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刑法原則
Ⅰ 刑法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1.罪刑法定原則。《刑法》第3條規定:「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刑法》第4條規定:「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這是憲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在刑法上的具體體現。 3.罪刑相適應原則。《刑法》第5條規定:「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 ..
Ⅱ 刑法基本原則五個
刑法的基本原則,是指刑法明文規定的、在全部刑事立法和司法活動中應當遵循的准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規定的基本原則有三個,即罪刑法定原則、刑法適用平等原則和罪責刑相適應原則,分別體現在刑法第3條、第4條和第5條。
中文名
刑法基本原則
外文名
General Principles of Criminal Law
歸屬
刑法
數量
三個基本原則
取保候審刑事訴訟法屬於什麼法刑事訴訟盜竊罪犯罪客體刑法我國刑法基本原則刑法原則犯罪未遂刑法的適用范圍
法律條文
第三條【罪刑法定】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
第四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
第五條【罪責刑相適應】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
內容理解
罪刑法定原則
1、基本含義: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
2、基本內容
(1)成文的罪刑法定:排斥習慣法。刑法淵源只能是最高立法機關(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依法制定的刑事實體法律規范。除此之外,其他規范性法律文件不能作為刑法的淵源。在我國,刑法的淵源包括刑法典(包括八個刑法修正案)和單行刑法(1998年制定的《關於懲治騙購外匯、逃匯和非法買賣外匯犯罪的決定》)。
(2)事前的罪刑法定:禁止事後法。只有在行為的時候已經存在並且生效的法律才能對所發生的行為具有效力。禁止不利於行為人的事後法,但允許有利於行為人的事後法。溯及力問題中的從舊兼從輕原則表達了這一思想。
(3)嚴格的罪刑法定:禁止類推解釋,禁止一切不合理的解釋。允許有利於行為人的類推解釋。
(4)確定的罪刑法定:刑罰法規的適當。
①明確性:刑法的規定必須清楚、明了,不得有歧義,不得含糊不清。
②禁止處罰不當罰的行為,禁止殘酷的不均衡的刑法。對於沒有侵犯國家、社會或者他人利益的行為,無論立法還是司法,都不允許將其作為犯罪行為加以處罰。
③禁止絕對不定刑。絕對確定的法定刑實現了一般正義,但難以實現個別正義。現在各國的刑法都採取了相對確定的法定刑。
刑法適用平等原則
1、基本含義: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對於一切人的合法權益都要平等地加以保護,不允許有任何歧視。
2、主要內容
(1)任何組織和公民都應該平等地享有憲法法律規定的權利。憲法法律規定的權利有人身權、財產權、政治權與言論權等等。如果憲法法律只規定了權利而沒有切實可行的措施保障每個人都能平等地享有,那隻是空中樓閣而已。
(2)每個人的權利應該受到憲法法律的平等保護。每個公民的權利受到憲法法律保護的程度應該相同,不應該厚此薄彼,不應該區別對待。
(3)同樣的違法行為應受到相同的法律懲罰。法律不僅平等地保護合法權益,也平等地追究違法行為。不論是誰實施違法行為,不論其職位高低,不論其財富多少,都應當依法平等加以追究,不應法外施刑,也不應法外施恩,決不允許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存在。
罪責刑相適應原則
1、基本含義: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的輕重相適應。
2、注意事項:
(1)罪刑相適應,是適應人們樸素的公平意識的一種法律思想,是由罪與刑的基本關系決定的,是預防犯罪的需要。
(2)根據該原則,在適用刑法時,應將刑罰的輕重與行為人的犯罪性質、犯罪情節、人身危險性三者有機統一起來。在制刑、量刑、行刑各個環節均應貫徹罪刑相適應原則。
Ⅲ 刑法三大原則是什麼
【法律分析】
