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的目的是什麼
A. 什麼是刑罰 其目的是什麼
刑罰:指依照法律對違法者實行的強制處分。對犯人嚴厲的懲罰。
刑罰回是國家創制的、對犯罪分答子適用的特殊制裁方法,是對犯罪分子某種利益的剝奪,並且表現出國家對犯罪分子及其行為的否定評價,並起到改造罪犯、保護社會和警醒世人的作用。
刑罰的目的具體表現為特殊預防和一般預防。因為刑罰是作為犯罪的對立物而存在的,因此,創制、適用和執行刑罰的目的,只能是為了預防犯罪。由於預防的對象不同,故把刑罰的目的區分為特殊預防和一般預防。
B. 關於刑法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刑法的目的是要消除犯罪者心中的惡,恢復善和正義。故意犯罪和過失犯罪應處以不同的刑罰。不同身份的罪犯也應處以不同的刑罰。如果出於正當防衛而殺死了人,應免於刑罰。
C. 什麼叫刑罰的目的
刑罰目的是國家司法機關通過對犯罪分子適用刑罰所希望達到的目標。我國刑罰分為主刑和附加刑,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附加刑包括罰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財產。
【法律依據】
《刑法》第十三條
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D. 刑罰的目的(意義.作用)是什麼
答:刑罰功能是指國家制定、適用、執行刑罰所直接產生的社會效應,如威懾功能,安撫補償功能、教育感化功能等等。這些社會效應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對犯罪人的效應,二是對社會其他成員的效應。刑罰目的正是通過這兩方面的社會效應得以實現的。不考慮刑罰的社會效 應,或者超越它自身所能產生的社會效應的限度,刑罰目的就會變成空中樓閣,無從實現。所以,任何刑罰的目的,都須以刑罰功能為其確立的前提和賴以實現的中介因素。
另一方面,盡管刑罰目的須以刑罰功能為其確立的前提和賴以實現的中介因素,但決不等於說刑罰目的只能消極順應刑罰功能,相反,刑罰目的一經確定,它又對刑罰功能的發揮有著重要的制約作用。因為刑罰功能作為刑罰的一種客觀效應,它是多種多樣的。它相對於一定的刑罰目的而言,既有積極的成份,也有消極的因素。國家的立法與司法機關,總是按照既定的刑罰目的的需要,有選擇地充分發揮有利於實現刑罰目的的積極功能,極力抑制、防止不利於實現刑罰目的的消極功能。例如,報復就是刑罰所固有的一種功能,在中世紀以前的歐洲大陸國家,基於「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殘餘思想的影響,這種功能曾受到公認而廣為發揮。可是,隨著預防犯罪的刑罰目的論的發展,它相對於這種刑罰目的而言,已是一種消極的功能,理當受到抑制和防止,而不是聽任它自由泛濫。所以,忽視刑罰功能的重要性固然不當,但若片面誇大刑罰功能的意義,甚至認為刑罰目的只能被動地由刑罰功能來決定,而不注意目的對功能的制約作用,以致放任、遷就某些消極功能,那也必然妨礙目的的實現,這當然也是不能容許的。
全面探討刑罰功能,以便充分發揮其積極方面,抑制其消極方面,為刑罰的制定、適用和執行與實現其預期的結果之間鋪設橋梁,以加速刑罰目的實現的進程,是刑法學界和司法部門共同的具有深刻的理論與實踐意義的任務。
E. 刑罰執行的目的是什麼
刑罰的目的有預防目的和報應目的:
一、預防目的
1、特殊預防
特殊預防,是指防止犯罪人重新犯罪。特殊預防的對象只能是犯罪人,即實施了危害社會的行為,依法應當承擔刑事責任的人。
2、一般預防
所謂一般預防,是指防止尚未犯罪的人走上犯罪道路。
二、報應目的
1道義報應
道義報應是指根據犯罪人的主觀惡性程度實行報應。根據道義報應的觀點,對犯罪人發動刑罰,應以其道德過為基礎,使刑罰與道德充分保持一致。道義報應的本質是將刑罰奠基於主觀惡性,予以否定的倫理評價。道義報應揭示了刑罰的倫理意義,因而是刑罰的題中應有之義。
