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公正案例
① 常用法律案例分析
轉載自北大法律信息網
1\ 關於離婚案件中彩禮款的定性處理(案例分析)
李憲華 柳海峰
【學科分類】婚姻、家庭法
【寫作年份】2009年
【正文】
一、 案情
原告畢某,女,1982年4月8日生,漢族,初中文化,
住東阿縣大橋鎮畢庄村,農民。
被告趙某,男,1982年12月5日生,漢族,初中文化,住東阿縣大橋鎮雙鳳村,農民。
原告訴稱:由於與被告相識之間性格差異較大,致夫妻感情完全破裂,故要求與被告離婚。
被告辯稱:我與原告有較好的感情基礎,只因些許小事發生矛盾糾紛,但並未影響我們之間的夫妻感情,故不同意離婚。即使判決離婚,原告亦應退還我彩禮款19000元,鑽戒一枚和借款3000元。
法院審理查明:2005年12月原、被告經人介紹相識並訂立婚約,當時原告在家務農,被告在部隊服役。2008年5月14日原、被告自願於東阿縣民政局登記結婚。2008年11月被告自部隊退役。原告訴稱於2008年5月24日至8月12日、10月1日至10月12日先後去被告所在部隊並與被告共同生活,被告不予認可,僅承認退役後曾在原告家中共同居住二天。2008年古歷11月,在媒人撮合下商量催娶事宜,並擬定於2008年古歷12月6日舉行婚禮。此時原告發現自己懷有身孕,但未告知被告。被告在愛為原告送結婚所需棉絮時,因原告嫌棄棉絮質量不好雙方發生爭執,同時二人性格倔犟均不予妥協,致使矛盾愈演愈烈,原訂婚禮亦被迫取消。2009年1月5日被告向本院提起離婚訴訟,2009年1月7日送達前原告告知被告懷孕之事並要求被告陪同前去中止妊娠手術,被告未允,原告獨自做了人流之行為,更加激起原告對被告的不信任感,自此雙方未再謀面。2009年1月22日被告自行撤回起訴,期間被告通過媒人和親戚多次和好工作,但均未奏效。被告稱訂婚時曾給原告見面禮6000元、滿水錢1000元、認家錢1000元,定娶時給與原告催娶錢10000元、滿水錢1000元,原告父親住院時,其父又給與原告2000元,對上述款項原告認可。被告另辯稱原告之弟結婚時曾給原告1000元、退婚後給付原告鑽戒一枚價值1500元,原告主張該1000元款項系被告給其弟的結婚禮金,不屬借款,並否認收取被告鑽戒。審理中,原告堅持離婚訴求,並以已共同生活為由不退還被告彩禮款,被告自認雙方隔閡太深,無和好希望,亦表示同意與原告離婚,但以符合法律條件為由堅持要求應退還彩禮款。因雙方各持己見,致調解不能達成一致。
合議庭合議時,對下列事實無爭議:
1、關於離婚問題:原、被告雖有著良好的婚姻基礎,並自願登記結婚,但在定娶過程中因細微小事產生矛盾,且互不妥協讓步,終至矛盾升級、事態擴大,繼而造成信任危機,對婚姻的存續失去信心,雖經本院多次調解,終未奏效,現雙方均認可夫妻感情確已破裂,無和好之希望,並一致同意離婚,根據《婚姻法》「結婚自由、離婚自由」的基本原則,應依法准予離婚。
2、關於彩禮的范圍問題:一般來說,在定親時說媒人或男女雙方當事人約定的婚前給付女方的一定數額的金錢或首飾等較為貴重的物品屬於實際意義上的彩禮。它與婚約均有直接關聯,明確是以結婚為目的,帶有濃厚的習俗風味。而在訂立婚約後結婚前互相來往中,男方主動給女方的禮品,如煙酒、食品、衣物、少量現金則不認為是彩禮,而理解為一般的婚前贈與。同時對滿水錢、認家錢系女方在定親過程中因改稱謂或某一行為而獲取,付出了一定代價,具有明顯的道德意義,一般情況下亦不按彩禮對待,均按婚前贈與。
3、關於彩禮的認定:本案中,被告主張在訂婚、定娶過程中共給付原告彩禮款19000元(包括滿水錢,認家錢3000元),鑽戒一枚,借款3000元,原告認可收取彩禮款16000元、滿水錢和認家錢3000元、借款3000元,原告認可收取彩禮款16000元,滿水錢和認家錢3000元、借款2000元,主張給其弟1000元系結婚禮金,否認收取鑽戒。雙方爭議並不太大。根據上述界定范圍滿水錢、認家錢應按婚前贈與認定,故本案的彩禮款應局限於16000元。原告主張借款應由權利人主張相關權利。另給其弟1000元,被告雖予否認不屬禮金,但確因原告之弟結婚時給付,在為由該種情形時亦就不會有該款給付的發生,故該款應認定為結婚禮金,應按贈與性質對待。原告否認收取被告鑽戒,被告亦未提交相關證據,故該理由不予採信。
