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第34條
Ⅰ 民法第一二三條
沒有民法,應該是《民法總則》。
《民法總則》的第一百二十三條是:
民事主體版依法享有知識產權。
知識產權是權權利人依法就下列客體享有的專有的權利:
(一)作品;
(二)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
(三)商標;
(四)地理標志;
(五)商業秘密;
(六)集成電路布圖設計;
(七)植物新品種;
(八)法律規定的其他客體。
Ⅱ 物權法34條和107條有什麼區別
1、第34條是物權人(除抵押權人)對無權佔有人行使的返還原物請求權(依據最新民法總則,該請求權適用3年訴訟時效)
2、第107條是規定所有權人或者用益物權人在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受讓人之日起2年內(除斥期間)向受讓人行使遺失物回復請求權(即便是在拍賣和經營資格經營者那裡買來的,都可以主張返還原物,但應當支付所付費用,向無權處分人追償),或向無權處分人行使損失賠償請求權
註:我國民法規定遺失物不適用善意取得規定,所有權不發生轉移,但適用除斥期間2年
3.物權法245條 佔有返還請求權 必須自侵佔發生之日起1年內行使(除斥期間)
大家仔細看第107條其實兩年除斥期間是把主觀上認為自己有權佔有人(善意佔有)也涵括進去了,且只限於遺失物
Ⅲ 民事訴訟法第二百四十三`四十四條規定
第二百抄四十三條 被執行人未按執行通知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人民法院有權扣留、提取被執行人應當履行義務部分的收入。但應當保留被執行人及其所扶養家屬的生活必需費用。
人民法院扣留、提取收入時,應當作出裁定,並發出協助執行通知書,被執行人所在單位、銀行、信用合作社和其他有儲蓄業務的單位必須辦理。
第二百四十四條 被執行人未按執行通知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人民法院有權查封、扣押、凍結、拍賣、變賣被執行人應當履行義務部分的財產。但應當保留被執行人及其所扶養家屬的生活必需品。
採取前款措施,人民法院應當作出裁定。
Ⅳ 關於民事訴訟法的二十三條和三十四條,很不理解,請懂的人不吝賜教
第三十四條規定的是協議管轄。地二十三條規定的是法定管轄。 協議管轄優先於法定管轄。
江蘇玄博律師事務所 地址:南京市中山南路101號金鑾大廈27樓
Ⅳ 民事訴訟法 34條對應民法典多少
民法典沒有對協議管轄作出規定,但也沒有規定廢止《民事訴訟法》,依然適用。
民法典第1260條只規定廢止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等九部法律。
Ⅵ 民法通則第四十三條對應民法總則是多少條
民法通則第四十三條:企業法人對它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員的經營活動回,承擔民事責任。答對應民法總則第六十條到六十二條,第六十條:法人以其全部財產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第六十一條: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章程的規定,代表法人從事民事活動的負責人,為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法定代表人以法人名義從事的民事活動,其法律後果由法人承受。法人章程或者法人權力機構對法定代表人代表權的限制,不得對抗善意相對人。第六十二條:法定代表人因執行職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法人承擔民事責任。法人承擔民事責任後,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章程的規定,可以向有過錯的法定代表人追償。
Ⅶ 一個民法問題,關於保證中的訴訟時效,即《擔保法解釋》第34、36條
首先不要將保證期間與訴訟時效搞混。
保證期間未約定或約定不明的為6個月(約定擔保到債務全部清償的是2年),其他情況就不說了。
保證期間是除斥期間,也就是說,在該期間債權人不主張的,保證的效力就沒了。
債權人主張的,保證期間不再計算(就是說不用保證期間了,而開始採用訴訟時效,因為此時你可以理解為保證之債的開始具有一定的相對獨立性)。未主張保證責任的,實際上保證義務的履行是處於一種待定的狀態的。
保證期間不能理解成類似債權清償期間的類似概念,它只是法律或約定給予債權人通過主張使得保證債務發生實質效力的期間。
同學,最後說一句,以後掛這樣答案字數有些多的問題最好掛點懸賞分,不然沒人會過來答的。
Ⅷ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三十四條第一款
第一百三十四條 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除涉及國家秘密、個人隱私或者法律另有規定的以外,應當公開進行。
離婚案件,涉及商業秘密的案件,當事人申請不公開審理的,可以不公開審理。
Ⅸ 民法通則第37條內容是什麼
第三十七條 法人的條件
法人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依法成立; (二)有必要的財產或者經費; (三)有自己的名稱、組織機構和場所; (四)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
Ⅹ 《民法通則》第四十三條的規定在〈民法典〉中可以找到相關的法律法規嗎
我國《民法通則》第43條規定:「企業法人對他的法定代表人或其他工作人員的經營活動,承擔民事責任。」
《民法典》
第六十一條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章程的規定,代表法人從事民事活動的負責人,為法人的法定代表人。
法定代表人以法人名義從事的民事活動,其法律後果由法人承受。
法人章程或者法人權力機構對法定代表人代表權的限制,不得對抗善意相對人。
第六十二條法定代表人因執行職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法人承擔民事責任。
法人承擔民事責任後,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章程的規定,可以向有過錯的法定代表人追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