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司法調制

司法調制

發布時間: 2022-02-23 02:59:02

『壹』 2019司法考試有哪些調整變化

變化一:報名條件提高
專科學歷已經是不能報考法律職業資格考試了,沒有例外。版
對於自考、成考等權非全日制本科學歷,可以報考法律職業資格考試,但是有前提要求(必須在2018年4月28日之前取得學籍、考籍),如果不滿足前提要求(即在2018年4月28日之後才取得考籍、學籍的),那就不能報考。
變化二:客觀題實行分批次考試
一考變兩考,客觀題和主觀題分別考試,客觀題通關才可以參加主觀題,客觀題考試成績在本年和下一年度有效。主觀題考試時間延長30分鍾,分值增加30分。
變化三:主觀題考試以計算機化考試為主
客觀題全部變成機考,主觀題陸續進行機考試點
變化四:劃線方式發生變化
以往的司法考試總分為600分,國家統一A類及格線是360分。
自去年改革後主客觀題分開,客觀題及格線為180分(相當於沒變),主觀題為滿分180分,及格線為108分,可供參考。
變化五:考試內容及題型變化
自去年法考改革後,法制史變成中國法律史,經濟法一分為三(加入環境資源法和勞動與社會保障法),並且試題及參考答案不再對外公布。

『貳』 簡述經濟法調制主體的職責

在經濟法學中,主體的法律責任都是角色責任,即不同的經濟法主體在經濟法律的運行過程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享有不同的權利,承擔不同的義務,不像民法當中把一切民事法律主體都假設為勻質的、無差別的平等主體,遵循相同的私法規則。而經濟法各主體是有差別的,處於不同的法律地位,如稅收徵收主體與繳納主體,各類主體在性質上並不相同從而決定了經濟法責任必然不像民事責任那樣適用於所有的民事主體。因此,只能依據不同的角色來確認不同性質和內容的經濟法責任。
然而,在現行的立法中,對於調制受體的法律義務及法律責任作了具體的規定,可操作性強,主要體現在市場規製法中。而對於調制主體的責任,無論在制度設計還是理論研究上都還存在很多盲點。在現行的立法及司法實踐中都是以追究直接責任人的責任來代替調制機構的責任,如《促進就業法》第六十一條。這樣的追究方式很難達到預期的目的。在現行的制度中,調制受體的法律責任不斷被強化的同時調制主體的法律責任卻被忽視,所以筆者基於這個現狀出發,對調制主體法律責任的歸責原則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調制主體及其責任概述
對於經濟法主體的分類,有學者根據經濟法的調整領域把它分為宏觀調控法主體和市場規製法主體兩類。其中宏觀調控法主體又可以分為調控主體與受控主體,市場規製法主體可以分為規制主體與受制主體,其中調控主體與規制主體是主導者,但受控主體與受制主體也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和主動性。由於調控與規制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因而可以將調控行為和規制行為合稱為調制行為,所以經濟法主體可以分為調制主體與調制受體兩類。所謂調制主體即代表國家行使經濟和社會管理職能的各類型國家機關,如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等。對具體的調制主體又可以根據職能的不同將它們劃分為調制決策主體與調制執行主體。調制決策主體指的是在宏觀調控和市場規制的過程中享有立法決策權的主體,包括全國人大及常委會、國務院及各部委、地方政府等。調制執行主體指的是在調控與規制過程中依照法定程序享有執行權的主體,如財政部、國家稅務局等。需要強調的是調制主體不僅限於行政主體,同時並非所有的行政機關都是調制主體,因為許多機關並不擔負國家的宏觀調控或市場規制的職能,所以調制主體的
112
法律責任並不同於行政主體的法律責任。所謂調制主體的法律責任指調制主體在調控與規制過程中違反法定義務,在事實上給社會或個人造成了損害應否承擔責任及承擔怎樣的責任。以下都是基於這個界定而展開論述的。
二、調制主體承擔法律責任的必要性及困境
(一)調制主體承擔責任的必要性1.政府失靈的存在
國家對經濟進行調節都由具體的人來實施,而這些人也是經濟人,有自己的利益,很可能會為了自己利益最大化而做出一些不符合國家要求的行為,且他們也存在個人能力的局限性,從而有可能導致調制主體行為的任性與擴張,對信息及成本的錯誤分析產生更嚴重的後果。這說明政府也不是萬能的,也有失靈的情況。
2.權力制約的需求
一切有權力的人都有可能濫用權力從而損害他人的利益。在宏觀調控和市場規制領域也不例外,所以要建立相應的責任機制來保障權力的正確行使。
3.權利保障的要求
宏觀調控權和市場規制權是政府對私權利的介入與干預。調制受體在這一過程中處於弱勢地位。他們所享有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求償權等權利的實現都依賴於責任機制的保障。
4.調制主體公信力的保證
若調制行為的作出違反法定程序給相對人造成損害,同時調制主體的責任不能落實,相對人的權利得不到救濟,政府的公信力將無法得到保障,政府的權威性就無從談起,所以建立調制主體法律責任具有緊迫性。
正因為政府失靈難以避免且後果嚴重,而現行的立法對調制主體的法律責任規定存有空白,因而,此時相關權利人的利益受到損害就無法得到救濟,這樣會影響到政府的公信力,會使公眾對政府行為產生不信任,造成更加惡劣的社會後果。所以有必要追究調制主體的法律責任,形成職責權相統一的立法模式。
(二)追究調制主體責任的困境
雖然調制主體承擔責任具有緊迫性,但是追究調制主體的法律責任在理論及實踐上都存在很多難點。(1)政府經濟行為主要利用經濟政策、
計劃指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具體而言,政府經濟行為通過經濟杠桿、經濟參數等手段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對市場進行微觀管理。所以調制行為一般是抽象的行為,特別是在宏觀調控領域,所以不能通過行政訴訟的方式來追究調制主體的責任。(2)調制主體作為非營利性的組織體,在保障經濟和社會穩定發展,保障社會公共利益或者是其他的公共物品提供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一般很難讓它歇業、關閉或處以自由罰。同時由於經濟來源的財政補償性,處罰的經濟後果最終還是要由納稅人來承擔,一般也很難對其進行有實際意義的處罰。
因此,調制主體法律責任問題顯然是個難題並存在很多盲點,但我們仍然可以試著研究。
三、調制主體法律責任歸責原則
歸責原則即在對違法行為所引起的法律責任進行判斷、確認、追究以及免除的活動所應遵循的原則。如前所述我們可以將調制主體分為調制決策主體與調制執行主體。因調制主體決策而引起的法律責任,筆者認為應採取程序違法歸責原則,即調制決策主體只要決策程序合法,對造成的損失無需承擔責任。
調制決策行為可能造成兩類損害:(1)對特定社會主體利益的損害。如為拉動內需鼓勵投資作出降低利率的決定,則一些存款人的利益會因利率的下降而遭受損失。然而,這個決策是出於整體宏觀經濟健康發展的考慮而做出的,對某類主體的利益必定會造成損害,這種損害是客觀存在的。(2)對整體經濟利益的損害。如因經濟決策不當使經濟增長停滯、失業率升高等。但這種損害不一定是調制決策主體主觀上的故意引起的,可能更多的是其他原因。可能是體制性因素,即由我國經濟體制轉軌所帶來的。
在兩種情況下損害都是客觀存在的,若以有實際損害作為決策主體承擔責任的歸責原則是不合理的,且會產生負面影響。認識到這一點,程序違法原則應作為調制決策主體的歸責原則。因為任何一個決策的作出都要遵循一定的程序:一般包括計劃、起草、審查、聽證或批准和發布、備案、反饋以及再修訂幾個階段。而程序有其自身的特點:
(1)程序能夠加強理性的思考,是對恣意的限制。(2)使各種不同的利益、觀點和方案均得到充分的比較和推敲,從而做出優化選擇。所以當適格主體按照法定程序所作出的決策是合法的,當決策主體違反法定程序作出決策造成損害應當承擔法律責任。而在現行的立法中,當立法錯誤違反憲法承擔的只有違憲責任。對於調制決策行為的救濟,有學者提出了「宏觀調控復議制度」,即復議機關可以根據形勢,對具有明顯重大瑕疵或具備法定無效要件的宏觀調控行為進行事後補救,從而使違法的宏觀調控行為因補足要件而成為合法的宏觀調控行為,繼續其效力;對合法的宏觀調控行為,因事後形勢的變遷,而調整、改變宏觀調控的內容或消滅其效力。筆者認為這個制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證調制決策行為的合法性。

