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淄司法
A. 臨淄公證處在哪
建議咨詢以下臨淄司法局,說明你在的區,咨詢在哪個公證處辦理,並咨詢公證處的電話,問問需要的材料、費用等。
B. 臨淄區聘任制司法警察工資能發到多少知道的告訴下
khi
C. 求淄博魯中監獄和昆侖監獄具體地址
淄博魯中監獄: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湖田鎮魯中監獄 。
昆侖監獄: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昆侖鎮昆侖路1號。
D. 臨淄區的建制沿革
在8000年以前,臨淄後李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創造了後李文化;距今6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時期,臨淄淄河、烏河兩岸人煙稠密、生產發達,已發現齊陵薛家等12處大汶口文化遺址;距今4000多年的山東龍山文化時期,臨淄開始出現規整的城邑,有了成體系的禮制,創造了發達的早期文明,臨淄有桐林-田旺、董楮、於家莊等20處龍山文化遺址。夏代以前,臨淄曾經為爽鳩氏族部落聚居地。爽鳩,是一種獵鷹,為東夷少昊鳥圖騰部落聯盟成員之一——爽鳩氏的圖騰。爽鳩氏,在少昊鳥國里世代擔任司寇,主管司法,負責緝捕盜賊。夏代,臨淄為季荝氏族部落居住地。季,兄弟間排行最小;荝,意思是烏鴉嘴。由此可知,季荝氏是以烏鴉為圖騰的部族。商代初年,臨淄為逢國屬地。逢國的創始人是逢伯陵,為炎帝的裔孫,姓姜,名陵或伯陵,是殷商時代東夷、齊地姜姓氏族的首領,因建立逢國又稱之為逢伯陵。商代末年,臨淄為薄姑國屬地。薄姑國為嬴姓,都治在博興,地域在今博興、桓台、臨淄北部一帶,商末打敗逢國,在淄水流域建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公元前1045年,封太公姜尚(公元前1045年—公元前1015年在位) 於齊地,建立周代齊國,都治營丘(今臨淄)。傳齊丁公姜伋(公元前1014年—前1010年)、齊乙公姜得(公元前1010年—前?年)、齊癸公姜慈母,至齊哀公姜不辰(公元前?年—前867年)。齊獻公即位後,復都營丘。為防備紀國入侵,他加固擴建了營丘城。因為擴建後的營丘城東城牆瀕臨淄水,沿河而建,所以齊獻公就順理成章將營丘城改名為臨淄。公元前221年,秦滅齊國,設臨淄縣。屬齊郡,郡、縣治所均在臨淄。區境東部屬齊郡東安平縣(縣治在今皇城)。西漢時期,臨淄為齊國王都、臨淄縣治所在地。公元前127-前117年,臨淄為齊郡郡治、臨淄縣治所在地。公元前117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劉徹封次子劉閎為齊王,臨淄復為齊國王都、縣治所。公元前110年――公元8年,臨淄復為齊郡郡治、臨淄縣治所在地。西漢時期,區境分屬臨淄縣、東安平縣(先屬齊郡,後屬菑川國)、西安縣(縣治在今南高陽)、昌國縣(縣治在今張店灃水鎮昌城村)。