刑法的基本原則是指刑法本身具有的、貫穿全部刑法規范、體現我國刑事立法與刑事司法基本精神、指導和制約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過程的基本准則。規定了刑法的三個基本原則,即罪刑法定原則、罪刑相適應原則和適用法律一律平等原。罪刑法定原則是指犯罪及其刑罰都必須由法律明確規定,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具體內容就是刑法第3條的規定,即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罪刑相適應原則是指犯多大的罪,便應當承擔多大的刑事責任,就判處輕重相當的刑罰,重罪重罰,輕罪輕罰,罪刑相稱,罰當其罪。適用法律一律平等原則是指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
【法律分析】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三條 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 第四條 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 第五條 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
Ⅳ 中國古代的刑法原則
刑法原則很多,每個朝代都不是完全一樣。總結一下共性,十惡不赦原則,秋冬行刑原則,遇到重大典禮時的大赦原則,春秋決獄原則,還有集中統一的審判制度等等。
Ⅳ 刑法基本原則
罪刑法定、罪責刑相適應等。
《刑法》第三條 【罪刑法定】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
第四條 【適用刑法人人平等】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
第五條 【罪責刑相適應】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
第六條 【屬地管轄權】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別規定的以外,都適用本法。
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或者航空器內犯罪的,也適用本法。
犯罪的行為或者結果有一項發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就認為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犯罪。
第七條 【屬人管轄權】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犯本法規定之罪的,適用本法,但是按本法規定的最高刑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工作人員和軍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犯本法規定之罪的,適用本法。
第八條 【保護管轄權】外國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本法規定的最低刑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適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處罰的除外。
第九條 【普遍管轄權】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所規定的罪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所承擔條約義務的范圍內行使刑事管轄權的,適用本法。
第十條 【對外國刑事判決的消極承認】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犯罪,依照本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雖然經過外國審判,仍然可以依照本法追究,但是在外國已經受過刑罰處罰的,可以免除或者減輕處罰。
第十一條 【外交代表刑事管轄豁免】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外國人的刑事責任,通過外交途徑解決。
第十二條 【刑法溯及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本法施行以前的行為,如果當時的法律不認為是犯罪的,適用當時的法律;如果當時的法律認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總則第四章第八節的規定應當追訴的,按照當時的法律追究刑事責任,但是如果本法不認為是犯罪或者處刑較輕的,適用本法。
