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輿論刑法

輿論刑法

發布時間: 2022-02-17 17:15:23

㈠ 故意殺人並偽造死者自殺輿論的判刑多少年

你這個問題太籠統了,首先要確定殺人動機,殺人者與死者什麼關系?死者身份是什麼?嫌疑人殺人是採用什麼手法?死者家屬是否有較大精神傷害?等等一系列問題,判刑多少是法官判的,雖然中國是世界上僅保留死刑的國家,但一般情況下不會判處死刑。只有情節特別惡劣的才會判處死刑,比如前一段時間女兒被欺負,女孩父親殺害9歲校園霸凌者,這就是一個 比較典型的情節惡劣。不要以故意殺人、偽造現場等籠統罪名來定罪,要看動機、情節、案件本身帶來的社會影響以及社會損害等等一系列來定罪,並且嫌疑人同樣有辯護的權利,所以說,故意殺人並偽造死者自殺輿論,有可能是十年、二十年、二十五年、無期、死刑,都有可能。而判決的前提是通過公檢法提供的證據、嫌疑人的辯護、社會輿論等,都屬於判決時的影響因素。

㈡ 國外有什麼輿論干涉刑法的刑法事件的實例啊

2014年8·9美國槍殺黑人事件

2014年8月9日,18歲黑人學生邁克爾·布朗被擊斃。布朗被槍殺在當地引發抗議活動,並演變成騷亂。

2014年8月16日密蘇里州州長宣布該鎮實施宵禁。

2014年8月18日,總統中斷假期回到華盛頓,就騷亂事件商議。傑克遜簽署州長令,要求州警衛隊進駐弗格森鎮,同時解除了實施兩日的宵禁措施。

2014年11月17日,密蘇里州州長在聖路易斯市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密蘇里州進入為期30天的緊急狀態,以防範可能出現的事態。

當地時間2014年11月26日,美國紐約,數百抗議者聚集在紐約時代廣場遊行抗議

2014年11月26日報道,全國超170個城市爆發民眾抗議活動。據稱,成千上萬的抗議人群25日晚佔領了紐約時代廣場,抗議活動中共10人被捕,其中4人被控拒捕,6人被控行為不檢。抗議者分成不同的群體聚集在廣場前高呼"沒有正義,就沒有和平"等口號。他們聚集在通往威廉斯堡、曼哈頓大橋和皇後中城隧道的入口處,造成了羅斯福路的交通中斷。

社會評論

"這是一場悲劇。"攪動美國社會的弗格森槍擊案備受國際社會關注,聯合國禁止酷刑委員會日前公開對美國普遍存在的警察暴力和執法人員"過度使用武力"現象表示擔憂。槍擊案中,射殺黑人青年的白人警察不堪壓力辭職,但這並沒有平息民眾怒火。

美國福克斯新聞網2014年11月29日稱,聯合國禁止酷刑委員會認為,發生在密蘇里州弗格森鎮的槍擊事件是一場"悲劇"。該委員會發布的16頁報告中,特別提到美國執法人員"針對特定族群"過度使用武力的現象。但委員會對密蘇里大陪審團不起訴白人警察威爾遜的決定"表示尊重"。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2014年11月30日稱,迫於壓力,威爾遜已向弗格森警局提出辭職。據稱,警局此前曾與他聯系,由於他仍然在職,警局正受到暴力威脅。威爾遜的辭職信並未透露日後將何去何從。CNN說,威爾遜最近4個月一直東躲西藏。他的律師透露,槍擊事件發生後,威爾遜在互聯網上遭到"人肉搜索",家庭住址被公布於眾。之後,他一直受到死亡威脅,甚至有人公開懸賞他的人頭。為躲避"追捕",他不得不經常更換住處,有段時間甚至住進一名律師家中。

