括痴呆症人)如果沒有判斷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不知其行為後果的,可以認定為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人;對於比較復雜的事物或者比較重大的行為缺乏判斷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並且不能預見其行為後果的,可以認定為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人。
6.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接受獎勵、贈與、報酬,他人不得以行為人無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為由,主張以上行為無效。
7.當事人是否患有精神病,人民法院應當根據司法精神病學鑒定或者參照醫院的診斷、鑒定確認。在不具備診斷、鑒定條件的情況下,也可以參照群眾公認的當事人的精神狀態認定,但應以利害關系人沒有異議為限。
8.在訴訟中,當事人及利害關系人提出一方當事人患有精神病(包括痴呆症),人民法院認為確有必要認定的,應當按照民事訴訟法(試行)規定的特別程序,先作出當事人有無民事行為能力的判決。
確認精神病人(包括痴呆症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應當比照民事訴訟法(試行)規定的特別程序進行審理。
9.公民離開住所地最後連續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為經常居住地。但住醫院治療的除外。
公民由其戶籍所在地遷出後至遷入另一地之前,無經常居住地的,仍以其原戶籍所在地為住所。
(二)、關於監護問題 返回目錄
10.監護人的監護職責包括:保護被監護人的身體健康,照顧被監護人的生活,管理和保護被監護人的財產,代理被監護人進行民事活動,對被監護人進行管理和教育,在被監護人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或者與人發生爭議時,代理其進行訴訟。
11.認定監護人的監護能力,應當根據監護人的身體健康狀況、經濟條件,以及與被監護人在生活上的聯系狀況等因素確定。
12.民法通則中規定的近親屬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
13.為患有精神病的未成年人設定監護人,適用民法通則第十六條的規定。
14.人民法院指定監護人時,可以將民法通則第十六條第二款中的(一)、(二)、(三)項或第十七條第一款中的(一)、(二)、(三)、(四)、(五)項規定視為指定監護人的順序。前一順序有監護資格的人無監護能力或者對被監護人明顯不利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對被監護人有利的原則從後一順序有監護資格的人中擇優確定。被監護人有識別能力的,應視情況徵求被監護人的意見。
監護人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同一順序中的數人。
15.有監護資格的人之間協議確定監護人的,應當由協議確定的監護人對被監護人承擔監護責任。
16.對於擔任監護人有爭議的,應當按照民法通則第十六條第三款或者第十七條第二款的規定,由有關組織予以指定。未經指定而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17.有關組織依照民法通則規定指定監護人,以書面或者口頭通知了被指定人的,應當認定指定成立。被指定人不服的,應當在接到通知的次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逾期起訴的,按變更監護關系處理。
18.監護人被指定後,不得自行變更。擅自變更的,由原被指定的監護人和變更後的監護人承擔監護責任。
19.被指定人對指定不服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本意見第十四條的規定,作出維持或者撤銷指定監護人的判決。如果判決是撤銷原指定的,可以同時另行指定監護人。此類案件,比照民事訴訟法(試行)規定的特別程序進行審理。
在人民法院作出判決前的監護責任,一般應當按照指定監護人的順序由有監護資格的人承擔。
