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典見義勇為規定

民法典見義勇為規定

發布時間: 2022-02-22 12:46:41

1. 見義勇為認定標準是怎樣的

見義勇為是指為保護國家、集體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安全,不顧個人安危,與正在發生的違法犯罪作斗爭或者搶險救災的行為.見義勇為主要分為兩種類型:第一類是同違法犯罪分子做斗爭的行為.第二類是搶險救災的行為.

見義勇為的認定標准主要有:

1、見義勇為的主體是非負有法定職責或者義務的自然人.負有法定職責或者義務的主體,在履行法定職責或者義務時,不能成為見義勇為的主體.

2、見義勇為所保護的客體,是國家、集體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安全.公民為保護本人生命、財產安全而與違法犯罪做斗爭的行為,不能認定為見義勇為.

3、見義勇為的主觀方面在於積極主動、不顧個人安危.

4、見義勇為的客觀方面,表現為在國家、集體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遭受正在進行的侵害的時候,義無反顧地與危害行為或者自然災害進行斗爭的行為.

2. 見義勇為民法典怎麼規定的

法律分析:見義勇為的主體是非負有法定職責或者義務的自然人。負有法定職責或者義務的主體,在履行法定職責或者義務時,不能成為見義勇為的主體。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三條: 因保護他人民事權益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沒有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第一百八十四條: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3. 民法總則保護見義勇為怎麼規定的

見義勇為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不光是我們品德方面的要求,在民法總則當中也是有相關規定的,這成為了法律所提倡的品質,那麼民法總則見義勇為解釋是怎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相關資料,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民法總則》第183條:
因保護他人民事權益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沒有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二、《民法總則》第184條:
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三、解讀:
此前因為做好事反而被誣陷的事不少見,這次《民法總則》見義勇為行為的多個情況進行了明確。
譬如:
1、因見義勇為受損害,由加害人負責,沒有加害人的,誰得好處誰補償;
2、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
3、「可以」還可以理解為,不管見義勇為者受損害的責任是否已被侵權人承擔,只要受益人自願給見義勇為者補償了,就不能反悔再要回去。
四、怎麼認定見義勇為
見義勇為的法律構成要件。從法律的角度進行分析,構成見義勇為行為至少需要下列四項法律要件:
1、見義勇為行為實施主體是自然人。所謂自然人是指與法人相對的社會公民個體的統稱。由於見義勇為行為是緊急情況下實施者根據主觀判斷後所採取的行為和行動,因此無論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者、具有完全政治權利者抑或剝奪政治權利者,都無關緊要。因此,只有將見義勇為的實施者定義為自然人,才能夠符合其法律特性。
2、見義勇為者必須實施了危難救助行為。所謂的危難救助行為是指當國家、集體、社會、公民個人財產及公民個人生命安全遭到威脅之時,行為人實施了旨在降低損失或威脅的行為,進而產生了相應後果的一切行為。這種行為一般都是在危險的情況下出現,並且伴有較強的風險性。
3、行為人並不具備法律約定的義務。所謂法律約定的義務是指行為人與救助對象之間存在法律規定的救助責任。如果行為人的行為客觀上產生了救助效果,但是存在與救助對象的法律約定,那麼這種行為就不能夠算作見義勇為。換句話說,只有行為人的行為超越了法律約定的職責或不具備法律約定的救助義務以外,才能夠成為見義勇為。
4、行為人主觀存在維護公共利益或降低公共危害的意願。原則上說,見義勇為行為要求行為者必須在主觀上存在維護公共利益或降低公共危害的意願,並且由此產生的行為,這種意願必須帶有正義感,才符合見義勇為的標准。即使行為者的行為客觀上產生了上述結果,但是主觀上僅僅是出於維護自身利益,那麼也不能構成見義勇為。
綜上所述,以上就是關於民法總則見義勇為解釋是怎樣的相關資料,關於這一問題小編認為主要就是從義烏以及獎勵方面來進行規定,因為這畢竟是一種美德,但不是強制義務,針對這一道德義務我們還是需要記住這並不是法律所強制的,所以我們在現實生活當中也不能以這一借口去道德綁架身邊的人。

4. 將見義勇為免責寫入民法典的重要意義有哪些

見義勇為免責,主在免除救人者的後顧之憂。救人反被訛,受傷無人管,網路大炒作,對簿公堂上……面對著被人誤解的風險、救人成本的增加,越來越多的人對見義勇為望而卻步、避而遠之。民法典對見義勇為的規定中明確了侵權人和受益人的各自責任,規定了見義勇為者依法不承擔民事責任。這是法律對匡扶正義的支持,是司法對解圍紓困的肯定。民法典讓見義勇為者更有底氣、更有安全感,但切實消除見義勇為者的顧慮,不僅需要用法律溫暖救人者的心,還需要法官、檢察官在司法實踐中對證據材料的把握,對法律規則的適用,對公平正義的堅守,才能讓善行善舉在社會中得以弘揚。
見義勇為免責,旨在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見義勇為者的身上,總有一種力量和精神,在鼓舞和感染著我們。將見義勇為免責寫入民法典,則是明確了法律對於道德的選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弘揚離不開司法的力量,因此,法院在面對這樣的糾紛時,案件判決要基於法律法規、基於公序良俗、基於世道人心,為肯定見義勇為精神、踐行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價值導向。民法典有序分攤了侵權人、受益人的各方責任,對行善者責任豁免,讓行善者的權利保障得以制度化、常態化。司法實踐中基於此作出的判決,對於鼓勵社會公眾見義勇為,傳遞社會正能量,弘揚和諧、文明、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5. 民法總則見義勇為獲贈的法律依據是什麼

法律分析:見義勇為是崇高的美德,是社會所贊同的,也是大家所贊揚的。國家對於見義勇為的行為也是積極的倡導和鼓勵的,從法律上也進行了約定,民法典見義勇為獲贈也是為了鼓勵大家發揚和繼承這種精神,帶動社會精神發展,但是民法典究竟是怎麼規定見義勇為的。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八十三條 因保護他人民事權益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沒有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第一百八十四條 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熱點內容
北京勞動法病假 發布:2025-02-04 20:26:20 瀏覽:373
行政法由哪兩部分組成 發布:2025-02-04 19:15:17 瀏覽:543
經濟法期末測試卷 發布:2025-02-04 19:07:38 瀏覽:580
錦州法律咨詢在哪裡 發布:2025-02-04 19:05:12 瀏覽:509
律師職業險 發布:2025-02-04 18:20:05 瀏覽:116
什麼情況下有法律援助 發布:2025-02-04 17:44:37 瀏覽:221
滿城哪有律師 發布:2025-02-04 17:12:56 瀏覽:863
房產聯系人承擔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2-04 16:52:25 瀏覽:256
刑法宮廷劇 發布:2025-02-04 15:59:01 瀏覽:588
經濟法自然人 發布:2025-02-04 15:43:42 瀏覽: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