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與刑法的過錯
以下以刑法上的重婚和民法上的重婚的區別為例:
一、性質不同
根據《刑法》第二百五十八條、第十三條的有關規定,有配偶者與他人結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與之結婚的,構成重婚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構成犯罪。
重婚,是有配偶者與他人結婚,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與之結婚。
因此不難看出,一般情況下重婚是構成犯罪的,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重婚,不構成重婚罪。重婚罪是故意犯罪,而重婚則不在故意與過失的區別。因此重婚罪與重婚在性質上存在明顯區別。
二、法律後果不同
根據我國《婚姻法》第十條、第三十二條、第四十六條的規定,對於重婚行為,無論是否構成犯罪,都會引起下列法律後果:
1、後一婚姻的當事人及其利害關系人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婚姻無效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宣告該婚姻無效;
2、合法婚姻當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訴離婚,經調解無效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准予離婚;
3、因重婚而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根據我國《刑法》第二百五十八條、《婚姻法》第四十五條和《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對於重婚行為構成犯罪的,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三、適用的法律不同
人民法院審理因重婚而導致的申請宣告婚姻無效或者起訴離婚的案件,應當適用《婚姻法》和《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審理重婚罪引起的刑事案件,適用《刑法》和《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
(1)民法與刑法的過錯擴展閱讀:
民法總則來之不易: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在1954年至2001年近半個世紀里4次啟動民法典編纂工作,致力於制定一部屬於自己的民法典。然而,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4次嘗試編纂民法典的努力均未能取得預期結果。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編纂民法典的任務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隨即啟動第五次民法典編纂工作,並作出了先制定民法總則、再系統整合民事法律的「兩步走」的民法典編纂工作部署。
經過兩年多的論證、徵求意見、修改,民法總則按預定進程順利制定出來,民法典編纂工作由此邁出關鍵性一步。
我國要實現幾代人孜孜以求的「民法典之夢」,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鑒於之前民法典編纂工作一再受挫的教訓,一些人擔憂這次民法典編纂工作也難以順利完成。
這次民法典編纂工作之所以能夠按預期目標順利推進,是各方面力量共同努力、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從外部環境來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這為民法典的編纂奠定了經濟體制基礎。民法典被稱為市場經濟的基本法,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呼喚民法總則的制定
。從民法學自身來說,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我國的民法理論研究已經有了一個質的飛躍,在批判借鑒外國法學理論、制度、概念的基礎上形成了比較完整的中國民法學體系。
此外,從司法實踐來看,法官已具備比較好的法學素養,形成了較為正確的適用法律的思維。同時,人們的法律意識、權利意識有了很大提高,更加希望自己的權利能夠得到法律保護,這是制定民法典的群眾基礎。
民法總則的制定彰顯了黨和國家編纂民法典的堅定決心,打消了一部分人對我國民法典立法能力的懷疑。民法總則的順利通過,也推動我國民法典編纂工作真正駛入快車道。在接下來的三年時間內,我們還要完成民法典分則各編的整合修訂工作,任務十分艱巨。
這需要相關部門、民法學界乃至整個社會群策群力、再接再厲,為編纂一部結構合理、體系完備、規范科學的中國民法典繼續努力。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網路-刑法
人民網-民法總則的時代意義
㈡ 民法與刑法的區別
民法是平等主體之間發生爭議後的法律,包括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財產就是能換錢的,回人身就是答姓名等人格利益以及特定身份的利益例如婚姻,父母。