新朝王莽時期(9年—25年),9年,王莽改臨淄縣為齊陵縣,屬青州濟南郡。臨淄為濟南郡郡治、齊陵縣治所在地。區境分屬齊陵縣、東安平縣(屬菑川國)、東寧縣(西安縣改名,今南高陽)。東漢時期,臨淄還是青州州治、臨淄縣治所在地。區境分屬臨淄縣、東安平縣(屬北海國)、西安縣。三國時期(220-265年),臨淄為魏國青州州治、齊郡郡治、臨淄縣治所在地。區境分屬臨淄縣、東安平縣、西安縣、新汶縣(240年設,縣域在今臨淄西部)。西晉時期(265-311年),臨淄為西晉齊國王都、青州州治(311年後遷廣固,今青州堯王山東南)、齊郡郡治、臨淄縣治(311年後遷廣固)所在地。區境分屬臨淄縣、東安平縣、西安縣。東晉、十六國時期(317年——420年),臨淄為齊郡郡治所在地。其中311年—323年屬前趙;323年—350年屬後趙;350年—355年屬東晉(齊公段龕);355年—370年屬前燕;370年—383年屬前秦;383年—399年屬東晉。以上各朝青州州治、臨淄縣治均在廣固。399年—410年,臨淄為南燕國燕都尹所轄附郭首邑。410年—420年。臨淄屬東晉,仍為齊郡治所,青州州治、臨淄縣治在東陽(今青州市北關)。南北朝時期(420年——581年),臨淄為齊郡郡治所在地。其中420年—469年屬南朝宋;區境分屬臨淄縣(縣治在青州市北關)、高陽縣(屬僑置冀州高陽郡,縣治在今南高陽)、廣川縣(屬僑置冀州廣川郡,縣域在今臨淄東南部)、重合縣(屬僑置冀州渤海郡,縣域在今臨淄北部)、鄃縣(屬僑置冀州清河郡,縣域在今臨淄西南部大武、金嶺一帶)、安次縣(屬僑置冀州清河郡,縣域在今臨淄西部,今稷下街道安次村一帶)。469年—534年屬北魏;534年—550年屬東魏;550年—556年屬北齊。556年,北齊撤臨淄縣,至577年,臨淄區境分屬北齊青州齊郡益都縣(縣治東陽)、高陽縣和貝丘縣(縣治在今淄川)。577年—581年,屬北周,區境仍分屬上述三縣。隋朝時期(581年——617年),581年—596年,區境屬隋青州益都縣、高陽縣和貝丘縣。596年,重設臨淄縣,至607年,區境分屬隋青州臨淄縣、高陽縣、時水縣和淄州淄川縣。607年,高陽縣、時水縣並入臨淄縣,屬北海郡。淄川縣屬齊郡。唐朝時期(618——907年),臨淄為唐河南道青州北海郡臨淄縣縣治所在地。區境分屬臨淄縣、時水縣(618年置,625年並入臨淄)、安平縣(618年置,625年並入博昌)、博昌縣、淄川縣(屬淄州淄川郡)。五代時期(907-960年),臨淄為青州北海郡臨淄縣縣治所在地。區境分屬臨淄縣、博昌縣、淄川縣。北宋時期(960—1127年),臨淄為青州北海郡臨淄縣縣治所在地。區境分屬臨淄縣、淄川縣。金朝時期(1127——1234年),臨淄為山東東路益都府臨淄縣縣治所在地。區境分屬臨淄縣、淄川縣。蒙古、元朝時期(1234年——1368年),臨淄屬益都路。1266年-1278年,臨淄縣並入益都縣;1278年,臨淄縣復置,區境分屬臨淄縣、益都縣。明朝時期(1368年——1644年),臨淄為明山東省布政司青州府臨淄縣縣治所在地,區境分屬臨淄縣、益都縣。民國時期(1911—1949年),臨淄縣1911年—1927年屬山東省膠東道;1927年—1937年直屬山東省管轄。1939年7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臨淄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屬清河專區。抗日戰爭時期,區臨淄區曾存在過黨領導的長(山)、桓(台)、臨(淄)、益(都)四邊縣(1938年10月-1941年3月)和益(都)、壽(光)、臨(淄)、廣(饒)四邊縣(1939年10月-1940年4月;1942年-1945年8月)。1948年3月臨淄縣解放。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1950年屬淄博專區,1953年屬昌濰專區,1958年並入益都縣,屬昌濰專區,1961年10月復臨淄縣,屬昌濰專區,1969年12月屬淄博市,改縣稱區。
