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代刑法原則的分析
1. 秦朝的刑法
秦朝封建法律的發展,表現在刑名、罪名特別是定罪量刑的基本原則方面。秦統治者根據犯罪主體和客體,動機和後果,以及其他各種因素,來考慮在什麼情況下應負刑事責任,哪些應處重刑,哪些應處輕刑等等。一般認為,泰律關於定罪量刑的原則包括下列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關於責任年齡
秦以身高確定責任年齡。秦以身高6尺相當於15周歲為成年,開始服役,並成為刑事責任年齡的界限。
(二)區分有無犯罪意識從內容上看,先秦時期的刑,主要是肉刑。(}
語·獸語》:叮」五而已,無有1u者一。人刑用甲兵,其
次用斧誡:中刑有刀鋸,其次用I竿:薄刑用鞭朴。」
而當時的主要刑罰五刑,其內容又如何呢了u.' "}J書·
呂刑》Gi民弗用靈,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口
法,殺戮無辜,愛始為鼻l、圳、、練 ' o鄭康成口:
明!,斷月一。鼻l,截鼻。,破陰。J"q.謂襯練人面。」
們刑》又石:墨罰之屬毛,鼻l罰之屬毛,非!罰之屬
五百,宮罰之屬三百,人辟之罰其屬一百,五刑之屬
三毛。」這里的墨就是練刑,調禮·司刑》鄭注:
『墨,練也,先刻其面,以墨窒之。」宮,又叫淫刑、
腐刑。倘書·呂刑》注:官,淫刑,次死之刑也。」
其法是男子割勢,女子破陰或幽閉,類似於「」。人
辟即割頭。可見無論是鼻l、耳}l, ,緣還是墨、鼻l、宮、非!、大辟,都是以結束生命或斷損肢體來達到懲
戒的目的。這種以肉開」為主的開」罰體繫到酉漢初年
繼續存在。史載:嘆興之初,雖有約法三章,網漏
吞舟之魚,然其大辟,尚有火三族之令。令口:當
三族者一,汗先黯,鼻J,斷左右i1:(趾),答殺之,裊
其首,泊'i_其骨」幾市。其訓謗髻詛者一,又先斷舌』。故
謂之具五開」。韓信、彭越之屬汗受此誅。」①漢義帝
時肉開」才被正式廢除。
(三)區分故意與過失
秦律中故意出"端",過失為"不端"。根據《法律答問》記載,甲控告乙盜牛或殺傷人,如果控告者是故意,就構成誣告罪,不是故意,則屬於控告不實。誣告罪比控告不實處刑重得多,可見,秦律也是故意從重,過失從輕。
(四)並合論罪
所謂並合論罪,是在數罪並罰的情況下,將數罪合並在一起處刑的原則。
(五)共犯加重
共犯,是指多人犯同一罪刑。構成共犯的人數,歷代不盡一致。秦以5人以上共同犯罪,才構成共犯。共犯的社會危害性較大,故處刑皆較重。
(六)自首減刑
秦律中的"自出",即今天所說的"自首"。從《法律答問》可看出,"自出"(自首)與"其 得"(捕獲)兩者處刑是有區別的,"自出"處刑輕,「其得"處刑重,反映了自首從輕的原則。
(七)誣告反坐
誣告,秦律中稱"誣人"而且是"端告",故意捏造事實,向司法機關控告他人,使無罪者入於罪,或使罪輕者入於重罪。根據《法律答問》,依律對誣告者處以相應的刑罰,這就是誣告反坐。秦律對控告別人犯罪而與事實不相符但非出於故意者叫做"告不審",對告不審的處罰一般是貲二甲。
也有學者認為,秦朝的刑法原則主要包括:
1.區分故意與過失
2.區分有無犯罪意識
3.自首從輕
4.規定刑罰時效
刑罰時效,是指對犯罪者追究刑事責任的法定有效期限。秦律在這個方面的具體規定是,罪發時犯罪者已死亡便不再追究其刑事責任,也不株連其家屬;赦令頒布前發生的犯罪行為也不予追究。
5.共犯加重
6.合並論罪
2. 刑法基本原則的含義
刑法基本原則是貫穿於全部刑法規范和刑法適用中的准則,是刑事法制基本精神的集中體現,它們對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所具有的巨大指導意義。刑事立法工作,必須完全符合1997年修訂的刑法典所確立的三項刑法基本原則,而決不能違背這些基本原則。對刑法典如有必要加以修改補充時,一定要以這些基本原則為指導,使罪刑規范更加具體、明確、清晰,既有利於保護社會,又有利於保障人權。刑事司法工作要大力貫徹這些基本原則,強化法治意識、平等觀念和公正無私、剛直不阿的思想,使所辦的案件能經得起歷史的檢驗。
總之,刑法基本原則具有強大的威力,它們既有利於積極同犯罪作斗爭,又有利於切實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既有利於推進法治化進程,又有利於維護法律的公正性;既有利於實現刑法的目的,又有利於達到刑罰的最佳效果。它們必將促進我國刑事立法的更加完善和刑事司法的更加文明,從而更好地保障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3. 漢代刑法原則與秦代相比有哪些不同
1、秦朝奉行法家思想原則,主要是:緣法而治、法令由一統、嚴刑重法。
2、漢朝奉行儒家思想原則,主要是:上請原則、親親得相首匿原則。
4. 秦朝的刑法有幾種!
