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授課綱要
A. 求一本關於物理的書
《熱的簡史》介紹:
《熱的簡史》內容為:誰說科學圖書一定是生硬刻板而冷酷無趣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姜·范恩(John Fenn)打破傳統,以其獨有的機智和妙語,帶給我們這本「非典型」的熱力學入門書——《熱的簡史》。全書回歸到人文和歷史的角度,通過許多日常綴驗中可見的例子,和生動的科學家故事,系統地認識一切與「熱」有關的觀念、歷史和應用。
如果你對「熱」的學問稍稍有那麼點興趣,就請跟隨范恩精心塑造的「查理洞人」,好奇地從「古」遊玩到「今」吧!
姜·范恩,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以大分子質譜學上的成就,獲此殊榮。范恩的得獎報告,題為「讓大象飛起來」,他給諾貝爾基金會的自傳,則只談到他在超音速分子束的研究工作。1970年代,范恩從普林斯頓大學轉任耶魯大學。在耶魯,他面臨如何教會一般學子(包括非理工科)懂得科學的問題,古典熱力學便是入門之一,於是做了一個貫穿的授課綱要。1980年初,這個頗受歡迎的講稿應邀出書。 本書特有的人文歷史架構,使其不但是一部很扎實的入門教本,更成為一部帶有科學史縱深的科普佳作。
B. 西北政法大學民商法專業大一有什麼課程
嗯,大一上學期要學的課程是:
法學導論,憲法學,邏輯學,思想道德版修養與法律基礎,馬克思權主義哲學,英語,體育(長跑、短跑、鉛球),計算機辦公自動化(office,很簡單),形勢與政策。
大一下學期,民法總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英語,大學文科計算基礎(visal fox pro 很難得。。。),體育,形勢政策,以及一系列選修課。
C. 莫里斯·梅洛-龐蒂的語言學與藝術
身體性內在地具有一個表現性(expressivité)尺度,這在自我的建構中顯得非常根本。而昭現這個事實是《行為的結構》一書中的一個重要成就,並且這一結論在他其後的工作中不斷地經受著重新審視。而隨著這個表現性的礦脈,他檢視了一個化身的主體是如何能夠實現超越生物層面的活動,例如智力活動或是文化生活。
因此他認真地研究了作為文化核心的語言,特別是考察了思想和意義的表達,並以對語言的習得以及身體的表現性的分析,以及對於語言的病理學,甚至於對於繪畫、電影、文學以及詩歌對於語言的使用的考量,來豐富這一視角。
費丁南·德·索緒爾可以注意到,這個對語言的關注從一開始就包含了對於藝術表達方式的考察,如《行為的結構》中有一段關於le Greco的文字(219頁起),預示了他在1945年《塞尚的懷疑》中發展出的觀點,以及其後《知覺現象學》中的考察。在這個意義上說,他在索邦大學擔任兒童及教育心理學教職階段的工作並不是一個對其哲學和現象學關注的間斷,而更多地是其反思的一個重要的發展階段。
如他在索邦大學的授課綱要所示,他在這個時期通過兒童語言習得的研究、通過在費丁南·德·索緒爾的語言學工作中尋求的支持,以及藉由調解心理學、語言學和社會人類學的對話而對於「結構」這一概念的工作,維系了一個現象學和其他心理學工作之間的對話。 需要明確的一點是,梅洛-龐蒂對於各種藝術類型(視覺、造型、文學、詩歌等)的關注並不依靠於對美的探詢,或是意旨於建立對於藝術的規范性標准。因此在他的著作中很難找到解析名著、藝術作品或者藝術家真諦的理論嘗試。他的目標首要地是通過那些對藝術家、詩人以及作家的工作的關注而豐富起來的關於表達(langage)的思考,分析那些不變的作為表現性基礎的結構。
然而應該同時指出的是,雖然並沒有直接建立對於藝術的規范性標准,他還是明確地保持了對原初表達(expression première)和重新表達(expression seconde)的區分。這種區分首先出現在《知覺的現象學》(207頁腳注二)並且時常以「被言說的語言」(langage parlé)及「為言說的語言」(langage parlant)的說法被重提。被言說的語言(或次級表達)直接來源於我們的語言積累,來自我們獲得的文化遺傳,也來自大量符號和意義的關聯。而為言說的語言(或初創表達)則是意義的定形,是思想迸發之時、意義到場之時的語言。
而梅洛龐蒂更為感興趣的是為言說的語言,即原初表達。它也在對於表達(expression)的產生和接受的工作中引起了他的持續關注,這是一個對於行為、意向、知覺以及自由和外因之間關系的綜合分析。
玩牌的人,保羅·塞尚對於繪畫作品這一主題,龐蒂稱畫家在創作的時候能夠首先醞釀出一個想法然後將其具體化,或者從對材料的處理中釋放出某種思想或情感。然而在這二者中,畫家的藝術行為都孕育了一種表達,在這種表達中某種意義被呈型。以這個發現為起點,他試圖解釋那些刻畫表現性特徵的不變結構,同時將他在《塞尚的懷疑》中所賦予價值的意義的詞義限定(la surdétermination sens)納入考慮。
在需要考量的結構中,對風格這一概念的研究在《間接語言及沉默之聲》(Le langage indirect et les voix silence)中占據了重要的位置。雖然同安德烈·馬爾羅有一些共識,但他對於後者在《沉默之聲》(出版於普雷亞德(Bibliothèque de la Pléiade)叢書,匯集了出版於1947年至1950年間的四卷《藝術的心理學》)中對風格的三種概念的闡述表示異議。梅洛龐蒂認為馬爾羅在這部作品對風格的探討中,時而使用一個非常主觀的視角同化成藝術家的個體性投射,時而卻使用截然相反的一個非常形而上學、甚至對於他來說神秘主義的視角,在此風格被聯繫到一個表述繪畫的精神的「超藝術」的概念,而它最後被簡化為對繪畫風格或藝術流派的指稱。
龐蒂認為,正是對這種風格概念的運用使得馬爾羅割裂了義大利文藝復興繪畫的客觀性和他所處時代的繪畫的主觀性,而這正是梅洛龐蒂反對的。根據他的看法,更重要的是考慮基本的問題,認識到風格的存在首先是知覺優先的一個要求,這也說明了將歷史性和主體間性(intersubjectivité)維度納入考慮的必要性。 不論是他關於身體性還是關於語言的工作都為理解表現性而揭示了個體植根於所生存的世界的重要性,而這種植根交織著歷史性和主體間性的維度,正是他盡力所要闡釋的。作為對於歷史和主體間性的探討之基礎,他指出個體在此既非主體,因為他是一個已然成型的社會文化和語言網路的一部分;同時個體也並非其產物,因為通過對其之使用,個體介入並影響著這些既有結構,包括有關語言的制度化。他在被任命法蘭西學院教職時重新提出的材料中指出,這可以作為他對這些現象進行研究時所採用的模型。