E. 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有哪些名人還有他們的事跡
1, 房玄齡,名喬,字玄齡(一說名玄齡,字喬)。齊州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人。受封為梁國公,官任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司空等職,總領百司,掌政務達20年。2, 段偃師,唐初齊州人(現山東臨淄),隋末為太原郡司法書佐,從李淵起兵,官至郢州刺史。3, 段志玄(?~642) 唐初齊州人(現山東臨淄),唐代開國功臣。貞觀十一年改封為褒國公,拜右衛大將軍。加鎮軍大將軍。十六年病卒,贈輔國大將軍、揚州都督,陪葬昭陵,謚號「忠壯」 一說是「庄肅」。 4, 段文昌,生年不詳,卒於唐文宗大和四年(830年),宇墨卿,一字景初,祖籍齊州臨淄(今山東淄博東)人,曾祖時徙居太原,至段文昌時又客居荊州,唐後期宰相。段文昌入朝任兵部尚書,唐文宗時,拜御史大夫,進封鄒平郡公,繼而檢校尚書右僕射、平章事,淮南節度使。 5, 段成式 (約803~863年) 字柯古,臨淄人,唐代文學家。系唐朝開國功臣段志玄裔孫。官至太常少卿,6, 段安節,山東臨淄人 ,太常少卿成式子,乾寧中為國子司業。段成式之子. 7, 左熹, 臨淄人過太原相、弋陽太守,後升殿中侍御史 左思父親8, 左棻(?~公元300年)字蘭芝,臨淄人,西晉時女文學家,是我國最早的女詩人。晉武帝貴人也。永康 元年三月十八日薨 四月廿五日葬峻陽陵西徼道內9, 左思 (約公元250~305年)字太沖,臨淄人,西晉時著名文學家。《三都賦》構思十年乃成。一時京 城豪貴之家競相傳抄,洛陽紙張為之昂貴。左思由此,名傾「太康文壇」10, 王若鈺(1871~1939.7.14)字子相,生於現臨淄區稷下街道孫婁東村。1894年府試獲第一名,1902年鄉試中舉人。考入了北洋武備學堂(後稱保定軍校)。被北洋陸軍部授予少將軍銜。11, 賈振琨 (1879~1912.2.11)字次瑤,現臨淄區齊都鎮南馬坊村人,留學日本,入早稻田大學法政科加入了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政黨同盟會12, 於明信 (1882~1948)字丹紱,現臨淄區齊都鎮葛家莊人。18歲舉生員補廩生。1913年,於明信與同盟會員劉冠三、蔣洗凡、鞠承穎、王祝晨等人創辦濟南正誼中學。不久,東渡日本,就讀早稻田大學。1916年歸國,出任山東省立第一師范校長。13, 徐華清 (1788~1850)字際唐,現臨淄區敬仲鎮徐家圈村人。1807年、1808年(清嘉慶十二、十三年)鄉試、會試連捷,及殿試,又復奪魁,成為臨淄歷史上唯一的武狀元。1836年(道光十六年),徐華清補授河州鎮總兵。9月,實授福建省陸路提督。清廷謚贈「威振侯」。
F. 臨淄區法醫鑒定中心地址
摘要 您好!很高興為您解答,我是網路知道特約顧問陳老師,您可以叫我小陳。您的問題我已經看到了,正在為您整理答案,請稍等一會兒哦~咨詢人數比較多,我都會一一回復的哦!
