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結合講刑法

結合講刑法

發布時間: 2022-02-26 04:20:15

⑴ 結合刑法的規定及自己的理解,簡要論述我國刑法的基本原則。

刑法的基本原則是指刑法本身具有的、貫穿全部刑法規范、體現我國刑事立法與刑事司法基本精神、指導和制約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過程的基本准則。新刑法規定了刑法的三個基本原則,即罪刑法定原則、罪刑相適應原則和適用法律一律平等原則。
一、罪刑法定原則。《刑法》第3條規定:「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
罪刑法定原則要求:
1、司法機關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認真把握犯罪的本質和具體的構成要件,嚴格區分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界限,定性准確,量刑適當,不枉不縱;
2、司法解釋不能違背刑事立法的意圖,不能代替立法。
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刑法》第4條規定:「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這是憲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在刑法上的具體體現。
適用法律一律平等原則是指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
三、罪刑相適應原則。《刑法》第5條規定:「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
罪刑相適應原則是指犯多大的罪,便應當承擔多大的刑事責任,就判處輕重相當的刑罰,重罪重罰,輕罪輕罰,罪刑相稱,罰當其罪。

⑵ 結合刑法的知識論述談談法與國家權力的關系

各個執法部門,按照法律賦予自己的許可權行使執法權,任何部門的任何人不得超越法律賦予的許可權任意執法,各部門之間又有相互監督、制約的,權利,比如檢察機關對公安機關的的偵查監督、對法院判決結果的抗訴。但是現在我國的司法制度在政府的一些部門領導之下表現出來就不是這樣,就如同大家知道的政法委,這是一個很奇怪的部門,他們對於法律在公、檢、法、司的表現實施中起到了一個不可忽視的作用,但是這個作用從法律的角度來說是完全可以忽略不計的。情大於法、文件大於法、人情大於法,在我國的法律工作中是普遍存在的畸形問題。這就導致國家權利的不對等,法律實施的不公平,以至於現在的民眾不相信執法部門,藉助媒體來看清楚問題,導致的結果就是民眾的所謂知悉權等踐踏法律的聖神和尊嚴,誰都可以來打法律的主意。這個我覺得應該是司法屬性上邏輯的混亂,是司法制度與日益發展的社會生產力、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

⑶ 司法考試刑法誰講得好

司法考試刑法老師主要有以下老師

陳永生
北京大學法學博士後、法學院副教授。03-06年參與《國家司法考試大綱》的修訂、司法部《國家司法考試輔導用書》的編寫。

阮齊林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刑法學博士,碩士生導師,刑法學專家,司法考試輔導的王牌專家,其講課條理清晰、重點突出。

劉鳳科
清華大學法學博士,師從著名刑法學家、刑法學司考命題組重要成員張明楷。劉老師授課條理清晰、認真細膩。

方鵬
方鵬,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講師。北京大學法學院,碩博連讀研究生。出版《國家司法考試刑法要義與真題精解》。

