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商法試題簡答

商法試題簡答

發布時間: 2022-02-22 12:19:24

商法簡答題

《公司法》 第一百七十四條公司合並,應當由合並各方簽訂合並協議,回並編制資產負債表及答財產清單。公司應當自作出合並決議之日起十日內通知債權人,並於三十日內在報紙上公告。債權人自接到通知書之日起三十日內,未接到通知書的自公告之日起四十五日內,可以要求公司清償債務或者提供相應的擔保。
第一百七十五條公司合並時,合並各方的債權、債務,應當由合並後存續的公司或者新設的公司承繼。
第一百七十六條公司分立,其財產作相應的分割。
公司分立,應當編制資產負債表及財產清單。公司應當自作出分立決議之日起十日內通知債權人,並於三十日內在報紙上公告。
第一百七十七條公司分立前的債務由分立後的公司承擔連帶責任。但是,公司在分立前與債權人就債務清償達成的書面協議另有約定的除外。

㈡ 國際商法簡答題:FOB,CIF,CFR術語的主要內容分別是什麼

FOB,CIF,CFR術語的主要內容分別是:

FOB——賣方負責辦理出口手續,並承擔將貨物裝上船之前的一內切容費用和風險。買方辦理租船訂艙,並承擔到目的港的運費和保險費,以及貨物在裝運港裝船後的一切風險。
CIF——賣方負責辦理租船訂艙、保險和出口手續,並承擔將貨物裝上船之前的一切風險,以及貨物到目的港的運費和保險費。買方承擔貨物在裝運港裝船後的一切風險。
CFR——賣方負責辦理租船訂艙和出口手續,並承擔將貨物裝上船之前的一切風險,以及貨物到目的港的運費。買方辦理保險並承擔保險費,以及貨物在裝運港裝船後的一切風險。

㈢ 國際商法簡答題:違約對風險轉移的影響有哪些(拜託急用)

當事人違約對風險轉移的影響
00從交貨時間起,風險轉移於買方,這是國際慣例的一般規則。但是假若有違約行為的發生,則此規則不適用。所以違約行為對風險轉移將產生不同的影響和結果。
001.買方違約對風險的轉移的影響。按照《公約》第六十九條規定,如果賣方已按約定的時間將貨物交給買方處置,而買方沒有在適當的時間內接受貨物,即使他沒有實際佔有貨物,風險也自貨交他處置時轉移.《2000年通則》也做了相似的規定,如在CFR術語條件下,買方一旦有權決定裝運貨物的時間和目的港,買方必須就此給予賣方充分通知,若買方未履行此義務,則風險提前至約定的裝運日期或裝運期限屆滿之日起轉移。
002.賣方違約對風險轉移的影響。《公約》第六十六條規定,在合同履行中如果賣方違約,會對風險轉移影響,買方可拒絕履行支付價款義務。同時,《公約》第七十條規定:「如果賣方已根本違反合同,第六十七條、第六十八條和第六十九條的規定,不損害買方因此種違反合同而可以採取的各種補救辦法。」對於此規定的理解,第一,該條款適用於賣方根本違約的情形;第二,按此規定,賣方根本違約不影響第六十七條、第六十八條和第六十九條的風險轉移規定;第三,賣方根本違約不損害買方不損害買方因此種違反合同而可以採取的各種補救辦法,但對於買方採取的不同補救辦法對風險轉移的影響卻未提及。
00根本違約在實踐中表現為兩種情形:一賣方不履行交付或者未按約定的時間交付;二賣方交付的貨物不符合合同的約定。由於前種情形賣方未交付貨物,風險當然有賣方承擔。學界中有爭議的是對於第二種情形風險是否轉移。筆者認為,若買方出於經濟和效率的考慮,接受了貨物並採取了與之不相抵觸的違約救濟辦法,則根本違約不影響風險轉移;但買方因此種違約而拒絕接受貨物或者解除合同時,風險由賣方承擔。因為風險劃分的標準是貨物是否完成交付而不考慮其他因素。因此,原則上只要賣方完成交付,買方接受貨物且將來也不撤消對貨物的接受,則風險由買方承擔。而在此之外,買方採取的各種不與接受貨物相抵觸的違約救濟辦法,則屬於違約責任問題。