20.監護人不履行監護職責,或者侵害了被監護人的合法權益,民法通則第十六條、第十七條規定的其他有監護資格的人或者單位向人民法院起訴要求監護人承擔民事責任的,按照普通程序審理,要求變更監護關系的,按照特別程序審理;既要求承擔民事責任,又要求變更監護關系的,分別審理。
21.夫妻離婚後,與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無權取消對方對該子女的監護權。但是未與該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對該子女有犯罪行為、虐待行為或者對該子女明顯不利的,人民法院認為可以取消的除外。
22.監護人可以將監護職責部分或者全部委託給他人。因被監護人的侵權行為需要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由監護人承擔,但另有約定的除外;被委託人確有過錯的,負連帶責任。
23.夫妻一方死亡後,另一方將子女送給他人收養,如收養對子女的健康成長並無不利,又辦了合法收養手續的,認定收養關系成立。其他有監護資格的人不得以收養未經其同意而主張收養關系無效。
(三)、關於宣告失蹤、宣告死亡問題 返回目錄
24.申請宣告失蹤的利害關系人,包括被申請宣告失蹤人的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以及其他與被申請人有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人。
25.申請宣告死亡的利害關系人的順序是:
(一)配偶;
(二)父母、子女;
(三)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
(四)其他有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人。
申請撤銷死亡宣告不受上列順序限制。
26.下落不明是指公民離開最後居住地後沒有音訊的狀況。對於在台灣或者在國外,無法正常通訊聯系的,不得以下落不明宣告死亡。
27.戰爭期間下落不明的,申請宣告死亡的期間適用民法通則第二十三條第一款第一項的規定。
28.民法通則第二十條第一款、第二十三條第一款第一項中的下落不明的起算時間,從公民音訊消失之次日起算。
宣告失蹤的案件,由被宣告失蹤人住所地的基層人民法院管轄。住所地與居住地不一致的,由最後居住地基層人民法院管轄。
29.宣告失蹤不是宣告死亡的必須程序。公民下落不明,符合申請宣告死亡的條件,利害關系人可以不經申請宣告失蹤而直接申請宣告死亡。但利害關系人只申請宣告失蹤的,應當宣告失蹤;同一順序的利害關系人,有的申請宣告死亡,有的不同意宣告死亡,則應當宣告死亡。
30.人民法院指定失蹤人的財產代管人,應當根據有利於保護失蹤人財產的原則指定。沒有民法通則第二十一條規定的代管人,或者他們無能力作代管人,或者不宜作代管人的,人民法院可以指定公民或者有關組織為失蹤人的財產代管人。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失蹤的,其監護人即為財產代管人。
31.民法通則第二十一條第二款中的"其他費用",包括贍養費、扶養費、撫育費和因代管財產所需的管理費等必要的費用。
32.失蹤人的財產代管人拒絕支付失蹤人所欠的稅款、債務和其他費用,債權人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將代管人列為被告。
失蹤人的財產代管人向失蹤人的債務人要求償還債務的,可以作為原告提起訴訟。
33.債務人下落不明,但未被宣告失蹤,債權人起訴要求清償債務的,人民法院可以在公告傳喚後缺席判決或者按中止訴訟處理。
34.人民法院審理宣告失蹤的案件,比照民事訴訟法(試行)規定的特別程序進行。
人民法院審理宣告失蹤的案件,應當查清被申請宣告失蹤人的財產,指定臨時管理人或者採取訴訟保全措施,發出尋找失蹤人的公告,公告期間為半年。公告期間屆滿,人民法院根據被宣告失蹤人失蹤的事實是否得到確認,作出宣告失蹤的判決或者終結審理的裁定。如果判決宣告為失蹤人,應當同時指定失蹤人的財產代管人。
35.失蹤人的財產代管人以無力履行代管職責,申請變更代管人的,人民法院比照特別程序進行審理。
失蹤人的財產代管人不履行代管職責或者侵犯失蹤人財產權益的,失蹤人的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請求財產代管人承擔民事責任。如果同時申請人民法院變更財產代管人的,變更之訴比照特別程序單獨審理。