『叄』 作為網路檢索員的是數據機嗎

一、充分認識當前做好調解仲裁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調解仲裁工作,是調整勞動關系和維護勞動權益的重要手段,關繫到勞動關系和諧和社會穩定。當前,隨著經濟結構的深刻調整和思想觀念的深刻變化,勞動合同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等法律法規的相繼實施,勞動者維權意識進一步增強,勞動關系中潛在的矛盾和問題不斷顯現;近期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沖擊的影響不斷加深,部分企業經營困難,企業欠薪和裁員現象明顯增加,勞動爭議案件急劇上升,集體爭議案件多發,勞動關系復雜多變。同時,隨著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人事爭議案件也呈上升趨勢。爭議案件高發與當前仲裁機構案多人少、工作基礎薄弱的矛盾更加突出,我國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工作面臨的形勢嚴峻,承擔的任務艱巨。各地人事、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要將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與解決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工作中的突出問題緊密結合,把調解仲裁工作作為當前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抓緊抓好。
二、切實加強爭議預防和調解工作
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要會同工會、企業組織積極採取措施,切實增強企業自主預防和解決糾紛的能力。要依法幫助和指導企業建立健全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規模以上企業普遍建立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在中小企業集中地區,大力推動區域性勞動爭議調解組織建設。指導和推動鄉鎮、街道、社區基層組織或勞動保障工作機構以及基層人民調解組織做好勞動爭議調解工作。
仲裁機構要對立案前未經調解的案件,試行向當事人發送調解建議書制度,引導當事人通過調解化解糾紛;要強化仲裁庭審過程中的調解工作,提高調解結案率。
人事行政部門要針對人事爭議的特點,會同有關部門,加強對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單位用人政策和人事管理工作的指導,加大爭議調解力度,預防並從源頭上減少爭議的發生。
在全國逐步形成企業和行業性調解、基層調解、區域性調解以及人事爭議調解在內的多渠道、開放式的勞動人事爭議調解工作網路,力爭將50%左右的簡易、小額爭議通過調解解決在企業、鄉鎮、街道及社區。
三、進一步做好爭議仲裁工作
各地仲裁機構要認真貫徹落實《勞動人事爭議仲裁辦案規則》,以兼顧提高案件審理質量和處理效率為重點,加大仲裁辦案力度,力爭將大多數案件及時結案。
當前,要克服案多人少的困難,及時辦案,辦好案。除確因案件太多難以按期開庭審理的以外,要嚴格按照法律規定的審理期限結案,杜絕故意拖延案件審理的行為。要切實發揮仲裁終局在快捷、公正處理案件中的作用。要依法組庭,對於履行集體合同爭議案件和其他復雜案件要組成合議庭進行審理。對於重大、集體勞動爭議案件要優先立案、優先審理、快速結案。
人事爭議仲裁在辦案程序上統一適用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在爭議受理范圍、管轄、仲裁委員會組成等方面繼續按人事爭議處理現有規定執行。在目前的法律框架和機構格局下,特別要做好勞動爭議仲裁和人事爭議仲裁工作的銜接和配合,依法落實當事人申請仲裁的權利。
要做好與人民法院的銜接和配合,重點做好仲裁終局案件和仲裁逾期未審結案件與法院立案環節之間的銜接,確保當事人司法救濟渠道的暢通。
四、加快推進仲裁機構實體化建設
各地要在認真總結近年來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加快推進仲裁機構實體化建設。要在穩定現有機構的基礎上,按照法律規定的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和適應實際需要的原則,爭取用三年時間,在全國地級以上城市和爭議案件較多的縣(市、區),普遍建立以仲裁院為主要形式的,財政經費保障、具有公共事務管理能力的實體性仲裁辦案機構。要積極開展仲裁機構標准化特別是標准庭建設,努力形成以城市帶動區縣、輻射鄉鎮街道,機構健全、人員到位、場所齊備、信息暢通、規范有序的仲裁新格局。
仲裁委員會要加強自身建設,健全例會制度,切實加強對仲裁辦案的管理和監督,做好重大、集體爭議案件的組織審理工作。省級仲裁機構要加強對本區域仲裁辦案的指導,加大對跨地區、重大集體爭議案件的處理力度。
要穩定和充實現有專職仲裁員隊伍,加強業務培訓、不斷提高辦案水平和能力。要嚴格按照法律法規規定,將符合條件的人員選進仲裁員隊伍。要充實辦案力量,增加專職仲裁員,並多渠道選聘兼職仲裁員,積極發揮兼職仲裁員在辦案中的作用。
五、加強調解仲裁基礎性保障工作
各地人事、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要針對當前不少地方調解仲裁機構存在工作基礎薄弱、辦案條件較差、信息化建設滯後、經費保障難以落實等問題,下功夫抓緊做好基礎性保障工作。
要按照法律規定,確保仲裁經費由同級財政予以保障,並列入同級財政預算科目。各地要綜合考慮並規劃仲裁機構的工作經費、辦案費用、必要的基本建設經費以及文書送達、公告、鑒定等專項費用,確保仲裁各項工作的正常開展。
要結合「金保工程」,大力推進調解仲裁工作信息化建設。仲裁辦案機構要逐步實現案件辦理過程和結果的信息共享,並起到信息交流和辦案監督的作用。
各地要建立完善勞動人事爭議案件統計、分析制度和案件信息通報制度。要確定專人負責案件統計工作,將統計報表和案情分析情況按時上報部里。要及時將重大、有影響的案件特別是集體爭議案件,報告上級人事、勞動保障行政部門。
六、切實加強調解仲裁工作的組織領導
各地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緊緊抓住貫徹勞動合同法和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的有利契機,及時制定配套的法規政策,完善各項工作制度,確保法律的有效實施。省級人事、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要切實履行法律賦予的職責,加大對調解仲裁工作的指導力度,及時有效解決制度建設和隊伍發展等方面存在的問題,為進一步提高勞動人事爭議處理效能創造有利條件。
要加強與各有關方面的協調和配合。加強與人民法院、司法部門的辦案銜接,加強與黨委組織部門、工會、企業組織等有關方面的協作,加強人事、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內部相關部門的合作,積極創新預防、調處勞動人事爭議的工作機制,形成合力,開拓進取,迎難而上,開創調解仲裁工作新局面。

