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機制
① 社會公平正義的司法機制
1 、構建公正司法長效機制是落實公平正義理念的必然要求
公平正義理念體現在審判工作中就是要做到司法公正,而司法公正最初的外在表現形式首先就體現在司法程序的公正,這是當事人和公眾能夠看得見、摸得著的,是能夠通過訴訟活動直接體驗和感受到的。其次才是實體處理的公正,包括認定案件事實清楚,適用實體法律得當,裁判結果合法合理。同時,司法公正還有效率的公正和司法平等上的公正,因為「遲來的正義就是非正義」,司法活動中能夠對各類訴訟主體提供平等的司法保護和法律服務,以最小的訴訟成本,求得最大限度的公平與正義,也是司法公正的基本內涵。由此可見,落實公平正義理念,實現司法公正,是一項涉及面廣、影響面大的系統工程,必須有科學、規范的制度作保證。
2、構建公正司法長效機制是滿足人民群眾強烈司法願望的需要
隨著社會結構的轉變,社會利益也在不斷調整,人們的觀念在不斷演變,整個社會正處在一個矛盾糾紛的凸顯期和多發期,人民群眾對司法公正的期望比任何時候都更為強烈、更為迫切。但因受多種因素影響,司法公正在有的地方被打了「折扣」,司法公信力不高,還不盡人意,與人民群眾的高期望形成了較大反差。如漠視人民群眾對司法公正的強烈願望,不能通過切實有效的司法活動,協調、平衡市場主體之間的利益博弈,使失衡的權利義務及時得到公平合理的矯正,不僅司法權威難以樹立,而且還損害黨的威信,損害國家法律的權威,甚至會使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失去信心。
3、構建公正司法長效機制是實現人民法院自身價值的需要
人民法院司法職能的性質決定了通過司法活動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其崇高目的和根本行為准則,人民群眾的利益能否在司法活動中得到有效維護,失衡的權利能否得到及時救濟,也是人民群眾評價法院工作的基本標准。司法作為社會矛盾糾紛的裁決者,起著定紛止爭、化解矛盾的作用,也決定了人民法院必須以公正司法為己任,擔當起捍衛社會公平與正義的「守護神」職責,唯有如此,才能實現法律的正義價值,繼而實現人民法院的自身價值。
4、構建公正司法長效機制是人民法院的一項根本性制度建設
公正司法是人民法院的根本職責所在,而要實現公正司法目標,科學、規范的制度必不可少,因為制度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事實也證明人民法院正是通過加強一系列制度建設,確保了絕大多數法官能夠公正司法。但不可否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主體間的利益博弈十分強勁,法官面臨的外界誘惑和不當干預機會增加,而確保法官始終如一公正司法的機制還不夠完善,缺乏整體性和系統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也需進一步加強。這就要求我們要不斷探索,在總結實踐經驗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各項制度,確保司法的公正廉潔。 1、堅持針對性原則。建立長效機制既要有時代性和超前預見性,又要從實際出發,不好高騖遠。要堅持以人為本,預防為主,密切聯系本單位實際,把易發生問題的崗位和環節作為重點,針對不同工作崗位特點,制定相應制度加以規范,健全約束機制,明確具體內容、標准和要求,增強制度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2、堅持可行性原則。要從審判執行工作的實踐出發,立足法院工作實際,就審判執行、行政管理、隊伍建設的各個環節制定具體操作規范,採取定性與定量相結合方式,把每一項工作內容和標准具體分解、量化,讓工作人員能夠有效遵循,可以依章辦理。
3、堅持繼承與創新相結合原則。創新是發展的原動力,但創新不等於全盤否定,更不是在工作中追求獵奇,出新花樣,而是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繼承。凡是對公正司法有利,已被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規定和做法,就要繼續堅持、完善。對跟不上新形勢、不適應新要求的做法,要與時俱進,大膽改革創新,從而建立起更能促進公正司法的機制。
4、堅持司法為民、便民、利民原則。公正司法的目的在於更好地實現司法為民要求,更好地實現社會的公平與正義。因此,確保司法公正的制度和機制建設也必須立足於為民、便民、利民,制定措施要切合當地實際,要充分考慮群眾的接受能力,簡便易行。決不能顧此失彼,加大訴訟、執行成本,好心辦壞事,造成新的訴訟難、執行難。 構建完善的公正司法長效機制是一項涉及法院工作方方面面的系統工程,需要統籌兼顧,全面考慮,結合基層法院工作的實際,要著重加強以下六個方面的制度建設:
1、完善審判執行及輔助工作規程,以規范的司法行為促公正。一是建立完善的審判執行操作規程。根據立案、刑事、民事、商事、行政、審判監督、執行工作以及審判服務工作的不同特點,制定細致、具體的操作規程,對審判執行以及輔助工作的每一個環節進行科學規范,並對外公開,接受當事人和社會監督,實現審判執行及其它輔助工作的公開性、有序性,減少隨意性。二是以法院審判管理系統為依託,完善以立案庭為中心的審判流程管理和以執行局為中心的執行工作流程管理機制,對案件立案、送達、保全、審理、執行到評查歸檔的每一個實施環節進行有效監控,設定運轉時限,減少非訴訟時間浪費,保證工作質量,提高工作效率。
2、完善審判執行工作管理機制,以科學管理促公正。一是建立以審判委員會為中心的審判執行工作指導體系,明確界定審判組織之間以及分管院長、庭長、副庭長、審判長、審判員之間的關系,職責許可權和工作程序。明確界定執行權實施權與執行裁判權、執行裁判權與審判權之間的關系及許可權劃分,明確分管院長、執行局長、副局長、庭長、副庭長、執行長、執行員之間的關系及職責許可權和工作程序。二是建立以審判監督庭為中心的審判質量監督體系和以審判委員會辦公室為中心的審判質量評估體系,將案件質量納入日常工作管理,使質量第一觀念深入人心,提高工作質量和效率。
3、完善目標責任考核機制,以科學、明確的責任目標促公正。一是按照司法公正的目標要求,把司法公正的責任層層分解落實到人,使每個崗位有職有責,人人身上有擔子。同時,把崗位職責、具體考核指標及工作任務,通過制度確定下來,考核對崗對事不對人,充分發揮目標引導作用。二是明確考核責任主體,及時兌現獎懲。落實考核主體,發揮政治處、審判監督庭、監察室的作用,實行定量考核與定性考核相結合,每月一考核,每月一通報,考核結果與被考核對象見面,並及時兌現獎懲,以發揮考核結果的規范和警示作用,有效調動工作人員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工作人員公正司法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4、完善工作評價激勵機制,以激勵工作人員的職業榮譽促公正。一是完善用人激勵機制。事在人為,關健在人,要堅持競爭上崗,雙向選擇原則,按照德、能、勤、績、廉的要求使用、提拔工作人員,把那些黨性強、作風正、素質高、業務好、責任心強、群眾基礎好的工作人員選拔到中層領導崗位,樹立司法正氣。二是完善述廉評廉等工作激勵機制,對工作人員個人和單位廉潔自律、公正司法情況由政治處、監察室實行每月一考評,通過案件抽查、接訪、不定期徵求意見等形式對工作人員個人的公正司法情況進行實時監控。每半年組織一次全院性公開述廉評廉活動,對工作人員個人及庭室公正司法情況進行全面考評。對成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予以表彰獎勵,該給予物質獎勵的給予物質獎勵,該申報記功的申報記功獎勵。對連續二個月考評為未位的庭室和個人,則向院長和分管院長寫出書面檢查,並在全院工作人員會上講明原因。
5、完善責任追究機制,以剛性化管理促公正。按照「目標管理、考核監督、問責到位」的思路,完善審判執行、隊伍管理、行政管理責任追究制度,對工作人員的一般工作過錯、不當審判執行過錯、司法不廉潔等實施多渠道、全方位監督。堅持問責到位,責任到人,使目標產生壓力,問責兌現壓力,壓力變動力,動力生責任,環環相扣,保證工作人員公正廉潔司法。
6、完善黨委、人大監督支持機制,以良好外部環境促公正。在完善內部監督制約機制的同時,要注意建立良好的外部支持機制,減少或避免外部權力的不當干預,為公正司法創造良好外部環境。一是要通過各種渠道、利用各種機會向黨委、人大主要領導和常委會宣傳社會主義法治原則、精神對法院工作的新要求,使黨委、人大堅定支持法院依法獨立公正審判、依法公正執行的信心和決心,支持法院依法排除不當干預。二是狠抓司法能力的提高,以無可挑剔的審判執行質量取得社會信任,提高司法的公信力,避免或減少當事人及公眾合理懷疑,消除非法干預的空間。三是對於一些影響大、社會關注度高的大案、疑難案件,要把握工作主動權,不等領導過問就主動向黨委、人大匯報,陳述意見、聽取指導,在共同商討、權衡利害基礎上依法處理,求得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最佳統一,通過領導支持進一步消除外部力量對個案的不當干預動機。 審判工作呈現新的特點,新類型案件不斷涌現,重大、疑難案件不斷攀升,群體性糾紛居高不下。依法妥善協調社會各方利益關系,處理好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進而在全社會實現公平正義,不僅是新形勢給政法工作提出的重要任務,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給政法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從某種程度上說,執法者遵守法律規定,把法律適用於具體案件的過程,就是實現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政法幹警一定要自覺地用公平正義的法治理念指導執法活動和司法活動,逐步從法律上保障公平的機制、公平的規則、公平的環境、公平的條件和公平發展的機會。
