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強調主權
㈠ 刑法發揮的積極作用有哪些
刑法發揮的積極作用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規定犯罪和刑罰。刑法是我國唯一規定了犯罪和對犯罪的懲罰措施的部門法。在我國其他一些法律也規定了對違法行為的懲罰(如《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等),但這些法律規定的只是一般的違法行為和法律後果。
2、調整、保護相當廣泛的社會關系。法律規范都是調整社會關系的規範文件,但一般的部門法通常只調整某一類社會關系;而刑法所保護和調整的社會關系非常廣泛,涉及到各個領域。
3、規定了最嚴厲的強制方法。法律的實施都要依靠國家強制力來保障,一般法律規范也規定了強制措施,但就其嚴厲程度和處罰力度,刑法無疑是最強的。它包括可以剝奪人身自由的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的管制、監視居住等,甚至還包羅剝奪生命權的死刑。
4、刑法具有補充性。刑法只有在其他法律都不足以禁止社會危害行為時才適用,從而為處罰、禁止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提供了法律保障。
5、刑法可以保衛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保障人民民主專政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保護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保護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任務,是用刑罰同一切犯罪行為作斗爭,以保衛國家安全,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保護國有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第十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本法施行以前的行為,如果當時的法律不認為是犯罪的,適用當時的法律;如果當時的法律認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總則第四章第八節的規定應當追訴的,按照當時的法律追究刑事責任,但是如果本法不認為是犯罪或者處刑較輕的,適用本法。
第二十條
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採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對正在進行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採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於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
㈡ 一個刑法問題
我國刑法抄的適用范圍主要採用屬襲地兼屬人原則,而外國人在境外實施犯罪應該是一個例外情況,採用保護原則。所以中國人和外國人在境外實施犯罪的情況在刑法適用范圍上沒有可比性。
所以,中國人在境外實施犯罪的處理應嚴格按照刑法第七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犯本法規定之罪的,適用本法,但是按本法規定的最高刑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即犯罪地法律是否認為犯罪不影響罪的成立。
㈢ 刑法第十條,如何理解
《刑法》 第十條 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犯罪,依照本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雖然經過外國審判,仍然可以依照本法追究,但是在外國已經受過刑罰處罰的,可以免除或者減輕處罰。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釋義》本條是關於在我國領域外犯罪,依照我國刑法應當追究刑事責任,但已經過外國法院判決的,是否還可以依照我國刑法再予以追究的規定。 本條規定的主要內容是:
1.凡在我國領域外犯罪,依照我國刑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雖然經過外國審判,仍然可以依照我國刑法處理。這里所說的在我國「領域外犯罪」的,犯罪主體既包括我國公民,也包括外國人或者無國籍人,犯罪行為是指根據本法第七條規定,我國公民、國家工作人員和軍人在我國領域外的犯罪,也包括第八條規定的外國人在我國領域外對我們國家和我國公民的犯罪,對於這些人在我國領域外犯罪,雖然經外國審判,但依照我國刑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仍然可以依照我國刑法處理。這是國家主權原則和保護原則在我國刑法中的體現。從這個原則出發,我國可以不受外國審判的約束。但是,應當注意的是,這里使用的是「可以」,而沒有用「應當」,因此,對於已經外國審判的,還要不要再依照我國刑法處理,需根據具體案件的具體情況決定,並不要求對於外國 已審判的,一律再依照我國刑法處理。 2.對於經過外國審判的案件,如果需要依照我國刑法處理的,凡是在國外已受到刑罰處罰的,可以免除或者減輕處罰。這一規定,主要是考慮到行為人在國外經過審判,受到了刑罰的處罰。在依照我國刑法處理時,應當實事求是地對待,根據具體情況,可以對其免除處罰或者減輕處罰。
㈣ 刑法的地位及意義
刑法的地位是我國法律體系中的重要的部門法,是實現憲法職能的重要手段和途徑。
