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票據抗辯與民法上的抗辯的最主要區別

票據抗辯與民法上的抗辯的最主要區別

發布時間: 2022-02-25 20:57:37

A. 票據抗辯分為哪幾種

票據抗辯根據抗辯所依據事由的不同,可以分為對物的抗辯和對人的抗辯兩類。

(一)物的抗辯

物的抗辯,又稱為絕對的抗辯或客觀的抗辯,是指基於票據或者票據上記載的債務人而發生的抗辯,該抗辯不因持票人的變更而受到影響。

對物的抗辯包括以下兩類:

1、任何債務人均可對任何債權人的主張行使的抗辯。

2、特定的票據債務人對任何債權人的主張行使的抗辯。

(二)人的抗辯

人的抗辯又稱為絕對的抗辯或客觀的抗辯,是指基於持票人自身或者票據債務人對特定的持票人之間的關系而產生的抗辯。

1、票據上的一切債務人可以對特定的債權人行使的抗辯。

2、只有特定票據債務人可以向特定的票據債權人行使的抗辯。

(1)票據抗辯與民法上的抗辯的最主要區別擴展閱讀:

票據抗辯權適用的情形

1、票據債務人依照票據法第十二條、第十三條的規定,對持票人提出下列抗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1)與票據債務人有直接債權債務關系並且不履行約定義務的;

(2)以欺詐、偷盜或者脅迫等非法手段取得票據,或者明知有前列情形,出於惡意取得票據的;

(3)明知票據債務人與出票人或者與持票人的前手之間存在抗辯事由而取得票據的;

(4)因重大過失取得票據的;

(5)其他依法不得享有票據權利的。

2、票據債務人依照票據法第九條、第十七條、第十八條、第二十二條和第三十一條的規定,對持票人提出下列抗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1)欠缺法定必要記載事項或者不符合法定格式的;

(2)超過票據權利時效的;

(3)人民法院作出的除權判決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

(4)以背書方式取得但背書不連續的;

(5)其他依法不得享有票據權利的。

B. 票據債務人的抗辯權是什麼意思

核心內容:在票據關系中,票據債務人依據一定的合法理由而對抗票據持有人,拒絕履行票據責任的權利。那麼票據債務人的抗辯權是什麼?下面由法律快車債權債務小編為您詳細介紹,希望對您有幫助。 在票據關系中,付款請求權和追索權是持票人的權利。而票據抗辯,則是票據債務人的權利。所謂「抗辯權」,是指票據債務人依據一定的合法理由而對抗票據持有人,拒絕履行票據責任的權利。票據抗辯,分為「對物抗辯」和「對人抗辯」兩種抗辯。 (1)「對物抗辯」,又稱「絕對抗辯」,是指票據債務人可以對抗所有的票據持有人。此種抗辯的事由,是指票據自身發生缺陷或票據行為發生缺陷。比如:票據上缺少必須記載的法定事項,或者背書不連續,或者票據權利的時效屆滿,或者是偽造的票據等,有這些情形之一的,票據債務人可以據此拒絕履行票據責任。 (2)「對人抗辯」,又稱「相對抗辯」,是指票據債務人只能對特定的持票人進行抗辯。此種抗辯的事由,出於在形成票據關系的基礎關系中,持票人未按照交易合同履行其義務而有違約行為,票據關繫上的債務人可以依據在基礎關繫上的債權人的地位,而啟動抗辯權。 那麼,票據抗辯是絕對的權利嗎?按照票據法的規定,行使抗辯權是有條件限制的。這是因為票據抗辯與一般的民事抗辯有著很大區別。首先,在一般的民事關系中,民法上的抗辯,即使債權轉讓,債務人享有的抗辯權仍然可以對抗新的債權人。而相比之下,票據關繫上的抗辯就不能這樣隨票據背書流通而繼續對抗新的持票人。否則,票據就不可能進行流通,持票人不知道其收進的票據是不是有抗辯事由,擔心自己的票據權利缺乏保證。為了保護持票人的合法權益,各國都規定了票據抗辯的「切斷原則」,又稱「票據抗辯的限制」。按照這一原則,票據債務人與持票人的前手之間的抗辯事由不得對抗該持票人。舉例來說明這種關系:甲方和乙方簽訂了一份貨物買賣合同,甲方作為買方簽發一張遠期票據結乙方。其後,乙方因對丙方有欠款,又將該票據支付給丙方。在這個過程中,乙方沒有向甲方履行交貨的義務。甲方作為票據債務人,雖然可以對抗乙方,但其抗辯權不能延及丙方。這就是所謂「抗辯的切斷原則」。 但是,對票據抗辯的限制,也不能絕對化,在法定的情況下可以作出例外,這主要是針對某些有惡意行為的持票人與前手人串通來欺詐票據債務人。比如:在上述甲方與乙方的買賣合同關系中,丙方明知乙方沒有能力履行交貨義務,或明知乙方不想履行交貨義務,而從乙方處取得該張票據,在這種情況下,甲方對乙方的票據抗辯就同時可以對抗丙方。還比如:持票人明知前手所轉讓的票據是其以欺詐、偷盜、脅迫等手段而獲得的,而仍接受轉讓,那麼,票據債務人也可以對該持票人進行抗辯。再有一種情況,就是按照票據法的規定,因稅收、繼承、贈與等方式無償取得票據的,因未給付對價,該持票人的票據權利不得優於其前手的權利。在這種情況下,票據債務人對前手人有抗辯事由的話,則可以據此來對抗那些無償取得票據的當事人。

