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進步
『壹』 民法典的重大意義 七個方面
具體有以下意義:
1、《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大成果。
2、民法典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基礎性法律
3、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依法維護人民權益、推動我國人權事業發展。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都具有重大意義。
4、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保障人民權益實現和發展的必然要求。
5、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鞏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必然要求
6、是提高我們黨治國理政水平的必然要求
7、民法典實施水平和效果,是衡量各級黨政機關履行為人民服務宗旨的重要尺度。
(1)民法典進步擴展閱讀:
民法典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基礎性法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不斷開創依法治國新局面,將我國社會主義法治與依法治國理論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法治社會是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建設的社會根基,只有築牢這一根基,才能協調推進「三個一體建設」。民法典系調整人民群眾、各行各業社會生活與經濟生活的基本法,被譽為「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其頒布施行應成為全面加強法治社會建設的重要契機。
參考資料來源:中新網-充分認識民法典的重大意義 全面加強法治社會建設
『貳』 法典進步意義
一般來說,說法典指的就是《拿破崙法典》,這部法典的進步意義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拿破崙法典》是資本主義社會第一部民法典,在人類從封建宗法社會走向近代法制社會的進程中,其地位和影響不可低估:
其一、《拿破崙法典》鞏固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其主要內容和思想,從整體上總括了大革命的全部法規,在法律上承認了被大革命完全改變的社會秩序。它以資本主義絕對的私人財產所有制代替了封建人身依附關系和等級制度,把在消滅了封建專制主義之後「剛剛誕生的現代社會的經濟生活條件」譯成了「司法法規的語言」(馬克思語),使資本主義的經濟與社會生活有法可依、有規可循,對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其次,隨著拿破崙戰爭的推進,《拿破崙法典》通過拿破崙的鐵蹄在歐洲其他國家強制實施,法典與革命的思想和精神沖擊了這些國家的封建制度,動搖了它們的封建統治。加上它是系統、完整、規范的成文民法典,對後來其它資本主義國家的立法發生了巨大的影響,起到了立法規范的作用。事實上在今天的亞洲,法國民法典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正如恩格斯指出:「這部革命的法國的法典,直到現在還是包括英國在內的所有其他國家在財產法方面實行改革時所依據的範本。」
再次,《拿破崙法典》原則鮮明,編排合理,邏輯嚴謹,語言簡潔,是資本主義社會完整的法律體系,是世界法制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它的頒布開了近代民事法典化的先河。
當然,《拿破崙法典》也有其時代的局限性。例如在調解勞資糾紛方面偏聽資本家的證詞,在家庭問題上強調丈夫是一家之主,妻子必須服從等等。但這並不影響法典的進步意義。《拿破崙法典》是資本主義國家中最早的一部系統的成文民法典,是「典型的資產階級社會法律」(恩格斯)。
『叄』 民法典往往是社會重大進步和變革的什麼
發點是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重大成就,民法典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基礎性法律,對於我們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管理能力代化意義重大
『肆』 中國民法典發展歷史。
我國曾於1954年、1962年、1979年和2001年先後4次啟動民法制定工作。
新中國成立以後到改革開放之前,全國人大常委會曾兩度進行民法典的起草。
一次開始於1954年,到1956年12月完成草案,計525條,包括總則、所有權、債、繼承四編,主要參考1922年的蘇俄民法典。
另一次開始於1962年,到1964年完成草案試擬稿,計262條,包括總則、所有權和財產流轉三編。不過這兩次民法典的起草,由於各種原因而未能取得實際成果。
改革開放以後,新中國歷史上第三次民法典起草工作拉開帷幕。1979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組成民法起草小組,到1982年5月,完成了《民法(草案)》第四稿,包括8編,43章,465條。現行的繼承法、民法通則、擔保法、合同法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制定的。
2001年,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組織起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草案)》,並於2002年進行了一次審議,經討論,仍確定繼續採取分別制定單行法的辦法。2003年以來,又先後制定了物權法、侵權責任法等。
2015年3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編纂工作正式啟動。此次民法典的編纂分兩步進行:第一步,起草《民法總則》;第二步,編纂民法典各分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已於2017年3月15日審議通過,同年10月1日開始施行,民法典的編纂邁出關鍵的第一步。2018年8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對民法典各分編草案進行了初次審議,民法典編纂邁出了第二步。2019年12月,「完整版」民法典草案全文公布,依次為總則編、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7編以及附則,共84章,1260個條文。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將對醞釀多年的民法典草案進行審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可謂呼之欲出。
『伍』 民法典的時代意義
民法典的時代意義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大成果。
民法典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基礎性法律。
民法典對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對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鞏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依法維護人民權益、推動我國人權事業發展,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都具有重大意義。
(5)民法典進步擴展閱讀:
民法典對依法治國的影響:
從高度看,民法典是全面依法治國的戰略舉措,是社會文明的重要彰顯。
民法典系統整合了新中國成立70多年實踐形成的民事法律規范,汲取了中華民族5000年優秀法律文化,借鑒了人類法治文明建設有益成果,是一部具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特色、反映人民意願的法典,為人類法治文明進步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民法典的頒布實施,對統籌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共同推進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一體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實現良法善治,必將發揮重大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