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bbc英國司法史

bbc英國司法史

發布時間: 2022-02-20 05:45:07

❶ 跪求中國律師發展的歷史材料或論文

你是不是想讓人幫你寫好發給你啊?網上這些資料多多,你隨便粘上一些都夠了

❷ 亨利八世的人物生平

亨利之父亨利七世,是英格蘭的蘭開斯特王室的後代,1485年,亨利七世在博斯沃思戰役打敗理查三世,隨即稱王即位,入主英格蘭、威爾士和愛爾蘭,建立都鐸王朝。為了緩和政治矛盾,並加強自己成為英王的合法性,1486年1月18日,在倫敦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亨利七世同約克王朝的愛德華四世之女伊麗莎白舉行了結婚典禮。
1491年6月28日,亨利生於倫敦市格林尼治區的普拉森舍宮,是亨利七世和王後伊麗莎白的第三個孩子。在他出生之前,伊麗莎白王後已經誕下長子威爾士親王阿瑟·都鐸,長女瑪格麗特·都鐸公主。 亨利自幼受到良好教育,詩人斯克爾頓是他的教師,稍長時他會見並請教過伊拉斯莫和一些文藝復興名人。他懂得拉丁文、法文、義大利文和一些西班牙文、希臘文,愛好詩歌音樂,並能作曲演奏。他還喜歡打獵,並且擅長馬術、射箭、摔跤、和皇家網球。
1493年,亨利被封為多佛堡總管和五港同盟長官。1494年,亨利被封為約克公爵。
1501年,亨利七世為長子亞瑟聘娶西班牙的公主阿拉貢的凱瑟琳,以締結和阿拉貢國王斐迪南二世及卡斯蒂利亞女王伊莎貝拉一世的同盟。
1502年,亞瑟與凱瑟琳結婚後四個月,亞瑟猝死。由於長兄亞瑟的早逝,12歲的亨利成為王位繼承人,繼任威爾士親王。
為繼續保有與西班牙之間以聯姻方式獲得的友好關系,亨利七世說服凱瑟琳留下,並為凱瑟琳與次子亨利訂婚。
在當時,這樁婚姻違反天主教教規,阿拉貢的凱瑟琳因此宣稱自己並未與亞瑟圓房。後來,凱瑟琳的母親伊莎貝拉一世求得教皇發布訓令允許這樁婚姻。
1505年,亨利七世不想繼續與西班牙聯盟,於是威爾士親王亨利宣布自己並不同意與凱瑟琳的婚約,西班牙為此同英國進行外交斡旋,婚約才未解除。 1509年4月21日,亨利七世去世。
1509年6月11日,亨利和凱瑟琳正式舉行結婚典禮。
1509年6月24日,亨利在倫敦的西敏寺舉行加冕儀式,繼承王位,是為亨利八世。
年輕的國王亨利八世,身材魁梧,能文能武。在其統治初年,他的某些作為受到文藝復興新思潮的影響。他寫了兩本書,並且還會寫詩作曲,他登基不久創作的民謠《綠袖子》成為眾口相傳的流行歌曲。
亨利八世親自拜訪《烏托邦》的作者托馬斯·莫爾(托馬斯·莫爾最後因為拒絕接受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而被送上了斷頭台),並一直任用他為親信大臣。
他也支持維護英國司法權,反對羅馬教廷干涉,聲稱「在英國國內除了上帝,國王是最高權威。」
亨利八世一手創建了英國皇家海軍,他下令建造快速靈活的新式戰艦,把火炮裝在船艙內部,並配備專門的戰斗水手,並修建了幾個海軍專用的船塢。他在1514年給特里尼蒂公司頒發特許狀,令其專門經營航海業,並有權征稅資助航海和設置燈塔。
亨利八世受封建貴族舊傳統的影響也很深。他把大量時間花在與貴族騎士們比武、打獵、游樂上,不願處理日常政務。他頒布法令,嚴格規定貴族在服飾上的等級區別,禁止平民在服飾排場方面有逾越之舉。他經常在宮廷盛會上展示他的王者風范,以征服群臣和嘉賓。
1517年亨利八世在格林威治舉辦騎士比武大賽,出場時他披掛金色盔甲,外罩鑲嵌各色珠寶的紫色緞袍,胯下戰馬也披金掛銀。一位外國使節贊嘆道:「世界的財富和文明盡在此處,某些人把英國視為蠻夷之地,在我看來他們才是野蠻人。」 第一次婚姻
阿拉貢的凱瑟琳是亨利八世的第一位王後,凱瑟琳是亨利八世哥哥的遺孀,也就是亨利八世的嫂嫂。
凱瑟琳王後曾多次流產,一名女嬰早夭,三名男嬰夭折。唯一倖存的孩子瑪麗·都鐸,於1516年2月18日出世在倫敦的普萊斯提亞宮,也就是日後被稱為「血腥瑪麗」的瑪麗一世。
1525年,亨利八世認定凱瑟琳不能為他生下男性繼承人,並且和女侍官安妮·博林(又稱安·波林)發生婚外情。亨利八世以聖經說弟娶兄嫂者會無後代為由要求離婚。但凱瑟琳堅持認為自己是王後,拒絕與亨利八世離婚。因為凱瑟琳是西班牙公主,所以教皇沒有批准亨利離婚。於是亨利八世讓大法官沃爾西與教皇交涉,希望能夠獲得教皇的同意。與教皇談判失敗的沃爾西被流放,沃爾西的繼任者托馬斯·摩爾也很快被免職,並由托馬斯·克蘭麥擔任坎特伯雷大主教。