你可以到我們網校聽一下陳老師的課程,很不錯,當然,其他幾位老師的課業值得一聽。

⑷ 結合具體的犯罪,談談如何理解和運用刑法解釋

明知是贓物的一般辯護思路

對於「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明知是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以前俗稱的「明知是贓物」)是犯罪構成要件之一。該明知是指「知道、或者客觀證據推定知道」,因此,辯護律師是否能提出、如何提出被告人「過失不知道」、「無過失不知道」、「過於自信過失」的理據,就成為「明知是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辯護中的一般思路。
一、明知的含義
1、司法解釋的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洗錢等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洗錢解釋》」)第一條規定:「刑法第一百九十一條、第三百一十二條規定的「明知」,應當結合被告人的認知能力,接觸他人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情況,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種類、數額,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轉換、轉移方式以及被告人的供述等主、客觀因素進行認定。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認定被告人明知系犯罪所得及其收益,但有證據證明確實不知道的除外:(一)知道他人從事犯罪活動,協助轉換或者轉移財物的;
(二)沒有正當理由,通過非法途徑協助轉換或者轉移財物的;
(三)沒有正當理由,以明顯低於市場的價格收購財物的;
(四)沒有正當理由,協助轉換或者轉移財物,收取明顯高於市場的「手續費」的;(五)沒有正當理由,協助他人將巨額現金散存於多個銀行賬戶或者在不同銀行賬戶之間頻繁劃轉的;(六)協助近親屬或者其他關系密切的人轉換或者轉移與其職業或者財產狀況明顯不符的財物的;
(七)其他可以認定行為人明知的情形。
2、明知的含義:知道,或者客觀推定知道
《洗錢解釋》第一條第二款最後一句「但有證據證明確實不知道的除外」指明了「明知」的含義――「知道、或者客觀證據推定知道」,而不是「知道、或者應當知道」。
應當知道,包括「應當認識到處理的財物是犯罪所得或者其產生的收益、但由於疏忽大意而確實沒有認識到處理的財物是犯罪所得或者其產生的收益」――即「過失不知道」;而客觀證據推定知道,排除了「過失不知道」的情形。
與「過失不知道」相應的辯護思路,是「無過失不知道」和「過於自信過失、疏忽大意過失」,這三種辯護思路將在後文中詳細說明。
3、明知認定的審判思路、換位思考與辯護思路
根據《洗錢解釋》第一條第一款的規定,從審判的角度、認定是否明知要綜合案件主、客觀因素進行綜合判斷,主要審查以下三方面內容:一是被告人的認知能力與供述;二是被告人接觸贓物的具體情況,包括掩飾、隱瞞的具體方式;三是贓物的種類、數額。
同樣的一組證據,指控有指控的角度與線索,辯護有辯護的角度與線索,審判有審判的角度與線索;角度與線索不同,得出的結論就會不盡相同。
「非明知」辯護的一般思路,首先也要把握審判的角度與線索――即主、客觀相一致的具體三種情形,然後針對「明知」的指控、用一條辯護的線索把指控證據和辯護證據串連起來形成辯護體系,提出最終的「非明知」或者其他無罪辯護意見。
二、「過失不知道」的辯護思路
1、「過失不知道」的含義
過失不知道,是指應當認識到處理的財物是犯罪所得或者其產生的收益、但由於疏忽大意而確實沒有認識到處理的財物是犯罪所得或者其產生的收益。
理解過失不知道,要注意其與「罪過」的區分。
《刑法》中的罪過,包括直接故意、間接故意、過於自信過失、疏忽大意過失。四種罪過,都包含「認識因素」與「意志因素」兩個層次;而認識因素的認識,是指「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會或者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認識的對象是「行為的危害性」。
「過失不知道」處理的財物是犯罪所得或者其產生的收益的,只是「認識因素」上的描述、不包括「意志因素」;同時,認識的對象是財物的屬性、而不是行為的危害性;並且,該過失只能是「疏忽大意」的過失,因為「過於自信過失」本身在認識因素上是「已經預見」。
「過失不知道」的含義之中,包含著「認識到處理的財物是犯罪所得或者其產生的收益」的「認識義務」、與「認識能力」,如果連「認識義務」與「認識能力」也沒有,就屬於下文中將提到的「無過失不知道」,與《刑法》總則中規定的意外事件相似。
2、「過失不知道」的證明責任
從《洗錢解釋》第一條第二款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認定被告人明知系犯罪所得及其收益,但有證據證明確實不知道的除外」的表述看,「過失不知道」的證明責任在辯方――即被告人及其辯護人。
審判的思路是,只要控方指控的證據確實、充分的證明了《洗錢解釋》第一條第二款規定的七種情形之一,即完成了「明知」的證明責任;如果辯方要推翻「明知」,必須舉證證明被告人「過失不知道」處理的財物是犯罪所得或者其產生的收益。
三、「無過失不知道」的辯護思路
1、「無過失不知道」的含義
《洗錢解釋》第一條第二款的第(二)項至第(五)項的四種情形中,使用了「沒有正當理由」的描述。這種描述的含義是,雖然控方指控的證據確實、充分的證明了被告人有上述四種情形,但如果該四種情形的發生有正當理由的,則被告人屬於「無過失不知道」處理的財物是犯罪所得或者其產生的收益。
「無過失不知道」,相當於《刑法》第十六條規定的意外事件,是指沒有「認識義務」和「認識能力」認識到處理的財物是犯罪所得或者其產生的收益、但事實上處理的確實是犯罪所得或者其產生的收益。
2、「無過失不知道」的排除證明責任
從《洗錢解釋》第一條第二款的第(二)項至第(五)項的四種情形的描述看,「無過失不知道」的排除責任在控方,因為「主觀明知」的證明責任由控方承擔,而排除「無過失不知道」這個正當理由是「主觀明知」證明責任的應有之義。
3、「過失不知道」與「無過失不知道」的混淆及攻擊型辯護思路
無罪辯護思路按照主要是舉證證明還是質證證明可以分為「攻擊刑辯護思路」和「防守型辯護思路」。「攻擊型辯護思路」,是指辯方主要依靠舉證證明被告人無罪的必然性的辯護思路,比如舉證證明被告人沒有犯罪時間、案發時不在犯罪現場等等;「防守型辯護思路」,是指辯方主要依靠對控方指控證據體系的質證、證明其體系未達到確實、充分的程度、沒有排除合理懷疑或者矛盾、進而證明指控犯罪不成立的的辯護思路。
對於「過失不知道」與「無過失不知道」,在司法實踐中是極易混淆的,因為二者的區分完全在於被告人「正當理由」中所體現的其「預見義務」與「預見能力」程度的判斷。在被告人具有《洗錢解釋》第一條第二款規定的七種情形之一,什麼樣程度的「正當理由」可以證明「無過失不知道」,什麼樣程度的「正當理由」可以證明「過失不知道」,不可能有明文的、明確的標准――30%的程度和70%的程度?為什麼是這樣的程度?又怎樣計量這種程度?
所以,從辯護的角度看,選擇「攻擊型辯護思路」是比較負責任的做法。只要指控的證據確實、充分的證明了《洗錢解釋》第一條第二款規定的第(一)、(六)、(七)項三種情形、第(二)至第(五)項不包含「沒有正當理由」的四種情形,辯方就要積極、主動的去證明「正當理由」的存在、而無論該正當理由是「無過失不知道」的理據還是「過失不知道」的理據。
四、「過於自信過失」、「疏忽大意過失」的辯護思路
「過於自信過失、疏忽大意過失」這兩種辯護思路,是以《刑法》罪過的性質為基礎的。
「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的罪過形式是「故意」,所以,在辯方承認被告人不存在「過失不知道」和「無過失不知道」的情形、「主觀明知」處理的是犯罪所得或者其產生的收益的前提下,如果能證明被告人對「自己處理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的行為可能產生的危害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危害結果的。

