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司法權的保障

司法權的保障

發布時間: 2022-02-19 22:53:59

1. 司法的基本使命是保障什麼

申張正義,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

2. 司法權的重要性

其一,司法是法律生命之所系。法律是在運動中實現自身價值的,只有在司法中法律才能成為法律,否則,法律只不過是一張紙或一個死的規則,它只具有文化意義而沒有規范意義。因此,可以說沒有司法就沒有法律。同時,無論是制定法還是習慣法,在不同的司法制度與不同的法官手裡其結果會有很大的差異。司法制度的優劣對法律的可預測性影響極大。而法律的根本作用就在於它的可預測性,為人們的行為提供一個可以預測結果的規范。就這一點來說,司法也是法律的生命之所系,有什麼樣的司法就有什麼樣的法律。所謂法治,要言之,就是規則主治,雖然規范的確定性是有限的,但是,追求法律的確定性是法治社會首要的道德義務。這一道德義務將司法推向了前台。
第二,司法是權力正常運作的保障。任何社會的正常運作都離不開權力的有效運作和權力濫用的防止,這兩方面都離不開司法的介入。具體來說可以分成三方面來說。一是權力對社會的管理與服務最終都離不開司法。現代社會權力對社會的推進與改造主要通過立法的形式來實現。而立法的目的只有通過司法才能正確貫徹。現代行政權擔負對社會的管理和服務雙重功能,這兩大功能和實現本身離不開司法。二是不同權力間的許可權糾紛離不開司法的裁決,當立法權與行政權存在不協調時,需要司法權來評判。當不同層級的立法權之間、不同層級的行政權之間產生不協調時,同樣要司法權來評判。三是對權力濫用的控制離不開司法。例如,立法權是否符合憲法、是否符合一般價值要有司法裁決,行政行為是否符合法律也離不開司法的裁決。形形色色的權力腐敗更離不開司法權的最終裁判。正是司法的介入將不同權力的沖突由實力的較量轉化為說理,轉化為法律問題,以保障權力的正常運作,防止權力的暴力化傾向以及不同權力間的暴力沖突。
第三,司法之所以重要還在於司法是權利保障和社會公正的最後防線。權利的有無最終得由司法來確認,相互沖突的權利主張要通過司法來裁決,受到損害的權利需要司法來給予救濟。這都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司法是人權的保障。現代社會,司法還是社會公正的最後一條防線,司法失真將使社會失去起碼的公正,使人民失去對政府的信任與信心。所以,司法是一個社會得以正常運作的基本保障。1962年美國黑人的造反運動就是因為當時阿拉巴馬州的瓊斯法官在蘇利文案的審理中奉行種族主義政策,黑人看到通過司法實現正義無望才走上街頭的。
權力的來源有不同的依據,在現代社會,權力的終極來源是人民,一切權力屬於人民是現代社會的基本假設。但是,人民只是政治和法律上虛擬的,除了「全民公決」這一很少使用的權力行使方式以外,人民是無法行使權力的。人民必須通過法律將權力授予不同的人和組織。因此,權力就有一個規范依據的位階問題。有些權力是一般規范賦予的,有些權力是議會法律賦予的,最重要的權力則有憲法賦予。司法權是最重要的權力,所以,司法權是屬於憲法規定的權力。之所以這樣說的理由有:一是立憲史上的理由。三權分立是現代憲政的基本原則,憲法的基本內容就是規定三權,其中包括司法權。