㈣ 商法學 簡答題 什麼是股份股份的特徵有哪些

第一、股份代表對公司的部分擁有權,分為普通股、優先股、未完全專兌付的股權。股份一般有以下三屬層含義:1、股份是股份有限公司資本的構成成分;2、股份代表了股份有限公司股東的權利與義務;3、股份可以通過股票價格的形式表現其價值。
第二、特點:1、股份的金額性,股份有限公司的資本劃分為股份,每一股的金額相等,即股份是一定價值的反映,並可以用貨幣加以度量;
2、股份的平等性,即同種類的每一股份應當具有同等權利;
3、股份的不可分性,即股份是公司資本最基本的構成單位,每個股份不可再分;
4、股份的可轉讓性,即股東持有的股份可以依法轉讓。

㈤ 簡答商法的性質如何

對於以商事關系為調整對象的商法,其性質是什麼,在當代中國的法學界雖未見有學者
以「性質」為篇名作系統的闡發,但許多學者在談到商法的特徵時多少有所涉及,而其中所
涉及的內容似乎尚有深入研討的必要。
商法的性質即商法的本質屬性,從普遍的意義上說,此處並不涉及其政治性質問題,因
為中國法律毫無疑問是社會主義性質的。
從商法產生時起,大陸法系國家的學者就認為商法是私法的特別法,屬於私法范疇。也
就是說,商法的首要性質是私法。對於商法這種性質的揭示不僅適合於19世紀的歐洲,同
樣適合於當代中國。
關於當代中國是否應採用公、私法的劃分問題,在國家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確定為我國
的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之後被法學家提了出來,盡管如同國外的情況一樣有少數學者持
否定的態度,但較為多數的學者認為「公私法的區分,是現代法秩序的基礎,是建立法治
家的前提。」①依區分公法和私法的通行標准,商法的私法性質十分明顯。
第一,作為商法調整對象的商事關系是一種平權關系,主體雙方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
商事關系是發生在商事活動中的商人之間形成的財產關系,商人或稱商事主體是市民社會的
主體之一,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即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市場經濟主體,它們或是公司、合作
社,或是獨資企業、合夥企業以及個體工商戶等等。它們是合理地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
人,是市場之中實在的人在法律上的表現,是實實在在的「經濟人」而非「道德人」。因此,
商人是私法的主體,商事關系屬於私法調整對象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二,商法規定的權利是商事主體從事商事活動的權利。這種權利的核心是商事主體擁
有在法律預先設定的范圍內的充分的經營自由,以實現其營利目的。為達到這一點,商法首
先要以嚴格主義(強行性規范)確立商事主體的主體地位,賦予其商事權利能力和行為能
力;其次,是必須確保商事主體的意識自治,以使其通過自己的獨立的行為去享有權利和承
擔義務,體現在法律規范上,即是較多的任意性規范的存在。例如,關於商行為,在許多情
形下,只要不違背社會公共利益或損害他人的合法權益,均可由當事人自行約定或自行訂
定。