本法施行以前,依照當時的法律已經作出的生效判決,繼續有效。
Ⅵ 刑法的基本原則
我國刑法的基本原則有以下幾條:
1、罪刑法定原則
2、罪責刑想適應原則
3、適用法律一律平等原則
Ⅶ 刑法的四大基本原則
我國1997年及2012年修訂的刑法典規定了四個基本原則,罪刑法定原則、適用刑法平等原則、罪刑相適應原則。
1、罪行法定原則
我國《刑法》第三條規定,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
該條規定體現了罪行法定原則,其基本含義是「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罪行法定原則決定了刑法沒有溯及既往的效力並派出了習慣法的做法;禁止類推和不定期的刑,需要按照現行法律規定適用刑罰。
2、罪行相適應原則
我國《刑法》第五條規定,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該條規定體現了罪行相適應的原則,其含義是指犯罪的輕重與所受的刑罰相稱,輕罪輕判,重罪重判。
3、適用刑法平等原則
我國《刑法》第四條規定,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該條規定體現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其含義是指任何人沒有地位、職務、出身等因素的區別,在法律適用上人人平等,任何人不能享有特權。
4、罪刑相適應原則
罪刑相適應的基本含義是,刑罰的輕重應與犯罪的輕重相適應。我國《刑法》第五條明文規定了這一原則。罪刑相適應,是適應人民樸素的公平意識的一種法律思想,是罪與刑的基本關系決定的,是預防犯罪的需要。
(7)西漢刑法原則擴展閱讀:
罪刑法定原則從字面意義上看,「正當法律程序」,似乎僅僅涉及程序方面的問題,即在刑事案件中遵守某些程序或者禁止適用其他的一些程序。
實際上它具有更深層的意義,即從實質上限制政府的權力。在刑事訴訟中,正當程序這種實質性限制,不僅要求在實體刑法中的犯罪行為,從內容到形式上加以明確規定,而且要求立法機關在宣布某種行為是犯罪時,要具有適當的和明確的限制。
如果某種行為尚未達到犯罪的嚴重程度,立法機關就不能通過法律程序將其認定為犯罪,使之犯罪化。甚至在存在某種危害的情況下,有的法院也常常以特定的理由。
即缺乏刑事犯罪的傳統構成要件為由,而宣布某項刑事法律違憲,以此體現正當法律程序對刑事立法的實質性限制。
Ⅷ 漢朝主要刑罰原則有何變化
漢律總結了戰國以來封建國家進行司法鎮壓的經驗,明確制定了一些保護地方官僚貴族特權、加強壓迫人民的刑罰適用原則,這些原則進一步體現了封建刑法的發展。特別是西漢中期以來,由於儒家學說影響的加深,儒家「德主刑輔」、「禮法結合」思想的影響極為明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如下:
1.上請制度
「上訪制度」是漢律中賦予貴族官僚的一項法律特權。凡宗室貴族及六百石以上官犯罪,一般司法官無權擅自判決,而須先奏請皇帝裁斷,皇帝可以根據犯罪者的具體情況——如和皇室的親疏關系、現任官職的大小、以及對封建國家的貢獻等等,來決定減免其刑罰。據史籍記載,西漢時期享有上請特權的對象為郎中或六百石以上的官吏和公、侯及其子孫。適用上請的范圍,一般為耐罪以上,耐罪以下可以通過贖免的辦法來免除其刑罰。
東漢時期,貴族官僚的上請特權又有所擴大。享受上請的范圍,也由郎中一級官吏擴大到東漢時幾乎所有的官員。同時應請之罪,也不僅僅是耐罪以上,而是不論什麼犯罪,都可以通過上請得到減免。上清制度既保護特權者犯罪免於刑責,也是皇帝專政權威發展的產物。因而,在以後的封建刑法中沿用不廢。
2.恤刑制度
漢律給老幼婦女以一定的優待辦法,對於他們的刑事責任有所減輕。漢景帝三年詔:「其著令:年八十以上,八歲以下,及孕者未乳,師、侏儒當鞫系者,頌系之。」這是在監禁期間對老幼、孕婦等人給以免戴刑具的優待。漢宣布元康四年詔曰:「自今以來,諸年八十以上,非誣告殺傷人,它皆勿坐。」即凡八歲以下,八十歲以上,只有誣告、殺傷人應受到刑事處罰以外,其他犯罪行為都免除刑事處分。
漢律對老幼婦女等人犯罪行為的減免以及其他優待辦法,並不表明封建統治階級的仁慈,而是漢朝統治者從長期的實踐經驗中,深知老幼婦殘對於封建統治的危害不大,犯罪的可能性也比較小。正如宣帝所說:「夫耄老之年,發齒墮落,血氣既衰,亦無暴逆之心。」因此對這類人採取恤刑的措施,既有偽裝「仁道」、「愛心」之意,也反映了我國古代精神文明與法律文化的進步。但對於直接危及封建國家的人民起義的鎮壓,則採用連坐、族誅等酷刑,老幼均不能倖免。
3.親親得相首匿