死刑來,肉刑,苔刑,徒自刑,遷刑,髡刑,罰金,贖刑,剝奪政治權利,或流放出境 剝奪政治權利的刑罰有奪爵、廢、削籍幾種。
5. 秦代刑法區別故意和過失
秦律中故意出"端",過失為"不端"。根據古典《法律答問》記載,甲方控告乙方盜竊牛或者殺傷人,如果控告者是故意所為,就構成誣告罪,不是故意的,那麼則屬於控告不合實。誣告罪比控告不實處刑重得多,由此可見,秦律是故意從重,過失從輕。
(5)秦代刑法原則的分析擴展閱讀:
秦律關於定罪量刑的原則有很多個個方面:1,以身高確定責任年齡。男六尺五寸,女六尺二寸為成年人,達到此身高者開始負刑事責任,否則不負刑事責任。2,區別有無犯罪意識。有無犯罪意識,也是認定是否構成犯罪的標准。
3,區分故意( 「 端 」 )與過失( 「 非端 」)。秦律中故意稱 「 端 」 ,過失為 「 不端 」。4,並合論罪。所謂並合論罪,是在多數罪並發的情況下,將數罪合並在一起處刑的原則。5,共犯加重。共犯,是指兩人或兩人以上所實行的犯罪。
共犯的社會危害性較大,故處刑較重。6,自首減刑。自首者可以略為減輕罪刑。7,誣告反坐。誣告,秦律稱 「 誣人 」 。
誣告罪的成立,必須是 「 端告」 ,即故意捏造事實,。向司法機關控告他人,使無罪者入於罪,或使罪輕者入於重罪。依律對誣告者處以與所誣罪名相應的刑罰,這就是誣告反坐。
6. 秦朝的主要刑罰原則有哪些
1.確定刑事責任能力
在秦朝,凡屬未成年人犯罪不負刑事責任,《法律答問》有兩條記載;「甲小未盈六尺,有馬一匹自牧之,今馬為人敗,食人稼一石,問當論不論?不當論及償稼」。「甲盜牛,盜牛時高六尺,系一負,復丈,高六尺七寸,問甲當何論?當完城旦」。由於秦朝刑事責任年齡以身高計算,因此秦律在定罪量刑時經常提到「六尺」或「不盈六尺」,凡不盈六尺者不負刑事責任。根據歷史資料推斷,當時一般以男子高六尺五寸、女子高六尺二寸為成年。同時,秦也注意到了心智不健全者的刑事責任問題。
2.考察犯罪意識
控告別人犯盜、賊罪,經過了解情況完全不實。如果控告人屬於故意的,就構成誣告罪;不是故意的,不構成犯罪。《法律答問》中記載:「甲告乙盜牛若賊傷人,今不盜牛、不傷人,問甲可(何)論?端為,為誣人;不端,為告不審」。這里的「端」,就是故意,「不端」,就是過失犯罪。官吏量刑不當,過失為「失刑」罪,故意為「不直」罪。前者處理從輕,後者從重。
3.教唆同罪、教唆未成年犯罪加重
《法律答問》:「甲謀譴乙盜,一日,乙且往盜,示盜,得,皆贖黥。」被教唆人乙的犯罪行為未及實施即被抓獲,由於甲是教唆犯,所以與乙同罪都處贖刑。並且,對於教唆未成年人犯罪要從重處罰。《法律答問》:「甲謀譴乙殺人,受分十錢,問乙高未盈六尺,甲何論?當磔。」
4.累犯加重
《法律答問》:「當耐力隸臣,以司寇誣人,可(何)論?當耐為隸臣,又系城旦六歲」。一般情況下,秦律對誣告罪的處罰原則是,「誣告反坐」,即以所誣告的罪應處的刑罰懲罰誣告者,這里誣告人以司寇罪誣告他人,卻判處六年的徒刑,顯然大大加重了刑罰,原因就在於犯罪人是累犯。
5.集團犯罪、共同犯罪加重
集團犯罪、共同犯罪一直是秦朝刑法懲處的重點。按秦律規定,個人盜、贓滿六百六十者應黥為城旦,但若是五人共盜,贓一錢以上就要斬左趾並黥為城旦,不足五人為盜,贓過六百六十錢者,黥劓為城旦。很明顯,對集團犯罪、共同犯罪的處罰大大重於個人單獨犯罪。
6.自首減刑、消除犯罪後果減刑
秦律規定:「把其假以亡,得及自出,當為盜不?自出,以亡論」。攜帶所借的官有物品逃亡,如系自首,不以盜竊罪論處,而只以逃亡罪論處。秦律還規定「將司人而亡,能自捕及親所知捕,除無罪」。消除犯罪後果可以減刑、免刑。
