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兵馬俑
⑴ 兵馬俑詳細講解詞
3各位遊客:
你們好!
首先,我代表秦兵馬俑博物館歡迎到家來到這里參觀!
秦俑博物館是一個遺址性的專題博物館,展出的文物是距今二千二百多年前的秦始皇的陪葬品———秦陵陶質兵馬俑。為了讓您更好地了解兵馬俑,首先,介紹一下秦始皇的生平及其陵園的概況。
秦始皇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封建皇帝,他姓贏名政,出生於公元前的259年。當時正是我國歷史上激烈動盪,烽火連天的戰亂時代。贏政13歲時,他的父親秦莊襄王去世,由他繼承了秦國的王位,稱『秦王政。22歲時親自執掌政權,在血與火的戰爭中,他憑借著秦國強大的軍事力量從公元前236年—公元前221年,用了15年的時間,先後消滅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個諸侯國。公元前221年,39歲的秦王贏政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秦王朝。他自認為『功高三皇,德超五帝』,取三皇,五帝各一字,號稱『皇帝』。從此『皇帝』一詞作為中國最高統治者的稱謂,被歷史的封建帝王沿用了兩千年之久。
為了鞏固秦王朝的統治,他採取了一系列統一措施,廢除了分封制,推行郡縣制,奠定了兩千多年中國封建制度的基礎;同時,他統一了文字,貨幣,法律,車軌,度量衡等,對中國封建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商品交流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他統一邊疆,南平百越,北擊匈奴,修築萬里長城,保障了邊疆和中原人民的生活安定和文化發展,而今屹立在北方的萬里長城已成為中華民族文明的象徵。
秦始皇既是一位叱吒風雲,具有偉大建樹的歷史人物,同時也是一位極端殘忍,專斷的暴君。作為封建地主階級的代表,他所採取的一切措施都是為了進一步鞏固他的政權。為了強化專制統治,他採用了法家韓非子的學說,以『法』制人,運用殘酷的刑法,苛捐重稅來壓迫廣大的黎民百姓,並且還大興土木,濫用民力,築長城,修弛道,建造阿房宮及秦始皇陵。
秦始皇帝陵位於西安市以東35公里處的驪山腳下。它南依驪山,北臨渭水,陵冢高大雄偉,遠遠望去就象一座聳立的山丘。
劇史書記載,秦始皇在13歲繼承王位後,就開始大規模的修建陵墓,動用民力最多時達到72萬人,修築時間長達37年,直到他死陵園工程還沒有最後完工。劇《漢書》記載,秦陵高50丈(秦1尺合現在0.231米),約合現在115米。由於兩千多年的風雨的沖刷,現今只剩下76米。這座陵墓由內城,外城兩部分組成。內城周長4公里,外城周長6公里。在陵墓的北面有許多宏偉的地上建築,如寢殿,廂房,角樓等建築群,陵園佔地面積多達56.25平方公里。
大家知道,歐洲有個小國叫梵蒂崗,當他們總統參觀時,得知秦始皇的陵園面積為56.25平方公里,感嘆地說:『你們的皇帝的確偉大,他陵園的面積比我們國土都大呀!』
經現代鑽探資料表明,秦陵地宮不僅有大量的珍寶,周圍的陪葬坑,陪葬墓也埋藏著豐富的地下文物,我們先後發現了珍禽異獸坑,馬廄坑,兵馬俑坑,刑徒墓地等400多座(最新來講陪葬坑在600座左右),其中兵馬俑坑就是秦始皇陵東部最大的一組陪葬坑。到目前為止,我們發現三座兵馬俑坑,它們位於陵墓以東的1.5公里處,並按照發現的先後順序把它們編為一好坑,二號坑和三號坑。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一號俑坑的發掘現場。一號坑是我們發現最早,面積最大。出土兵馬俑最多的一個坑。它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3米,俑坑的深度為5.4米,如果按密度推算可出土與真人,真馬相同的陶質兵馬俑6000多件。這個俑坑是1974年3月29日當地農民在打井時,偶然發現了這一奇跡。1976年我們的考古專家對這個俑坑進行了全面的清理,挖掘和修復,1979年10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