1533年1月,在沒有獲得教皇許可的情況下,亨利八世秘密與安妮·博林結婚,羅馬教皇宣布將亨利驅逐出教。作為報復,英國國會隨即立法脫離羅馬教廷,大主教克蘭麥接著宣布亨利與凱瑟琳的婚姻無效,與安妮·博林的婚姻合法。
第二次婚姻
亨利八世的第二位王後安妮·博林,根據BBC英國史的描述,安妮·博林的姐姐瑪麗·博林是亨利八世的情婦。安妮去法國留學歸來之後,進入英國宮廷,亨利八世與她墜入愛河。
1533年6月1日,安妮·博林加冕為英格蘭王後。凱瑟琳被褫奪王後的稱號,並幽禁在一個下等庄園里。瑪麗·都鐸也因此被貶為私生女,不被允許和母親見面。
1533年9月,安妮·博林生下女兒伊麗莎白,也就是後來的「童貞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同樣是因為安妮沒有生出兒子,亨利八世又將自己的心思轉移到了安妮的女侍官珍·西摩的身上。
1536年,亨利八世下令逮捕安妮·博林和她的弟弟子爵喬治。喬治被指控和他的三名朋友私通安妮·博林,並計劃暗殺國王。喬治和他的朋友被處死,而安妮·博林則被判定與自己的弟弟通姦,並被幽禁在了倫敦塔。
1536年5月19日安妮被斬首。亨利八世宣告自己和安妮·博林的婚姻無效。
第三次婚姻
1536年5月30日,亨利八世和珍·西摩舉行了他的第三次婚禮。
1536年6月4日她被公開宣稱為王後,但是由於當時的倫敦城瘟疫蔓延,她並未被正式加冕。
1537年10月12日,珍·西摩的兒子愛德華·都鐸(後來的愛德華六世)出生於密德塞克斯郡漢普敦宮的房間中,是英王亨利八世和英格蘭王室終於盼到的男性繼承人。珍·西摩在產後恢復迅速,送出1536年簽署的第二部《王位繼承法》,正式宣布「由國王陛下與我之間合法婚姻所孕育的王子」的誕生。英格蘭舉國歡騰,教堂內吟唱起《贊美頌》,城裡點燃篝火,慶祝著愛德華的誕生。
然而,1537年10月23日珍·西摩突發產褥熱,翌夜即過世。亨利八世在寫給法王法蘭索瓦一世的信中提到,「……她為我帶來喜悅,天主卻將它混攪著她的死所帶來的苦痛。
第四次婚姻
畫家漢斯·荷爾拜為了逃避歐洲的宗教戰爭,於1532年來到英國,並被雇為宮廷畫師。他向亨利八世推薦位於法國和尼德蘭之間的小國克里維斯的安妮公主。雖然亨利八世不喜歡安妮公主的相貌,兩人還是於1540年1月6日結婚。由於亨利亨利八世討厭安妮王後,不願碰她,就轉而追求安妮王後的女侍官凱瑟琳·霍華德(安妮·博林的表妹)。
亨利八世又一次提出自己和安妮王後的婚姻無效,要求離婚。他賜給安妮「國王的姐妹」頭銜,並給了她一大筆錢,讓她在英國隱居。1540年7月,安妮王後和亨利八世離婚,之後就一直居住在倫敦,直到1557年離世。
第五次婚姻
1540年7月28日,亨利八世迎娶凱瑟琳·霍華德。但是凱瑟琳婚後卻和大臣托馬斯·卡爾佩珀發生婚外情,還任命以前的情人弗蘭西斯·迪勒姆為秘書。有人將凱瑟琳與別人交往的事情密告給了當時擔任坎特伯雷大主教的托馬斯·克蘭麥,克蘭麥遂向亨利密報王後通姦。
亨利八世逮捕了凱瑟琳所有的情人。1543年,凱瑟琳被處以絞刑。
第六次婚姻
1543年,年邁的亨利最終娶了在宮廷任職的凱瑟琳·帕爾為他的第六任妻子。凱瑟琳·帕爾是個結過兩次婚的寡婦,她的宗教觀點激進,亨利卻是保守派。兩人經常爭論,幾次險些讓她喪命,但她總能及時讓步。
受到王後影響,亨利和兩個女兒瑪麗、伊麗莎白和解。凱瑟琳·帕爾將亨利的孩子瑪麗、伊麗莎白和愛德華照顧得很好,讓他們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她也很好地照顧了晚年疾病纏身、容易動怒的亨利。 亨利八世晚年體重超重,有一次他騎馬受傷,此後便一蹶不振,多疑易怒。
他逮捕反改革派首領諾福克公爵等,准備處死,但未及執行,亨利八世便於1547年1月28日病逝於溫莎堡的懷特霍爾宮,遺囑任命十六位主要是改革派的新貴族組成樞密院,輔佐9歲的愛德華六世繼承其王位。
亨利八世埋葬在溫莎堡的聖喬治教堂,與第三任妻子珍·西摩合葬在一處。
亨利八世死後十來年間,其三個合法子女都坐上英國王位,但都沒有子嗣。