⑸ 結合刑法分則分析罪刑法定原則

罪刑法定原則在刑法分則中的體現

在分則罪名方面,我國刑法作了相當詳備的規定。在1997年刑法修訂過程中,將1979年刑法及其後由立法機關制定的單行刑法、附屬刑法所涉及的犯罪,經過必要的整理和編纂納入其中。同時,還根據社會現實的需要增設了大量罪名。例如在經濟犯罪方面,1997年刑法規定了內幕交易、泄露內幕信息罪、洗錢罪、非法經營同類營業罪等。在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方面,1997年刑法增設了強制猥褻罪、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罪等。刑法分則第七章還專章規定了危害國防利益罪,增設了20多個罪名;在危害公共安全罪、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貪污賄賂罪和瀆職罪等各章中,刑法也增設了若干罪名。這些新增罪名,反映了罪刑法定原則的要求。此外,在具體犯罪的構成要件以及各種犯罪的法定刑設置方面,刑法亦增強了法條的可操作性。1979年刑法在罪狀的表述上過於籠統,在法定刑的規定上過於寬簡,缺乏立法的明確性和具體性。1997年刑法在罪狀的表述以及法定刑的設置方面,吸收了以往的有益經驗,立法在細密化、明確化程度上有所進步。

⑹ 中國刑法中的結合犯有哪些

一般認為我國當前刑法中不存在結合犯。
結合犯是一個法理概念,指多個性質不同的犯罪行為因法條明文規定而成為一個罪。典型的有日本的強盜強奸罪。

⑺ 關於刑法從結合犯量刑的問題

結合犯的量刑是,應按結合後的新罪,認定為一罪進行處罰。結合犯,是數個各自獨立的犯罪行為,根據刑法的明文規定,結合而成為另一個獨立的新罪的犯罪形態。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三條
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⑻ 刑法中的結合犯有哪些

結合犯,是指數個原本獨立的犯罪行為,根據刑法的明文規定,結合為另一個獨立新罪的情況。日本刑法第241條規定的強盜強奸罪,就是典型的結合犯,我國刑法中還沒有典型的結合犯。

