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對我國
❶ 我國《民法典》的主要內容和主要創新點是什麼
1、主要內容: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
2、主要創新點:中國特色、實踐特色、時代特色。
在編纂民法典的過程中,合理借鑒世界法治文明建設有益成果,但絕不照搬外國的民法條文,更不照抄書本上的民法理論,而是始終堅持從我國國情和實際出發,堅持問題導向,滿足人民群眾的實際需求。民法典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偉大實踐的最新成果。例如,總則編創新法人制度,增設特別法人;物權編落實中央關於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的要求,對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相關規定作了完善。民法典是民事法治實踐的最新成果。
編纂民法典,通過完善權利保護和救濟規則,更好地維護人民權益。民法典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新需求。例如,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們對人格獨立、人身自由、人格尊嚴的關注程度日益提高,尊重和維護人格權成為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內容。
我國民法典是一部紮根中國大地、立足中國國情、彰顯中國精神的民法典。民法典編纂工作始終堅持黨的領導。習近平總書記三次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聽取民法典編纂工作相關匯報。正是因為在編纂工作中貫徹落實黨中央確定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才確保了民法典編纂工作的成功。民法典充分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特徵。
(1)民法典對我國擴展閱讀:
編纂民法典的重大意義:
編纂民法典是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確定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和立法任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設部署。編纂民法典,就是通過對我國現行的民事法律制度規范進行系統整合、編訂纂修,形成一部適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符合我國國情和實際,體例科學、結構嚴謹、規范合理、內容完整並協調一致的法典。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全面依法治國擺在突出位置,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新征程中,編纂民法典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❷ 民法典意義
一、《民法典》頒行的政治意義
《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及其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民法典》踐行了這一理念,有助於推動我國國家治理能力,提升我國政治文明水平。
二、《民法典》頒行的經濟意義
民法內生於商品經濟,若不存在商品經濟,民法就幾乎沒有存在的價值。現代民法的核心理念、制度和規則,早在羅馬私法中就基本定型;羅馬私法的最大貢獻就在於它為商品經濟提供了世界性的規則,是商品經濟運行規律的法律表達。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也是從民法典與市場經濟的關系角度,提出了「加強市場法律制度建設,編纂民法典」的要求。
三、《民法典》頒行的社會意義
民法是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已成為各界共識。它為個體提供安身立命之本、待人接物之方。民事生活是一個社會最本真的人類活動,是社會之所以成為社會的根由。社會生活是私權利運行的狀態、過程和結果,以私人自治為中心。在《民法典》采民商合一的立法體系下,社會生活既包括市場經濟活動,也包括市場經濟以外的純粹民事活動。《民法典》頒行對社會的意義主要體現在如下兩方面。
四、《民法典》頒行的文化意義
民法典的編纂是形成並表達民族共識的過程,立法者求同存異,消除各種文化隔閡,尋求最大公約數。從域外經驗看,民法典編纂的共同目的之一,是以國家意志總結和表達民族的思維方式和生活規則,彰顯民族共同的價值觀和道德感,強化民族認同,增強民族凝聚力。正如19世紀阿根廷法學家阿爾伯迪所說,「民法的任何概念都是民族團結的概念。」美國著名法學家龐德曾建議,中國民法典編纂不能唯國外法理馬首是瞻,而必須結合中國固有文化、社會土壤的實際情況。對新中國民法典的編纂,國外有學者也表示過這種擔憂:立法者全面移植域外民法典,而罔顧中國特色包括文化特色。其實,我國《民法典》編纂的啟動之際,立法者就明確主張,民法典應大力弘揚民族精神。《民法典》的諸多規則體現了對各民族固有文化的尊重,如對地方習慣的尊重等;同時將傳統優秀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熔於一爐,對人類共同文化精華保持開放態度。這都有助於在新形勢下強化民族認同,建構民族法律共同體,鞏固民族大團結。
五、《民法典》頒行的生態意義
傳統民法典並不關注生態環境保護,立法者也並不認為這是個嚴峻的問題。在21世紀,生態危機已成為全球性危機,黨和國家非常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將其作為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此外,《民法典》的其他分編也強化了對生態的保護。如合同編將生態保護作為合同當事人的法定義務(第509條),同時在買賣合同、供用電合同、運輸合同等有名合同中規定了當事人的生態保護義務。分則編的這些規定落實了生態保護原則的要求,將在各個領域起到遏制生態惡化的作用。
結論
《民法典》編纂的全部意義,最終可歸結為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即培育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現代公民,建構自由、平等、公正、和諧的美好社會,實現富強、民主、文明、法治的強大國家。傳統範式民法典編纂的主要目的在於通過統一的民法典,促進民族國家和國內統一市場的建設,正或許是《民法典》與傳統範式民法典最大的區別所在,也是《民法典》被寄予厚望的根本原因。
❸ 民法典對我國消費者提出的訴訟時效問題
消費者維權訴訟時效是怎麼規定《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條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❹ 我國民法典的通過時間是
您好,根據您的描述,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民法總則同時廢止。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頒布,是中國法制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標志著中國正系統總結改革開放的經驗,並且試圖通過法律編纂方式,建立真正意義上的現代法治社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價值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對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所有民事立法的全面總結,是對我國立法經驗系統梳理,同時也是對我國民事司法工作全面檢驗。可以這樣說,民法典的頒布實施,標志著中國在民事立法方面已經走出了探索階段,正准備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系統性法律規范。
過去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以及國務院頒布的許多涉及民事方面的司法解釋和民事政策有可能會成為歷史。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各地方政府頒布的有關規章制度都必須比照民法典進行徹底的清理,凡是與民法典不一致的地方,都必須立即廢除。中國民事法律規范第一次實現了法典化。
在依法治國原則之下,國家治理的各種行為都要依法進行,而民法所規范的社會關系涉及我國的經濟基礎和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在國計民生之中具有全局性和貫穿性,因此,民法成為國家治理所遵循的法律體系之中的最重要的法律之一。也就是因為這樣,民法立法一直是我們國家法制建設的基礎性工程,民法典編纂一直受到黨中央和全社會的高度關注。
【法律依據】《民法典》
❺ 我國民法典的通過時間
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於2020年5月28日通過。
現予公布,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編纂《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對我國現行的、制定於不同時期民事法律規范進行全面系統的編訂纂修,形成一部具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特點、反映人民意願的民法典。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編纂繼承了中華文化的優秀成果和民法自身積淀的優秀成果。民法是一個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領域。經過長期積淀,我們的民法成果非常豐厚。此次民法典編纂繼受民法的優秀成果和民法研究的豐富成果,尤其是中國學者改革開放40多年來積累的大量優秀民法研究成果。除此之外,民法典編纂還吸收了我國豐富的民事立法和司法實踐經驗。
從「法」到「典」,一字之變,躍升的是一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象徵的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走向繁榮強盛,凝聚了幾代人的心血。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條? 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第二條?? 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第三條?? 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第五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第十條?? 處理民事糾紛,應當依照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習慣,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第十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民事活動,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