❸ 圖靈什麼意思

圖靈是一個外國人名。

艾倫·麥席森·圖靈(Alan Mathison Turing,1912年6月23日-1954年6月7日),英國數學家、邏輯學家,被稱為計算機科學之父,人工智慧之父。

1931年圖靈進入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畢業後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回到劍橋,後曾協助軍方破解德國的著名密碼系統Enigma,幫助盟軍取得了二戰的勝利。

(3)bbc英國司法史擴展閱讀:

2013年12月24日,在英國司法大臣克里斯·格雷靈(Chris Grayling)的要求下,英國女王向圖靈頒發了皇家赦免。

英國司法大臣宣布,「圖靈的晚年生活因為其同性取向(同性戀)而被迫蒙上了一層陰影,我們認為當時的判決是不公的,這種歧視現象現在也已經遭到了廢除。為此,女王決定為這位偉人送上赦免,以此向其致敬。」

圖靈對於人工智慧的發展有諸多貢獻,提出了一種用於判定機器是否具有智能的試驗方法,即圖靈試驗,至今,每年都有試驗的比賽。此外,圖靈提出的著名的圖靈機模型為現代計算機的邏輯工作方式奠定了基礎。

1926年,圖靈考入英國著名的謝伯恩公學,在中學時就獲得了國王愛德華六世數學金盾獎章。

1932年,榮獲英國著名的史密斯數學獎。

1946年,由於他在二戰中為破譯德軍密碼做出的巨大貢獻,獲得「不列顛帝國勛章」,這是英國皇室授予為國家和人民做出巨大貢獻者的最高榮譽勛章。

❹ 請問有什麼能比較客觀全面了解英國法律體系的電影或紀錄片嗎有所涉及的也行,只要比較客觀。謝謝了!

《法律奇事——英國司法史》( The Strange of the Law-The Story of English Justice)
《英國司法史》
地區:英國
集數:3集
語言:英語
電視台:BBC
首播時間:2013年
《英國最高法院:正義締造者》(The Highest Court )
《英國最高法院》
地區:英國
集數:1集
語言:英語
電視台:BBC
首播時間:2012年

❺ bbc一分鍾英語短新聞加中文翻譯

Chinese table tennis star Ding Ning defeated up-and-coming Japanese sensation Miu Hirano in the women's singles semifinals at the World Table Tennis Championships on Saturday,

booking a place in the final against compatriot Zhu Yuling.

6月3日,周六,中國乒乓球選手丁寧在世錦賽女單半決賽中打敗日本最有前途的選手平野美宇,率先鎖定一個決賽席位,決賽將對戰另外一位中國選手朱雨玲.

Ding, the Rio Olympic champion, won four of the five sets in the game in Germany's Dusseldorf.

丁寧是里約奧運會冠軍,在德國杜塞爾多夫,以4:1完勝對手。

Hirano was seen as a hopeful who might shake China's long-domination in table tennis.

平野美宇之前被看作是動搖中國乒乓球霸主地位的最有希望的人。

Just a month ago, the 17-year-old Japanese beat three Chinese players, including Ding Ning, to take gold at the Asian Table Tennis Championships.

就在一個月前,17歲的平野美宇打敗了包括丁寧在內的三名中國選手。並且奪得亞錦賽的金牌。

❻ 英國在文學上有哪些名人除了莎士比亞。

那可多了:
☆英國文學名家名著

《貝奧武甫》(Beowulf)是英國盎格魯·撒克遜時期的一首英雄史詩,古英語文學的最高成就,同時標志著英國文學的開始。史詩的第一部分講述瑞典青年王子貝奧武甫來到丹麥,幫助丹麥國王赫羅斯加殺死了12年來常來進行夜襲的巨妖格倫德爾及他的母親;第二部分簡述了貝奧武甫繼承王位,平安統治50年。後來,他的國土被一條噴火巨龍蹂躪,老當益壯的貝奧武甫與火龍交戰,殺死火龍,自己也受了致命傷。

傑弗里·喬叟(Geoffrey Chaucer ,1340-1400)是英國文學之父親和前最傑出的作家。主要作品有《坎特伯雷故事集》等。作品的主要特點是主題、題材、風格、筆調的多樣性及描寫人對生活的追求的復雜性。他的代表作品是《坎特伯雷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不僅描繪了31位朝聖者的各個社會階層,而且也反映了他們各自敘述故事的不同風格,讀者廣泛,對後世影響很大。

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是文藝復興時期英國著名的劇作家和詩人。他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包括喜劇、悲劇和歷史劇。他的劇本至今仍在許多國家上演,並為人們所普遍閱讀。莎上比亞的作品文才橫溢,創造的喜、怒、哀、樂場面使人印象深刻,歷久難忘。主要作品有四大悲劇:《奧賽羅》(Othello)、《哈姆雷特》(Hamlet)、《麥克白》(Macbeth),《李爾王》(King Lear);四大喜劇:《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無事生非》(Much Ado about Nothing)和《皆大歡喜》(As You Like It)等。此外,歷史劇《亨利六世》(Henry VI)三部曲,愛情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Romeo and Juliet)也都很受歡迎。《哈姆雷特》敘述了丹麥王子哈姆雷特替父報仇,殺死篡奪王位的叔父的故事。《哈姆雷特》里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的成為經典台詞。《羅密歐與朱麗葉》描寫了一對青年男女因家族間的世仇而不能聯姻結果自殺的故事,揭露了封建制度的殘酷無情,同時,歌頌了青年男女純潔堅貞的愛情。