在各國立法史上,司法權與立法權和行政權之間的關系均有憲法規定,司法權的獨立與權威、司法權的設置等等也都由憲法規定。在此前提下,有關司法的次一級的問題才有議會法律加以規定,關於司法機關的內部程序性的規定也要經過議會授權方可有最高司法機關來規定。這一切規定都必須遵守法律位階原則,任何規范都不得違反憲法。至於行政機關,那是無論如何都無權對司法權說三道四的。二是司法權與訴權的的特殊關系——司法權是實現訴權的基本條件,沒有司法權的正當行使,訴權就會落空。而訴權則是公民最基本的憲法權利,沒有訴權則公民的一切權利都將流於空談。所以,訴權是先於政府而存在的,是高於政府的,他應當由憲法規定,實現訴權的司法權也理應由憲法規定。
現代意義的司法一詞是指審判或裁判,這是基於三權分立的憲法理念而對權力所作的劃分。這一劃分是以權力行使與規范間的關系而做出的,是一種形式上的劃分,具有普遍意義。依據這一理念,創造規則的權力是立法權,執行規則的權力是行政權,而依據規則做出裁決的權力則為司法權。因此,司法權是相對於制定規則的立法權和執行規則的行政權而言的。對國家權力作這樣的劃分源自西方。早在柏拉圖和亞里土多德的混合政體理論中就有三權分立的思想,經過洛克和孟德斯鳩的闡述,它成為憲法的基本原則。我國則在清末變法引進西律文化時才有司法權一說。在民國時,才真正確立了現代的司法觀。在民國體制下,國民大會代表主權,在他之下設立立法、行政、司法、、監察五院行使治權。司法院的職能是審判。在作為行政機構的行政院內再設一司法行政部,是為主管與司法有關的行政事務的機關。1949年以後,實行形式上的立法、行政、審判(司法)三權分立,但是另設一司法部,司法的含義又顯得模糊起來。但是嚴格說來,司法部名實不符,因為它不管「司法」,而是主管與司法有關的行政事務。它設在行政系列本身就表明他不是「司法」的,而是「行政」的。行政權而以司法名之使得外國人不明就裡,也表明我們的司法觀念中有嚴重的行政意蘊。
司法權的裁判性質說明它的行為是說理而不是行動。以往將司法權定位為「刀把子」起碼是對司法權行為特徵認知的錯誤。「刀把子」和行為特徵是行動而不是講理。刀把於理論把司法權定位於工具是欠妥當的。因為「刀把子」論將司法認定為某一主體達到自身目的的暴力,這與司法權的裁判中立不符。司法權作為裁判權是在兩造間裁決的權力,它本身不能為兩造中的任何一造所用,不應當成為兩造中任何一造的工具,它應當是兩造的「公具」,而不應成為任何一造的「私器」。
就裁判權意義上的司法權而言,我國與西方一樣存在。但是,依孫萬勝博士的考察路徑和語境分析,我國司法權的運行更多地體現國家本位型,而非程序本位型,也沒有達到目的本位型。故可以說,我國法院的威權色彩較為濃厚。以《刑事訴訟法》為例,「審判」一詞出現的次數不低於數十次,與審判長、審判人員、審判組織、審判監督程序等復合起來的次數,超過百次;相反,「裁判」一詞,僅出現於第204條當中,以列舉的形式說明人民法院應當重新審判的情形之一,是「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的時候,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在這里,「枉法裁判」是一個固定法律術語,若非如此,在刑事訴訟法中可能就難覓「裁判」一詞的蹤跡。審判一詞暗含法院的權威性,因為權威而使法院的地位多少都凌駕於當事人之上,再加上古代父母官傳統的影響,就使得我國裁判權的中立性就會顯得薄弱。