,湖南師范大學法學院法律系副教授。
①肖揚主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制建設講座》,中國方正出版社1995年7月版,第10頁。
一14一
第三,不論是商法的任意性規范,還是其強行性規范,都以確認、保障和促進商事主體
的營利為宗旨。商法關於商事主體的營利性調整機制並不是保證每一個商事主體都獲利,實
際獲利的數量與當事人主觀願望的差異,是由當事人雙方能力決定的事情,商法對此不加干
預。商法的使命是保障交易程序的公平,即以建立交易的公平競賽規則為己任,向所有依法
經營的商事主體提供公平獲利並將其合理地分配於投資者的一般性條件,但如果交易使一方
無利可得,就違反了交易在分工條件下使雙方皆獲利的本質,尤其是在交易中發生欺詐、脅
迫行為,商法則對此嚴加干預。很顯然,這一機制是典型的市場經濟機制和現代私法的調整
機制。
如此判定商法,必然招致不少人的非議。在一些人看來,商法是典型的「公私混合法」
或是具有公法因素的私法。對於此論,我們不敢妄加否定,但至少可以說,這是不全面的,
因為它涉及到公私法的區分層面的問題和對商法概念的理解問題。
依我們的理解,公私法的區分主要是從法律規范的層面著眼的,雖然有時也及於其調整
領域和法律文件,但對於後二者而言,這種區分的意義是十分有限的。在現代社會中,一則
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要達到平衡,二則一定的社會關系范圍往往需要多種法律規范的綜合調
整,如財產權和人身權既需要民法保護,也需要刑法保護。亦即存在一些學者所謂的「私法
公法化」的現象。如果僅以法律規范為考察對象,公法與私法的區分是比較清楚的,私法規
范從沒有「公法化」過。
正如一些權威著作總結的那樣,商法是一個內涵很不確定的術語。①學者們在回答什麼
是商法時,都要從形式意義和實質意義上加以闡述。考察當今世界各國的商事立法,在形式
意義的商法中,其法律規范無不包括私法規范和公法規范兩大類。再加上當代世界是一個國
際往來十分活躍的世界,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因此,每一類商事規范又都含
有國內法規范和國際法規范。我們認為,通常所指的作為民法的特別法的商法僅指商私法規
范,且以國內法規范為主。正如後文將要談到的,商法的意義應當是實質意義上的而不是形
式意義上的。如此則其中商公法規范應當歸入經濟法或刑法之中。如果從立法(法律文
件)這一層面去著眼,則當然可以得出「商法的公法化」的結論,然而卻不好理解「商法是
民法的特別法」或「商法是私法的特別法」這一點。總不能說,其中的刑法規范也是私法
(民法)的特別法吧!其實,「商法公法化」的准確說法是「商事活動的公法調整得到加強」,
因為隨著社會的發展,早期單純地只由私法規范調整的領域演變成以私法規范調整為主、為
基礎,公法也將其納入自己調整范圍之內的態勢。明顯的例證是,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
和人身關系由私法調整,但是平等主體之間只存在私法關系嗎?顯然不是,許多犯罪行為均
是平等主體之間發生的,當然應當由刑法(公法)進行調整。商事領域同樣是如此。
因此,單純地說,「商法是公私混合法」或「商法具有公法性」是不太確切的。就形式
意義的商法而言,這是完全正確的,但作為民法的特別法來說,則是不準確的。否則,一方
