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物概念
① 民法中物的概念
你所說的是民法法律中的物格制度:
一、流通物、限制流通物、禁止流通物
這是以物能否流通、在何種范圍流通為標准而進行的劃分。流通物是指法律允許在民事主體之間自由流通的物。限制流通物是指法律對流通范圍和程度有一定限制的物,如外幣、黃金、公民收藏的文物和運動槍支等。禁止流通物是指法律明令禁止流通的物,如土地、礦藏、淫穢書刊等。
公民和法人違反有關限制流通物、禁止流通物的規定從事有關的民事行為的,民事行為無效。情節嚴重的,要承擔行政的或刑事的責任。
二、動產與不動產
以物能否移動並且是否因移動而損害其價值為標准,可以將物分為動產與不動產。
動產是能夠移動並且不致損害價值的物,如桌子、電視機等。不動產是指性質上不能移動或雖可移動但移動則會損害價值的物,如土地、房屋。《民通意見》第186條規定,土地、附著於土地的建築物及其他定著物、建築物的固定附屬設備為不動產。
注意動產和不動產的區分標准主要是物理性的,法律上對車輛等不動產規定了登記手續,又被稱為「准不動產」,但並沒有改變它們作為不動產的屬性。
區分動產和不動產意這義在於:(1) 流通性質和范圍有區別。不動產中除土地、公路、鐵路等相當種類的物為禁止流通物外,其他一些物多為限制流通物。流通物種類很少,但動產中大多數的物都是流通物或限制流通物,禁止流通物的比例比較小。(2)物權變動的法定要件不同。不動產物權的變動,以向國家行政主管機關登記為要件,否則不受法律保護。動產物權的變動,一般以物的交付為要件。(3)管轄不同。因不動產發生的糾紛,一律由不動產所在地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管轄。動產糾紛的管轄就比較靈活。
三、特定物與種類物
這是根據物是否有獨立特徵或是否被權利人指定而特定化所作的分類。
特定物是指具有獨立特徵或被權利人指定,不能以它物替代的物。包括獨一無二的物和從一類物中指定而特定化的物。前者如一件古董、名人的一幅字跡等;後者如從一批機器設備中挑選出來的某一輛等。
種類物是指以品種、質量、規格或度量衡確定,不需具體指定的物。如級別、價格相同的大米等。
區分兩者的意義在於:(1) 有些法律關系只能以特定物為客體,如所有權法律關系,租賃法律關系等;而有些法律關系既可以是特定物也可以是種類物,如買賣法律關系等。(2)物意外滅失時的法律後果不同。特定物在交付前意外滅失的,可以免除義務人的交付義務,而只能請求賠償損失。種類物如在交付前意外滅失的,由於其具有可替代性,故不能免其交付義務,義務人仍應交付同類物。
四、主物與從物
根據兩個獨立存在的物在用途上客觀存在的主從關系,把物分為主物與從物。同屬一人所有的兩個獨立存在的物,結合起來才能發揮經濟效益的,才構成主物和從物關系。主物是指獨立存在,與其他獨立物結合使用,並在其中發揮主要效用的物。在兩個獨立物結合使用中處於附屬地位、起輔助和配合作用的是從物。例如杯子和杯蓋。其中杯子是主物,杯蓋是從物。在法律或合同沒有相反規定時,主物所有權轉移時,從物所有權也隨之移轉。特別要注意的是,雖是從物,一定是一個獨立的物,故房屋牆上的門、窗非從物。
五、可分物與不可分物
物依其能否分割的特點,分為可分物與不可分物。
可分物是指可以分割並且不因分割而損害其效益或改變其性質的物,如油、米、布等。不可分物是指按照物的性質不能分割,否則會改變其效益或性質的物。如一輛汽車、一部機床、一匹馬等。按照財產共有人的協議或權利的性質,在一定時間內不得分割的物,也屬於不可分物。
區分可分物與不可分物的價值在於有利於確定共有財產的分割。共有財產是可分物的,共有人可分割實物,各得其所;共有財產為不可分物的,不得分割實物,只能是有人得實物,其他人從得實物人處取得合理的折價補償。
六、原物與孳息
