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典競賽報道

民法典競賽報道

發布時間: 2022-02-20 04:37:23

㈠ 因工作上的矛盾,被公司報到綜治辦,綜治辦派人跟蹤監控騷擾,請問如何擺脫

他們這么做是違法行為,可以報警工作上的矛盾可以協商解決。綜治辦不是警察,執法能力有限,如果對個人隱私有所騷擾,可以報警處理。
如果是政府的綜治辦,你就可以去找領導,找信訪局上訪,如果是單位的綜治辦,如果你沒有錯的話,你就可以直接去找單位領導,說明情況。
綜治辦屬於政法委的一個協調部門。
綜治辦是綜合治理委員會的辦公室,是綜治委成員單位的辦公室,是個綜合協調部門,參謀部門,上傳下達部門,對綜治委負責,具體對綜治委主任和副主任負責(副主任很多,一般是對政法委書記這一副主任負責)。綜治委主任的重視程度,副主任的能力程度決定了一個地方綜治工作的力度和效果。
(1)民法典競賽報道擴展閱讀:
綜合治理是黨和國家解決社會治安問題的戰略方針,也是預防和治理青少年犯罪的正確而有效的途徑。它是指:在各級黨委和政府的統一領導下,以政法機關為骨幹,依靠人民群眾和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分工合作,綜合運用法律、政治、經濟、行政、教育、文化等各種手段,懲罰犯罪,改造罪犯,教育挽救失足者,預防犯罪,達到維護社會治安,保障人民幸福生活,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順利進行的目的。
綜治「三防」:人防、物防、技防。
人防、物防和技防是安全防範的三個范疇。人防和物防是古已有之的傳統防範手段,它們是安全防範的基礎。
綜治辦屬於政法委的一個協調部門。綜治辦是綜合治理委員會的辦公室,是綜治委成員單位的辦公室,是個綜合協調部門、參謀部門、上傳下達部門,對綜治委負責,具體對綜治委主任和副主任負責。
綜治辦的職能有以下內容:
1、貫徹執行有關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
2、研究制定本鎮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計劃,並組織實施;
3、指導、督促和協調本鎮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
4、對本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目標管理責任制的執行情況進行檢查、考核、評比,提出實施獎勵或處罰的建議;
5、定期開展轄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適時組織社會治安重點整治工作;
6、總結推廣先進典型經驗,推動後進單位整改存在的問題;
7、辦理有關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的其他事項。

