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預謀
A. 怎樣界定有有預謀犯罪
這個會看導航是人的一些口述和證詞,但是預謀犯罪的是那種之前就好了准備,踩好了點的那種,對於這種的話可以在律伴這問下專業律師,看下他們具體的一個詳細解答。
B. 法律對打人與預謀打人的刑法區別是什麼
打人嘛看實際動手了看對方傷亡情況定罪,比如故意傷害罪
預謀打人嘛是心裡想想,無罪,因為未付出實踐,你想法院因為你的思想而給你定罪那豈不天下大亂,隨隨便便就可以發落你
C. 共同犯罪的事前預謀如何認定
共同犯罪的事前預謀是指對共同犯罪的意圖達成一致,決定共同實施犯罪。《刑法》第二十五條,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二人以上共同過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論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按照他們所犯的罪分別處罰。
D. 預謀殺人判什麼罪
很難構成犯罪的
在沒有事實的情況下 根本不算預謀殺人
建議A把錄音帶交給自己信任的人的手裡
如果A出事了 就把錄音帶交給司法機關
這樣B的殺人嫌疑就很大了
E. 預謀犯罪和激情犯罪哪個罪行比較重
「罪行極其嚴重」不僅是指已發生的犯罪所造成的客觀危害結果的極其嚴重,也包括犯罪行為人的主觀惡性或者說人身危險性的極其嚴重,即「罪行極其嚴重」是「主客觀相統一」的結果。就是說,要從犯罪行為人所犯罪行造成的實際危害結果和其主觀惡性兩個方面來理解和認定行為人的犯罪是否屬於「罪行極其嚴重」。
首先,「主客觀相統一」是我國刑法認定犯罪的一個基本原則,主觀方面如果沒有故意或者過失,即使行為人的行為造成了多大的危害,都不認為是犯罪;行為人的行為在客觀方面雖然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危害結果,如死亡幾十人、上百人,但如果在主觀方面僅是過失,也沒有規定無期徒刑和死刑等嚴厲的刑罰;如果在故意犯罪中其主觀方面是間接故意,犯罪後投案自首、積極彌補犯罪所造成的損失,則要比直接故意犯罪,犯罪後逃逸、拒不賠償損失罪行要輕一些。
其次,「罪行極其嚴重」是犯罪在客觀方面危害特別嚴重,主觀方面人身危險性特別嚴重,是到了極其罕見或者說是無以復加的地步。客觀方面的嚴重危害結果,在有死刑條款的犯罪中一般都有所界定,例如,在故意殺人罪中殺死一人;在故意傷害罪中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的;在拐賣婦女、兒童罪中姦淫被拐賣的婦女;在貪污罪、受賄罪中貪污或者受賄10萬元以上的,等等。但是,如果僅僅是在客觀方面達到甚至超過了法律規定的可以判處死刑的條件,也僅僅是判處死刑的一個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因為在可以判處死刑的犯罪中一般都有可以判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直到死刑的選擇餘地。
第三、考察和認定犯罪分子的「罪行極其嚴重」,在考察認定了犯罪分子在客觀方面的危害達到了死刑的標准基礎上,是否應當判處死刑主要就取決於犯罪分子的主觀方面了;對一個審判人員來說,最見功力的也是對犯罪分子主觀方面的考察和認定。筆者認為,如果犯罪分子在犯罪前一慣表現較好,被害人對犯罪的發生有一定的過錯,犯罪是因一時的激情或者是極其偶然的條件引起;或者在犯罪後能投案自首,有立功表現,坦白悔罪並能積極彌補犯罪所造成的損失,等等。在主觀方面就不能認為是危害特別嚴重,進而也就不能在總體認定犯罪分子的犯罪是「罪行極其嚴重」,因而就不能判處死刑。只有那些在平時一慣表現不好,打擊報復正義,實施積極而有預謀的犯罪;在犯罪後逃逸,在被抓捕後狡辯抵賴拒不交待罪行等,才可以認為在主觀方面危害特別嚴重,如果在犯罪的客觀方面也達到了危害特別嚴重,才可以考慮判處死刑。筆者認為,在對犯罪分子「罪行極其嚴重」的主觀方面的認定上無論是理論上還是司法實踐中都顯得很薄弱,尤其希望最高司法機關選擇公布一些在認定犯罪分子主觀方面罪行特別嚴重的案例,以使各地在認定對犯罪分子主觀惡性的輕重上有所借鑒和參考。
F. 在刑法上有沒有預謀殺人影響罪名的成立嗎
不影響,是否有預謀只是反映犯罪人的主觀惡性,事先預謀的,說明主觀惡性深,屬於酌定從重處罰的情節。
G. 求問預謀綁架罪可以判幾年
