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適用規則
Ⅰ 民法適用中應遵循的規則是什麼
民法的來適用應遵循以下原源則:
(1)特別法優於一般法;
(2)強行法優於任意法;
(3)例外規定排除一般規定;
(4)具體規定優於一般性條款。
具體規定是指具體規定某種事實狀態發生的法律效果的法律規范。一般性規定是指並不具體規定某種事實狀態發生的法律效果,而僅是規定原則的法律規范。
Ⅱ 民法的適用應遵循以下原則:
民法的適用:民法的適用指對民事法律規范的運用。應遵循以下原則:專
1、特別法優於一般法。屬
2、強行法優於任意法。
3、例外規定排除一般規定。
4、具體規定優先於一般性條款
Ⅲ 民法總則適用於的范圍是怎樣規定的
法律分析:隨著《民法典》(2021年1月1日起實施)的頒布,《民法總則》將被廢止。
(一)時間上的適用范圍
民法在時間上的適用范圍,就是指民法在時間上的效力范圍,即是指民法生效時間和失效時間,以及民事法律規范對其生效前發生的民事法律關系有無溯及力。
(二)空間上的適用范圍
民法在空間上的適用范圍,就是指民法在空間上的效力范圍,即是指民法在哪些地方發生效力。「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民事活動,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這里所說的「領域」是指我國領土、領空、領海,還包括根據國際法視為我國領域的我國駐外使領館,以及在我國領域外航行的我國船舶和飛行於我國領空以外的我國飛行器等。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十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民事活動,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Ⅳ 如何論述「民法適用的基本原則」
民法的基本原則,是民法及其經濟基礎的本質和特徵的集中體現,是高度抽象的、最一般的民事行為規范和價值判斷准則。
我國的民事立法上,確立了以下幾項民法的基本原則:
(一) 平等原則
所謂平等原則,也稱為法律地位平等原則。我國《民法通則》第3條明文規定: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的地位平等。平等原則集中反映了民事法律關系的本質特徵,是民事法律關系區別於其他法律關系的主要標志,它是指民事主體享有獨立、平等的法律人格,其中平等以獨立為前提,獨立以平等為歸宿。在具體的民事法律關系中,民事主體互不隸屬,各自能獨立地表達自己的意志,其合法權益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護。平等原則是市場經濟的本質特徵和內在要求在民法上的具體體現,是民法最基礎、最根本的一項原則。現代社會,隨著在生活、生產領域保護消費者和勞動
者的呼聲日高,平等原則的內涵正經歷從單純謀求民事主體抽象的法律人格的平等,到兼顧
在特定類型的民事活動中,謀求當事人具體法律地位平等的轉變。我國民法明文規定這一原則,強調在民事活動中一切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任何一方不得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對方,意在以我國特殊的歷史條件為背景,突出強調民法應反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要求。
(二) 自願原則
自願原則,是指法律確認民事主體得自由地基於其意志去進行民事活動的基本准則。我國《民法通則》第4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自願原則的存在和實現,以平等原則的存在和實現為前提。只有在地位獨立、平等的基礎上,才能保障當事人從事民事活動時的意志自由。自願原則同樣也是市場經濟對法律所提出的要求。在市場上,准入的當事人被假定為自身利益的最佳判斷者,因此,民事主體自願進行的各項自由選擇,應當受到法律的保障,並排除國家和他人的非法干預。自願原則的核心是合同自由原則。雖然有商品經濟就有合同自由的觀念,但合同自由作為一項法律原則卻是遲至近代民法才得以確立。當然,合同自由從來都不是絕對的、無限制的自由。在某種意義上,一部合同自由的歷史,就是合同如何受到限制,經由醇化,從而促進實踐合同正義的記錄。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強調社會公平,注重社會公德,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對合同的自由有諸多限制。
例如在我國的郵政、電信、供用電、水、氣、熱力、交通運輸、醫療等領域所存在的強制締 約,在保險、運輸等許多領域盛行的定式合同,都是對合同自由的限制。
(三) 公平原則