36.被宣告死亡的人,判決宣告之日為其死亡的日期。判決書除發給申請人外,還應當在被宣告死亡的人住所地和人民法院所在地公告。
被宣告死亡和自然死亡的時間不一致的,被宣告死亡所引起的法律後果仍然有效,但自然死亡前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與被宣告死亡引起的法律後果相抵觸的,則以其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為准。
37.被宣告死亡的人與配偶的婚姻關系,自死亡宣告之日起消滅。死亡宣告被人民法院撤銷,如果其配偶尚未再婚的,夫妻關系從撤銷死亡宣告之日起自行恢復;如果其配偶再婚後又離婚或者再婚後配偶又死亡的,則不得認定夫妻關系自行恢復。
38.被宣告死亡的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間,其子女被他人依法收養,被宣告死亡的人在死亡宣告被撤銷後,僅以未經本人同意而主張收養關系無效的,一般不應准許,但收養人和被收養人同意的除外。
39.利害關系人隱瞞真實情況使他人被宣告死亡而取得其財產的,除應返還原物及孳息外,還應對造成的損失予以賠償。
40.被撤銷死亡宣告的人請求返還財產,其原物已被第三人合法取得的,第三人可不予返還。但依繼承法取得原物的公民或者組織,應當返還原物或者給予適當補償。
(四)、關於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個人合夥問題 返回目錄
41.起字型大小的個體工商戶,在民事訴訟中,應以營業執照登記的戶主(業主)為訴訟當事人,在訴訟文書中註明系某字型大小的戶主。
42.以公民個人名義申請登記的個體工商戶和個人承包的農村承包經營戶,用家庭共有財產投資,或者收益的主要部分供家庭成員享用的,其債務應以家庭共有財產清償。
43.在夫妻關系存續期間,一方從事個體經營或者承包經營的,其收入為夫妻共有財產,債務亦應以夫妻共有財產清償。
44.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的債務,如以其家庭共有財產承擔責任時,應當保留家庭成員的生活必需品和必要的生產工具。
45.起字型大小的個人合夥,在民事訴訟中,應當以依法核准登記的字型大小為訴訟當事人,並由合夥負責人為訴訟代表人。合夥負責人的訴訟行為,對全體合夥人發生法律效力。
未起字型大小的個人合夥,合夥人在民事訴訟中為共同訴訟人。合夥人人數眾多的,可以推舉訴訟代表人參加訴訟,訴訟代表人的訴訟行為,對全體合夥人發生法律效力。推舉訴訟代表人,應當辦理書面委託手續。
46.公民按照協議提供資金或者實物,並約定參與合夥盈餘分配,但不參與合夥經營、勞動的,或者提供技術性勞務而不提供資金、實物,但約定參與盈餘分配的,視為合夥人。
47.全體合夥人對合夥經營的虧損額,對外應當負連帶責任;對內則應按照協議約定的債務承擔比例或者出資比例分擔;協議未規定債務承擔比例或者出資比例的,可以按照約定的或者實際的盈餘分配比例承擔。但是對造成合夥經營虧損有過錯的合夥人,應當根據其過錯程度相應的多承擔責任。
48.只提供技術性勞務不提供資金、實物的合夥人,對於合夥經營的虧損額,對外也應當承擔連帶責任;對內則應按照協議約定的債務承擔比例或者技術性勞務折抵的出資比例承擔;協議未規定債務承擔比例或者出資比例的,可以按照約定的或者合夥人實際的盈餘分配比例承擔;沒有盈餘分配比例的,按照其餘合夥人平均投資比例承擔。
49.個人合夥、或者個體工商戶,雖經工商行政管理部門錯誤地登記為集體所有制的企業,但實際為個人合夥或者個體工商戶的,應當按個人合夥或者個體工商戶對待。
50.當事人之間沒有書面合夥協議,又未經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核准登記,但具備合夥的其他條件,又有兩個以上無利害關系人證明有口頭合夥協議的,人民法院可以認定為合夥關系。
51.在合夥經營過程中增加合夥人,書面協議有約定的,按照協議處理;書面協議未約定的,須經全體合夥人同意,未經全體合夥人同意的,應當認定入伙無效。
52.合夥人退夥,書面協議有約定的,按書面協議處理;書面協議未約定的,原則上應予准許。但因其退夥給其他合夥人造成損失的,應當考慮退夥的原因、理由以及雙方當事人的過錯等情況,確定其應當承擔的賠償責任。
