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通則關於無效合同的規定
❶ 關於合同的無效和撤銷有哪些規定
(一)關於合同無效的規定
1.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的規定,因欺詐、脅迫而成立的合同無效。但《合同法》對《民法通則》的規定進行了必要的修正,將在欺詐、脅迫情況下成立的合同效力的決定權授予了被欺詐和脅迫的一方。「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但在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的合同損害了國家利益的情況下,這類合同是無效的。
2.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這類合同無效的決定因素包括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從主觀方面而言,當事人要有惡意串通的行為;從客觀方面而言,此類合同要對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的利益造成損害。惡意串通可以表現為明示的行為,包括當事人雙方訂立協議等;也可以表現為默示的行為,即一方當事人表明意圖後,另一方面給予默認等。
3.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所謂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指的是當事人訂立的合同雖然在形式上是合法的,但在實質上是違法的。當事人通過一個形式上合法的合同來實現其非法的目的。例如,當事人為了逃避債務而訂立贈與合同,將自己的財產無償地贈與他人,就屬於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無效合同。
4.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這類合同包括逃稅的合同、損害人格尊嚴的合同、破壞公平競爭的合同、賭博合同、破壞家庭關系的合同等。這些合同對公共利益和社會風俗造成了損害,屬於無效合同。
案例4:為賭博簽訂的借款合同是否有效?
[案情回放]
張勝與李強在賭桌上相識。2010年9月某日,兩人共同參與賭博。李強輸光賭本之後,不甘心一走了之,向張勝借款1萬元,繼續參與賭博,並打下借條一張——「李強向張勝借款1萬元,翻本後連本帶利還款1萬1千元。賭輸了,3個月內償還借款。」該筆款項在此後的賭博中再次被李強輸光。此後,張勝多次向李強追討借款未果,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專家點評]
本案中當事人為賭博借款訂立的合同屬於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合同,不具有法律效力。張勝依據該合同請求李強歸還借款,不受法律保護。
5.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合同內容如果違反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頒布的法律和國務院頒布的行政法規中的強制性規定,屬於無效合同。
(二)關於合同撤銷的規定
1.以欺詐與脅迫手段,違背對方真實意思訂立的合同
以欺詐、脅迫手段訂立的合同,除了損害國家利益導致無效的情況外,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
2.乘人之危訂立的合同
乘人之危是指當事人一方利用了對方的困難處境,與之訂立了顯失公平的合同。構成乘人之危,需要具備以下幾種條件:(1)當事人一方處境困難;(2)另一方當事人利用對方的困難處境;(3)處境困難的當事人被迫接受對自己明顯不利的條件;(4)合同的權利義務分配顯失公平。
3.出於重大誤解訂立的合同
構成重大誤解,需要當事人對合同重要內容出現認識上的偏差,從而給自己帶來重大損失,無法實現訂立合同的目的。重大誤解包括以下情形:(1)對合同向對方產生誤解,如把甲公司誤認作乙公司而與之訂立合同。在具有人身性質的合同中,如贈與、無償借貸等以存在某種特殊關系為前提的合同,演出、加工承攬等以特定人的專業技能為前提的合同,信託、委託、保管、信貸等以當事人的信用為前提的合同,針對當事人的誤解屬於重大誤解。不具有人身性質的合同,如商品買賣合同,如果對當事人的誤解不會給自身造成重大損失,不屬於重大誤解的范疇;(2)對合同的性質產生誤解,如將借貸合同誤認為是贈與合同,將出租合同誤認為是出賣合同;(3)對標的物的品種、規格、質量、數量、包裝等發生誤解。此類誤解可能導致當事人訂立合同的目的無法實現,繼續履行合同會給當事人造成重大損失,在這種情況下構成重大誤解;(4)對合同的履行方式、履行地點、履行期限等發生誤解。如果此類誤解給當事人造成重大損失,妨礙了合同目的的實現,屬於重大誤解。重大誤解與欺詐、脅迫不同,是當事人自身的過錯造成的,因此,如果因為重大誤解撤銷合同,給對方當事人造成了損失,應當承擔締約過失責任,賠償對方當事人的損失。
4.顯失公平
顯失公平,指的是當事人雙方訂立的合同中對權利義務的分配明顯失衡。判斷合同是否存在顯失公平的情況,需要綜合考慮合同條款本身以及相關的各種因素。
❷ 對比《民法通則》和《合同法》規定的關於無效、可撤銷的事由
可撤銷合同主要是意思表示不真實的合同。中國《民法通則》第59條規定:「行為人對行為內容有重大誤解的和顯失公平的民事行為,一方當事人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關予以變更或者撤消。」
