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民法是民法
Ⅰ 民法為什麼叫民法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2條從民法的對象和任務角度來看,民法是調整平等民事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非法人組織之間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是法律體系中的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
Ⅱ 為什麼說民法是人法
因為人從出生來到死亡都離不開民法自
人一出生,法律就賦予一個嬰兒作為一個自然人在法律上所享有的民事權利,如生命權、健康權、受扶養的權利等,以保證嬰兒不受非法侵害,所以公民一出生就和民法發生關系。
隨著人的成長,一個人的社會性增強,必然同他人發生更多的聯系或糾紛,民法此時賦予一個自然人更多權利,以確保其利益得到最充分的保障,直至死亡,甚至延續到死後,如著作權的期限為作者生前至死後五十年。所以公民從一出死到死亡時時處處都與民法發生密切的聯系
Ⅲ 為什麼說民法是市民法
民法的性質集中表現為民法是市民社會的法。市民社會是純粹由個人作為主體參與的社會,是法律主體的生存之本。民法是私法,公法與私法的劃分仍然是法律的一種基本分類。民法體現了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一般條件。民法的理念有二:一是私權神聖,一是私法自治。私權神聖包含私權本位、權利不受侵犯,且私權以人格權和所有權為核心。私法自治以意思自治為靈魂。
民法乃一國法律體系中之基本法,與刑法、行政法、訴訟法等共同構成一國之部門法體系,為最重要的法律部門之一。
民法者,市民社會之法則也。漢語中「民法」一詞實非古漢語固有之詞,而乃西方法律文明之舶來品。我國近現代民法一語,究其淵源,第一步可追溯到日本民法,恰如學者所言,「民法一語,典籍無所本,清季變法,抄自東瀛」[1];第二步可追溯到法國民法,因日人是從法語droitcivil轉譯而來;第三步則須追溯到羅馬法,蓋因法語中的droitcivil乃來自於羅馬法中的juscivile即市民法,其他歐陸諸國如德、瑞、意等關於此語之名稱也均系由市民法轉譯而來[①此說為我國民法學界前輩學者之通說。但關於日人中誰是使用「民法」之第一人,則有二說:一說為箕作麟祥,其在轉譯法語 droitcivil時將其譯作民法;一說為津田真道,其在轉譯荷蘭語burgerlykregt時將其源於日本民法學者穗積重遠之考證。].而日人轉譯時從其簡,省掉了一個「市」字,遂有漢字中「民法」之稱謂。是故,民法之真正根源乃羅馬法,研究民法的人便無不「言必稱羅馬」。
一、民法的性質:市民社會的法
民法的性質表現在四個方面:民法是市民社會的法;民法是私法;民法是實體法;民法體現了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一般條件。其中,市民社會的法是民法性質的集中體現。
(一)民法是市民社會的法
通過對民法一詞的語意與淵源考察我們已經得知,民法者,實乃市民法之簡稱也,而市民法者,當為市民社會之法也。何謂市民社會?社會的本質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存在方式,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則依兩種方式發生,一種是直接面對其他社會成員而發生,包括家庭成員,另一種是通過國家這一中介而發生。由此形成兩種社會關系,前一種社會關系因直接發生於社會成員之間,故其有關內容取決於社會成員個人的意志,而後一種社會關系通過了國家的中介,國家必將其意志體現在其中。體現社會成員個人意志的社會關系當以個人或私人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而體現國家意志的社會關系當以國家或公共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由此,人所參與的全部社會關系不外乎此兩種類型,而社會也就因此可以不僅從理論上而且從實證上劃分為兩種,一種為純粹由個人作為主體參與的社會,即所謂市民社會,而另一種為有國家參與的社會,即所謂政治社會或政治國家。任何人都總是扮演兩種角色、具有雙重身份,他一方面作為市民社會的人參與市民社會的關系,另一方面又作為政治社會的人參與政治國家的關系。規范市民社會關系的法律就發展成為市民法,它以保護市民社會中人的權利即私權為己任;而規范政治社會關系的法律就是公法,它以保障國家權力的行使為目的。所以說,民法(市民法)是關於市民社會的法。
盡管人總是既要參與市民社會的關系,又要參與政治國家的關系,然而市民社會是其生存之本,市民社會中的經濟與人身關系是每一個人都生而必須進入的,所以,市民社會的生活對人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市民社會中權利的享有與保障對於一個民主國家來說同樣是至關重要的。需要指出的是,政治國家中的權力從根本上說不是為國家而存在的,而是為市民即為民眾而存在的,國家行使公共權力不過是為了更好地實現和保障市民社會的權利,市民權利與政治權力的關系是本與末的關系,萬不可顛倒。同時,在法治體系尚非盡善盡美的情況下,政治權力的膨脹與擴張必然會導致對私權的擠壓與限縮,使政治權力成為凌駕於市民權利之上的強暴工具,所以,必須在對政治權力與市民權利進行正確定位的基礎上,充分發展和完善市民社會,這是實現經濟民主進而實現政治民主不可或缺的前提條件。
Ⅳ 民法為什麼是關於人的法律 民法為什麼是權力法