二、關於彩禮款的定性分析:
目前理論界對彩禮款的定性大致有五種意見:一是贈與關系,如《關於人民法院審理未辦理結婚而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見》第十條「……同居生活前,一方自願贈送給對方的財物可比照贈與關系處理……」的規定。贈與行為完成,財產所有權發生轉移,再行索要缺乏法律依據。二是無效民事行為。以給付彩禮以限制婚約違背了《婚姻法》婚姻自主原則,侵害了公民的婚姻自由權,根據《民法通則意見》第75條規定:「附條件的民事行為,如所附條件是違背法律或者不可能發生的,應認定該民事行為無效」,故應認定因訂婚給付或接受財物的行為是一種無效民事行為。【《澳門民法典》第1474條做出如下規定:因婚約之一放當事人無能力或反悔而未能締結婚約時,任一方當事人均有義務按法律行為無效或可撤銷之規定,返還曾獲他方或第三人因訂立婚約及對雙方結婚之期待而贈與之物。」】。三是附條件贈與行為。以附條件贈與行為。以結婚為成就條件,若雙方最終締結了婚姻關系,贈與目的實現,贈與行為保持原有效力,雙方未能最終締結婚姻關系,所附條件未能成就,贈與行為失去法律效力。雙方權利義務關系解除,贈與財產回復原始狀態。【瑞士民法典第94條規定,婚約雙方的贈與物,在解除婚約時徑可請求返還。】四是不當得利。女方因婚約取得的財產是一種事實上的佔有行為,並不發生財產所有權轉移,在物權法上表現為用益物權,即他主佔有,這種佔有權根據所有人的意思可以消滅。佔有權消滅之後,所有人根據返還佔有權請求權可要求佔有人返還不當得利,佔有人負有返還義務。因雙方未能結婚,當事人期待的法律關系不能成立,故一方取得財物缺乏法律依據,應按不當得利予以返還。【《德國民法典》第1301條規定,婚姻不締約的,訂婚人任何一方可以依照關於返還不當得利的規定,向另一方請求返還所贈的一切或作為婚約標志所給的一切。」】五是附解除條件的贈與行為。以婚約的解除為所附條件,若條件不成就,贈與行為繼續有效;贈與物的所有權歸受贈人所有;若條件成就,贈與行為失去效力,雙方權利義務關系解除,贈與彩禮恢復婚約前狀態。【德國、瑞士民法典相關規定】。目前對第五種意見的傾向性越來越大。
誠然,本案涉及的不是婚約的解除,而是對《婚姻法》解釋(二)第十條的理解與適用。但未明確彩禮法律定性和范圍界定的前提下,僅靠解釋第十條的規定,遠遠解決不了一些具體的審判問題。2007年河南省周口市中級人民法院就出台了《關於審理涉及婚約彩禮糾紛案件的指導意見》,依據遵循當地風俗習慣原則,照顧無過錯方原則和公平原則,將在婚約財產糾紛中發生的各種情況細化量化,並詳細制定出「不予返還」「減少返還數額」具體情形。值得參考借鑒。
本案爭議最大的問題在於對解釋第十條第一款第(二)項「雙方辦理結婚登記手續但確未共同生活的」應支持返還彩禮款的法律規定。即對該條文中「共同生活」的理解。原告主張登記後隨即去被告服役不對並與其共同居住三個月。「十一期間」又居住十餘天,同吃同住,已構成該法條中「共同生活」的基本條件,故彩禮款不應再行退還。被告對原告上述主張不予認可,僅認可在退役後僅在原告家中住過三日,並與原告有過性關系,但主張偶爾的性行為並不能認為系「共同生活」,故要求原告退還婚前彩禮款。
對「共同生活』含義的理解不盡相同,司法實踐中在認識上也存有差異。有人認為,只要雙方共同居住,無論時間長短,即便是一天,也應視為共同生活。也有人認為,共同居住應當經過一定期限,否則不應認定為共同生活。還有人認為,認定共同生活應當以雙方發生性關系為必要。鑒於現實生活的復雜多樣,對於共同生活的認定,確是一個相當復雜的問題。「共同」是指一同、一道。「生活」《辭海》解釋為1、人的各種活動;2生存活著;3、生計;生涯;4、指工作或手藝。依照原意,共同生活應指意項1即一起參加的各項活動。按一般理解,共同生活應指在一定時間內夫妻或其他家庭成員共同持續穩定的家庭生活,是指雙方真正走到一個家庭中,在經濟上相互撫養,在生活上相互照顧,在精神上相互撫慰,為了共同的生活和發展而進行各項活動的過程。其中即要求雙方履行夫妻之間的實質權利義務,也應要求雙方有相互扶助、共同承擔的經歷。現實生活中,尤其是在廣大的農村地區,人們更看重雙方舉行結婚儀式,只有舉行了該項儀式,人們才普遍接受雙方成為夫妻關系的事實,共同居住生活才名正言順。否則廣大群眾很難認為男女雙方已構成真正的夫妻關系。綜上,「夫妻共同生活」必須有三個構成要件:一是夫妻雙方,二是相互履行夫妻權利義務和共同扶助的經歷;三是有一定的時間期限。參照河南周口中院的「指導意見,該期限不應少於三個月。」