其意義在於:
(一)規定犯罪和刑罰。刑法是我國唯一規定了犯罪和對犯罪的懲罰措施的部門法。在我國其他一些法律也規定了對違法行為的懲罰(如《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等),但這些法律規定的只是一般的違法行為和法律後果。
(二)調整、保護相當廣泛的社會關系。法律規范都是調整社會關系的規範文件,但一般的部門法通常只調整某一類社會關系;而刑法所保護和調整的社會關系非常廣泛,涉及到各個領域。
(三)規定了最嚴厲的強制方法。法律的實施都要依靠國家強制力來保障,一般法律規范也規定了強制措施,但就其嚴厲程度和處罰力度,刑法無疑是最強的。它包括可以剝奪人身自由的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的管制、監視居住等,甚至還包羅剝奪生命權的死刑。
(四)刑法具有補充性。刑法只有在其他法律都不足以禁止社會危害行為時才適用,從而為處罰、禁止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提供了法律保障。 (五)刑法可以保衛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保障人民民主專政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保護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保護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
㈤ 關於刑法的問題
你好LZ
你所問的全是關於 刑法適用效力的問題
關於你的假設A 我加兩個條件
假設那個美國人沒有外交特權或豁免權
再假設你所謂的殺是觸犯三國法律的殺
那麼美中俄三國都可以起訴
美國依據屬人原則(只要是某個國家的公民,不論其行為在國內還是在國外都適用本國刑)
中國依據屬地原則(只要在一國家主權范圍內,所有的犯罪行為都適用本國刑法)
俄羅斯依據保護原則(以行為是否侵犯本國國家利益或者本國公民利益為准則)
案發國有必要指控犯罪人么?? 一不是本國人所殺,二被殺的也不是本國人
這是肯定的
㈥ 刑法三大原則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三大基本原則如下:
1、罪行法定原則。事前的罪刑法定,禁止事後法。只有在行為的時候已經存在並且生效的法律才能對所發生的行為具有效力。禁止不利於行為人的事後法,但允許有利於行為人的事後法。溯及力問題中的從舊兼從輕原則表達了這一思想;
2、責行相適應原則。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對於一切人的合法權益都要平等地加以保護,不允許有任何歧視;
3、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對於一切人的合法權益都要平等地加以保護,不允許有任何歧視。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三條 【罪刑法定】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第四條 【適用刑法人人平等】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第五條 【罪責刑相適應】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第十三條 【犯罪概念】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第十四條 【故意犯罪】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㈦ 刑法的作用與意義
刑法作為重要來的部門法自律,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具體來說,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規定犯罪和刑罰。刑法是我國唯一規定了犯罪和對犯罪的懲罰措施的部門法。在我國其他一些法律也規定了對違法行為的懲罰(如《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等),但這些法律規定的只是一般的違法行為和法律後果。
(二)調整、保護相當廣泛的社會關系。法律規范都是調整社會關系的規範文件,但一般的部門法通常只調整某一類社會關系;而刑法所保護和調整的社會關系非常廣泛,涉及到各個領域。
(三)規定了最嚴厲的強制方法。法律的實施都要依靠國家強制力來保障,一般法律規范也規定了強制措施,但就其嚴厲程度和處罰力度,刑法無疑是最強的。它包括可以剝奪人身自由的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的管制、監視居住等,甚至還包羅剝奪生命權的死刑。
(四)刑法具有補充性。刑法只有在其他法律都不足以禁止社會危害行為時才適用,從而為處罰、禁止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提供了法律保障。 (五)刑法可以保衛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保障人民民主專政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保護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保護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
㈧ 關於刑法和治安管理處罰法的適用
犯罪與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本質上有不同。