『肆』 請講一講process的用法

process

n.
過程, 作用, 方法, 程序, 步驟, 進行, 推移
vt.
加工, 處理

A series of actions, changes, or functions bringing about a result:
過程,程序:一系列導致某一結果的行動、變化或作用:
the process of digestion; the process of obtaining a driver's license.
消化過程;取得駕駛執照的過程
A series of operations performed in the making or treatment of a proct:
生產過程:製作或處理某一產品的一系列操作:
a manufacturing process; leather dyed ring the tanning process.
生產過程;皮革在鞣皮過程中染色
Progress; passage:
進行;進展:
the process of time; events now in process.
時間的推移;進展中的事件
Law The entire course of a judicial proceeding.
【法律】 訴訟程序:司法程序的全過程
Law
【法律】
A summons or writ ordering a defendant to appear in court.
傳票:法院用來傳訊被告出庭的傳票或令狀
The total quantity of summonses or writs issued in a particular proceeding.
發出傳票的總數:在某特定訴訟程序中發行的傳票或令狀的總數量
Biology An outgrowth of tissue; a projecting part:
【生物學】 突起,隆起:組織的派生物;突起的部分:
a bony process.
骨刺
Any of various photomechanical or photoengraving methods.
照相製版術:照相工藝或照相製版的方法

v.tr.(及物動詞)
proc.essed,proc.ess.ing,proc.ess.es
To put through the steps of a prescribed procere:
處理,進行:使通過一系列預定程序的各項步驟:
processing newly arrived immigrants; received the order, processed it, and dispatched the goods.
接待新到的移民;接到訂單,進行處理,然後發送貨物
To prepare, treat, or convert by subjecting to a special process:
調制,加工處理:通過特殊程序准備、處理或轉換:
process ore to obtain minerals.
加工礦石獲取礦物質
Law
【法律】
To serve with a summons or writ.
發傳票,傳…出庭:向…發出傳票或令狀
To institute legal proceedings against; prosecute.
起訴:依法對…提起訴訟;訴訟
Computer Science To perform operations on (data).
【計算機科學】 處理,進程:執行對(數據)的操作
To straighten (hair) by a chemical process; conk.
使卷發變直:通過化學程序把(卷發)弄直;把捲曲的頭發弄直
adj.(形容詞)
Prepared or converted by a special process:
加工過的,經過特別處理的:通過特殊程序加工或轉變的:
process cheese.
加工乳酪
Made by or used in any of several photomechanical or photoengraving processes:
照相製版的:由照相製版法或照相凸版法製造的或使用的:
a process print.
照相製版的圖象

