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意義
① 刑法中「但書」是什麼意思
刑法中「但書」是的意思指出本條文的例外或限制。
我國的刑法是成文法,在刑法條文中,當同一條款的後段要對前段內容作出相反、例外、補充或限制規定時,往往使用「但是」一詞,「但是」以後的這段文字被稱為「但書」。只有準確的理解」但書」在刑法條文中的作用,才能更好的領會刑法條文的意義。
與前段表示相反的關系。刑法第十三條規定: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該條文中「但書」之後的部分所規定的與前部分相反。
與前段表示例外的關系。刑法第八條規定:外國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本法規定的最低刑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適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處罰的除外。該條文中「但書「表示的是前段規定的例外情況,即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處罰的行為,是前段的例外,不適用我國刑法。
對前段表示限制關系。刑法第七十三條規定:拘役的緩刑考驗期限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是不能少於二個月……。該條文中的「但書」是對前段規定的限制。
對前段表示補充關系。刑法第三十七條規定:對於犯罪情節輕微不需要判處刑罰的,可以免予刑事處罰,但是可以根據案件的不同情況,予以訓誡或者責令具結悔過……。該條「但書」是對前段規定的補充。
由此可見,「但書」在不同的條文中表達與前部分不同的關系,對「但書」的理解,可以更好的領會立法意圖和刑法精髓;同時在解釋和適用刑法時,不可忽略「但書」的作用,應准確的理解和分析法條中「但書」的意義。
② 學習刑法的意義
學習刑法的意義
指導刑事立法,促進刑事司法,繁榮法學教育。版
辯證唯物主義對權研究刑法學的指導作用辯證唯物主義(即現代唯物主義)是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德國古典哲學---黑格爾的辯證法的『合理內核』和費爾巴哈唯物論的『基本內核,在總結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的基礎創立的一系統科學的邏輯理論思維形式。
刑法上的因果關系是個重要而復雜的問題,它是讓行為人承擔刑事責任的客觀基礎.古往今來的中西方法學家們一直在深入研究刑法上因果關系的理論,其中大陸法系國家提出的條件說、原因說、相當因果關系說以及社會主義國家提出的辯證唯物主義的因果關系理論較為成熟,影響極大。
③ 有關刑法的 刑法意義上的危害行為
其實危害行為一般表現在客觀方面,你所說的其實主要是故意,過失,意外事件,和酒後是否免責的問題,故意是一個比較簡單的問題,我試著分析一下過失,意外事件和酒後主客觀的相關法理和分析,重點是過失,1,到這里必須提到過失,過失犯罪的概念就不說了,只說其處罰的必要性,行為人在過失犯罪中主觀上是有罪過的,所以其行為應當界定為犯罪並應配置相應的法定刑,這主要是因為其違反注意義務的行為是在自由意志的支配下實施的,意志自由是對過失犯罪可以配置法定刑的先決條件,沒有意志自由就沒有行為責任,犯罪過失不同於犯罪故意,行為人既不希望也不放任危害結果的發生,在這種情況下,行為人選擇了導致危害結果的行為似乎是不自由的、甚至是不情願的,但是,這種不自由是由於行為人自身的過錯造成的,是以行為人能夠正確認識自己行為的性質為前提的,「過失並不是無因而致的事件,乃是重要的心理活動。在客觀現實為行為人提供了預見並避免危害結果的充分條件的情況下,行為人是否能夠預見並避免危害結果,完全取決於他是否願意發揮自己實際具有的主觀能動性,只要行為人履行了注意義務就完全可以認識行為的危害結果,避免實施這種行為。顯然,正是在意志相對自由的基礎上,法律才可能而且必須要求公民認真履行注意義務,避免危害結果的發生。在疏忽大意過失中,行為人依其自身條件如不懈怠肯定會對結果有所認識;在過於自信過失中,行為人在已有認識的前提下如謹慎行事,危害結果肯定不會發生。在這兩種過失犯罪中,行為人對結果都持不注意或不充分注意的心態,這種心態實際上是潛意識的東西表現為行為人對法律或道德、常識所要求的注意義務的忽視或違反-即疏忽或輕信,這就是過失犯罪主觀方面的意識因素,從意志因素上講,在過失犯罪中,行為人有認識上和選擇上的自由,其完全可以選擇適當的行為來排除結果的發生。