C. 民法票據抗辯的事項有哪些

票據抗辯的條件包括:票據應記載的內容有欠缺;票據債務人無行為能力;無權代理或超越代理權進行票據行為;票據上有禁止記載的事項(如付款附有條件,記載到期日不合法);背書不連續;持票人的票據權利有瑕疵(如因欺詐、偷盜、脅迫、惡意、重大過失取得票據)。以上條件可單獨或同時具備。
【法律依據】
《票據法》第十三條
票據債務人不得以自己與出票人或者與持票人的前手之間的抗辯事由,對抗持票人。但是,持票人明知存在抗辯事由而取得票據的除外。
票據債務人可以對不履行約定義務的與自己有直接債權債務關系的持票人,進行抗辯。
本法所稱抗辯,是指票據債務人根據本法規定對票據債權人拒絕履行義務的行為。

D. 什麼是票據抗辯

票據抗辯是指票據債務人根據票據法的規定對於票據債權人提出某種合法的事由而拒絕履行其義務的行為。通俗地講就是債務人以合法的理由拒絕支付票款。票據的抗辯分為對物抗辯和對人抗辯兩種。 所謂對物抗辯,是指基於票據本身的內容有瑤疵而進行的抗辯。比如,債務人認為票據本身欠缺某些基本內容,如匯票上未記明金額、發票人沒有簽名、記有附帶條件的支付委託等,認為該票據應該無效或消滅,從而拒絕進行付款,這種抗辯就屬於對物的抗辯。屬於對物的抗辯包括:①票據欠缺應記載的內容);②票據到期日未到;③票據已經依法付款;④票據經判決為無效;⑤票款已依法提存;⑥欠缺票據行為能力;⑦票據系偽造及變造;⑧票據因時效而消滅;⑨與票據記載不符的抗辯等。對於前五項,任何票據債務人都有權拒絕支付票款。對於後四項,只限於特定債務人可以對所有債權人進行抗辯。比如對於偽造票據,由於被偽造者並未在票據上簽字,因而被偽造者可以對任何債權人進行抗辯。 所謂對人抗辯是指特定的債務人對特定的債權人的抗辯。這種抗辯是基於當事人之間的特定關系而產生的,一旦持票人發生變更,就不得再進行抗辯,屬於對人的抗辯包括:①票據原因關系不合法,比如為支付賭債而簽發的支票;②原因關系不存在或消滅,比如為購貨而簽發票據但對方沒有發貨;③欠缺對價,比如持票人未按約提供與票款相當的商品或勞務等;④票據債務已經清償、抵銷或免除而未載於票據上,可對直接當事人抗辯;⑤票據交付前被盜或遺失,可對盜竊人或拾得人抗辯;等等。 票據的抗辯是為了防止不法行為,以保護債務人的合理權益。但對票據的抗辯如不如限制,有關票據債務人隨意地抗辯就會影響票據的流通性。對此《票據法》對抗辯作出限制:「票據債務人不得以自己與出票人或者持票人的前手之間的抗辯事由,對抗持票人。但是,持票人明知存在抗辯事由而取得票據的除外。票據債務人可以對不履行約定義務的與自己有直接債權債務關系的持票人進行抗辯。」

E. 票據抗辯與民法上的抗辯有何區別

票據抗辯權的概念及其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票據法》(以下簡稱《票據法》)第13條第二項規定:「票據債務人可以對不履行約定義務的與自己有直接債權債務關系的持票人,進行抗辯。」該條規定是對票據抗辯權的規定。所謂票據抗辯是指票據債務人對一般票據債權人或特定票據債權人的債權請求,提出一定的合法事由,以拒絕履行其票據債務的行為。這里的一定合法事由稱為抗辯原因,債務人享有的拒絕債權人行使權利的權利,叫做抗辯權。票據抗辯權具有兩個特徵:第一,票據抗辯權只能針對票據請求權來行使,第二,票據抗辯權的法律效力在於阻卻票據請求權的效力,從而使得票據債務人能夠拒絕履行票據債務。 票據抗辯權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的權利:第一、關於票據權利未產生或者無效的抗辯權,票據債務人根據我國《票據法》第8條「票據金額以中文大寫和數碼同時記載,二者必須一致,二者不一致的票據無效」的規定所提出的抗辯即屬於此類抗辯。第二,關於票據權利已經消滅的抗辯權,我國《票據法》第55條規定,票據丟失之後,權利人可以申請人民法院經公示催告之後作出除權判決,票據債務人依據人民法院的除權判決對持票人所作的抗辯即屬於此類抗辯。第三,關於票據權利排除的抗辯權,指票據債務人在不否定票據權利的前提下對特定票據債權人提出對抗票據債權人行使票據權利的抗辯。此類抗辯包括不優於於前手的抗辯權(《票據法》第11條)、知情的抗辯權(《票據法》第13條)等等。 依照我國《擔保法》的規定,民法上的抗辯權是指債權人行使債權時,債務人根據法定事由對抗債權人行使請求權的權利。抗辯權以法律規定的抗辯事由為依據,以對方當事人請求權的存在和有效為前提,這一權利的行使可以造成對方請求權的消滅或者使其效力延期發生。 保證人的抗辯權則是指,主合同債權人向保證人提出承擔保證責任的要求時,保證人根據一定的抗辯事由所享有的反駁債權人請求,拒絕或延緩承擔保證責任的一種權利。其實,保證人的抗辯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保證人享有的屬於主債務的抗辯權,另一類是專屬於保證人的抗辯權即保證人的先訴抗辯權。 與民法上的一般抗辯制度相比,票據抗辯雖然與之有著許多共同之處,但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主要體現在: (1)在一般民法領域中,發生債權轉讓時,債務人對債權人的抗辯移轉於新的債權人,即債務人能對讓與人進行的一切抗辯,均可對抗受讓人,債權流轉次數越多,累積的抗辯事由越多,債務人的抗辯權就越大。例如,甲欠乙貨款,乙將債權轉讓給丙,丙又轉讓給丁,則丁就可能面對甲原來針對乙、丙的一切抗辯,諸如:交付的標的物不符合質量約定、未按期收到貨物、時效已過等等。而在票據法領域,由於作為流通證券的票據,其作用的發揮依賴於票據的流通,票據債務人享有較少的抗辯權。如果票據債務人享有太多的抗辯權,則會影響票據的信用,從而阻礙票據的流通。 (2)票據保證抗辯與一般民法上的保證抗辯是有區別的,一般民法上的保證抗辯設立有保證人的先訴抗辯權,而票據保證抗辯中則沒有;民法上的保證抗辯一般允許保證人行使主債務人得以行使的抗辯,票據保證抗辯則一般不允許。 (3)因票據抗辯產生無效後果時,並不一定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例如:在票據流通過程中發生的某一無效的票據行為並不影響其他票據行為的效力,也不溯及既往。但在民法的一般理論中,民事合同被確認為無效後,均自始無效。