可撤銷合同的范圍應限定為意思表示不真實合同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1)因重大誤解訂立的合同。所謂「重大誤解」是指行為人因對行為的性質、對方當事人、標的物的品種、質量、規格和數量等產生錯誤的認識,致使行為的後果與自己的真實意思相違背,並造成較大損失的,可以認定為重大誤解。(2)是在訂立合同時顯失公平的.按照我國的司法解釋,顯失公平是指一方當事人利用優勢或者利用對方沒有經驗,致使雙方的權利與義務明顯違反公平、等價有償原則的民事行為。(3)是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而訂立的合同。在受欺詐、受脅迫的情況下所訂立的合同,明顯違背我國民法的自願原則:一方當事人稱對方處於危難之機,為謀取不正當利益迫使對方作出不真實的意思表示而簽訂的合同,嚴重損害對方利益的,用於乘人之危而訂立的合同。
無效合同是指合同無效,是自始確定、當然無效.自始無效是從合同成立時就無效;確定無效是確定無疑地無效,與效力待定合同的效力由權利人確定不同。
效力待定合同是指合同雖然已經成立,但因其不完全符合有關生效要件的規定,因此其效力能否發生,尚未確定,一般須經有權人表示承認才能生效。
有效合同是指符合法律所規定的生效條件合同。
❸ 簡述《合同法》規定的無效合同的情形
我國《合同法》第52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1)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2)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3)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4)損害社會公共利益;(5)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具體而言:
(一)以欺詐、脅迫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根據《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68條之規定,所謂欺詐是指一方當事人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對方當事人作出錯誤的意思表示。因欺詐而訂立的合同,是在受欺詐人因欺詐行為發生錯誤認識而作意思表示的基礎上產生的。
因欺詐而為的民事行為,是行為人在他方有意的欺詐下陷於某種錯誤認識而為的民事行為。構成欺詐應具備如下條件:一是必須有欺詐人的欺詐行為。欺詐行為是能使受欺詐人陷於某種錯誤,加深錯誤或保持錯誤的行為。主要表現情形有三種,即捏造虛偽的事實、隱匿真實的事實、變更真實的事實。二是必須有欺詐人的欺詐故意。欺詐故意是由於欺詐人的欺詐行為而使他人陷於錯誤,並基於此錯誤而為意思表示的故意。三是必須有受欺詐人因欺詐人的欺詐行為而陷入的錯誤。這里所說的「錯誤」,是指對合同內容及其他重要情況的認識缺陷。傳統民法認為,構成欺詐必須由受欺詐人陷入錯誤這一事實,受欺詐人未陷入錯誤,雖欺詐人有欺詐故意及行為,在民法上不發生欺詐的法律後果。四是必須有受欺詐人因錯誤而為的意思表示。所謂受欺詐人因錯誤而為的意思表示,即錯誤與意思表示之間有因果關系。錯誤的認識必須是進行意思表示的直接動因,才能構成欺詐。五是欺詐是違反了民事活動應當遵循的誠實信用原則。誠實信用原則要求人們在民事活動中講究信用,恪守諾言,誠實不欺,在不損害他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
根據《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69條的規定,所謂脅迫,是以給公民及其親友的生命健康、榮譽、名譽、財產等造成損害或者以給法人的榮譽、名譽、財產等造成損害為要挾,迫使相對方作出違背真實意思表示的行為。脅迫也是影響合同效力的原因之一。
脅迫構成應當具備如下條件:一是必須是脅迫人的脅迫行為。所謂脅迫行為是脅迫人對受脅迫人表示施加危害的行為。脅迫行為在《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69條已規定清楚。二是必須有脅迫人的脅迫故意。所謂脅迫故意,是指脅迫人有使表意人(受脅迫人)發生恐怖,且因恐怖而為一定意思表示的意思。即包含兩層含義:須有使受脅迫人陷於恐怖的意思和須有受脅迫人因恐怖而為一定意思表示的意思。三是脅迫系屬不法。所謂不法,情形有三種:有目的為不法,手段也為不法者;目的為合法,手段為不法者;手段為合法,而目的為不法者。四是須有受脅迫人因脅迫而發生恐怖,即受脅迫人意識到自己或親友的某種利益將蒙受較大危害而產生恐怖、恐懼的心理。若受脅迫人並未因脅迫而發生恐怖,雖發生恐怖但其恐怖並非因脅迫而發生,都不構成脅迫。五是須有受脅迫人因恐怖而為意思表示,即恐怖和意思表示之間有因果系,這種因果關系構成,只需要受脅迫人在主觀上是基於恐怖而為意思表示即可。只有同時具備上述五個要件,方可構成脅迫。
依《合同法》第52條規定,一方以欺詐、脅迫等手段訂立的合同,只有在有損國家利益時,該合同才為無效。
(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所謂惡意串通,是指當事人為實現某種目的,串通一氣,共同實施訂方合同的民事行為,造成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的利益損害的違法行為。