G. 2009淄博市公務員報名 情況統計
loading...聯系我們地理位置加入收藏設為首頁網站首頁機構設置工作動態通知公告政策法規辦事指南區縣人事新聞中心下載中心圖片新聞在線咨詢
領導致辭
單位職責
領導分工
內設機構您所在的位置:淄博人事信息網-淄博市人事局 > 通知公告 > 正文
2009年淄博市公務員職位報考情況
發布者:[本站編輯] 發布時間:[2009-2-20 9:35:03] 來源:[淄博人事信息網] 瀏覽:[37071]
2009年淄博市公務員職位報考情況
--------------------------------------------------------------------------------
截止到2009年2月20日8:30
報考部門
報考職位
報考人數
周村區直部門 普通管理職位 1727
桓台縣鄉鎮政府D 普通管理職位 1109
臨淄區鄉鎮政府 普通管理職位 1014
淄川區鄉鎮政府A 普通管理職位 943
高青縣鄉鎮政府 普通管理職位 552
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市局機關 監督管理職位 360
市質量技術監督局縣局機關 特種設備安全監察職位 332
民盟淄博市委 普通管理職位 322
沂源縣鄉鎮政府A 普通管理職位 303
博山區鄉鎮政府A 普通管理職位 295
張店區直部門B 計算機職位 274
共青團沂源縣委 普通管理職位 191
臨淄區直部門 經濟管理職位 181
市外事辦公室 翻譯職位 157
市工商局所屬其他分縣局 市場巡查職位 147
桓台縣衛生局 醫學職位 139
桓台縣鄉鎮政府A 計算機職位 130
沂源縣發展計劃局 普通管理職位 126
張店區直部門A 法律職位 114
桓台縣經濟貿易局 工業設計職位 113
市工商局所屬其他分縣局 市場監管職位 109
市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局 德語或英語職位 106
市工商業聯合會 外經外貿職位 105
淄川區直部門A 財務會計職位 104
張店區財政局 會計職位 101
周村區建設局 工民建職位 94
淄川區經濟貿易局 普通管理職位 90
九三學社淄博市委 經濟管理職位 89
市公安局張店分局 普通管理職位 89
周村區紅十字會 普通管理職位 86
周村區財政局 經濟管理職位 84
博山區委辦公室 普通管理職位 82
市規劃局所屬單位 城鄉規劃職位 80
桓台縣建設局 工程造價職位 79
周村區司法局 計算機職位 79
桓台縣直部門 財務會計或工程造價 76
市農業機械管理局 計算機職位 74
桓台縣邢家鎮政府 財務會計職位 71
市服務業辦公室 經濟管理職位 67
桓台縣鄉鎮政府B 財務會計職位 65
淄博市張店區人民檢察院 檢察業務部門工作人員 64
張店區經濟貿易局 文秘職位 63
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市局機關 財務管理職位 62
高青縣工商局 市場巡查職位 59
市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辦公室 漢語言文學職位 55
淄川區西河鎮政府 計算機職位 51
市公安局機關及其直屬支隊 財會職位 51
博山區工會 計算機職位 50
市質量技術監督局縣局機關 監督管理職位 49
高青縣工商局 市場監管職位 48
沂源縣衛生局 計算機職位 47
沂源縣鄉鎮政府D 經濟管理職位 47
博山區直部門 文秘職位 47
淄博市質量技術監督局稽查局 執法監督職位 46
淄博市法院 執行員B 44
市供銷合作社聯合社 經濟管理職位 44
沂源縣工商局 市場巡查職位 44
桓台縣鄉鎮政府C 園藝、農學專業 43
高青縣直部門 經濟管理職位 42
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 漢語言文學職位 42
市民族宗教事務局 科員職位 41
淄博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分縣局稽查隊 執法監督B職位 40
市規劃局所屬單位 文秘職位 40
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辦事員職位 40
市質量技術監督局縣局機關 文秘職位 40