"他整整晚了100多天。"弗格森的抗議者對威爾遜現在辭職表示不滿。美聯社2014年11月30日說,威爾遜的辭職並未平息抗議者怒火,美國黑人民權組織"全國有色人種協進會"(NAACP)號召150多名抗議者加入名為"正義之旅"的長距離遊行--從弗格森步行7日至密蘇里州首府傑斐遜市,總里程近200公里。組織者預計,遊行隊伍抵達目的地時,人數可突破1000人。路透社說,NAACP提出一些具體要求,包括改革相關警務條例,將弗格森警局現任局長革職等。

美聯社說,盡管密蘇里大陪審團已做出不起訴威爾遜的決定,但這並不意味著他牽涉的法律糾紛已經結束。美國司法部仍在調查威爾遜及整個弗格森警局,如果查出確實存在侵犯公民權的事實,威爾遜難逃被起訴的命運。

㈢ 我國刑法對侮辱罪和誹謗罪都是怎麼規定的

概念及其構成

侮辱罪,是指使用暴力或者以其他方法,公然貶損他人人格,破壞他人名譽,情節嚴重的行為。

1、客體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體是他人的人格尊嚴和名譽權。人格尊嚴權和名譽權是公民的基本人身權利。憲法第38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所謂人格尊嚴,是指公民基於自己所處的社會環境、地位、聲望、工作環境、家庭關系等各種客觀條件而對自己或他人的人格價值和社會價值的認識和尊重。所謂名譽,是指公民在社會生活中所獲得的名望聲譽,是一個公民的品德、才幹、信譽等在社會生活中所獲得的社會評價。所謂名譽權,是指以名譽的維護和安全為內容的人格權。

本罪的犯罪對象,只能是自然人,而非單位。侮辱法人以及其他團體、組織,不構成侮辱罪。在公眾場合以焚燒、毀損、塗劃、玷污、踐踏等方式侮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國徽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和本法第299條之規定,應以侮辱國旗、國徽罪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2、客觀要件

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以暴力或其他方法公然貶損他人人格、破壞他人名譽,情節嚴重的行為。

1)侮辱他人的行為。行為的主要手段有:(1)暴力侮辱人身,這里所講的暴力,僅指作為侮辱的手段而言。例如以糞便潑人,以墨塗人,強剪頭發,強迫他人做有辱人格的動作等,而不是指毆打、傷害身體健康的暴力。如果行為人有傷害他人身體健康的故意和行為,則應以傷害罪論處。(2)採用言語進行侮辱,即用惡毒刻薄的語言對被害人進行嘲笑、辱罵,使其當眾出醜,難以忍受,如口頭散布被害人的生活隱私、生理缺陷等。(3)文字侮辱,即以大字報、小字報、圖畫、漫畫、信件、書刊或者其他公開的文字等方式泄漏他人隱私,詆毀他人人格,破壞他人名譽。

2)侮辱行為必須公然進行。所謂「公然」侮辱,是指當著第三者甚至眾人的面,或者利用可以使不特定人或多數人聽到、看到的方式,對他人進行侮辱。公然並不一定要求被害人在場。如果僅僅面對著被害人進行侮辱,沒有第三者在場,也不可能被第三者知悉,則不構成侮辱罪。因為只有第三者在場,才能使被害人的外部名譽受到破壞。

3)侮辱對象必須是特定的人。特定的人既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數人,但必須是具體的,可以確認的。在大庭廣眾之中進行無特定對象的謾罵,不構成侮辱罪。死者不能成為本罪的侮辱對象,但如果行為人表面上侮辱死者,實際上是侮辱死者家屬的,則應認定為侮辱罪。

4)公然侮辱他人的行為還必須達到情節嚴重的程度才能構成本罪。雖有公然侮辱他人的行為,但不屬於情節嚴重,只屬於一般的民事侵權行為。所謂情節嚴重,主要是指手段惡劣,後果嚴重等情形,如強令被害人當眾爬過自己的跨下;當眾撕光被害人衣服;給被害人抹黑臉、掛破鞋、帶綠帽強拉遊街示眾;當眾脅迫被害人吞食或向其身上潑灑糞便等污穢之物;當從脅迫被害人與屍體進行接吻、手淫等猥褻行為;因公然侮辱他人致其精神失常或者自殺身亡;多次侮辱他人,使其人格、名譽受到極大損害;對執行公務的人員、婦女甚至外賓進行侮辱,造成惡劣的影響;等等。