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合同,司法實踐中並不少見,諸如,債務人為規避強制執行,而與相對方訂立虛偽的買賣合同、虛偽抵押合同或虛偽贈與合同等;代理人與第三人勾結而訂立合同,損害被代理人的利益的行為,亦為典型的惡意串通行為。該類合同損害了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的利益,因而也具有違法性,對社會危害也大、是故,《合同法》將《民法通則》第58條第1款第(4)項所規定的「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民事行為無效,納入到無效合同之中,以維護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維護正常的合同交易。
惡意串通而訂立的合同,其構成要件是:一是當事人在主觀上具有惡意性。即明知或者知其行為會造成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損害,而故意為之。二是當事人之間具有串通性。串通是指相互串連、勾通,使當事人之間在行為的動機、目的、行為以及行為的結果上達成一致,使共同的目的得到實現。在實現非法目的的意思表示達成一致後,當事人約定互相配合或者共同實施該種合同行為。三是雙方當事人串通實施的行為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的利益。惡意串通的結果,應當是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的利益受到損害。法律並不禁止當事人在合同的訂立和履行中獲得利益。但是,如果雙方當事人在謀求自己的利益的同時而損害國家、集體或第三人的利益的時候,法律就要進行干預。
惡意串通所訂立的合同,是絕對無效的合同,不能按照《合同法》第58條規定的一般的絕對無效合同的原則處理,而是按照《合同法》第59條的規定,將雙方當事人因該合同所取得的財產,收歸國有或者返還集體或者個人。
(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也稱為隱匿行為,是指當事人通過實施合法的行為來掩蓋其真實的非法目的,或者實施的行為在形式上是合法的,但是在內容上是非法的行為。
當事人實施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行為,當事人在行為的外在表現形式上,並不是違反法律的。但是這個形式並不是當事人所要達到的目的,不是當事人的真實意圖,而是通過這樣的合法形式,來掩蓋和達到其真實的非法目的。因此,對於這種隱匿行為,應當區分其外在形式與真實意圖,准確認定當事人所實施的合同行為的效力。
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而訂立的合同,應當具備下列要件:一是當事人所要達到的真實目的或者其手段必須是法律或者行政法規所禁止的;二是合同的當事人具有規避法律的故意;三是當事人為規避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而採用了合法的形式對非法目的進行了掩蓋。
(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在法律、行政法規無明確規定,但合同又明顯地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時,可以適用「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條款確認合同無效。
(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合同,是指當事人在訂約目的、訂約內容都違反法律和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的合同。《合同法解釋》第4條明確規定:「合同法實施以後,人民法院確認合同無效,應當以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和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為依據,不得以地方性法規、行政規章為依據。」
需要說明的是,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的合同,當事人在主觀上是故意所為,還是過失所致,均則非所問。只要合同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則就確認該合同無效。筆者認為根據《合同法》第52條規定的精神,對無效合同的確認原則可概括為:法律、行政法規明文規定合同為無效的,則該合同無效;反之,則了合同有效。
❹ 按照《合同法》規定,引起整個合同無效的規定有哪些
我國《抄合同法》第襲52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
(1)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2)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3)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4)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5)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❺ 無效合同的法定情形有哪些
❻ 法律,民法中關於無效(民事)法律行為的情形
《民法通則》第五十八條第1款規定:下列民事行為無效:
(一)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
(二)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
(三) 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所為的;
