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司法原則
⑴ 秦朝立法原則有哪幾方面
一是法令抄由一統?這有兩層意思,其一是全國都要實行統一的法律令;其二是最高立法權屬於皇帝?
二是事皆決於法?其實這本來是戰國時新興地主「以法治國」的主張?秦朝建立後,仍以此作為指導,加強立法,做到凡事「皆有法式」?
三是以刑殺為威?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法網嚴密,以致人們動輒觸犯刑律;其二是嚴刑重罰?這是商鞅重刑思想的繼續和發展?秦朝的法律形式主要有這樣幾種:
一是律?這是當時最主要的法律形式?
二是令,即制和詔?當時的命?制?令?詔,從法律意義上說並無區別?律與令經常並列使用?
三是式?指的是關於案件的調查?勘驗?審訊等的程序?文書程式以及對司法官吏審理案件的要求?
四是法律答問?這是對《秦律》的某些條文?術語和律義以問答的方式作了明確的解釋?這對正確運用法律,更有效地貫徹立法意圖,具有重要作用?此外還有程?課等法律形式?
⑵ 秦朝的法制思想與近代法制原則的區別
秦朝的法來制思想,或者自說歷史上的法制思想,都是為了維護政權的穩固,其根本是為君主服務的,所以有「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但是這種思想與控法制思想有根本區別。控法制思想是全民性的,保護每個人的基本權利,不存在超越於法律之上的人。也就是說「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那麼「天子犯法」呢?古代不存在天子犯法的說法,因為天子就是法,而現代的法制思想就是「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當然,想法是好的,實施起來,你懂的。。。
⑶ 秦朝法制的秦朝司法制度
1、中央司法機關
秦朝的中央司法機關,由廷尉和御史大夫等組成。早在戰國時秦已設有 「 廷尉 」。秦統一六國後,廷尉成為列卿之一,為全國最高司法審判機關。廷尉的主要任務有二:一是負責 「 詔獄 」,即皇帝詔令審理的案件;二是審理地方的上訴案件和復審郡縣不能決斷的疑難案件。
2、地方司法機關
秦朝設郡、縣。郡縣既是地方行政機關,又是地方司法機關,郡縣的司法審判由郡守、縣令兼理,一般案件自行處決,重大疑難案件報請中央廷尉處理。鄉、亭也有一定司法管轄權。
二者不同時設置,但職責相同,主調解糾紛,平斷曲直,收賦稅,征徭役。 1、訴訟形式
訴訟形式根據訴訟人在案件中的地位,大致可分兩種:一是官吏,如御史和其他官吏,他們糾舉犯罪,提起訴訟,類似近世的公訴人;二是一般平民,主要是當事人,類似近世的自訴人。
2、訴訟程序
秦律訴訟有 「 公室告 」 和 「 非公室告 」 之分。「 賊殺傷、盜他人為公室告 」 ,而 「 主擅殺、刑、髠其子、臣妾,是謂非公室告 」 。屬於公室告的案件,官府應予受理,非公室告案件則 「 勿聽 」 ,不予受理。
據《封診式》載,案件發生後,當地的里典要把司法機關決定受理案件的被告人的姓名、身份、籍貫,曾犯什麼罪,判什麼刑,是否赦免,以及曾否逃亡等,寫成書面報告。縣司法機關接受案件後,通常是由縣丞 「 即令令史 」 前往調查或勘驗,然後作出調查或勘驗筆錄,稱為 「 爰書 」。《法律答問》中有各種爰書,即筆錄。如對死傷屍身的檢驗爰書、麻瘋病人的醫學鑒定、犯罪現場勘驗筆錄等。可見當時已很重視證據在訴訟中的作用。
3、審判程序
秦司法機關對當事人的審訊方法和步驟大致如下:(1)聽取當事人的口供;(2)根據口供中的矛盾之處和不清楚的地方提出詰問;(3)對多次改變口供,不老實認罪服罪者,施加刑訊。
審訊後,作出判決,並 「 讀鞫 」 ,進行宣判。鞫,審訊。讀鞫,就是宣讀判決書;宣讀後,當事人服罪,照判決執行;如稱 「 冤 」 ,可以請求再審,叫 「 乞鞫 」 。乞鞫可以由當事人提出,也可由第三人提出。
⑷ 秦朝的法制原則有哪些
你好,審判的主要原則:
1,有罪推定原則;
2,依照法律與調查的證據斷案;
3,有條件的刑訊原則;
4,證據採用原則。
⑸ 簡述秦朝立法原則
秦朝律法源自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歷經數代到統一之後的秦朝,期間根據實際情況雖有變革,但核心和整體原則沒有變化。秦律基本核心如下:
1、平時民眾主要應當集中與農耕和墾荒,大量的糧食可以保證戰爭需要,也可以換取財富
2、開通民眾可以獲取爵位的通道,允許通過殺敵立功得到爵位,或繳納法定數量糧食換取爵位
3、利益與名聲綁定到爵位上,各項福利和身份由爵位等級決定,使民眾眼中只認爵位
4、禁錮民眾思想,杜絕民間士人游說講學,也禁止民間學習儒家等思想,堅定愚民
5、抑制和打壓一切非農戰職業,引導民眾主要選擇農夫和士兵作為職業
