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公

民法公

發布時間: 2022-02-17 16:46:06

民法公告送達的生效期限

你好,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八十四條 受送達人下落不明,或者用本節規定的其他方式無法送達的,公告送達。自發出公告之日起,經過六十日,即視為送達。
公告送達,應當在案卷中記明原因和經過。

㈡ 遺囑能適用民法公序良俗原則么

公序良俗是可以應用於遺囑的,但是照你說的情況,我看夠嗆。公序良俗法院適用的時候都很謹慎,只有特別嚴重的違反公序良俗時,法院才敢用。
你所說的「沒有贍養」「斷絕關系」,對遺囑來說都不是障礙。現實中,也有遺贈仇人的(當然那是死者為了兩家的仇能緩和而做出的決定)。
我建議你從主張立遺囑人立遺囑時無行為能力,或者遺囑是違背其真實意思方面下手。

㈢ 民法公平原則與等價有償原則有什麼區別

1、公平原則是民法的一項基本原則,它要求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應以社會正義、公平的觀念指導自己的行為、平衡各方的利益,要求以社會正義、公平的觀念來處理當事人之間的糾紛。
2、等價有償原則是公平原則在財產性質的民事活動中的體現,是指民事主體在實施轉移財產等的民事活動中要實行等價交換,取得一項權利應當向對方履行相應的義務,不得無償佔有、剝奪他方的財產,不得非法侵害他方的利益;在造成他方損害的時候,應當等價有償。

㈣ 按照民法公平正義什麼充滿活力

公平原則是指在民事活動中以利益均衡作為價值判斷標准,在民事主體之間發生利益關系摩擦時,以權利和義務是否均衡來平衡雙方的利益。因此,公平原則是一條法律適用的原則,即當民法規范缺乏規定時,可以根據公平原則來變動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公平原則又是一條司法原則,即法官的司法判決要做到公平合理,當法律缺乏規定時,應根據公平原則作出合理的判決。
公平原則是指民事主體應依據社會公認的公平觀念從事民事活動,以維持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均衡。我國《民法通則》第4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的原則。公平原則是進步和正義的道德觀在法律上的體現。它對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和國家處理民事糾紛起著指導作用,特別是在立法尚不健全的領域賦予審判機關一定的自由裁量權,對於彌補法律規定的不足和糾正貫徹自願原則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一些弊端,有著重要意義。公平原則在民法上主要是針對當事人間的合同關系提出的要求,是當事人締結合同關系,尤其是確定合同內容時,所應遵循的指導性原則。它具體化為合同法上的基本原則就是合同正義原則。合同正義系屬平均正義,要求維系合同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均衡。作為自願原則的有益補充,公平原則在市場交易中,為誠實信用原則和顯失公平規則樹立了判斷的基準。但公平原則不能簡單等同於等價有償原則,因為在民法上就一方給付與對方的對待給付之間是否公平,是否具有等值性,其判斷依據采主觀等值原則,即當事人主觀上願以此給付換取對待給付,即為公平合理,至於客觀上是否等值,在所不問。由此不難看出公平原則的具體運用,必須以自願原則的具體運用作為基礎和前提,如果當事人之間利益關系的不均衡,系自主自願的產物,就不能謂為有違公平。

㈤ 什麼是民法

一、民法的概念
在民法慈母般地眼神下,每一個公民就是整個國家。——孟德斯鳩
1、定義:民法是調整平等民事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非法人組織之間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是法律體系中的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
民法既包括形式上的民法(即民法典),也包括單行的民事法律和其他法律、法規中的民事法律規范。
2、含義:
2.1民法是有國家強制力(區別於道德等)的社會生活規范;
2.2民法是調整社會生活中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其他關系不調整)的法律規范。
2.3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
3、性質:
3.1民法是調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關系的基本法;
3.2民法為文明法;
3.3民法為行為規范兼裁判規范;
3.4在民商分立的國家,民法為商法以外的全部私法;在民商合一的國家,民法為私法的全部;
3.5就其內容來說,是規定權利主體有無權利、義務的法律,因此是實體法,而不是程序法;
3.6就其適用范圍來說,是施行於一國范圍內的法律,因此是國內法,而不是國際法;
3.7就其效力來說,是全國范圍內主體間一般通用的法律,因此是普通法,而不是特別法。
4、分類:
作為一個法律概念,民法有實質意義與形式意義之分。
4.1實質意義的民法
實質意義的民法是指作為部門法的民法。實質意義的民法又有廣義民法與狹義民法之分。
4.1.1廣義民法是指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也就是私法的全部。因此,凡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不論其以何種形式表現出來,均屬於民法的范疇。
4.1.2狹義的民法,在民商分立的國家,指商法以外的私法。
在我國由於采民商合一的立法例,商法並非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因此,實質意義的民法是指廣義的民法。
4.2形式意義的民法
形式意義的民法是指以一定體例編纂的並以民法命名的成文法典。
由於我國民法典尚未編纂,所以嚴格地說,我國還沒有形式意義的民法。但因我國《民法通則》是一部民事基本法,規范民事活動的基本准則,因此,也可以說《民法通則》就是形式意義上的民法。