被告給付原告彩禮即非處於自願贈與,又非原告索取,而是出於本地的風俗習慣使然,這種基於婚約所產生的財產流轉關系,一定程度上依附於婚約的效力。無論從法律的公平、正義價值還是道德上的社會友善和和諧去評判彩禮行為,都不免失之公正。如支持男方訴求,則女方什麼也得不到,未免失之公允;如不支持男方訴求,則極易誘發道德危機,甚至引發惡性沖突事件。鑒於贈與人請求返還彩禮的正當理由,應從自願、公平、誠實信用和社會公道等民法基本原則出發,考慮雙方當事人的過錯大小等因素,結合實際情況,可判決受贈與人部分返還,全部返還或受贈范圍內適當補償。《全省民事審判工作座談會紀要》(2008)有「對一方因彩禮給付造成其生活絕對困難,不足維持當地最基本生活水平的,可以有條件的支持一方請求返還彩禮款的訴訟主張。對適當返還作出的理論依據,德州和部分地區也有了相關案件。故本案考慮到這種特殊情況,亦可作出按比例返還的判決,以10000元為宜。
2\一起汽車消費貸款案例分析
程武龍
【學科分類】民法總則
【關鍵詞】汽車消費貸款、借款、抵押
【寫作年份】2002年
【正文】
一、基本案情
2001年1月4日至1月15日,我行西崗支行分別與大連當代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當代集團)的五名員工簽定汽車消費借款合同,總金額為67餘萬元。該筆款項全部用於購買汽車,所購汽車的產權單位均為當代集團。當代集團以貸款所購車輛抵押給我行,並辦理了抵押登記,同時又同中國人民保險公司西崗分公司簽定了保證保險合同。到2001年12月止,貸款余額為58餘萬元,保險公司也以各種理由不履行賠付責任。
2002年1月28日,我行依據借款合同和抵押合同向法院提起訴訟,並申請訴訟保全。經過一個月的工作,到2002年2月25日,五名員工貸款所購車輛全部被查封。2002年3月28日開庭,借款人未到庭,當代集團委託的律師出庭參加訴訟。
本案困難之處在於:(1)2001年12月中旬,我行就已開始查找貸款所購車輛,而當代集團不是說上沈陽,就是說借給了其他單位。我行在暗訪中了解到:車輛基本上不在單位,有時來一會兒就走。(2)立案後不久,當代集團發生重大變化,法定代表人遭綁架殺害,企業基本停業,除值班人員外,已無人上班。
最後在我行的努力下,當代集團賣出了這五台車輛,我行的貸款本息全部收回,金額為63.8萬元。
二、案情分析
本案屬汽車消費貸款糾紛,雖然我行貸款本息全部收回,但是從此案中我們也發現了在開展汽車消費貸款中我行經營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現分析如下:
(一)借款合同、抵押合同應認定為無效
從表面上看似乎借款合同、擔保合同手續齊全,當事人雙方意思表示一致,均應合法有效,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具體來說,理由有二。
1、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汽車消費管理辦法》第2條的規定:汽車消費貸款是指貸款人向申請購買汽車的借款人發放的人民幣擔保貸款。由此可知,汽車消費貸款對應款項所有權人應為借款人,以該款項購買的汽車應歸借款人所有。本案汽車的產權單位是當代集團,而不是五個借款人。這與上述人民銀行規章第2條不符,因此本案借款合同事實上並不是汽車消費貸款借款合同,而應是一般的借款合同。
2、由於以汽車消費貸款購得的汽車所有權人是借款人,因此若以該款項所購汽車設定抵押作為借款的擔保,則抵押人應為借款人。也就是說當以所購車輛設定抵押時,借款人與抵押人應為同一人。據此,本案當代集團既不應是汽車的所有權人,也不應是汽車的使用權人,因此當代集團不應成為抵押人。由於本案抵押合同的抵押人為當代集團,因此抵押合同應認定為無效。事實上,即使當代集團是汽車的所有權人,同樣不能認定其為員工借款提供擔保而簽定的抵押合同有效。因為《擔保法》司法解釋第4條已明確規定:公司不得為個人債務提供擔保。