經研究表明,這座俑坑原是一個半地下坑道土木結構的建築,也就是說,俑坑內有 10條秦代工匠夯築的土隔牆,把整個俑坑分為11條東西向的過洞(坑道)。過洞底用青磚墁鋪,而兵馬俑就站立在這11條過洞里,在土隔牆的兩側,有木柱支撐著兩牆之間的棚木,棚木上鋪席,席子上有2米厚的封土,便形成了坑頂。俑坑的四周各有5條斜坡門道,在斜坡門道中我們發現有車印和打碎的陶俑碎片。現以考證,俑坑中的陶俑,陶馬由門道放進坑內後,門道卻被封堵,使整個俑坑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然而,公元前206年,楚霸王項羽率軍入關,燒毀了秦咸陽宮,阿房宮及秦陵地面建築,對兵馬俑坑也放火焚燒,致使俑坑棚頂塌陷,陶俑陶馬遭到嚴重破壞。經過考古專家們多年的修復,現已有1500多件的兵馬俑又再顯威風,昂然站立在大家的面前,俑坑的中部和後方那些支離破碎,人仰馬翻的陶片正是當時出土的真實狀況。
我們站在這里,就象是一個觀禮台,以檢閱這奮殺疆場,攜兵作戰的秦國大軍。在修復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氫兵馬俑都是按照秦代真人,真馬的如實高度進行塑造的,兵俑平均身高1.8米,最高的達1.96米。他們之中既有統帥千軍的將軍,也有奮殺疆場的將士;而陶馬通高為1.7米,身長2米,戰車都是實用的木製戰車,這樣宏大的場面,眾多的數量,體形高大的武士,是古今中外歷史上所罕見的。
在這些身穿鎧甲,戰袍,手握兵器的武士俑,他們的表情,神態。面形各不相同。有的面帶微笑,有的神智機警,有的眉宇舒展,性格爽朗,有的則神情嚴肅老練深沉,顯露出一副足智多謀的神態。而且他們嘴角的胡須也是多種多樣,豐富多資的,有的留有毛質濃密的絡腮大胡,有的留有三滴水式的小須,有的還留有犄角大小的八字鬍。那您知道為什麼當時這些男子必須要留有鬍子呢?那是因為在秦漢時代,一般成年男子都留有鬍子,只有犯了罪的人才剃掉鬍子。
秦俑藝術形象之所以富於感染力,不僅在於它既有細部的精雕細刻,又有宏觀場面和總體效果上的雄渾博大。它塑造了龐大的軍陣編列,既沒有塑出軍人在戰場上廝殺的場面,也沒有塑出行軍中的艱辛,而是選取了三軍集結待命,躍躍欲戰的瞬間,寓動於靜,給予人們的不僅僅是直觀上的滿足,而更多是留下了想像力充分馳騁的空間,彷彿只待一聲令下,整個軍陣便風馳電掣般地沖殺而來.因此,秦俑的塑造把整體與個體、宏觀的場面與細小的部位有機結合,使秦俑具有了經久的感人魅力。美國參議員傑克遜在參觀時說:「獅身人面像只有一件,而秦兵馬俑成千上萬,千姿百態,威武壯觀,耐人尋味。」
那麼這栩栩如生的兵馬俑是如何製作而成的呢?兵馬俑是以泥土為原料,採用了塑模結合,以塑為主的方法,並輔以堆、捏、帖、刻、畫等多種技法,精雕細刻,入窯火燒,出窯施彩,象陶俑的頭部、雙手以及陶馬的頭部都採用各種模子進行製作,而陶俑、陶馬的軀干則是先用泥堆塑出腳底板,再塑腿,到了腰部用泥條盤築法一圈一圈地盤結而上,塑出身體的上半部,因而陶俑上半部都是空心的,下半則是實心的。從力學角度上講,上輕下重,站立平穩,作好大樣後,再用刻刀精心雕刻出衣紋、鎧甲甲片、縷縷發絲等細部結構,然後放入火窯燒制,窯內的溫度為950—1050攝氏度,出窯後採用各種鮮艷的礦物顏料進行彩繪,其色彩是以朱紅、粉紅、粉綠等色調為主,服色絢麗,色調熱烈。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陶俑、陶馬已經比原來黯然和遜色了許多,因為在俑坑建成後不久,它曾遭受過大火的焚燒,加上埋葬地下兩千多年的水土侵蝕,使得陶俑、陶馬身上原有的顏色已脫落,可惜我們現在只能憑想像去推測當時的盛況了,不過,我們可以高興地告訴大家,秦兵馬俑的顏色保護工作,經過中、德兩國考古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反復研究和多次試驗現已有了結果,1997年德國總統來我館參觀時親自參觀了此項成果。