要嚴格公正執法。實踐證明,政法幹警執法能力、執法水平的高低、執法是否公平公正,不僅直接影響到政法機關、政法幹警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形象,而且直接影響到人民群眾對社會主義法治的信仰。因此,在執法、司法過程中,要強化證據意識,客觀全面地收集、審查證據,根據查證屬實的證據認定案件事實,並在確認案件事實的基礎上根據法律的規定分清合法與違法、此案與彼案、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界限,依法作出裁判或決定。同時,嚴格執法要強調文明,注意方式方法,尊重人、理解人,讓當事人和群眾心服口服,通過執法取信於民。
要牢固樹立平等保護意識,不斷改進執法方式,平等對待不同的主體。在具體案件的處理中將平等保護的各項規定和措施落到實處,注重對特殊群體合法權益的保護,切實加大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的力度。還要加強司法領域的人權保障,防止超期羈押、超審限案件,確保減刑、假釋案件辦理工作的規范性,確保無罪的公民不受追究。
要採取多種手段化解矛盾糾紛,使對抗性矛盾得到控制,使非對抗性矛盾得到疏導和調處。加強調解體系建設,建立人民調解、治安行政調解和訴訟調解相銜接的機制,積極創新調解工作的方式方法,引導群眾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達利益要求。
認真落實和嚴格執行審判公開、檢務公開、警務公開、獄務公開的規定,特別是將當事人和社會應當知道、政法機關也可以公開的信息通過便捷的、最容易為社會公眾所知曉的方式和途徑向群眾和社會公開,繼續堅持以公開促公正。要以人們看得見的方式實現公正,要讓裁判或決定的過程變為當事人感受司法民主、客觀、公平的過程,把執法、司法過程置於社會的監督之下,消除當事人和公眾對執法、司法的疑慮,以促進、彰顯執法和司法的公正。
② 司法制度的審判制度
地方各級人民法院
分為:基層人民法院、中級人民法院、高級人民法院。
根據《人民法院組織法》規定基層人民法院包括縣、自治縣人民法院、不設區的市、市轄區人民法院,其職權主要有:
(1) 審判刑事、民事和行政案件的第一審案件,但是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對於所受理的案件,認為案情重大應當由上級人民法院審判的時候,可以請求移送上級人民法院審判。
(2) 處理不需要開庭審判的民事糾紛和輕微的刑事案件。
(3) 指導人民調解委員會的工作。
為便利人民訴訟,由基層人民法院設若幹人民法庭,作為派出機構,但人民法庭不是一個審級。其職權是審理一般民事和輕微刑事案件,指導人民調解委員會的工作,進行法制宣傳,處理人民來信,接待人民來訪。它的判決和裁定就是基層人民法院的判決和裁定。
中級人民法院包括在省、自治區內按地區設立的中級人民法院,在中央直轄市的中級人民法院、省、自治區轄市和自治州中級人民法院,其職權主要有:
(1) 審判下列案件:
① 法律規定由它管轄的第一審案件。按照刑事訴訟法的規定,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的第一審刑事案件是:危害國家安全案件;可能判處無期徒刑、死刑的普通刑事案件;外國人犯罪或者我國公民侵犯外國人合法權益的刑事案件。按照民事訴訟法的規定,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的民事案件是重大的涉外案件,在本轄區內有重大影響的案件,最高人民法院指令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的案件。
按照行政訴訟法的規定,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的第一審行政案件是:確認發明專利權案件;海關處理案件;對國務院各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提起訴訟的案件;本轄區內重大、復雜的案件。
② 基層人民法院移送的第一審案件。
③ 對基層人民法院判決和裁定的上訴案件和抗訴案件。
中級人民法院對它所受理的刑事、民事和行政案件,案情重大應當由上級人民法院審判的時候,可以請求移送上級人民法院審判。
(2) 監督轄區內基層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對基層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如果發現確有錯誤,有權提審或者指令基層人民法院再審。
根據人民法院組織法規定,高級人民法院設於省、自治區、直轄市,其職權主要有:
(1) 審判下列案件:
① 法律規定由它管轄的第一審重大或復雜的刑事案件、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
② 下級人民法院移送審判的第一審案件。
③ 對下級人民法院判決和裁定的上訴案件和抗訴案件。海事法院所在地的高級人民法院有權審判對海事法院的判決和裁定的上訴案件。