濟慈(Keats, 1795一1821)是英國浪漫主義詩人。他出身貧苦,作過醫生的學徒,後來才以寫詩為業。他對當時英國社會的現實不滿,希望在一個「永恆的美的世界」中尋找安身立命之處。他的詩歌以文辭聲調之美著稱,在藝術上對後代的英國詩人影響很大。主要作品有《伊沙貝拉》(Isabella)、《夜鶯頌》(Ode to a Nightingale)和《秋頌》(To Autumn)等。

雪萊(Shelley ,1792一 1822)是英國浪漫主義的重要詩人。他生於貴族家庭。他既創作了富於政治思想性的詩,也寫了很多優美的抒情詩,特別是愛情詩,顯示了不羈的想像,瑰麗的色彩和動人的音韻,這些使他成為英國文學史上最有才華的抒情詩人之一。他的主要作品有《麥布女王》(Queen Mab)、《致英國人民之歌》(Song to the Men of England)、《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 Unbound)和《西風頌》(Ode to the West Wind)等。《西風頌》里的名句「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If Winters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成為婦幼皆知的詩文。

華茲華斯(Wordsworth, 1770-1850),18-19世紀之交英國浪漫主義運動最偉大和最有影響的詩人。他和克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騷塞(Robert Southey)三人組成「湖畔派詩人(the Lake Poets)」其作品的主題是人與大自然的關系。1813年他接受政府長期津貼,1843年又被封為桂冠詩人。他的主要作品有《抒情歌謠集》(Lyrical Ballads)、《水仙》(Daffodill)和《序曲》(The Prelude)等。

笛福(Daniel Defoe,1661-1731)是英國小說之父。59歲時發表的成名小說《魯濱遜漂流記》(Robinson Crusoe)出版後立即成為家喻戶曉的暢銷書。隨後,他又寫了《辛格頓船長》(Captain Singleton)、《摩爾·弗蘭德》(Moll Flanders)、(大疫年日記)(a Journsl of the Plagure Year)等小說。《魯濱遜飄流記》是根據蘇格蘭水手亞歷山大·塞爾扣克的航海遇險、流落在荒島上並獨居4年才獲救的真實故事,經過藝術加工而成的作品。主人公魯濱遜是笛福理想中的英國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他富於冒險精神,依靠個人的勞動和智慧力量克服自然界的種種困難。這對於否定普通人作用的封建社會來說,是有進步意義的。

簡·奧斯丁(Jane Austen ,1775一1817),英國現實主義小說家。她是鄉村牧師的女兒,一生住在鄉間。寫過六部小說,多以鄉間生活為背景,更以婚姻問題為中心題材。她的作品情節結構精密緊湊,人物描寫深刻生動,戲劇場面精彩,對話巧妙。主要作品有《理智和情感》(Sense and Sensibility)、《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曼斯非爾德花園》(Mansfield Park)、《愛瑪》(Emma)等。華人導演李安(Ang Lee ,1954—)於1995年導演的外語影片《理智與情感》獲當年美國奧斯卡(Oscar)最佳劇本改編及最佳女演員獎。

夏洛蒂、愛米麗和安妮姐妹(Charlotte, Emily and Anne) 三人出身貧寒,幼年喪母,不得不在慈善學校度過童年。夏洛蒂38歲才結婚,次年去世。兩個妹妹終生未嫁。夏洛蒂的代表作《簡愛》(Jane Eyre)是她的自傳體小說,小說問世後立即產生了巨大影響。小說坦率而熱情地塑造了同自己的天生慾望和社會地位發生沖突的婦女。愛米麗的《呼嘯的山莊》(Wuthering Heights)被譽為第一部社會革命小說。安妮的小說具有平靜力和現實性,也得到了一些評論者的稱贊。

查理·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1812 - 1870), 19世紀英國偉大的小說家。幼年家貧,曾作徒工,成名後仍接近貧苦人民。一生創作辛勤,留下了20多部小說,包括《匹克威克外傳》(Pickerwick Papers)、《霧都孤兒》(Oliver Twist)、《雙城記》(A Tale of Two Cities)、《艱難時世》(Hard Times)和《大衛·科波菲爾》(David Copperfield)等。狄更斯的小說情節曲折動人,人物形象鮮明生動,寫景敘事真切而又富想像,既有尖刻的諷刺,又有幽默的誇張。

沃特·司各特(Sir Walter Scott,1771一1832)是英國19世紀初浪漫主義時期的著名詩人、小說家和戲劇家。他的主要成就是歷史小說。《艾凡赫》(Ivanhoe)是他的代表作,它以12世紀的英國為背景,描寫當時的盎格魯·撒克遜人和在上一世紀征服了英國的諾曼人之間的民族矛盾,以及統治階級和窮苦農民之間的階級矛盾。它通過各式各樣的人物和錯綜復雜的情節,展開了一幅描繪中世紀社會生活的廣闊畫面。