F. 票據的基本原理是什麼 簡述下 謝謝

票據法作為商法的組成部分,遵循商法的基本原理,同時,商法是民法的特別法,票據法也與民亭法律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票據的抗辯與民法上的抗辯有許多相通之處。票據抗辯以民法上的抗辯為基礎,但又明顯不同於民法上的抗辯。在民法中,出於保護債務人的利益,特別規定了抗辯權的繼續。依照民法抗辯權的原理,即使債權轉讓,債務人對原債權人的抗辯,對新債權人仍然有效,並且隨債務本身而始終存在。而在票據法中;為了維護票據的流通性,適應並促進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票據法側重保護債權人的利益,規定了「人的抗辯的切斷」原理,即票據受讓人在從前手受讓票據權利時,並不同時受讓該票據權利存在的抗辯事由,除法定特別事由以外,票據債務人不得拒絕履行其義務。因此,票據抗辯與民法上的抗辯性質不同,其不同點在於:民法上的抗辯辮屬於完全抗辯、繼續抗辯,而票據抗辯則屬於不完全抗辯、切斷的抗辯、限制的抗辯。票據抗辯限制是票據抗辯中最突出的特點。
(二)票據抗辯限制原理的原因
票據抗辯的限制是保證票據流通的必然要求,是標據無因性的必然結果。如果像民法上的抗辯權那樣,票據債務人可以對任何票據債權人行使抗辯權,不論此票據被轉讓了多少次,那就意味著任何取得票據權利的當事人都將面臨被拒付的危險,而且,票據流通次數越多,這種被抗辯的可能性就越大。票據債權人時時處於戰戰兢兢、小心翼翼的狀態,顯然不利於票據的流通性。同時,票據的無因性原理表明,票據上的債權債務法律關系既獨立於基礎法律關系,也獨立於其他法律關系,正是票據法律關系的無因性才保障了票據的流通。票據債權人通過正當途徑取得票據,考慮的是票據本身所包含的權利,而不是持票人尤其是持票人前手的權利是否有瑕疵。他要取得的是票據上的權利,而不是非票據本身導致的爭議,乃至訴訟糾紛。因此,票據理論與實務的需要,要求側重保護債權人的利益,而對債務人的票據抗辯予以限制。
(三)對我國《票據法》票據抗辯限制的質疑
我國《票據法》第13條第1款規定:「票據債務人不得以自己與出票人戊者與持票人的前手之間的抗辯事由,對抗持票人。」這一規定無疑是票據抗辯在我國票據立法中的充分體現。
但是,在實務中,票據抗辯限制的效力要大打折扣,不利於保護票據債權人的利益。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我國票據立法的缺陷所致。我國《票據法》第10條第1款規定:「票據的簽發、取得和轉讓,應當遵循誠實信用的原則,具有真實的交易關系和債權債務關系。」從此規定可以看出:票據的流通依賴於真實的交易關系,依賴於真實的債權債務關系,換言之,票據的流通要依賴於基礎法律關系。這一點既不符合票據的基本原理,也實質上阻礙票據抗辯效力的發揮,導致票據債務人既可以自己與出票人存在不真實的交易關系、不真實的債權債務關系來拒絕承兌、拒絕付款,也可以自己與持票人的前手之間不存在真實的交易關系、債權債務關系對抗持票人現象的出現。因為票據債務人完全可以依《票據法》第 10條的規定,主張自己與發票人或與持票人的前手不存在真實的交易關系、真實的債權債務關系來對抗持票人。依據誰主張誰舉證的訴訟原理,票據債務人通過毫無時間限制的調查取證,證明基礎法律關系不存在,甚至可以通過消極的不作為來拖延履行義務,從而實際上達到拒絕承兌、拒付票據金額的目的。簡言之,票據的債務人完全以《票據法》第10條為借口,採取拖的戰術以達到拒絕履行票據義務的目的。這顯然與立法者的初衷相違背。
此外,我國《票據法》第21條第1款規定:「匯票的出票人必須與付款人具有真實的委託付款關系,並且具有支付匯票金額的可靠資金來源。」從中亦可以看出:匯票的流通要依賴出票人與付款人之間存在真實的法律關系,換言之,匯票的流通依賴於出票人與付款人之間存在的基礎法律關系。如依此規定,則付款人拒絕承兌、拒絕付款須證明自己與出票人無真實的委託付款關系。因為法律沒有相應的舉證時間的約束,票據持有人的權利的實現就會長期處於未定狀態,這顯然不利於保護債權人的利益。實際上,無論出票人與付款人是否存在這種法律關系,並不影響持票人權利的實現。當票據被拒絕承兌、拒絕付款時,持票人完全可以立即做成拒絕證書而向包括出票人在內的所有前手行使追索權,從而實現票據權利。因此,我國《票據法》第21條第1款規定的出票人必須與付款人具有真實的委託付款關系顯屬多餘,甚至對票據的流通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總之,票據抗辯限制具有重要作用。如果對票據抗辯不加限制,必然與票據的無因性這一票據法的基本原理相左,與票據的流通性背道而馳。因此,票據抗辯的限制是票據抗辯的基本原則。但是,任何原則都有例外,票據抗辯限制同樣也有例外。