《刑法》第13條規定:「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到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據此,犯罪的特徵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嚴重的社會危害性
(二)刑事違法性
(三)應受刑罰懲罰性
犯罪的以上三個基本特徵緊密結合,缺一不可。
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行為一般情節較輕,不具有嚴重的危害性。
在實踐中,界線難以區分的行為一般都有相應的司法解釋。例如:
關於引誘、容留、介紹他人賣淫罪,在審判實踐中,均參照1992年12月11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作出的《關於執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嚴禁賣淫嫖娼的決定>的若干問題的解答》(以下簡稱《解答》)定罪量刑。
《解答》的第七條規定:「引誘、容留、介紹他人賣淫,情節嚴重的,一般有以下幾種情形:(一)多次引誘、容留、介紹他人賣淫的;(二)引誘、容留、介紹多人賣淫的。」第九條第(二)項規定:「《決定》和《解答》中的『多人』和『多次』的『多』,是指『三人』以上的數(含本數)」。因此按照《解答》的規定,「引誘、容留、介紹他人賣淫」三人或三次以上屬情節嚴重,應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只有「引誘、容留、介紹他人賣淫」在「二人」或「二次」以下的,才能「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罰金」。
㈨ 關於刑法的有關知識
1.司法解釋是法律解釋中的正式解釋,也叫法定解釋,是指由特定的國家機關、官員或其他有解釋權的人對法律作出的具有法律上約束力的解釋。
法律解釋是指一定的人或組織對法律規定含義的說明。法律解釋體制是國家法律解釋許可權劃分的制度。市關於國家法律解釋權的分配、運用和效力的限度,包括那些主體享有法律解釋權、享有多大范圍的法律解釋權,以及解釋的法律效力問題。
因此法律解釋並不包括在某一單獨的具體的法律體系之中,是對所有法律規定的解釋。司法解釋則是指司法機關對法律規范含義進行闡明,並不單指對刑法的解釋。
2.罪責刑相適應原則,亦稱罪刑相適應原則、罪刑相但原則。其基本含義是:罪刑大小與刑事責任的大小、刑法輕重應但相稱,重罪重判,輕罪輕判。
行為人的人身危險性,即是指行為人的社會危害性,是指行為人犯罪行為危害某一社會形態中某種社會關系及其表現出來的利益形式的屬性。在我國,犯罪的社會危害性,是指犯罪行為危害我國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以及體現這些社會關系的國家和人民利益的特徵。
犯罪的社會危害性不只是指行為對社會造成的客觀危害,而且也包括行為人的主觀惡性,是行為的客觀危害和行為人的主觀惡性的統一。正當防衛、緊急避險、意外事件雖然可能會給他人造成客觀損害,但由於行為人主觀上沒有犯罪的主觀惡性,所以其行為就不存在社會危害性。
3.《刑法》第11條規定:「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外國人的刑事責任,通過外交途徑解決。」根據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有外交關系的各國之間互相賦予有關外交人員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這些外交人員中如果有人犯罪,其刑事責任通過外交途徑解決,不適用所在國的刑法。
所以該給於犯殺人罪的享有豁免權的外交代表什麼懲罰,也需要通過外交途徑解決。不適用所在國的刑法,不代表對於這樣的外國人犯罪,我國一概不享有刑事管轄權,只是出於國際公約、國際慣例的考慮而已。
外交途徑主要是指要求派遣國召回、宣布其為不受歡迎的人、限期離境等。
4.同上。與所犯罪行輕重無關。
5.我國的刑法關於空間效力的規定,就是採用以屬地原則為主,以屬人原則、保護原則、普遍管轄原則為補充的一種原則。
若A是中國,B是外國,即我國公民在我國領域外殺人,無論被殺對象是誰。根據我國刑法的屬人管轄權的內容中,對我國公民在我國領域外犯罪的適用規定,根據《刑法》第7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犯本法規定之罪的,適用本法,但是按本法規定的最高刑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工作人員和軍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犯本法規定之罪的,適用本法。」
若A是外國,B是中國,即外國人在我國領域內殺人,無論殺的是誰。我國刑法的屬人管轄權的內容中,對外國人在我國領域內犯罪的適用規定,除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外國人外,其他外國人犯罪的一律適用我國刑法。
其他國家的刑法也許有不同的規定,但在我國,是根據以上原則進行解決。
㈩ 刑法保護原則
刑法保護原則亦稱保護主義或自衛原則。解決刑法空間效力的原則之一。依此原則,不論犯罪者是何國人,也不論犯罪地在本國領域內外,.只要侵害了本國國家或人民利益,均適用本國刑法。由於犯罪行為往往涉及國與國之間的主權關系,並且在一國認為是犯罪的而在他國不一定認為是犯罪,故各國採用這一原則時一般加以限制。保護原則是以保護本國利益為標准,凡侵害本國國家或者公民利益的,不論犯罪人是本國人還是外國人,也不論犯罪地在本國領域內還是在本國領域外,都適用本國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