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中的精神病人

刑法中的精神病人

發布時間: 2022-02-19 15:56:26

A. 精神病患者觸犯刑法怎樣判決

這個刑法規定,精神病者不負刑事責任,但其監護人要負刑事附帶的民事責任。

B. 精神病觸犯法律會怎麼處理

精神病人觸犯法律不承擔法律責任,具體如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第十三條 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

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徵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十八條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政府強制醫療。 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醉酒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2)刑法中的精神病人擴展閱讀:

精神病人的監護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第十七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由下列人員擔任監護人:

(一)配偶;

(二)父母;

(三)成年子女;

(四)其他近親屬;

(五)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願意承擔監護責任,經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同意的。

對擔任監護人有爭議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在近親屬中指定。對指定不服提起訴訟的,由人民法院裁決。

沒有第一款規定的監護人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擔任監護人。

C. 完全負刑事責任的精神病人有哪些

� 依據我國刑法第18條的規定和有關的司法精神病鑒定實踐及司法實踐經驗,應完全負刑事責任的責任能力完備的精神障礙人包括以下兩類: 一 精神正常時期的「間歇性精神病人」 根據我國現行刑法第18條第2款的規定,「間歇性精神病人」 在精神正常的時候實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為的,其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即責任能力完全具備,不符合無責任能力和限制責任能力所要求的心理學(法學)標准,因而應當對自己所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行為承擔刑事責任。這里,間歇性精神病人精神正常的時候,是指上述某些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徹底緩解期,以及某些陣發性精神病(如癲癇性精神病)的非發病期。結合案例1的情況來看,某甲雖系間歇性精神病患者,但是其傷害其妻致死的行為,是在其精神正常時候所為,因此應當負故意傷害致死的刑事責任。 「間歇性精神病」不是我國臨床精神醫學和司法精神病學所使用的專業術語,而是刑事立法根據社會公眾的日常觀念,在我國多次刑法草案中以及現行刑法典中使用的一個法律術語。現行刑法第18條第2款明文規定:「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我國司法精神病學一般認為,刑法中所說的「間歇性精神病」,是指具有間歇發作特點的精神病,包括精神分裂症、躁狂症、抑鬱症、癲癇性精神病、周期精神病、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癮症性精神病等。 二 大多數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礙人 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礙人,大多數並不因精神障礙使其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喪失或減弱,而是具有完備的責任能力。這類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礙人,既不符合刑法第18條第1款規定的無責任能力的醫學和心理學標准,也不符合刑法第18條第3款規定的限制責任能力的精神障礙人減免處罰的原則,因而不能對其行為不負刑事責任,也不能對其行為負減輕的刑事責任,而應責令行為人對其危害行為依法負完全的刑事責任。例如,對神經官能症、變態人格、同性戀、性虐待癖、戀童色情,以及輕微精神發育不全(愚笨)等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礙患者,我國司法精神病學理論和鑒定經驗認為,其中大多數都具備完全的責任能力,這類人對其危害行為應依法負完全的刑事責任。 按照我國司法精神病學,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礙的主要種類有: ⑴各種類型的神經官能症,包括癔症、神經衰弱、焦慮症、疑病症、強迫症、恐怖症、神經症性抑鬱等,但癔症性精神錯亂除外; ⑵各種人格障礙式變態人格(包括器質性人格障礙); ⑶性變態,包括同性戀、露陰癖、窺淫癖、戀物癖、戀童癖、性虐待癖等; ⑷情緒反應(未達到精神病程度的反應性精神障礙); ⑸未達到精神病程度的成癮葯物中毒與戒斷反應; ⑹輕躁狂與輕性抑鬱症; ⑺生理性醉酒與單純慢性酒精中毒; ⑻腦震盪後遺症、癲癇性心境惡劣以及其他未達到精神病程度的精神疾患; ⑼輕微精神發育不全。 但在少數情況下,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礙人也成為限制責任能力人甚至無責任能力人,從而可以減輕刑罰或者不負刑事責任。例如,有的論著主張,對性變態人中的露陰癖、窺淫癖、戀物癖者,因其自控能力往往有明顯的減弱,應評定為部分(即減輕)責任能力;有些論著還指出,在極少數情況下,變態人格者是在病理信念的支配下實施危害行為的,其責任能力有所減弱甚至完全喪失,對此種變態人格者的危害行為應減免其刑罰或消除其刑事責任。

D. 中國的刑法關於精神病人違法的規定

1、可以從輕、減輕
2、全文「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E. 中國刑法什麼樣的精神病可以被取保候審

是否能夠取保候審,要看是否符合取保候審的條件,與是否精神病人沒有必然聯專系。根據《刑法》的規定屬,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除此之外,精神病人犯罪都需要承擔刑事責任。至於能否取保候審,還要根據犯罪的性質、情節輕重等綜合判斷,如果符合法律規定的取保候審條件,就可以取保候審,否則不能取保候審。

其中法律規定,可能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採取取保候審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的犯罪嫌疑人可以取保候審。由於精神病人的精神狀態往往不太容易控制,因此,相同條件下,精神病人取保候審的難度要大一些。

(5)刑法中的精神病人擴展閱讀:

《刑事訴訟法》第六十五條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審:

(一)可能判處管制、拘役或者獨立適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採取取保候審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的;

(三)患有嚴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懷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採取取保候審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的;

