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罰是指刑法中明文
⑴ 刑法的基本原則
您好,刑法的基本原則有罪刑法定原則、刑法適用平等原則、罪責刑相適應原則。
刑法的基本原則,是指刑法明文規定的、在全部刑事立法和司法活動中應當遵循的准則,我國刑法主要有以下基本原則:
第一是罪刑法定原則,其基本含義是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該原則規定在我國《刑法》的第三條: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
第二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其含義是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對於一切人的合法權益都要平等地加以保護,不允許有任何歧視,該原則規定在《刑法》的第四條。
第三是罪責刑相適應原則,其含義是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的輕重相適應,規定在《刑法》的第五條: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
出院時:醫生安排患者出院,憑入院登記表及身份證到住院收費處辦理出院結算手續,目前已經簡化了報銷流程,患者不需要去社保中心報銷,可以直接在醫院現場結算的。所謂醫保住院報銷——不是你墊付現金以後憑票據報銷,而是在醫療保險定點醫院住院時,出具醫保卡,讓統一的醫保結算系統讀取參保人資料,辦理住院號,在出院結算時,醫保系統就不收取你「該報銷的」部分——統籌支付部分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條
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四條
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五條
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
⑵ 簡述刑法的概念及刑罰的種類
刑事處罰來是指違反刑法自,應當受到的刑法制裁,簡稱刑罰。根據我國《刑法》的規定,刑事處罰包括主刑和附加刑兩部分。主刑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附加刑有:罰金、剝奪政治權利和沒收財產;此外還有適用於犯罪的外國人的驅逐出境。
⑶ 單選題 :下列關於刑罰的敘述中,錯誤的是()A刑罰必須由刑法明文規定B刑罰可適用於一切犯罪嫌疑人C刑罰
答案是B
A是正確的抄,,理由是罪襲刑法定。
B錯誤,有的犯罪嫌疑人不適用於刑罰。比如說刑事訴訟法15條的規定,很多犯罪嫌疑人的行為不追究刑事責任的,不適用刑法。
C是正確的,,法律責任包括民事、行政、刑事,其中刑罰是最嚴厲的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強制性法律制裁。
⑷ 刑法和刑罰的區別
1.刑法是中國法律的一種名稱:刑法(刑事法律)
2.刑罰是違法犯罪的一種處理手段也是對犯罪份子的一種威懾
⑸ 刑罰的原則是什麼問得是刑罰 不是刑法
刑罰執行的原則:刑罰執行機關在執行刑罰的過程中必須遵循的、保證刑罰目的得以實現的准則。關於刑罰執行的原則,理論上有不同看法,概括起來有:合法性原則、教育性原則、人道主義原則、個別化原則、社會化原則、經濟性原則、效益性原則等。根據刑法規定的刑種內容,以及監獄法規定的刑罰執行原則,刑罰執行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1)合法性原則。刑罰執行必須合法:執行機關必須是合法的刑罰執行機關;刑罰執行的依據必須是人民法院具有法律效力的刑事判決與裁定;刑罰執行的內容與方法必須嚴格依據刑法的規定;刑罰執行的程序必須符合刑事訴訟法的規定。
(2)懲罰和改造相結合、教育和勞動相結合的原則。刑罰執行既不能只講懲罰與勞動,也不能只講改造與教育;懲罰是改造的前提,改造是懲罰的目的;勞動是教育的手段,教育是勞動的目的。因此,應當將懲罰和改造相結合、教育和勞動相結合。所以,監獄法規定,監獄應根據罪犯的需要,組織罪犯從事生產勞動,對罪犯進行思想教育,文化教育與技術教育;還規定,罪犯必須嚴格遵守法律、法規和監獄紀律,服從管理,接受教育,參加勞動。
(3)人道主義原則。即在刑罰執行過程中,必須尊重犯罪人的人格,關心犯罪人的實際困難,實行文明監管,禁止使用殘酷的、不人道的刑罰執行手段。我國刑法將毆打、體罰虐待被監管人的行為規定為獨立的犯罪;監獄法規定,犯罪人的人格不受侮辱,其人身安全、合法財產和辯護、申訴、控告、檢舉以及其他未被依法剝奪或者限制的權利不受侵犯。這是人道主義原則的具體體現。
(4)個別化原則。刑罰執行的個別化,是指根據犯罪人本人的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的處遇、採取不同的教育改造方法。其中所說的本人的具體情況,包括年齡、性別、性格特點、生理狀況、犯罪性質及情節,犯罪人的人身危險性、受刑種類與刑期等等。監獄法規定,對未成年犯和女犯的改造,應當照顧其生理心理特點;監獄應當根據犯罪人的犯罪類型、刑罰種類、刑期、改造表現等情況,對罪犯實行分別關押,採取不同方式管理。這是個別化原則的具體規定。