公平原則是指民事主體應依據社會公認的公平觀念從事民事活動,以維持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均衡。我國《民法通則》第4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的原則。公平原則是進步和正義的道德觀在法律上的體現。它對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和國家處理民事糾紛起著指導作用,特別是在立法尚不健全的領域賦予審判機關一定的自由裁量權,對於彌補法律規定的不足和糾正貫徹自願原則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一些弊端,有著重要意義。公平原則在民法上主要是針對當事人間的合同關系提出的要求,是當事人締結合同關系,尤其是確定合同內容時,所應遵循的指導性原則。它具體化為合同法上的基本原則就是合同正義原則。合同正義系屬平均正義,要求維系合同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均衡。作為自願原則的有益補充,公平原則在市場交易中,為誠實信用原則和顯失公平規則樹立了判斷的基準。但公平原則不能簡單等同於等價有償原則,因為在民法上就一方給付與對方的對待給付之間是否公平,是否具有等值性,其判斷依據采主觀等值原則,即當事人主觀上願以此給付換取對待給付,即為公平合理,至於客觀上是否等值,在所不問。由此不難看出公平原則的具體運用,必須以自願原則的具體運用作為基礎和前提,如果當事人之間利益關系的不均衡,系自主自願的產物,就不能謂為有違公平。
(四) 誠實信用原則
Ⅳ 民法適用的基本原則
民法的基本原則是民事立法、民事行為和民事司法的基本准則,是體現民法精神、指導民事立法、司法和民事活動的基本原則。
民法的基本原則:
(一) 平等原則
所謂平等原則,也稱為法律地位平等原則。我國《民法通則》第3條明文規定: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的地位平等。平等原則集中反映了民事法律關系的本質特徵,是民事法律關系區別於其他法律關系的主要標志,它是指民事主體享有獨立、平等的法律人格,其中平等以獨立為前提,獨立以平等為歸宿。在具體的民事法律關系中,民事主體互不隸屬,各自能獨立地表達自己的意志,其合法權益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護。
(二) 自願原則
自願原則,是指法律確認民事主體得自由地基於其意志去進行民事活動的基本准則。我國《民法通則》第4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自願原則的存在和實現,以平等原則的存在和實現為前提。只有在地位獨立、平等的基礎上,才能保障當事人從事民事活動時的意志自由。
(三) 公平原則
公平原則是指民事主體應依據社會公認的公平觀念從事民事活動,以維持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均衡。我國《民法通則》第4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的原則。公平原則是進步和正義的道德觀在法律上的體現。
(四) 誠實信用原則
在民法上,誠實信用原則是指民事主體進行民事活動必須意圖誠實、善意、行使權利不侵害他人與社會的利益,履行義務信守承諾和法律規定,最終達到所有獲取民事利益的活動,不僅應使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得到平衡,而且也必須使當事人與社會之間的利益得到平衡的基本原則。我國《民法通則》第4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誠實信用原則是市場倫理道德准則在民法上的反映。
(五) 守法原則
民事主體的民事活動應當遵守法律和行政法規。我國《民法通則》第6條將守法原則表述為:民事活動必須遵守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應當遵守國家政策。這是作為民法基本原則的守法原則的核心。民法作為私法,著重於對私人人身利益和財產利益的法律調整,因而在規范形態上存在許多可以經由當事人特別協商予以排除的任意性規范,以及為保護當事人的利益所設置的倡導性規范,《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10條第2款關於合同形式的規定,即屬民法上的倡導性規范。
(六) 公序良俗原則
公序良俗是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的合稱。公序良俗原則是現代民法一項重要的法律原則
,是指一切民事活動應當遵守公共秩序及善良風俗。在現代市場經濟社會,它有維護國家社會一般利益及一般道德觀念的重要功能。
Ⅵ 民法中沒有明文規定,可以適用類推規則嗎
有。
一、 類推原理
(一)類推適用的概念