(四)羈押期限屆滿,案件尚未辦結,需要採取取保候審的。

F. 刑事責任能力的意義是什麼,刑法中精神病范圍如何確定

刑事責任能力應當是指行為當時的犯罪能力,即責任應答的能力,而並非刑罰適應能力。
在現行的《刑法》第18條規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政府強制醫療」;「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刑法中一直沿用的是「精神病」這一概念,且在長期的司法實踐中也一直引用「精神病」這一概念。然而在精神醫學中,對於很多精神障礙還沒有本質的認識,存在著許多不同的模式和解釋,因而對精神病一詞的理解與使用也未完全統一。隨著精神醫學的發展和對有關精神障礙研究的深入,對精神病概念的理解和使用也隨之不斷變化。精神病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精神病」一詞泛指各種以精神活動障礙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疾病,在涵義上等同於「精神疾病」或「精神障礙」,只是從程度上將精神分裂症、偏執狂等這類嚴重的精神障礙稱為「重性精神病」,而把神經症、人格障礙等較輕的精神障礙稱為「輕性精神病」。狹義的精神病概念種屬於精神障礙的概念,是指具有特定的病理基礎,精神活動異常達到相當嚴重的程度並持續達一定時間的精神障礙。而精神障礙是之各種由於大腦功能失調而產生的以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等精神活動出現不同程度障礙為主要表現的疾病的總稱。

G. 刑法對精神病人犯罪如何處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對承擔刑事責任的主體,除年齡上的限制外,還規定了一些特殊情況,如刑法第十八條規定的有關精神病人是否承擔刑事責任、如何承擔刑事責任的幾種情況。《刑法》第十八條將精神病人的刑事責任問題區分為三種情況,即完全的精神病人、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
1、根據《刑法》規定,對於完全的精神病人,即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實施了刑法規定的危害行為,造成危害結果的,不負刑事責任。這是因為精神病人的危害行為,缺乏犯罪構成的主觀要件,精神病人由於不具有辨別是非、判斷善惡以及對自己行為的控制能力,他對自己的行為,就談不上故意或過失,沒有主觀上的罪過。
同時,對犯罪人判處刑罰,也是為了對其進行教育改造,而這對於精神病人來說,也沒有實際意義。按照刑法規定,要確定犯罪人是不是完全的精神病人,必須經過法定程序進行鑒定,即經過醫學鑒定確認其危害結果是在行為人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發生的。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對於精神病人的醫學鑒定,由省級人民政府指定的醫院進行,鑒定人進行鑒定後,應當寫出鑒定結論,並且由鑒定人簽名,醫院加蓋公章。
並規定,鑒定人故意作虛假鑒定的,應當承擔法律責任。對於經法定程序鑒定屬於完全不能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不負刑事責任的,刑法規定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強制治療。這一規定有利於維護社會治安秩序。對於實施犯罪行為的精神病人,不能因不承擔刑事責任而放任不管,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有責任加以看管或進行治療,防止其再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在有的情況下,如有的精神病人有嚴重的暴力傾向,即通常所說的「武瘋子」,其家屬或監護人確實難以管束,進行治療也缺乏經濟條件,為防止發生傷害事件,可以由政府進行強制性的治療。
2、對於間歇性的精神病人犯罪,依照刑法的規定,在其頭腦清醒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對尚未完全喪失辨認和控制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3、通過精神病人的監護人來履行賠償。已經成年的精神病人,且其屬於限制刑事責任能力及完全無刑事責任能力的這類精神病人,下列人員擔任監護人:配偶、父母、成年子女、其他近親屬以及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等。沒有以上監護人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擔任監護人。如果精神病人殺了人,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可以向上述具有監護義務的個人或單位提出民事賠償要求或追加他們為民事被告。

H. 精神正常時期的間歇性精神病人是否是我國刑法中屬於限制責任能力的人

限制刑事責任能力人:是指刑法中規定具有承擔刑事責任的能力,但可以從輕或減輕處罰的主體。

中文名

限制刑事責任能力人

能力

刑事責任

主體

可以從輕或減輕處罰

類別

法律

刑法規定的限制刑事責任能力人包括四種情況:

1、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不包括14周歲以下的,14以下是完全無刑事責任能力)。我國《刑法》規定,對於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即除了上述8種罪外,該年齡段人不負有刑事責任。同時《刑法》明確規定:「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2、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能力的精神病人(完全喪失辨認和控制能力的精神病人屬於完全不負刑事責任階段)可以從輕減輕處罰。

3、 已滿75周歲者。該年齡段的人故意犯罪可以從輕減輕處罰,過失犯罪應當從輕減輕處罰。

4、 生理缺陷者(聾啞人、盲人)可以從輕減輕處罰或免除處罰。

I. 刑法對於精神病是怎麼認定的

刑法第十八條

1.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內,經法定容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政府強制醫療。

2. 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3. 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4. 醉酒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5. 確定是否為精神病人,要由省級人民政府指定的醫院或者 公安機關的安康醫院證明,現在有爭議的大都在北京做司法鑒定。
您的回答

J. 刑法中判斷的精神病有哪些

不論是哪種精神病,在緩解期時辨認能力和控制能力都應該是存在的,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觸犯了刑法,照樣可能需要負刑事責任,具體是怎樣的,要通過法醫精神病司法鑒定

熱點內容
李金律師 發布:2025-02-05 10:43:25 瀏覽:36
法學背書知乎 發布:2025-02-05 10:16:42 瀏覽:815
生活中行政法事例 發布:2025-02-05 10:08:49 瀏覽:990
省司法廳張敏 發布:2025-02-05 10:08:43 瀏覽:375
公司監事需不需要負法律責任 發布:2025-02-05 10:03:50 瀏覽:68
日本古代刑法圖片 發布:2025-02-05 10:03:05 瀏覽:104
司法考試考點組 發布:2025-02-05 09:29:15 瀏覽:780
術前簽字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05 09:27:47 瀏覽:399
法院康翻身 發布:2025-02-05 09:25:35 瀏覽:856
崇陽人民法院 發布:2025-02-05 08:55:02 瀏覽: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