(四) 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五) 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
(六) 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
但1999年公布的《合同法》對無效合同和可撤銷合同的規定,卻與民法通則的規定有很大不同,其第52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
⑴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⑵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⑶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⑷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⑸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其第53條又規定:合同中的下列免責條款無效:
⑴造成對方人身傷害的;
⑵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損失的。
即《合同法》沒有把主體資格不合格,以及欺詐、脅迫、乘人之危損害國家以外人的利益等合同置於無效,而是規定在可撤銷行為中。對於民法通則規定的屬於無效的「經濟合同違反國家指令性計劃的行為」,《合同法》根本沒有提及,結合20世紀80年代至今中國由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的改革,這個條文基本已經失去其意義了。
經對民法通則與合同法對無效民事行為和無效合同規定的梳理歸納,無效民事行為的類型有:
(一)行為人不具有行為能力實施的民事行為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行為,因沒有意思能力,不發生法律行為之效果意思的效力。法人實施行為能力范圍以外的行為,特別是違反禁止性規定的行為,也不生效力。如:
1.17歲的少年設立的遺囑無效。
2.精神病人設立的遺囑無效。
3.15歲少年放棄接受遺贈的行為無效。
4.精神病人拋棄所有權的行為無效。
5.「間歇性精神病人的民事行為,確能證明是在發病期間實施的,應當認定無效。」(《民通意見》第67條第1款)
6.「行為人在神志不清的狀態下所實施的民事行為,應當認定為無效。」(《民通意見》第67條第2款)
7.其他行為。
(二)意思表示不自由的行為
意思的形成自由和意思表示自由是意思表示真實的前提。若在意思形成和表示過程中欠缺自由甚至完全不自由,按合同法的規定,一方以欺詐、脅迫、乘人之危的手段訂立損害國家利益的合同,則應屬無效,不能依照該意思表示的內容發生效力。
意思表示不自由的行為包括欺詐、脅迫、乘人之危的行為。《民法通則》第58條規定欺詐、脅迫、乘人之危的行為是無效行為,而《合同法》第54條規定為可撤銷的行為,如何適用法律要根據具體情況。比如因欺詐、脅迫設立遺囑,設立遺囑是單方行為,因此不能適用《合同法》的規定予以撤銷,而只能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確認為無效。
(三)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行為
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的利益的行為,是行為人雙方共同合謀進行的,以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為目的的民事行為。比如採取惡意串通的方式(投標人與招標人惡意串通或投標人之間惡意串通)中標,中標為無效。它須具備下列條件:
1.須表示與內心不一致。即外部表示與內心意思不一致,所表示的並不是行為人的真實意思,行為人內心中存在牟取不正當利益或損害他人的意思,但是卻故意製造某種進行民事法律行為的虛假現象。例如為逃避強制執行而假裝把財產贈與相對人,事實上當事人並沒有出贈和受贈的意思。
2.須有惡意通謀。即表意人與相對人惡意串通。不但表意人單方面了解自己的表示是虛偽的,而且相對人也了解這一情況。串通指他們之間有勾結,有意思聯絡。而惡意則指對於該串通是完全了解的,表意人自己了解其表示與意思的不一致,不一致是惡意造成的,而不是出於認識上的錯誤。
3.須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的利益。惡意串通的意思表示,必須具有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的利益的目的。串通人之所以惡意串通,必然有其損人利己的非法目的。
(四)偽裝行為
即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行為。是指以虛假的合法行為作表面行為,掩蓋非法的隱蔽行為的行為。偽裝行為,它由表面行為與掩藏行為互為表裡構成。其表面行為因意思表示不真實而無效,而隱藏行為則因為內容違法而無效。比如,簽訂虛假的租賃合同,將租金攤入成本以逃避稅收。
(五)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
民事法律行為的根本屬性之一在於意思表示內容的合法性。因此,意思表示如果違法,當然不屬於民事法律行為。所謂違法行為,不僅指違反民法規范,也包括違反其他部門法的規范,同時包括違反國家政策,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1.違反法律。
