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僱傭民法

僱傭民法

發布時間: 2022-02-22 09:31:29

A. 民法通則如何解決僱傭關系

僱傭關系不同於勞動關系,薪酬支付按雙方約定,不受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約束。如果沒有關於加班費的約定,可與東家協商。不能直接依據勞動法主張三倍的加班費。

B. 僱傭關系的認定

判斷僱傭關系是否存在,應該從形式要件和實質要件二方面考慮:從形式要件上看雙方有無訂立僱傭合同或口頭僱傭協議;從實質要件上,首先要看雙方的權力義務是否為一方提供勞務,另一方支付報酬。
法律分析
僱傭關系是僱傭法律關系的簡稱,是以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私有為基礎而形成的一種勞動關系,是指受僱人利用雇傭人提供的條件,在雇傭人的指導、監督下,以自身的技能為雇傭人提供勞動,並由雇傭人支付勞動報酬的法律關系。雇傭人稱為僱主,受僱人稱為雇員。要看雇員是否受僱主控制、指揮和監督,即是否存在隸屬關系。雇員受僱主控制是僱傭關系存在的基礎。在僱傭法律關系中,雇員僅是僱主僱傭來完成某項工作的人,雇員在工作時應聽命於僱主,服從僱主的監督指導。同時要看雇員是否為僱主或其委託的人所選任。只要具備上述形式要件和實質要件,即可認定為僱傭關系。僱傭關系與勞動關系的區分。審判實踐中,僱傭關系與勞動關系極易混淆。因基於勞動關系發生的糾紛受勞動法的調整,訴訟時要經過仲裁前置程序,即先通過仲裁後才能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而僱傭關系受民法調整,相關規定,產生糾紛可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因此,只有正確區分二者關系,才能准確適用法律,以保證案件依法、公正審理。承攬合同是指承攬人按照定作人的要求完成一定的工作並交付工作成果,定作人接受成果並給付承攬人報酬的合同。承攬關系是基於承攬合同的履行在定作人與承攬人之間所產生的法律關系。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第三條 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休息休假的權利、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權利、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的權利、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勞動權利。勞動者應當完成勞動任務,提高職業技能,執行勞動安全衛生規程,遵守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

C. 民法典僱傭關系的法律規定

法律分析:個人之間形成勞務關系,被僱傭一方因勞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僱傭一方承擔侵權責任

因第三人的行為造成提供被僱傭一方損害的,被僱傭一方有權請求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也有權請求僱傭一方給予補償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九十二條 個人之間形成勞務關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一方承擔侵權責任。接受勞務一方承擔侵權責任後,可以向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提供勞務一方追償。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受到損害的,根據雙方各自的過錯承擔相應的責任。

提供勞務期間,因第三人的行為造成提供勞務一方損害的,提供勞務一方有權請求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也有權請求接受勞務一方給予補償。接受勞務一方補償後,可以向第三人追償。

D. 民法典關於勞務僱傭關系

勞務關系是勞動者與用工者根據口頭或書面約定,由勞動者向用工者提供一次性的或者是特定的勞動服務,用工者依約向勞動者支付勞務報酬的一種有償服務的法律關系。勞務關系的雙方不存在隸屬關系,沒有管理與被管理、支配與被支配的權利和義務,提供勞務的一方在工作過程中雖然也要接受用人單位指揮、監督,但並不受用人單位內部各項規章制度的約束,雙方的地位處在同一個平台上,民法典中對於勞務僱傭關系造成他人損害的情況進行了規定,根據規定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一方承擔侵權責任,之後可以向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提供勞務一方追償。
(4)僱傭民法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九十二條 個人之間形成勞務關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一方承擔侵權責任。接受勞務一方承擔侵權責任後,可以向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提供勞務一方追償。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受到損害的,根據雙方各自的過錯承擔相應的責任。
提供勞務期間,因第三人的行為造成提供勞務一方損害的,提供勞務一方有權請求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也有權請求接受勞務一方給予補償。接受勞務一方補償後,可以向第三人追償。
《關於確立勞動關系有關事項的通知》
一、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未訂立書面勞動合同,但同時具備下列情形的,勞動關系成立。
(一)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的主體資格;
(二)用人單位依法制定的各項勞動規章制度適用於勞動者,勞動者受用人單位的勞動管理,從事用人單位安排的有報酬的勞動;
(三)勞動者提供的勞動是用人單位業務的組成部分。