53.合夥經營期間發生虧損,合夥人退出合夥時未按約定分擔或者未合理分擔合夥債務的,退夥人對原合夥的債務,應當承擔清償責任;退夥人已分擔合夥債務的,對其參加合夥期間的全部債務仍負連帶責任。
54.合夥人退夥時分割的合夥財產,應當包括合夥時投入的財產和合夥期間積累的財產,以及合夥期間的債權和債務。入伙的原物退夥時原則上應予退還,一次清退有困難的,可以分批分期清退;退還原物確有困難的,可以折價處理。
55.合夥終止時,對合夥財產的處理,有書面協議的,按協議處理;沒有書面協議,又協商不成的,如果合夥人出資額相等,應當考慮多數人意見酌情處理;合夥人出資額不等的,可以按出資額佔全部合夥額多的合夥人意見處理,但要保護其他合夥人的利益。
56.合夥人互相串通逃避合夥債務的,除應令其承擔清償責任外,還可以按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四條第三款的規定處理。
57.民法通則第三十五條第一款中關於"以各自的財產承擔清償責任",是指合夥人以個人財產出資的,以合夥人的個人財產承擔;合夥人以其家庭共有財產出資的,以其家庭共有財產承擔;合夥人以個人財產出資,合夥的盈餘分配所得用於其家庭成員生活的,應先以合夥人的個人財產承擔,不足部分以合夥人的家庭共有財產承擔。
二、法 人 返回目錄
58.企業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員,以法人名義從事的經營活動,給他人造成經濟損失的,企業法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59.企業法人解散或者被撤銷的,應當由其主管機關組織清算小組進行清算。企業法人被宣告破產的,應當由人民法院組織有關機關和有關人員成立清算組織進行清算。
60.清算組織是以清算企業法人債權、債務為目的而依法成立的組織。它負責對終止的企業法人的財產進行保管、清理、估價、處理和清償。
對於涉及終止的企業法人債權、債務的民事訴訟,清算組織可以用自己的名義參加訴訟。
以逃避債務責任為目的而成立的清算組織,其實施的民事行為無效。
61.人民法院審理案件時,如果查明企業法人有民法通則第四十九條所列的六種情形之一的,除企業法人承擔責任外,還可以根據民法通則第四十九條和第一百三十四條第三款的規定,對企業法定代表人直接給予罰款的處罰;對需要給予行政處分的,可以向有關部門提出司法建議,由有關部門決定處理;對構成犯罪需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應當依法移送公安、檢察機關。
62.人民法院在審理案件中,依法對企業法定代表人或者其他人採用罰款、拘留制裁措施,必須經院長批准,另行製作民事制裁決定書。被制裁人對決定不服的,在收到決定書的次日起十日內可以向上一級法院申請復議一次。復議期間,決定暫不執行。
63.對法定代表人直接處以罰款的數額一般在二千元以下。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64.以提供土地使用權作為聯營條件的一方,對聯營企業的債務,應當按照書面協議的約定承擔;書面協議未約定的,可以按照出資比例或者盈餘分配比例承擔。
4. 民法通則第37條內容是什麼
第三十七條 法人的條件
法人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依法成立; (二)有必要的財產或者經費; (三)有自己的名稱、組織機構和場所; (四)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
5. 民法總則第37.38.39條對應民法通則第幾條
可能圖片看不清,但是明確說一下,民法總則37、38、39條,沒有與之對應的民法通則條款,也就是說是全新的。
6. 1. 民法通則第37條規定,法人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1、BCD;2、ABC;3、CD;4、ABCD;5、BCD;6、ACD;7、BC;8、ABCD;9、CD;
10、BD;11、ACD;12、AD;13、ABC;14、ABD
7. 1. 民法通則第37條規定,法人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
1bcd
2ad
3abd
4abcd
5cd
6abcd
7abc
8abd
9ac
10acd
基本都是民法范圍,如果考試記憶即可,如果學習,可以看看飛躍版民法題目!