根據《刑法》規定,綁架罪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情節較輕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犯前款罪,致使被綁架人死亡或者殺害被綁架人的,處死刑,並處沒收財產。以勒索財物為目的偷盜嬰幼兒的,依照前兩款的規定處罰。在綁架罪的量刑中應當注意以下幾個問題:綁架罪主體為已滿16周歲的人。14-16周歲的人,單純地實施綁架行為的,不構成犯罪;綁架過程中殺害被綁架人的,定故意殺人罪。1、「致使被綁架人死亡」,是指由於在綁架過程中對被綁架人使用暴力或者進行虐待等導致被綁架人死亡,如果沒有殺死被綁架人,只能認定為綁架罪加重情節的未遂「。殺害被綁架人」,是指在劫持被綁架人後,由於勒索財物或者其他目的沒有實現以及其他原因,故意將被綁架人殺害的行為。2、由於法律對綁架致使被害人死亡或者殺害被綁架人的行為,立法上採用的是絕對確定的法定刑,而且是處死刑,因此,司法機關在適用時應當採取十分慎重的態度,嚴格掌握適用的條件。所以,綁架罪一般判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有法定加重情節的,處死刑,並處沒收財產。情節較輕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三十九條以勒索財物為目的綁架他人的,或者綁架他人作為人質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情節較輕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犯前款罪,殺害被綁架人的,或者故意傷害被綁架人,致人重傷、死亡的,處無期徒刑或者死刑,並處沒收財產。以勒索財物為目的偷盜嬰幼兒的,依照前兩款的規定處罰。
H. 法律 預謀
樓上的幾位我真不知道你們在說什麼……
我國刑法里,在主觀方面,必要要件是「罪過」,選擇要件是「動機」
也就是說,具備了罪過,而不具備動機,一樣要定罪,而動機最多在量刑時進行適當參考,並沒有法律效力
你說的預謀一詞我很不解,預謀在我國法律中不是一個有專門特定意義的詞,也根本不是定罪的標准
如果有關系,那也一定跟「動機」無關,是在「罪過」范圍內的
什麼叫罪過?
1,故意 2,過失
故意分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比如A一刀捅向B的心臟,這顯然是直接故意殺人,對犯罪結果保佑希望,積極追求的態度
如果有人阻攔你開車,而你不計後果的想進行擺脫,結果造成了傷亡,這就是間接故意,你的心裡態度並不希望此結果發生,但你放任這個結果的發生,進行危險的行為,這就是間接故意
而過失就更好解釋了,就是對犯罪結果沒有希望或者放任的態度,但是由於在行為時沒有抱有必要的小心謹慎的態度而造成了危害結果的發生,這就是過失犯罪
你說的英國法庭審判的實錄在哪?給我看看,然後我給你總結出來他們的爭論要點到底是什麼,英文原版的更好
而且說實話,對政府要員扔鞋的舉動在西方國家屢見不鮮,連起訴都沒有過,更不要提定罪量刑,即便是適用中國的法律,你也找不出一條可以適用的條文去定罪,預謀不預謀的,都是P話,兩邊估計都實在沒什麼好說的了,作為一個法律領域的人,這種事情本來就一眼就看的一清二楚,這事確實惡心人,但絕對不是犯罪,絕對不是
I. 預謀犯在法律上的定義
1_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情形。
2_ 犯罪未遂是指已經著手實行犯罪,由於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情形。
3_犯罪中止與犯罪未遂均可存在於著手實行行為之後。根據我國刑法第23條關於犯罪未遂的規定,犯罪未遂只能發生在已經著手實行犯罪以後。犯罪中止既可以發生在已經著手實行犯罪以後,也可以發生在尚未著手實行犯罪以前,但實踐中犯罪中止主要還是發生在已經著手實行犯罪以後。
4、犯罪中止與犯罪未遂客觀上未實現著手實行行為時所追求的犯罪目的和意願。
5、均須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雖然犯罪中止、犯罪未遂均未達到既遂狀態或者沒有造成法定的犯罪結果,其行為人在其犯罪行為停止下來之前,主觀上有明確的犯罪故意,客觀上也已經著手犯罪的實行行為,並對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造成了威脅或初步的損害,從而使其具備了承擔刑事責任的主客觀基礎。
J. 罪犯預謀脫逃負刑事責任嗎
一:如果服刑的罪犯僅是思想上預謀計劃脫 逃,沒有為脫逃做准備工具、製造條件等犯罪預備,不觸犯刑事責任,由監獄給予警告、思想教育或採取防範措施
《監獄法》四十五條:監獄遇有下列情形之一,可以使用戒具
(1)罪犯有脫逃行為的
(2)罪犯有使用暴力行為的
(3)罪犯有其它危險行為需要採取防範措施的
二:如果是有預謀地已著手實行脫逃,由於自身意志以外原因而未得逞,屬於脫逃未遂,應按照脫逃罪處罰;但比照既遂,可以減輕處罰!
《刑法》三百一十六條:依法被關押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脫逃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