2.法律報應
法律報應是指根據犯罪的客觀危害程度實行報應。根據法律報應的觀點,對犯罪人發動刑罰,應以其客觀上對社會造成的危害為基礎。法律報應將刑法與道德加以區分,認為犯罪的本質並不是一種惡,尤其不能把罪過視為犯罪的本質,滿足於對犯罪的否定的道德評價,而是強調犯罪是在客觀上對法秩序的破壞,刑罰是對犯罪的否定。
F. 簡述刑罰的目的
刑罰的目的有預防目的和報應目的:
一、預防目的
1、特殊預防
特殊預防,是指防止犯罪人重新犯罪。特殊預防的對象只能是犯罪人,即實施了危害社會的行為,依法應當承擔刑事責任的人。
2、一般預防
所謂一般預防,是指防止尚未犯罪的人走上犯罪道路。
二、報應目的
道義報應
道義報應是指根據犯罪人的主觀惡性程度實行報應。根據道義報應的觀點,對犯罪人發動刑罰,應以其道德過為基礎,使刑罰與道德充分保持一致。道義報應的本質是將刑罰奠基於主觀惡性,予以否定的倫理評價。道義報應揭示了刑罰的倫理意義,因而是刑罰的題中應有之義。
2.法律報應
法律報應是指根據犯罪的客觀危害程度實行報應。根據法律報應的觀點,對犯罪人發動刑罰,應以其客觀上對社會造成的危害為基礎。法律報應將刑法與道德加以區分,認為犯罪的本質並不是一種惡,尤其不能把罪過視為犯罪的本質,滿足於對犯罪的否定的道德評價,而是強調犯罪是在客觀上對法秩序的破壞,刑罰是對犯罪的否定。
(6)刑法的目的是什麼擴展閱讀
刑罰的種類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十二條【主刑和附加刑】刑罰分為主刑和附加刑。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十三條【主刑種類】主刑的種類如下:
(一)管制;
(二)拘役;
(三)有期徒刑;
(四)無期徒刑;
(五)死刑。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十四條【附加刑種類】附加刑的種類如下:
(一)罰金;
(二)剝奪政治權利;
(三)沒收財產。
附加刑也可以獨立適用。
G. 刑罰的目的(意義.作用)是什麼
答:刑罰功能是指國家制定、適用、執行刑罰所直接產生的社會效應,如威懾功能,安撫補償功能、教育感化功能等等.這些社會效應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對犯罪人的效應,二是對社會其他成員的效應.刑罰目的正是通過這兩方面的社會效應得以實現的.不考慮刑罰的社會效 應,或者超越它自身所能產生的社會效應的限度,刑罰目的就會變成空中樓閣,無從實現.所以,任何刑罰的目的,都須以刑罰功能為其確立的前提和賴以實現的中介因素.
另一方面,盡管刑罰目的須以刑罰功能為其確立的前提和賴以實現的中介因素,但決不等於說刑罰目的只能消極順應刑罰功能,相反,刑罰目的一經確定,它又對刑罰功能的發揮有著重要的制約作用.因為刑罰功能作為刑罰的一種客觀效應,它是多種多樣的.它相對於一定的刑罰目的而言,既有積極的成份,也有消極的因素.國家的立法與司法機關,總是按照既定的刑罰目的的需要,有選擇地充分發揮有利於實現刑罰目的的積極功能,極力抑制、防止不利於實現刑罰目的的消極功能.例如,報復就是刑罰所固有的一種功能,在中世紀以前的歐洲大陸國家,基於「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殘餘思想的影響,這種功能曾受到公認而廣為發揮.可是,隨著預防犯罪的刑罰目的論的發展,它相對於這種刑罰目的而言,已是一種消極的功能,理當受到抑制和防止,而不是聽任它自由泛濫.所以,忽視刑罰功能的重要性固然不當,但若片面誇大刑罰功能的意義,甚至認為刑罰目的只能被動地由刑罰功能來決定,而不注意目的對功能的制約作用,以致放任、遷就某些消極功能,那也必然妨礙目的的實現,這當然也是不能容許的.
全面探討刑罰功能,以便充分發揮其積極方面,抑制其消極方面,為刑罰的制定、適用和執行與實現其預期的結果之間鋪設橋梁,以加速刑罰目的實現的進程,是刑法學界和司法部門共同的具有深刻的理論與實踐意義的任務.