然而,由於違反注意義務的心理事實的存在,行為人最後選擇了導致危害結果發生的行為,所以,對過失犯罪配置法定刑就有了主觀上的依據。所以,對過失行為論罪科刑,危害結果始終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只有當危害結果達到相當的嚴重程度時,才能追究刑事責任。2,關於意外事件:刑法規定:意外事件,是指行為在客觀上雖然造成了損害結果,但不是出於故意或者過失,而是由於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預見的原因所引起的,這種情況,就叫做意外事件。所謂不能抗拒的原因,是指行為由於遇到不可抗拒的力量,無法避免損害結果的發生,以致造成損害結果,這種不可抗力的來源有的來自於自然界,有的來自於他人的行為或本人的生理障礙,以及可能的其他主客觀情形,3,酒後犯罪相關:刑法第18條所規定的「醉酒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是從法學標准,從防衛社會不受侵犯的層面作出的規定,而不是從醫學層面作出的規定。從醫學層面考慮,嚴重醉酒的人,可能陷入意識模糊甚至失去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刑法第18條只規定了醉酒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的法律標准,但未認定在醉酒情況下的故意或過失。這一規定表明醉酒不能成為酒後犯罪的無罪或罪輕的辯護理由,但對酒後犯罪的罪名如何認定未作出明確規定,刑法規定醉酒的人犯罪不僅要負刑事責任,而且也不能從輕處罰,原因在於醉酒的人,盡管在某種程度上有所減弱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但他並未完全喪失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其在醉酒狀態下實施的犯罪行為,亦並未離開自己主觀意志的支配。根據刑法第14條和第15條關於故意犯罪和過失犯罪的規定來認定被告人的心理態度。如果行為人在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過程中對自己行為的危害性及其後果是明知的,並希望或放任其發生的,即為故意,否則,應推定為過失。
④ 刑法的地位及意義
刑法的地位是我國法律體系中的重要的部門法,是實現憲法職能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回。
其意義答在於:
(一)規定犯罪和刑罰。刑法是我國唯一規定了犯罪和對犯罪的懲罰措施的部門法。在我國其他一些法律也規定了對違法行為的懲罰(如《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等),但這些法律規定的只是一般的違法行為和法律後果。
(二)調整、保護相當廣泛的社會關系。法律規范都是調整社會關系的規範文件,但一般的部門法通常只調整某一類社會關系;而刑法所保護和調整的社會關系非常廣泛,涉及到各個領域。
(三)規定了最嚴厲的強制方法。法律的實施都要依靠國家強制力來保障,一般法律規范也規定了強制措施,但就其嚴厲程度和處罰力度,刑法無疑是最強的。它包括可以剝奪人身自由的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的管制、監視居住等,甚至還包羅剝奪生命權的死刑。
(四)刑法具有補充性。刑法只有在其他法律都不足以禁止社會危害行為時才適用,從而為處罰、禁止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提供了法律保障。
(五)刑法可以保衛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保障人民民主專政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保護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保護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
⑤ 刑法的作用與意義