7.實行連坐,誣告反坐制度
所謂「連坐」,就是一人犯罪,全家、鄰里或其他有關的人連同受罰。這是商鞅變法時即已確立的刑罰原則。按其適用范圍區分,有全家連坐、軍隊中士兵間的連坐和官吏之間的連坐等。這種連坐法,特別是關於什伍連坐的規定,在出土的雲夢秦簡中屢見不鮮。
秦律對於誣告者。處以誣告他人所犯罪的刑罰。如誣告他人盜竊,即以盜竊罪反坐誣告者,這就是誣告反坐的原則。按秦律規定,在一般情況下,故意陷害他人才成立誣告罪,若是出於過失則不算誣告。但誣告他人殺人,即使由於過失,也要以誣告罪論處。
7. 秦代刑法特點與本質
嚴刑峻法
秦朝刑罰 1、死刑: 根據執行方法的不同,秦的死刑可主要分為如下幾種: 梟首: 即將犯人斬首後,將其首級懸於木竿之上以示眾。 棄市: 在鬧市當眾處死。 斬: 分砍頭和腰斬兩種。以腰斬為多。腰斬適用於「告奸」(窩藏包庇,不檢舉揭發)等罪。 車裂: 以車拴頭和四肢.向5個方向撕裂肢體.俗稱「五馬分屍」,即使犯人死後仍可實施。 碟: 又稱為砣。以分裂肢體的方法將犯人處死。 戮: 有兩種:一是先斬首而後用其屍體示眾;二是活著刑辱示眾,而後再殺死。 定殺: 即將犯人投入水中淹死。 生埋: 又稱活埋或坑。是用活埋的方法將人處死。 絞: 用繩子將犯人勒死。 除了以上9種處死方法以外,史載商鞅變法時還設有「鑿顛、抽脅、鑊亨之刑」(「漢書?槿???敗K皆淶擼贍蓯怯米暝渫仿姆椒ń溉松彼潰凰匠樾玻贍蓯侵賦榻畎喂牽凰斤旌?烹),可能是用大鍋將犯人烹死。 2、肉刑: 肉刑主要有黥、劓、刖、宮4種。都是從夏、商、周3代流傳下來的酷刑,在推祟重刑主義的秦,它們被廣泛地使用。 黥刑: 也叫墨刑,是在犯人臉上刺字。 劓刑: 割去犯人的鼻子。 刖刑: 斬去犯人的左右腳,或左右趾。史載「秦時,斷足盈車。」 宮刑: 即將男子去掉生殖器,女子幽閉於宮中。「史記?嵌Q狧?H?H?H?H?H?H御?R?R?R葧??????余萬」。 以上肉刑常與徒刑等並用。如秦簡中提到「黯為城旦」。 3、苔刑: 這是用竹木板責打犯人的背部,屬於對輕微犯罪的常用刑罰。雲夢秦簡提到苔刑有多處,其中有「十」、「苔五十」、「人百」的規定。 4、徒刑: 依照服刑時間的長短和所從事勞役的不同,秦設置了下列幾種主要的徒刑: 城旦春: 適用於男犯人,受刑人主要從事修城築牆的勞役。春適用於女犯人,受刑人作舂米的勞役。城旦的刑期一般分為5年、4年兩種。 鬼薪: 適用於男犯人,是強迫他們進山採薪(柴),以供宗廟祭祀,刑期五年。 白粲: 適用於女犯人,是強迫其擇米,以供宗廟祭祀,刑期三年。 司寇: 司與伺同,即伺察寇盜。它是強制男犯人到邊遠地區服勞役,同時防禦外寇的進攻。至於女犯人,則負擔與司寇相類似的勞役。刑期都為兩年。 罰作復作: 罰作適用於男犯人,受刑人到邊遠地區戊邊或勞作,適用於女犯人,受刑人主要在官府服勞役。刑期約一年。 候: 這是僅見於秦的徒刑。受刑人被罰去從事瞭望、防禦的勞役。是輕於司寇的一種刑罰。 下吏: 適用於犯罪的官吏。受刑者被罰作勞役。這也是一種僅見於秦的刑罰。 隸臣妾: 這是將犯人或其家屬罰作官奴脾的刑罰,男受刑人稱隸臣,女受刑人稱隸妾。隸臣妄實際上屬於無期徒刑,但是可以通過一定形式得到贖免或赦免。此刑罰又稱籍家。 5、遷刑: 這是將罪犯遣送到指定地區服勞役而不被隨意遷移回原籍的一種刑罰。對一些沒有犯罪但政府有犯罪可能的人,也常採取這一措施,以作預防。 6、髡刑、耐刑 前者是剃光犯人的頭發。後者是剃光胡須和鬃毛。 7、罰金: 強制繳納一定數目的金錢或有價物.使犯人在經濟上受到一定損失,以達到懲罰犯罪的目的。 8、贖刑: 也是由犯人用繳納一定數量金錢的辦法來贖免其被判處刑罰。當然,有錢贖罪的主要是官僚和貴族。 9、連坐 一人有罪,全家、鄰里或有關之人同受刑罰。 10.族刑 一人有罪,滅絕其宗族。族刑有時株連到父族、母族、妻族。 11.剝奪政治權利,或流放出境 剝奪政治權利的刑罰有奪爵、廢、削籍幾種。奪爵,即剝奪爵位。廢,即廢棄罪犯的官職。削籍,即將罪犯之名從簿籍上除去。統一六國以前,還有將犯人驅逐出秦國國境的刑法。 12.啐刑 此即申斥責罵罪犯的刑罰,適用於犯有輕罪的官員。