H. 刑罰的目的
刑罰的目的在於預防犯罪,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1、特殊預防。即通過對犯罪人適用刑罰,預防他們再次犯罪;2、—般預防。即通過適用刑罰懲罰犯罪,教育和警戒社會上某些有可能效仿犯罪人實施犯罪行為的人,使他們不致走上犯罪的道路。
【法律分析】
刑罰目的是國家司法機關通過對犯罪分子適用刑罰所希望達到的目標。西方刑法學者在刑罰目的問題上,有報應刑論、目的刑論和折衷主義三種主要學說。報應刑論主張刑罰的目的是對犯罪的報應或報復。目的刑論主張刑罰的目的是教育改造犯罪人,預防犯罪,保衛社會安全。 折衷主義則將報應刑論與目的刑論加以折衷,認為刑罰的適用,既要重視報應的需要,又要重視功利的要求。中國刑法理論一般認為,刑罰的目的在於預防犯罪,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1)特殊預防。即通過對犯罪人適用刑罰,預防他們再次_犯罪。(2)—般預防。即通過適用刑罰懲罰犯罪,教育和警戒社會上某些有可能效仿犯罪人實施犯罪行為的人,使他們不致走上犯罪的道路。刑罰的目的有預防目的和報應目的:1、預防目的2、一般預防。道義報應是指根據犯罪人的主觀惡性程度實行報應。根據道義報應的觀點,對犯罪人發動刑罰,應以其道德過為基礎,使刑罰與道德充分保持一致。道義報應的本質是將刑罰奠基於主觀惡性,予以否定的倫理評價。道義報應揭示了刑罰的倫理意義,因而是刑罰的題中應有之義。法律報應是指根據犯罪的客觀危害程度實行報應。根據法律報應的觀點,對犯罪人發動刑罰,應以其客觀上對社會造成的危害為基礎。法律報應將刑法與道德加以區分,認為犯罪的本質並不是一種惡,尤其不能把罪過視為犯罪的本質,滿足於對犯罪的否定的道德評價,而是強調犯罪是在客觀上對法秩序的破壞,刑罰是對犯罪的否定。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三十二條 刑罰分為主刑和附加刑。
第三十三條 主刑的種類如下:(一)管制;(二)拘役;(三)有期徒刑;(四)無期徒刑;(五)死刑。
第三十四條 附加刑的種類如下:(一)罰金;(二)剝奪政治權利;(三)沒收財產。附加刑也可以獨立適用。
I. 刑法的目的是什麼
《刑法》第一條【立法目的】為了懲罰犯罪,保護人民,根據憲法,結合我國同犯罪作斗爭的具體經驗及實際情況,制定本法。
第二條【任務】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任務,是用刑罰同一切犯罪行為作斗爭,以保衛國家安全,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保護國有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我國刑法的任務是打擊犯罪和保護人民的統一。
運用刑法同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作斗爭,保衛國家安全,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制度,是我國刑法的首要任務。
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幾十年浴血奮戰建立起來的人民民主的專政和社會主義制度,是我們國家和人民根本利益的集中體現,也是我國勞動人民當家作主安居樂業、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保證。而一切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正是以危害國家的安全和統一、顛覆國家政權,推翻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制度為目的的。因此,我們必須同一切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作斗爭,以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制度。我國的刑法正是這樣規定的,它把危害國家安全罪列為一切犯罪之首,並且在規定的12種犯罪中,有7種罪可以判處死刑;規定實施危害國家安全罪的犯罪分子,在刑罰執行完畢或者赦免以後的任何時候再犯罪的,都構成累犯,並予以從重處罰;對於實施危害國家安全罪的犯罪分子,都可以判處沒收財產。此外,刑法首次設專章規定了直接關系國家安全的危害國防利益罪,對危害國防利益的各種犯罪作了具體規定,這些都為嚴厲打擊危害國家安全罪的犯罪行為提供了有力武器。
運用刑法同一切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和侵犯財產的犯罪作斗爭,保衛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是我國刑法的根本任務。
我國刑法作為上層建築的一部分,決定於並服務於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社會主義的公有制,是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賴以存在並不斷鞏固的經濟基礎,也是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源泉,而一切經濟犯罪和財產犯罪所侵害的正是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因此,刑法的根本任務即是運用刑罰同一切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犯罪和一切侵犯財產的犯罪和侵犯罪作斗爭,同一切破壞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犯罪作斗爭,為了同一切經濟犯罪和財產犯罪作斗爭,我國刑法專門規定了破壞社會主義經濟秩序罪和侵犯財產罪兩章,對於各種各樣的經濟犯罪和財產犯罪作了詳細規定,從而使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獲得了有力的保障。
運用刑法同一切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地犯罪作斗爭,保護人民群眾地合法權益,是我國刑法的重要任務。
在我國,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公民享有憲法賦予的一切權利,人民群眾的人身權利不受侵犯,並且享有廣泛的民主權利。既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具體表現,又是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決定的。我國刑法必然把保護人民群眾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作為自己的重要任務。為此,我國刑法專門規定了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一章,其中規定對於殺人、強奸等侵犯公民人身權利的犯罪,對於破壞選舉、報復陷害等侵犯公民民主權利的犯罪和重婚、虐待等妨礙公民婚姻家庭權利的犯罪要予以刑罰處罰,這就充分表達了廣大人民群眾的願望和要求,為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必將大大調動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
運用刑法同一切破壞社會秩序的犯罪作斗爭,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是我國刑法的中心任務。
進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是我國當前的中心工作。國家的鞏固、社會的安定、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改善,最終都取決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取決於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成功。而一個良好的社會秩序,是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順利進行的可靠保證和必要前提;沒有一個良好的社會秩序,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就不可能順利進行。因此,運用刑法同一切破壞社會秩序、經濟秩序的犯罪作斗爭,以掃除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上的障礙,是刑法的重要任務之一。為了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進而保證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順利進行,我國刑法一方面設專章規定了「妨礙社會管理秩序罪」,對各種擾亂公共秩序、妨礙司法秩序、妨害國(邊)境管理秩序、妨害文物管理秩序等犯罪作了具體規定;另一方面,在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危害國防利益罪等章中,規定了有關破壞經濟秩序、社會秩序方面的犯罪。刑法的這些規定,對於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經濟秩序,發展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有著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