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的危險源

刑法的危險源

發布時間: 2022-02-19 10:14:20

1. 《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監督管理暫行規定》修改了嗎

《國家安全監管總局關於廢止和修改危險化學品等領域七部規章的決定》已經2015年3月23日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局長辦公會議審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15年7月1日起施行。

(一)對《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監督管理暫行規定》作出修改。
1.將第三十二條修改為:「危險化學品單位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責令限期改正,可以處10萬元以下的罰款;逾期未改正的,責令停產停業整頓,並處10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2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一)未按照本規定要求對重大危險源進行安全評估或者安全評價的;
「(二)未按照本規定要求對重大危險源進行登記建檔的;
「(三)未按照本規定及相關標准要求對重大危險源進行安全監測監控的;
「(四)未制定重大危險源事故應急預案的。」
2.將第三十三條修改為:「危險化學品單位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責令限期改正,可以處5萬元以下的罰款;逾期未改正的,處5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1萬元以上2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停產停業整頓;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一)未在構成重大危險源的場所設置明顯的安全警示標志的;
「(二)未對重大危險源中的設備、設施等進行定期檢測、檢驗的。」
3.刪去第三十四條第七項。
4.增加一條,作為第三十五條:「危險化學品單位未按照本規定對重大危險源的安全生產狀況進行定期檢查,採取措施消除事故隱患的,責令立即消除或者限期消除;危險化學品單位拒不執行的,責令停產停業整頓,並處10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2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
5.將第三十五條改為第三十六條,修改為:「承擔檢測、檢驗、安全評價工作的機構,出具虛假證明的,沒收違法所得;違法所得在10萬元以上的,並處違法所得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或者違法所得不足10萬元的,單處或者並處10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2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給他人造成損害的,與危險化學品單位承擔連帶賠償責任;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對有前款違法行為的機構,依法吊銷其相應資質。」

2. 刑法規定犯罪構成的要素包括哪些內容

任何一種犯罪的成立都必須具備四個方面的構成要件,即犯罪客體、犯罪客觀方面、犯罪主體、犯罪主觀方面的構成要件。這四個方面用來分析犯罪,所回答的問題就是:侵犯了什麼怎樣侵犯的誰侵犯的由於什麼侵犯的分析犯罪構成,不外乎從這四個方面去分析查明構成要件。

(一)犯罪主體。是指實施犯罪行為的人。每一種犯罪,都必須有犯罪主體,有的犯罪是一個人實施的,犯罪主體就是一人,有的犯罪是數人實施的,犯罪主體就是數人。根據刑法規定,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實施犯罪的,構成單位犯罪,因此,單位也可以成為犯罪主體。

(二)犯罪的主觀方面。是指犯罪主體對其實施的犯罪行為及其結果所具有的心理狀態。犯罪主觀方面的心理狀態有兩種,即故意和過失。比如犯盜竊罪,犯罪人希望將他人財物竊為己有;犯故意傷害罪,犯罪人希望造成他人身體受到損傷的結果。

有的犯罪是過失性質的,如失火罪,犯罪人就具有疏忽大意的心理狀態。在單位構成犯罪的情況下,該單位對犯罪行為負有責任的人員也同樣具有主觀心理狀態。

(三)犯罪的客觀方面。是指犯罪行為的具體表現。比如犯詐騙罪,犯罪人具有虛構事實、欺騙他人的行為,販毒罪具有販賣毒品的行為,等等。

(四)犯罪客體。是指刑法所保護而被犯罪行為所侵害的社會關系。犯罪客體和犯罪對象是不同的,犯罪對象是犯罪行為所直接針對的對象,如殺人罪、傷害罪,犯罪對象是具體的被害人,而犯罪客體是指刑法所保護的公民人身權利不受非法侵害的這種社會關系。

(2)刑法的危險源擴展閱讀:

刑法規定犯罪構成有著重大的意義:

第一,為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責任提供根據。

第二,為劃分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界限提供標准。

第三,為無罪的人不受非法追究提供法律保障。

因此,嚴格按照刑法規定分析犯罪構成,這是社會主義法治原則所要求的。

3. 危險源辨識中的重大風險是安全生產法中重大危險源嗎

危險源辨識中的重大風險不是安全生產法中重大危險源,區別如下:

1、定義不同

重大危險源是國際概念,是指長期地或臨時地生產、加工、搬運、使用或儲存危險物質,且危險物質的數量等於或超過臨界量的單元。

重大風險源是進行危險源識別評價後達到一定的數值後構成的,不是一個正規概念。在雙重預防體系中,把危險源的風險值大於320的風險定為重大風險。要麼極易出現事故,要麼造成後果嚴重,要麼兩者兼有。

2、轉化不同

重大危險源是指客觀上明確已構成危險的事物或因素;重大風險源是指目前暫無跡象表明已構成危險,但有較大的可能構成危險的事物或因素。重大危險源不一定具有重大風險,具有重大風險的危險源也不一定是重大危險源。

《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

第一百零七條

有關地方人民政府、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對生產安全事故隱瞞不報、謊報或者遲報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第一百零八條

生產經營單位不具備本法和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標准或者行業標准規定的安全生產條件,經停產停業整頓仍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予以關閉;有關部門應當依法吊銷其有關證照。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重大危險源

4. 刑法中的危險犯有哪些

您好,危險犯是與實害犯相對應的概念:以對法益的實際侵害作為處罰根據的犯罪,稱為實害犯;以對法益發生侵害的危險作為處罰根據的犯罪,是危險犯。
刑法典在危害公共安全罪中有多個條文規定了危險犯,放火罪、決水罪、爆炸罪、投放危險物質罪、破壞交通工具罪、破壞交通設施罪、破壞易燃易爆設備罪、暴力危及飛行安全罪、生產、銷售不符合標準的醫用器材罪等,都是典型的危險犯,它們是因為使用的犯罪方法特別危險或者侵害的對象特殊而受到刑罰處罰。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5. 刑法上的意外事件如何解釋

刑法上的意外事件,是指行為雖然造成了損害結果,但行為人不是出版於故意或者過權失,而是由於不能預見的原因造成的。
意外事件具有三個特徵:一是行為人的行為客觀上造成了損害結果;二是行為人主觀上沒有故意或者過失;三是損害結果由不能預見的的原因所引起。「不能預見」是指當時行為人對其行為發生損害結果不但沒有預見,而且根據其實際能力和當時的具體條件,行為時也根本無法預見。從認識因素上來講,行為人沒有認識到其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從意志因素上來講,行為人對危害結果的發生持反對態度。
我國刑法規定,無過錯的意外事件,不構成犯罪,不承擔刑事責任。

6. 刑法的各種危害行為

刑法上危害行為: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
【法律依據】
《刑法》第十三條
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7. 有關刑法的 刑法意義上的危害行為