3、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汽車消費管理辦法》第15條規定:借款人向貸款人申請汽車消費貸款,必須提供擔保。借款人可以採取抵押、質押或以第三方保證等形式進行擔保。擔保當事人必須簽定擔保合同。就本案而言,上文已認定擔保合同是無效的,借款人簽定的借款合同是無擔保的。因此依據上述人民銀行規章第15條同樣可以認定本案借款合同不是汽車消費貸款借款合同,而應屬於一般的借款合同。
4、事實上,本案借款合同也不是一般的借款合同,而是無效合同。因為各個合同文本的名稱均為「中國工商銀行汽車消費貸款合同」,同時合同的內容都是對於汽車消費貸款期限、用途、利率、當事人雙方權利義務等事項的規定,無法將其認定為一般借款合同。
5、《擔保法》第5條規定:擔保合同是主合同的從合同,主合同無效,擔保合同無效。擔保合同另有約定的,按照約定。擔保合同被確認無效後,債務人、擔保人、債權人有過錯的,應當根據其過錯各自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因主合同借款合同已認定為無效,反過來依據《擔保法》第5條又可以證明抵押合同是無效的。
(二)不能同時對保險公司提起訴訟
在起訴前,我行曾多次與保險公司交涉,希望能通過其理賠達到清收貸款的目的,保險公司雖然沒以履約保證保險合同無效拒絕賠付,但一直以其他理由不賠償。本案中,我行沒有將保險公司列為被告,主要基於以下兩點考慮:
1、我行與保險公司簽定的履約保證保險合同已明文約定:借款人為汽車消費貸款的最終所有人。而本案借款合同中的借款人不是汽車消費貸款的最終所有人,借款合同應歸於無效,保險標的不存在了,因此保險公司也就無須承擔履約保證保險責任。
2、保險公司與銀行一樣,相對於汽車消費貸款的借款人而言,屬於優勢群體。因此如果我行與保險公司在法庭上辯論,其將主張依法確認借款合同、抵押合同無效,這將增加本案的難度,最終判決結果也將對我行極為不利。因此,在權衡利弊之後,我行沒有列保險公司為被告。
(三)統一合同文本中的違約期限條件應予修改
對於分期償還借款合同,法律、法規都沒有規定當借款人未按期還款時,視為其餘未到期的貸款全部到期。從訴訟的角度來講,若等到每期貸款到期時才去起訴借款人,將可能造成訴訟不及時,並徒增訴累。因此,在業務開展初期,我行的汽車消費貸款合同一般約定:當借款人連續6期未還款或一年內累計6期未還款,則視為其餘所有貸款全部到期。由於抵押車輛屬於高損耗品,受損害的危險性大,且價格下降幅度較大,因而容易造成抵押車輛貶值,增加貸款風險。所以上述合同對於違約期限條件的約定過於寬松,按此約定履行合同,將可能導致處理抵押物所得不足償還借款合同本息,最終造成我行貸款損失。因此,我行有必要修改統一的合同文本,將借款人違約的期限條件作出更為嚴格的約定。例如,約定借款人連續3期未還款或一年內累計3期未還款,即視為其餘所有貸款全部到期。
三、有關建議
1、本案貸款人與所購車輛的產權人之所以發生了分離,原因是我行業務人員對汽車消費貸款合同缺乏一個整體的認識,從而導致了對汽車消費貸款借款人范圍的理解產生了偏差。由此建議我行:對各個業務部門有針對性地開展一些法律知識培訓,提高業務人員的法律意識,加強業務人員與法律事務人員的溝通。
2、從表面上看,對於由總行統一制定的類似汽車消費貸款這樣的格式合同,業務人員使用起來很方便,即只須在統一的合同文本上填一些諸如名稱、地址、借款金額、利息之類的事項,然後在蓋上我行公章就萬事大吉了。事實上並非如此。在簽訂合同時,我行不僅要核查借款合同與抵押合同的主體對應性,而且還要兼顧兩合同編號等事項之間的一致性。故建議我行信貸人員在訂立合同時,要提高警惕,樹立責任心,不可草率行事。
3、本案借款人未到庭,當代集團委託的律師出庭參加訴訟。由於律師未提出借款合同、擔保合同無效的見解,借款人又未到庭,我行又沒有列保險公司為被告,因此法院沒有認定借款合同、擔保合同無效。但如果我行將保險公司列為被告,形勢對我行將極為不利。因此我行在起訴時,應慎重考慮,不可草率地列所有利害關系人為被告。
4、查封車輛對於我行最後收回貸款本息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對於有較大風險性的貸款或涉訴貸款案件,應首先注意請求法院訴訟保全。
② 急!!求解司法公正的案例!!