3、主體要件

本罪主體是一般主體,凡達到刑事責任年齡且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構成本罪。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不構成本罪主體。對於以期刊雜志刊登侮辱、誹謗他人文章的,根據新聞出版署1988年11月24日發布的《期刊管理暫行條例》第5條、第36條規定,任何期刊凡違反本規定,刊登侮辱、誹謗他人的內容的,由新聞出版行政管理部門區別情節輕重,給予警告;罰款;沒收非法收入;停止出售;沒收或銷毀違法期刊;定期停刊;停業整頓;撤銷登記等行政處罰。

4、主觀要件

本罪在主觀方面表現為直接故意,並且具有貶損他人人格,破壞他人名譽的目的。間接故意、過失不構成本罪。

二、認定

1、合法行為與侮辱行為的界限

要劃清正當的輿論監督與文字侮辱的界限;劃清正當的文字創作與貶損人格、破壞名譽的界限;劃清當事人所在單位依職權對個人的政績、品德等所作的考核、評價、審查行為與侮辱的行為界限;劃清通過正當、合法的渠道向有關部門反映、舉報、揭發不道德行為、違法行為直到犯罪行為與侮辱行為的界限;劃清出於善意的批評,包括對國家工作人員和各級領導批評行為,同惡意的侮辱行為的界限,等等。

2、民事侵權侮辱行為與侮辱罪的界限

二者的區別是:

(1)行為的嚴重程度不同。構成侮辱罪的必須是「情節嚴重」的行為;民事侵權的侮辱行為,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40條第1款規定,僅限於「造成一定影響」的侮辱行為。

(2)行為的對象不同。侮辱罪的對象只能是自然人;而民事侵權侮辱行為的對象可能為法人。《民法通則》第101條規定「法人享有名譽權」:「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40條第2款規定:「以書面、口頭形式詆毀、誹謗他人名譽,給法人造成損害的,應當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的行為。」侮辱法人的名譽可以構成民事侵權行為,而不構成侮辱罪。

(3)對行為人主觀過錯的要求不同。侮辱罪的行為人主觀上必須是直接故意:而民事侮辱侵權的行為人主觀上有故意,也有過失。即民事侵權行為人只要有過錯,並在客觀上造成了對他人人格、名譽的損害,就應承擔名譽侵權的法律責任

3、一般侮辱違法行為與侮辱罪的界限

侮辱他人的行為,只有達到情節嚴重的,才以犯罪論處。一般侮辱行為,情節輕微的,不以犯罪論處。《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第2?條規定,對公然侮辱他人,尚不夠刑事處罰的,處15日以下拘留、二百元以下罰款或者警告。

4、本罪與強制猥褻、侮辱婦女罪的界限

當行為人採用公然強行扒婦女的衣服、對婦女身體進行某些動作性猥褻、侮辱時,對行為人是定侮辱罪還是強制猥褻、侮辱婦女罪,容易發生混淆。區別兩者的關鍵,在於行為人的主觀目的和動機。侮辱罪中的侮辱婦女,行為人目的在於敗壞婦女的名譽,貶低其人格,動機多出於私憤報復、發泄不滿,這一點與侮辱其他人(男性)、其他侮辱行為(如以大字報進行侮辱)沒有什麼區別;而猥褻、侮辱婦女行為,行為人目的在於尋求下流無恥的精神刺激,滿足行為人的畸形性慾。另外,侮辱婦女罪在有些場合,行為人侮辱的對象即婦女具有不特定性,而侮辱罪的對象只能是特定的。

