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免證
❶ 民事調解書具有免證力嗎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十條下列事實,當事人無須舉證證明:
(一)自然規律以及定理、定律;
(二)眾所周知的事實;
(三)根據法律規定推定的事實;
(四)根據已知的事實和日常生活經驗法則推定出的另一事實;
(五)已為仲裁機構的生效裁決所確認的事實;
(六)已為人民法院發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確認的基本事實;
(七)已為有效公證文書所證明的事
前款第二項至第五項事實,當事人有相反證據足以反駁的除外;第六項、第七項事實,當事人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的除外。所謂免證事實,是指訴訟中當事人雖然就某一事實提出主張,但免除其提供證據證明的責任的情形。在民事訴訟中,除了本條規定的幾種情形外,自認事實也屬於免證事實的范圍,在本規定中亦有規定。對無需證明事項的規范是民事訴訟法證據制度中的重要內容。對民事訴訟當事人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對自己的事實主張加以證明。如果不能就哪些事項應當證明,哪些事項無需證明加以規范,就可能因證明範圍過寬,加重當事人證明負擔,或因證明範圍過窄導致案件事實難以充分揭示,無法實現案件的公正裁判。本條內容最初體現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以下簡稱《民事訴訟法意見》[1])第75條,2001年《證據規定》第九條對該條內容進行了整理,將自認的內容單獨規定,將對訴訟請求的承認這一不屬於事實證明的內容刪除,將其他免證事實進行補充後,明確規定了六類免證事實:(1)眾所周知的事實;(2)自然規律及定理;(3)根據法律規定或者已知事實和日常生活經驗法則,能推定出的另一事實;(4)已為人民法院發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確認的事實;(5)已為仲裁機構的生效裁決所確認的事實;(6)已為有效公證文書所證明的事實,並同時賦予當事人提出反證推翻上述六項免證事實的權利。《民事訴訟法解釋》第九十三條在條文表述上進行了調整:(1)將第九條第一項和第二項調換順序(因「自然規律及定理」沒有用反證排除的情形),並將第三項推定事實拆分為兩項,形成了當事人無需舉證的七類事實。(2)和第九條將幾項免證事實一律規定為「當事人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的除外」不同,對七類免證事實提出反證的要求,分兩類進行了區分:對於第二項至第四項事實,即眾所周知的事實和推定的事實,規定「當事人有相反證據足以反駁的除外」;對於第五、六、七項事實,即為人民法院發生法律效力的裁判、仲裁機構生效裁決所確認的事實和為有效公證文書所證明的事實,規定「當事人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的除外」。本條關於免證事實的規定是在《民事訴訟法解釋》第九十三條規定的基礎上修改而來,其變化有:(1)將第五項「已為人民法院發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確認的事實」修改為「已為人民法院發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確認的基本事實」(2)將第六項「已為仲裁機構生效裁決所確認的事實」從「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的梯隊轉入了「有相反證據足以反駁」的行列中。人民法院發生法律效力的裁判確認的基本事實1.預決事實
當先前有關案件的事實為人民法院的裁判所確定時,便對與之相關聯的尚未作出裁判的另一案件的待證事實產生預決的效力。其中,已為先前裁判所確認而作為後一未決案件待證事實的事實,在訴訟法上稱為預決的事實。預決的事實之所以不需要證明,一是因為該事實已為人民法院經正當證明程序所查明,客觀上無再次證明的必要;二是因為該事實已為人民法院裁判所認定,該裁判具有法律約束力,此種約束力也包括對該事實認定上的不可更改性。預決事實具有預決的效力,須具備一定條件,主要有:(1)先行案件的法院裁判須是生效的(即確定);(2)先行案件裁判所確定的事實與後行案件存在著相關性,即先行案件裁判所確定的事實構成後行案件事實(的一部分或者全部);(3)預決事實的證明須遵循正當程序保障原則。
❷ 免除公民民事責任的行為有哪些
根據我國法律規定,下列情況可以免除民事責任:
.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或者造成他人損害的,不承擔民事責任,法律特別規定的或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所謂不可抗力,是指人力不能抗拒、不能避免和不能克服的事件。如洪水、戰爭、地震等。