二、票據抗辯限制的例外
(一)惡意抗辯
1、惡意抗辯的含義
惡意抗辯系指對惡意取得票據的持票人,票據的債務人即承兌人或付款人可主張抗辯。我國《票據法》第 13條但書規定:「持票人明知存在抗辯事由而取得票據的除外。」即對明知存在抗辯事由仍取得票據的持票人,票據債務人仍可以以自己與發票人或持票人的前手存在的抗辯事由給以對抗;我國《票據法》明確規定了惡意抗辯,該法第12條規定:「以欺詐、偷盜或者脅迫等手段取得票據的,或者明知有前列情形,出於惡意取得票據的,不得享有票據權利。持票人因重大過失取得不符合本法規定的票據的,也不得享有票據權利。」
2、惡意抗辯的原因
如首所述,各國法律之所以規定票據抗辯的限制,目的在於保護善意的票據債權人,與此同時也保障了票據的流通。如果票據債務人不是依據票據本身字面含義的瑕疵來行使抗辯,而是依據此以外的理由采拒絕履行票據義務,那麼,票據債權人的利益就會受到威脅。但是,如果一味強調保護債權人的利益而忽略票據債務人的。權益,就會有違法律的公正性。當票據持票人取得票據是出於惡意,而不能允許票據債務人行使抗辯權,這無疑會縱容惡意而有失法律的公允。因此,各國法律都規定惡意抗辯制度。因此,為了追求法律的公正性,票據法賦予票據債務人對惡意取得票據的持票人可以行使抗辯權。
3、對我國《票據法》惡意抗辯的質疑
從以上各國法律規定可以看出,各國對票據流通中的「惡意」含義的規定有所不同:有的認為惡意系指行為人的主觀認識上是明知的,即故意而為之;有的認為惡意既包括故意,也包括重大過失。而我國則採取了模稜兩可、前後矛盾的態度。我國《票據法》第10條的但書之規定顯然以故意為惡意的主觀標准,而在該法13條卻可以看出以故意和重大過失都作為惡意的主觀標准。
筆者認為:不論行為人獲得票據是出於偷盜、欺詐、脅迫等故意的行為,還是出於未遵守印章使用管理的規章制度以至於導致票據被偽造或被無權代理的後果等重大過失,行為人主觀上都存在過錯,他應當為自己的過錯承擔責任,應當承擔票據被拒絕承兌、拒絕付款的法律後果。換言之,相對於票據債務人而言,他可依此為抗辯理由,主張抗辯。
(二)無對價抗辯
1、無對價抗辯的含義
無對價抗辯系指對沒有支付相應對價的票據持有人,票據債務人可以主張抗辯,行使抗辯權。對價本為英美法系的概念,但隨著英美法系與大陸法系的融合,對價的概念為大陸法系所吸收,如我國《票據法》第10條規定:「票據的簽發、取得和轉讓,應當遵循誠實信用的原則,具有真實的交易關系和債權債務關系。票據的取得,必須給付對價,即應當給付票據雙方當事人認可的相對應的代價。」可見,票據的取得必須給付對價,這是票據流通應當遵循的重要原則,也是民商法要求的等價有償原則在票據法上的體現。
對支付了對價的持票人無疑不得行使抗辯權,那麼,對沒有支付對價的持栗人能否行使呢?對此,我國 《票據法》第11條第1款規定:「因稅收、繼承、贈與可以依法無償取得票據的不受給付對價的限制。但是,所享有的票據權利不得優於其前手的權利。」因此,依法而無償取得票據的持票人,在其前手的票據權利中如果存在有抗辯事由,票據債務人將仍能用來對抗持票人。這顯然是票據抗辯限制的例外。
2、無對價抗辯的原因
無對價抗辯與惡意抗辯一樣,也是票據抗辯限制的例外。當票據取得無對價,極有可能損害票據債務人的利益,而且無對價取得票據難免存在惡意,可能會損害票據債務人的利益。為對此予以防範,法律設置了無對價取得票據不享有優於前手的權利的制度。這樣既可以充分保障了票據債務人的權益,又不至於損害票據債權人的合法權益,從而在保障票據的流通與法律的公平上找到了平衡點。
3、對我國《票據法》無對價抗辯的質疑
從我國《票據法》第ll條的規定可以看出:我國法律對無對價立法例上採取了嚴格限制的原則,並且採取了列舉的立法例,即無對價抗辯僅適用於稅收、繼承和贈與受讓的情形,別無他路。但在實踐中無對價獲得票據的情形顯然不是這三種類型所能全都包容的,如公司合並取得票據債權等情形。如果一公司非法獲取一票據,為了防範被拒絕承兌、拒絕付款,那讀公司完全可以通過採取與其他公司合並的方式來實現,這顯然對票據債務人極不公平。因此,我國《票據法》對無對價抗辯採取列舉的的立法例不夠妥當。
三、立法建議
鑒於我國現行的《票據法》在票據抗辯限制及其例外中存在的問題,筆者提出如下立法修改意見:
(一》刪除《票據法》第10條第1款中「具有真實的交易關系和債權債務關系」的文句,僅保留「票據的簽發、取得和轉讓,應當遵循誠實信用的原則。」的文句。
(二》將《票據法》第11條第1款修改為:「因稅收、繼承、贈與以及其他依法無償取得票據的,不受給付對價的限制。但是,所享有的票據權利不得優於其前手的權利。」
(三》修改《票據法》第13條第1款為:「票據債務人不得以自己與出票人或者與持票人前手之間的抗辯事由,對抗持票人。但是,持票人明知或應知存在抗辯事由而取得票據的除外。」
(四》修改《票據法》第21務第1款為:「匯票的出票人必須具有支付匯票金額的可靠資金來源。」