沂源縣委宣傳部 漢語言文學職位 38
淄川區委宣傳部 文秘職位 36
桓台縣教體局 計算機軟體職位 36
沂源縣鄉鎮政府B 文秘職位 35
沂源縣建設局 建築職位 34
桓台縣唐山鎮政府 法律職位 33
博山區鄉鎮政府C 經濟管理職位 33
市勞動教養管理所 計算機職位 32
淄川區羅村鎮政府 城建職位 32
淄川區鄉鎮政府B 植物生產職位 32
周村區水務局 水利工程職位 32
淄博市人民檢察院 檢察輔助人員 31
淄川區財政局 金融職位 31
桓台縣新城鎮政府 化工職位 31
沂源縣鄉鎮政府C 經濟管理職位 30
博山區鄉鎮政府B 財會職位 30
張店區法院 執行員 29
桓台縣果里鎮政府 城建職位 29
淄博市法院 執行員C 28
淄川區峨庄鄉政府 法律職位 26
區縣公安局 英語職位 26
市公安局機關及其直屬支隊 法律職位 25
沂源縣委老乾局 法律職位 25
桓台縣起鳳鎮政府 環境工程職位 25
沂源縣公安局 法律職位 24
淄博市淄川區人民檢察院 檢察輔助人員 24
市勞動教養管理所 法律職位 24
市委黨史資料徵集研究委員會 黨史編輯職位 24
博山區城東街道辦事處 建築職位 24
張店區審計局 建築職位 23
市科學技術協會 漢語言文學職位 22
市司法局 漢語言文學職位 21
淄博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分縣局稽查隊 文秘職位 21
淄博市周村區人民檢察院 檢察業務部門工作人員 20
淄博市法院 執行員(選調生)A 20
高青縣計劃生育局 漢語言文學職位 20
淄博市周村區人民檢察院 檢察輔助人員 19
市公安局淄川分局 計算機職位 18
周村區委辦公室 機要職位 18
淄川區經濟貿易局商業貿易辦公室 物流工程職位 17
市農業機械管理局 植物生產職位 16
市服務業辦公室 文秘職位 15
淄川區磁村鎮政府 城鄉規劃職位 15
市民政局 僅限選調生報考職位 15
淄博市淄川區人民檢察院 檢察業務部門工作人員 14
市勞動教養管理所 經濟管理職位 14
市公安局張店分局 財會職位 14
博山區經濟貿易局 安全工程職位 14
淄博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分縣局稽查隊 執法監督A職位 13
桓台縣唐山鎮政府 統計職位 13
沂源縣三岔鄉政府 財務會計職位 13
市公安局淄川分局 法律職位 13
高青縣政府辦公室 漢語言文學職位 12
桓台縣人民檢察院 檢察業務部門工作人員 12
沂源縣公安局 公安專業職位 12
淄川區太河鄉政府 林業職位 11
桓台縣公安局 經濟管理類職位 11
沂源縣悅庄鎮政府 漢語言文學職位 11
市公安局臨淄分局 法律職位 11
市公安局機關及其直屬支隊 英語職位 11
沂源縣勞動仲裁院 法律職位 11
周村區法院 執行員 11
博山區白塔鎮政府 文秘職位 11
高青縣司法局 法律職位 10
市公安局機關及其直屬支隊 宣傳職位 9
市公安局張店分局 公安專業職位 9
市公安局機關及其直屬支隊 新聞職位 9
淄川區淄河鎮政府 文秘職位 9
市公安局臨淄分局 公安專業職位 9
沂源縣人民檢察院 司法警察 8
淄博市人民檢察院 檢察業務部門工作人員 8
淄博市博山區人民檢察院 司法警察 7
市公安局淄川分局 公安專業職位 7
淄川區羅村鎮政府 地礦職位 7
淄博市博山區人民檢察院 檢察業務部門工作人員 7
博山區法院 執行員 6
市公安局高新區分局 公安專業職位 6
市勞動教養管理所 建築職位 6
淄川區東坪鎮政府 城建職位 6
高青縣人民檢察院 司法警察 5
沂源縣張家坡鎮政府 建築職位 5
淄川區法院 執行員 5
市公安局博山分局 公安專業職位 5
市公安局張店分局 新聞職位 5
市供銷合作社聯合社 文秘職位 4
桓台縣公安局 公安專業職位 4
市委台灣工作辦公室 僅限選調生報考職位 4
桓台縣法院 執行員 4
高青縣法院 執行員 4
市勞動教養管理所 心理學職位 4
市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 僅限選調生報考職位 3
市司法局 僅限選調生報考職位 3
市公安局機關及其直屬支隊 公安專業職位B 3
市總工會 僅限選調生報考職位 3
市民族宗教事務局 僅限選調生報考職位 3
市公安局機關及其直屬支隊 公安專業職位C 3
高青縣公安局 公安專業職位 3
市糧食局 僅限選調生報考職位 2