秦俑坑的武士們,不僅身材高大,神態逼真,而且它們的對形也是井然有序,排列恰當。
秦俑一號坑是一個長方形的軍陣,是以戰車、步車混合編組,由前鋒、後衛、側翼和主力組成。古代打仗不象我們現在有海、陸、空三軍配合。立體作戰,而是以地面作戰為主,為了保持強大的殺傷力,保存自己,消滅對方,因而他們主要排成有利於自己的作戰對形。
在一號坑的正前方,有三排手持弩的武士俑,共204件。他們先萬箭齊發,壓住敵人的火力,其後邊緊跟著38路縱隊的主力部隊,在戰車的推動和掩護下,身穿鎧甲的肉搏戰,在俑坑的兩側和後方,各有一排向南、北、西的武士俑,他們手持兵器,拭目以待,防止敵軍的兩面夾擊和後攻,以保證主力部隊的安全作戰。
這支浩浩盪盪的秦軍,正顯示出秦始皇當年憑借著千軍萬馬,內平六國,北擊匈奴,建立統一霸業的威武氣勢,在他死後,他依然希望有一支強大的地下大軍來保護自己不滅的靈魂。因為秦人有「事死如事生」的觀念,因而死者生前享受的東西,死後仍要供奉到墳墓中去,秦兵馬俑就是象徵著保衛秦始皇靈魂的一支衛戍部隊。
秦俑的出土,不僅為我們研究秦代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工藝、科技等方面提供了大量的實物研究資料,而且,不論從制陶、冶煉、雕塑、藝術等方面來說,它都無愧為世界奇跡。
二號兵馬俑坑是1976年4月23日發現的。位於一號兵馬俑坑的東端北側。兩坑相距20 米,面積僅有一號坑的一半約6000平方米,估計可以出土陶制兵馬俑1300餘件。木製戰車80輛。1994年3月1日開始發掘,10月14日以「邊發掘,邊展出」的形式對外開放。目前您在二號坑看到的是考古發掘現場及遺址頂部木跡象和部分陶俑、陶馬的出土的現狀。
經過初步試掘已探明,二號坑平面呈曲尺形,東西最長處124米,南北最寬處98米,坑的東、西、北三面都有斜坡門道,如果說一號坑是一個以步兵、戰車為主的長方形軍陣,那麼在二號坑裡,你不僅會看到眾多的戰車、小規模的步兵,而且還會看到作戰輕捷迅猛的騎兵和戰馬。
二號坑的軍陣排列組合也比一號坑更為復雜,由四個方陣組成。
第一方陣是弩兵陣,是弓箭手屯居的陣營,位於俑坑北部的東端,是由174件身著輕裝戰袍的立射弓箭手和160件身穿鎧甲的跪射弩兵組成。作戰時,立射俑處於軍陣的前沿,跪射弩兵則位於軍陣的中心,這樣的編列方式與弩兵的作戰特點有關,弓、弩的射擊方法有立姿和跪射兩種,為了避免誤傷自己的人員,要求前無立兵,另外,弩張緩慢,臨敵不過三發,為了彌補不足,必須輪番射擊,才能使敵人無可乘之機,無法逼近,也大大增強了殺傷力。
第二方陣是戰車方陣,位於俑坑的南半部,共八列戰車,每列八乘,這是一個四馬戰車的軍陣。這個陣的特點是車後沒有步兵跟隨,這是一個新的發現,他們兩兩成雙,體現了雙車編組的戰車對形。這些都是研究古代戰車的嶄新資料。
第三方陣是混合軍陣,位於俑坑的中部是由車兵、步兵、騎兵三個方陣組成的長方形軍陣。
第四方陣是作戰靈活的騎兵陣,位於俑坑的北半部共有騎兵108騎,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騎兵俑群。古代兵書上有「易則多其車,險則多其騎,厄則多其弩」的作戰原則,也就是說在地勢開闊,易於進攻的地方運用的是大規模的戰車和步兵,在地形險要,戰車不易推動前進的地帶則運用的是大規模的騎兵;在敵軍壓進形式危急的時候,就採用弓箭手阻擊的方法。這樣一來,各個兵種都有自己的作戰優勢,相互配合獲得理想的戰斗效果。如公元前260年,秦、趙的長平之戰,秦軍便是車、步、騎密切配合,用騎兵五千騎,把趙軍切成兩段,斷絕糧草,竟殲滅趙軍40餘萬,秦軍大勝,成為古代戰爭史上著名的戰例之一。
以上四個方陣形成了「大陣包小陣,大營套小營,陣中有陣,營中有營」的作戰特點。各個兵種既可以單獨作戰,又可以相互配合,遙相呼應,這充分體現了秦代多兵種聯合作戰的戰術特徵。