淺析票據法上的拒絕證明
吳萬群
拒絕證明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其外在形式不是單一的,具有多樣性。在持票人直接取得拒絕證明困難時,一些機關的文件也起著拒絕證明的替代作用。在法定的條件下,持票人可以免除提供拒絕證明而行使追索權。
所謂拒絕證明是指票據法規定的,對持票人依法提示承兌或提示付款而被拒絕,或無法提示承兌或提示付款這一事實具有證據效力的文字證明,可分為拒絕承兌證明和拒絕付款證明。[1](P229)作成拒絕證明是追索權程序的重要手續之一,同時也是持票人行使追索權的重要程序之一。這是因為,追索權的行使雖然必須以持票人不獲承兌或不獲付款的發生為前提,即如果持票人未向付款人或承兌人提示承兌或提示付款的話,就不得行使追索權。但是追索權是持票人向其前手行使的,而其前手若要得知持票人已依法提示承兌或提示付款而被拒絕,並確定持票人已享有合法的追索權,就是需要持票人向其前手提供拒絕證明。這樣持票人的前手才能相信持票人可以行使追索權並向其履行債務。因此,拒絕證明在保全持票人的享有的票據權利方面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一、拒絕證明的外在形式
拒絕證明的外在形式,是指能承擔拒絕證明內容任務的載體。拒絕證明的外在形式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具有證據的作用與價值。一個國家的票據所規定的拒絕證明的形式具有多樣簡便的特性,就能更好的保全持票人的票據權利。反之,則使持票人的行使追索權時會遇到更大障礙和耗費更多的精力和財力。長期以來,大多數國家將由一定的機關作成的拒絕證書作為唯一的法定的證明形式。但是,隨著票據交易的日益發展,拒絕證書也因其手續繁瑣而越來越不適應新的經濟形式。於是,拒絕證明多樣性勢在必行。因此,雖然當今各國的票據法對拒絕證明的形式有著不同的規定,但是多數國家除規定拒絕證書這一主要的拒絕證明的形式外,還規定了其他一些簡便易行的證明形式。
(一)拒絕證書
拒絕證書是傳統的法定證明形式,它是用以證明持票人曾經依法行使票據權利,但未達目的或無從行使票據權利的要式公證書。由此可見拒絕證書應具有這些特點:(1),拒絕證書只能有特定機關製作。拒絕證書是要式的公證書而非不要式的私證書,所以只能有一定機關作成而不能由私人作成。如《日本拒絕證書令》第一條規定:「票據或支票的拒絕證書,由公證人或執行官作成。」我國台灣地區的票據法第106條規定:「拒絕證書,由持票人請求拒絕承兌地或拒絕付款地之法院公證處、商會或銀行公會作成之。」但事實上仍只有公正機關製作。[2](P193)英國的《票據法》第51條第2款規定:「如果國內匯票遭到退票,只要持票人認為合適,得視具體情況或對拒絕承兌或拒絕付款作成公證記錄。」[3](2),拒絕證書是法定的要式證明文書。拒絕證書作為要式的證明文件一方面可以為保護持票人的利益提供強有力的證據,持票人易於獲得賠償;另一方面對被追索人亦有益處,要求持票人作成拒絕證書而後賠償,由於其具有較強的可信度從而能更好的防止詐欺行為。[4](p295)(3)拒絕證書是證明持票人曾依法行使票據權利或無從行使票據權利的書面證明材料。因此,拒絕證書不具有證券的特點,它僅是為了證明一種法律事實的存在,而不表示權利[4](p295)。
我國的票據法雖然規定了略式拒絕證明形式,但是對於拒絕證書未作規定,這不能說不是立法方面的一個缺憾。在我國當前的《票據法》現有的規定下,雖然持票人在無拒絕證書的情況下,仍然可以有其他形式來證明持票人已依法行使票據權利而被拒絕或無法行使票據權利。但是,拒絕證書作為拒絕證明最有證明力的形式,則更為適合面額較大和流通性較強的票據。另外,拒絕證書形式的拒絕證明是各國普遍存在的,而其他的拒絕證明形式是在各國規定的極不統一。因此,無論從對內完善票據制度還是從對外便利經濟交流來看,我國《票據法》都應對於拒絕證書予以明確規定。
(二)拒絕證明的其他形式
拒絕證明的其他形式是指除拒絕證書之外的,能證明持票人依法提示承兌或提示付款而被拒絕的事實的法律文書。相對於手續繁瑣的拒絕證書來說,其可被稱為略式拒絕證明形式,主要包括退票理由書以及承兌人或付款人或者代理付款行在票據上記明提示日期、拒絕事由、拒絕日期並簽章。
退票理由書,一般是指在持票人向承兌人或付款人委託的代理銀行提示承兌或提示付款遭到拒絕後,由付款人委託的代理銀行出具的,記載銀行不承兌或不付款理由的書面證明文件。在市場經濟日益發達的現代社會里,隨著銀行業的發展,銀行作為社會活動的中介機構作用的增強,通過銀行辦理票據結算和轉帳結算,越來越成為社會經濟活動中法人或公民進行資金清算的主要形式。通過銀行辦理票據結算時,付款人應在發票前或票據到期日屆滿前,將資金存入其委託的付款銀行,持票人可直接向付款銀行提示承兌或提示付款,也可以委託其開戶銀行向付款銀行提示承兌或提示付款。如果付款人在發票後或票據到期日屆滿時,其帳戶上沒有足夠的資金支付票據金額,或有其他原因使持票人未獲承兌或未獲付款時,付款銀行應填具退票理由書,直接退給持票人,或退回收款銀行轉交持票人。退票理由書是持票人已經行使票據權利而未獲結果的證明,和拒絕證書一樣是拒絕證明的一種形式,持票人持退票理由書行使追索權和持拒絕證書一樣能夠行使追索權。我國的《票據法》就規定了這種略式拒絕證明形式,並且將出具退票理由書規定為承兌人或付款人的一項義務。《票據法》第62條第二款規定:「未出具拒絕證明或者退票理由書的,應承擔由此產生的民事責任。」①
持票人向付款人提示承兌,或者向承兌人或者付款人提示付款時,如果被拒絕承兌或付款的,持票人可以要求承兌人或付款人或者代理付款行在被拒絕承兌或被拒絕付款的票據上記明提示日期、拒絕事由並簽章。這種簽章式的拒絕證明形式比退票理由書更簡便易行且有更廣的適用范圍。因此,不僅在我國,其他許多國家對此也都有規定,如美國《統一商法典》第3-510條就規定:「下列事項應允許作為證據,並構成對拒絕證書和上述任何退票通知的推定:(一)前條規定的正規格式文件,其意圖是作成拒絕證書的;(二)則付款人、付款銀行或提示銀行在票據上或伴同票據所的專門蓋章或局面記載,載明承兌或付款因符合拒絕事由而遭拒絕的;(三)付款人,付款銀行,或任何托收銀行,在其通常業務過程中所作的任何簿冊或記錄,顯示拒絕的,即使由誰作的這種記錄沒有證明亦然。」[3]