3. 我們採取哪些措施保證司法權依法獨立行使

  1. 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這是我國憲法明文規定的一項重要原則。黨的十八大報告特別重申了這一原則。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也對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做出了戰略性部署;

  2. 憲法規定只是不受行政機關,團體和個人干涉,但是全國人大有權監督和干涉只有法院、檢察院有司法權。司法機關行使職權不受其他行政機關干涉,並且在一定限度內行使裁量權,也就是在法定刑范圍內定罪量刑,司法部門的工作也要按程序走,比如行政,刑事,民事訴訟法;

  3. 從憲法的規定上看,黨需要對政法工作進行有力地領導,但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開展活動。同時,各級黨組織都必須在政治與組織領導上,堅定支持和保證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檢察權,確立起司法權行使和在案件裁判上的權威;

  4. 人民法院,不受到外界的各種干擾、影響。上下級法院之間在案件的裁判上,也應該是相對獨立的。去除行政化,真正發揮二審或者再審審理程序的監督、糾錯功能;

  5. 審判權、檢察權的依法獨立行使,應當公開、公正,唯有做到了公正,才會樹立起權威。深化體制、機制以及經費、人事保障的改革,真正排除法外干擾;

  6. 按照《決定》的總體要求,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著手組織開展調研,通過對現行法律的修改和完善,建立起省級以下司法機關新的人財物管理和司法管轄體制,以從體制上保證其獨立行使審判權、檢察權;

  7. 建立更為完善的司法人員職業規范,防止司法腐敗,使社會公眾認可並信賴司法職業群體,逐步形成「法官是正義化身」的共識,相信「司法者的聲音就是法律正義的聲音」;

  8. 改變上下級法院之間目前依然存在著的行政化關系,確保「審級獨立」,保證下級法院審判的獨立性、自主性和積極性,強化合議庭功能建設,消除可能影響審判權依法獨立行使的習慣做法和機制障礙,保障案件當事人合法權益,維護司法公正。

4.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哪些舉措

您好,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主要包括的舉措內容: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進一步規范查封、扣押、凍結、處理涉案財物的司法程序;健全錯案防止、糾正、責任追究機制,嚴禁刑訊逼供、體罰虐待,嚴格實行非法證據排除規則。逐步減少適用死刑罪名;廢止勞動教養制度,完善對違法犯罪行為的懲治和矯正法律,健全社區矯正制度;健全國家司法救助制度,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完善律師執業權利保障機制和違法違規執業懲戒制度,加強職業道德建設,發揮律師在依法維護公民和法人合法權益方面的重要作用;希望幫到您,滿意請採納,謝謝。

5. 什麼是司法保障

司法保障,是指通過法律制裁各種侵權行為,保障公民的權利。我國通專過建立以憲法為核屬心、以立法保障與司法保障為主要內容的權利保障體制,保護公民的權利。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戰略高度,在「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方面,提出「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的明確要求,並從完善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權力運行機制、規范司法行為、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等方面,對保障司法公正作出了具體部署。

《決定》提出「建立領導幹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制度」,強調「任何黨政機關和領導幹部都不得讓司法機關做違反法定職責、有礙司法公正的事情,任何司法機關都不得執行黨政機關和領導幹部違法干預司法活動的要求。對干預司法機關辦案的,給予黨紀政紀處分;造成冤假錯案或者其他嚴重後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6. 司法保障是什麼

人大代表在行使職權、執行職務時不受干預,而享有的司法程序上的特殊權利。根據法專律規定,
司法保障主要包括屬:

(1)代表的發言、表決免受法律追究。

(2)人大代表的人身受到特別保護。

(3)行政措施方面的保障。包括:

一.是違反法律規定,拒絕履行協助人大代表依法執行代表職務的義務,以種種借口將代表拒之門外的。對此,代表可以向人大常委會或鄉鎮人大主席團反映,並要求處理。有關部門應立即進行調查核實,根據情節輕重給予批評教育,直至給予行政處分。
二.是對阻礙人大代表依法執行代表職務,故意擾亂人大代表工作和活動秩序,對人大代表圍攻、起鬨、謾罵、造謠惑眾甚至煽動鬧事,以假材料和假數字欺騙人大代表等,由所在單位或者上級機關給予當事者行政處分,嚴重的按治安管理條例中有關規定,由有關機關給予處罰。

(4)刑事措施方面的保障。以暴力、威脅方法阻礙代表依法執行代表職務的,對代表進行毆打、捆綁、禁閉等強力行為或以殺死、傷害或者毀壞財產、損壞名譽等相要挾的,應當依照刑法中的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此外,根據法律規定,國家工作人員對人大代表依法執行代表職務進行打擊報復,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中的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7. 憲法保障、司法保障、立法保障各是什麼意思

憲法保障是指國家應當保障憲法作為國家根本法的地位,其他法律不得與其抵觸和沖突,對憲法中確立的權利義務應當進行保護,對立法、司法行政活動中違反憲法的行為進行審查和禁止。
立法保障就是法律對某種權利以法律規定的形式予以保護,是一種立法行為。比如,憲法規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簡單地說,就是通過立法把我們的權利規定下來,不規定則不為權。
司法保障,就是公民的權利受到侵犯時,司法機關通過司法活動予以保障,是一種實踐行為。比如,公安機關偵查犯罪、檢察機關指控犯罪、法院審理等一系列活動。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使公民權利得到維護
進一步來說吧,公民的權利必須通過立法保障、司法保障和法律監督才能得以實現。憲法規定的公民的基本權利是比較原則的,還必須通過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規加以具體化。如選舉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廣告法、行政處罰法、律師法等。這樣才能把憲法原則落實到實處,具體實現公民權利。因此,憲法和法律是公民權利的立法保障。 現實生活中,公民認為憲法和法律賦予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有權向人民法院提出訴訟,也可以向紀檢部門、監察部門、檢察機關舉報。這些司法機關和部門必須秉公執法,切實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這是公民權利的司法保障。