刑法是用來懲罰犯罪,保護人民的。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受刑法調整。
也就是說,你犯的法輕微了,有可能使用民法,給人賠點錢,道道謙之類,但是如果嚴重了,就要坐牢。
㈢ 刑法中的過失和民法中的過失的區別
刑法上的「過失」是指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輕信能夠避免的心理狀態。
民法上的「過失」,是指行為人對其行為結果應當預見或能夠預見而因疏忽未預見,或者已預見,但因過於自信,以為其不會發生,以致造成損害後果。二者都分為疏忽大意的過失和過於自信的過失。
第一,二者的內涵不同。民法尤其是侵權行為法的目的在於平衡加害人與受害人的利益,合理分配損害,過失的認定應當採取客觀說。而刑法的目的是對犯罪者處以刑罰,刑事責任的承擔者,是具體的人,應以行為人的注意能力為標准,關於過失的認定,應當採取主觀說。
第二,民法把過失劃分為兩個等級:(1)一般過失。它是指行為人雖然沒有違反法律對一般人的注意程度的要求,但沒有達到特定身份人的較高要求。(2)重大過失,它是指行為人不僅沒有達到法律對他的較高要求,甚至連法律對普通人的一般要求也未達到。而在刑法規定的過失犯罪中,過失不分等級,只有一種狀態,即罪過。
第三,舉證責任的分配及證明標准不同。民法上,證明行為人有過失,一般情況下,根據「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主張對方當事人有過失的,應當承擔舉證責任。而在刑法上,證明被告人過失的責任由控方承擔,而且為保護被告人的合法權益,刑事訴訟不適用自認規則,只有被告人的供述,沒有其他證據的,不能認定被告有罪。
行為人有民法上的過失未必有刑法上的過失。在審理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案件時,刑事與民事的相關證據不能相互代替,應當各自適用相應的制度。特別是在刑事判決宣告無罪的情況下,不能將刑事判決認定的事實簡單地一概運用到民事判決之中,行為人不承擔刑事責任並不意味著就一定不承擔民事責任,也不能把刑事判決認定的證據生搬硬套於刑事判決中,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也不意味著一定要承擔刑事責任。
㈣ 民法和刑法的區別與聯系
1、兩者的作用有所不同
刑法是規定什麼是犯罪,對什麼犯罪應當承擔何種刑事責任的法律。
刑法的任務是為維護國家安全,維護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保護國有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打擊一切刑罰犯罪行為。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的順利進行。
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公民、法人、公民和法人之間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比如賠償和債務。它主要是解決民事糾紛,違反刑法是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
2、兩者的目的不一樣
民法是一種權利法典,它告訴人們享有哪些權利。
刑法是一部規定義務、告知人們不該做什麼、後果和處罰的法律。
3、兩者的規范對象不一樣
刑法規制的對象主要是嚴重危害社會的各類行為。
而民法則主要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
聯系:
民法是調整作為民事主題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非法人組織之間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即自然人、法人、其他非法人組織只有以民事主體的面目參與社會活動而產生的社會關系,才由民法調整。
刑法是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是掌握政權的統治階極為了維護本階級政治上的統治和經濟上的利益,根據其階級意志,規定哪些行為是犯罪並應當負刑事責任,給予犯罪人何種刑事處罰的法律。刑法有廣義刑法與狹義刑法之分。
廣義刑法是指一切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包括刑法典、單行刑法以及非刑事法律中的刑事責任條款。狹義刑法是指刑法典。
(4)民法與刑法的過錯擴展閱讀
我國刑法作用:
主刑就是只能獨立適用,不能附加於其他刑種適用的刑罰。我國刑法規定的主刑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
附加刑就是作為主刑的補充而附加適用,但也可以獨立適用的刑罰。我國刑法規定的附加刑有:罰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財產。此外,對於犯罪的外國人,可以獨立適用或者附加適用驅逐出境,這實際上也屬於附加刑。
我國刑罰就是通過有主有從、互相配合,有輕有重、互相銜接的設計方式,形成了嚴整的體系。在這個體系中,每個刑種都有它特定的內容和作用。
刑種的多樣性,是為了適應犯罪性質和情節的多樣性,便於體現懲辦與寬大相結合的政策,實行區別對待的原則。所以,這些刑種是切合我國同犯罪作斗爭的實際需要的。