關於民法為什麼是關於人的法律原因,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民法的定義。
民法定義:是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法律規范的總和。
民法的調整對象:是指民法所調整的各種社會關系,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人身關系。
民法的基本原則:
1、公民、法人的民事權益受法律保護原則;
2、平等原則;
3、自願原則;
4公平原則;
5、誠實信用原則;
6、禁止權利濫用原則;
7、公序良俗原則;
8、等價有償原則;
關於民法為什麼是權利法?首先要了解民法的本質:
民法以權利為其本位,充分體現了權利本位的思想。它的一切制度都是為了人們能更好地、充分地獲享權利,使人們更安寧、美滿地生活。
Ⅳ 民法為什麼是私法
民法就是調來整平等主源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的人身和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依據《民法總則》第二條: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第三條: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第四條: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第五條: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
Ⅵ 為什麼說民法是以民事權利為本位的
民法最基本的職能在於對民事權利的確認和保護,這就使民法具有權力法的特點。無論民法在歷史上是以義務為本位還是以權利為本位,或以社會為本位,民法都強調對私權的充分保護。民法確認了民事主體所享有的人格權,通過對人格權的保護而對主體的人格予以了充分的尊重,同時民法賦予了主體廣泛的財產權利,如債權、物權、知識產權、繼承權等等,並為這些權利提供了充分保護;民法是以平等的商品經濟關系為基礎的,商品經濟在法律上的表現必然是以權利本位為基點的權利和義務的有機統一。無論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所有制的社會基本的共性:即民法以權利為核心,換言之,民法就是一部權利法。
我國民法所確認的自然人所享有的人身權、物權、債權、知識產權等,都是自然人的基本權利,民法在內容上不僅對各項民事主體的權利要實行平等的保護,而且民法通過民事權利的保障維護個人的人格尊嚴、價值以及生活的安定,同時還擴大到對憲法及其他法律所確認公民享有的各種經濟文化權利(如勞動權、自由權、環境權、受教育權、休息權等)的保障,當公民的這些權利受到侵害時,均可藉助侵權行為法獲得救濟。民法保護民事主體各項權利的功能,集中體現了法律的基本價值。
Ⅶ 為什麼說民法是權利法
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權利與義務的法 具體包括人身和財產兩個方面 之所以說是權利法 因為它具體規定了 主體在法律關系之中享有的權利和所應當承擔的義務
Ⅷ 中國的民法為什麼叫民法通則
是民法領域通用的法則,調整范圍比較廣,但又不是所有的民法領域不能稱之為民法典,所以就有了這個稱呼。
Ⅸ 為什麼說民法是司法
為什麼民復法是私法??(制是吧)
因為民法調整的是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民事主體之間沒有高低差別,而且民法的很多內容都是任意性規則,可以由當事人協定,所以是私法。
而像刑法行政法往往涉及政府檢察院和個人,主體不具有平等性 所以被稱為公法
望採納
Ⅹ 為什麼民法稱為民法
民法一詞來源於古羅馬的市民法(jus civile)。最初的羅馬法僅適用於羅馬市民,稱市民法;對於被羅馬征服地區的居民之間的關系及其與羅馬人之間的關系的調整則適用由裁判法官形成的規則,稱為萬民法(jus gentium)(與羅馬公民法相比,萬民法具有以案例為主、靈活方便的特點,適用范圍的擴大也使它克服了以往那種狹隘民族性的缺點,因而更能滿足整個社會的普遍要求,更能適應奴隸主階級的利益需要)。` 後來非羅馬市民逐漸獲得羅馬公民權,兩法的區別逐漸消失。公元 6世紀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時,進一步匯總整理編成法典,到12世紀稱為《查士丁尼民法大全》(見羅馬法)。恩格斯說羅馬法是「我們所知道的以私有制為基礎的法律的最完備形式」(《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113頁)。 羅馬法的理論體系對私有制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有極大的影響,以至歐洲大陸都根據拉丁語(jus civile)分別將民法定名為 droit civil(法)、civil law(英)、 Zivilrecht(德)、граданское право(俄),都有市民法律和公民法律的含義。 日本明治維新時代修訂法律從法語譯為日語「民法」。中國古代法律文獻原無民法一詞,有關錢、債、田、土、戶、婚等法律規范,都收在各個朝代的律、例之中,清朝末年至中華民國時期曾制訂「民律」草案,後經修訂於1929~1930年分編陸續公布時改稱「民法」,這是中國法律歷史文獻上對民法一詞的第一次正式使用。據學者考察,我國法上的「民法」一詞系來自日本語中的「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