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的價值觀
㈠ 民法典的重要意義
法律分析:根據我國法律規定,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條 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第二條 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第三條 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第四條 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㈡ 民法典意義
一、《民法典》頒行的政治意義
《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及其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民法典》踐行了這一理念,有助於推動我國國家治理能力,提升我國政治文明水平。
二、《民法典》頒行的經濟意義
民法內生於商品經濟,若不存在商品經濟,民法就幾乎沒有存在的價值。現代民法的核心理念、制度和規則,早在羅馬私法中就基本定型;羅馬私法的最大貢獻就在於它為商品經濟提供了世界性的規則,是商品經濟運行規律的法律表達。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也是從民法典與市場經濟的關系角度,提出了「加強市場法律制度建設,編纂民法典」的要求。
三、《民法典》頒行的社會意義
民法是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已成為各界共識。它為個體提供安身立命之本、待人接物之方。民事生活是一個社會最本真的人類活動,是社會之所以成為社會的根由。社會生活是私權利運行的狀態、過程和結果,以私人自治為中心。在《民法典》采民商合一的立法體系下,社會生活既包括市場經濟活動,也包括市場經濟以外的純粹民事活動。《民法典》頒行對社會的意義主要體現在如下兩方面。
四、《民法典》頒行的文化意義
民法典的編纂是形成並表達民族共識的過程,立法者求同存異,消除各種文化隔閡,尋求最大公約數。從域外經驗看,民法典編纂的共同目的之一,是以國家意志總結和表達民族的思維方式和生活規則,彰顯民族共同的價值觀和道德感,強化民族認同,增強民族凝聚力。正如19世紀阿根廷法學家阿爾伯迪所說,「民法的任何概念都是民族團結的概念。」美國著名法學家龐德曾建議,中國民法典編纂不能唯國外法理馬首是瞻,而必須結合中國固有文化、社會土壤的實際情況。對新中國民法典的編纂,國外有學者也表示過這種擔憂:立法者全面移植域外民法典,而罔顧中國特色包括文化特色。其實,我國《民法典》編纂的啟動之際,立法者就明確主張,民法典應大力弘揚民族精神。《民法典》的諸多規則體現了對各民族固有文化的尊重,如對地方習慣的尊重等;同時將傳統優秀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熔於一爐,對人類共同文化精華保持開放態度。這都有助於在新形勢下強化民族認同,建構民族法律共同體,鞏固民族大團結。
五、《民法典》頒行的生態意義
傳統民法典並不關注生態環境保護,立法者也並不認為這是個嚴峻的問題。在21世紀,生態危機已成為全球性危機,黨和國家非常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將其作為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此外,《民法典》的其他分編也強化了對生態的保護。如合同編將生態保護作為合同當事人的法定義務(第509條),同時在買賣合同、供用電合同、運輸合同等有名合同中規定了當事人的生態保護義務。分則編的這些規定落實了生態保護原則的要求,將在各個領域起到遏制生態惡化的作用。
結論
《民法典》編纂的全部意義,最終可歸結為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即培育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現代公民,建構自由、平等、公正、和諧的美好社會,實現富強、民主、文明、法治的強大國家。傳統範式民法典編纂的主要目的在於通過統一的民法典,促進民族國家和國內統一市場的建設,正或許是《民法典》與傳統範式民法典最大的區別所在,也是《民法典》被寄予厚望的根本原因。
㈢ 民法典的指導思想和意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中國截至目前體量最為龐大的法律,被譽為「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我國《民法典》是保護公民私權利的法律匯總,從某種意義上講,《民法典》就是公民民事權利的宣言書和保障書,作為事關每個公民「從胎兒到身故後五十年」漫長歲月切身利益保障的法律,《民法典》與每個人的生活工作休戚相關。大到國家所有制、土地制度、小到普通百姓的鄰里糾紛、婚姻家庭、生產經營、個人信息保護、私有財產權利保護都可以《民法典》中找到依據。《民法典》不僅能統一民事法律規范,消除法律之間的矛盾和沖突,而且可以助力國家治理能力的提升。
民法典是市民生活的基本行為准則,是法官裁判民商事案件的基本依據。翻開歷史的畫卷,從1954年到2017年民法典走過了漫長的道路,一部「法」的誕生伴隨著中國社會60多年跌宕起伏的發展,伴隨著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飛躍」。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以「人民至上」絕不動搖,為「人民幸福」保駕護航。
從生活的雞毛蒜皮到人生終身大事,更新服務零距離。從生活中的充值、「霸座」到結婚登記、夫妻債務等,從細節中為人民群眾的「錢袋子」「米袋子」保駕護航,為人民群眾打開幸福之門提供有力保障。
民法典是一部真正屬於中國人民的法典,使命是打造公平正義環境。民法典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為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供了日常遵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的幸福感滿意度不斷加強。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社會矛盾變化的過程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驅動下的創新創造,在這個過程中,「法」提供了堅強的法治保障。
從一個人懵懂時為游戲充值,再到初入社會時網貸平台的「利滾利」,再到見義勇為時不慎造成的損害,再到接到無數垃圾簡訊的維權,這些看似生活中的「小事」,卻記錄了中國社會發展的歷程,展現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不斷完善,體現了中國社會矛盾的轉化過程。在「小明」生活的點滴中,是「一枝一葉總關情」的人民情懷,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成果展現。民法典讓社會更加公平發展,讓群眾步入幸福安康的生活。
㈣ 民法典的本質特徵
民法作為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與人身關系的法律,在各國法律體系中都占據著重要地位。「民法」一詞有著多種含義,應分別從實質意義與形式意義兩個方面加以理解。形式意義上的民法就是指民法典。實質意義上的民法是指所有調整民事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包括民法典和其他民事法律、法規。在我國,雖無民法典,但有做為民事基本法的《民法通則》、《合同法》、《擔保法》、《物權法》,以及大量的單行民事法律和法規,因此,我國雖不存在著形式意義上的民法,但實質上的民法是存在的。《民法通則》第2條從民法調整的對象和任務的角度,給我國民法下了一個定義,即我國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它具有以下本質和特徵:
(一)民法是私法
民法是私法的核心部分。私法領域奉行私法自治,民事主體有權在法定的范圍內根據自己的意志從事民事活動,通過法律行為構建其法律關系。民法是私法表明民事法律規范的主體為任意性規范,當事人的約定優先於法律的規定。
除民法之外,民事訴訟法、國際私法等,也應當屬於私法的組成部分。
(二)民法是權利法
民法最基本的職能在於對民事權利的確認和保護,這就使民法具有權利法的特點:A、民法始終以保護權利為己任;B、現代民法體系的構建是以權利為基本的邏輯起點;C、民法通過權利確認當事人的行為規則;D、民法通過救濟手段確認權利。
(三)民法是實體法,既是行為規范又是裁判規則