『伍』 法律咨詢

(一)客體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體是國家對毒品的管理制度和人民的生命健康。由於鴉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等麻醉葯品和精神葯品既有醫用價值,又能使人形成癮癖,使人體產生依賴性。因而,犯罪分子利用來牟取非法利潤。近幾年來,國際上制毒、販毒、走私毒品活動不斷向我國滲透或假道我國向第三國運輸。國內一些不法分子了大肆進行製造毒品、販賣毒品的犯罪活動,使大量毒品流入社會,嚴重地損害了他人的身體健康。為此國家陸續頒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嚴格控制麻醉葯品、精神葯物的進出口、供應、運輸、生產等活動,嚴禁非法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毒品活動。如《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麻醉葯品管理辦法》、《精神葯品管理辦法》、《麻醉葯品生產管理辦法》、《麻醉葯品經營管理辦法》等法規都對麻醉葯品和精神葯品的供應、運輸、生產等做了具體而嚴格的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違反上述法律規定,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毒品的行為,都直接侵犯了有關毒品管製法規。
本罪的對象是毒品。根據本法第357條規定:「本法所稱的毒品是指鴉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嗎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國務院規定管制的其他能夠使人形成癮癖的麻醉葯品和精神葯品。」目前,聯合國關於麻醉葯品種類規定了128種麻醉葯品。精神葯品種類表中共規定了99種精神葯品。在我國的麻醉葯品、精神葯品種類表中,興駐規定了聯合國規定的麻醉葯品、精神葯品,而且根據我國的情況,增加規定了一些公約中未規定的葯品種類。除以上所列六種常見的毒品外,同時還明確將「國務院規定管制的其他能夠使人形成癮癖的麻醉葯品和精神葯品」列為毒品。1987年11月和1988年11月國務院發布的對麻醉葯品和精神葯品的管理辦法中規定,麻醉葯品是指連續使用後易產生身體依賴性,能形成癮癖的葯品。包括阿片類、可卡因類、大麻類、合成麻醉葯品類用衛生部指定的其他易成癮癖的葯品、葯用原植物及其制劑,如鴉片、海洛因、嗎啡、可卡因、杜冷丁等。精神葯品是指直接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使之興奮抑制,連續使用能產生依賴的葯品。如甲基苯丙胺(去氧麻黃素)、安納咖、安眠酮等。
(二)客觀要件
本罪在客觀方面上表現為行為人進行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毒品的行為。
1、走私毒品。走私毒品是指非法運輸、攜帶、郵寄毒品進出國(邊)境的行為。行為方式主要是輸入毒品與輸出毒品,此外對在領海、內海運輸、收購、販賣國家禁止進出口的毒品,以及直接向走私毒品的犯罪人購買毒品的,應視為走私毒品。根據本法的規定,影響走私毒品行為的危害性的因素,主要是走私毒品的數量、主體的情況(是否是首要分子、是否參與國際販毒組織)、方式(是否武裝掩護)等。這些因素無疑影響走私毒品行為的危害性,輸入毒品行為,將直接危害我國公民的身心健康,危害我國的社會管理秩序;而輸入毒品行為,則並不直接危害我國公民的身心健康。換言之,輸入毒品行為的直接危害結果發生在我國領域內,而輸出毒品行為的直接後果發生在我國領域外。前者行為的危害性顯然重於後者。從國外的規定看,許多國家(如德國、日本)都是將輸入毒品與輸出毒品分別規定為獨立的犯罪,或者將輸出毒品的行為納入運輸毒品罪中,而前者的法定刑則明顯重於後者,其立法宗旨也主要在於保護本國及本國公民的利益。本法雖然沒有分別規定輸入毒品與輸出毒品的法定刑,但司法機關在量刑時,對輸入與輸出兩種行為應當區別對待。
2、販賣毒品。販賣毒品是指有償轉讓毒品或者以販賣為目的而非法收購毒品。有償轉讓毒品,即行為人將毒品交付給對方,並從對方獲取物質利益。販賣方式既可以是公開的,也要能是秘密的;既可以是行為人請求對方購買,也可能是對方請求行為人轉讓;既可能是直接交付給對方,也可能是間接交付給對方。在間接交付的場合,如果中間人認識到是毒品而幫助轉交給買方的,則該中間人的行為也是販賣毒品;如果中間人沒有認識到是毒品,則不構成販賣毒品罪。販賣是有償轉讓,但行為人交付毒品既可能是獲取金錢,也可能是獲取其他物質利益;既可能在交付毒品的同時獲取物質利益,也可能先交付毒品後獲取利益或先獲取物質利益而後交付毒品。如果是無償轉讓毒品,如贈與等,則不屬於販賣毒品。毒品的來源既可能是自己製造的毒品,也可能是自己購買的毒品,還可能是通過其他方法取得的毒品。販賣的對方沒有限制,即不問對方是否達到法定年齡、是否具有辨認控制能力、是否與販賣人具有某種關系。出於販賣目的而非法收買毒品的,也應認定為販賣毒品。
3、運輸毒品。運輸毒品是指採用攜帶、郵寄、利用他人或者使用交通工具等方法在我國領域內將毒品從此地轉移到彼地。運輸毒品必須限制在國內,而且不是在領海、內海運輸國家禁止進出口的毒品,否則便是走私毒品。運輸毒品具體表現為轉移毒品的所在地,如將毒品從甲地運往乙地,但應注意,從結局上看沒有變更毒品所在地卻使毒品的所在地曾經發生了變化的行為,也是運輸毒品。例如,行為人先將毒品從甲地運往乙地,由於某種原因,又將毒品運回甲地的,屬於運輸毒品。
4、製造毒品。製造通常是指使用原材料而製作成原材料以外的物。製造毒品一般是指使用毒品原植物而製作成毒品。它包括以下幾種情況:一是將毒品以外的物作為原料,提取或製作成毒品,如將罌粟製成為鴉片。二是毒品的精製,即去掉毒品中的不純物,使之成為純毒品或純度更高的毒品。如去除海洛因中所含的不純物。三是使用化學方法使一種毒品變為另一種毒品。如使用化學方法將嗎啡製作成海洛因。四是使用化學方法以外的方法使一種毒品變為另一種毒品。如將鹽酸嗎啡加入蒸溜水,使之成為注射液。五是非法按照一定的處方針對特定人的特定情況調制毒品。上述五種行為都屬於製造毒品。
本罪是選擇性罪名,凡實施了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毒品行為之一的,即以該行為確定罪名。凡實施了其中兩種以上行為的,如運輸、販賣毒品,由定為運輸、販賣毒品罪,不實行數罪並罰。運輸、販賣同一宗毒品的,毒品數量不重復計算;不是同一宗毒品的,毒品數量累計計算。居間介紹買賣毒品的,進化論是否獲利,均以販賣毒品罪的共犯論處。走私毒品,又走私其他物品構成犯罪的,按走私毒品和構成的其他走私罪分別定罪,實行數罪並罰。
對多次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毒品,未經處理的,毒品數量累計計算。所謂「未經處理」的既包括未經刑罰處理,也包括未作行政處理。但對於犯罪已過追訴時效的,則毒品數量不再累計計算。已作過處理的,應視為已經結案。
(三)主體要件
本罪的主體是一般主體,即達到刑事責任年齡且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成為本罪主體。根據本法第17條第2款規定:已滿十四周歲未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販賣毒品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因此,對於走私、運輸、製造毒品犯罪,只有達到十六周歲才負刑事責任。對於被利用、教唆、脅迫參加販賣毒品犯罪活動的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一般可以不追究其刑事責任。
(四)主觀要件
本罪在主觀方面表現為故意,且是直接故意,即明知是毒品而走私、販賣、運輸、製造,過失不構成本罪。如果行為人主觀上不明知是毒品,而是被人利用而實施了走私、販賣、運輸、製造的行為,就不構成犯罪。一般是以營利為目的,但也不能排除其他目的,法律沒有要求構成本罪必須以營利為目的。
[編輯本段]認定
(一)本罪與其他犯罪的界限
對於走私其他貨物、物品的,以實際走私的貨物、物品的性質認定犯罪,不能認定為走私毒品罪。行為人在一次走私活動中,既走私毒品又走私其他貨物、物品的,一般應按走私毒品罪和構成的其他走私罪,實行數罪並罰。行為人故意以非毒品冒充毒品或者明知是假毒品而販賣營利的,應認定為詐騙罪,而非販賣毒品罪,但行為人不明知是毒品而販賣,事實上具有販賣毒品的可能性的,應認定為販賣毒品(未遂)。行為人在生產、銷售的食品中摻入微量毒品的,應認定為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不宜認定為販賣毒品罪。
(二)本罪的既遂與未遂
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毒品罪有四種行為方式,其既遂與未遂的標准因行為方式而異。
1、走私毒品罪的既遂與未遂。走私毒品主要分為輸入毒品與輸出毒品,輸入毒品分為陸路輸入與海路、空路輸入。陸路輸入應當越國境線、使毒品進入國內領域內的時刻為既遂標准。海路、空路輸入毒品,裝載毒品的船舶到達本國港口或航空器到達本國領土內時為既遂,否則為未遂。
2、販賣毒品的既遂與未遂。販賣以毒品實際上轉移給買方為既遂。轉移毒品後行為人是否已經獲取了利益,則並不影響既遂的成立。毒品實際上沒有轉移時,即使已經達成轉移的協議,或者行為人已經獲得了利益,也不能認為是既遂。
3、運輸毒品的既遂與未遂。行為人以將毒品從甲地運往乙地為目的,開始運輸毒品時,是運輸毒品罪的著手,由於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沒有到達目的地時,屬於犯罪未遂;毒品到達目的地時是犯罪既遂,到達目的地後,即使由於某種原因而將毒品運回原地或者其他地方時,也是犯罪既遂。
4、製造毒品罪的既遂與未遂。製造毒品罪應以實際上製造罪品為既遂標准,至於製造出來的毒品數量多少、純度高低等,都不影響既遂的成立。著手製造毒品後,沒有實際上製造出毒品的,則是製造毒品未遂。
[編輯本段]處罰
根據刑法第347條、第356條和第357條的規定,對本罪的處罰分以下幾種情況:
其一,根據刑法第347條第2款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毒品案件定罪、量刑標准有關問題的解釋》的規定,犯本罪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15年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並處沒收財產:(1)走私、販賣、運輸、製造鴉片1000克以上、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50克以上或者其他毒品數量大的;其中,「其他毒品數量大」是指:苯丙胺類毒品(甲基苯丙胺除外)100克以上;大麻油5000克、大麻脂10000克、大麻葉及大麻煙150000克以上;可卡因50克以上;嗎啡100克以上;度冷丁(杜冷丁)250克以上(針劑100μγ/支規格的2500支以上,50μγ/支規格的5000支以上;片劑25μγ/片規格的l萬片以上,50μγ/片規格的5000片以上);鹽酸二氫埃托啡10毫克以上(針劑或者片劑20μγ/支、片規格的500支、片以上);咖啡因200000克以上;罌粟殼200000克以上;上述毒品以外的其他毒品數量大的。(2)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毒品集團的首要分子;(3)武裝掩護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毒品的。(4)以暴力抗拒檢查、拘留、逮捕,情節嚴重的。(5)參與有組織的國際販毒活動的。
其二,根據刑法第347條第3款之規定,走私、販賣、運輸、製造鴉片200克以上不滿1000克、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10克以上不滿50克或者其他毒品數量較大的,處7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其中,「其他毒品數量較大」是指下列情形之一:苯丙胺類毒品(甲基苯丙胺除外)20克以上不滿百克;大麻油1000克以上不滿5000克,大麻脂2000克以上不滿10000克,大麻葉及大麻煙30000克以上不滿150000克;可卡因10克以上不滿50克;嗎啡20克以上不滿100克;度冷丁(杜冷丁)50克以上不滿250克(針劑100μγ/支規格的500支以上不滿2500支,50μγ/支規格的1000支以上不滿5000支;片劑25μγ/片規格的2000片以上不滿1萬片,50μγ/片規格的1000片以上不滿5000片);鹽酸二氫埃托啡2毫克以上不滿10毫克(針劑或者片劑20μγ/支、片規格的100支、片以上不滿500支、片);咖啡因50000克以上不滿200000克;罌粟殼50000克以上不滿200000克;上述毒品以外的其他毒品數量較大的。
其三,根據刑法第347條第4款的規定,走私、販賣、運輸、製造鴉片不滿200克、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不滿10克或者其他少量毒品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情節嚴重」是指下列情形之一:走私、販賣、運輸、製造鴉片140克以上不滿200克、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7克以上不滿10克或者其他數量相當毒品的;國家工作人員走私、製造、運輸、販賣毒品;在戒毒監管場所販賣毒品的,向多人販毒或者多次販毒的;其他情節嚴重的行為。
其四,根據刑法第347條第5款的規定,單位犯本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自然人犯本罪的規定處罰。
其五,根據刑法第347條第6款之規定,利用、教唆未成年人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毒品,或者向未成年人出售毒品的,從重處罰。
其六,根據刑法第349條第2款的規定,緝毒人員或者其他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掩護、包庇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毒品的犯罪分子且事先通謀的,依照本罪從重處罰。
其七,根據刑法第350條第2款的規定,明知他人製造毒品而為其提供製毒物品的,以製造毒品罪的共犯論處。單位亦同。
其八,根據刑法第356條的規定,因犯本罪被判過刑又犯本罪的,從重處罰。