我國刑法

我國1979年刑法中是否存在結合犯,理論上對第191條第2款(盜竊罪與破壞郵電通訊罪結合為貪污罪)、第150條第2款(一般搶劫罪、搶奪罪與傷害罪、殺人罪結合)、第139條第3款(致人重傷、死亡的強奸罪)、第136條(刑訊逼供致人傷殘的犯罪)、第137條(聚眾「打砸搶」罪)、第143條第2款(致人重傷、死亡的非法拘禁罪)、第153條(搶劫罪)、第182條(致被害人重傷、死亡的虐待罪)存在爭議。我們認為,1979年刑法未規定結合犯條款,認為存在結合犯的觀點是誤將其他犯罪形態混同於結合犯。

1997年刑法中是否存在結合犯,值得思考。有觀點認為第229條第1款規定的是故意提供虛假證明文件罪,第2款規定的是受賄提供虛假證明文件罪,是由受賄罪和故意提供虛假證明文件罪而合成的結合犯。[12]我們認為,第229條第1、2款僅規定一個罪名,即中介組織人員提供虛假證明文件罪(故意提供虛假證明文件罪),第2款僅僅是第1款的加重構成。因此,1997年刑法典第229條並未設置結合犯。值得爭議的是第239條綁架罪是否結合犯。有觀點認為,1997年第239條規定的綁架勒索罪是典型的結合犯,由敲詐勒索罪和非法剝奪他人自由罪結合而成。[13]我們認為,這一觀點值得商榷。綁架罪是以勒索財物為目的使用暴力、脅迫、麻醉或其他方法綁架他人的行為。它是《關於嚴懲拐賣、綁架婦女、兒童的犯罪分子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第2條增設的罪名。1997年刑法典繼承這一規定,並增加「綁架他人作為人質」這一行為方式和賦予獨立的法定刑,同時將以出賣為目的的行為作為加重情節並入後面的拐賣婦女、兒童罪中。[14]綁架人質與勒取贖金均屬本罪的實行行為,綁架是勒索的手段,二者密切結合。然而,綁架罪的成立並不要求兩個行為同時具備,只要以勒索財物為目的而綁架他人,就具備本罪的客觀要件,達到本罪的既遂。因此,綁架勒索罪並不符合結合犯的構成,而屬於牽連犯。

就本案而言,有觀點主張應定綁架罪從重處斷,也有觀點主張應按綁架罪與故意殺人罪合並處罰。綁架勒索罪中「致人死亡」結果,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由於外界某些不利情況或綁架方法過失或由於而致使被害人死亡;另一種情況是行為人將被害人綁架之後,由於被害人反抗或為了滅口、或因勒索財物不成而故意殺害被害人。刑法第239條明確規定,致使被綁架人死亡或者殺害被綁架人的,處死刑,並處沒收財產。本案中,行為人陳某出於勒索財物的目的而殺死被害人的行為,屬於刑法第239條規定的結果加重犯情形,直接依照量刑即可。