8. 民法通則
第一章基本原則
第一條 立法目的
為了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權益,正確調整民事關系,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根據憲法和我國實際情況,總結民事活動的實踐經驗,制定本法。
第二條 調整范圍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
第三條 平等原則
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的地位平等。
第四條 自願、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原則
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的原則。
第五條 民事權益受法律保護原則
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
第六條 遵守法律和政策原則
民事活動必須遵守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應當遵守國家政策。
第七條 禁止權利濫用原則
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
第八條 適用范圍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民事活動, 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 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本法關於公民的規定,適用於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外國人、無國籍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二章公民 (自然人)
第九條 公民民事權利能力的開始與終止
公民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 具有民事權利能力, 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
第十條 公民民事權利能力平等
公民的民事權利能力一律平等。
第十一條 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十八周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十六周歲以上不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第十二條 未成年人的民事行為能力
十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徵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不滿十周歲的未成年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
第十三條 精神病人的民事行為能力
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 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徵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第十四條 法定代理人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
第十五條 公民的住所
公民以他的戶籍所在地的居住地為住所,經常居住地與住所不一致的,經常居住地視為住所。
第十六條 未成年人的監護人
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監護人。 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經死亡或者沒有監護能力的,由下列人員中有監護能力的人擔任監護人: (一)祖父母、外祖父母; (二)兄、姐; (三)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願意承擔監護責任,經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單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同意的。 對擔任監護人有爭議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單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在近親屬中指定。對指定不服提起訴訟的,由人民法院裁決。 沒有第一款、第二款規定的監護人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單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擔任監護人。
第十七條 精神病人的監護人
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由下列人員擔任監護人: (一)配偶; (二)父母; (三)成年子女; (四)其他近親屬; (五)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願意承擔監護責任,經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同意的。 對擔任監護人有爭議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在近親屬中指定。對指定不服提起訴訟的,由人民法院裁決。 沒有第一款規定的監護人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擔任監護人。
第十八條 監護人的職責權利與民事責任
監護人應當履行監護職責,保護被監護人的人身、財產及其他合法權益,除為被監護人的利益外,不得處理被監護人的財產。 監護人依法履行監護的權利,受法律保護。 監護人不履行監護職責或者侵害被監護人的合法權益的,應當承擔責任;給被監護人造成財產損失的,應當賠償損失。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有關人員或者有關單位的申請,撤銷監護人的資格。
第十九條 精神病人民事行為能力的宣告