㈡ 兩會進行時系列六丨《民法典》來了!維權不用坐在機器蓋子上哭

眾望所歸,首部《民法典》來了,從「法」到「典」註定深刻影響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就汽車相關領域而言,隨著《民法典》的到來,維權將再也不用「坐在機器蓋子上哭」。與合同、人工智慧、召回相關的問題,《民法典》為弱勢消費者撐腰。
「接受不接受格式條款弱勢方說了算」
水滴汽車APP了解到,民法典目前共有1260條,其中合同編就佔了將近一半,達到525條。
《民法典·合同編》中明確規定:採用格式條款訂立合同的,提供格式條款的一方未履行提示或者說明義務,致使對方沒有注意或者理解與其有重大利害關系的條款的,對方可以主張該條款不成為合同的內容。
法學專業人士將這一規定解讀為「接受不接受格式條款弱勢方說了算」。
事實上,在汽車消費各環節中,涉及到合同的問題往往最讓人頭疼。密密麻麻的格式條款,普通消費者很難具備辨明關系、保護自身合法權益的能力,甚至一些不良商家還會故意在合同中埋「坑」,一旦出現問題就以「白紙黑字」為由推卸責任。
據國內媒體報道,天津一起平行進口車交易詐騙案中,商家就故意在格式合同里加入強制車輛三包內容,消費者需繳納額外費用,如果不繳納要求退車的又要承擔合同違約金。
有法學專家指出,現在《民法典》中就考慮到選擇權留給弱者,接受不接受格式條款弱者做決定。
「汽車召回,生產者、銷售者買單」
《民法典》第四章產品責任第一千二百零六條規定:產品投入流通後發現存在缺陷的,生產者、銷售者應當及時採取停止銷售、警示、召回等補救措施。未及時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補救措施不力造成損害擴大的,對擴大的損害也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根據前款規定採取召回措施的,生產者、銷售者應當負擔被侵權人因此支出的必要費用。
《民法典》這一新規雖然並不針對某一項具體產品,而是規范整體商品召回體系,但就目前而言,汽車和家電類產品是召回大頭。而相較於家電類產品,汽車召回成本更高、舉證更難、消費者維權更加不易。
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汽車累計召回了653萬余輛,召回汽車143次,涉及39個汽車品牌。其中新能源車召回12批次、33281輛,因潛在自燃隱患而展開召回的共有6520輛缺陷車輛;因動力電池問題而召回的新能源汽車數量有6217輛。而像特斯拉這樣生產企業在國外的新能源車企,國內銷售公司很難解決。
有業內專家接受國內媒體采訪時表示,「召回是針對汽車等產品缺陷產生的強制義務,對召回的完善有利於保障消費者的人身安全和財產利益。不止是生產者,銷售者也要遵守法律規定。」該業內人士說到,「明確規定從支付檢測費用等多方面保護消費者權益,提高了召回的相關法律效力。」
「對人工智慧、互聯網等科技問題留足完善空間」
自動駕駛車輛交通事故責任界定中,關鍵是確定車的自動程度,釐清人和機器、技術的結合關系。
自動駕駛車輛出現交通事故誰來承擔責任?《民法典》中規定要「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和本法的有關規定承擔賠償責任」,相較之前的《侵權責任法》增加了「和本法」的表述。
而在《民法典》同時規定,「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損害的,被侵權人可以向產品的生產者請求賠償,也可以向產品的銷售者請求賠償。」
有業內專家指出,兩者結合看,或將為自動駕駛車輛上路提供法律和倫理界限。
與此同時,有國內媒體在評論中也寫到,「《民法典》充分考慮到了互聯網、人工智慧等技術對人類經濟社會的影響,對它們的發展方向和基本原則進行規范的同時,對未來技術發展過程中的新事物、新問題也留下了足夠空間。」
文/祁佳博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㈢ 民法典中對新聞報道失誤,將甲的錯誤報道為乙是侵犯了名譽權嗎

你好,這種情況不是侵犯名譽權的錢還是錯誤報道,屬於職務失職行為。

㈣ 民法典對人臉識別的規定

《人臉識別規定》明確,信息處理者處理人臉信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屬於侵害自然人人格權益的行為:
(一)在賓館、商場、銀行、車站、機場、體育場館、娛樂場所等經營場所、公共場所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使用人臉識別技術進行人臉驗證、辨識或者分析;
(二)未公開處理人臉信息的規則或者未明示處理的目的、方式、范圍;
(三)基於個人同意處理人臉信息的,未徵得自然人或者其監護人的單獨同意,或者未按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徵得自然人或者其監護人的書面同意;
(四)違反信息處理者明示或者雙方約定的處理人臉信息的目的、方式、范圍等;
(五)未採取應有的技術措施或者其他必要措施確保其收集、存儲的人臉信息安全,致使人臉信息泄露、篡改、丟失;
(六)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或者雙方的約定,向他人提供人臉信息;
(七)違背公序良俗處理人臉信息;
(八)違反合法、正當、必要原則處理人臉信息的其他情形。
處理自然人人臉信息必須單獨取得同意
對於信息處理者要求自然人同意處理其人臉信息才提供產品或者服務(處理人臉信息屬於提供產品或者服務所必需的除外),以與其他授權捆綁等方式要求自然人同意處理其人臉信息,以及強迫或者變相強迫自然人同意處理其人臉信息的其他情形,《人臉識別規定》載明: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而為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或者緊急情況下為保護自然人的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所必需而處理人臉信息;為維護公共安全,依據國家有關規定在公共場所使用人臉識別技術;為公共利益實施新聞報道、輿論監督等行為在合理的范圍內處理人臉信息;在自然人或者其監護人同意的范圍內合理處理人臉信息,人民法院予以支持。
《人臉識別規定》還對物業服務、格式條款效力等群眾較關心的問題予以回應。《人臉識別規定》第十條第一款規定,小區物業在使用人臉識別門禁系統錄入人臉信息時,應當徵得業主或者物業使用人的同意,對於不同意的,小區物業應當提供替代性驗證方式,不得侵害業主或物業使用人的人格權益和其他合法權益。