那你就先進行調解吧!
③ 公平與正義的案例
見義勇為引發賠償,適用公平原則還是無因管理?
2003年3月19日下午,強某和妻子在湖邊等人時,見到一名兒童在湖邊玩耍時突然落水,在湖裡拚命掙扎。強某見狀,立即沖過去跳入湖中搶救該落水兒童,落水兒童終於被救。然而,由於強某救人後體力不支,雙腿不聽使喚,沉入水中被聞訊趕來的群眾救起。強某由於筋骨受凍,下肢癱瘓,不能行走。兩年來一直接受治療,花去醫葯費數近三萬元。強某和妻子向被救兒童家長王某索要醫葯費(已付過5000元)遭拒後,即訴至法院,要求王某支付醫療費、誤工費等合計四萬五千餘元。
此案在審理過程中,對該案如何適用法律產生了兩種不同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本案應適用公平原則處理。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二條規定:「當事人對造成損害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當事人分擔民事責任。」該條即是關於公平責任原則的規定,其一,該原則不是從行為人主觀心理狀態上的過錯來確定賠償責任,而是依據公平和團結的原則以及社會共同生活規則的要求,公平地在雙方當事人之間分擔損失。其二,該原則並不主張無過錯的行為人對無過錯的受害人所遭受的損失必須負全部責任,而是根據雙方當事人的具體財產狀況或其他情況,公平地分擔損失。其三,公平責任原則的適用是有嚴格前提條件的,它必須是加害人、受害人均無過錯,缺少這個條件,就不能適用這一原則。從本案來分析,原、被告(未成年人的監護人)的行為均無主觀過錯,而原告遭受的損害與其見義勇為行為具有因果關系,故原告損害的補償可以適用公平原則,由當事人適當分擔。
第二種意見認為,本案應適用無因管理原則處理。根據民法通則第九十三條的規定,無因管理是指沒有法定的或約定的義務,為避免他人利益遭受損失,自願管理他人事務或者為他人服務的行為。其構成要件為:行為人沒有法定或約定義務,主觀上有管理或服務意思,即為他人謀利益的主觀願望,客觀上已實施了幫助他人或管理他人人身、財產事務的行為。從本案強某實施見義勇為行為的整個過程看,他跳水救助落水兒童的行為,既不存在法定義務,也無約定義務,且強某的主觀心態是對落水兒童施行救助,客觀上確已施救成功。無論從主觀心態還是從客觀行為上分析,強某的行為都符合無因管理的構成要件。故應適用無因管理原則處理本案。
筆者同意第二種意見,即本案因見義勇為行為引發的賠償宜適用無因管理原則,由落水兒童家長王某償付強某必要費用。其理由如下:
首先,見義勇為是指為了使國家的、集體的或者他人的利益避免或者減少損害而作出的合乎正義的舉動。其主客觀要件應具備:行為人主體是自然人;行為人主觀上具備為他人的人身或財產權益避免或減少損失的意思;客觀上必須實施了保護他人人身、財產利益的具體行為,這種行為應不違反法律規定或社會道德;行為人無法定或約定義務;該行為一般在危急情況下作出。無因管理與見義勇為之間存在較多相容性,行為人均有為他人謀利的意思,客觀上已實施了為他人管理或服務的行為,實施的行為均無法定或約定的義務。民法通則第九十三條有關實施無因管理的形式是「管理或服務」。而見義勇為行為一般發生在高度危急的狀態下,實施的行為主要是「救助」之類,似乎不屬「管理」或「服務」。但是,法律上規定的「管理與服務」只是概括性的,從立法角度也不可能對行為人實施無因管理作出更高要求,從無因管理規則所倡導之行為的外延分析,理應包括見義勇為行為,見義勇為行為應是無因管理中較高層次的「管理與服務」。