E. 民法典僱傭關系人身損害賠償具體規定是什麼

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致人損害的,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雇員因故意或重大過失致人損害的,應當與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可以向雇員追償。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僱傭關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雇員人身損害的,賠償權利人可以請求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也可以請求僱主承擔賠償責任,僱主承擔賠償責任後,可以向第三人追償。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因安全生產事故遭受人身損害的,發包人、分包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接受發包或者分包業務的僱主沒有相應資質或者安全生產條件的應當與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九條 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致人損害的,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雇員因故意或重大過失致人損害的,應當與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可以向雇員追償。
第十一條 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僱傭關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雇員人身損害的,賠償權利人可以請求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也可以請求僱主承擔賠償責任,僱主承擔賠償責任後,可以向第三人追償。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因安全生產事故遭受人身損害的,發包人、分包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接受發包或者分包業務的僱主沒有相應資質或者安全生產條件的應當與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F. 勞動法與民法的關系要詳細~

勞動法與民法的區別和聯系

區別:勞動法曾經在很長的時間內屬於民法的內容,但是其不斷顯示出與民法不同特徵後,其變異性已經成為沖破民法傳統的獨立法律部門,從而體現出與民法不同的特徵來。這些不同表現在:

(1) 性質不同.

民法屬於純私法,以個人利益為核心,以人的平等和自治為理念,當事人之間處於平等的地位。

勞動法屬於社會法。「勞動合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關於給付和對等給付的債權合同,相反它是一種帶有很強人身權色彩的,關繫到雇員生存基礎的法律關系,因此無論如何應該被寄予希望給予生存和社會保護」

(2)權利本位不同。

民法屬於個人權利本位法。勞動法屬於勞動者權利本位法。是特殊的個人權利本位法

民法屬於個人權利本位法。勞動法屬於勞動者權利本位法。是特殊的個人權利本位法

(3)對待勞動力的態度不同。

民法在一定程度上屬於僱主義務本位法。民法中的僱傭契約系以雇傭人對勞務之『所有』及對勞動者之『支配』為中心.

民法在一定程度上屬於僱主義務本位法。民法中的僱傭契約系以雇傭人對勞務之『所有』及對勞動者之『支配』為中心;

勞動契約則以提供勞務的勞動者其『人』為中心,以此中心所展開的法律體系,當然與市民法大意其趣」

(4)兩者調整對象不同。

民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或與人身關系。勞動法調整的是勞動關系以及與勞動關系密切的其他社會關系 .

(5)兩者的主體不同。

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具有平等性,廣泛性。 勞動法律關系的主體則必然一方是勞動者,另一方則必然是用人單位。

(6)兩者調整的原則不完全相同

平等原則---婦女、兒童特殊保護原則;

等價有償----假日工資,節假日上班雙倍工資;

契約自由----「勞動基本法」為限制,特別注意契約內容上的妥當性;

在民法中,勞務商品化色彩很濃,而勞動法則應當以「勞動力非商品」維護勞動者的安全生存;在民法中,民事責任以過失原則為主,而勞動傷害責任則因保險制度的存在,表現為「結果主義」。

聯系:

(1) 勞動法首先是特別債法,所以原則上也存在契約自由。勞動法是民法發展的產物,是社會發展過程中用傳統民法理念無法解決勞動者與用工方沖突的產物。

(2)民法以「平等主體」為觀察和評判公正合理的視角。而勞動法則假設勞動者本身在任何勞動關系場合中都處於弱勢地位。其目的就是通過相關限制用工者權利和自由或者為勞動者提供一種特殊的保護,以體現傾斜性,以實現勞動者獲得如民法中民事主體那樣的「平等地位」,以實現社會整體上的公平。