親親得相首匿,就是法律允許親屬之間可以首謀藏匿犯罪而不負刑事責任。這一原則來自於儒家思想,孔子曰:「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儒家把父為子隱稱為「仁」,子為父隱叫做「孝」。漢王朝的封建統治者一直標榜以「仁孝治天下」,來維護「三綱五常」的統治秩序。從漢宣帝時起,改變了武帝時期實行的父子、夫婦首匿相坐之法。宣帝地節四年下詔:「父子之親、夫婦之道,天性也。雖有禍患,猶蒙死而存之。誠愛結於心,仁厚之至也,豈能違之哉。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子匿夫,孫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孫,罪殊死,皆上請延尉以聞」。據此規定,卑幼首匿尊長者,不負刑事責任。尊長首匿卑幼,死刑之外的不負刑事責任,死刑的可通過上請程序減免其刑事責任。確定這項原則,是引禮人法的重要表現,並為漢以後歷代各朝所援用,對以後封建刑事立法具有重大影響。
4.誣告反坐
漢刑法中列有「誣罔」、「教人誣告」等罪名,而且加重了對誣告罪的懲罰。宣帝元康四年詔曰:「諸年八十以上者,非誣告、殺傷人,它皆勿坐」,師古注雲:「誣告人及殺傷人皆如舊法」。由此可見,漢代刑法中,八十歲以上的人犯有其他罪行,都可以不予處罰。惟獨誣告和殺傷人罪,都屬嚴重犯罪,仍然要追究刑事責任。宜帝時,某縣官教人誣告,被處以棄市之刑。漢律之所以對誣告者要實行反坐的原則,是因為誣告他人不僅直接危害了被誣告者本人的身家性命,而且會破壞封建社會的統治秩序。特別是誣告別人謀反罪,往往會造成統治階級內部的。不信任與殘酷屠殺,嚴重損害了封建政權的統治基礎。所以「省刑息誣」,不僅關繫到個人的生命安全,而且關繫到封建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這正是漢律嚴刑懲治誣告的基本原因。
5.不溯及既往
漢時,新頒律令一般不適用於頒布前已發生的犯罪行為,即法不溯及既往。例如,西漢成帝妥和年間,定陵候淳於長犯大逆罪處死刑,其妾六人在案發前已離異改嫁,有的大臣認為,仍應處以死刑,最後成帝栽定不追究這些人的刑事責任。成帝以後,凡大赦以前的犯罪,大赦公布之後不再追究。
Ⅸ 刑法的基本原則
刑法的基本原則,是刑法本身所具有的,貫穿於刑法始終,必須得到普遍遵循的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准則。我國刑法明文規定了三個基本原則即罪刑法定原則、平等適用刑法原則、罪行相適應原則。
第一,
罪行法定原則
一、罪刑法定原則的思想基礎罪刑法定原則的經典表述是,「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罪刑法定原則的思想基礎是民主主義與尊重人權主義。
二、罪刑法定原則的基本內容:
(1)法律主義規定犯罪及其法律後果的法律必須是立法機關制定的成文的法律,行政規章不得規定刑罰,習慣法不得作為刑法的淵源,判例也不應作為刑法的淵源。
(2)禁止事後法(禁止溯及既往)。
(3)禁止類推解釋;
(4)禁止絕對的不定刑與絕對的不定期刑。
(5)明確性。對犯罪及其法律後果的規定必須明確,對犯罪構成的規定必須明確;對法律後果的規定必須明確。
(6)禁止處罰不當罰的行為。刑法的處罰范圍與處罰程度必須具有合理性,只能將值得科處刑罰的行為規定為犯罪,禁止將輕微危害行為當作犯罪處理;處罰程度必須適應現階段一般人的價值觀念。
(7)禁止不均衡的、殘虐的刑罰。
第二,平等適用刑法原則
一、平等適用刑法原則的基本含義與思想基礎平等適用刑法,也即刑法面前人人平等。是指刑法規范在根據其內容應當得到適用的所有場合,都予以嚴格適用。
1、平等適用刑法是保障人民自由的要求。
2、平等適用刑法是保護法益和保障自由的要求
3、平等適用刑法是刑法本身的要求。
4、平等適用刑法是法治的基本要求。
二、平等適用刑法原則的基本內容與具體體現平等適用刑法的基本內容是:
1、平等保護法益;
2、平等地認定犯罪;
3、平等地裁量刑罰;
4、平等地執行刑罰。
第三,罪刑相適應原則
一、罪行相適應原則的思想基礎罪刑相適應的基本含義是,刑罰的輕重應與犯罪的輕重相適應。刑法第5條明文規定了這一原則。
二、罪刑相適應原則的基本內容是:
(1)刑罰與罪質相適應
(2)刑罰與犯罪情節相適應。
(3)刑罰與犯罪人的人身危險性相適應
三、罪行相適應原則的表現特點罪行相適應原則在制刑、量刑、行刑三方面表現出不同特點。
Ⅹ 刑法的三大基本原則是什麼
刑法的三大基本原則是罪行法定原則、罪責行相適應原則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內
1.行法定原則容: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
2.責行相適應原則: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的輕重相適應。
3.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基本含義是: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對於一切人的合法權益都要平等地加以保護,不允許有任何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