『陸』 調制主體都有哪些權利其各自的典型特徵是什麼

在經濟法學中,主體的法律責任都是角色責任,即不同的經濟法主體在經濟法律的運行過程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享有不同的權利,承擔不同的義務,不像民法當中把一切民事法律主體都假設為勻質的、無差別的平等主體,遵循相同的私法規則。而經濟法各主體是有差別的,處於不同的法律地位,如稅收徵收主體與繳納主體,各類主體在性質上並不相同從而決定了經濟法責任必然不像民事責任那樣適用於所有的民事主體。因此,只能依據不同的角色來確認不同性質和內容的經濟法責任。
然而,在現行的立法中,對於調制受體的法律義務及法律責任作了具體的規定,可操作性強,主要體現在市場規製法中。而對於調制主體的責任,無論在制度設計還是理論研究上都還存在很多盲點。在現行的立法及司法實踐中都是以追究直接責任人的責任來代替調制機構的責任,如《促進就業法》第六十一條。這樣的追究方式很難達到預期的目的。在現行的制度中,調制受體的法律責任不斷被強化的同時調制主體的法律責任卻被忽視,所以筆者基於這個現狀出發,對調制主體法律責任的歸責原則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調制主體及其責任概述
對於經濟法主體的分類,有學者根據經濟法的調整領域把它分為宏觀調控法主體和市場規製法主體兩類。其中宏觀調控法主體又可以分為調控主體與受控主體,市場規製法主體可以分為規制主體與受制主體,其中調控主體與規制主體是主導者,但受控主體與受制主體也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和主動性。由於調控與規制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因而可以將調控行為和規制行為合稱為調制行為,所以經濟法主體可以分為調制主體與調制受體兩類。所謂調制主體即代表國家行使經濟和社會管理職能的各類型國家機關,如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等。對具體的調制主體又可以根據職能的不同將它們劃分為調制決策主體與調制執行主體。調制決策主體指的是在宏觀調控和市場規制的過程中享有立法決策權的主體,包括全國人大及常委會、國務院及各部委、地方政府等。調制執行主體指的是在調控與規制過程中依照法定程序享有執行權的主體,如財政部、國家稅務局等。需要強調的是調制主體不僅限於行政主體,同時並非所有的行政機關都是調制主體,因為許多機關並不擔負國家的宏觀調控或市場規制的職能,所以調制主體的