.因正當防衛造成損害的,不承擔民事責任。行為人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採取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失的,屬於正當防衛。正當防衛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目的是為了保護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合法權益免受侵害;採取防衛措施必須是對正在進行的違法行為而實施;不得超過必要的限度。例如,於某一次外出,遭到一名持刀歹徒的搶劫,於某為防止出現意外,拿起一塊石頭進行還擊,造成這名歹徒頭部受重傷。於某的行為是正當防衛。不需要承擔賠償責任。但正當防衛明顯超出必要的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承擔適當的民事責任。如抓住一名小偷,小偷求饒了,還打一頓「出出氣」,結果把小偷打成重傷。這就超過了必要的限度,即防衛過當,要承擔適當的民事責任。
.因緊急避險造成損害的,緊急避險人不承擔民事責任。所謂緊急避險,是指行為人在遇到緊急危險的情況下,為了保護國家、公共利益、個人或者他人的財產、人身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發生的危險,不得已損害較小的利益而避免較大的損害。
緊急避險必須具備下列條件:
緊急避險措施必須是在確實存在嚴重危險並且沒有其他辦法解救的情況下實施;緊急避險所損害的利益必須小於被保全的利益;採取的措施必須適當,且不超過必要的限度。例如:因台風船隻將發生沉沒的危險,船員把船上較重的貨物拋人海里,船員們的這個行為就是緊急避險。對緊急避險的民事責任,根據《民法通則》第129條規定:「因緊急避險造成損害的,由引起險情發生的人承擔民事責任。如果危險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緊急避險人不承擔民事責任或者承擔適當的民事責任。」同時該條又規定:「因緊急避險採取措施不當或者超過必要的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緊急避險入應當承擔適當的民事責任。」如此例中,船員拋出了一定貨物後,船隻已不會發生沉沒的危險,如果船員還繼續拋貨物,就超過了必要的限度,必須承擔適當的民事責任。
此外,因受害人的故意或重大過失。或者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也可以免除民事責任。
❸ 民法典中免責條款能夠免除違約責任嗎
法律分析:免責條款能否免除違約責任需要分情況討論。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五百零六條合同中的下列免責條款無效:
(一)造成對方人身傷害的;
(二)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損失的。
據此,合同中有免責條款時,只要合同義務人沒有故意和重大過失,一般可以依據免責條款免除其基於一般過失的違約責任。但是,如果一般過失行為已構成根本違約,使合同的目的落空,又非合理分配風險所必須,那麼免除這類一般過失所生責任的條款應屬無效。
❹ 民法上對債權免除效力有哪些規定
債務免除效力的法律效果:債權人免除部分債務的,債務部分消滅;免除全部債務的,債務全部消滅。免除全部債務的,全部債務不必再履行,合同的權利義務因此終止。免除了對方債務,也等於放棄了自己的債權,債權消滅,從屬於債權的擔保權利、利息權利、違約金請求權等也隨之消滅。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五條
債權人免除債務人部分或者全部債務的,債權債務部分或者全部終止,但是債務人在合理期限內拒絕的除外。
第五百七十六條
債權和債務同歸於一人的,債權債務終止,但是損害第三人利益的除外。
❺ 司法考試A,B,C證如何區別
考生應當結合大綱和司法考試指定教材,將所考查的部門法和每部法考查的內容大致熟悉一下。以民法為例,從考查的法條而言,包括《民法通則》、《擔保法》、《合同法》、《婚姻法》、《繼承法》、《商標法》、《專利法》和《著作權法》等等,以及各部門法的相關司法解釋(考生可以從當年的司法考試大綱上明確具體考查范圍)。 1. 司法考試內容的復習起點安排,最好按照各部門法所佔分值比例來安排,例如,可以先復習刑事法律或者民事法律; 2. 就司考復習的順序而言,建議採取「實體法+程序法」的方法,例如「民事法律+民事訴訟法律」,「刑事法律+刑事訴訟法律」,「行政法+行政訴訟法」等等,這樣的復習方法不僅可以彌合實體法和程序法的障礙,而且可以相互對應,促進記憶和理解。 3.