④ 人民檢察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出的抗訴案件。
(2)復核中級人民法院判處死刑的、被告人不上訴的第一審刑事案件,其中同意判處死刑的,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不同意判處死刑的,可以提審或者發回重審。
(3)復核中級人民法院判處死刑緩期二年執行的案件。
(4)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的授權,核准部分死刑案件。
(5)監督轄區內下級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如果發現確有錯誤,有權提審或者指令下級人民法院再審。 是指根據實際需要在特定部門設立的審理特定案件的法院,在我國設軍事、海事、鐵路運輸法院門法院。
軍事法院設三級:基層軍事法院,大軍區、軍兵種軍事法院,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法院。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法院是軍內的最高審級,其職權是:
(1) 審判正師職以上人員犯罪的第一審案件;
(2) 審判涉外刑事案件;
(3) 最高人民法院授權或指定審判的案件以及它認為應當由自己審判的其他第一審刑事案件;
(4) 負擔二審、死刑復核、再審的審判任務。
大軍區、軍兵種軍事法院包括各大軍區軍事法院,海軍、空軍軍事法院,二炮部隊軍事法院,解放軍總直屬隊軍事法院等。這是中級層次的軍事法院,其職權是:
(1) 審判副師職和團職人員犯罪的第一審案件;
(2) 審判可能判處死刑的案件以及上級軍事法院授權或指定審判的案件;
(3) 負擔上訴、抗訴案件的審判。
基層軍事法院包括陸軍軍級單位軍事法院,各省軍區軍事法院,海軍艦隊軍事法院,大軍區空軍軍事法院,在京直屬部隊軍事法院等,其職權是:
(1) 審判正營職以下人員犯罪,可能判處無期徒刑以下刑罰的第一審案件;
(2) 上級軍事法院授權或指定審判的第一審案件。
海事法院是為行使海事司法管轄權而設立的專門審判一審海事、海商案件的專門人民法院。1989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作出《關於海事法院收案范圍的規定》,規定海事法院受理中國法人、公民之間,中國法人、公民同外國或地區法人、公民之間,外國或地區法人,公民之間的海事商事案件,包括5大類14種:
(1) 海事侵權糾紛案件10種。主要有:船舶碰撞損害賠償案件,船舶觸碰海上、通海水域、港口的建築物和設施的損害賠償案件,船舶排放、泄漏有害物質或污水造成水域污染或他船及貨物損害的賠償案件,海上運輸或海上、通海水域、港口作業過程中的人身傷亡事故引起的損害賠償案件。
(2) 海商全國案件15種。主要有:水上運輸合同糾紛案件,水上旅客和行李運輸合同糾紛案件,海員勞務合同糾紛案件,海上救助、打撈合同糾紛案件,海上保險合同糾紛案件等。
(3) 其他海事海商案件11種。主要有:海運、海上作業中重大責任事故案件,港口作業糾紛案件,共同海損糾紛案件,海洋開發利用糾紛案件,船舶所有權、佔有權、抵押權,或者海事優先請求權糾紛案件,涉及海洋、內河主管機關的行政案件,海運欺詐案件等。
(4) 海事執行案件5種。主要有:海洋、內河主管機關依法申請強制執行的案件,當事人申請執行仲裁裁決的案件,依據《承認及執行外國仲裁公約》的規定,當事人申請中國海事法院承認、執行外國或者地區的仲裁機構仲裁裁決的案件,依照中國與外國簽定的司法協助協定,或者按照互惠原則協助執行外國法院裁決的案件等。
(5)海事請求保全案件2種。即訴前申請扣押船舶的案件和訴前申請扣押船載貨物或者船用燃油的案件。
鐵路運輸法院是設在鐵路沿線等的專門人民法院,它主要審判下列案件:
(1) 由鐵路公安機關偵破、鐵路檢察院起訴的發生在鐵路沿線的刑事犯罪案件。
(2) 經濟糾紛案件。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的規定,共有12類,包括:鐵路貨物運輸合同糾紛案件;國際鐵路聯營合同糾紛案件;鐵路系統內部的經濟糾紛案件;違反鐵路安全法規對鐵路造成損害的侵權糾紛案件;鐵路行車、調車作業造成的人身、財產損害,原告選擇鐵路運輸法院起訴的侵權糾紛等。 設於首都北京。它是國家的最高審判機關依法行使國家最高審判權,同時監督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專門人民法院的工作。最高人民法院由院長一人,副院長、庭長、副庭長和審判員若幹人組成。最高人民法院行使下列職權:
(1) 監督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專門人民法院的工作。
對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專門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如果發現確有錯誤,有權提審或者指令下級人民法院再審。