在這里,我們現在雖然暫時不能領略秦兵馬俑多兵種作戰的威武雄風,但我們在它北邊的燈箱里,能夠欣賞到二號坑出土的新兵種—騎兵、戰馬,還有最高的統帥—秦代大將軍。
三號兵馬俑是整個兵馬俑坑中最小的一個,面積為520平方米,出土兵馬俑最少,僅有陶馬4匹,武士俑68件。
從隊形排列來看,它與一、二號俑坑有所不同,在一、二號兵馬俑坑裡,我們看到的兵馬俑全部整裝待發,面向東方,目標一致,以強有力的作戰對形展現在我們的面前,而三號俑坑的武士俑是面對面的相向排列,給人的感覺是三步一崗,五步一哨,是以警衛的對形排列。
三號坑分三個部分,又南面的南廂房、北面的北廂房和中間的車馬房組成。在南廂房的中部。有一組陶俑排列的非常密集,呈環抱狀,學者們初步認為這是三號坑的核心—議事廳的所在地,象徵著當時統帥們在這里議事謀劃的地方。
在北廂房裡,除了有面對面的警衛武士外,中間還發現了大量的動物朽骨和一件殘破的鹿角。拒推測,被認為是當時祭祀、禱戰的地方。
在古代打仗之前,當兩軍對峙時,軍隊的雙方先在各自的軍部里舉行大規模的祭祀活動,殺豬宰羊供奉上天,祈求上天保佑他們在戰斗中能取得輝煌的勝利,而這項活動往往都是在軍部里舉行,那麼三號坑所發現的警衛對形,祭祀禱告的場所充分說明了三號坑的性質,是一個指揮部,古稱「軍幕」的所在地。
三號坑展示了秦軍指揮機關的真實面貌。這種既有「決勝與千里之外」的強大軍陣,又有運籌於帷幄之中的領導機關,真是思慮周到,布局嚴謹。學識淵博的美國基辛格博士看過秦兵馬俑之後說:「中國秦代的軍事水平比古羅馬先進300年。」
三座兵馬俑基本呈「品」字形排列,他們既可以相互獨立,又緊密聯系,恰好構成了一支強有力的軍事集團,忠實地站立在秦始皇陵的東側,象徵著保衛陵園的衛戍大軍。
它的發現引起了世界的轟動,1978年9月,當今的法國總統希拉克參觀本館之後,感慨地說:「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跡,秦俑的發現可以說是八大奇跡,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過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過中國!」這充分表達了外國元首對中國古代文明的由衷贊嘆,它不僅是奇跡,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 秦陵彩繪銅車馬
大家看到這個特殊的展廳,陳列的是1980年12月在秦始皇陵封土西側20米處,出土的兩乘距今二千二百多年前的大型彩繪銅車馬。
這兩乘車,原放在距地表7.8米深的大木箱內,考古上稱「木槨」。由於年代久遠,木槨腐朽,土層下陷,兩乘車出土時均被壓成碎片,前車出土時破碎為1325塊,後車碎為1685塊,經過考古工作者八年的精心修復,終於使這兩乘車恢復了當年原有的風貌。
經研究表明,銅車馬也是秦始皇的陪葬品,是秦代皇家車隊的具體再現,它分為前、後兩乘,是根據秦代真車、真馬、真人的二分之一比例,用青銅鑄造而成,並配有大量的金銀裝飾,車馬造型雄奇,裝飾豪華。
前面這輛車,稱為「高車」,重達1061公斤,通常2057米,通高1.68米。在駕車人的左邊,配有一把弓弩和許多的箭簇,車箱裡面,還放有一面盾牌,這充分說明這是一輛保駕護衛的兵車,在秦代,駕車人的左邊很可能有一武士,手持這些長弓利箭,擔任警衛工作。
後面這輛車,稱為「安車」,是供主人享用的,總重量達1241公斤,通常3.17米,通高1.06米,車廂分為前室和後室,前室有一個 坐的御官俑作駕車狀態,後室為主人專用車廂,寬大舒適裝飾華麗。
這兩輛車的形制完全是真車的形狀,車體結構和我們現在的車馬有所不同,如果大家對農村比較熟悉的話,會發現馬車的轅是雙轅的,而秦代卻市典型的單轅四馬一車,這就構成了古代車制與現在車制的不同。