面劃不清商法同經濟法的關系,另一方面刑法也就會被各個領域的法所肢解,即出現所謂的
商刑法、環境刑法、經濟刑法、文化刑法等。不過話又說回來,如果僅是從這些方面進行科
學研究當然是無可非議的。
商法的第二個性質是實體法。將法律區分為實體法和程序法是近代以來的做法。按照羅
①參見(牛津法律大辭典》,光明日報出版社19%年版。第120頁。
馬法上的公法與私法的概念,民事訴訟法屬於私法范疇。直到《拿破崙法典》制定時,作為
程序法的民事訴訟法已被從私法中分離出來作為公法處理。①雖然法國於1807年頒布的商
法典中專門規定了商事法院組織和訴訟程序,1958年法國的司法制度改革法沒有變動商事
法院在法院司法體系中的地位,可是大多數國家並未單設商事訴訟程序法,而將商事糾紛依
民事訴訟程序法處理。考察各國的形式意義的商法,可以發現其法律規范大量的是實體性規
范,雖然也存在有一定數量的程序性規范,如公司登記的具體程序,但它主要是告知主體如
何去行使自己的權利,至於國家主管機關究竟應如何辦理,則因這些法律中不可能包含如此
瑣細的規范,往往要有其他的實施性規定的出台始為實用,而這些具體的規范性質上則屬於
經濟法規范(一些學者稱之為經濟行政法規范)。另外,破產法從其發生來看本屬於傳統的
商法之中,一些國家規定,破產只適用於商人而不適用於一般的民事主體。然而,破產法在
性質上主要是程序法(當然其中也有不少經濟法規范),隨著法律體系的不斷發展和人們對
體系化追求的強化,應當不再將其認為是商法,個中理由就與人們不將民事訴訟法歸於民法
是一樣的。②總之,現代商法已經從傳統的實體法程序法合二為一的商法發育而成實體法的
商法。
在我們看來,商法在性質上是國內法而不是國際法。有人認為商法的發展趨勢是「國際
法—國內法—國際法」。從表面來看,此論好象不錯。但仔細思考一下,我們覺得似乎
不太准確。
誠然,商法早在其古典時期就已表現出國際法的特徵,形成於中世紀的商事習慣法特別
是海事習慣法實際上已被歐洲大陸各國的商人普遍接受並適用其商事活動,當時的商人團體
甚至視商法為「國際法或自然法之一部分」。③我們不禁要問,這種習慣法可以與現代國際
法同日而語嗎?回答無疑是否定的。那時的商事習慣法充其量是具有國際法的某些特徵而
已,貌似而神不似。
至於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已是國際范圍內的大市場,國家間商品的流通和人
員、資本、勞務的流動日趨自由,於是商法的統一化、國際化趨勢得到加強,一系列的國際
商事公約、協定和地區性的商事公約逐漸問世。這的確是個不爭的事實。然而即使是這種事
實,仍然得不出現代商法是國際法的結論。一則,是否參加這些公約,對這些公約中的某些
條款是否保留,完全是一國主權范圍內的事,一國基於其自身利益的考慮可以參加某公約也
可以不參加某公約,即便是國際市場的動力促使其加入某公約,還是要經過一國以主權形式
表現出來;二則,現代世界各國的普遍性的做法是,並不因為有國際性的商事法律規范的存
在而不進行國內商事立法,也就是說,國內商事法規范與國際商事法規范是同時存在的,國
內立法只是吸取國際上的先進做法而已,而不是以國際商事規范直接代替國內商事規范。歐
共體國家的情況雖有點特別,但歐共體畢竟只涉及幾個國家。其實,從嚴格意義上說,所謂
的「商法一體化」主要表現為各國商事法律規范的相似或相同,就一國的商法而言,其法律
規范包括了國內法規范和國際法規范兩部分,國內法規范是基礎,是佔主導地位的。