『柒』 調制執行中是先還本還是先付息

霞浦縣陳某於2006年3月15日向劉某借款5萬元,約定月利息1.5%計,書寫借條一張。劉某多次催討後,陳某分別於2008年5月27日和2009年6月底償還借款35000元和3000元。2010年,劉某多次催討無果,向法院起訴,請求判令陳某償還借款本金34500元及利息,已還部分款項先付息,餘款還本金。被告陳某對借款5萬元和還款事實無異議,並主張從借款之日起每月利息750元付給至2007年底,先後還款35000元和3000元時口頭約定先還本,至今只欠1萬元。法院認定,被告陳某借款5萬元和分別二次還款35000元、3000元屬實。但被告認為其在2007年底前已逐月支付利息給原告,根據雙方陳述,結合霞浦縣當地民間借貸按「息錢月交」的習慣以及原告參加被告民間「做會」交款等情況,可以認定;2008年5月27日,被告還款35000元,應扣除2007年底至2008年5月的逐月累計利息3750元,餘款31250元作為清償本金,截至2008年5月27日,被告尚欠本金18750元;關於2009年7月10日被告支付給原告劉某3000元是還本還是還息的問題,根據2008年5月28日至2009年7月10日的利息多於還款3000元,故應認定為還息。故判決被告償還原告本金18750元及利息(利息從2008年5月28日起按1.5%計,但應扣除已還的3000元)。
【處方】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貸款人借款,到期返還借款並支付利息的合同。本案爭議的焦點是「借款人部分還款到底是先還本還是先付息?」司法實踐中主要考慮以下幾個因素:1、有約定的憑約定。即按借據上載明情況或者還款時雙方的約定,對於口頭約定的要有證據加以證明。2、無約定的憑規定。本金作為主債務,利息是孳息則是從債務。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二十一條關於「債務人除主債務之外還應當支付利息和費用,當其給付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時,並且當事人沒有約定的,人民法院應當按照下列順序抵充:(一)實現債權的有關費用;(二)利息;(三)主債務」的規定,本案也應當先支付利息後還本。3、參照交易習慣。習慣是指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的,在交易行為當地或者某一領域、某一行業通常採用並為交易對方訂立合同時所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的做法或當事人雙方經常使用的習慣做法。如本案當地存在著「息錢月交」的日常習慣,「先付息後還本」交易習慣等等。

『捌』 涉密計算機檢查工具有哪些

"涉密不上網、上網不涉密"是計算機保密管理中的一條原則。但"一機兩用"(既處理涉密信息又上互聯網)導致泄密的現象仍屢有所聞,因此必要的技術檢查不可或缺。從工作實踐看,現用於政府系統辦公自動化的計算機主要是微機,採用的操作系統大多是微軟的WINDOWS系列,考慮到WINDOWS操作系統的基本界面差不多,下面以Win 2000為例,介紹初步的計算機信息檢查方法:
★如何檢查硬碟中是否存有涉密信息?
通過點擊:開始-搜索-文件或文件夾,在彈出界面的"要搜索的文件或文件夾名為:"中輸入要檢查的文件類型(例如,DOC、TXT等)。
選擇"本機硬碟驅動器...."後,點擊"立即搜索",計算機根據用戶選擇的文件類型搜索本機硬碟上的文件,並將該類型的文件全部列出在該界面的右邊。根據右邊顯示的文件名,判斷哪些文件可能涉密,需要查看其內容時,雙擊該文件名,計算機自動打開該文件,檢查者通過瀏覽其內容,判斷是否包含涉密信息。
此外,檢查人員可以查看"垃圾箱"和"我的文檔",了解使用者最近刪除的一些文件和文檔。★如何檢查計算機是否上過互聯網?
計算機安裝Windows操作系統後,系統能自動記錄用戶使用過程中的一些信息,包括文件的建立和修改時間以及上網情況等。因此,一台計算機是否上過互聯網或瀏覽器曾瀏覽過何種文件等,都可以通過檢查獲知。下面是計算機是否能上互聯網或何時瀏覽過何網頁的檢查方法:
1.看計算機是否安裝了數據機。外置數據機可以直接看到實體,內置數據機可以看到在計算機背面有接電話線的插口。筆記本電腦如果安裝了數據機,則在筆記本電腦一側有接電話線的插口或插有調制解調卡(用一根專用的轉換線連接電話線與調制解調卡)。
2.看計算機是否安裝了網卡。有的地區網路基礎建設比較好,具有寬頻上網的條件,因此不需安裝數據機。檢查方法是查看計算機背面是否有RJ45的網線插口。
以上是檢查計算機硬體的情況,如果沒有上述硬體,在目前的辦公條件下就不可能上互聯網(正在興起的無線互聯技術需要特殊的軟、硬體和技術、資金支持),但該機是否上過互聯網,還需做進一步檢查。)3.檢查是否裝有撥號軟體。通過雙擊:我的電腦-控制面板-網路和撥號連接,查看是否裝有撥號軟體或進行了相應設置。
如果有設置好的連接,那麼雙擊圖標,計算機將自動打開撥號軟體界面,接著點擊"屬性",從中可以看到撥號上網的電話號碼和用戶上網賬號等信息。如果只有"新建連接",則說明該計算機現在沒有配置撥號軟體。值得一提的是,配置一個撥號軟體可在一分鍾內完成,非常容易。因此有的人可能為對付檢查事先刪除撥號設置。
4.檢查曾經瀏覽過的信息。通過點擊:開始-程序-Internet Explorer打開瀏覽器,然後通過點擊:工具-Internet選項-設置-查看文件,計算機會顯示這個瀏覽器曾瀏覽過的信息界面,檢查者根據需要可打開某個網頁信息,方法是通過雙擊第一列中IE瀏覽器圖標,計算機將保存在硬碟中的該網頁打開,該網頁就是用戶曾上互聯網的記錄。
檢查瀏覽器曾瀏覽過的信息也可直接查看Temporary Internet Files文件夾。其位置一般在"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Local Settings\Temporary Internet Files"。5.如果上步找不到計算機上互聯網的記錄,則需要進行以下檢查。打開瀏覽器,點擊查看-瀏覽器欄-歷史記錄廠通過點擊左邊的圖標,查看近期計算機瀏覽器曾瀏覽過的信息,查看是否有上互聯網的網址或網頁。
以上方法是基於Windows操作系統自有設置實現的,普通的計算機用戶都能做到,因此它的局限性也很明顯。如果用戶對計算機系統進行了重新安裝,或者在檢查前清除了以上信息,則上述方法無效。