其次,從見義勇為行為被提倡的角度分析,適用無因管理處理更能體現立法的正義性。公平原則雖然也是對當事人均不存在過錯造成的損害而適用的原則,但是該原則的立法意圖及價值取向是從社會公平與團結的生活規則出發的,對造成的損失在當事人之間作出一種分擔,強調的是當事人主觀上無過錯而對損失的衡平。而無因管理的適用雖也強調當事人無過錯,但從該原則的立法意圖及價值取向上分析,其側重點則是對社會公共道德的倡導,及對維護公共道德所支付必要費用的保護上,其社會意義比公平原則更能體現社會正義性。
第三,從損害補償角度分析,適用無因管理更能保護受害人(見義勇為人)的合法權益。公平原則是根據當事人具體財產狀況或其他情況,公平地分擔損失。而無因管理則「有權要求受益人償付由此而支出的必要費用」。最高法院有關司法解釋規定,必要費用包括在管理或服務活動中直接支出的費用,以及該活動中受到的實際損失,這里的必要費用一般包括:1,直接支出;2,必要的勞務報酬;3,管理人因此所受的損失;4,一般應以不超過受益人所得利益的總額為限。它規定對損失、費用不是分擔,而是全額負擔。公平原則是從公平角度對損失、費用進行分擔,無因管理原則是從提倡角度要求損失、費用全額償付。顯然,無因管理原則的適用范圍比公平原則狹窄得多,但具體保護強度則要比公平原則有力得多,對權利人更有利。
綜上所述,公平原則與無因管理原則雖都以當事人無過錯為適用前提,但見義勇為的民法要件能相容於無因管理之中,且從法律的價值取向分析,公平原則適用時對造成損害只是予以分擔,而無因管理則是全額償付。本案原告實施的見義勇為行為是社會所提倡的風尚,應適用無因管理原則,以更好地體現對原告行為的提倡和權益的保護。
http://..com/question/7991303.html
④ 近年來有哪些典型的關於司法公正的案例
年過六旬的老大娘三年前存款寫錯了自己的名字,三年後孫子看病著急用錢專,大娘干著急卻取不出錢來屬,多虧聲明書公證給她幫了大忙。
三年前,大娘在銀行存了一筆2萬元的定期存款,在寫存摺的時候,本來是文盲的大娘沒在意,就把自己的名字「李淑萍」按平時的習慣簡化寫成了「李樹平」。沒想到,今年小孫子患病要動手術,大娘想把錢取出來給孫子看病,卻被銀行拒絕了。
「錢是我存的,名兒也是我寫的,上俺村裡打聽打聽去,誰不知道李樹平就是我?你們咋恁較真呢?我這錢是給我孫子看病的!」大娘在銀行吵吵了半天,還是不好使。在銀行員工的指引下,她只好到公證處來辦理公證。
看到大娘急得滿頭大汗,公證員立即為大娘辦理聲明書公證。在核對了大娘的身份證、戶口本、存摺等均無誤之後,公證員為大娘起草了聲明書,然後與銀行取得了聯系。在確定了聲明書內容是銀行認可的之後,為大娘辦理了聲明書公證。隨後,大娘拿著聲明書和身份證順利地從銀行取走了存款。
⑤ 嚴格執法,公正司法的例子
張釋之嚴格執法
封建社會,可以用金錢買官。張釋之年輕時,他二哥出錢為他捐了個保衛皇宮的小官。張釋之整整幹了十年,覺得沒有什麼盼頭,想辭職回家幫哥哥分擔家務。當時朝廷有個官員叫袁盎,覺得張釋之這個人不錯,有才幹,就在皇帝面前竭力推薦他。
漢文帝便破格召見了張釋之,讓他談談天下大事。張釋之平時聰明好學,關心政事,對事物的分析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向漢文帝一一道來,具體而不空洞,說得漢文帝頻頻點頭。不久,文帝就封他為公車令。
張釋之當上公車令後,有一天,見到太子和他的弟弟梁王同乘一輛車入朝,眼見到了宮門口,也不下車,竟想長驅直入。張釋之連忙追上去攔截,不讓他倆進宮,判定他倆犯了過宮門不下車的「不敬」罪,上奏皇帝。