8. 分析評價秦朝以前的法律制度的現實意義
秦朝追求「以法治國」,在行政、刑事、經濟、民事等各方面法律建設和實踐上,取得了顯著的成就。
秦朝在民事法規方面,以法家思想為指導,較小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體現在對民事關系的調整和對婚姻家庭關系的規范。其一,秦代在中國法制史上首先明確「戶」為特殊的權利主體,除奴隸和贅婿不能立戶釙,「四境之內,丈夫女子皆有名於上,生者著,死者消。」I21規定「戶」為「同居」或「獨戶母」,即一母所生的直系親屬。其二,在所有制方面,把國家所有制、私人所有制區分開來,明確了所有權的保護、消失等問題。其三,試圖探討和實踐債權的發生、擔保、履行等問題。其四,在婚姻家庭方面,規定結婚年齡以身高為標 准,女為六尺二寸,男為七尺二寸(註:秦一尺約合0. 231米);結婚必須經過官府登記;夫妻間有法律連帶責任,家庭財產由丈夫支配;家長有家內財產的處置權和兒女婚姻的主婚權。
第一,在定罪量刑的基本原則方面更加深入,具體形成了區分故意和過失、自首從輕等原則,特別是開始注意有無犯罪意識、規定刑罰時效(對犯人追究刑事責任的法定有效期限)等萬面的法律原則。
第二,在刑罰方面,把刑罰分為:
生命刑:族,一人犯罪而牽連其親族,犯罪者與其親族一起被處死。5亢,同坑,活埋,定殺;把人活著投入水中淹死。具五刑:一種與肉刑結合使用的死刑。據《漢書·刑法 志》載:先墨、劓、臏,又用杖打死,最後,割掉首級,並把屍首剁成肉醬示眾。車裂:五馬分屍。
身體刑:即肉刑。有墨、劓、臏、宮、笞。有時肉刑和勞役相結合。
勞役刑:其一,城旦、舂。男犯為城旦,從事築城牆的勞役。女犯為舂,從事舂米的勞役。其二,鬼薪、白粲。男犯為鬼薪(強制犯人去山中砍柴以供宗廟祭祀之用),女犯為白粲(強制女犯擇米,以擇出的白米供宗廟祭祀所用)。其三,司寇、作如司寇。男犯為司寇(伺察寇賊,從事這種工作往往去邊疆,邊服勞役,邊防外寇)。女犯為作如司寇,即根據女犯的生理特點,不宜去邊疆服勞役,故允許其在內地從事相當於司寇的勞役。其四,罰作、復作。男犯為罰作(強制男犯去邊境地區守邊),女犯為復作(去官府服勞役)。特別應強調的是對男女犯人,根據不同的生理等情況進行區別對待,這是中國古代法制史的首創。
財產刑:其一,貲,依法判處犯人交納一定財物或以勞役抵償的刑罰。其二,贖,允許犯人以交納法定的財物伐替已經判處的刑罰。其三,沒和收。「沒」是把罪犯的財產由國
家強制充公;「收」分為沒收財產和人口。
9. 如何看待秦代的法律規范
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封建帝國——秦,在戰國初期還是一個比較落後的諸侯國,但它在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變過程中,變法徹底,後來居上,一躍而為戰國七雄之首,終於席捲宇內,一統天下。秦為了實現全國統一,為了鞏固統一的成果,建立了相當完備的法律制度。