『玖』 大學でもっとも頑張ったこと以此為題目 求一篇400字的日語作文或演講稿

盡管許多人認為法律程序很重要,但真正重要的問題,並且為人們一直關心的,一直是有關實體問題的法律判斷。到底張三是自然死亡還是被謀殺?如果是謀
殺,謀殺者又是何人?李四稱王五借的自己的錢,但沒有借條,也沒有其他目擊者;這個借貸真的發生過嗎?憑什麼我們相信發生過?王五歷史上有過借錢不還的歷
史?或李四的一貫誠實?並在當地有口碑?但如果李四是本地人,而王五是外地人呢?所有這些問題都是執法和司法中的大問題,正確或准確的裁決需要了解事實,
需要證據,需要證據隱含的諸多的信息。
事實上,程序之所以在今天的法律中變得逐漸顯著起來,重要原因之一是,至少有不少法律人對人們在多大程度上有能力准確發現事實真相有懷疑,因此
轉向嚴格的細致程序,或某些其他機制,例如古代的神判法、民間的抓鬮、以及陪審團等推定、舉證責任的分配。希望藉此來裁斷那些有關事實的難題,擺脫不確定
性和自我懷疑。即便如此,這些程序或機制也並沒有解決人們渴求到達的事實問題,它們最多隻是將這些問題以某種當時社會可以接受的方式掩藏起來了。這些機制
的存在本身恰恰例證了這些問題的永恆,以及對裁判者的永恆折磨。
然而,我們通常所說的事實問題,更准確地說,其實是一個信息問題,我們其實不可能完全復原並看到已經過去的事實,當我們說看到事實真相之際,我
們說的其實是,依據各種相關的信息,在我們現有的知識體系中,我們可以確信我們的關於必須裁斷的事實問題。由於信息的數量以及與相關事件的相關性不同,因
此不僅一個人對不同的問題的確信程度會有差別,而且因為個體之間的各種差別,不同的人面對同樣的信息,也仍然會有不同的確信,甚至在極端情況下,可能有相
反的判斷和確信。
相關的信息不僅在司法個案中對實現校正正義非常重要,在廣義的立法,行政決策和執法中,乃至當個案對未來具有示範意義之際的個案判決中,相關信
息也同樣格外重要。這首先因為,立法和行政決策涉及各種資源或價值物品的分配,影響面不但更為廣泛,而且持久。也還因為立法和行政決策的效果都發生在未
來,而政治責任要求立法者和行政官員在此刻做出效果良好的決策和行動,這需要大量的精確的信息,需要了解政治決策引發的眾多社會變數的互動可能產生的實際
後果。例如,勞動合同法會更有效保護勞動者嗎?保護了哪些勞動者?「對違反交通規則者,撞了白撞」和「機動車與非機動車相撞,機動車主負全責」,會取得設
想的社會後果嗎?
基於往昔的經驗和知識積累,人們有可能在一定限度內對未來做出比較准確的預測。但過往的知識和經驗,無論如何,都不足以精確預測並有效應對未
來,仍然需要不斷地獲得新的信息,新的知識,並做出相應的法律和法律行動的調整。在這個意義上,隨著現代社會對相關信息的獲取和處理能力的加強,就立法和
行政而言,今天的法治已經不再是,不可能僅僅是,依據規則的治理,事實上更多是依據信息的治理。
也正因此,早在250年前,休謨就指出,如果所有的事實/信息問題都能解決,那麼社會甚至不會存在有任何道德爭議。而獲得各種信息和有效處理信息的基本手段和平台是科技。
為了便於討論,首先必需對科學技術做出界定。如今人們習慣將科學技術聯系起來使用,但是這兩者實際上並不必然相聯系,在歷史上兩者曾長期分離。
科學一般以系統地理解世界為目的,是對人類知識的一種系統的整理和思考,在古代往往專屬於有限的貴族哲學家;科學因此並不總是等同於真理。而技術是在人類
在製造工具的過程中產生的,往往以便利為目的,盡管人們獲得的技術可能符合科學原理,卻與科學理論沒有直接的關系。只是到了近代以後,由於商業製造業的發
展,由於信息交流的增進,科學與技術的關系才密切起來,技術逐漸以現代科學實驗和科學理論為基礎發展起來。進入20世紀下半葉,科學技術已經有了高度的發
展,兩者的關系日益密切。今天,人們一般認為科學是以實驗觀察為基礎的、以系統地發現因果關系為目的的社會實踐,側重以認識世界為目的;而技術則是人類改
變或控制客觀環境的手段或活動,以改造世界為目的。根據這個初步的界定,我們可以分別從科學和技術這兩個方面討論對法律的影響。
科學對法律的影響
世界萬物之間有普遍的聯系,這一點人類很早就意識到了。然而,這些現象是如何具體聯系的,卻不是人們一眼就可以看穿的。因此,盡管人類從很早就
有了因果關系的概念,但是在某些具體的事物現象之間究竟有無因果關系,以及有什麼樣的因果關系,這些問題卻是人們至今一直在探討的,並將持久地探討下去。
必須指出,人們之間的法律關系並不完全由或自動為自然的因果關系所決定;但是,關於自然現象或社會現象的某種因果關系的確認往往會影響法律制度的運作。因
此,如果說科學是基於實驗觀察基礎上發現因果關系的一種系統努力,那麼,因科學發展而引發的對社會生活某一方面的因果關系的認定、理解和把握就常常會對法
律制度,並對通過這一制度完成的責任分配產生重大影響。
一個例子可以說明許多問題。中國古代文獻有一條不很起眼的記載,「姦宄殺人,歷人宥」;意思是說歹徒殺人與過往的行人無關。這一紀錄看起來很簡
單,但是仔細琢磨起來,卻可能反映了當時司法實踐的一個重要變化,而這一實踐的變化是由於人們對歹徒殺人的因果關系有了一個重要的具有轉折性的判斷。這一
記載之所以重要、值得記載,很可能在於,此前,歹徒殺人時,路過的人會受到處罰。這種做法,在今天看來當然是極其荒謬的;但是,古代人無法如同今天的人們
那樣科學地確認事件的因果關系,他們認為這種殺人的發生與過路的行人很可能有某種神秘的因果關系,並因此對路人施以懲罰。這並不是因為當時的人們要有意制
造冤案,而更多是因為他們在這一問題上的因果關系判斷有錯誤;這兩個現象的相繼出現很容易給人造成一種虛假的、然而在他們的世界中被視為正常的因果關系。
正是在經驗基礎上對事物因果關系的追究和發現,這種虛構的因果關系逐漸從人類生活中排除出去了,逐步確立起一種以經驗觀察和驗證為基礎的、在我們今天看來
是真實的因果關系。「姦宄殺人歷人宥」之所以是一段重要的歷史文獻,就在於它標志著人們對於以前共同分享的那種虛假因果關系的否定。盡管今天看來這一因果
關系的否認,太微不足道,但是對於中國法律史,這一個是具有空前重要意義的事件。它的意義不是認識論上的,而是法律制度上的,它對於當時的刑事法律制度運
作以及刑事責任分配都具有根本的意義。甚至這一意義不限於當時,它對此後中國社會這類刑事案件的責任追究和分配都具有了導向性和指導性的意義。因此,這是
中華民族歷史上因人們對因果關系的探索和科學理解而引發的法律制度上的一個重大事件,一個重要轉折。
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理解科學地認識因果關系對於法律發展和制度變遷的重要意義。在很大程度上,古代世界各國的許多在今天看來荒謬的法律制度和