精神病人的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精神病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 被人民法院宣告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根據他健康恢復的狀況,經本人或者利害關系人申請,人民法院可以宣告他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第二十條 宣告失蹤的條件
公民下落不明滿二年的,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他為失蹤人. 戰爭期間下落不明的,下落不明的時間從戰爭結束之日起計算。
第二十一條 宣告失蹤的法律後果
失蹤人的財產由他的配偶 、父母 、成年子女或者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代管。代管有爭議的,沒有以上規定的人或者以上規定的人無能力代管的,由人民法院指定的人代管。 失蹤人所欠稅款、債務和應付的其他費用,由代管人從失蹤人的財產中支付。
第二十二條 宣告失蹤的撤銷
被宣告失蹤的人重新出現或者確知他的下落,經本人或者利害關系人申請,人民法院應當撤銷對他的失蹤宣告。
第二十三條 宣告死亡的條件
公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他死亡: (一)下落不明滿四年的; (二)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從事故發生之日起滿二年的。 戰爭期間下落不明的,下落不明的時間從戰爭結束之日起計算。
第二十四條 死亡宣告的撤銷
被宣告死亡的人重新出現或者確知他沒有死亡,經本人或者利害關系人申請,人民法院應當撤銷對他的死亡宣告。 有民事行為能力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間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
第二十五條 死亡宣告撤銷後的財產返還
被撤銷死亡宣告的人有權請求返還財產。 依照繼承法取得他的財產的公民或者組織,應當返還原物;原物不存在的,給予適當補償。
第二十六條 個體工商戶的定義
公民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依法經核准登記,從事工商業經營的,為個體工商戶。個體工商戶可以起字型大小。
第二十七條 農村承包經營戶的定義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按照承包合同規定從事商品經營的,為農村承包經營戶。
第二十八條 「兩戶」合法權益的保護
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
第二十九條 「兩戶」民事責任的承擔
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的債務,個人經營的,以個人財產承擔;家庭經營的,以家庭財產承擔。
第三十條 個人合夥的定義
個人合夥是指兩個以上公民按照協議,各自提供資金、實物、技術等,合夥經營、共同勞動。
第三十一條 合夥合同
合夥人應當對出資數額、盈餘分配、債務承擔、入伙、退夥、合夥終止等事項,訂立書面協議。
第三十二條 合夥財產
合夥人投入的財產,由合夥人統一管理和使用。 合夥經營積累的財產,歸合夥人共有。
第三十三條 合夥字型大小與經營范圍
個人合夥可以起字型大小,依法經核准登記,在核准登記的經營范圍內從事經營。
第三十四條 合夥的內部關系
個人合夥的經營活動,由合夥人共同決定,合夥人有執行和監督的權利。 合夥人可以推舉負責人。合夥負責人和其他人員的經營活動,由全體合夥人承擔民事責任。
第三十五條 合夥的民事責任
合夥的債務,由合夥人按照出資比例或者協議的約定,以各自的財產承擔清償責任。 合夥人對合夥的債務承擔連帶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償還合夥債務超過自己應當承擔數額的合夥人,有權向其他合夥人追償。
第三章法人
第三十六條 法人的定義及其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
法人是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 法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從法人成立時產生,到法人終止時消滅。
第三十七條 法人的條件
法人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依法成立; (二)有必要的財產或者經費; (三)有自己的名稱、組織機構和場所; (四)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
第三十八條 法定代表人
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組織章程規定,代表法人行使職權的負責人,是法人的法定代表人。
第三十九條 法人的住所
法人以它的主要辦事機構所在地為住所。
第四十條 法人的清算
法人終止,應當依法進行清算,停止清算范圍外的活動。
第四十一條 企業法人資格的取得
全民所有制企業、集體所有制企業有符合國家規定的資金數額, 有組織章程、組織機構和場所,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經主管機關核准登記,取得法人資格。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設立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和外資企業,具備法人條件的,依法經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核准登記,取得中國法人資格。
第四十二條 經營范圍
企業法人應當在核准登記的經營范圍內從事經營。
第四十三條 企業法人的民事責任
企業法人對它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員的經營活動,承擔民事責任。
第四十四條 企業法人的變更
企業法人分立、合並或者有其他重要事項變更,應當向登記機關辦理登記並公告。 企業法人分立、合並,它的權利和義務由變更後的法人享有和承擔。
第四十五條 企業法人的終止
企業法人由於下列原因之一終止: (一)依法被撤銷; (二)解散; (三)依法宣告破產; (四)其他原因。
第四十六條 注銷登記
企業法人終止,應當向登記機關辦理注銷登記並公告。
第四十七條 清算
企業法人解散,應當成立清算組織,進行清算。企業法人被撤銷、被宣告破產的,應當由主管機關或者人民法院組織有關機關和有關人員成立清算組織,進行清算。
第四十八條 承擔責任的財產范圍
全民所有制企業法人以國家授予它經營管理的財產承擔民事責任。集體所有制企業法人以企業所有的財產承擔民事責任。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人、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人和外資企業法人以企業所有的財產承擔民事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四十九條 法定代表人的法律責任