市公安局機關及其直屬支隊 公安專業職位A 2
市森林公安局 公安專業職位 2
市科學技術局 僅限選調生報考職位 2
高青縣人民檢察院 檢察業務部門工作人員 2
市公安局柳泉分局 公安專業職位 1
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 僅限選調生報考職位 1
高青縣人民檢察院 檢察輔助人員 1
評-論 查看評論
稱 呼:
內 容: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意見反饋 | 友情鏈接 | 幫助中心
Copyright 2009 淄博市人事局 www.zbrs.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H. 如何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司法服務和保障
今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發出了《關於認真學習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的通知》,要求更加充分地發揮人民法院職能作用,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有力的司法服務和司法保障。
「我們正審理一起案件,村民從原來種小麥改為在大棚里種蔬菜,5家人商量,把原來南北向承包的5塊土地自行改為東西向承包,便於陽光照射進大棚。這樣做,多年來都相安無事。但去年,由於修建高鐵途經此地,高鐵佔道剛好是最靠西邊的那塊南北向土地。原來承包這塊地的村民提出,補償款應該全部歸他,但其餘4家堅決不同意,訴到法院。」在淄博市臨淄區人民法院,辛店法庭庭長孫友軍向記者介紹,不少糾紛和農村土地確權頒證不規范有關。
面對紛繁復雜的土地糾紛,法律法規不可能詳盡規定怎麼辦,必須靠司法機關充分發揮司法智慧。「在農村,很多問題不是簡單的法律問題,而是天理、國法、人情怎麼相統一的問題。我們運用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讓矛盾糾紛朝著最有利於實現案結事了人和的方向去解決。」臨淄法院立案庭法官相征說。針對農村土地確權頒證不規范的問題,臨淄法院還向相關部門提出司法建議,建議進行排查整改。
在審理土地糾紛的過程中,不少法官發現,村委會能否依法發揮自治功能,直接關繫到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我們經常遇到村委會換屆後,新官不理舊賬,不承認上一屆簽發的土地承包合同,引發矛盾糾紛。」萊西法院研究室主任李紹斐說,新一屆村委會給出的理由是上一屆在發包時,沒有召開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會議。不管違約的動機是什麼,「沒有經過民主議定」確實是影響合同效力很重要的因素。
為了避免此類問題再次發生,萊西法院經過認真調研,向相關鄉鎮黨委政府發出司法建議,建議他們在農村基層組織換屆選舉中加強指導,提高村委會依法自治的能力。
「山東法院加強與鄉鎮黨委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的溝通協調,充分發揮鄉村幹部、人民調解員的力量,進一步加強基層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力度,將更多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和萌芽狀態。」張甲天說,延伸服務促進了基層社會治理。
充分發揮人民法庭靠近鄉村、貼近群眾的優勢
在農村,與農民打交道最多的司法機關是人民法庭。今年山東高院工作報告顯示,5年來,基層法院及人民法庭辦案537.5萬件,佔全省法院結案總數的87.3%。為加強人民法庭建設,5年來,山東法院建設或修繕人民法庭488處。
「《意見》提出,強化人民法庭化解矛盾第一線的功能作用,堅持面向農村、面向基層、面向群眾『三個面向』和便於群眾訴訟、便於人民法院獨立、公正、高效行使審判權的『兩便』原則,充分發揮人民法庭靠近鄉村、貼近群眾的優勢,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元司法需求。」張甲天介紹。