秦代的立法分兩個時期:一是統一六國之前,一是統一六國之後。前一個時期是作為與六國相並立的一個諸侯國的立法,在歷史分期上屬於戰國時期;後一個時期是全國統一的中央政權的立法。前一個時期的立法在統一的秦王朝仍然有效,所以把這些立法也列入秦朝的法制之中,後一個時期的立法是前一個時期立法的繼續。
秦統治者奉行法家思想,主張各項事業「皆有法式」,進行了大量的立法工作,法律調整的范圍十分廣泛,下面主要論述秦代運用法律規范調整經濟關系。秦國早期的法制原是相當落後的。秦孝公三年(公元前359)商鞅變法以李悝的《法經》為藍本,改法為律,制定了秦國的盜律、賊律、囚律、捕律、雜律、具律等6篇刑律,又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行什伍之法,獎耕戰,禁私鬥,鼓勵告奸,相牧司連坐,等等。「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匿奸者與降敵同罰」,「為私鬥者,各以輕重被刑大小」,「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經過商鞅變法,秦國法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秦始皇統一中國前,秦國已經有了一套具有自己特色的、完備的法規。
秦代法律規范的形式 過去由於資料缺乏,人們對秦代法規的內容知道得很少。1975年12月在湖北雲夢縣出土的秦簡(見睡虎地秦簡)提供了大量關於秦代法規的資料。資料說明,秦除了制定6篇刑律之外,還頒行了大量單行律與其他形式的法律規范:①律。見於秦簡的有:田律、廄苑律(見廄律)、倉律、金布律、關市、工律、工人程、均工、齎律、徭律、司空、置吏律、軍爵律、傳食律、內史雜、尉雜、屬邦、效、除吏律、游士律、除弟子律、中勞律、藏律、公車司馬獵律、牛羊課、傅律、敫表律、捕盜律、戍律;見於史籍的有挾書律。②令。《商君書》載秦有墾令。《史記·商君列傳》:「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國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數……行之十年,秦民大說。」<史記·蕭相國世家>載:劉邦攻佔秦都咸陽後,「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③法律答問。官方以問答的形式對秦刑律所作的解釋。包括對定罪、量刑、適用和訴訟制度的某些方面的具體說明。後世封建法典疏議的問答即起源於此。它具有法律效力,故可視為一種法規。④式。秦簡中有<封診式>一篇,其內容有關於「治獄」、「訊獄」的一般要求;有「封守」、「覆」、「有鞫」等方面的法律文書程式;還有發案現場的勘驗和法醫檢驗的報告。⑤例。秦簡的《法律答問》中多處指出司法官吏在定罪量刑時可依「廷行事」為准:如「盜封嗇夫何論?廷行事以偽寫印」。「求盜追捕罪人,罪人格殺求盜,問殺人者為賊殺人,且斗殺?斗殺人,廷行事為賊。」「廷行事」是司法機關辦案的成例。統治者依據成例辦案,可以彌補法律之不足,也便於必要時不受法律約束,恣意對人民進行鎮壓。