(3)在一定程度上,現代勞動法是民法社會化的產物。

(4)勞動法的重要內容勞動合同法仍有相當程度的私法性質。

G. 民法典僱傭關系人身損害賠償

法律分析:個人僱工人身損害賠償按《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等相關司法解釋規定的人身損害賠償的有關標准進行計算。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九十一條:用人單位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後,可以向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工作人員追償。

勞務派遣期間,被派遣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派遣的用工單位承擔侵權責任;勞務派遣單位有過錯的,承擔相應的責任。

H. 民法典僱主是否承擔雇員侵權而導致的責任

民法典僱主要承擔雇員侵權而導致的責任。僱主和雇員之間是勞動合同關系,僱主有義務承擔用工途中所產生侵權責任。接受勞務一方承擔侵權責任後,可以向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雇員追償。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二條
個人之間形成勞務關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一方承擔侵權責任。接受勞務一方承擔侵權責任後,可以向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提供勞務一方追償。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受到損害的,根據雙方各自的過錯承擔相應的責任。
提供勞務期間,因第三人的行為造成提供勞務一方損害的,提供勞務一方有權請求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也有權請求接受勞務一方給予補償。接受勞務一方補償後,可以向第三人追償。

I. 僱傭關系侵權民事主體適用民法通則哪一條規定

第一百一十九條 侵害公民身體造成傷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因誤工減少的收入、殘廢者生活補助費等費用;造成死亡的,並應當支付喪葬費、死者生前扶養的人必要的生活費等費用。
具體到僱傭關系在侵權責任法和人身侵權司法解釋里才有規定。

J. 僱傭關系的法律規定

僱傭關系的法律規定有:
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九條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致人損害的,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雇員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人損害的, 應當與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可以向雇員追償。
前款所稱"從事僱傭活動",是指從事僱主授權或者指示範圍內的生產經營活動或者其他勞務活動。雇員的行為超出授權范圍,但其表現形式是履行職務或者與履行職務有內在聯系的,應當認定為"從事僱傭活動"。
第十一條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僱傭關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雇員人身損害的,賠償權利人可以請求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也可以請求僱主承擔賠償責任。僱主承擔賠償責任後,可以向第三人追償。

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因安全生產事故遭受人身損害,發包人、分包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接受發包或者分包業務的僱主沒有相應資質或者安全生產條件的,應當與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屬於工傷保險條例調整的勞動關系和工傷保險范圍的,不適用本條規定。
第十二條依法應當參加工傷保險統籌的用人單位的勞動者,因工傷事故遭受人身損害,勞動者或者其近親屬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用人單位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告知其按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處理。
因用人單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權造成勞動者人身損害,賠償權利人請求第三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僱傭關系是指受僱人向僱用人提供勞務,僱用人支付相應報酬形成權利義務關系。 僱傭關系是僱主和受僱人達成契約的基礎上成立的,僱傭合同可以是口頭也可以是書面的。僱傭合同在我國法律沒有明確規定,但大陸法系各國一般都對僱傭合同設有規定,例如法國民法典、德國民法典。 廣義上的僱傭關系包含「勞動關系」,對二者的區別,台灣著名學者史尚寬先生認為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勞動契約的受僱人與雇傭人間存在「特殊的從屬關系」,受僱人的勞動須「在於高度服從雇方之情形下行之」;二是勞動者系提供其職業上之勞動力。

熱點內容
北京勞動法病假 發布:2025-02-04 20:26:20 瀏覽:373
行政法由哪兩部分組成 發布:2025-02-04 19:15:17 瀏覽:543
經濟法期末測試卷 發布:2025-02-04 19:07:38 瀏覽:580
錦州法律咨詢在哪裡 發布:2025-02-04 19:05:12 瀏覽:509
律師職業險 發布:2025-02-04 18:20:05 瀏覽:116
什麼情況下有法律援助 發布:2025-02-04 17:44:37 瀏覽:221
滿城哪有律師 發布:2025-02-04 17:12:56 瀏覽:863
房產聯系人承擔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2-04 16:52:25 瀏覽:256
刑法宮廷劇 發布:2025-02-04 15:59:01 瀏覽:588
經濟法自然人 發布:2025-02-04 15:43:42 瀏覽: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