太子和梁王是薄太後的掌上明珠,他們的舉動把皇上也嚇了一跳,在薄太後的追問下,漢文帝只能自我檢討道:「都是我的錯,我沒有把兒子教育好。」最後由太後出面,宣布赦免太子、梁王之罪,他們二人才獲准可以進宮。
當時的張釋之只是一個小小的公車令,官職很低微,卻敢於彈劾太子與梁王,這無疑是太歲頭上動土。好在漢文帝是很開明的君主,他並沒有因此而心懷不快,反而認為張釋之的敢作敢為是好樣的,對朝廷有利,下令提升他為中大夫。
一次,張釋之跟隨漢文帝出城巡視,來到城北中謂橋。不知怎麼橋下突然鑽出一個人來,驚嚇了給皇帝拉車的馬匹,馬高聲嘶鳴起來,那個人嚇得拔腿就跑。衛隊緊緊追趕,抓住了那個人。皇帝命令交給張釋之處理。因為那時張釋之已經擔任了廷尉,掌管全國的司法工作,是最高的司法官。
張釋之親自審問那個沖撞皇帝車駕的人,那人從實稟告說:「小的是路過這里,聽見皇上車駕過來的吆喝聲,急忙迴避,就躲到了橋下面。後來聽聽沒有聲音了,以為車駕已經過去,就鑽了出來。想不到車駕還未過去,正好給小的撞上,小人實在是無意沖撞,望大人查明真相,饒恕我吧。」
張釋之聽了那人的申訴後,仔細地調查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弄清了真相,覺得那人說的都是實話,便罰了那人四兩罰金。漢文帝知道後十分生氣地說:「你判得太輕了吧,幸虧朕的馬比較馴服溫和,不然的話,還不把朕摔傷了?」
張釋之見漢文帝不高興,便從容地解釋說:「陛下,我認為對於法律來說,不管是皇上還是老百姓,都是平等的。本朝的法律對於無意驚駕的處罰就是處以罰款,所以我就遵照這條法則判刑。如果陛下要加重刑罰,就顯得有些隨心所欲,那麼,今後的法律,叫老百姓怎麼遵守呢? 請陛下再考慮一下吧。」
漢文帝聽了張釋之的話,沉思了一下說:「就照此辦理吧。」
沒多久,又發生了一樁案子。有人偷盜先帝廟中座位前的一塊玉環。文帝大動肝火,命張釋之判偷竊犯滅族之罪,張釋之根據刑律的規定,奏請判為殺死竊犯一個人,並把屍體拋在街上示眾。文帝聽了很不滿意,說:「你怎麼老是用一些刑罰條律來跟我作對,神聖的宗廟竟然有人敢進去偷竊,這個國家還成什麼樣子? 我這么重用你,可不是叫你去庇護罪犯呀。」
張釋之嚴肅地取下頭上的烏紗帽,對文帝說:「作為一個最高司法官,我從未庇護過任何一個犯人。如果有人偷盜宗廟里的東西就判滅族,那麼萬一有人盜掘先祖的陵墓,又該怎麼加刑呢?」
文帝把這件事跟太後商量,太後覺得應當依法辦事,於是文帝只好同意了張釋之的奏請。
⑥ 有哪些體現公平公正的事例
1、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諸葛亮為奪取天下大業,於公元228年發動了一場北伐曹魏的戰爭。在討論人選時,諸葛亮不顧眾議,決定提拔談起軍事頭頭是道的馬謖為鎮守戰略要地街亭的最高指揮官。
馬謖出兵街亭之前,曾立下軍令狀,表示若有差失,則乞斬全家。但是,馬謖率兵到達街亭之後,沒有聽從諸葛亮「在山上扎營太冒險」的囑咐,自以為熟讀兵書,更不聽副將王平的勸告,屯兵於山頭。他自信地說,兵法有雲居高臨下,勢如破竹,置之死地而後生。
最終,馬謖被曹魏名將張郃圍困在山頭,斷了水糧,馬謖兵敗而回。馬謖失守街亭,戰局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迫使諸葛亮退回漢中,諸葛亮北伐曹魏的計劃也隨之流產。為此,諸葛亮下令將馬謖革職入獄,斬首示眾。斬首之時,全軍落淚,諸葛亮亦失聲痛哭。
2、包拯大義滅親鍘包勉
包拯做廬州知縣時,一個老大娘來報案,被告人是包勉,告其打死了老大娘的兒子,摔死了她的孫子,強奸了她的兒媳婦,這是一起重大案件,2條人命一條強奸罪,這在現代社會是要判處死刑的。包拯接到報案後立即下命令抓嫌疑人。