根據兩物之間存在的原有物產生新物的關系,物可分為原物和孳息。原物是指依其自然屬性或法律規定產生新物的物,如產生幼畜的母畜、帶來利息的存款等。孳息是指物或者權益而產生的收益,包括天然孳息和法定孳息。天然孳息是原物根據自然規律產生的物,如幼畜。法定孳息是原物根據法律規定帶來的物,如存款利息、股利、租金等。除法律或合同另有規定外,孳息歸原物所有人所有,轉讓原物時,孳息收取權一並轉移。在轉讓時孳息所有權的移轉時間,根據《合同法》第163條的規定,標的物在交付之前產生的孳息,歸出賣人所有,交付之後產生的孳息,歸買受人所有。
中國法學會的楊立新先生對此有專注《民法物格制度研究》,是目前對此研究較為深入的專著,可供同道學習。
② 物權法中的"物"是什麼概念,物的分類
一、物的概念
1.含義:指人們能夠支配的物質實體和自然力。民法上的物都具有物理屬性,但物理上的物不都是民法上的物。(民法上的物是物理上的物的充分不必要條件)
2.特徵:有體性----權力行為不是民法上的物(如「智慧成果」)
非人格性-----權利主體不是民法上的物(如「人」);但屍體、血液、腎臟可以作為特定的物,從身體分離出來以後,可以作為物
可支配性-----不可完全支配的物不是民法上的物(如「恆星」)
二、物的種類
1.流通物、限制流通物與禁止流通物
2.動產與不動產-------(1)動產的物權變動以交付為原則,不動產則須登記。
(2)不動產糾紛由不動產所在地法院管轄。
3.可替代物與不可替代物
4.消費(耗)物與非消費(耗)物
5.可分物與不可分物
6.主物與從物-----(1)茶杯和杯蓋屬於主物、從物關系。
(2)房屋與窗戶不屬於主物、從物關系,因為窗戶不具有物理獨立性,只是房屋的組成部分
(3)鞋子與襪子均具有獨立的經濟用途,不屬於主物、從物關系
7.原物與孳息物-----(1)天然孳息:一物之上既有所有權人,又有用益物權人的,因該物產生的天然孳息由用益物權人取得。當事人另有約定的,按照約定。
(2)法定孳息:當事人有約定的,按照約定取得;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按照交易習慣取得。
③ 理解民法客體里概念物時注意事項
第一,要能夠為人力所支配。但是這里要注意,有些書上說,月球之類的不是物,是因為它不能為人力所支配,這種觀點就有待修正了。隨著科技的發展,月球還是能夠為人力所支配的,較好的觀點是,因為月球的土地之類,有人類公約約定。
第二,要與人體分離
第三,主要是有體物,也包括部分無體物。這部分無體物主要是指電力,熱力等為人類主動控制的無體物。而自然界的閃電之類就不屬於物。
第四,要與人體分離。一般認為,人體器官不是物,假牙等一旦裝在人體上,就被認為是人體的一部分而不被認為是民法上的物了。
第五,要具有稀缺性,又被稱為有益性。亦即,空氣之類的,就不能被稱為民法上的物,因為它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④ 《物權法》中的"物"是什麼概念有哪些分類
《物權法》第2條規定:本法所稱物包括動產和不動產。可見,物權版法中所稱的物包括動產權和不動產。動產是指能夠移動並且不至於損害價值的物,比如桌子、電視機等物;不動產是指性質上不能移動或雖可移動但移動就會損害價值的物,如土地、建築等。民事立法上一般不給動產和不動產下定義,而是採取...或者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中的物是什麼意思.或者中華人民展開全部《物權法》第2條規定:本法所稱物包括動產和不動產。可見,物權法中所稱的物包括動產和不動產。
⑤ 民法中物的概念和特徵
民法上所稱的物,是指存在於人身之外,能滿足人們的社會需要,而又能為人所支配控制的物質產品。
特徵就是:
1。存在於人身之外
2。能滿足人們的社會需要
3。能為人所支配控制
⑥ 民法上的「物」的概念與我們一般生活上的「物"的概念的異同。
民法上的「物」是民事法律關系構成要件即客體中的一種。是指自然人身體之外,能夠滿足人們需要並且能夠支配的物質實體和自然力。
民法上的「物」指有體物,即能客觀存在的,有一定的物理屬性。而有體物又可分為有形物與無形物。無形物比如:電、聲音、光。
供參考,若有誤請諒解!