二、拒絕證明的替代
無論是拒絕證書還是退票理由書都表現為直接從承兌人或付款人取得有關的證明。但是,在特別情況下,持票人無法直接從承兌人或者付款人處取得有關證明時,如果要行使追索權,則需要從有關機關取得相應的證明,以替代拒絕證明。
1、醫院、公安機關等有關單位出具的承兌人或付款人死亡的證明。依據《票據法》第63條的規定,持票人因承兌人或者付款人死亡不能取得拒絕證明的,可以依法取得其他證明。這里的「其他證明」一般是指醫院、公安機關等出具的死亡證明。另外,「其他證明」下可以是人民法院的宣告死亡判決書。
2、有關機關出具的承兌人、付款人逃匿的證明。依據我國的《票據法》第63條的規定,持票人因承兌人或者付款人逃匿而不能取得拒絕證明的,可依法取得其他相關證明。《票據管理實施辦法》第28條將出具當事人逃匿證明的機關限定為司法機關。在司法實踐中,司法機關之外國家機關出具承兌人、付款人逃匿的證明法院也通常予以認定有效。
3、人民法院的有關司法文書。《票據法》第64條第1款規定,承兌人或者付款人被人民法院依法宣告破產的,人民法院的有關司法文書具有拒絕證明的效力。換句話說,在承兌人或者付款人依法破產時,即喪失了對匯票進行承兌或者付款的能力,持票人不可能取得當事人直接出具的拒絕證明。《票據法》即允許持票人無須取得其他證明,而將人民法院有關的司法文書直接作為相應的證明,此時,即認為持票人具備行使追索權的有關形式要件。
4、有關行政主管部門的處罰決定。《票據法》第64條第2款規定:「承兌人或付款人因違法被禁令終止業務活動的,有關行政主管部門的處罰決定具有拒絕證明的效力。」與上述情形相同,承兌人或付款人因違法被責令終止業務活動時,承兌人或付款人不可能再為付款或承兌行為,持票人同樣也不可能取得當事人直接出具的拒絕證明,故《票據法》允許持票人將有關行政主管部門的處罰決定作為相應的證明。此時,也認為持票人具備行使追索權的有關形式要件。
由此可見,依照我國《票據法》的規定,上述四種情形中持票人取得的有關合法證明都具有代替承兌人或者付款人出具的拒絕證明的效力,持票人向其前手行使追索權可依據這些合法證明而進行。國外的票據法對拒絕證明的替代問題也有所規定,如日內瓦《統一匯票本票法》第44條第6款規定:「付款人不論其已否承兌,或不獲承兌匯票的發票人受破產宣告時,此種情況下,持票人行使追索權,只要出具法院的裁定書即可。」[3]德國的《匯票本票法》第44條第6款第2項規定:「提示登載在《聯合公報》上或登載在規定刊登法院公務公告的報紙上的法院裁決公告應受到與出示法院裁決同樣的重視。」[3]
三、拒絕證明的免除
一般而論,作成拒絕證明是為行使追索權的必經程序,如果持票人未在法定期限內請求作成拒絕證書,即發生喪失對前手的追索權的後果。但是,在一定的條件下也可以免除持票人請求作成拒絕證明。
1、在票據當事人有約定的條件下免除作成拒絕證明。作成拒絕證明雖為持票人行使追索權的必經程序,但由於作成拒絕證明的費用必須由被追索人負擔,且作成拒絕證明實際上等於向公眾證明該票據信用的不足,結果對票據債務人很不利。所以,票據法允許有關票據當事人在匯票上作「免除作成拒絕證明」或「退票時不承擔費用」的記載。這樣即節省了費用,又維護了票據債務人的信譽。[5](P120)如德國的《匯票本票法》第46條第2款就規定,經在匯票上加註「不負擔費用」、「免於作成拒絕證明書」的批語或具有類似含義的批語並簽名,出票人及任何背書人或保證人得免除持票人行使追索權而須作成拒絕證書或具有類似含義的證明的義務。[3]日內瓦《統一匯票本票法》第46條第1款也規定,發票人、背書人或票據保證人得在票據上記載「退票時不承擔費用」或「免除作成拒絕證書」,或其他同義之文字並簽名時,持票人可以不作成拒絕承兌證書或拒絕付款證書而行使其追索權。第三款規定,第一款記載,如為發票人所為,對於匯票上一切簽名人均發生效力。發票人已為第一款之記載,但持票人仍作成拒絕證書時,應自負擔其費用。但該記載如系背書人或票據保證人所為,而已作成拒絕證書者,其費用得向匯票上一切簽名之人要求償還。[3]我國台灣地區現行票據法第94條的規定與此基本相同。但我國台灣地區現行票據法第94條所規定的記載「免除作成拒絕證書」之人不包括票據保證人。我國的《票據法》對此問題未有規定,一般認為發票人或背書人或票據保證人如作此類記載的則不生票據法上的效力。
2、在符合法律規定的條件下免除作成拒絕證明。從國際上的立法規定來看,法定免除拒絕證明的事由主要是不可抗力。日內瓦《統一匯票本票法》第44條第4款規定:「如不可抗力之事由延至到期日後30日以外時,持票人得徑行行使追索權,無須提示或作成拒絕證書。」[3]我國的《票據法》對此也未有明確的規定,但是,由於民法的基本原理在商法未規定問題上可適用,從民法理論方面來解釋可以認為:當不可抗力發生並延續一定時間時,持票人如無法提示或作成拒絕證明,則持票人應可免除請求作成拒絕證明。
3、在已作成拒絕承兌證明時對拒絕付款證明的免除。對於此規則,筆者認為不需要法律予以明文規定,這是因為付款人既然拒絕承兌,則其為付款的可能性幾乎沒有了,所以能夠毫無爭議的認為拒絕承兌證明也可以當作拒絕付款證明。盡管如此,國際上的許多票據法都也進行了明確規定。如日內瓦《統一匯票本票法》第44條第款規定:「拒絕承兌證書作成後,無須再為付款之提示,也無須再付款之提示,也無須再請求作成拒絕付款證書。」
[參考文獻]
[1] 范健。商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2] 謝懷栻。票據法概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0。
[3] 余振龍,姚念慈。國外票據法[M]. 上海:上海社會科學科學院出版社,1990。
[4] 王小能。票據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5] 趙威。票據權利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G. 票據抗辯的理解