其次,我們看到每輛車四匹馬的分工也是非常明確的。中間的兩匹馬稱為「服馬」,也叫「轅馬」,它們主要起到駕轅負重的作用,旁邊的兩匹馬稱驂馬,是牽引拉車的,為了讓四匹馬並駕其驅,保持一定的距離,在兩匹馬的外側,各有一個「脅驅」,
脅驅顧名思義,就是威脅驅趕的意思,當驂媽在行進的過程中,如果向服馬內靠,脅驅就會刺痛它,使他們不敢靠近。如果驂馬過於向外遠離,中間的兩根 繩就會把他們及時拉回,這樣四匹馬的距離不遠不近相對固定,就能保持步調一致的拉車。
四匹馬的造型也是神態各異、生動准確。中間的兩匹服馬舉頸昂首,目視前方,給人一種臨陣待發的感覺,旁邊的兩匹驂馬頭部微微偏移,嘴巴微微揚起,給人一種陰昂嘶鳴、躍躍欲馳的情態。
據古書《相馬經》記載,駿馬的要求應是「頭要大、眼要明、背要平、胸要厚、腿要長」。這八匹銅馬完全具備這些駿馬的要求,他們各個耳若削竹,目似懸鈴,頭方肚圓,脊干平整,腿部的筋腱隱隱可見,達到了一種「靜中欲動,呼之欲出」的強烈藝術效果。
銅車馬的造型藝術不僅令人贊口不絕,而且製作工藝也是引人注目的。
如銅馬頭上的馬絡頭,是採用24節金管和銀管用子母扣連接工藝製作而成,在馬絡頭上方十字交會的地方,有個銷釘固定,如果把銷釘取下來,馬絡頭可以拆下來,也可以裝上去,拆裝非常自如,就象現在的坦克表鏈。
在每匹馬下方,各有一個瓔珞,我們現在的馬頭下方也有,大部分是紅顏色的,起到裝飾和美觀的作用,這個瓔珞看起來象麻線作的,其實不然,是用青銅採用低溫拔絲而成的,每根絲的直徑只有0.1毫米,作工非常的精細,在左右馬驂頭的脖子上各有個金銀項圈,它是由42節金銀管鑄造而成,大家知道,金和銀在比重和熔點上是不同的,常言道:「真金不怕火煉。」說明金子的熔點比較高,而兩種不同溫度不同熔點的金屬在兩千二百多年前是怎樣鑄造而成的,其工藝如何?這還是一個迷,有待於今後的探討和研究,這充分說明了遠在二錢二百多年前,秦代人對這些復雜高難度的工藝就已經掌握,並靈活地運用在了銅車馬的製作和組裝上,反映了中國的科技水平,在當時整個世界范圍來說,是先進的,位於前列的。 各位遊客,我們今天秦兵馬俑的參觀就到此結束了。歡迎下次大家在來。。謝謝````</SPAN>
⑵ 有關秦始皇兵馬俑,這三個詭異之處鮮有人知,你知道是哪三個嗎
兵馬俑作為世界的第八大奇跡,可以說讓中外人士家喻戶曉,從1974年被發掘到現在,兵馬俑坑中的陪葬品和陪葬墓一共有600多處,其中陶俑和陶馬就有7000餘件,但兵馬俑向世人展示這么久,許多的謎題被解開,並沒有發現什麼比較詭異的地方。
當然這尊兵馬俑成跪式射箭狀態,或許是巫師在關鍵時候也會沖鋒陷陣,以其意思就是說,即便是巫師,在秦國強大的軍事管理下,也會作為預備人員,在關鍵時候上陣殺敵。
⑶ 古今大戰秦俑情穿幫鏡頭
第一世時:秦始皇、妹姜等人頻頻說出「凌遲」一詞,可凌遲最早出現在五代時期,秦朝並沒有凌遲刑法。
第一集:韓冬兒等人說出「流星」一詞,按道理說那時候沒人知道那是什麼,只知道是從天上掉下來的。
第三十二集:有個鏡頭計程車上顯示的是2011年年檢的,但是電視的時間是2015年。
第三十九集:第8:00-11:00分之間,秦兆豐拿著安妮鑰匙後去了她家看兒子,後來安妮回來了,此時屋子裡多出了一隻手。
還有個鏡頭,牆上的電子屏幕顯示時間為2011年1月,但是電視中該故事發生在2015年。
第3世 車子的年檢是1012年 ,可是它不是說2015年嗎
⑷ 盜竊兵馬俑屬於什麼罪
如果是盜竊國有館藏的兵馬俑,或者盜竊民間收藏的兵馬俑,其行為構成盜竊罪。
如果是盜墓,其行為構成盜掘古墓葬罪。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盜竊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九條 盜竊國有館藏一般文物、三級文物、二級以上文物的,應當分別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條規定的「數額較大」、「數額巨大」、「數額特別巨大」。盜竊多件不同等級國有館藏文物的,三件同級文物可以視為一件高一級文物。盜竊民間收藏的文物的,根據本解釋第四條第一款第一項的規定認定盜竊數額。
