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上的處分
① 什麼叫法律上的處分行為麻煩告訴我
法律上的處分是指通過具有法律意義的行為進行的
處分行為
,比如贈與中的交付,對物權的拋棄等,法律上的處分產生法律上的效力。事實上的處分是通過不具有法律意義的行為進行的處分,比如吃饅頭就是對饅頭的處分,一般因為不牽涉
社會利益
,也不產生法律意義。
② 民事訴訟法中的處分權是什麼
處分權是當事人復依據正義原則和法制律規定所享有的實有權利。一般來說,權利的獲得是通過法律規定所賦予,是一種法定權利,實有權利。但這種法律應是符合正義原則的。
處分原則是指民事訴訟當事人在訴訟進行中,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有權處置自己的民事實體權利和民事訴訟權利。
當事人能夠處分自己的各種權利,是社會主義民主在民事訴訟中的體現。但是,必須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進行處分,否則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有權干預,這是社會主義法制在民事訴訟中的體現。
當事人處分自己民事實體權利和民事訴訟權利的行為,必須是自己真實意志的表現,是自己自願的。違反當事人真實意志的處分行為,是無效的。
處分原則作為民事訴訟法的一項重要的基本原則,貫穿在民事訴訟的全過程。主要表現在:訴訟程序的發生,需要當事人的起訴;訴訟程序的進行,需要當事人的推動;第二審程序的開始,和當事人行使處分權有關;執行程序是否需要,也由當事人決定。
實行處分原則,當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意志,處分自己的民事實體和民事訴訟權利,體現了社會主義民主。
實行處分原則,有利於達成調解協議。實行處分原則,可以加強審判人員的責任心,有利於提高辦案質量。
③ 法律上的處分和事實上的處分應該如何區分
法律上的處分是指通過具有法律意義的行為進行的處分行為,比如贈與中的交付,對物權的拋棄等,法律上的處分產生法律上的效力。事實上的處分是通過不具有法律意義的行為進行的處分,比如吃饅頭就是對饅頭的處分,一般因為不牽涉社會利益,也不產生法律意義。
【法律分析】
事實上的處分和法律上的處分區別大了,舉個通俗易懂的例子,事實上的處分是行政處分,比如說警告,嚴重警告,行政記過,行政記大過,開除公職等這郗是行政的,你還可以在單位或社會上自實其力工作與生活,行動上仍有自由。如果是法律處分,首先你會失去自由,由監管部門進行監督改造,行動上聽從指揮,會限制你的自由,可以說是度日如年。只有當你期滿後才會釋放恢復自由。處分行為分為物權行為與准物權行為兩類。物權行為是直接變動物權效果的行為,如讓與物權、拋棄物權、認定抵押或質權等;准物權行為是直接變動物權以外支配型權認定、移轉或消滅效果的處分行為,例如認定采礦權、漁業權等。處分行為是我國法律上一個特別鮮明的概念,它的適用范圍比較廣泛,能夠涵蓋大部分的生活方面。所以說我國法律對此的法律條例也在日漸的完善著。能夠有效的保護我國公民的合法權益,在公民遇到困難的時候能夠使用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的權益。
【法律依據】
《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例》 第三十九條 任免機關對涉嫌違法違紀的行政機關公務員的調查、處理,按照下列程序辦理:(一)經任免機關負責人同意,由任免機關有關部門對需要調查處理的事項進行初步調查;(二)任免機關有關部門經初步調查認為該公務員涉嫌違法違紀,需要進一步查證的,報任免機關負責人批准後立案;(三)任免機關有關部門負責對該公務員違法違紀事實做進一步調查,包括收集、查證有關證據材料,聽取被調查的公務員所在單位的領導成員、有關工作人員以及所在單位監察機構的意見,向其他有關單位和人員了解情況,並形成書面調查材料,向任免機關負責人報告;(四)任免機關有關部門將調查認定的事實及擬給予處分的依據告知被調查的公務員本人,聽取其陳述和申辯,並對其所提出的事實、理由和證據進行復核,記錄在案。被調查的公務員提出的事實、理由和證據成立的,應予採信;(五)經任免機關領導成員集體討論,作出對該公務員給予處分、免予處分或者撤銷案件的決定;(六)任免機關應當將處分決定以書面形式通知受處分的公務員本人,並在一定范圍內宣布;(七)任免機關有關部門應當將處分決定歸入受處分的公務員本人檔案,同時匯集有關材料形成該處分案件的工作檔案。受處分的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期滿解除處分的程序,參照前款第(五)項、第(六)項和第(七)項的規定辦理。任免機關應當按照管理許可權,及時將處分決定或者解除處分決定報公務員主管部門備案。