微觀復習即具體到每個部門法的復習,應首先掌握司法考試指定教材中相關理論知識,然後再結合法條和司法解釋融會貫通,最後研究歷年真題,分析考查方式和考點。一般而言,歷年真題中的考點是「恆重」的,即重復率很高。但是從 2004年的考題來看,司法考試涉及的內容有全面性的趨勢,所以要避免一個誤區即只依賴歷年考點來復習,這樣會有失偏頗。 4. 將記憶性偏重的知識點放在後面復習。由於記憶規律的作用和大強度的復習,不可能有太長時間的記憶,所以要將這種記憶性偏高的知識點「置後」。例如,法制史、法理學、國際公法等內容。 除以上四個原則外,筆者建議考生在司考復習中,除了依靠「眼睛」和「大腦」,還要學會用「手」,即要善於總結。採用這種做法的原因有二:一是有助於記憶,俗話說「好記性趕不上爛筆頭」;二是,由於司法考試指定教材很詳細,如果每一階段的復習都一頁頁翻實屬負累,而大綱又過於簡單,所以考生應制備自己的「復習寶典」,將涉及的知識點系統化,例如,可以寫明考點包括的主要制度,各制度考查的關鍵點是什麼,有哪些疑點甚至包括復習過程中閃現的「靈感與火花」。也許在復習的第一階段會感覺工作量比較大,但到最後一階段相信會有明顯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知識的「消化」階段 第一階段的復習已經奠定了比較扎實的基礎,第二階段就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地夯實知識、提高運用能力。在此階段建議採用比較分析的方法,方便理解和強化記憶。例如,三大訴訟法之間的比較分析,訴訟中不同階段當事人的權利義務的比較等等。此外,就是要對歷年的考點進行分析比較,看看哪些是司法考試考查的「恆重點」,哪些內容還沒有涉及過;還應該仔細研究答案分析里的解題思路和解題技巧,特別是針對案例分析題和論述題的解答。 (三)知識的「吸收」階段 此階段是查缺補漏的階段。考生可以選擇一兩套高質量的模擬題進行練習,考查一下自己對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對自己還沒有掌握或者掌握不透徹的知識進行補充,對重要的知識點再進行強化。 每個階段的復習要有全有偏。由於司法考試復習的內容很龐雜,所以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有所側重。像分值比例大的法要進行全面復習,不能僅僅依靠重點法條和歷年考題。但有些部門法(如經濟法),不必條條記憶和理解,把歷年真題的考點和重點法條搞懂搞透即可應對考試。這里還要特別提及行政法的復習,一方面行政法的考題偏難,另一方面司法考試指定教材中行政法部分的內容體系性不強,所以最好拿一本本科教材做參考,有助於相關知識的理解。最後,筆者認為復習過程中,閱讀法條不能只停留在字面,而應該透析法條背後的法理精神,這樣才能真正掌握知識點。 以上就是筆者在司考復習過程的一點心得,希望對考生朋友有所裨益。備考期間要保持良好的心態,相信天道酬勤,祝各位考生好運! 關於民法的復習方法,我還有一點感受,就是不要搞「題海戰術」。目前大量出版的各種應試題解,無疑均可作為考生復習的參考資料,但老師出題時總是圍繞民法教學的理論體系和教學要點來進行的,所以,做題只能是掌握題型以及答題技巧的一種途徑,如果陷入題海之中,放鬆對基本概念、基本制度和基本理論的掌握只能是本末倒置。相反,如果你把基本概念、基本制度和基本理論都掌握得很熟練了,不管考試大綱怎麼變化,也不管考官採用什麼形式來考查,所謂「萬變不離其宗」,考生都可以運籌帷幄,旗開得勝 配合使用名師培訓班講座,效果顯著。 萬國和三校音頻資料的運用(建議買一個大容量的MP3)完全可以這么說,人家老師就是*這個吃飯的,有他們為你指點迷津(分析考試的方向、把握考試的重點、建立完整的司法考試的知識結構),
❻ 民事訴訟上的免證事實有哪些
根據《最高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九條的規定,民事訴訟上的免證事實包括:
(一)眾所周知的事實;
(二)自然規律及定理;
(三)根據法律規定或者已知事實和日常生活經驗法則能推定出的另一事實;
(四)已為人民法院發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確認的事實;
(五)已為仲裁機構的生效裁決所確認的事實;
(六)已為有效公證文書所證明的事實。
❼ 免除民事責任的條件
您好,
民事責任的免除需要具備三種特徵,一是不可抗力,二是受害人的過錯(故意或過失),三是符合一定約定或者法律免責條件的。
正當防衛和緊急避險。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因正當防衛或緊急避險造成損害的,不承擔民事責任,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不應有損害的,應當承擔適當的民事責任。緊急避險人如果是受益人,危險又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緊急避險人應承擔適當的責任。否則,由引起險情的人承擔責任,或由其他受益人分擔責任。