企業法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法人承擔責任外,對法定代表人可以給予行政處分、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超出登記機關核准登記的經營范圍從事非法經營的; (二)向登記機關、稅務機關隱瞞真實情況、弄虛作假的; (三)抽逃資金、隱匿財產逃避債務的; (四)解散、被撤銷、被宣告破產後,擅自處理財產的; (五)變更、終止時不及時申請辦理登記和公告,使利害關系人遭受重大損失的; (六)從事法律禁止的其他活動,損害國家利益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
第五十條 法人資格的取得
有獨立經費的機關從成立之日起,具有法人資格。 具備法人條件的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依法不需要辦理法人登記的,從成立之日起,具有法人資格;依法需要辦理法人登記的,經核准登記,取得法人資格。
第五十一條 法人型聯營
企業之間或者企業 、事業單位之間聯營, 組成新的經濟實體,獨立承擔民事責任,具備法人條件的,經主管機關核准登記,取得法人資格。
第五十二條 合夥型聯營
企業之間或者企業、事業單位之間聯營,共同經營、不具備法人條件的,由聯營各方按照出資比例或者協議的約定,以各自所有的或者經營管理的財產承擔民事責任。依照法律的規定或者協議的約定負連帶責任的,承擔連帶責任。
第五十三條 合同型聯營
企業之間或者企業、事業單位之間聯營,按照合同的約定各自獨立經營的,它的權利和義務由合同約定,各自承擔民事責任。
第四章民事法律行為和代理
第五十四條 民事法律行為
民事法律行為是公民或者法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合法行為。
第五十五條 實質要件
民事法律行為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實; (三)不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
第五十六條 形式要件
民事法律行為可以採用書面形式、口頭形式或者其他形式。法律規定用特定形式的,應當依照法律規定。
第五十七條 法律效力
民事法律行為從成立時起具有法律約束力 。 行為人非依法律規定或者取得對方同意,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
第五十八條 無效民事行為
下列民事行為無效: (一)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 (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 (三)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所為的; (四)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 (五)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 (六)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 無效的民事行為,從行為開始起就沒有法律約束力。
第五十九條 可變更、可撤銷的民事行為
下列民事行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關予以變更或者撤銷: (一)行為人對行為內容有重大誤解的; (二)顯失公平的。 被撤銷的民事行為從行為開始起無效。
第六十條 部分無效
民事行為部分無效,不影響其他部分的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第六十一條 無效、撤銷的法律後果
民事行為被確認為無效或者被撤銷後, 當事人因該行為取得的財產, 應當返還給受損失的一方。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因此所受的損失,雙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 雙方惡意串通,實施民事行為損害國家的、集體的或者第三人的利益的,應當追繳雙方取得的財產,收歸國家、集體所有或者返還第三人。
第六十二條 附條件的民事行為
民事法律行為可以附條件,附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在符合所附條件時生效。
第六十三條 代理及其適用范圍
公民、法人可以通過代理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 代理人在代理許可權內,以被代理人的名義實施民事法律行為。被代理人對代理人的代理行為,承擔民事責任。 依照法律規定或者按照雙方當事人約定,應當由本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不得代理。
第六十四條 代理的種類
代理包括委託代理、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 委託代理人按照被代理人的委託行使代理權,法定代理人依照法律的規定行使代理權,指定代理人按照人民法院或者指定單位的指定行使代理權。
第六十五條 委託代理的形式
民事法律行為的委託代理,可以用書面形式,也可以用口頭形式。法律規定用書面形式的,應當用書面形式。 書面委託代理的授權委託書應當載明代理人的姓名或者名稱、代理事項、許可權和期間,並由委託人簽名或蓋章。 委託書授權不明的,被代理人應當向第三人承擔民事責任,代理人負連帶責任。
第六十六條 無權代理及其法律後果
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後的行為,只有經過被代理人的追認,被代理人才承擔民事責任。未經追認的行為,由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本人知道他人以本人名義實施民事行為而不作否認表示的,視為同意。 代理人不履行職責而給被代理人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代理人和第三人串通、損害被代理人的利益的,由代理人和第三人負連帶責任。 第三人知道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已終止還與行為人實施民事行為給他人造成損害的,由第三人和行為人負連帶責任。
第六十七條 違法代理及法律後果
代理人知道被委託代理的事項違法仍然進行代理活動的,或者被代理人知道代理人的代理行為違法不表示反對的,由被代理人和代理人負連帶責任。
第六十八條 轉委託