(1)概說。違反法律,是指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強制性規定,又稱為強行性規范,是任意性規范的對稱。對強行性規范,當事人必須遵守,如果違反則導致行為無效;對任意性規范,當事人可以合意排除適用。
全國人大和全國人大常委會頒布的法律中的強制性規范、國務院頒布的行政法規中的強制性規范,是確認合同效力的依據,不能以地方性法規和規章作為否定合同效力的依據。
(2)對三種具體情況的規定:
①《合同法解釋(一)》第10條規定:「當事人超越經營范圍訂立合同,人民法院不因此認定合同無效,但違反國家限制經營、特許經營以及法律、行政法規禁止經營規定的除外。」違反國家限制經營、特許經營、禁止經營的規定,屬於違反強制性規定。
②《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企業被人民法院依法宣告破產後,在破產程序終結前經人民法院允許從事經營活動所簽合同是否有效問題的批復》(自2000年12月9日起施行)指出:「企業被人民法院宣告破產後,破產企業應當自人民法院宣告破產裁定之日起停止生產經營活動。但經清算組允許,破產企業可以在破產程序終結之前,以清算組的名義從事與清算工作相關的生產經營活動。清算組應當將從事此種經營活動的情況報告人民法院。如果破產企業在此期間對外簽訂的合同,並非以清算組的名義,且與清算工作無關,應當認定為無效。」
③無效的免責條款。免責條款,是當事人在合同中確立的排除或者限制其未來責任的條款,包括格式免責條款和雙方當事人協商一致的免責條款。
《合同法》第53條規定:「合同中的下列免責條款無效:(一)造成對方人身傷害的;(二)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損失的。」
人身安全權是不可轉讓、不可放棄的權利,也是法律重點保護的權利。因此不能允許當事人以免責條款的方式事先約定免除這種責任(這種責任通常表現為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對於財產權,不允許當事人預先約定免除一方因故意或因重大過失而給對方造成損失所應承擔的責任,否則會給一方當事人提供濫用權利的機會。
2.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當事人為追求自己利益而訂立的合同,其履行或履行結果危害國家利益的,或者為了損害國家利益而訂立的合同都是損害國家利益的合同。比如,實施結果污染環境的合同、從事犯罪或者幫助犯罪的合同等等。損害社會利益的合同,當事人主觀上可能是故意,也可能是過失。
❼ 無效協議的條件及法律依據.
協議無效一般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民事主體不合格導致協議無效。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都會導致協議無效;
2、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所為的;
3、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
4、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
5、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
法律依據:
《民法通則》第五十八條 下列民事行為無效:
(一)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
(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
(三)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所為的;
(四)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
(五)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
(六)經濟合同違反國家指令性計劃的;
(七)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五十二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
(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❽ 無效合同有哪些情形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一)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
(二)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
(三) 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所為的;
(四) 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
(五) 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
(六) 經濟合同違反國家指令性計劃的;
(七) 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第五十二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
(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參考內容:法律界網站法務通V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