㈥ 商法原理與實務 試題解答

你好,此題回來答如下:
(1)、甲自的出資合法。據《公司法》第二十七條
股東可以用貨幣出資,也可以用實物、知識產權、土地使用權等可以用貨幣估價並可以依法轉讓的非貨幣財產作價出資;但是,法律、行政法規規定不得作為出資的財產除外。
(2)該公司組織機構的設置不合法。
根據相關規定,公司董事、高級管理人員不得兼任監事,本例中乙為公司監事兼經理不符合公司法相關規定!
(3)、公司於2006年3約15日成立。
根據規定,頒發營業執照上的日期即為公司成立的日期!

㈦ 商法總論簡答題 商事登記主管機關有哪些

法院、行政機關

㈧ 國際商法簡答題目5:

英美法中的對價

隨著我國司法改革的推進,原來許多相對陌生的法律概念,在我們的司法實踐甚至日常生活中逐漸頻繁的出現。這些從西方現代法學中引進的名詞,彌補了我們國家由於歷史原因造成的這一領域概念的空白。但是,由於這種時空的轉換和語境的不同,也造成了我們社會對這些概念的陌生和誤解。作為現代民法基本概念的「對價」就是這樣一個典型。

我國票據法第十條第二款這樣規定:票據的取得,必須給付對價,即應當給付票據雙方當事人認可的相對應的代價。在這里我們可以把對價的概念作如下解釋:既對價就是雙方當事人認可的相對應的代價。但什麼是相對應的代價?相對應包括了那些概念,是基於價值上的對等,還是基於雙方當事人的認可。在這里顯然不能得到滿意的答案。這個解釋是模糊的,在審判實踐中,有些當事人要求法院在解決票據權利糾紛時考慮對價的充分性並以之為抗辯理由。我們在翻閱許多的司法解釋後,雖然有一些處理指導意見,但對於對價的確實含義,依然是閃爍其中。

迅速發展的審判實踐要求我們,對於「對價」這些概念我們必須重新發現和認識他們。

一、 對價的淵源

什麼是對價?我們首先要明白,最初這是一個英美法上的概念。

在英美法中,對價也是一個非常晦澀難懂的概念。按1875年英國高等法院下的定義,對價是指「合同一方得到的某種權利、利益、利潤或好處,或是他方當事人克制自己不行使某項權利、遭受某項損失或承擔某項義務。」這句話對於不熟悉英美法歷史的普通法律人士來說也是如在雲里霧里,不得其三味。所以我們就有必要回到英美法的歷史環境中去認識它的真面目。

英美合同法是由英國早期的諾言之訴發展而來的。在15和16世紀,英國普通法院在審判實踐中確立了一項原則:一項單純由承諾人對受諾人承擔義務的恩惠性或贈予性的諾言不能由受諾人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要使一項承諾具有強制執行的效力,受諾人也必須對諾言人提供某種回報,從而使雙方之間存在某種交易。這種由受諾人對承諾人提供的回報就是對價。已經存在對價的情況下,承諾人如果不履行諾言,受諾人有權向法院起訴,並獲得適當的救濟。

通過以上闡述我們可以對「對價」有個整體的認識。我們發現上述對價的作用在於使諾言對承諾人產生拘束力,使雙方之間存在某種交易,一旦交易成立,承諾人就不能輕易收回已經作出的承諾。實際上,一旦對價存在,承諾人就必須履行承諾,否則就要承擔責任。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總結出,對價就是相對人作出的某種能使承諾人的承諾對其自身產生拘束力的回報。

但這個定義也是空泛的,我們必須進行進一步的分析,使之具體和更能讓人明白其含義。由此我們需要從這種回報何時能構成對價開始。

二、 對價的構成要件

上面我們講到對價是一種回報,但怎樣的回報才能對承諾人產生拘束力,從而成為對價呢?

按照英美法的解釋,一項有效的對價須具備以下要件:

1 對價必須是合法的。

凡是以法律所禁止的東西作為對價的,都屬無效。這個很容易理解,例如,販賣婦女、兒童的合同是無效的,因為在這里當事人把婦女、兒童當作對價來達成合意。而對婦女、兒童買賣是違法的,所以這個對價無效。

2 對價須是等待履行的對價或是已經履行的對價。

英美法把對價分為三種:待履行的對價(Executory Consideration)、已履行的對價(Executed Consideration)和過去的對價(Past Consideration)。當事人已履行了他那部分義務時,其所提供的對價是已履行的對價;若是當事人承諾提供並准備提供的對價,則為待履行的對價;所謂過去的對價是指一方在對方作出允諾之前已經全部履行完畢的對價,其不能作為對方後來作出的這項允諾的對價。英美法有一項原則,「過去的對價就是沒有對價「(Past Consideration is no Consideration.)。

在這里我們必須分清已履行對價和過去的對價之間的區別。已履行的對價,這種已經作出的行為或是諾言是基於對方的承諾而作出的,具有針對性。比如,王某承諾將賣給李某一台彩電,李某在王某交付彩電之前支付給了一筆王某提出的價款,這時,李某的行為就構成了一項已履行的對價,王某有義務將彩電交於李某。