5、侮辱罪中一罪與數罪的界限

侮辱罪可以以暴力方法實施。這里的暴力僅僅是指行為人為使他人人格尊嚴及名譽受到損害而採取的強制手段,不包括對被害人的故意殺傷行為。如果行為人在侮辱他人過程中故意傷害被害人甚至殺害被害人的,應以故意傷害罪或故意殺人罪對行為人定罪處罰,不應對行為人以侮辱罪和故意傷害罪、故意殺人罪實際數罪並罰。但如果是行為人在侮辱他人過程中,第三人予以阻止,行為人為排除阻礙而將第三人傷害或殺害的,則應對行為人實行數罪並罰。

三、處罰

根據本條規定,犯侮辱罪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本條同時規定,犯侮辱罪「告訴的才處理,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告訴才處理」,根據本法第38條的規定,是指被害人告訴才處理。如果被害人因受強制、威嚇無法告訴的,人民檢察院和被害人的近親屬也可以告訴。本法之所以侮辱罪要告訴才處理,是考慮到侮辱行為大都發生在家庭成員、鄰居、同事之間或日常生活之中,屬於人民內部矛盾問題,且社會危害性不是很大,多數場合下可以通過調解等緩和力式來解決。此外,被害人可能不願意讓更多的人知道自己受到侮辱的事實,如果違反被害人的意志而提起訴訟,採用刑事制裁的方法解決反會產生相反的效果。需要指出:「告訴才處理」,並不是說不告訴不構成犯罪,而是說不告訴對這種犯罪就不提起訴訟。

嚴重危害社會秩序,是指侮辱行為引起了被害人精神失常甚至自殺身亡等後果,被害人無法告訴或失去告訴能力的情況。「危害國家利益」,是指侮辱國家領導人、外國元首、外交使節等特定對象,既損害被害人個體的名譽,又危害到國家利益的情況。

㈣ 辱罵他人法律責任

辱罵他人的治安處罰,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回元以下罰款;情節較答重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捏造事實誣告陷害他人,企圖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處罰的。如果罵的內容屬於虛構,可以構成侵犯名譽權,能構成誹謗或者侮辱,可以起訴到法院。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二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500元以下罰款:(一)寫恐嚇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脅他人人身安全的;(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三)捏造事實誣告陷害他人,企圖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處罰的;(四)對證人及其近親屬進行威脅、侮辱、毆打或者打擊報復的;(五)多次發送淫穢、侮辱、恐嚇或者其他信息,干擾他人正常生活的;(六)偷窺、偷拍、竊聽、散布他人隱私的。