④ 民法中的處分行為是什麼意思
處分行為屬於權利人行使所有權的一種形式,所有權包括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比如我擁有一輛自行車,我可以決定把自行車送給朋友,就是行使我對自行車的處分權。
《物權法》第三十九條所有權人對自己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法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
⑤ 法律上的處分和事實上的處分有什麼區別
法律上的處分是指通過具有法律意義的行為進行的處分行為,比如贈與中的交付,對物權的拋棄等,法律上的處分產生法律上的效力。
事實上的處分是通過不具有法律意義的行為進行的處分,比如吃饅頭就是對饅頭的處分,一般因為不牽涉社會利益,也不產生法律意義。 單純修繕自己房屋的行為是事實上的處分。
事實上的處分
所有權人為實現其自身利益變更和消滅其物所有權的事實行為,處分行為導致所有權的絕對消滅。
包括:
在客觀上使物歸於消滅,如吃糧食。
在客觀上改變物的形狀,如加工原材料生產產品。
法律上的處分
所有權人對己物的權能加以改變的法律行為,此處分行為又被稱為「所有權消滅「。
包括:
物的易主行為,如通過買賣和贈與處分所有權。
所有權的拋棄,使所有物成為無主財產。
以一定方式暫時在所有權權能行使上設定負擔。既可以在己物上設立擔保物權和用益物權,也可以通過債權行為,使所有權權能成為交易客體,如將己物出租、出借。
⑥ 怎麼認定民法里的處分行為或者其有構成要件嗎
我沒有完全弄清提問者「hjq0815」所說的處分是民法通則里的「行政處分」還是「處分財產」,因為前者是承擔責任,後者則是享有的權利。 應該說舉例中說講的行為不屬於民法中的處分行為,而是屬於單位中有關車輛使用過程中應遵循的工作制度或財務制度中的處置行為。首先要看是否符合單位的工作制度或財務制度,如果不違反,就不會出現民法中的處分行為;如果違反了內部制度,假如單位要追究責任,那才會出現民法里的處分行為。
⑦ 法律上的處分和事實上的處分有什麼區別
是否是法律行為與事實行為的區別?
法律行為是當事人由主管意願去改變法律關系,並作出一定行為。
例如,買賣合同
事實行為是當事人沒有改變法律關系的意願,只是通過一定的作為,符合了我國的法律規定,而改變了法律關系。
例如,無因管理,拾得遺失物,先佔……
你的例子應該是事實行為
⑧ 出租行為是民法上的處分行為嗎
你好,處分的定義是:依法對物進行處置,從而決定物的命運的全能,包括事實上的處分和法律上的處分,是所有權的核心全能,你按照定義就能發現了,出租就是屬於法律上的處分!!!!你請三思,,,,
⑨ 法律處分是什麼意思
法律規定無權處分的意義是:保護所有權人和善意第三人的合法權益。無權處分是指無處分權人處分他人財產與第三人訂立合同。無權處分合同屬於效力待定合同。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五百八十條
當事人一方不履行非金錢債務或者履行非金錢債務不符合約定的,對方可以請求履行,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法律上或者事實上不能履行;
(二)債務的標的不適於強制履行或者履行費用過高;
(三)債權人在合理期限內未請求履行。
有前款規定的除外情形之一,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請求終止合同權利義務關系,但是不影響違約責任的承擔。
第五百九十七條
因出賣人未取得處分權致使標的物所有權不能轉移的,買受人可以解除合同並請求出賣人承擔違約責任。
法律、行政法規禁止或者限制轉讓的標的物,依照其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