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基地贈與司法解釋
Ⅰ 求關於農村宅基地贈予的法律法規
目前我國的農村宅基地使用權仍具有社會福利性質,因此對於此項權利的規定比較嚴格,根據土地管理相關法律法規,只有本集體經濟組織內符合一戶一宅且具備相應條件的村民才可以申請宅基地使用權。 國家三令五申嚴禁非農業戶口在農村購買宅基地,所以對於非農業戶口在農村取得宅基地使用權管理上相對要嚴格許多。根據《確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若干規定》第四十九條的規定「接受轉讓、購買房屋取得的宅基地,與原有宅基地合計面積超過當地政府規定標准,按照有關規定處理後允許繼續使用的,可暫確定其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權。繼承房屋取得的宅基地,可確定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權」。我認為如果通過繼承的方式可以取得宅基地使用權,但是繼承的地上房屋拆除後沒有批准重建的,土地使用權由集體收回。
Ⅱ 宅基地證公證了贈與可以再次公證嗎
《合同法》規定一般情況下贈與財產的權利轉移了就不得撤銷贈與合同,對一般的財產贈與通常是以財產是否交付來認定財產權利是否轉移,但對於房產的贈與,因房產是以進行房產登記確認所有權,所以房產的權利轉移以是否進行過戶手續為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28條規定「公民之間贈與關系的成立,以贈與物的交付為准。贈與房屋,如根據書面贈與合同辦理了過戶手續的,應當認定贈與關系成立;未辦理過戶手續,但贈與人根據書面贈與合同已將產權證書交與受贈人,受贈人根據贈與合同已佔有、使用該房屋的,可以認定贈與有效,但應令其補辦過戶手續。」該條規定,贈與關系的成立,以贈與物的交付為准,還規定了如果房產未過戶但房產證交於受贈與人且受贈人已佔有、使用房屋的,可以認定為贈與有效。《合同法》規定一般情況下「贈與財產權利轉移了不得撤銷」,以贈與財產權利的轉移做為贈與合同成立的標准,與《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的規定略有不同。
《合同法》是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於1999年頒布並實施的法律,而《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是最高人民法院頒布於1987年實施的司法解釋,根據上位法高於下位法,新法優於舊法的原則,應優先適用《合同法》的規定。因此,
在確認房產贈與是否成立,根據《合同法》的規定,是必須完成過戶手續權利轉移了才算成立,而實際佔有使用但沒過戶不能認定為贈與房產成立。在贈與合同成立之前,可以撤銷合同,但《合同法》也規定了幾種不可撤銷的情形。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186條規定:「贈與人在贈與財產的權利轉移之前可以撤銷贈與。具有救災、扶貧等社會公益、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合同或者經過公證的贈與合同,不適用前款規定。」可見,一般情況下贈與財產只要權利轉移就不可撤銷,但也有幾種例外情況,該條規定,經過公證的贈與合同不得撤銷。除非出現了幾種法定的可撤銷的事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192條規定:「受贈人有下列情況之一的,贈與人可以撤銷贈與:(一)嚴重侵害贈與人或者贈與人的近親屬;(二)對贈與人有撫養義務而不履行;(三)不履行贈與合同約定的義務。」當出現以上法定事由時,不論贈與合同是以何種形式成立,是否經過公贈,是否完成交付,贈與人都可以提出撤銷贈與。
綜上,根據《合同法》的規定,經過公證過的房產贈與合同一般是不得撤銷的,但因房產所有權對外以登記為准,所以房產登記的所有權人可以進行買賣房屋,雖受贈人可以依贈與合同維護權益,但未及時辦理房產過戶對受贈人也有一定的法律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