⑦ 物的概念及其法律特徵
1.物的概念及其法律特徵。
(1)民法學上所稱為「物」,必須具有能為私權客體的屬性,既涉及一般意義上的有體物;也涉及某些法律規定的權利,如可以轉讓的不動產使用權、債權、知識產權中的財產權利等由法律確認的適用物的規則的財產權利。這是廣義的物的概念,狹義的物,即實物,被認為是物權法上的物,即存在於人身之外,能夠為人力所支配,能夠滿足人的某種需要,具有一定物質形體的物。
(2)作為物權客體的物的法律特徵:A.物具有非人格性。人自身不能作為民法上的物,除法律允許外;B.作為物權客體的物原則上須為有體物或者有形物;C.作為物權客體的物須為獨立物;D.作為物權客體的物應當能夠為人力所支配;E.作為物權客體的物必須對人類有價值;F.精神產品不屬於《物權法》的調整范圍,但在有些情況下,《物權法》也涉及這些精神產品。這主要是指著作權、商標權和專利權中的財產權可以作為擔保物權的標的。
2.物的分類及其意義
(1)動產和不動產。此分類的意義在於兩者的經濟價值不同;固定程度不同;利用方法不同;
(2)主物和從物。此分類的意義在於,從物一般隨主物而轉移。因為從物的主要功能是輔助主物發揮作用,根據物盡其用的原則,法律上一般認為其應當跟隨主物。對主物進行買賣
租賃和設立擔保時,如果當事人沒有相反約定,應當推定效力及於從物;
(3)原物和孳息。孳息作為一種新生物、派生物,其所有權一般跟隨原物的所有權,換而言之,原物所有權人可以取得孳息的所有權。
3.物權變動的類型
物權變動,是指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引起物權變動的原因,大致有三種:一為法律行為,如所有權的轉移,抵押權的設定等;二為法律行為以外的其他私法上的原因,如繼承、時效、先佔、添附、遺失物拾得與埋藏物發現等;三為某些公法上的原因,如國家徵收、沒收。
⑧ 民事法律中物的概念和特徵
(1)民法學上所稱為「物」,必須具有能為私權客體的屬性,既涉及一般意義上的有體物;也涉及某些法律規定的權利,如可以轉讓的不動產使用權、債權、知識產權中的財產權利等由法律確認的適用物的規則的財產權利。這是廣義的物的概念,狹義的物,即實物,被認為是物權法上的物,即存在於人身之外,能夠為人力所支配,能夠滿足人的某種需要,具有一定物質形體的物。
(2)作為物權客體的物的法律特徵:A.物具有非人格性。人自身不能作為民法上的物,除法律允許外;B.作為物權客體的物原則上須為有體物或者有形物;C.作為物權客體的物須為獨立物;D.作為物權客體的物應當能夠為人力所支配;E.作為物權客體的物必須對人類有價值;F.精神產品不屬於《物權法》的調整范圍,但在有些情況下,《物權法》也涉及這些精神產品。這主要是指著作權、商標權和專利權中的財產權可以作為擔保物權的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