㈤ 民法典主要內容概括

一、民法典包括什麼內容(《民法典》於2021年1月1日起生效)
民法典的內容是非常多的,包括七大篇章,分別是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和侵權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二條 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第三條 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
第四條 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第五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

㈥ 拉鋸半個多世紀的民法典終於通過了,說說哪些內容引起了你的興趣

作為電子合同平台來說,最感興趣的自然是關於電子合的內容:

在《第二章 合同的訂立》部分,民法典再次確認了電子合同的書面形式屬性,並對電子合同的成立時間、成立地點作出認定。

第四百六十九條當事人訂立合同,可以採用書面形式、口頭形式或者其他形式。
書面形式是合同書、信件、電報、電傳、傳真等可以有形地表現所載內容的形式。
以電子數據交換、電子郵件等方式能夠有形地表現所載內容,並可以隨時調取查用的數據電文,視為書面形式。

第四百九十一條當事人採用信件、數據電文等形式訂立合同要求簽訂確認書的,簽訂確認書時合同成立。
當事人一方通過互聯網等信息網路發布的商品或者服務信息符合要約條件的,對方選擇該商品或者服務並提交訂單成功時合同成立,但是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第四百九十二條承諾生效的地點為合同成立的地點。
採用數據電文形式訂立合同的,收件人的主營業地為合同成立的地點;沒有主營業地的,其住所地為合同成立的地點。當事人另有約定的,按照其約定。

在《第四章 合同的履行》部分,民法典則對電子合同的交付時間做出了認定。

第五百一十二條通過互聯網等信息網路訂立的電子合同的標的為交付商品並採用快遞物流方式交付的,收貨人的簽收時間為交付時間。電子合同的標的為提供服務的,生成的電子憑證或者實物憑證中載明的時間為提供服務時間;前述憑證沒有載明時間或者載明時間與實際提供服務時間不一致的,以實際提供服務的時間為准。
電子合同的標的物為採用在線傳輸方式交付的,合同標的物進入對方當事人指定的特定系統且能夠檢索識別的時間為交付時間。
電子合同當事人對交付商品或者提供服務的方式、時間另有約定的,按照其約定。

據人民網報道,從總體來看,民法典在現行法律規定基礎上,體現了鮮明的數字時代特徵。

熱點內容
落實經濟法的宣傳教育 發布:2025-02-05 07:51:41 瀏覽:119
2017年南京勞動法 發布:2025-02-05 07:51:07 瀏覽:99
上海有法律援助中心 發布:2025-02-05 07:16:44 瀏覽:498
中級會計職稱經濟法基礎視頻 發布:2025-02-05 06:48:34 瀏覽:692
異世界法官 發布:2025-02-05 06:05:19 瀏覽:292
道德底線開頭 發布:2025-02-05 05:55:37 瀏覽:101
刑法的無奈 發布:2025-02-05 05:43:55 瀏覽:244
青少年法律知識感悟 發布:2025-02-05 05:27:27 瀏覽:737
法律碩士公派出國讀博 發布:2025-02-05 04:33:25 瀏覽:832
刑法二百一十條 發布:2025-02-05 04:18:29 瀏覽: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