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行為民法總則
❶ 民法總則規定民事法律行為的特徵是什麼
法律分析:民事法律行為的特徵是:1、私行為。民事法律行為是由自然人、法人等私主體作出的行為,與政府機關行使國家權力作出的國家行為、法院依審判權作出的裁判行為相區別。2、合法行為。所謂合法,就是說它所追求的效果「不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3、表示行為。民事法律行為的核心,是意思表示。4、意思決定效果的行為。民法的基本理念是意思自治,它主張人們在民事生活中自己做主,自己負責。只要意思表示中所要實現的效果是合法的,法律就聽任其依照內容發生法律效果,設定權利,負擔義務,或使權利義務變更、終止。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三十三條 民事法律行為是民事主體通過意思表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的行為。
❷ 民法總則規定民事法律行為可以撤銷的行為有哪些
您好,民法總則規定無效的或者被撤銷的民事法律行為包括:
1、基於重大誤解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行為人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2、一方以欺詐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3、第三人實施欺詐行為,使一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對方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欺詐行為的,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4、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脅迫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受脅迫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5、一方利用對方處於危困狀態、缺乏判斷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為成立時顯失公平的,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❸ 民事法律行為民法總則中有效的條件
民事法律行為民法總則中有效的條件
法律分析:
1、民事行為的一般有效條件
(1)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實,意思表示是民事法律行為的核心要素。意思表示真實,即要求行為人的內心意願為行為人自覺自願而產生的,同時與其所表達的意思相一致,通常情況下達到這一點有兩個要求:
一、意思表示自由,不是在受他人欺詐、脅迫之下作出的違背其內心意願的行為;
二、意思表示無誤,應當是其內心真實意願的反映,並非因重大誤解等原因而表錯意。但也可能出現表示意思與效果意思不一致的情形,此即意思表示有瑕疵。意思表示有瑕疵的行為,如屬於法律規定的應被宣告無效或者撤銷的情況,則不應產生法律效力。
(3)不違反法律或者法規。
2、民事法律行為的特別有效條件
在特殊情況下,民事行為還應具備法律規定或當事人約定的特別有效條件才能產生法律效力。例如立遺囑的行為只有在遺囑人死亡這種特別要件發生時才能生效。同時,法律行為必須符合法律規定的形式要件。 民事行為的成立要件不同於生效要件。任何一種民事法律行為,必須同時具備以上生效條件,才能有效,也才能產生相應的法律效力和法律後果。對民事行為的生效要件另有規定的,從其生效規定。
法律依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三十四條規定:民事法律行為可以基於雙方或者多方的意思表示一致成立,也可以基於單方的意思表示成立。
❹ 民事法律行為在《民法總則》和《民法通則》中的區別是什麼
民事法律行為在《民法通則》中須以合法性為要件,《民法通則》第五十四條 民事法律行為是公民或者法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合法行為。為此,後來學界產生所謂的民事法律行為的「合法性矛盾」。
因此,《民法總則》中取消了民事法律行為的合法性要件。即《民法總則》第一百三十三條民事法律行為是民事主體通過意思表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的行為。
一般認為,「合法性標准」將民事法律行為是否存在與民事法律行為效力問題混淆了。但關於這一問題是非常復雜,推薦朱慶育教授的《民法總論》,對此有詳細精闢的論述與分析,強烈推薦。
❺ 民法總則法律行為規定有哪些
您好,《民法總則》第一百三十三條民事法律行為是民事主體通過意思表示設內立、變更、容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的行為。
《民法總則》第六章是對民事法律行為的規定。
第六章民事法律行為
第一節一般規定
第二節意思表示
第三節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
第四節民事法律行為的附條件和附期限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❻ 據民法總則哪些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違反法律的行為,欺詐的行為是無效的。
《民法總則》
第一百四十六條行為人與回相對人以虛假的意答思表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以虛假的意思表示隱藏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依照有關法律規定處理。
第一百五十三條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但是該強制性規定不導致該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的除外。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第一百五十四條行為人與相對人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6)法律行為民法總則擴展閱讀:
第一百五十五條無效的或者被撤銷的民事法律行為自始沒有法律約束力。
第一百五十六條民事法律行為部分無效,不影響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第一百五十七條民事法律行為無效、被撤銷或者確定不發生效力後,行為人因該行為取得的財產,應當予以返還;不能返還或者沒有必要返還的,應當折價補償。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由此所受到的損失;各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參考資料:
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
❼ 民法總則法律行為效力方面的條文是什麼
法律分析:買賣雙方簽署合同是最常見的事情之一,在法律層面上講這是一直民事法律行為。在合同糾紛案件中,很多都是合同無效引發的。這就提醒人們在從事民事活動的時候,要確保發揮效力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三條 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實;(三)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
❽ 《民法總則》對民事法律行為的附條件 和附期限有何
根據抄《民法總則》的規定,民襲事法律行為既可以附生效條件,也可以附生效期限。
1、民法總則由總則編和各分編組成。總則編是民法典編纂工作「兩步走」中的第一步,其內容是民事活動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和一般性規則,統領各分編。總則編和各分編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共同承擔著保護民事主體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的任務,可謂公民社會生活的「總規矩」。
2、2017年3月1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閉幕會。大會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草案)》。該法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❾ 民法總則143條對民事法律行為規定有哪些
根據《民法總則》第一百四十三條【民事法律行為有效的條件】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
1、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實。
3、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
(9)法律行為民法總則擴展閱讀:
民事法律行為的內涵與特徵:
我國在民事法律制度的制定過程中吸收了許多德國與蘇聯的立法經驗。「民事法律行為」亦稱「法律行為」。
我國《民法通則》第54條中對其定義如下:民事法律行為是公民或法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合法行為。
我國對民事法律行為(以下簡稱法律行為)「合法性」特徵的規定不同於大多數國家。之所以在立法時我國將「合法性」作為法律行為特徵是因為,當時我國在很大程度上參照了前蘇聯關於法律行為之界定。
民事法律行為與事實行為:
1、法律行為以意思表示為要素,它本質上是行為人設立法律關系意圖的外在表示。
而事實行為則完全不以意思表示為構成要素。當事人實施行為目的並不在於追求民事法律後果。因而法律對事實行為的構成要件的概括中也並不考慮不同行為人的具體意圖內容。
因此事實行為必然是某種客觀行為,是某種業已實施的、客觀外界造成影響或後果的行為。僅停留在內在意志階段或意志表示階段,而未表現為作為或不作為的行為,不構成事實行為。
2、法律行為依行為人的意思表示內容而發生效力。
有效成立的民事法律行為使行為人的意思表示發生效力,而並非使行為人的客觀行為發生法律後果。而事實行為直接產生法律後果。
因此,產生法定後果的法律事實和產生意定後果的法律事實兩者間有著本質的區別:法律行為之所以發生法律效力是基於法律對表意人「意思自決」價值認許的結果。其他非法律行為所產生之法律關系是基於「法律本身」價值的考慮。
3、法律行為本質不在於事實的構成,而在於意思的表示。
而事實行為相反。這是由法律行為的主觀性特徵和權利義務效果的非法定性決定的。在法制史角度看,正如我們所知道的,早期交易只存在即時交付情況。
而法律行為觀念僅僅是在意思表示從事實行為中分離出來之時才逐漸形成。只有在商品經濟較為發展的階段才產生了交易活動中約定(諾成)行為與實際履行行為相分離的要求。
也才形成了「法律上可期待的信用」這一觀點。正如梅因所說:「羅馬法上契約觀念的成熟是經過『要式交易行為』到『諾成契約行為』的一系列轉變後最終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