8. 什麼是立法保障、司法保障

立法保障就是法律對某種權利以法律規定的形式予以保護,是一種立法行為專。比屬如,憲法規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簡單地說,就是通過立法把我們的權利規定下來,不規定則不為權。
司法保障,就是公民的權利受到侵犯時,司法機關通過司法活動予以保障,是一種實踐行為。比如,公安機關偵查犯罪、檢察機關指控犯罪、法院審理等一系列活動。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使公民權利得到維護

9. 保障司法公正可以從哪幾個方面入手

加強司法公正的方法
(一)、司法公正的根本制度性保障是司法獨立
由於法治國家的司法權威已處於至高無上的地位,人們對司法權能的價值與作用早已認同和接受,其公信力已確定無疑,因此不存在人們隨意詆毀和懷疑司法權威與價值的問題,但在法治欠缺或法治不發達的國家,由於司法機關地位偏低,並同國家不健全的體制及不科學的權力結構聯系在一起的。因此,司法不公及司法腐敗就往往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如何克服和解決司法不公進而實現司法公正呢?本人認為,司法公正不單是司法本身的問題,而是涉及到整個政治體制之問題,包括憲法所確立的國家權力結構等系列問題。本人贊成一些學者的觀點即「司法獨立是司法公正的根本制度性保障。「中國司法中的腐敗行為制度性根源不在於法院和法官接受的監督不夠,恰恰相反,是獨立性不夠。」據此我們認為,司法獨立性問題是與司法公正密切相關的重要問題,司法獨立問題不解決,要實現司法公正是相當有限的,理由是司法倘若不獨立,則法院和法官面臨來自外部或內部的壓力就很大,審判程序及實體適用法律就有可能依非審判者的意志而作出,法律只成為一種有用的工具而不是居中裁判的法定標准,即使許多情形下法院和法官依程序和實體公正做出判決,但由於社會和人們因法院和法官不具有完全獨立的法律地位,而不信任其裁判的公正性,這樣,司法公正的價值及權威就永遠無法確立。
(二)、加強法官職業道德教育,堅定不移地走法官的精英化之路
司法公正的實現有賴於具有優良法律職業素養和品質的法官群體的恪盡職守和不懈的努力追求,加強法官教育培訓,提高法官素質,促進法官司法觀念的轉變,是新時期人民法院隊伍建設所面臨的巨大挑戰。法官做為社會正義的化身,其職業的特殊性決定了法官不僅應具有系統、扎實的法律理論功底、嫻熟的裁判技能和寬厚的人文素養及自然科學知識,而且還應具有強烈的法律意識以及自覺以法律概念進行思考、判斷認識問題的思想方法和思維方式。法官在司法公正的實現過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就要求法官應當加強修養,具備良好的政治、業務素質和良好的品行,忠實地執行憲法和法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法官應樹立科學的職業道德觀。同時必須加強廉政建設,作廉明法官。
(三)、完善監督機制
從法院自身來講,當前要把著力點放在強化、完善內部監督上,增強辦案人員公正執法的責任意識,約束執法人員的執法行為。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科學有效的執法監督機制,理順監督關系,堅持對案件監督和對執法人員行為監督相結合,在糾正錯案的同時要追究違法違紀行為的責任,使監督落到實處。另一方面,要提高監督水平,改善監督方式,強化運用程序法的監督,及時糾正程序違法現象;對實體方面的監督,要著重解決適用法律錯誤及明顯判決不公問題。同時,檢察院作為法定法律監督機關,也要依法加強對法院的監督。從法院外部來講,要在自覺接受黨的紀律監督、人大的法律監督、政協的民主監督、人民群眾及新聞部門的輿論監督的同時,大力推進和深化審判公開,增強執法辦案的透明度,為公正執法打下基礎。
司法公正的實現是一項艱巨而又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從根本上說,有賴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的全面實現,即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有序運行,民主政治得以制度化、法律化,精神文明建設能夠培養出一代又一代具有現代權利與義務觀念的自覺守法公民。然而,在社會轉型時期、利益多元化的時代,司法公正的實現既需要完善的制度保障,更需要觀念的更新。制度建設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觀念的變革卻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基礎的。觀念的變革直接關繫到司法公正能否真正實現和國家的長治久安,也反映著我國文明進步的程度。