其實危害行為一般表現在客觀方面,你所說的其實主要是故意,過失,意外事件,和酒後是否免責的問題,故意是一個比較簡單的問題,我試著分析一下過失,意外事件和酒後主客觀的相關法理和分析,重點是過失,1,到這里必須提到過失,過失犯罪的概念就不說了,只說其處罰的必要性,行為人在過失犯罪中主觀上是有罪過的,所以其行為應當界定為犯罪並應配置相應的法定刑,這主要是因為其違反注意義務的行為是在自由意志的支配下實施的,意志自由是對過失犯罪可以配置法定刑的先決條件,沒有意志自由就沒有行為責任,犯罪過失不同於犯罪故意,行為人既不希望也不放任危害結果的發生,在這種情況下,行為人選擇了導致危害結果的行為似乎是不自由的、甚至是不情願的,但是,這種不自由是由於行為人自身的過錯造成的,是以行為人能夠正確認識自己行為的性質為前提的,「過失並不是無因而致的事件,乃是重要的心理活動。在客觀現實為行為人提供了預見並避免危害結果的充分條件的情況下,行為人是否能夠預見並避免危害結果,完全取決於他是否願意發揮自己實際具有的主觀能動性,只要行為人履行了注意義務就完全可以認識行為的危害結果,避免實施這種行為。顯然,正是在意志相對自由的基礎上,法律才可能而且必須要求公民認真履行注意義務,避免危害結果的發生。在疏忽大意過失中,行為人依其自身條件如不懈怠肯定會對結果有所認識;在過於自信過失中,行為人在已有認識的前提下如謹慎行事,危害結果肯定不會發生。在這兩種過失犯罪中,行為人對結果都持不注意或不充分注意的心態,這種心態實際上是潛意識的東西表現為行為人對法律或道德、常識所要求的注意義務的忽視或違反-即疏忽或輕信,這就是過失犯罪主觀方面的意識因素,從意志因素上講,在過失犯罪中,行為人有認識上和選擇上的自由,其完全可以選擇適當的行為來排除結果的發生。然而,由於違反注意義務的心理事實的存在,行為人最後選擇了導致危害結果發生的行為,所以,對過失犯罪配置法定刑就有了主觀上的依據。所以,對過失行為論罪科刑,危害結果始終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只有當危害結果達到相當的嚴重程度時,才能追究刑事責任。2,關於意外事件:刑法規定:意外事件,是指行為在客觀上雖然造成了損害結果,但不是出於故意或者過失,而是由於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預見的原因所引起的,這種情況,就叫做意外事件。所謂不能抗拒的原因,是指行為由於遇到不可抗拒的力量,無法避免損害結果的發生,以致造成損害結果,這種不可抗力的來源有的來自於自然界,有的來自於他人的行為或本人的生理障礙,以及可能的其他主客觀情形,3,酒後犯罪相關:刑法第18條所規定的「醉酒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是從法學標准,從防衛社會不受侵犯的層面作出的規定,而不是從醫學層面作出的規定。從醫學層面考慮,嚴重醉酒的人,可能陷入意識模糊甚至失去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刑法第18條只規定了醉酒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的法律標准,但未認定在醉酒情況下的故意或過失。這一規定表明醉酒不能成為酒後犯罪的無罪或罪輕的辯護理由,但對酒後犯罪的罪名如何認定未作出明確規定,刑法規定醉酒的人犯罪不僅要負刑事責任,而且也不能從輕處罰,原因在於醉酒的人,盡管在某種程度上有所減弱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但他並未完全喪失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其在醉酒狀態下實施的犯罪行為,亦並未離開自己主觀意志的支配。根據刑法第14條和第15條關於故意犯罪和過失犯罪的規定來認定被告人的心理態度。如果行為人在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過程中對自己行為的危害性及其後果是明知的,並希望或放任其發生的,即為故意,否則,應推定為過失。

8. 刑法中的八大類犯罪是指哪八類

八類重大刑事犯罪是:
八個罪名,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人,也要負刑事責任。回

具體包括:

1.故意殺人;

2.故意傷害答致人重傷或者死亡;

3.強奸;

4.搶劫;

5.販賣毒品;

6.放火;

7.爆炸;

8.投毒罪。

熱點內容
法學背書知乎 發布:2025-02-05 10:16:42 瀏覽:815
生活中行政法事例 發布:2025-02-05 10:08:49 瀏覽:990
省司法廳張敏 發布:2025-02-05 10:08:43 瀏覽:375
公司監事需不需要負法律責任 發布:2025-02-05 10:03:50 瀏覽:68
日本古代刑法圖片 發布:2025-02-05 10:03:05 瀏覽:104
司法考試考點組 發布:2025-02-05 09:29:15 瀏覽:780
術前簽字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05 09:27:47 瀏覽:399
法院康翻身 發布:2025-02-05 09:25:35 瀏覽:856
崇陽人民法院 發布:2025-02-05 08:55:02 瀏覽:47
雨水污水分流法規 發布:2025-02-05 08:48:05 瀏覽: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