⑼ 請結合具體案例談談刑法的作用與意義

貴大考察

⑽ 結合身邊的事論述刑法修正案九

一、載人超載超速罪(該罪名也是對危險駕駛罪的補充和完善,嚴格意義不屬於新增罪名)
此次修正案對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之一規定的危險駕駛罪作了修改。在道路上駕駛機動車,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拘役,並處罰金:(一)追逐競駛,情節惡劣的;(二)醉酒駕駛機動車的;(三)從事校車業務或者旅客運輸,嚴重超過額定乘員載客,或者嚴重超過規定時速行駛的;(四)違反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規定運輸危險化學品,危及公共安全的。
二、出售提供公民個人信息罪
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一第一款規定 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個人信息,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修改案》中將「非法提供」修改為「提供」,只要是違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法律和決定,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規定的行政措施、發布的決定和命令等國家規定的,均符合非法提供公民個人信息罪中的犯罪客觀方面的規定。
三、辦假證罪(偽造、變造居民身份證罪的補充)
將刑法第二百八十條修改為,偽造、變造、買賣居民身份證、護照、社會保障卡、駕駛證等依法可以用於證明身份的證件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並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在刑法第二百八十條後增加一條作為第二百八十條之一,在依照國家規定應當提供身份證明的活動中,使用偽造、變造的或者盜用他人的居民身份證、護照、社會保障卡、駕駛證等依法可以用於證明身份的證件,情節嚴重的,處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四、替考罪(該罪名是最受關注的罪名之一)
在法律規定的國家考試中,組織作弊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五、醫鬧罪(稱之為醫鬧罪有不恰當的地方,有點以偏概全的感覺,但是最典型的案件就是醫鬧案件)
現行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條的聚眾擾亂公共、交通秩序最,經刑法修正案(九)修改後,變為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罪,情節認定包括「致使工作、生產、營業和教學、科研、醫療無法進行,造成嚴重損失」,意味著「醫鬧」今後將入刑。
聚眾擾亂社會秩序,情節嚴重,致使工作、生產、營業和教學、科研、醫療無法進行,造成嚴重損失的,對首要分子,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對其他積極參加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六、暴力襲警罪
在刑法第二百七十七條中增加一款作為第五款:「暴力襲擊正在依法執行職務的人民警察的,依照第一款的規定從重處罰。」
七、沖擊法庭打罵法官
將刑法第三百零九條修改為:「有下列擾亂法庭秩序情形之一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罰金:
(一)聚眾哄鬧、沖擊法庭的;
(二)毆打司法工作人員或者訴訟參與人的;
(三)侮辱、誹謗、威脅司法工作人員或者訴訟參與人,不聽法庭制止,嚴重擾亂法庭秩序的;
(四)有毀壞法庭設施,搶奪、損毀訴訟文書、證據等擾亂法庭秩序行為,情節嚴重的。
八、貪官或將把牢底坐穿
刑九對重特大貪污賄賂犯罪人新增了可以終身監禁的規定:「人民法院根據犯罪情節等情況可以同時決定在其死刑緩期執行二年期滿依法減為無期徒刑後,終身監禁,不得減刑、假釋。」
九、朋友圈傳謠最高可判7年
刑九在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條之一中增加一款作為第二款:「編造虛假的險情、疫情、災情、警情,在信息網路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虛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網路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十、虐待罪(針對負有監護、看護職責的公民)
規定對未成年人、老年人、患病的人、殘疾人等負有監護、看護職責的人虐待被監護、看護的人,情節惡劣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單位犯前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有第一款行為,同時構成其他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十一、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罪(嚴格意義上講這不屬於新增,由於之前對於該類人員大多未處罰,所以小編暫且將其列入)
對於收買婦女、兒童的行為一律作出犯罪評價。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對被買兒童沒有虐待行為,不阻礙對其進行解救的,可以從輕處罰;按照被買婦女的意願,不阻礙其返回原居住地的,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此次修正案刪去原來規定的免除處罰。)
十二、猥褻男性罪(該罪名嚴格意義上屬於修改,不屬於新增。)
此次修正案將刑法第二百三十七條修改為:以暴力、脅迫或其他方法強制猥褻他人或者侮辱婦女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這意味著,強制猥褻違法行為的對象不再僅僅限定為女性,還包括了男性。
十三、廢除嫖宿幼女罪
原刑法第三百六十條第二款規定,嫖宿不滿十四歲的幼女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新修訂後,廢除了「嫖宿幼女罪」對應條款。今後相關行為將依據強奸罪的對應條款處理,且從重處罰。
十四、虛假訴訟罪
將為謀取不正當利益,以捏造的事實提起民事訴訟,嚴重妨害司法秩序的行為規定為犯罪。
十五、資助恐怖活動罪
當前恐怖活動犯罪出現了一些新情況,刑法應有針對性作出規定。為此,除「將資助恐怖活動培訓的行為增加為犯罪」外,還將為實施恐怖活動而准備凶器或者危險物品,組織或者積極參加恐怖活動培訓,與境外恐怖活動組織、人員聯系,以及為實施恐怖活動進行策劃或者其他准備等行為明確規定為犯罪。

熱點內容
勞動法工齡賠償從哪年生效 發布:2025-02-04 06:37:54 瀏覽:922
下列關於行政許可法律責任說法錯誤的是 發布:2025-02-04 06:32:56 瀏覽:954
勞動法工資不給 發布:2025-02-04 06:30:44 瀏覽:602
合同法中對日期的規定 發布:2025-02-04 06:23:35 瀏覽:131
道德經第77章 發布:2025-02-04 05:58:04 瀏覽:946
民法典司法機關 發布:2025-02-04 05:51:44 瀏覽:963
道德和情理 發布:2025-02-04 05:48:43 瀏覽:743
常人方法學的創始人是 發布:2025-02-04 04:47:18 瀏覽:415
刑事訴訟法中案情重大的標准 發布:2025-02-04 04:39:23 瀏覽:498
法治頻道懺悔錄 發布:2025-02-04 04:37:05 瀏覽: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