D. 學中國近代史綱要有何感想
「中國近代史綱要」主要講授中國近代以來抵禦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推翻反動統治、實現人民解放的歷史,幫助學生了解國史、國情,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怎樣選擇了中國共產黨,怎樣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如何把「80後」大學生的思想帶回到近代,讓他們從歷史中有所感悟,接受先進思想,激發愛國之情,成了任課教師肩上的重任。集體備課、資源共享的課改新做法為任課教師提供了多種多樣的授課素材,使許多教學難題迎刃而解。
聽課記錄:在「中國近代史綱要」課(以下簡稱「綱要」課)上,我們看到,多媒體教學的輔助手段,讓一段段歷史以視頻、照片的方式重現在同學們眼前,一下子拉近了這些「80後」大學生與歷史的距離。再配以故事性的敘述、幽默全面的評析、明晰的個人見解,讓原本略顯枯燥的課程立刻有了生機和活力。
任課老師孫玉敏表示,除了一些圖片和視頻資料,「綱要」課也非常重視師生間的交流,把撰寫期中論文作為交流的一個平台,通過「民族資產階級為什麼在中國行不通」、「你對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有什麼感想」等論文主題,讓同學們在收集資料、表達看法的同時,也思考了歷史,培養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孫老師認為,歷史是需要思考的,這種思考對於當代大學生更是必不可少的。
聽課記
接到了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情況的采訪任務,我們決定隨機挑選兩位老師的課,去進行一番「明察暗訪」。
課程名稱: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授課老師:呂瀾
課程初印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是實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新方案的第一門課程,是由原來的「思想道德修養」課和「法律基礎」課合並而來。如何在有限的課時中將思想道德教育的內容講得生動活潑,不至於變成學生眼中的「夫子說教」,如何讓枯燥的法律條文更容易被學生接受,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如何在有限的教學空間中探索教學新點子,這些都對任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聽課記錄:走進課堂,我們驚奇地發現,今天課堂上唱主角的不是老師,而是學生。這是一堂期中社會調查PPT成果展示課。
課堂上,小組代表們一一上台,介紹了從課題策劃、分工、調查、數據處理到PPT成果產生的艱辛而又快樂的實踐過程。隨後是學生自由提問與老師評價環節,讓同學們在獲得成就感的同時,也能及時發現課題調研中的不足,學習到認真謙虛的工作態度。
據任課老師呂瀾介紹,對於「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中涉及社會人生、需要學生作出思考的大課題,她喜歡讓學生親身去實踐去體驗,這比空洞地講一些大道理要有效得多。她把同學們分成若干課題研究小組,每個小組分配的課題都是與大學生活、當前社會現象息息相關的,例如大學生支援西部、大學生玩網路游戲、大學生對通貨膨脹的認識、中國貧富差距等。
這種老師與同學、同學與同學之間交流溝通的教學、學習方式,不僅調動了同學們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也讓學習變成了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快樂學習」,讓「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變得更加生動,更受學生喜愛。
課程名稱:中國近代史綱要
授課老師:孫玉敏
課程初印象:「中國近代史綱要」主要講授中國近代以來抵禦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推翻反動統治、實現人民解放的歷史,幫助學生了解國史、國情,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怎樣選擇了中國共產黨,怎樣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如何把「80後」大學生的思想帶回到近代,讓他們從歷史中有所感悟,接受先進思想,激發愛國之情,成了任課教師肩上的重任。集體備課、資源共享的課改新做法為任課教師提供了多種多樣的授課素材,使許多教學難題迎刃而解。
聽課記錄:在「中國近代史綱要」課(以下簡稱「綱要」課)上,我們看到,多媒體教學的輔助手段,讓一段段歷史以視頻、照片的方式重現在同學們眼前,一下子拉近了這些「80後」大學生與歷史的距離。再配以故事性的敘述、幽默全面的評析、明晰的個人見解,讓原本略顯枯燥的課程立刻有了生機和活力。
任課老師孫玉敏表示,除了一些圖片和視頻資料,「綱要」課也非常重視師生間的交流,把撰寫期中論文作為交流的一個平台,通過「民族資產階級為什麼在中國行不通」、「你對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有什麼感想」等論文主題,讓同學們在收集資料、表達看法的同時,也思考了歷史,培養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孫老師認為,歷史是需要思考的,這種思考對於當代大學生更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