濟南市歷城區人民法院院長李忠林介紹,歷城法院建立了便民訴訟網路,推進智慧法院建設,拓寬訴訟服務渠道,讓當事人足不出戶即可辦成事,使司法服務更便捷、更親民。為留住綠水青山,歷城法院實行涉環境資源案件歸口審理模式,維護環境資源法律制度的權威,保障美麗鄉村建設,促進農村生態保護。
「在農村,巡迴法庭發揮了『審理一件、教育一片』的作用。每年,我們都要組織巡迴審判,法官帶上國徽、電腦、列印機,開著車到村裡審理案件,周圍群眾都圍攏過來,一些鄰里糾紛、贍養案件、繼承案件,很有教育意義,庭審是最佳的法治公開課。」青島市城陽區人民法院院長殷延輝說。
采訪中,萊西法院民一庭庭長孫連英告訴記者,有一年全市兩會時,一位村支書找到法院院長,請院長安排法官到村裡來現場審理贍養案件,原因是該村村民不養老人的風氣有抬頭趨勢。萊西法院法官立即選取合適的案件,在該村設立巡迴審判庭,現場審判。「隨著審理的深入,我們發現,問題並不簡單,子女不養老人,有的是不懂法,有的是心裡有氣,覺得老人有許多做得不對的地方。法官耐心釋法說理,講明法、理、情,不僅當事人流下熱淚,圍觀群眾也深受教育。」孫連英說。
為了發揮人民陪審員來自基層、了解基層、具有豐富基層生產生活經驗的優勢,《意見》提出,加強對農村人民陪審員的培訓和管理,廣泛吸收基層群眾擔任人民陪審員。「人民法庭的人民陪審員積極參與民事糾紛調解等基層社會治理工作,已成為推進司法民主的重要力量。」張傑說。
最高法決定的要實施。
消息來自人民網。
I. 臨淄境內的歷史介紹
臨淄原名營丘,因東臨淄河,被齊獻公更名為臨淄。
姜氏自太公始,經西周、春秋時期,傳位31代,治齊達六七百年之久,史稱姜齊。公元前386年(康公十九年),大夫田和遷康公於東海,篡權自立,仍都臨淄。改�邑為安平,改棘邑為畫。歷經8代君主,治齊達160餘年,史稱田齊。公元前284年(赦王三十一年),燕將樂毅陷齊70餘城,唯莒、即墨兩城未下,臨淄歸燕屬5年。公元前279年,田單復齊,立襄王法章,返都臨淄。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推行郡縣制,始置臨淄縣。屬齊郡,治臨淄。秦楚爭戰之際,田氏宗人儋、假、市、都、榮、廣、橫7人相繼統治臨淄。
楚漢交兵,韓信破齊,斬田廣,踞臨淄。劉邦封韓信為齊王。
西漢沿用秦制,仍置臨淄縣。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六年),再建諸侯王國,封子肥為齊王,衍嗣歷哀王、文王、孝王、懿王、厲王等,先後皆治臨淄。公元9年(新朝元年),王莽篡漢建國,以境內多齊王陵墓,改稱齊陵縣。公元25年(東漢建武元年)劉秀滅王莽,復稱臨淄,再為漢齊國都。
三國時,臨淄縣屬魏,隸於齊郡,青州刺史、齊郡太守仍以臨淄為治所。
晉時,臨淄縣屬青州齊國。臨淄為齊王都,青州刺史亦治於此。公元311年(永嘉五年),廣縣(今青州市地 )並入臨淄縣,青州治所移廣固城。齊郡太守仍治臨淄。
東晉十六國時,公元323年,後趙破青州,臨淄並入後趙;公元356年,前燕克廣固,臨淄歸前燕;公元370年,前秦滅前燕;公元394年,後秦代前秦;晉滅後秦,改青州為幽州,設刺史鎮廣固城。後燕奪取廣固建都,臨淄為廣固首邑,設都尹。
南北朝時,宋武帝克青州,占齊地,設青州郡和廣川郡,臨淄縣先後屬劉宋、蕭齊、北魏、北齊。公元420年(劉宋時),臨淄縣南境析立廣川縣,屬廣川郡;北境析立重合縣,屬渤海郡;西北境析立高陽縣,屬高陽郡。上述三郡皆屬冀州統轄。其間,臨淄縣徙治東陽城(今青州市北關),青州刺史同治於此,而臨淄故城仍為郡治。公元556年(南齊天保七年),臨淄縣與諸郡縣俱廢,唯存高陽縣,屬齊郡,仍治臨淄城。
公元596年(隋開皇十六年),撤高陽縣,復立臨淄縣,並在其西北境立氵時水縣,二縣均屬青州。公元605年,氵時水縣並入臨淄縣,縣治所移於高陽廢城,屬北海郡。
公元621年(唐武德四年),復置氵時水、安平二縣,屬青州。公元625年(武德八年),安平、氵時水俱廢,臨淄遂為北海郡屬邑,後改隸平盧道。
五代十國,仍沿用唐制。
北宋時,臨淄縣屬青州,金時屬益都府。金以前治所均在臨淄。
公元1266年(至元三年),臨淄縣並入益都縣。公元1278年(至元十五年),復置臨淄縣,仍屬益都路。元末,臨淄故城圮廢,達魯花赤李仲明於故城南隅,另建新城。嗣後,臨淄縣署皆設於新城。
明清兩代,臨淄縣均屬青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