類推適用是我國民法解釋學中填補法律漏洞的方法之一,是我們在民法適用中運用較多的一種方法,理論界對於類推的概念並無太大的分歧,我國台灣學者王澤鑒先生認為「類推適用,即將法律於某案例類型A所明文規定的法律效果,轉移適用於法律未規定的案例類型B之上。」美國法學者博登·海默的定義是:「類推推理,亦就是把一條法律規則擴大適用於一種並不為該規則的詞語所涉及的,但卻被認為屬於構成該規則之基礎的政策原則范圍之內的事實情形。」我國學者梁慧星先生認為:「類推適用,是指法官受理的案件在法律上未有規定,採用類似案件的法律規則裁判本案。」
從上述定義可以看出適用類推的案件,首先必須是法律未對案件制定法律規范,即案件本身沒有法律依據;其次,在現有法律規范中有一個條文所規范的案件類型與本案有類似或相似性;再次,法官通過自己的自由裁量,運用這個條文裁判本案。其中重點在於案件之間的相類似性,如果案件類型之間沒有這種相似性,則不能適用類推,而只能考慮其他法律解釋的方法。
(二)類推適用的理論依據和適用的原因
1、類推適用的理論依據
平等原則是類推適用的理論基礎。平等原則是現代法律追求的基本價值理念,類推適用依據的正是「相同的案件,應為相同之處理」的平等原則,即就特定事項,法律沒有規定時,於其他類似事項,應適用之,以貫徹正義理念。正如博登·海默所說「對於一項規則進行類推適用是否合法的問題,並不取決於演繹邏輯,而是取決於對政策與正義的考慮。」
2、法律漏洞
由於制定法本身的缺陷,當一部法律被制定出來時,便已經落後於社會,而社會經濟政治又是不斷向前發展的,因此,法律漏洞的出現是不可避免的。「所謂法律漏洞,指關於某一法律問題,法律依其內在目的及規范計劃,應有所規定,而未設規定。所謂未設規定系指不為法律的可能定義所涵蓋。」
二、類推適用
類推適用的邏輯形式是類比推理,是一種從「特殊到特殊」,從「個別到個別」的推理。類比推理的通常被定義為:「根據兩個(或兩類)對象在一系列屬性上是相同(相似)的,而且已知其中的一個對象還具有其他特定屬性,由此推出另一個對象也具有同樣的其他屬性的結論。」其邏輯形式被表示為A對象具有屬性a、b、c、d;B對象具有屬性a、b、c;所以類推B對象具有屬性d。民法上的類推適用的形式規則可表示為:法律規定了A案件構成要件是a、b、c、d,其法律效果為M;但是對待案件B法律卻沒有規定,但可知案件B的構成要件a、b、c,由此斷定案件A和案件相似,案件B也具有法律效果。
三、類推限制
適用類推的案件都是法律上沒有明文規定的案件,因此,法官在處理類推案件中擁有較大的自由裁量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認為是一種「造法」的行為,所以,法官在類推適用時應當受到嚴格的限制。
(一)對於法律保留事項絕對禁止類推。所謂法律保留,是指必須由法律規定的事項(包括絕對保留事項和相對保留事項)。對於法律保留的事項,其本身不應當屬於法律漏洞,而是國家在制定法律時由於當時的政治經濟社會等因素的影響而做出的政策性保留,保留的事項必須由法律規定,因此不能類推適用。
(二)在法官類推適用的過程和結果應當合法合理。合法主要是說法官在適用類推時使用的法律規范必須是現行有效的;合理主要是指類推的結果是能被當事人乃至絕大多數人所接受的,其標准應當是沒有超過一般國民預測的可能性。
(三)類推適用時應當遵守民法的基本原則。民法的基本原則,是民事立法,民事行為和民事司法的基本准則,是調整社會關系和民法觀念的綜合反映,因此,法官在運用價值判斷進行類推時,一定要以民法基本原則為前提,如果有背於誠實信用,公序良俗等民法基本原則則不能適用類推。
類推適用是民法裁判中的一個重要的方法,尤其是在我國現階段民法典尚未完成,民事立法還未完備,法律漏洞數量很大的現階段,法官運用自己的裁量權適用類推,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Ⅶ 民法適用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一,平等原則;二,自願原則;三,誠實信用原則;四,公平原則;五,遵從公序良俗原則。
Ⅷ 論述民法適用的原則
民法的適用是運用民法規范處理民事案件的專門性活動,為了確保運用民法規范的正確、得當,版保證案件的處理質權量,民法的適用,除了要遵循社會主義法律的一般適用原則外,還應遵循以下具體原則:
(1)上位法優於下位法原則
從立法的等級效力看,某一個位階高的法律的效力優於位階低的法律的效力,則前者被稱為上位法,後者被稱為下位法。
(2)特別法優於普通法原則
根據適用領域、主體、對象的不同,民法分為民事普通法和民事特別法。
(3)新法優於舊法原則(後法優於前法原則)
新法優於舊法原則,是指對於同一民法關系,如果前後有兩部以上的法律予以調整時,原則上適用後頒布的法律即新法的規定。
(4)強行法優於任意法原則
籠統地說,法律規范都有法律強制性、都有約束力,但是,具體說來,不同的法律規范的強制性程度並不相同,存在強弱之分。因此,法律規范根據其強制 性強弱程度的不同,可分為強行法與任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