簡單的說,讓民眾沒有思想,任國家驅使,名利源頭來自爵位,獲得爵位只能通過種田或殺敵。一切為了戰爭,民眾眼中只有「種地」和「作戰」這兩件事最佳。農民拚命種地以保證可以維持戰爭消耗,士兵為了爵位殺敵英勇。國家就是一個強力戰爭機器,在這大爭之世,一切都必須為軍事力量讓步。
⑹ 秦朝法律的最大特點是什麼
特點:
1、法自君出,君主獨斷
秦始皇統一全國以後,建立了以皇帝為中心的高度集權的政治制度,使皇帝成為集立法、行政、司法大權於一身的最高主宰。據史籍記載,秦始皇統一全國以後,自稱為始皇帝,改"命"為"制",改"令"為詔,使之成為具有最高效力的法律規范。同時,他"晝斷獄","夜理書",把行政、司法也都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因此,維護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力和權威,是秦朝立法、司法的首要原則。
2、以法為本,嚴刑峻罰
"法治"和"重刑"是法家的基本主張。從歷史記載中可以看出,秦始皇執政以後,把法律、法令推到治國的最高位置,長期的法治使法律、法令在秦朝社會生活中具有廣泛的權威性。在推崇"以法為本"的同時,秦統治者也把"重刑"原則推向極端,對全國實行空前嚴酷的刑罰統治。大歷史上看,秦朝刑罰種類繁多,行刑方法之殘酷,為其他各朝所莫及。"法治","重刑"也是秦朝法律制度的基本特色。
3、治道運行,皆有法式
為實行"法治",秦始皇朝統治者極為注重立法工作,立法的范圍不斷擴大,法律規范也越來越細密。從現存的歷史資料看,秦朝的法律包括刑事、民事、經濟、行政、訴訟等各大類,內容涉及軍事、外交、皇室警衛、社會治安、商業、金融、手工業、農田水利、司法訴訟等各個方面。事無大小皆有法式也是秦朝法制的基本特色。
4、法令由一統,民以吏為師
為了使法律、法令能在更廣的范圍、更深的層次得到貫徹和施行,秦朝鼓勵並要求全體臣民學法、知法,規定為官者必須通曉法律,民眾學習法律則應"以吏為師"。這也是秦朝法制的特色之一。
簡介:
秦朝各項制度很大程度上淵源於秦國發展過程中創立的體制,秦朝法律制度的許多內容也都來源於商鞅變法以後確立的制度。因此,秦朝法律制度大致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包括商鞅變法至統一以前。在這一階段,秦朝法律制度的總體風格和主要框架均已形成;第二階段自秦統一至滅亡。秦始皇統一以後,把秦國原有的法律、法令推行到全國各地,使全國的法制統一到秦國法制上來。同時又頒布一系列新的法律、法令,如關於皇帝尊號的法令,關於廢除謚號的法令,關於實行郡縣制的法令,關於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的法令以及關於焚詩書的法令等等。
⑺ 秦代基本訴訟原則
一、 秦朝的訴訟形式,一種是由官吏代表國家糾舉犯罪,提起訴訟;另一種是由當事人直接向官府呈訴。 按照秦律的規定,當事人向官府呈訴的案件又分為「公室告」和「非公室告」。賊殺、傷、盜他人為公室告;子盜父母,父母擅殺、刑、髡子以及奴妾,為非公室告。對於屬於公室告的案件,官府應予受理;對於屬於非公室告的案件,官府不予受理。 5.首先要求司法官在審訊中要注重收集證據。司法官對死傷屍身進行檢驗、對犯罪現場進行勘驗都要製作筆錄,作為以後裁判的證據。 其次要求司法官注重審訊方法,以訊得客觀的口供。司法官要先聽取被詢問者陳述,並記錄下來;雖明知他在說假話,也不要馬上詰問。等被詢問人陳述完畢,再根據其口供矛盾之處和不清楚的地方進行詰問。 再次要求司法官慎用刑訊。秦律規定,只有對多次改變口供、不老實認罪的者,才可施加刑訊。司法官不施用刑訊,從口供中即獲得案件實情,是最好的;施用刑訊才獲得實情,是下策;通過恐嚇手段進行審訊則是失敗。 6.按管轄范圍來劃分,秦朝的司法機關可分為中央司法機關和地方司法機關: (1)廷衛是秦朝中央最高司法機關,位列九卿之一。其職責是審理皇帝詔令審理的案件,以及地方上訴案件和復審郡縣不能裁斷的疑難案件。重大案件須經皇帝裁決,才能定案。皇帝實際掌握著最高司法權。 (2)地方行政長官郡守縣令兼理司法,自行審斷轄區內的一般案件,重大疑難案件要報送中央廷衛審理。縣以下的基層組織鄉、亭、里,也有一定司法權。 二、 http://www.gxtvu.com.cn/ewest/web_courseware/law/0140/neirong/4.htm
⑻ 秦朝法律的特點是什麼
秦朝的法律制度在中國法制史上佔有獨特的地位。
一方面,因為秦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政權。
另一方面,秦朝法律制度,是在法家思想的強烈熏陶下,由法家代表人物或深受法家影響的政治人物制定出來的,在整體風格上法家色彩極為濃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