而過去的對價只是一個單方行為,沒有對象。比如幾年前王某送給了李某一件緊俏商品,多年過去後,李某為了感謝王某,允諾將送給王某一台最新式的冰箱。但這項允諾是缺乏對價支持的,王某幾年前送給李某商品並不是針對幾年後要求李某回報的行為,這是一個已經過去了的對價,所以沒有拘束力,王某不能就李某沒有履行其承諾而訴求法律的保護。也許「過去的對價就是沒有對價」這種說法引起了一些詞義上的坳口,但相信通過合理的解釋我們能夠超越這種語境的困境。英美法認為,這種允諾屬於無償的允諾(gratuitous),但有一項例外,若「無償的允諾」是採用簽字蠟封式作成則有拘束力,這也是其獨特的歷史造成的,我們可以把它作為在別國特殊環境下的產物,而並不需要在本國的系統中加以闡述。

3 對價必須具有某種價值,但不要求充分或對等。

這里所說的價值不一定是指金錢上的價值,也可以是其他東西,例如提供的某種服務或某種不作為行為。但對價不是等價,不要求與對方的承諾相等(equivalent to the promise)。

我們可以從英國蒙特夫特訴斯考特案(1971)來理解「對價不是等價」這個概念。

被告答應以一英鎊的價格把房子賣給原告,但後來又反悔了,聲稱一英鎊是個不充分的對價。法院認為,對價並不要求對等或充分,合同能否執行取決於有沒有對價,而不是對價充分與否的問題,對價是否充分應由雙方當事人在定約時自行考慮決定。被告敗訴。

這里其實觸及合同法的意思自治原則,對價是一種合意,而不考慮其實質上的對等。

只有當合意有瑕疵的時候,法官才可以考慮對價的充分性,從而產生對欺詐、不正當影響的判決。

4 已經存在的義務不能作為對價。

這里我們可以用英國合同法常援引這樣一個判例來解釋:船方僱傭一批海員出海航行,途中兩員開了小差,於是船長許諾,若其他船員努力把船開回目的港,就將那兩名船員的工資分給他們。後來船長反悔,船員向法院起訴。法院判決,船員在開船時已承擔了義務,應盡力把船安全開回目的港,這是已經存在的義務。因此,船長的允諾缺乏對價的支持,是無效的。

5、法律上的義務不能成為對價

法律所規定當事人應盡的義務亦屬於無效的對價。這是因為,這種法律上的義務,不以任何另一人的承諾而更改,無法形成交易,沒有交易也就無所謂對價的存在。

通過以上論述,我們可以概括出:對價是與承諾互為交易對象的諾言、行為或不作為,並通過這一形式對承諾人形成拘束。他以當事人的合意為原則,以達成交易形成契約為前提。他可以分為已履行的對價和待履行的對價;必須具有合法性;他具有某種價值,但不要求充分和對等。

對價作為資本主義社會發展而來的概念,充分體現了盧梭《社會契約論》關於社會關系由契約形成的主題。而在中國當今市場經濟社會中,也必然延續其追求合意的特性。

由此我們回到文章開頭的我國票據法關於對價的論述,這里雙方當事人認可的相對應的代價。應該重在認可,是一種雙方的合意形成的對應,而不要求實質的對等。

勞動合同中違約金設定和支付,應該說是勞動爭議中最常見、最敏感,也是最復雜的問題之一。勞動律師網去年共計代理勞動爭議仲裁訴訟案件80多起,勞動仲裁的最終結果都必然導致勞動關系的解除。而勞動合同解除後的違約金支付問題就成了爭議的焦點。勞動合同違約金支付的條件、違約金與經濟補償金如何適用、違約金與賠償金如何適用、違約金的數額是否合理等等,成了用人單位及勞動者的最大困惑。