民法作為行為規范,具有確立交易規則和確立生活規則兩個方面的功能。行為規范在邏輯上必然是裁判規范,否則行為規范就失去了其誘導人們從事行為的功能。但裁判規范並不必然是行為規范,例如民法關於權利能力的規定等就不是行為規范。裁判規則可以間接地促使當事人對自己的行為作出合理的安排,從而積極地作用於行為規范。
(四)民法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
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這就意味著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離不開民法的支持,同時民法制度也應當按照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來構建,符合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律。首先,從歷史上看,民法始終與商品經濟或市場經濟的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其次,從民法的內容來看,民法調整的財產
關系實際上主要就是財產歸屬關系和財產流通關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財產歸屬關系也是服務於財產交易關系的,而交易也是最終成為財產歸屬的轉換。與之相適應,形成了以調整財產所有和財產交換為目的,由民事主體、物權、債和合同等制度組成的具有內在聯系的民法體系。如果我們要確認我國的經濟是平等等價、自由竟爭,由市場引導生產要素自由流轉和組合的市場經濟,那麼就應當充分貫徹意思自治、誠實信用、鼓勵交易、公平正義等基本價值理念,需要盡量減少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干預,對民事主體的權利提供充分的保障。所以市場經濟的成熟很大程度上是以民商事規則的成熟為標志的。
(五)民法是市民社會的基本法
市民社會原指伴隨著西方現代化的社會變遷而出現的、與國家相分離的社會自治組織狀態。黑格爾首先提出之一概念,提出了政治國家和市民社會的分離和對立。
由於市民社會從政治國家中的分離,民法作為市民社會的基本法也相應的產生、發展。現代社會中每個社會成員,他既是市民社會的成員,也是國家的公民。其以市民社會成員的身份為實現自己的權利,而與他人達成各種民事關系,必然要求獲得民法上的保護。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民法是市民社會的權利典章,是市民社會中民事權利的保護神。而市民社會的關系都要求通過民法的調整以實現市民社會的正常秩序。在建立和完善我國市民社會的過程中,需要通過確立完善的民法制度來加以推動,並通過民法來規范市民社會,並大力弘揚市民社會的基本價值理念,加大對個人自由權利的保障。
㈤ 民法典的主要特點
認識要注意把手法嗯,如果有違反法律法規的一些規定,嗯一視同仁嗯,都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都會受到應有的懲罰。
㈥ 中國民法典的作用
民法典的作用是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條 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㈦ 民法典的作用
法律分析:《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作用:1、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現實需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為了更好的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3、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4、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維護經濟秩序,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條 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㈧ 簡述頒布民法典的意義
民法典頒布的意義是:
1、《民法典》的頒布是新時代中國立法進程的重大工程。《民法典》的編纂與出台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進程中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重要里程碑,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依法維護人民權益、推動我國人權事業發展,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大意義。
2、《民法典》的頒布是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的必然要求。《民法典》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制度載體,很多規定同有關國家機關直接相關,直接涉及公民和法人的權利義務關系。國家機關履行職責、行使職權必須清楚自身行為和活動的范圍和界限。各級黨和國家機關開展工作要考慮《民法典》規定,不能侵犯人民群眾享有的合法民事權利,包括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同時,有關政府機關、監察機關、司法機關要依法履行職能、行使職權,保護民事權利不受侵犯、促進民事關系和諧有序。《民法典》實施水平和效果,是衡量各級黨和國家機關履行為人民服務宗旨的重要尺度。
3、《民法典》的頒布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必由之路。民法是權利法。以人民為中心,就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的權利。人民的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主要體現在內容各異的權利當中,人民的權利得到了實現、維護和發展,其根本利益也就得到了保障。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條 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第十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民事活動,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㈨ 民法典的重大意義 七個方面
具體有以下意義:
1、《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大成果。
2、民法典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基礎性法律
3、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依法維護人民權益、推動我國人權事業發展。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都具有重大意義。
4、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保障人民權益實現和發展的必然要求。
5、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鞏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必然要求
6、是提高我們黨治國理政水平的必然要求
7、民法典實施水平和效果,是衡量各級黨政機關履行為人民服務宗旨的重要尺度。
(9)民法典的價值觀擴展閱讀:
民法典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基礎性法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不斷開創依法治國新局面,將我國社會主義法治與依法治國理論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法治社會是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建設的社會根基,只有築牢這一根基,才能協調推進「三個一體建設」。民法典系調整人民群眾、各行各業社會生活與經濟生活的基本法,被譽為「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其頒布施行應成為全面加強法治社會建設的重要契機。
參考資料來源:中新網-充分認識民法典的重大意義 全面加強法治社會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