刑法作為重要來的部門法自律,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具體來說,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規定犯罪和刑罰。刑法是我國唯一規定了犯罪和對犯罪的懲罰措施的部門法。在我國其他一些法律也規定了對違法行為的懲罰(如《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等),但這些法律規定的只是一般的違法行為和法律後果。
(二)調整、保護相當廣泛的社會關系。法律規范都是調整社會關系的規範文件,但一般的部門法通常只調整某一類社會關系;而刑法所保護和調整的社會關系非常廣泛,涉及到各個領域。
(三)規定了最嚴厲的強制方法。法律的實施都要依靠國家強制力來保障,一般法律規范也規定了強制措施,但就其嚴厲程度和處罰力度,刑法無疑是最強的。它包括可以剝奪人身自由的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的管制、監視居住等,甚至還包羅剝奪生命權的死刑。
(四)刑法具有補充性。刑法只有在其他法律都不足以禁止社會危害行為時才適用,從而為處罰、禁止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提供了法律保障。 (五)刑法可以保衛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保障人民民主專政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保護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保護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
⑥ 刑法解釋中的當然解釋是什麼意思
當然解釋是指刑法條文表面雖未明確規定,但實際上已包含於法條的意義之中,依照當然解釋的道理解釋法條意義的方法。
例如,刑法第329條規定了搶奪國有檔案罪,但未規定搶劫國有檔案罪。那麼,在行為人使用暴力搶劫國有檔案的情況下,能否以搶奪國有檔案罪論處呢?我認為是可以的,這里適用的就是"舉輕以明重"的當然解釋。因為搶劫行為本身包含搶奪的內容,是使用暴力搶奪。在搶奪與搶劫之間存在著邏輯上的遞進關系。如果不存在這種邏輯上的遞進關系,而是具有邏輯上的類似關系,就不能根據"舉輕以明重"而予以當然解釋。
刑法解釋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一般可以分為文理解釋和論理解釋,而論理解釋又可分為擴張解釋、限制解釋、當然解釋、沿革解釋等。
1.文理解釋(字面解釋)。根據刑法用語的文義及其通常使用方式闡述刑法意義的解釋方法。--嚴格遵循法律條文的字面含義,是刑法解釋的常態
2.論理解釋。參酌刑法產生的原由、理由、沿革及其它相關事項,按照立法精神,闡明刑法真實含義的解釋方法。
(1)擴大解釋。法律條文的含義因為社會生活的變遷,現實生活中的一些情況嚴重按照字面含義難以納入刑法的調整范圍,將法律條文的含義適度擴大化,即其外延會變化。
(2)縮小解釋(限制解釋)。將刑法中的含義解釋為小於字面含義。
(3)當然解釋。是指刑法規定雖未明示某一事項,但依形式邏輯、規范目的及事物屬性的當然道理,將該事項解釋為包括在該規定的適用范圍之內。
(4)反對解釋。根據刑法規定的正面表述推導其反面的含義。
(5)補正解釋。在刑法文字發生錯誤時,通過解釋補充刑法的錯誤。
(6)體系解釋。根據刑法條文在整個刑法中的地位,聯系相關法條的含義,闡明其含義。
(7)歷史解釋。根據歷史背景及刑法發展的源流,闡明刑法條文真實含義的解釋方法。
(8)比較解釋。將刑法的相關規定或外國立法與判例作為參考資料,來闡明含義。
⑦ 刑法的含義
(一)刑法的概念、淵源、分類
1、刑法概念:規定犯罪及刑罰的法
注意:這里的「犯罪」不僅僅是事實描述,而更是一種價值評價
2、刑法淵源:刑法典(修正案是刑法典的組成部分);
1個單行刑法(創立騙購外匯罪;將逃匯罪的主體由國有單位擴大到所有中國的單位;將非法買賣外匯定為非法經營罪);
附屬刑法:其他法律中的刑法規定;(中國沒有明確的附屬刑法)
3、刑法分類:狹義刑法與廣義刑法、普通刑法與特殊刑法
(二)刑法之法律特徵
1、調整和保護利益的廣泛性與不完整性
2、最後手段性(其他部門法的補充性)
3、保障性(其他部門法的保障法)
(三)刑法之機能
刑法的機能實際上就是指刑法的作用,具體是指刑法在客觀上可能發揮的作用和主觀上人們希望和追求刑法發揮的作用
1、行為規制機能:指刑法具有使對犯罪行為的規范評價得以明確的機能。