㈤ 社會輿論與罪行法定原則

刑法第3條規定:「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這一規定,就是通常所說的「罪刑法定」原則。罪刑法定的基本要求,就是法院在判定一個人是否犯罪以及判處何種刑罰,必須依照法律的明確規定,不能隨意判案。具體說,只有法律將某一種行為明文規定為犯罪的,才能對這種行為定罪。判定某一行為是否構成罪,必須嚴格按照法律規定的條件和標准,不符合法律規定的條件和要求的,不能任意解釋、推測而定為有罪,並且在罪名的認定上也要按照法律的規定,法律規定是什麼罪,就定什麼罪。同時,對於犯罪的處罰、即判什麼刑,也必須嚴格按照法律規定的量刑標准,輕罪輕判,重罪重判,不能輕罪重判,重罪輕判。另外,罪刑法定原則在法律的適用上,還有以下幾個重要含義,一是時效原則,即認定某一行為是否構成犯罪,必須以行為時的法律規定為准,有的行為,在當時法律並未規定為犯罪,但事後由於法律作了補充、修改,該行為被規定為犯罪,根據罪刑法定原則,不能用事後的法律去追究法律頒布前發生的行為。另一個含義是,對於刑法的規定,法院不能作出超越法律原則、界限和法律原意的解釋,法院的司法解釋必須在法律規定的基礎上,必須遵從法律的原意,不能創製法律。第三,罪刑法定原則應當嚴格禁止類推。刑法中的罪刑法定原則是相對封建社會的罪刑擅斷而言的,確立這個原則,是現代刑事法律制度的一大進步。我國1979年制定的刑法雖然沒有明確規定罪刑法定原則,但仍然是以這一原則作為立法和執法基礎的。鑒於當時實際情況,刑法中規定的犯罪比較少,而犯罪情況很復雜,可能出現一些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需要追究,而法律又沒有規定的情況,因此,為了有利於同犯罪作斗爭,原刑法在堅持實行罪刑法定原則的基礎上,規定了有嚴格控制的類推制度,即對於刑法沒有明文規定的犯罪,可以比照刑法最相類似的條文定罪判刑。原刑法對類推的規定,是嚴格限制在必須經最高人民法院核準的范圍內,在實踐中,最高人民法院掌握也非常嚴格,批準的類推案件極少。1979年刑法實施十幾年來,我們在同犯罪作斗爭方面不斷積累經驗,適時作出了一些補充規定,1997年新修訂的刑法,對犯罪行為和處刑作了進一步明確、具體的規定。為了進一步完善我國司法制度,推進依法治國,新修訂的刑法取消了類推制度,明確規定了罪刑法定原則。實行這個原則,對於防止司法工作人員濫用權力,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㈥ 輿論監督的法律依據

第三十四條黨的各級領導幹部必須模範地正確行使人民賦予的權力版,依法辦事,清正廉潔,勤權政為民,以身作則,艱苦樸素,密切聯系群眾,堅持黨的群眾路線,自覺地接受黨和群眾的批評和監督。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
第十二條第三款:公務員應當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接受人民監督。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
第七條第7款:法官應當接受法律監督和人民群眾監督。
《中華人民共和國檢察官法》
第八條第6款:檢察官應當接受法律監督和人民群眾監督。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察法》
第三條:人**察必須依靠人民的支持,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聯系,傾聽人民的意見和建議,接受人民的監督。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第五條:公司從事經營活動,必須遵守法律、行政法規,遵守社會公德、商業道德,誠實守信,接受政府和社會公眾的監督,承擔社會責任

㈦ 男朋友因為網路輿論被刑事拘留了,直到現在還不知道具體因為什麼,如果因為這個一般會被拘留多久

15天左右,嚴重的的還要判刑

㈧ 如果有人表示自己如果因為輿論罪被司法懲罰,出來一定要屠童大殺,司法還敢懲罰大嗎

首先,我國家刑法的規定中,沒有輿論罪這一罪名;第二,司法機關不可能因為罪犯揚言如被懲罰會實施報復性行為,而放棄對罪犯的追究。說幾句狠話,司法機關放過你了?這種想法未免太幼稚可笑了。

㈨ 輿論年齡大小犯罪都要受到處罰嗎

年滿16周歲、精神健康的人為完全刑事責任能力人,因此,已經滿16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選項A觀點錯誤,選項B符合題意,選項C、選項D理解片面.故選B

熱點內容
法院的業務庭 發布:2025-02-05 20:06:51 瀏覽:974
黃驊司法輔警 發布:2025-02-05 19:26:40 瀏覽:910
怎樣用物理方法治晚上打呼 發布:2025-02-05 19:07:27 瀏覽:407
刑事司法學英文 發布:2025-02-05 17:37:59 瀏覽:903
城陽人民法院電話 發布:2025-02-05 17:37:47 瀏覽:250
法院杜雲發 發布:2025-02-05 16:57:31 瀏覽:449
這得問候南京那位法官 發布:2025-02-05 16:30:58 瀏覽:497
保安法律知識培訓ppt 發布:2025-02-05 16:22:37 瀏覽:20
法家法治國誤導 發布:2025-02-05 16:14:19 瀏覽:427
很多公司上班時間與勞動法不一致 發布:2025-02-05 16:11:11 瀏覽: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