但是嫌疑人久久沒有被逮捕歸案,包拯被這起案件折磨的心力交瘁,道德與法律一直在包拯腦子里盤旋。回到家後,看見妻子手裡拿著一個撥浪鼓問包拯,這個撥浪鼓是否要扔掉。
這個撥浪鼓承載著包拯兒童時期的滿滿記憶,看見這個撥浪鼓記憶也湧上了心頭。這就要回到包拯的童年故事,而這個故事裡面有被告人包勉和他的母親,也就是包拯的嫂嫂。長兄如父,長嫂如母,這句話在包拯身上完整的驗證了。
包拯是最小的兒子,包拯的母親為了生包拯在包拯未滿月的時候去世了,那時候的包拯還是襁褓里的嬰兒。嫂嫂心疼包拯,就把包拯帶回來自己養。那時候的嫂嫂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就是包勉。嫂嫂同時養育著包拯和包勉,奶不夠喝時都是先讓包拯喝然後讓自己的兒子喝米粥,這是怎麼樣的一份真情真意。
包拯兩歲的時候,包拯長兄買來一個撥浪鼓給自己的兒子包勉玩,小時候的孩子都不懂事,包拯和包勉搶撥浪鼓玩包拯沒搶到大哭不止,嫂嫂從包勉手裡奪過撥浪鼓給包拯玩,自己的孩子其實嫂嫂心裡也是痛。
撥浪鼓還不小心劃傷了包勉的手,這件事讓包拯深深的記在了自己的腦子里。包拯的老婆拿出撥浪鼓就是要提醒包拯嫂嫂的這份心這份情,讓他對包勉網開一面看在嫂嫂的份上。
嫂嫂年事已高,膝下無子這對於這個老人家來說無疑是一種巨大的打擊,道理包拯何嘗不懂,但國法難容,最終還是選擇將侄子緝拿歸案。經過開庭審理,證據確鑿。包拯開啟了狗頭鍘,將包勉處以死刑。
最後包拯抱著侄兒的頭顱痛哭。
3、達爾文在完成物種起源的著作之後,聽聞有一年輕人也完成了類似學說欲發表。
這是達爾文已有一定的名氣,但他沒有依靠自己的名聲而大肆宣傳或優先聯系相關組織,而是欲放棄發表,後來也是在眾多人的勸說下與那個年輕人共同發表,公平競爭。
4、賀龍當過鎮守使,當過國民黨軍隊的軍長。但他尋求真理,不要榮華富貴,投身革命。
一個親戚對他說:「你脫下將軍服穿粗布衣,脫下皮鞋穿草鞋,你圖的是什麼?」另一個親戚說:「你在國民黨里大官當得好好的,國民黨勢力又強大,你為什麼要當『紅腦殼』呢?」
賀龍筆著說:「我賀龍找真理,找個好領導,找了半輩子,現在總算打到了。
賀龍參加革命以後,忠於黨忠於人民,英勇善戰。是一位功勛卓著,無產隊級革命家、軍事家。
5、秦孝公已經任命了衛鞅,衛鞅想要實施變法圖強政策,唯恐天下人對自己產生非議。
法令已經完備,但沒有公布,(衛鞅)恐怕百姓不信任,於是在國都市場南門立下一根三丈長的木桿,招募百姓有能夠搬到北門的就賞給十鎰黃金。百姓對此感到驚訝,沒有人敢去搬木桿。
(衛鞅)就又宣布命令說:「有能夠搬過去的就賞給五十鎰黃金。」有一個人搬木桿到北門,立即賞給他五十鎰黃金,以表明沒有欺詐。終於頒布(變法的)法令。
⑦ 舉個案例說明公正的裁判和不公正的裁判對法律的影響
佘祥林案件充分證明了樓主的觀點,佘祥林被指控殺害妻子,沒想到十多年以後,他的老婆竟然自己走回來了。這種不公正的判決,不但破壞了了法律的公正性,還嚴重影響了司法的權威,可謂影響惡劣。
⑧ 試用案例論證司法公正的意義
一次不公正的審判比一百次違法還要可怕,因為違法只是污染了水流,而司法不公敗壞的是整個水源。案例隨便找一些近年來得錯案冤案就可以,來說明司法公正的必要性。
⑨ 媒體干預司法公正的案例。
當年的張金柱案算是一個典型,去年的李昌奎案也是典型。
⑩ 十萬火急!輿論監督對司法公正有利的案例有哪些 越多越好
葯家鑫案、李昌奎案、吳英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