委託代理人為被代理人的利益需要轉托他人代理的,應當事先取得被代理人的同意。事先沒有取得被代理人同意的,應當在事後及時告訴被代理人,如果被代理人不同意,由代理人對自己所轉托的人的行為負民事責任,但在緊急情況下,為了保護被代理人的利益而轉托他人代理的除外。
第六十九條 委託代理的終止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委託代理終止: (一)代理期間屆滿或者代理事務完成; (二)被代理人取消委託或者代理人辭去委託; (三)代理人死亡; (四)代理人喪失民事行為能力; (五)作為被代理人或者代理人的法人終止。
第七十條 法定代理或指定代理的終止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法定代理或者指定代理終止: (一)被代理人取得或者恢復民事行為能力; (二)被代理人或者代理人死亡; (三)代理人喪失民事行為能力; (四)指定代理的人民法院或者指定單位取消指定; (五)由其他原因引起的被代理人和代理人之間的監護關系消滅。
第五章民事權利
第七十一條 財產所有權的定義
財產所有權是指所有人依法對自己的財產享有佔有、 使用、 收益和處分的權利。
第七十二條 所有權的取得
財產所有權的取得,不得違反法律規定。 按照合同或者其他合法方式取得財產的,財產所有權從財產交付時起轉移,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第七十三條 國家財產所有權
國家財產屬於全民所有。 國家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侵佔、哄搶、私分、截留、破壞。
第七十四條 集體財產所有權
勞動群眾集體組織的財產屬於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包括: (一)法律規定為集體所有的土地和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等; (二)集體經濟組織的財產; (三)集體所有的建築物、水庫、農田水利設施和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等設施; (四)集體所有的其他財產。 集體所有的土地依照法律屬於村農民集體所有,由村農業生產合作社等農業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經營、管理。已經屬於鄉 (鎮) 農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的,可以屬於鄉 (鎮) 農民集體所有。 集體所有的財產受法律保護,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侵佔、哄搶、私分、破壞或者非法查封、扣押、凍結、沒收。
第七十五條 個人財產所有權
公民的個人財產,包括公民的合法收入、房屋、儲蓄、生活用品、文物、圖書資料、林木、牲畜和法律允許公民所有的生產資料以及其他合法財產。 公民的合法財產受法律保護,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侵佔、哄搶、破壞或者非法查封、扣押、凍結、沒收。
第七十六條 財產繼承權
公民依法享有財產繼承權。
第七十七條 社團財產
社會團體包括宗教團體的合法財產受法律保護。
第七十八條 共有
財產可以由兩個以上的公民、法人共有。 共有分為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按份共有人按照各自的份額,對共有財產分享權利,分擔義務。共同共有人對共有財產享有權利,承擔義務。 按份共有財產的每個共有人有權要求將自己的份額分出或者轉讓。但在出售時,其他共有人在同等條件下,有優先購買的權利。
第七十九條 埋藏物與拾得物的歸屬
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隱藏物,歸國家所有。接收單位應當對上繳的單位或者個人,給予表揚或者物質獎勵。 拾得遺失物、漂流物或者失散的飼養動物,應當歸還失主,因此而支出的費用由失主償還。
第八十條 土地使用權與承包經營權
國家所有的土地,可以依法由全民所有制單位使用,也可以依法確定由集體所有制單位使用,國家保護它的使用、收益的權利;使用單位有管理、保護、合理利用的義務。 公民、集體依法對集體所有的或者國家所有由集體使用的土地的承包經營權,受法律保護。承包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依照法律由承包合同規定。 土地不得買賣、出租、抵押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
第八十一條 自然資源使用權及承包經營權
國家所有的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水面等自然資源,可以依法由全民所有制單位使用,也可以依法確定由集體所有制單位使用,國家保護它的使用、收益的權利;使用單位有管理、保護、合理利用的義務。 國家所有的礦藏,可以依法由全民所有制單位和集體所有制單位開采,也可以依法由公民採挖。國家保護合法的采礦權。 公民、集體依法對集體所有的或者國家所有由集體使用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水面的承包經營權,受法律保護。承包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依照法律由承包合同規定。 國家所有的礦藏、水流,國家所有的和法律規定屬於集體所有的林地、山嶺、草原,荒地、灘塗不得買賣、出租、抵押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
第八十二條 經營權
全民所有制企業對國家授予它經營管理的財產依法享有經營權,受法律保護。
第八十三條 相鄰關系
不動產的相鄰各方,應當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確處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風、採光等方面的相鄰關系。給相鄰方造成妨礙或者損失的,應當停止侵害,排除妨礙,賠償損失。
第八十四條 債的定義
債是按照合同的約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規定,在當事人之間產生的特定的權利和義務關系。享有權利的人是債權人,負有義務的人是債務人。 債權人有權要求債務人按照合同的約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規定履行義務。
第一百五十六條 生效日期
本法自一九八七年一月一日起施行。
9. 民法通則 頒布時間
《民法通則》由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於一九八六年四月十二日通過。
自一九八七年一月一日起施行。
由時任國.家.主. 席.的 李.先.念.第.37.號.主.席.令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