斯蒂文森(Robert Stevenson,1850-1894))是英國著名的冒險故事和散文作家。他的作品種類繁多,構思精巧,其成熟小說富有獨創性和力量。他寫了一系列以蘇格蘭為背景的小說,如《黑箭》、《綁架》、《巴倫特雷的少爺》等。他的成名作《金銀島》(Treasure Island)是男孩們愛不釋手的好書。

約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1857一1924),英國航海家和小說家。他出生在俄國的波蘭人家庭,康拉德是他的筆名。他自幼嚮往海上生活,先後在不同的商船上工作,擔任過水手、大副和船長等職務。他在海上傳奇式的經歷給他的寫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他的作品有《黑暗的中心》(The Heart of Darkness)、《吉姆爺》(Lord Jim)等。《黑暗的中心》寫船長馬洛指揮一艘汽船沿剛果河深人非洲尋覓文明的故事。這部書表現了文明與原始的對立,在許多地方對殖民上主義表示不滿。

哈代(Thomas Harday,1840-1928)英國維多利亞時代最後一位和最重要的小說家。一生以英國南部小鎮為背景寫了很多「威塞克斯系列」(the Wessex novels)的小說,主要有:《德伯家的苔絲》(Tess of the D』Urbervilles,被改編成有影響力的電影)、《無名的裘德》(Jude the Obscure,被改編成有感染力的電影)、《還鄉》(The Return of the Native)等。小說中充滿了悲觀主義(pessimistic)的人生觀和宿命論的思想。

維吉尼亞·吳爾夫(Virginia Woolf,1882一1941),英國現代女作家。她對小說的寫作形式曾作出獨特貢獻,也是當時最優秀的評論家之一。她在倫敦的住地布魯姆斯伯里成為文學中心,座上客都是當時著名作家和文人。維吉尼亞的小說著重寫人物的內心世界。主要作品有《到燈塔去》(To the Lighthouse)、《遠航》(The Voyage Out)、《奧蘭多》(Orlando)和《黛洛維夫人》(Mrs. Dolloway)等。《黛洛維夫人》是吳爾夫早期的佳作,寫黛洛維夫人一天24小時之內的生活。情節簡單,風格特點是抒情、深邃、細致。用「意識流」 (stream of consciousness)這一創作方法深刻細膩地描繪了人物內心深處的思想感情、個性及弱點。

D. H.勞倫斯(D.H. Lawrence,1889-1930)是當代英國文學的一位大師,著名的現代派作軍代表之一。他在創作上摒棄了英國傳統的藝術表現形式,語言質朴、句子結構簡單,大量使用淳樸的生活語言。他在作品中揭示了人性中的本能力量,並辛辣地批評了現代工業社會。他一生寫了10部長篇小說,其中最偉大和最有代表性的是《虹》(The Rainbow)和《戀愛中的女人》(women in Love)。其他作品包括《恰特萊夫人的情人》(Lady Chatterley』s Love)、《迷失的少女》(The Lost Girl)和《兒子與情人》(Songs and Lovers)等。

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1856-1950)英國劇作家、政論家。他接受過柏格森、叔本華和尼採的哲學思想,又攻讀過馬克思的《資本論》。1884年他參加了「費邊社」,主張用漸進、點滴的改良來改變資本主義制度,反對暴力革命。在藝術上,他接受挪威劇作家易卜生的影響,主張寫社會問題,反對「為藝術而藝術」的主張。1933年2月17日,乘「不列顛皇後」號輪船到上海訪問中國。
蕭伯納的文學始於小說創作,但突出的成就是戲劇。《鰥夫的房產》(Widower』s House,1892),《華倫夫人的職業》(Mrs. Warren』s Profession,1894),《芭芭拉少校》(Major Barbara,1905)、《傷心之家》(Heartbreak House,1913)、《聖女貞德》(Joan of Arc,1923)、《蘋果車》(The Apple Cart,1929)等。其中《聖女貞德》獲得空前的成功,被公認為他的最佳歷史劇,是「詩人創作的最高峰」。
蕭伯納傑出的戲劇創作活動,不僅使他獲得了「20世紀的莫里哀」之稱,而且「因為他的作品具有理想主義和人道精神,其令人激勵和諷刺往往蘊含著獨特的詩意之美」,於1925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1854—1900)英國唯美主義藝術運動的倡導者,著名的作家、詩人、戲劇家。在牛津大學學習期間受到了沃爾特·佩特等人審美觀念的影響,並接觸了新黑格爾派哲學、達爾文進化論和拉斐爾前派的作品,這為他之後成為唯美主義先鋒作家確立了方向。王爾德曾經因為同性戀而成為當時同性戀社群的一個文化偶像。對他的審判是英國司法史上

和文學史上著名的案件之一。主要作品有:小說《道林·格雷的畫像》(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1891年),童話集《快樂王子和其他故事》(The Happy Prince and Other Tales,1888年),戲劇《少奶奶的扇子》(Lady Windermere`s Fan,1892), 《帕都瓦公爵夫人》(The Duchess of Paa,1893年),《莎樂美》(Salomé,1893),《理想丈夫》(An Ideal Husband,1895)。