刑法是面向未來的,刑罰的目的是預防犯罪,而不是報復犯罪
指的是禁止自我重復和禁止別人模仿。
例1:如張三偷錢,沒人管,那麼別人也會去模仿,所以要禁止,防止犯罪傳染。
例2:精神病人不承擔刑事責任,因為法律不能禁止精神病人模仿、復制自己以前的行為。(其本身無正常意識)。
用處:根據罪刑法定原則,極為罕見的行為即使是社會危害性極大也是不能當作犯罪來處理,否則就違反了行為規制機能(如刑法第17條規定的未成年人犯罪負刑責的情形)。
國民得以自由活動的前提條件,是確立公正且透明的行為規范,使其成為人們的行為規范。在此規范的范圍內,人們的自由活動將被保障,同時,當違反規范侵害他人利益時,將被追究責任。
2、保護法益機能:刑法能夠保護而且值得保護的利益。
例如:刑法認為男子的性權利不值得保護。
當侵害的法益發生變化時,罪名也隨之發生變化。(轉化犯)
3、自由保障機能:保障公民個人自由不受國家刑罰權不當侵害的機能;
使國民對自己的行為具有預測可能性;
刑法既是「善良人的大憲章」,又是「犯罪人的大憲章」。
(四)刑法的目的
1、第一層次:刑法的整體目的:保護法益
2、第二層次:分則各章規定的目的(同類客體)。
3、第三層次:各個條文的目的。對各個條文目的的理解不應超出規定該條文的「章」的目的范圍。例外:刑法分則第四章中的重婚罪
(五)刑法的解釋→任何解釋都必須符合刑法的目的
按解釋的效力分為:有權解釋(立法解釋、司法解釋)、無權解釋(學理解釋)
按解釋的方法分為:文理解釋(平義解釋)、論理解釋
文理解釋指根據刑法用語的文義及其通常使用方式闡釋刑法意義的解釋方法。文理解釋的根據主要是語詞的含義、語法、標點及標題。文理解釋是一種基本的但並非簡單的解釋方法。如果文理解釋的結論合理,則沒有必要採取論理解釋方法;如果文理解釋的結論不合理或產生多種結論,則必須進行論理解釋。
論理解釋是指參酌刑法產生的原由、理由、沿革及其他相關事項,按照立法精神,闡明刑法真實含義的解釋方法。論理解釋主要有以下幾種:
(1)擴大解釋。即刑法條文的字面通常含義比刑法的真實含義窄,於是擴張字面含義,使其符合刑法的真實含義。如將刑法第341條中「出售」,解釋為「包括出賣和以營利為目的的加工利用行為」,將刑法第116條中的「汽車」解釋為包括作為交通工具使用的大型拖拉機,則是一種擴大解釋。擴大解釋是對用語通常含義的擴張,不能超出用語可能具有的含義;如果完全超出用語可能具有的含義,則是違反罪刑法定原則的類推解釋。應否做出擴大解釋,還必須考慮處罰的必要性;對於一個行為而言,其處罰的必要性越大,將其解釋為犯罪的可能性越大,但如果行為離刑法用語核心含義的距離越遠,則解釋為犯罪的可能性越小。換言之,「解釋的實質的容許范圍,與實質的正當性(處罰的必要性)成正比,與法律條文通常語義的距離成反比。」因此,處罰的必要性越大,做出擴大解釋的可能性就越大;處罰的必要性越大,擴大解釋的擴張程度便越寬。
(2)縮小解釋。即刑法條文的字面通常含義比刑法的真實含義廣,於是限制字面含義,使其符合刑法的真實含義。如將刑法第111條規定的「情報」限定為「關系國家安全和利益、尚未公開或者依照有關規定不應公開的事項」,則是縮小解釋。罪刑法定原則的保障人權的思想,並非意味著在任何場合都盡可能做出縮小解釋;事實上,任意做出縮小解釋反而可能違反罪刑法定原則。例如,將刑法第232條中的「故意殺人」的「人」限制解釋為「精神正常的人」或者「年滿1周歲以上的人」,可謂縮小解釋,但嚴重違反罪刑法定主義的精神。不是限制字面含義,而是在刑法規定之外附加條件的,不是縮小解釋,可能是目的性限縮。
(3)當然解釋。即刑法規定雖未明示某一事項,但依形式邏輯、規范目的及事物屬性的當然道理,將該事項解釋為包括在該規定的適用范圍之內。如刑法第201條規定,「因偷稅被稅務機關給予二次行政處罰又偷稅的」,構成偷稅罪,認為因偷稅被給予三次、四次行政處罰又偷稅的構成偷稅罪,則是當然解釋。(舉重以明輕,舉輕以明重)
(4)反對解釋。即根據刑法條文的正面表述,推導其反面含義的解釋方法。如刑法第50條前段規定,判處死緩在緩期執行期間沒有故意犯罪的,「二年期滿後,減為無期徒刑」。據此,沒有滿2年的不得減為無期徒刑,此即反對解釋。反對解釋只有在以下兩種情況下才能採用:一是法條所確定的條件為法律效果的全部條件;二是法律規定所確定的條件為法律效果的必要條件。
(5)補正解釋。即在刑法文字發生錯誤時,統觀刑法全文加以補正,以闡明刑法真實含義的解釋方法。如認為刑法第63條中的「以下」不包括本數,則是補正解釋。補正解釋必須符合立法目的,符合刑法的整體規定。在刑法解釋中,補正解釋不意味著將刑法沒有明文規定的犯罪解釋為犯罪。這是罪刑法定原則所決定的。