人的抗辯是指可用以對抗特定持票人的抗辯。中國《票據法》第13條、第12條等是對人的抗辯的法律依據。當票據的持票人發生變更後,票據債務人的這種抗辯將受到影響。對人的抗辯是以特定的法律關系而產生和存在的,所以對人的抗辯又稱為相對抗辯。主要包括兩類:
1.票據上的一切債務人可以對特定的債權人行使的抗辯。
例如(1)持票人破產或其債權經法院扣押禁止付款時,即失去受領能力;
(2)持票人欠缺形式上、實質上的受領資格的抗辯。當持票人所持的票據為記名票據時,持票人必須以背書的連續性來證明其票據權利的存在。如果持票人所持的票據背書欠缺連續性的,付款人有權拒絕付款。2.只有特定票據債務人可以向特定的票據債權人行使的抗辯。
例如(1)欠缺對價的抗辯。在直接相對的當事人之間,如果票據權利的轉讓是以支付約定對價為條件時,在持票人沒有向票據出讓人支付約定對價的情況下,出讓人有權拒絕向持票人付款。
(2)票據行為無效的抗辯。票據行為是由依法記載和交付兩個行為組成,所以當票據已記載但尚未交付而遺失或被盜竊時,票據債務人可以對拾得者和盜竊者行使抗辯權拒絕向其付款。
(3)原因關系欠缺或已消滅的抗辯等。