⑸ 這個兵馬俑被禁止對外展出,至今只露臉3次,為何只有他最特殊
兵馬俑,做為歷史的珍貴遺跡,相信很多喜愛旅遊的人們已經見過,對於沒有機會親眼一見的人也常常會在媒體上看到有關兵馬俑的影像與圖片,在我們的印象中,兵馬俑都是一些全身土黃,神態生動各異的秦陵“保衛者”,而其實有一個與眾不同的兵馬俑,因為特殊,目前只被展出過三次,那麼他到底是什麼身份,特殊在什麼地方呢?
還有一種猜測,古代軍隊中有一種儺(nuó)人,專門負責驅疫逐邪,他們往往面貌醜陋,現代的儺戲表演中,表演者還都戴著藍顏色的恐怖面具呢。當然,這個猜測也不算貼切,雖然綠臉跪射俑臉是淡綠的,但是容貌不算醜陋,無法確認他就是儺人。還有人推測是他的顏料經過了這么多年起了化學反應,而發生了化學反應只此一“人”似乎也有些說不通。
雖然至今沒有充分的理由來解釋這座綠臉俑,而他的確是已經出土的眾多兵馬俑里極為特殊的一個,目前已經被好好的保護起來,很少對外展出,更被禁止帶出國外展覽。而如果有一天其他的彩俑坑都被挖掘開,或許綠臉俑之謎會被輕易解開。
⑹ 有關秦始皇兵馬俑的資料
秦始皇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始於始皇帝嬴政,終於子嬰,共3帝。秦朝是中國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制帝國,雖然時間不長,但其地位極其重要。
戰國後期,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已進入了高速發展階段,為兼並六國創造了物質條件。秦王政從即位(前247)到稱始皇帝的二十六年間,相繼消滅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建立了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國家。
秦始皇實行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一: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大臣只有參政議事權,無決策權;中央主要有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稱為三公,分掌行政、監察、軍事;地方實行郡縣制,分天下為三十六郡,統一度量衡、貨幣、文字;全國修建馳道、直道,興建水利,築靈渠;遷萬姓充屯邊地,謫判罪犯戍守邊防;在戰國諸國所建長城的基礎上修建萬里長城,以防匈奴入侵。與此同時,秦始皇又施行殘暴統治,大量征發勞役,大建宮室園林和陵墓,坑殺儒生,燒毀書籍。始皇末年,全國人民已在普遍怨恨和不滿聲中。
⑺ 1987年兵馬俑盜竊案:3個兵馬俑頭被賣30萬,結果如何
我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的國家,擁有非常多文物。文物無論是用於研究還是用於收藏,都有極高的價值,因此在中國出現了很多文物販子和盜墓賊,借著倒賣文物賺取大量利潤。這也導致許多珍貴的文物被破壞,或者是流失到海外。
1987年,我國就發生了一起重大的文物犯罪案件,而被倒賣的文物,就是如今聞名世界的文物,秦始皇兵馬俑。這次的文物倒賣,也讓一部分珍貴的兵馬俑受到破壞,造成了一場永遠無法彌補的遺憾。
人贓並獲,權學力和王更地根本無從狡辯,最終,王更地被判處死刑,而權學力也被判處無期徒刑。當判決下來之後,兩人都驚呆了,王更地無論如何也想不到,偷一個東西竟然要被判處死刑。如果早知如此,或許他根本沒有膽量進行盜竊。
⑻ 把兵馬俑不小心弄壞犯罪嗎
如今留存下來的兵馬俑並未被人如何破壞,只是在發掘時,因為保護措施不到位導致兵馬俑身上的色彩被氣化掉,其他有損毀的也是因為時間原因導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