民事責任的免除情況
1 .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並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如洪水、旱澇、戰爭等。《民法通則》第 107 條規定: " 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或者造成他人損害的,不承擔民事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
2 .受害人的過錯(故意或過失)。由於受害人的故意或過失引起合同不能履行或侵權損害的,由受害人自己承擔損害後果,致害人不承擔民事責任。如一條家養的狗咬了人,按照民法通則的規定,應當承擔無過錯責任,由狗的飼養人承擔責任,但如果是受害人自己的過錯引起被狗咬,則飼養人可以不承擔責任。
3、符合約定或法定免責條件的
《合同法》第四十條 格式條款具有本法第五十二條和第五十三條規定情形的,或者提供格式條款一方免除其責任、加重對方責任、排除對方主要權利的,該條款無效第五十二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
(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第五十三條 合同中的下列免責條款無效:
(一)造成對方人身傷害的
(二)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損失的
所以說,除了通常的不可抗力和第三人或非違約方原因,法律沒有具體列名免則條款包括哪些,這要根據各行業的不同來具體操作。
❽ 民法典規定保證責任的免除情形有哪些
一般保證的債權人未在保證期間對債務人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的;連帶責任保證的債權人未在保證期間請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的,保證人不再承擔保證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六百九十三條
一般保證的債權人未在保證期間對債務人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的,保證人不再承擔保證責任。
連帶責任保證的債權人未在保證期間請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的,保證人不再承擔保證責任。
❾ 簡答我國民事訴訟法及民訴法解釋規定中免於證明的事實種類范圍
我國民事訴訟法及民訴法解釋規定中免於證明的事實種類范圍包括:
(一)自然規律以及定理、定律;
(二)眾所周知的事實;
(三)根據法律規定推定的事實;
(四)根據已知的事實和日常生活經驗法則推定出的另一事實;
(五)已為仲裁機構的生效裁決所確認的事實;
(六)已為人民fa院發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確認的基本事實;
(七)已為有效公證文書所證明的事實。
❿ 民法典規定保證責任免除的情形有哪些
法律分析:(一)保證期間,債權人許可債務人轉讓債務而未取得保證人書面同意的;
(二)債權人與債務人協議變更主合同而未取得書面同意的,保證人不再承擔保證責任。保證合同另有約定的,按照約定;
(三)在一般保證合同約定的保證期間或者法律規定的保證期間,債權人未對債務人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即債權人未通過提起訴訟或申請仲裁的方式要求債務人履行債務的,保證人免除保證責任。而且,一般保證的保證人在主合同糾紛未經審判或者仲裁,並就債務人財產依法強制執行仍不能履行債務前,對債權人可以拒絕承擔保證責任;
(四)在連帶責任保證中,債權人在保證合同約定的或者法律規定的保證期間內未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的,保證人免除保證責任;
(五)同一債權既有人的保證又有物的保證以外的債權承擔保證責任。債權人放棄物的擔保的,保證人在債權人放棄權利的范圍內免除保證責任;
(六)主合同當事人雙方即債權人與債務人串通,騙取保證人提供保證的,以及主合同債權人採取欺詐、脅迫等手段,使保證人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提供保證的,所訂的保證合同無效,保證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六百九十八條 一般保證的保證人在主債務履行期限屆滿後,向債權人提供債務人可供執行財產的真實情況,債權人放棄或者怠於行使權利致使該財產不能被執行的,保證人在其提供可供執行財產的價值范圍內不再承擔保證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