(5)效益性原則。即刑罰執行應以較少的實際執行獲得較大的執行效果。刑法規定的減刑、假釋制度,是效益性原則的重要體現。
⑹ 刑法和刑罰一樣嗎
不一來樣
刑法是規定犯罪源和刑罰及其罪刑關系的法律。
刑罰是國家創制的、對犯罪分子適用的特殊制裁方法,是對犯罪分子某種利益的剝奪,古代刑罰並且表現出國家對犯罪分子及其行為的否定評價,並起到改造罪犯、保護社會和警醒世人的作用。
⑺ 刑法學中刑罰的體系是什麼意思
一、所謂刑罰體系:是指國家以有利於發揮刑罰的功能、實現刑罰的目的為指導原則,通過刑法的規定而形成的、由一定刑罰種類按其輕重程度而組成的序列。
二、刑罰體系具有以下特點:
1.刑罰體系的構成要素是具體的刑罰方法即刑種。
2.構成刑罰體系要素的刑種是經過立法者選擇而確定的。我國的刑種是立法者在總結長期以來我國各種刑事立法規定的刑罰種類及其運用效果的基礎上選擇確定的。
3.構成刑罰體系要素的各刑種是依照一定的標准排列的。我國刑法中的刑罰體系主刑和附加刑都是按照各自的嚴厲程度由輕到重依次排列的。
4.刑罰體系是由刑法明文規定的。首先,構成刑罰體系要素的刑種是由刑法明文規定的;其次,主刑與附加刑的分類是由刑法規定的;再次,刑罰種類的先後排列是刑法規定的。
5.體系確立的依據是有利於刑罰功能的發揮和目的的實現。我國刑罰體系中,無論是刑種的選擇,還是刑種的分類,抑或是刑種的排列,都是立法者從有利於刑罰功能的發揮和刑罰目的的實現而確定的,不是隨心所欲規定的。
三、刑罰體系的功能
1.教育功能。刑罰種類的設置,就是為了教育人們不要犯罪,否則將受到刑罰懲罰,也鼓勵人們積極同犯罪行為作斗爭。
2.威懾功能。刑罰的嚴厲性,就會威懾那些危險分子和不穩定分子,不要以身試法,應收斂自己的不法行為。
3.科學化功能。刑罰體系的科學性進一步為刑法體系的科學性奠定基礎。
4.有利於刑罰目的實現的功能。一個科學的刑罰體系有利於預防犯罪,從而有利於刑罰目的的實現。
⑻ 刑法的四大基本原則
我國1997年及2012年修訂的刑法典規定了四個基本原則,罪刑法定原則、適用刑法平等原則、罪刑相適應原則。
1、罪行法定原則
我國《刑法》第三條規定,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
該條規定體現了罪行法定原則,其基本含義是「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罪行法定原則決定了刑法沒有溯及既往的效力並派出了習慣法的做法;禁止類推和不定期的刑,需要按照現行法律規定適用刑罰。
2、罪行相適應原則
我國《刑法》第五條規定,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該條規定體現了罪行相適應的原則,其含義是指犯罪的輕重與所受的刑罰相稱,輕罪輕判,重罪重判。
3、適用刑法平等原則
我國《刑法》第四條規定,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該條規定體現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其含義是指任何人沒有地位、職務、出身等因素的區別,在法律適用上人人平等,任何人不能享有特權。
4、罪刑相適應原則
罪刑相適應的基本含義是,刑罰的輕重應與犯罪的輕重相適應。我國《刑法》第五條明文規定了這一原則。罪刑相適應,是適應人民樸素的公平意識的一種法律思想,是罪與刑的基本關系決定的,是預防犯罪的需要。
(8)刑罰是指刑法中明文擴展閱讀:
罪刑法定原則從字面意義上看,「正當法律程序」,似乎僅僅涉及程序方面的問題,即在刑事案件中遵守某些程序或者禁止適用其他的一些程序。
實際上它具有更深層的意義,即從實質上限制政府的權力。在刑事訴訟中,正當程序這種實質性限制,不僅要求在實體刑法中的犯罪行為,從內容到形式上加以明確規定,而且要求立法機關在宣布某種行為是犯罪時,要具有適當的和明確的限制。
如果某種行為尚未達到犯罪的嚴重程度,立法機關就不能通過法律程序將其認定為犯罪,使之犯罪化。甚至在存在某種危害的情況下,有的法院也常常以特定的理由。
即缺乏刑事犯罪的傳統構成要件為由,而宣布某項刑事法律違憲,以此體現正當法律程序對刑事立法的實質性限制。
⑼ 刑法和刑罰的區別和相同之處
一、區別:
刑法是指規定犯罪與刑罰的法律。從廣義上說刑法還包括犯罪論、刑法論、刑法分版則三部分內容,犯罪論講述什麼是犯罪,刑法論講述犯罪如何處罰,刑法分則講述具體犯罪如何定罪處罰。
刑罰主要是指對犯罪的處罰,我國的刑罰體系分為主刑和附加刑兩部分,主刑由輕到重分別是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附加刑包括罰金、沒收財產、剝奪政治權利、驅逐出境四種。
總之一句話:刑權法是法律 ,刑罰是處罰。
二、聯系:
二者相同之處在於:兩者都是針對社會犯罪行為的矯正、懲罰、打擊的規則與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