(2) 審判下列案件:
① 法律規定由它管轄的和它認為應當由自己審判的第一審案件。刑事訴訟法規定,它管轄的第一審刑事案件是全國性的重大刑事案件。民事訴訟法規定,它管轄的第一審民事案件和經濟糾紛案件是全國范圍內有重大影響的案件。行政訴訟法規定,它管轄的第一審行政案件是全國范圍內重大、復雜的案件。
② 對高級人民法院、專門人民法院判決和裁定的上訴案件和抗訴案件以及最高人民檢察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出的抗訴案件。
③ 核准判處死刑的案件。
④ 進行司法解釋。即對於人民法院在審判過程中如何具體應用法律、法令的問題進行解釋。
⑤ 領導和管理全國各級人民法院的司法行政工作事宜。
③ 什麼是司法途徑
司法制度是指國家體系中司法機關及其他的司法性組織的性質、任務、組織體系、組內織與活動的原則以及工容作制度等方面規范的總稱。我國的司法制度包括偵查制度、檢察制度、審判制度、監獄制度、司法行政管理制度、人民調解制度、律師制度、公證制度、國家賠償制度等。
主要包括:
① 對執行死刑判決的監督。
執行死刑時,人民檢察院應派員臨場監督、驗明正身,防止錯殺。
② 對監所執行刑罰的監督。
包括減刑、假釋、保外就醫、監外執行緩刑等是否違法的監督。
③ 對看守所和勞動教養的活動是否違法進行監督。
④ 司法所建設工作機制包括哪些內容
鄉鎮司法所承擔的主要工作職能
一、指導管理人民調解工作,參與調解疑難、復雜民間糾紛;
二、承擔社區矯正日常工作,組織開展對社區服刑人員的管理、教育和幫助;
三、指導管理基層法律服務工作;
四、協調有關部門和單位開展對刑釋解教人員的安置幫教工作;
五、組織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工作;
六、組織開展基層依法治理工作,為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提供法律意見和建議;
七、協助基層政府處理社會矛盾糾紛;
八、參與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
九、完成上級司法行政機關和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道處)交辦的維護社會穩定的有關工作。
司法所廉政職責
一、在鄉鎮黨委領導下,按照中央、盛市、縣各級黨委、紀檢監督部門的文件規定和領導指示精神,認真貫徹執行廉潔自律,勤政為民各項規章制度。
二、司法所廉政建設實行所長責任制。所長對全所的廉政情況負責。
三、全所工作人員在履行司法所政務公開各項職責中,應嚴格遵守規章。在指導調委會工作,主持參與調解矛盾糾紛,組織法制宣傳、安置幫教和進行法律服務活動中恪守職業道德和工作紀律。
四、全所工作人員要牢固樹立公僕意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基層社會服務,秉公自律,自覺遵守司法所規章,以熱情的態度對待當事人,不得濫用職權「吃、拿、卡、要」,不得壓制、報復當事人,不得侵犯或限制當事人的訴權和其他法定權利。
五、對廉政自律執行較好的,提請有關部門予以表彰,對執行不力、違法亂紀行為或造成一定社會影響將給予嚴肅處理。
⑤ 司法制度的起源
制度產生及其演變歷程
摘要:在我國五千年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伴版隨著夏朝的建立,司法制權度就隨之誕生了。司法制度的產生與國家的誕生同時代,之後是隨之法制的不斷完善發展而發展的。我國現行的司法制度實質上是基於中國傳統的的大理寺職責是審判,刑部是司法行政,御史台是監察的司法體制和吸收西方近代司法制度中優秀因素進而產生發展的,它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我國社會主義法律制度的發展歷程。因此,探討我國司法制度的產生及其演變歷程對發展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加強法制建設有重要意義。
⑥ 司法實施機制有哪些意義
司法實施機來制的意義和源作用在於:其一,它通過嚴厲懲治公務員的道德敗壞行為,使其為之付出極高的代價,打擊不道德行為主體,從而控制類似行為的發生頻度和廣度。其二,它通過嚴厲懲治公務員的嚴重不道德行為,為維系公務員職業道德的若干禁止性規定,發揮強有力的制約作用,並提供物質上的支持。其三,它還具有整體禁戒、威懾作用,具有特定的導向作用和風氣影響作用。
黨政實施機制和司法實施機制都能夠對公務員職業道德不良行為的發生和發展起禁止、警戒和勸阻的作用。
⑦ 全國司法機制改革涉及司法行政的有哪些
與行政的區別。與行政都是執行法律的個別化的或具體化的行為,統一於廣義的執法活動。但是,行政是實現國家目的的直接活動,而是實現國家目的的間接活動。二者追求的價值目標不同、性質不同、社會功能不同、運行方式不同。
一、從本質上看,權與行政權的有一下區別:
(一)權與行政權追求的價值目標不同。權追求的價值目標是「公正與效率」,在追求公正的同時,兼顧效率、效益等其他價值目標。與權不同,行政權追求的價值目標則是「效率、秩序與公正」,它在追求行政效率、行政秩序的同時,兼顧公正等其他價值目標,但效率和秩序則是行政權追求的首要目標。
(二)權與行政權的性質不同。權是一種判斷權,它是指在訴訟過程中,法官按照預設的法律規則和原則,對雙方當事人之間的爭議事項進行審理,然後作出具有確定力、執行力的裁判結論,從而以權威性、終局性的方式解決爭端的一種國家權力。權作為一種判斷權,它具有中立性和獨立性,要求法官在處理各種爭議時,地位超然,不偏不倚,居中裁判,從而實現權之基本價值追求——公正。行政權的性質則與此不同。行政權是一種處理權,即行政機關依照一定的原則和方式,依自己的單方面意志對行政管理相對人作出某種行政處理決定的權力。行政機關在行使行政權力,作出行政行為時,其本身即為行政法律關系的一方當事人,且在該法律關系中佔有主導地位,因此,行政權不可能具有中立性。
(三)權與行政權的功能不同。權與行政權的社會功能是不同的。權的功能:一是以國家強制力作後盾,通過設置正當程序,強制違反義務的一方當事人履行義務或承擔法律責任,或者對發生爭議的雙方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關系進行確認,使受到損害的一方當事人的權利能夠得以恢復或補救,從而平衡當事人之間的利益沖突;二是通過權對行政權的制約和監督,防止行政機關濫用行政權力侵犯公民個人權利,平衡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因此,權的設立與行使的主要功能是為各種各樣的權利提供一種最終的救濟渠道,並對各種各樣的國家權力施加一種特殊的審查和控制機制,以便為個人提供一種表達冤情、訴諸法律的基本途徑,使得那些為憲法所確立的公民權利能夠得到現實的保護。行政權的功能則在於,通過行政主體的行政管理活動,促使行政管理相對人自覺遵守和維護行政管理法律法規,從而實現行政機關管理社會事務、公共事務的目的。雖然行政權在運行過程中,也會涉及到公民個人權利的保護問題,但由於行政主體在進行行政管理活動時,是以國家利益或公共利益的代表和化身出現的,因此,行政活動所產生的直接的、主要的法律功能便是國家利益和公共利益得到有效維護,保證國家的行政管理秩序不至於因個人的行為而受到破壞。
(四)權與行政權的運行方式不同。權與行政權運行的最主要區別是權的行使具有被動性的特徵。權的被動性是基於公正性的最高價值追求和中立性的需要。中立性要求權的行使必須是被動的而不是主動的,否則就有可能破壞的公正性。權能獨立存在的價值即在於它能充分保證公正性的實現。的被動性要求法院在當事人未提起訴訟時,不能借口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而主動啟動訴訟程序,即使是對當事人的違法行為也不得主動予以追究。當然,權行使的被動性僅僅是訴訟程序啟動時的被動性。權一旦啟動,在訴訟程序中則不一定始終處於消極、被動的狀態。在權啟動後所引起的訴訟法律關系之中,作為權主要內容的審判權將發揮極為重要的主動性作用。而行政權基於及時、有效實施行政管理的需要,其明顯具有主動性的特點。
行政權干預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即使是嚴格實行三權分立的國家,行政權的行使也呈現擴張趨勢。人們普遍認為,對於社會福利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水準的改善,社會環境的治理,以至各種災害的預防和消除,綜合國力的增強,均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與權相反,行政機關不能對違法行為聽之任之,對公民權益遭受侵害視而不見。行政權行使的主動性和擴張性是社會發展之必然。而與這種必然發展趨勢聯系最為密切的是,人們既要求行政機關提供積極有效的服務和良好的福利,又要求對行政權力的擴張和膨脹實施有效監督,並對行政權力侵犯公民權利的行為給予法律救濟的途徑。因此,有權力就有制約,有損害就有救濟,權的運行過程就是對行政權的監督、制約過程。
二、從形式上看,與行政相比,具有如下特徵:
(一)獨立性。在組織技術上,機關只服從法律,不受上級機關、行政機關的干涉。而行政機關實行「首長負責制」,下級機關必須服從下級機關,一級服從一級,全體行政人員必須最終對行政首長負責;
(二)被動性。法律適用活動的慣常機制是「不告不理」,程序的啟動離不開權利人或者特定的提請或訴求,但者從不能主動發起一個訴訟。而行政機關的行政管理,往往具有主動性;
(三)交涉性。法律適用過程離不開多方當事人的訴訟參與:在刑事訴訟中需要控辯雙方的辯駁、質證、對抗;在訴訟中需要原被告雙方的協商、交涉、辯論。而行政權力的行使,更多地是行政機關的命令;
(四)程序性。法律適用過程離不開多方當事人的訴訟參與,者所做的裁判,必須是在受判決直接影響的有關各方參與下,通過提出證據並進行理性說服和辯論,以此為基礎促進裁判的製作。而行政機關也要求嚴格執行實體法和程序法,但行政程序比程序要簡單易行的多。