詹姆斯·喬伊斯(James Joyce,1882-1941),愛爾蘭意識流文學最偉大的作家之一。其文學生涯始於1914年開始創作的短篇小說集《都柏林人》(Dubliners)。《尤利西斯》(Ulysses)是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被譽為20世紀100部最佳英文小說之首。小說以時間為順序,描述了主人公,苦悶彷徨的都柏林小市民,廣告推銷員利奧波德·布盧姆(Leopold Bloom)於1904年6月16日一晝夜之內在都柏林的種種日常經歷。小說的題目和內容源出希臘神話中的英雄奧德修斯(Odysseus)和荷馬史詩《奧德賽》。通過大量細節描寫和意識流手法構建了一個交錯凌亂的時空,語言上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風格, 具有現代史詩的概括性。長篇小說《青年藝術家的畫像》(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有強烈的自傳色彩,主要描寫都柏林青年斯蒂芬&S226;迪達勒斯如何試圖擺脫妨礙他的發展的各種影響——家庭束縛、宗教傳統和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緒,去追求藝術與美的真諦。長篇小說《芬尼根守夜人》(Finnegan』s Wake以都柏林近郊一家酒店老闆的潛意識和夢幻為線索,是一部用夢幻的語言寫成的夢幻的作品。


福斯特(E. M.Forster,1879-1970),英國小說家、散文家。生於倫敦,畢業於劍橋大學。他摒棄了19世紀人們喜愛的繁緝辭藻和復雜的細節描寫,採取更為流暢自如、更加口語化的寫作風格。主要作品有《霍華德庄園》(Howard's End)、《印度之行》(A Passage to India)、《最長的旅行》(The Longest Journey)、《看得見風景的房間》(A Room with a View)和《莫里斯》(Maurice)等。《霍華德庄園》是福斯特的成名小說,已拍成電影,搬上銀幕並獲得奧斯卡獎。故事講述了富有浪漫主義色彩和自由想像力的瑪格麗特和追求商業利益而瀕於精神崩潰的亨利結婚,瑪格麗特把亨利帶回到以前的舊居,希望重建想像力與土地的聯系。

約翰·福爾斯(John Fowles,1926-),英國小說家。1950年畢業於牛津大學,曾在希臘、法國和英國教學。他的作品把心理描寫和社會生活巧妙地結合起來。他的第一部小說《收藏家》出版後,立即受到讀者歡迎。除此之外,他還寫了《占星家》、《法國中尉的女人》(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等。《法國中尉的女人》被改編成為電影,描寫19世紀中葉的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三角戀愛故事。

威廉·戈爾丁(William Golding,1911-1993),英國當代最受擁戴的小說家之一,畢業於牛津大學,做過中學校長、大學講師、演員,航海員和音樂家。一生創作了10多部小說,主要有:《蠅王》(Lord of the Flies)、《遺產繼承人》(The Inheritors、《金字塔》(The Pyramid等。《蠅王》是部虛構小說,講述了一群不受文明與社會道德束縛的孩子在熱帶荒島上蛻化為野蠻人的故事。小說因為探究了童心的泯滅與人性的黑暗於198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❼ 《因父之名》案件原型及其對英國司法的影響

《因父之名》案件原型:

這部電影根據格里·康倫的回憶錄《證明無罪》改編,它以愛爾蘭共和軍和英國當年的對抗為背景,講了一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小賊傑瑞·康倫的不幸遭遇。他因得罪了北愛爾蘭共和軍而被父親送去英國投奔姑媽,在英國又因行為怪異被誣告為爆炸案的主犯之一,和他同樣遭遇的還有三個小夥子。他的父親趕到英國,想和他的姑媽商議聘請律師的事,結果警察突然闖入,將他和姑媽一家全部當作同案犯抓捕。

令人震驚的是,警方不僅刑訊逼供,還親自偽造證據,把傑瑞·康倫當成爆炸案的恐怖分子,導致傑瑞被判處終身監禁。而他的父親和姑媽一家則被當作運輸或製造炸葯者,分別被判處十以上不等的刑期。

對英國司法的影響:

這個案件後來被稱為英國司法史上最臭名昭著的事件。英國人把傑瑞案當成他們的恥辱,拍成電影,這是一個恆久的提醒。

他們的所為是明目張膽的故意,是赤裸裸的犯罪,尤其利用公權力,以國家的名義。他們令國家和司法蒙羞。

(7)bbc英國司法史擴展閱讀:

《因父之名》的影片評價:

影片的結尾主題曲由來自愛爾蘭的個性光頭女歌手Sinead O'Connor的激情演繹,她無以倫比的聲音彷彿要刺透人心,仿似海浪般忽遠忽近,撼人心肺。

《因父之名》將英國現代史上最臭名昭著的真實事件公之於眾,重點刻畫了男主角格里為求公正所做的斗爭以及他和父親之間深厚的感情,內容雖具高度的政治性,但卻以迥異於好萊塢式的低調手法處理父子之情、權力機構的腐化和人性的掙扎,劇情凝重,情節感人,極具歷史感和震懾力。

❽ 關於特朗普英國脫歐是"偉大的事" 其他國家也會脫歐事件的介紹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在1月15日接受了英國《泰晤士報》和德國《圖片報》的采訪,透露了一些外交政策目標細節。