一、 勞動合同違約金支付的條件

由於在勞動合同履行過程中所涉及的范圍很廣,比如員工遲到一次,企業偶爾延遲發薪,如果每一種違約行為的法律後果都是支付違約金的話,顯然是行不通的。所以,實踐中,違約金的支付條件一般限定在「提前解除勞動合同」和「違反保守商業秘密或者競業限制約定」的范圍內。
由於後一種情形地區差別不是很大,這里我們主要討論前一種情形,即勞動合同期限未到,或勞動合同中約定的工作任務尚未完成,也未經當事人雙方協商一致,也無其他法定的情形出現,一方當事人卻要解除勞動合同,是否應該支付違約金,以及如何支付。
《北京市勞動合同規定》,如果勞動合同中約定了違約金,且不違反法律的規定,沒有顯失公平的情況,違約方應當按照合同的約定支付違約金。還有《山東省勞動合同條例》、《遼寧省勞動合同管理暫行辦法》等,都對違約金作了類似的規定。
但是,2002年5月1日起實行的《上海市勞動合同條例》,率先對勞動合同約定違約金作了特別規定。立法者認為,勞動合同和經濟合同有本質的區別,勞動合同對於廣大勞動者而言是為了確立勞動關系,其根本目的是獲取生活必需品。要求勞動者承擔違約責任會造成勞動者經濟負擔的加重,甚至造成白白付出勞動的結果。在現實生活中,確有不少用人單位濫設違約金,導致勞動者的勞動所得還不足以支付違約金,嚴重侵犯了勞動者的權益。
為此,《條例》規定在勞動合同中設定違約金的,只限於違反服務期約定和違反保守商業秘密約定兩種情況。而約定服務期,又只限於對由用人單位出資招用、培訓或者提供其他特殊待遇如出資購房的勞動者。就是說,如果用人單位規定一般員工提前離職也必須支付違約金,這種約定是無效的。《浙江省勞動合同辦法》、《江蘇省勞動合同條例》作了類似的規定。

二、 違約金與經濟補償金如何適用

經濟補償金的補償情形一般情形有:合意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金、過失性辭退解除勞動合同經濟補償金、用工單位經濟性裁員時的經濟補償金、單位存在拖欠工資及少付工資情況時應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金、勞動合同終止用人單位不支付勞動者經濟補償金也有例外情形。
而經濟補償金與違約金同時可能涉及的主要是過失性辭退導致的解除勞動合同情形,我認為:經濟補償金與違約金可以相互並存的,這是因為違約金是對勞動單位或個人進行的懲罰,而經濟補償金是單方面的用人單位的補償,與違約金的本質區別;違約金是當事人在合同約定的一方違約應向另一方支付的金額。違約金的支付一般從雙方約定。但由於約定的違約金具有預定的賠償性質,當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於或者低於違約金造成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適當減少或者增加,經濟補償金則是法定的,不能隨意更改。明確約定違約金的案件。勞動合同是雙方真實、自主意識表示,如果雙方在勞動合同中已作出明確、合理的約定,則企業違法或者違約時應當按照勞動合同規定執行,支付勞動者違約金。
但在實際處理中,一些法院可能會認為,經濟補償金性質屬於法定的違約金,既然支持了法定違約金,就沒有必要在判用人單位支付合同違約金了。我認為這樣對勞動者的保護是不利的。