H. 什麼叫做票據抗辯,票據抗辯具備哪些特徵

1.票據抗辯是票據債務人對票據權利人的權利主張提出對抗,拒絕履行票據債務。

票據抗辯特徵:
2.票據抗辯分為對物的抗辯(絕對抗辯)和對人的抗辯(相對抗辯),前者是從票據本身角度提出抗辯,後者是針對特定持票人提出的抗辯。
3.票據抗辯不同與民法上的抗辯。
4.對票據抗辯的限制。《票據法》第13條第1款規定:「票據債務人不得以自己與出票人或者持票人的前手之間的抗辯事由,對抗持票人。但是,持票人明知存在抗辯事由而取得票據的除外。」就是將抗辯事由限定在票據債務人與其直接相對人之間,善意受讓票據的持票人,不受票據債務人與其相對人之間抗辯事由的影響。

I. 票據抗辯權的限制

票據的抗辯是為了防止不法行為,保障票據債務人的合法權益,但是,票據抗辯權的不當行使,也會損害票據債權人的合法權益,破壞票據流通的正常秩序。票據抗辯權與民法上的抗辯權最主要的區別在於,民法上一般抗辯權隨債權轉移而一同轉移,每增加一次流轉,就產生新的抗辯。而這種制度設計不利於債權的實現,同時也有悖於票據的流通性,因此,《票據法》規定了人的抗辯的切斷原理,即除了法定的特殊情形以外,票據抗辯不隨票據流通而移轉,只限於直接當事人之間有效。抗辯切斷原理就是一種典型的對票據抗辯的限制。
對票據抗辯權進行限制,世界各國票據法都有類似規定。縱觀中外票據法,對票據抗辯權的限制主要體現在如下四個方面,1、票據債務人不得以自己與與持票人的前手間存在的抗辯事由對抗持票人;2票據債務人不得以自己與出票人間所存在的抗辯事由對抗持票人;3、對於非善意取得票據者和無代價或者以不相當代價取得票據者的抗辯,票據債務人負舉證責任;4、票據債務人不得以他人與持票人之間的抗辯事由對抗持票人。以上種種限制的核心在於將票據抗辯中關於對人的抗辯限制於直接當事人之間,不允許特定人之間的抗辯擴大到其他人之間的票據關系中去,目的是保障正當持票人或善意取得票據人的票據權利,以確保票據的流通性和信用性。
根據中國《票據法》規定,對於票據抗辯的限制有兩種例外情況:(1)惡意或有重大過失取得票據的抗辯。中國《票據法》第10條第一項規定:「票據的簽發、取得和轉讓,應當遵循誠實信用的原則,具有真實的交易關系和債權債務關系」。中國台灣1986年的《票據法》規定:以惡意或有重大過失取得票據者,不享有票據上之權利。香港現行票據條例規定:若匯票轉讓人之所有權是以欺詐、威迫、武力及恐嚇,或非法手段,或不合法代價而取得或獲承兌,或轉讓匯票時有違誠意原則,或形同欺詐,則所有權即屬不妥。英美票據法將惡意抗辯和重大過失抗辯包括在知情抗辯當中。但這種情況下的抗辯,票據債務人須有足夠的證據證明持票人有惡意或其它重大過失行為時才能使用。(2)無對價或不相當對價取得票據的抗辯。中國《票據法》第10條第二項規定:「票據的取得,必須給付對價,即應當給付票據雙方當事人認可的相對應的代價。」在票據債權人以無對價或者不相當對價取得票據時,取得票據的票據債權人不得享有優先於其前手的權利,票據債務人可不受票據抗辯的限制,以保護票據債務人。

熱點內容
疫情防控司法所 發布:2025-02-04 08:50:42 瀏覽:856
法律援助中心特邀監督員 發布:2025-02-04 08:49:16 瀏覽:247
廣東省安全生產條例試題 發布:2025-02-04 08:49:15 瀏覽:279
行政訴訟法異同 發布:2025-02-04 08:33:54 瀏覽:373
失去交流能力簽名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2-04 08:18:58 瀏覽:325
過磅單和發票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04 08:16:47 瀏覽:811
勞動法工齡賠償從哪年生效 發布:2025-02-04 06:37:54 瀏覽:922
下列關於行政許可法律責任說法錯誤的是 發布:2025-02-04 06:32:56 瀏覽:954
勞動法工資不給 發布:2025-02-04 06:30:44 瀏覽:602
合同法中對日期的規定 發布:2025-02-04 06:23:35 瀏覽: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