這是特朗普當選後首次接受英國和歐洲大陸的媒體采訪,專訪的聯合採訪者是英國議員邁克爾·戈夫(Michael Gove),他是英國歐盟公投時倡議脫歐的領導者之一,曾任英國司法大臣。他曾在2016年的保守黨投票中角逐英國首相之位,但被淘汰。


首要目的是貿易公平、堅固邊境


BBC報道稱,特朗普在采訪中表示,他的首要目標是為美國制訂更公平的貿易協議,並且建立堅固的邊境。

他表示,美國必須應對與世界其他地方進行貿易當中的赤字問題,特別是中國。

他說,他的政府要強調的是聰明的貿易,而不是自由貿易。

他還威脅說,如果德國寶馬堅持在墨西哥建造汽車工廠,將對寶馬汽車徵收35%的進口稅。

不過,盡管特朗普早在競選中就表達過徵收高關稅的意向,但截至2017年1月7日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的報道,寶馬仍然准備在墨西哥建廠。

特朗普還在采訪中怪罪德國總理默克爾接收中東難民的政策威脅了歐洲的穩定,稱她犯了「非常災難性的錯誤」。

他還對德國《圖片報》表示,可能考慮收緊從歐洲進入美國的人數,以免有人進來「製造問題」。


稱英國脫歐將成為「偉大的事情」


「英國退歐最終將成為偉大的事情。」英國《泰晤士報》在刊出之前發送的摘要顯示,特朗普接受采訪時如此表示。

英國《衛報》報道稱,特朗普在采訪中保證,將在英國脫歐後「迅速」和英國達成貿易協定。他還表示,歐盟只是德國的「工具」,英國人投票離開是聰明的決定。

特朗普表示,相信其他國家也會脫離歐盟,維持歐盟的團結「不像很多人想得那麼簡單」。

特朗普透露,自己將在上任後不久和英國首相特雷莎·梅會面,稱梅已經寫信要求與他會面。

此前,英國外交大臣、脫歐派領袖約翰遜(Boris
Johnson)已在華盛頓和多名特朗普過渡團隊的成員會面,但沒能與特朗普面談。梅的兩位親信希爾(Fiona Hill)和蒂莫西(Nick Timothy)也已造訪華盛頓。


而在英國脫歐運動中發揮重要作用的獨立黨領袖法拉奇(Nigel Farage)早在特朗普當選後不久就與特朗普會晤,成為特朗普當選後首名與其會面的英國政治人物。

❾ BBC版麥雷同人文 HE 求不虐 不雷

有一種東西,它承載著人們的希望,這種東西有虛有實,它看不見、摸不著,卻能在心中產生一股巨大的力量,它叫做夢想。上帝沒有賜予我們翅膀,但賜予了我們會飛的心和能夠夢想的大腦,使我們有了一雙「隱形的翅膀」。
從小我的心中就有夢想,夢想著趕快長大,趕快去接觸些新的東西。當我漸漸長大,懂得的東西多了,夢想的也多了。我也想像袁隆平爺爺一樣,為國爭光;像李連傑一樣,傳播中國文化;像馬雲叔叔一樣,取得那麼偉大的成就;像試飛英雄李中華一樣,為人民奉獻…… 還記得《開學第一課》中,要做有愛心的舞蹈老師的完瑪草,想要把太極推向世界的李連傑,花樣滑冰冠軍龐清、修建,「我再試一次!」的馬雲,以及失去雙臂的殘疾人楊孟衡、劉偉和試飛英雄李中華……這些都還歷歷在目。不只是感動與震撼,更多的是理解與領悟。
在人生的各個階段,都有很多不同的夢想。雖然夢想不同,但追求夢想的信念,從沒有改變!這么多的夢想,並不用全部都實現,只要實現一個就足夠。當我們在追求夢想的過程中失敗時,不必傷心,就像楊孟衡說的那樣「用行動去療傷」!要相信,只要堅持,總會成功的。夢想需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並且堅持每一個腳印,直到成功。有句古話叫做「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的確如此!我們承載著祖國的未來,所以從現在起,我們必須至少有一個夢想,並且要為夢想的實現而奮斗!
還記得斷臂鋼琴王子劉偉嗎?命運對他是如此殘酷!他在10歲時因電擊失去雙臂,可他偏偏愛上了專門為手設計的樂器——鋼琴!對於一個平常人來說,這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夢想。而劉偉,用他的信念與堅持做到了!他用腳趾,彈奏出了人間最美的音樂。聽到劉偉演奏的動聽的鋼琴曲,你的心中是否也會震撼與感動?劉偉用他的行動告訴我們:只要堅持、努力,夢想就會實現!
還記得試飛英雄李中華嗎?在當時的情況下,他完全可以選擇跳傘,但他並沒有。為了人民和那些珍貴的科研數據,他用自己的試飛經驗使飛機安全著陸。因為他說過的:「人生有夢想,每一個夢想都需要自己的努力。」
成功是因為什麼呢?房祖名給過我們一個很好的答案:「成功是因為你失敗不放棄!」當然,還要用智慧、有耐心,還需要同伴的幫助、理解與支持。
我的夢就是中國夢,中國夢也是我的夢。為了照耀中國、閃耀世界,也為了自己的夢想,開始努力吧!放飛我們的夢想,一起加油!我的夢,中國夢!
我和你一樣,初冬早上排在熱氣蒸騰的餛飩攤邊等著滾熱可口的早點。還有比小張一家更讓人放心的餛飩攤么?他們夫婦倆天蒙蒙亮就勤勤懇懇地守在攤子邊,包好餡料收拾干凈,他們一定用的是四方薄皮包住新鮮足量的肉餡,鮮美可口,每每引來長列的人群專門光顧他們的餛飩攤。你若是不願意排隊,可以在前一天和他們約好,第二天徑直來取。你若是忘了帶零錢,他們是大方地不會向你要的,明天還是後來再帶來他們也不會介意,反而還要一再感謝你的光顧。
我行走於從家到學校這段不算太長的街道上,聽見賣菜小販急切的吆喝,門面前鼎沸的人聲喧嘩,三輪車啟動時響亮的馬達,那聲音是我模仿不來的,就像黃土地一樣實實在在。勞動人民身上有我見過的最樸素真摯而有力的情感,叫我情不自禁地將最崇高的贊美賦予他們——如果要給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一個鮮明的標志,我相信那會是他們臉上舒心的笑容。你若是問我什麼是愛國?為什麼要愛國?如何愛國?我會答,愛國就是給身邊這些勤勞朴實的人民百姓謀福利。愛國是因為勞動人民以努力肯干、自強不息的精神構築了社會文明的基石,為十三億勤勞勇