責任分配製度之所以發生,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因為當時的人們對事物的因果關系缺乏科學的理解,甚至是無法獲得科學的理解。例如在西方古代,如果樹木、動
物、物品給人帶來了傷害,就會對樹木、動物或物品進行懲罰;又如,在西方中世紀,當瘟疫流行時,或出現其它天災人禍之際,往往會迫害一些離群索居、行為怪
異的人,指控他/她們搞巫術,或者將這些人流放;在許多社會中,都大量使用了神判、決斗的方式來分配刑事責任。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缺乏對科學
地因果關系的理解。而隨著人類在無數次錯誤地認定因果關系之後,人們逐漸累積起一些科學的因果關系判斷,因此,法律制度也就隨之發生了重大變革。今天,人
們已經不再懲罰動物、樹木或物品,不再有虛構那種騎著掃帚滿天飛、散布瘟疫的巫婆,不再將「針扎面人」之類的迷信的咒人做法——即使被詛咒的人確實在此期
間得了病甚至死亡了——作為一種犯罪,不再以神判或決斗之類的方式來分配法律責任、實施懲罰。這些法律規定或法律制度的變化並不是由於如今的人們變得更仁
慈了,而是人們對這些問題有了更多科學地因果認識。
必須指出,引發這些法律制度變化的並不僅僅是自然科學發現的因果關系,同樣也包括社會科學發現或構建的因果關系。一個重要例子就是法律家首先發
現,而首先由經濟學家首先系統明確表述的在損害相互性問題上的因果關系。在因相鄰權而發生的許多侵權案件中,例如工廠機器的雜訊影響了隔壁醫生的診斷工
作,許多人習慣於認為這里造成傷害的因果關系是廠家造成了對醫生的損失,因此法律責任應由廠家承擔,廠家應當停止使用機器,應當搬遷。但在大量的司法案
件,法官實際發現並確定了,這類傷害實際上具有相互性;因為在諸如此類的案件中,如果一味要求廠家變遷,實際上就剝奪了廠家自由使用地產的權利以及由於這
一權利帶來的收益,給廠家帶來傷害。因此,按照邊際原則,這里的傷害——無論對於哪一方來說——都是雙方造成的。因此,在此類案件中,許多法官並沒有用簡
單的、人們習慣的因果律分析處理這一問題,而是在司法過程中按照這種關於傷害相互性的因果關系來處理的。這實際上是採取了財富最大化的進路對相互沖突的權
利進行了配置。正是根據這些古老的司法案例,美國經濟學家科斯通通過他卓越的分析,更加明確系統地表述了這一原則。從而使得當代法律家對侵權制度、特別是
環境保護法、知識產權保護法制度都有了更為系統的理解,深刻地影響了與此直接相關或間接相關的法律制度和制度運作。
我在此僅僅是舉了兩個例子說明對因果律的科學探討和研究及其研究結論對於法律制度變革的深刻影響。但這並不是全部影響。人類在社會發展中對因果
關系的認識一直在不斷深入,深刻地影響了法律制度和法律原則。例如,社會學和犯罪學的研究使得現代社會的法律制度在處理犯罪問題時已不再僅僅依賴刑事懲
罰,開始注重其他社會工作,注重對犯罪根源的防治;對於成人和青少年的心理、行為因果性研究,不僅使得青少年法庭成為現代許多國家的法律組織機構的一部
分,而且監獄制度也發生了重大變化。這方面的例子是大量的,但是如果可以對這些變化作出一種法理學的概括的話,這就是——至少部分是——由於對因果關系的
重新認識導致了這種法律制度和原則的變化。
科學因果關系在法律上的限制
我們強調科學地因果關系對法律制度及其運作的深刻影響,但是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科學研究發現的因果關系必然導致或應該導致法律制度的變遷。我們
必須指出,科學發現的因果關系僅僅是指出了事物現象之間的聯系,這種因果關系並不能直接而且也不應當直接決定法律責任的分配。這兩者是有重大區別的。
首先,科學研究發現的因果關系,即使完全正確,也往往會形成一個無限的鏈條。一個人犯殺人罪可能是由於父母離婚,由此造成了家境貧寒,從小無人
管教,受人歧視,因此誤入歧途,最終殺人犯罪。在這里,每個原因都可能是另一個或諸多原因的結果;如果不斷追求因果關系,可能無法判定法律責任。法律必須
在某個地方切斷這種因果鏈,僅僅考慮或著重考慮這其中的某一個因果關系,並以此為基礎確定責任的分配。因此,法律對因果關系的認定總是要受到社會其它因素
的制約的,科學發現的因果關系並不可能決定法律上的因果關系。
其次,我們還必須充分意識到,科學研究發現的因果關系並不可能窮盡世界的因果關系,甚至有些通過實證科學研究發現的,並為當時人們所接受的因果
關系也完全有可能是錯誤的。例如,龍勃羅梭曾通過實證研究發現犯罪與人的體型、腦容量、性別等因素之間有某種「因果關系」,這一觀點也曾一度為不少人分
享。但是,這種實證研究所確認的因果關系後來乃至今天看來有很多問題,如果依據這種自然的因果關系來分配責任或設計刑事懲罰制度,那麼就可能出問題。科學
永遠沒有完結,科學總是處於不斷地發展中,因此我們無論如何不應當假定我們今天關於世界的某些具體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認識已經是「真理」,是一切法律判決
的唯一可靠基礎。現實的科學研究及其發現都具有某種局限性,因此,不能完全依據或僅僅依據現有科學發現的因果關系來分配法律責任。如果科學自身還不是非常
堅實,那麼建築在這個不堅實的基礎之上的法律制度就有可能坍塌。對此,我們——社會和法律界——都必須保持高度的清醒。因為法律是代表社會在分配責任,可
能具有很強的壓迫人的力量。

熱點內容
什麼情況下有法律援助 發布:2025-02-04 17:44:37 瀏覽:221
滿城哪有律師 發布:2025-02-04 17:12:56 瀏覽:863
房產聯系人承擔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2-04 16:52:25 瀏覽:256
刑法宮廷劇 發布:2025-02-04 15:59:01 瀏覽:588
經濟法自然人 發布:2025-02-04 15:43:42 瀏覽:739
行政法庭審筆錄 發布:2025-02-04 15:22:21 瀏覽:280
民事訴訟法是民告官嗎 發布:2025-02-04 15:06:06 瀏覽:876
國家法官學院新校區 發布:2025-02-04 14:39:00 瀏覽:126
2014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考試試題 發布:2025-02-04 14:26:57 瀏覽:706
最新勞動法保胎怎麼發工資 發布:2025-02-04 14:12:58 瀏覽: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