10. 「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有何重大意義

應當把「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的改革部署,放在《決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整個戰略部署中來認識,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來把握其基本特點和重大意義。

一、把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與增進人民福祉、維護人民權益緊密結合起來,有利於從司法為民的角度體現全面深化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決定》明確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體現了使發展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的執政理念。通過進一步規范查封、扣押、凍結、處理涉案財物的司法程序,健全錯案防止、糾正、責任追究機制,嚴禁刑訊逼供、體罰虐待等改革措施,不斷改進和完善人權司法保障的有關制度和程序,目的就是要使人民群眾在司法過程中依法享有更加充分真實的人權,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因此,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不僅體現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而且從人權司法保障和救濟的重要方面貫徹了整個改革的戰略部署。

二、把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與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緊密結合起來,有利於從司法人權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的角度推進政治體制改革。

司法制度是我國政治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司法體制改革,尤其是司法體制中有關人權保障制度的改革完善,毫無疑問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而且是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熱切期待改革的重要領域。《決定》將廢止勞動教養制度、健全社區矯正制度、健全國家司法救助制度等改革作為新一輪司法體制改革的具體任務,體現了以人權司法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為重點和突破口之一的政治體制改革,這是一種在憲法框架下和法治軌道上積極穩妥扎實有效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有益實踐。

三、把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與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有利於從尊重保障人權的角度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

根據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建設法治中國,就是要堅持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面守法的基本方針,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建設法治中國的目的之一,就是維護人民權益,實現到2020年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的目標。人權司法保障制度既是法治中國制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司法體制和人權保障制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按照《決定》的要求,健全社區矯正和國家司法救助制度、完善法律援助和律師制度等人權司法保障制度,必然有助於完善法治中國的制度基礎,有助於推進司法體制改革,有助於建立更加完善的人權保障體系。

四、把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與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緊密結合起來,有利於從司法人權保障的角度推進司法體制的深化改革。

《決定》把維護憲法法律權威、深化行政執法體制和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等列為現階段法治中國建設的主要任務,實際上是在2010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如期形成後,將法治建設的重點從改革開放前30年的以立法為中心轉向憲法法律實施的重大布局調整。法治中國建設的上述主要任務,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圍繞憲法法律實施展開的。

根據《決定》的部署,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是當下法治中國建設的重點,而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既是司法體制改革的一項艱巨任務,又是檢驗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好壞成敗的一個重要標准。也就是說,如果新一輪司法體制改革不能有效維護人民權益、保障司法人權、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人民群眾就有理由認為這一改革是不成功的。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的改革是一場更深刻的司法體制改革,我們必須站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推進法治中國建設新的歷史高度,來認識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從而更加積極穩妥、更加求真務實地參與並推進人權司法保障制度的完善和發展。

熱點內容
合同法第79條規定 發布:2025-02-05 08:01:58 瀏覽:693
1986年到1995年的勞動法 發布:2025-02-05 08:00:27 瀏覽:450
廣東立法徵用 發布:2025-02-05 08:00:25 瀏覽:922
考研法學案例 發布:2025-02-05 07:58:44 瀏覽:36
落實經濟法的宣傳教育 發布:2025-02-05 07:51:41 瀏覽:119
2017年南京勞動法 發布:2025-02-05 07:51:07 瀏覽:99
上海有法律援助中心 發布:2025-02-05 07:16:44 瀏覽:498
中級會計職稱經濟法基礎視頻 發布:2025-02-05 06:48:34 瀏覽:692
異世界法官 發布:2025-02-05 06:05:19 瀏覽:292
道德底線開頭 發布:2025-02-05 05:55:37 瀏覽: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