秦律的部分內容,其主要內容有:①刑法。包括罪名、刑罰和刑罰的適用原則等。秦律的罪名近 200種。刑罰分為死、肉刑、徒、笞、髡刑、耐刑、遷刑、貲刑、贖刑、廢刑、誶刑等。每種刑罰又分為不同的等級。死刑有夷三族、滅宗、阬、車裂、體解、磔、腰斬、棄市、戮、剖腹、絞、囊撲、蒺藜、鑿顛、抽肋、烹、定殺、賜死等;肉刑有黥、劓、刖、宮等;徒刑有城旦舂、鬼薪、白粲、隸臣妾、司寇、候等。其他刑罰也各有等差。每一種刑罰都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兩種、三種結合使用,如:耐為隸臣,刑為鬼薪,黥為城旦,黥劓為城旦等。刑罰適用原則主要有:依犯罪人的身份等級定罪;區分共同犯罪與非共同犯罪;在共同犯罪中集團犯罪從重,教唆青少年犯罪從重;區分故意和過失,故意從重,過失從輕;區分既遂、未遂和對社會的危害程度;區分態度好壞,累犯從重,自首從輕,消除犯罪後果減免。此外,還規定了刑事犯罪的責任年齡。②有關農業、手工業和商業方面的法規。秦律在農業方面對農田水利、山林保護、種子數量、莊稼生長和旱澇蟲災的報告等作了具體規定;在手工業方面對生產管理、勞動力調配、徒工訓練和產品規格、質量的檢驗等作了具體規定;在商業方面對商品標價、貨幣流通、外商經營登記等作了具體規定。這些規定主要見於田律、廄苑律、工律、均工、工人程和金布律以及其他單行法律的部分條款。③為了保證法律的貫徹執行,秦律還規定了一套訴訟制度。審判機關為中央、郡、縣三級,行政與司法不分。地方行政長官主管所轄郡、縣的司法。訴訟可以由受害人提起,也可以由國家官吏提起。限制子女、奴婢的訴訟權利。審訊時一般不主張刑訊逼供,重視現場勘驗和搜集證據,實行「爰書」報告制度。判決後准許上訴。秦律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它的頒行對於秦國封建制度的發展和全國的統一都起了一定作用。但它畢竟帶有封建法律初期的特點,主要表現在:法律篇名、條文繁雜;有的罪名就事論事,不似後世封建法律那樣規范化;刑罰手段殘酷;法律既鼓勵奴隸解放,又保留和維護大量奴隸制殘余。
秦代的法制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一方面把秦國的法律推向全國,同時採取了一系列加強封建專制主義統治的措施。諸如:改帝號自稱「始皇帝」,規定「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皇帝的命為「制」,令為「詔」,詔令正式成為國家法律的淵源;分天下為36郡,郡置守、尉、監;統一度量衡、車軌和文字;使黔首自實田;禁《詩》、《書》等百家語,「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規定「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就這樣,秦始皇以法律手段把封建專制主義制度推向極端。秦始皇統治後期,樂以刑殺為威,致使「貪暴之吏,刑戮妄加」,「赭衣塞路,囹圄成市」。秦二世即位後,「更為法律」,大肆誅殺諸公子及大臣,進一步鎮壓人民群眾,使秦法遭到嚴重破壞,加速了秦王朝的崩潰。
10. 簡述秦朝的主要刑罰種類及刑罰原則
秦朝的刑罰制度大體上同秦國的刑罰制度。據史書記載,在秦朝的死刑中又增加了「具五刑」,「具五刑」簡單的解釋就是將黥、劓、斬趾、斷舌、殺,這五種刑罰同施於一個犯人的特別殘酷的刑罰。據《後漢書》記載:「昔高祖令蕭何做九章之律,有夷三族之令,黥、劓、斬趾、斷舌、梟首,故謂之具五刑」。這里記載的雖然是漢朝的制度,但是漢承秦制,所以可以作為秦朝有「具五刑」的根據;另外《史記》記載:李斯是具五刑而死:「具斯五刑,腰斬咸陽市」。
對「具五刑」後世還有其它解釋:第一種解釋是五刑齊施;第二種解釋是特殊的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