(五)普遍性。的過程是運用法律解決個案糾紛,將法律適用於個案的過程。案件的解決意味著個別性事件獲得普遍性,普遍性在個別性事件中得以實現。而行政管理對象要復雜的多,具有更多的特殊性。
(六)終極性。法律適用是解決糾紛、處理沖突的最後環節,法律適用結果是最終性的決定。相對其他的糾紛解決方式,成為現代社會中最重要的解決爭端的手段。行政處罰往往不具有終極性,當事人可以提起行政訴訟。
⑧ 落實司法責任制須健全哪些機制
|文落實司法責任制須健全哪些機制
2015年10月08日 14:43 來源網路
梁鳳雲|文(最高法院法官 法學博士)
今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15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責任制的若干意見》(下稱「《意見》」)。9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該《意見》。這一《意見》是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的重大改革舉措,也是今後審判權力運行機制改革的綱領性文件。根據《意見》的規定,本文認為,推動和落實司法責任制,應當建立以下十個方面的機制。
建立司法行政領導法官化的分流機制,做好辦理案件的「老本行」。過去一段時間,院庭長事實上成為承辦案件法官的行政上級,一定程度上存在「判者不審」「審者不判」的現象,導致了裁決者與案件事實之間的疏離。《意見》將院庭長的審判管理權對象一般限定於程序性事項范圍之內,就是要改變過去那種案件「審理者」和「決定者」兩相分離的狀態。司法親歷性要求貫徹直接言詞原則,沒有經歷訴訟過程而簽發法律文書,不僅使訴訟程序失去意義,也使得無人對裁判的質量負責。進入員額的院庭長應當組建審判團隊直接辦理案件,充分發揮其作為資深法官富有審判經驗的優勢,逐步減少或者剝離司法行政管理工作,逐步減少最終廢止案件審批制度,實現「法官上級」和「法官管理者」向「法官」和「裁判者」的轉變。
建立內外部過問獨立記錄的安全機制,架設法官責任的「安全線」。外部干預和內部過問對法官客觀判斷案件事實、公正適用法律,產生了嚴重干擾,切斷了案件事實與法律適用之間的有機聯系。因此,中央決定對干預過問司法的行為實行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制度,就是要讓干預者投鼠忌器、如履薄冰,凈化司法外部和內部環境。依照《領導幹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規定》和《司法機關內部人員過問案件的記錄和責任追究規定》,承辦法官應當對干預、插手、過問的行為進行獨立而全面的記錄、留痕。全面記錄不僅要作為卷宗的必要內容實行零記錄,而且要作為卷宗組成部分永久備查。因內外部干預等而非法官原因直接導致錯案的,不得追究法官責任,保障法官獨立公正辦案。
建立法官會議的糾偏參考機制,築牢辦理案件的「防護牆」。法官審理案件,應當准確認定事實和正確適用法律。但是,司法有其自身的運行規律,重大疑難復雜的案件迭出紛至。為了防止案件法律適用上的重大偏差和不統一,《意見》規定,對於重大疑難案件,特別是對法律適用存在重大分歧的案件,可以提交專業法官會議討論。事實認定問題由法官通過審理活動予以確定,不能提交討論。基於司法的親歷性要求,法官會議的意見只具有咨詢、參考和糾偏意義,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能要求法官和審判團隊必須接受該意見。經過法官會議討論的案件,法官獨立承擔相應責任。
建立法官辦案的協同機制,打好辦理案件的「組合拳」。《意見》強化了合議庭成員對案件質量共同負責的原則。誰審理、誰裁判、誰負責是司法責任制的核心內容。所有法官都要實質性參與閱卷、庭審、評議等審判活動,獨立發表意見,復核並在裁判文書上簽名。合議庭審理的案件,合議庭成員對案件的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共同承擔責任。一般來說,主審法官對裁判結果承擔主要責任,參審法官對裁判結果承擔次要責任。要改變過去那種合議他人承辦的案件時盲目跟風、簡單附和的現象,倒逼參審法官認真閱卷和參與訴訟活動。
建立法官裁量空間的保障機制,確立辦理案件的「邊界線」。司法權是判斷權,裁量權。法官審理案件,是對認定事實和適用法律的裁量和判斷。只要存在裁量和判斷活動,就必然存在裁量空間和判斷餘地。認定事實根據證據規則能夠予以合理說明、適用法律在專業認知范圍內能夠予以合理說明的,屬於法定的司法裁量權范疇,不受法律追究。但是,司法權又是法定權、公權力,其授權源自憲法和人民,必須受到司法責任的約束和限制。對於沒有司法裁量空間(「裁量縮減為零」)而非法裁量的,應當進行責任追究。
建立內部請示的規范機制,完善法律適用的「度量衡」。過去的內部請示制度,實際上是下級法院要求沒有參與訴訟活動的上級法院給予司法判斷結果,是「下審上定」「定者不審」和司法行政化的一種表現。規范內部請示,就是要讓司法責任回歸審理法院。除了法律適用問題外,下級法院不得就個案處理請示上級法院。對於案件確實重大復雜的,依照法律有關管轄的規定,下級法院可以要求移送上級法院審理,必要時上級法院可以提審。對於具有普遍規范意義的法律適用問題,最高人民法院應當通過制定司法解釋方式予以規范。要隨著司法改革的推進,逐步減少乃至最終取消案件請示制度。