敢的同胞們我願意負上崇高的使命。要做到愛國,既要吶喊出人民百姓的心聲,扞衛大眾的權利;又要以一己之力推動國家現代化,為人民百姓謀更長遠的福利。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愛國的方向在建國初期已經指明,負上沉重的使命向前行,才能深刻地感受到憲法上一句「一切權利屬於人民」的力量。中國復興騰飛的夢想,就是從你我身上開始的。
我走在人潮湧動的街頭,與你擦身而過。當歷史具體成一個個鮮活靈動的人時,談愛國,其實並不遙遠。在焚煙亭我能想起柏文蔚焚毀英國商船上的鴉片,被孫中山盛贊為「全國禁煙辦理最認真者,實可為各省楷模也」;在城東百花亭畔我能想像徐錫麟發起安慶武裝起義,嚴正回答:
「我殺恩銘,是為天下的公憤」;在吳越街上我能依稀聽見一二九運動中學生們嘶啞而有力的呼喚:「待亡終死,奮斗乃生。起來吧,起來!」生活在那樣一個不幸的時代,只要你是一個中國人,你就只能是病弱的,任人宰割的;如果你是清醒的,若想抗爭,就需付出分外沉痛的代價。他們認識到這一點,為了國家免遭凌辱剝削的厄運就早將生死置之度外。而在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和社會轉型期矛盾凸顯的今日,我以他們的革命精神為榜樣,卻仍滿懷希望,就像俄國詩人普希金所說的那樣——「現在我們的內心還燃燒著自由之火;現在我們為了榮譽的心還沒有死亡;我的朋友,我們要把我們心靈的美好的激情,都獻給我們的祖邦!」
我和你一樣,渴望更公正公平的教育制度,更健全制衡的司法章程,更便捷高效的醫療系統,更開放昂揚的精神風貌。我和你一樣渴望著一個更有人文關懷的中國,所以我伸出手來,急切地想與你接觸——
我不是不知道,街角處的垃圾堆無人過問在一旁積得很高,不知哪家鄰居開大了音響自顧自地吵,冰冷的石凳旁倚著無家可歸的乞丐怯懦地等著你的憐憫。我們看得太多,經歷得太多,但我們還得做更多的事。所以不管你是何人,來自何方,請你踏開一步,履行公民的義務。街角不是有垃圾嗎?我們自己來清掃干凈;社區太吵了?我們要舉報物業管理,做好監督;沿路上是不是有乞丐?我們捐出一點錢物,將他妥善安置在收容所吧!問問自己,如果我們的孩子要活著看到新世紀,中國該有哪些進步?我們應該回答這個問題,因為這是我們的時代。
新春的第一個晴天,我會到大龍山上去看嫩綠的青草。我會帶一隻大塑料袋,撿走山路邊的垃圾。你或許也會帶著三朋四友,撿走花叢里的空罐頭。在你彎身的那一刻,或許我也在彎身,如果我們在轉角處相遇,就打個招呼吧!或許今天的中國就真的要比昨日的干凈一點、安靜一點、和諧一點。你,來赴約吧!
中國復興騰飛的夢想就是從你我身上開始的啊!

熱點內容
合同法第79條規定 發布:2025-02-05 08:01:58 瀏覽:693
1986年到1995年的勞動法 發布:2025-02-05 08:00:27 瀏覽:450
廣東立法徵用 發布:2025-02-05 08:00:25 瀏覽:922
考研法學案例 發布:2025-02-05 07:58:44 瀏覽:36
落實經濟法的宣傳教育 發布:2025-02-05 07:51:41 瀏覽:119
2017年南京勞動法 發布:2025-02-05 07:51:07 瀏覽:99
上海有法律援助中心 發布:2025-02-05 07:16:44 瀏覽:498
中級會計職稱經濟法基礎視頻 發布:2025-02-05 06:48:34 瀏覽:692
異世界法官 發布:2025-02-05 06:05:19 瀏覽:292
道德底線開頭 發布:2025-02-05 05:55:37 瀏覽: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