刑罰是對犯罪分子某種利益的剝奪,如剝奪其自由,剝奪其政治權利,剝奪其財產等。所以刑罰對被判刑人必然造成痛苦,造成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壓力,這是刑罰的屬性。正是這個屬性,使刑罰發揮懲罰、懲治和威懾的作用。
同時,刑罰還包含有譴責的因素,它是對犯罪分子及其行為的否定評價,是國家對於他幹了犯罪這種壞事的一種嚴厲譴責。由於刑罰譴責某種犯罪行為和實施這種行為的人,遂使人們意識到犯罪的事干不得,走犯罪的道路對不起國家、對不起人民,所以這種譴責又是一種教育。
社會主義性質的刑罰是懲罰和教育的辯證統一。懲罰和教育都是我國刑罰的內容屬性。單純的懲罰和脫離懲罰的單純的教育都不是刑罰。
國家對犯罪分子適用刑罰的根本目的是預防犯罪,包括特殊預防和一般預防。而懲罰和教育是達到刑罰目的的手段。
特殊預防就是預防犯罪分子本人再犯罪。人民法院對犯罪分子的判刑,除了極少數罪行極其嚴重非殺不可的依法判處死刑外,對其他犯罪分子,主要是通過懲罰和教育,把他們改造成為去惡從善、悔罪自新、遵守法紀、自食其力的新人,化有害為無害,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
我國對罪犯改造工作的實踐證明,多數犯罪分子通過懲罰和教育,是能夠認識到犯罪的危害性以及自己犯罪的社會根源和思想根源的。
一般預防就是通過對犯罪分子適用刑罰,警戒社會上那些不穩定分子,即有可能犯罪的分子,防止他們以身試法,走上犯罪的道路。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殺一儆百」、「以儆效尤」的意思。
為什麼人民法院有時選擇典型案件,大張旗鼓地公開宣判呢為什麼宣判罪犯死刑立即執行要出布告呢主要就是為了警戒和震懾少數不穩定分子,以達到一般預防的目的。
通過對犯罪分子適用刑罰,也可以使廣大人民群眾增強法制觀念,提高警惕性和同犯罪作斗爭的積極性。司法機關只有充分地、廣泛地依靠群眾,同他們一道展開對犯罪的斗爭,才能夠達到有效地預防犯罪的目的。
刑事責任與其他法律責任的區別是:
第一,基礎不同。被追究刑事責任的行為只能是犯罪行為,其社會危害性比被追究其他法律責任的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大。也就是說,刑事責任只能由實施犯罪的人承擔,而不能由任何其他人承擔。罪責自負、反對株連是我國刑法的一項重要的原則。
這個原則要求,只有參與實施犯罪的人,才能成為刑事責任的主體,其他沒有參與實施犯罪的人,不論他與犯罪人的關系如何,都不能令他負擔刑事責任。
第二,程序不同。行為人是否承擔刑事責任,只能由國家司法機關按照刑事訴訟程序來決定。其他法律責任,則不是通過刑事訴訟程序決定的。確定是否承擔刑事責任,主要是國家審判機關的任務,但這不是絕對的。
在某些情況下,公安機關、檢察機關也可以解決刑事責任問題。例如,根據刑事訴訟法第十五條的規定,當出現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情況,或者發生犯罪嫌疑人死亡的情況,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就應當作出不追究刑事責任或不起訴的決定。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二條的規定,對於依照刑法規定不需要判處刑罰或者免除刑罰的犯罪嫌疑人,人民檢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訴的決定。
第三,後果不同。對負刑事責任的人往往隨之而來的是給予刑罰處罰,這是最嚴厲的國家制裁方法。它不僅可以剝奪被判刑人的財產,還可以剝奪其人身自由、政治權利,甚至可以剝奪其生命。其他法律責任都不會引起刑罰處罰這種嚴厲的法律後果。
㈤ 刑法與民法中被害人過錯之區別
山東東安人席方平秉性耿直,其父席廉曾與豪紳羊某有小過節。羊某死後,在陰間行賄,導致席廉陽壽未盡而死,靈魂到陰間受苦。
㈥ 民法和刑法的相關案例
^抄_^ 財大的????
1,本案中襲,一對夫婦死亡,因其遺產繼承問題而發生糾紛,夫婦二人有已出嫁長女李梅、次子李可、長子李明、長女李梅、次女李娜數位法定繼承人,次子李可起訴請求分割父母的遺房,長女李梅明確表示放棄繼承權,次女李娜不明確表示棄權,又不願參加訴訟.另有案外人於某主張自己是房屋的共同所有權人.
2,本案焦點在於長女李梅、次女李娜二位繼承人應如何處理,李娜則既不明確表示棄權、又不願參加訴訟的行為應如何認定,於某的要求能否為法院認可,他們在本案中訴訟地位該如何列明.
3,本案法律適用主要<<民訴意見>>第58條之規定,<<民事訴訟法>>第56條之規定
4,本案李可是原告,李明之妻張麗為被告,長女李梅、次女李娜為必要必要共同訴訟人.民事訴訟法規定,應當追加的原告,已明確表示放棄實體權利的,可不予以追加,因李梅明確表示放棄繼承權,所以,法院可以不予以追加.對於次女李娜,既不明確表示棄權,又不願參加訴訟,民事訴訟法規定應視為沒有放棄權利,應當予以追加.對於某,應其對房屋有獨立的實體權利,為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人民法院應予追加,在本案中,其訴訟地位應為參加之訴訟的原告.
㈦ 民法刑法案件歸責原則
民法
一、過錯責任原則
過錯責任原則,是指以行為人的過錯為依據,判斷行為人對其造成的損害應否承擔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
二、無過錯責任原則
刑法
一、罪刑法定原則
二、罪刑法相適應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