(6)體系解釋。即根據刑法條文在整個刑法中的地位,聯系相關法條的含義,闡明其規范意旨的解釋方法。體系解釋的目的在於避免斷章取義,以便刑法整體協調。刑法是存在於法律體系中的一個整體,它不僅要與憲法協調,而且本身也是協調的。因為刑法體現正義,要對相同的案件作相同的處理,對相似的案件作相似的處理,對不同的案件作不同的處理,絕對不能自相矛盾。如果做出不協調的解釋,必然有損刑法的正義性。所以,使刑法相協調是最好的解釋方法。「對一個本文某一部分的詮釋如果為同一本文的其他部分所證實的話,它就是可以接受的;如果不能。則應舍棄。」遇到不明確的規定時,應當通過明確的規定來闡釋不明確的部分,而不應當以某種規定不明確為由而否定明確的規定。體系解釋並不意味著對刑法中的任何用語都必須做出完全一致的解釋,更不意味著刑法用語必須與其他法律用語的含義相吻合。由於語言的特點等原因,刑法中的許多用語也具有相對性,即同一用語在不同條款甚至在同一條款中可能具有不同含義。同時,肯定刑法用語的相對性是為了實現刑法的協調與正義,所以,對用語作相對解釋,實質上也是體系解釋。
(7)歷史解釋。即根據制定刑法時的歷史背景以及刑法發展的源流,闡明刑法條文真實含義的解釋方法。歷史解釋並不意味著只是探討立法原意,而是要根據歷史參考資料得出符合時代的結論。歷史解釋也不意味著必須永遠按照過去的觀念解釋現行刑法或對舊刑法的解釋必須仍然適用於新刑法,而是應注重刑法變更的歷史原因。例如,私自開拆、隱藏、毀棄郵件、電報罪,已由舊刑法中的瀆職罪調整到新刑法中的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解釋者應當把握這種調整的理由並做出新的解釋,而不能按瀆職罪解釋本罪的構成要件。
(8)比較解釋。即將刑法的相關規定或外國立法與判例作為參考資料,藉以闡明刑法規定真實含義的解釋方法。在進行比較解釋時,不可忽視中外刑法在實質、內容、體例上的差異,不能只看文字上的表述與犯罪的名稱,而應注重規定某種犯罪的條文在刑法體系中的地位,從而了解相同用語在不同國家的刑法中所具有的不同含義。例如,日本刑法第246條規定了詐騙罪,第246條之二規定了使用計算機詐騙罪,第248條規定了准詐騙罪,而我國刑法沒有規定後兩種罪名。不能認為,使用計算機詐騙與准詐騙的行為,沒有被我國刑法規定為犯罪,因而不得定罪處刑;相反只能認為,這些行為包含在我國刑法第264條、第266條規定的盜竊罪、詐騙罪之中。
(9)目的解釋。即根據刑法規范的目的,闡明刑法條文真實含義的解釋方法。任何解釋都或多或少包含了目的解釋;當不同的解釋方法得出多種結論或不能得出妥當結論時,就以目的解釋來最終決定;刑法分則規定具體犯罪與刑罰的條文,都有其特定的法益保護目的;在確定具體犯罪的構成要件時,必須以其保護法益為指導。目的解釋的前提是正確確定刑法規范的目的。就刑法而言,難以確定的是分則具體條文的目的。例如,規定盜竊罪的第264條的目的,是保護財產的所有權,還是保護財產的佔有?規定受賄罪的第385條的目的,是保護職務行為的公正性,還是職務行為的不可收買性?對此,又需要根據憲法原則和刑法理念與現實,採取多種解釋方法來確定。
在對刑法條文進行解釋時,既可能採取某一種解釋方法,也可能同時採取某幾種解釋方法,對不同條文可能採取不同的解釋方法(如對A條進行擴大解釋,對B條進行縮小解釋),但解釋必須符合刑法目的。
對於一個詞語的解釋是否違反罪刑法定原則,它的判斷標準是:對一個概念的解釋是否超出了國民對於這個詞語含義的預測可能性
⑧ 刑法修正的目的和意義
法律是對已有社會規范的總結,具有一定滯後性。社會發展腳步不斷前專進,尤其是互聯網屬的迅速崛起,近年來我國社會生活各方面進步日新月異。為規范社會行為,將新生事物納入法制軌道客觀上要求對刑法進行修改。刑法修改嚴字當頭,直指社會的各種陋習,必將推動法治的闊步前進、擠壓各種落後觀念的生存空間。法律是人人都必須遵守的行為准則,是人類的寶貴精神財富,也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標志。當前我國對刑法進行修改將有力推動法治進步,同時也是法治進步的體現。新的刑法修正案及時回應了社會上彌漫的種種焦慮,將「負能量」納入最嚴峻的刑法規制之下,可謂最貼近民生的一部刑法修正案。
⑨ 什麼是刑法刑法的內容是什麼有什麼意義
刑法是規定犯復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制律,是掌握政權的統治階級為了維護本階級政治上的統治和各階級經濟上的利益,根據自己的意志,規定哪些行為是犯罪並且應當負何種刑事責任 ,並給予犯罪嫌疑人何種刑事處罰的法律規范的總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