建立審判團隊司法責任的明晰機制,築好權力責任的「籬笆牆」。審判團隊既是一個整體,同時內部也應當明確分工。《意見》規定,審判團隊按照分工不同,履行不同的審判職責,承擔不同的審判責任。審判團隊的審判職責是一種分工負責的責任,法官、法官助理、書記員在不同的訴訟階段負有不同的職責,其中法官責任居於核心。相對應的,審判團隊的司法責任實際上是一種按份責任。「先有籬笆牆,後有好鄰居。」司法責任制就是要根據合議庭成員是否存在違法審判行為、情節,合議庭成員發表意見的情況和過錯程度,合理根據各自職責,合理確定各自責任。
建立國家責任與司法責任的銜接機制,設立責任追究的「分流閥」。《意見》明確了審判人員的責任,主要是一種基於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個人過錯責任。根據憲法和國家賠償法的規定,對於生效裁判違法造成他人合法權益損害的,應當承擔相應的國家賠償責任。因此,國家賠償責任和司法責任可能存在競合現象。對於法官履職過程中的非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的損失,應當由國家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法官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錯案的,也應當由國家先行予以賠償;國家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之後,應當向責任者追償。
建立錯案追究的同行評議機制,合理確定法官履職盡責的「護身符」。《意見》確定了終身追責和司法豁免制度。古法曰,罪當重而端輕,當輕而端重,是謂不直。法官應當對其履行審判職責的行為承擔責任,在職責范圍內對辦案質量終身負責。法官在審判工作中,故意違反法律法規的,或者因重大過失導致裁判錯誤並造成嚴重後果的,依法應當承擔違法審判責任。法官是以法律為業的專業人員,既不能故意任性裁判,也不能違反普通人的注意義務出現重大過失而導致錯案冤案。由於刑事、民事、行政案件的專業性,由於「錯案」標準的復雜性,對於錯案的判斷,應當實行同行評議,避免出現外行評議內行現象。條件成熟時,最高人民法院應當設立全國統一的,由資深、公正的法官組成的法官懲戒委員會。
建立法官固定期限自動晉升增資機制,確立法官履職盡責的「定心丸」。司法責任制與司法保障制相輔相成,沒有司法保障的司法責任,無法令人信服。從世界范圍來看,由於法官維護社會公正的仲裁者地位,由於其司法親歷者和裁判者的身份,各國均給予法官獨立而尊崇的社會地位。設立法官固定期限自動晉升機制,實際上割斷了法官與上級司法官員之間可能的依附關系,可以避免法官為了晉升而犧牲司法公正,可以避免法官為了級別待遇而逢迎上級,可以避免法官為了五斗米折腰。法官有了職級和工資待遇保障,就會自覺珍惜法官榮譽和自覺維護法官身份,有助於法官排除外部干預、內部過問,有助於法官獨立思考、獨立判斷,有助於法官積極辦案、公正辦案。
⑨ 簡述西周的司法制度
西周的司法制度:
1.司寇
天子是最高裁判者。中央設大司寇,負責實施法律法令,輔佐周王行使司法權。大司寇下設小司寇,輔佐大司寇審理具體案件。大、小司寇下設專門的司法屬吏。此外,基層設有士師、鄉士、遂士等負責處理具體司法事宜。
2.具體的訴訟制度
(1)西周時期的「獄」與「訟」
民事案件→訟→聽訟刑事案件→獄→斷獄
(2)「五聽」
「五聽」制度指判案時判斷當事人陳述真偽的五種方式,即通過觀察當事人的言語表達、面部表情、呼吸、聽覺、眼睛與視覺確定其陳述真假,說明西周時已注意到司法心理問題並將其運用到審判實踐中。具體內容是:①辭聽:理屈則言語錯亂;②色聽:理屈則面紅;③氣聽:理屈則喘息;④耳聽:理虧則法官的話聽不清;⑤目聽:無理則雙目失神。
(關鍵詞記憶:辭、色、氣、耳、目)
(3)「五過」
是西周有關法官責任的法律規定。「五過」的具體內容是:①惟官,畏權勢而枉法;②惟反,報私怨而枉法;③惟內,為親屬裙帶而徇私;④惟貨,貪贓受賄而枉法;⑤惟來,受私人請托而枉法。
凡以此五者出入人罪,皆以其罪罪之。
(關鍵詞記憶:官、反、內、貨、來)
(4)「三刺」制度
西周時凡遇重大疑難案件,應先交群臣討論,群臣不能決斷的,再交官吏們討論,還不能決斷的,交給所有國人商討決。該制度是「明德慎罰」思想在司法實踐中的體現。
⑩ 司法和司法制度的區別
司法制度是指國家體系中司法機關及其他的司法性組織的性質、任務、回組織體系、組答織與活動的原則以及工作制度等方面規范的總稱。我國的司法制度包括偵查制度、檢察制度、審判制度、監獄制度、司法行政管理制度、人民調解制度、律師制度、公證制度、國家賠償制度等;
司法是指國家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依照法定職權和法定程序,具體運用法律處理案件的專門活動;
所以說司法與司法制度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