三、違約金與賠償金如何適用

勞動合同違約金和賠償金都是違反勞動合同所應當承擔的責任 區別:
1、是否寫進合同。違約金是一方當事人違反合同給另一方當事人造成損失時,只要合同中寫進了違約金條款,那麼一方當事人違約後就要按照合同中該條款的約定給付違約金。而賠償金的給付是按照實際造成的程度來進行的,無論合同中有無相應的條款。
2、是否造成實際損失。由於支付違約金的條件是違約方有違約的事實,而不論對方是否存在損失,因而使違約金在功能上具有了懲罰的性質。而支付賠償金的前提條件不僅是勞動者有違約的事實,更重要的判斷依據是要有實際損失,賠償金通常具有補償的性質。
3、數額與實際損失的關系不同。由於違約金是事先在勞動合同中約定的,因而實際發生的損失可能與約定的數額可能不一致,而賠償金是完全根據實際損失的大小來確定的。
4、是否適用等分原則。違約金不與實際損失相聯系,只要約定符合一般的社會標准和勞動者的承受能力。而賠償金是與實際損失相一致的,尤其是在給予勞動者特殊福利待遇並約定服務期的情況下,用人單位的實際損失隨勞動者的服務年限而下降,因此應當逐年遞減。
基於上面的分析,違約金和賠償金不是同一概念,一方違約在按照合同的約定支付違約金的同時,如果給對方造成損失的,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然而,上海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關於實施〈上海市勞動合同條例〉若干問題的通知》規定:「雙方當事人約定的違約金數額高於因勞動者違約給用人單位造成實際損失的,勞動者應當按雙方約定承擔違約金;約定的違約金數額低於實際損失,用人單位請求賠償的,勞動者應按實際損失賠償。」實際上規定了由用人單位在違約金和賠償金中「兩者取一」的原則。

四、合同違約金數額如何確定?

違約金的數額的設定都要求應當遵循公平原則,根據勞動者的勞動報酬等因素合理確定。
根據《北京市勞動合同規定》:「勞動者向用人單位支付的違約金最多不得超過本人解除勞動合同前12個月的工資總額。」

但是,《上海市勞動合同條例》只作了原則性的規定:「約定的違約金數額畸高的,當事人可以要求適當減少。雙方當事人因違約金發生爭議的,可以按勞動爭議處理程序解決。」至於怎樣的數額才不算「畸高」,究竟如何根據勞動報酬「合理確定」,對不起,就沒有下文了。浙江、江蘇等地的規定也大致相同。看來只得依靠「自由心證」了。

我認為違約金約定的規范性、合理性對勞動者和用人單位之間找到一定的平衡性非常重要,江勞、上海等地的規定極大地限制了用人單位約定違約金的條件,導致勞動者隨意解除勞動關系,卻沒有有效的措施去約束;而北京、天津等地卻沒有為違約金的約定限制條件,用表面的平等掩蓋了實質上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的不平等性,都是不合理的。法律應當就約定違約金確立一個前提條件,即應充分考慮當地的平均工資水平、勞動者的工資收入、勞動合同期限、工作崗位性質等合理確定。

㈨ 商法總論簡答題主要考什麼內容呢

我這學期也考商法,我把我們老師劃的重點說一下吧。每個老師講的內容出的題都不一樣,僅供內參考,說實話我覺得容你這么問沒什麼用。
商法的基本原則重點看,商人的概念非常非常重要,商行為的分類重點看。
我們這學期不僅考商法總論,還考公司法,所以重點是公司法。商法總論我們老師給的需要重點關注的內容就上述三個方面,希望對你有幫助。

熱點內容
北京勞動法病假 發布:2025-02-04 20:26:20 瀏覽:373
行政法由哪兩部分組成 發布:2025-02-04 19:15:17 瀏覽:543
經濟法期末測試卷 發布:2025-02-04 19:07:38 瀏覽:580
錦州法律咨詢在哪裡 發布:2025-02-04 19:05:12 瀏覽:509
律師職業險 發布:2025-02-04 18:20:05 瀏覽:116
什麼情況下有法律援助 發布:2025-02-04 17:44:37 瀏覽:221
滿城哪有律師 發布:2025-02-04 17:12:56 瀏覽:863
房產聯系人承擔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2-04 16:52:25 瀏覽:256
刑法宮廷劇 發布:2025-02-04 15:59:01 瀏覽:588
經濟法自然人 發布:2025-02-04 15:43:42 瀏覽: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