㈥ 急求 有關民法公序良俗原則的案例

公序良俗的案件一定能扯到法理學法的價值和評價功能最有名的就是二奶遺產案當專時法官就是利用公屬序良俗來判決遺囑無效。當時在旁聽席的有60位婦女,掌聲一片。如果法官是依法判決,合法不合理,傷害了大眾的道德准線所以選擇了公序良俗的論斷。

㈦ 民法公平原則是否可以否認合同條款無效

不能,合同法第五十二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一)一方以欺詐、脅內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容利益;(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㈧ 求解:民法公序良俗原則中的公序是指法秩序嗎 能不能有個確切的說法。。。。

公序:公共秩序,並不單指法律秩序,國家社會的存在及其發展所必需的一般秩序。參考來自網路。

㈨ 歐洲委員會部長委員會於多少年11月4日通過的反腐敗民法公約

歐洲委員會部長委員會於1999年11月4日通過《反腐敗民法公約》。

㈩ 民法中公有和共有的區別

共有、公有的區別

講到共有的法律特徵,我們最後還要強調,共有和公有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共有財產的主體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共有人,依法律的規定或約定,而對共同享有所有權的共有財產所享有的權利。而公有則不同,公有財產的主體是單一的。社會主義公有財產中,國家財產所有權的主體就是國家,只有國家才能代表全體人民享有國家財產的所有權。集體組織財產所有權的主體只能是集體組織,集體組織的任何一個成員本身都不能單獨來享有這種權利。

共有並非是一種獨立的所有權,不論是同種類或不同種類的所有權之間,只要有人或物的聯合,都會產生共有關系。我國民法中規定了兩種共有形式,即「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共有財產關系的產生,或是基於法律的直接規定,像《婚姻法》中規定的夫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是夫妻共有的財產;或是依合同的約定產生,如三個人合夥出資購買一輛拖拉機,通過合同約定各自的權利和義務。其適用於非常廣泛的經濟生活領域,所以是民法的重要內容之一。

共有不一定僅存在於所有權中,在實際生活中,還存在著大量對所有權以外的財產權的共有。如兩個以上的人共同擁有他物權、知識產權或者債權等。只要是物權,不論是所有權以外的使用權,還是承包經營權,更不用說知識產權和債權等,無疑都可以適用共有的規定。實際上共有的基礎就是共同法律關系。共有是共同關系中的一種,凡是數個民事主體共同享有某一項民事權利或者共同承擔某一項民事義務的時候,我們一般也都叫做「共有關系」。但准確地講,這些情況應當稱之為「准共有」,即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民事主體共同享有所有權以外的財產權。一般地說,現代各國物權法中關於共有的規定,是專門對所有權的共有狀態而言的。因而各國物權法即在廣義的共有制度中,對所有權以外的財產權設立了所謂「准共有」的規定。對於凡是數人基於某種共同關系而共同享有一項財產權,即應准用「共同共有」的有關規定;而對其他情況下則應准用「按份共有」的有關規定。

熱點內容
法院的業務庭 發布:2025-02-05 20:06:51 瀏覽:974
黃驊司法輔警 發布:2025-02-05 19:26:40 瀏覽:910
怎樣用物理方法治晚上打呼 發布:2025-02-05 19:07:27 瀏覽:407
刑事司法學英文 發布:2025-02-05 17:37:59 瀏覽:903
城陽人民法院電話 發布:2025-02-05 17:37:47 瀏覽:250
法院杜雲發 發布:2025-02-05 16:57:31 瀏覽:449
這得問候南京那位法官 發布:2025-02-05 16:30:58 瀏覽:497
保安法律知識培訓ppt 發布:2025-02-05 16:22:37 瀏覽:20
法家法治國誤導 發布:2025-02-05 16:14:19 瀏覽:427
很多公司上班時間與勞動法不一致 發布:2025-02-05 16:11:11 瀏覽: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