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法訴訟
1. 在民事訴訟中,原告在A市,被告在B市,應該在那個市進行訴訟呢
B市
原告就被告原則。
2. 天津市民事訴訟
不會受理的,一般案件不屬於高級法院的管轄范圍,只有一級一級的走法律程序才可以,所以你必須先去基層法院起訴
3. 民事訴訟有本市的區域限制嗎
如果都在一個市裡
沒有分區的,就可以到法院起訴
如果分區的,到被告方的區法院起訴。
民事訴訟法
第二十一條對公民提起的民事訴訟,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被告住所地與經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經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轄。
對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起的民事訴訟,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4. 民事訴訟去哪個級別法院起訴
法律分析:民事訴訟去哪個級別法院起訴即涉訴案件應由哪個級別法院管轄,我國《民事訴訟法》對級別管轄的具體規定如下:1.基層人民法院(指縣級、不設區的市級、市轄區的法院)管轄第一審民事案件,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這就是說,一般民事案件都由基層法院管轄,或者說除了法律規定由中級法院、高級法院、最高法院管轄的第一審民事案件外,其餘一切民事案件都由基層法院管轄。
2.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下列第一審民事案件:第一,重大涉外案件(包括涉港、澳、台地區的案件)。第二,在本轄區有重大影響的案件。第三,最高人民法院確定由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的案件。
3.高級人民法院管轄在本轄區有重大影響的第一審民事案件
4.最高人民法院管轄在全國范圍內有重大影響的案件以及它認為應當由自己審理的案件。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十七條 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第一審民事案件,但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十八條 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下列第一審民事案件:(一)重大涉外案件;(二)在本轄區有重大影響的案件;(三)最高人民法院確定由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的案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十九條 高級人民法院管轄在本轄區有重大影響的第一審民事案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二十條 最高人民法院管轄下列第一審民事案件:(一)在全國有重大影響的案件;(二)認為應當由本院審理的案件。
5. 民事訴訟
渤海集團民事訴訟案的背景
2002年2月日,山東棗庄市股民張先生狀告渤海集團,並被濟南市中級人民法院受理。4月19日,張姓股民狀告上市公司渤海集團虛假陳述案准時在濟南中院開庭。有報道稱,這是全國第一起法院已開庭審理的證券民事侵權訴訟。
據介紹,2001年8月16日-17日,原告張姓股民先後3次分別以12.4元、12.29元、12.18元的價格購入渤海集團股票共計1500股,金額總計18435元。但隨後該股票價格一路下跌,2002年1月29日,原告以6.17元的價格將這些股票全部賣出,導致損失9420.06元。原告認為其損失系被告虛假信息披露行為所致,因此,請求法院判令被告賠償其損失9236.4元,手續費、過戶費、印花稅共183.66元,以及同期銀行存款利息。由於渤海集團不同意調解,審判長宣布擇日宣判。
張姓股民訴訟的依據是證監會於2001年11月公布的《關於對山東渤海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違反證券法規行為的處罰決定》(證監罰字〔2001〕23號)。證監會的處罰依據是:「1993年底,根據濟南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山東渤海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兼並濟南火柴廠的批復》(濟政辦發〔1993〕82號),渤海集團對濟南火柴廠實施兼並。原文件規定『對原火柴廠的全部銀行貸款給予兩年掛賬停息、三年減半收息的照顧,由市有關銀行抓緊向上級銀行申報』。對上述不確定性內容,濟南市政府表示負責協調落實。1994年5月4日,渤海集團在《上市公告書》之附件《山東渤海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兼並濟南火柴廠報告書》中披露了『免二減三』政策,但遺漏了『由市有關銀行向上級行申報』的內容,至今未披露。1993年12月,被渤海集團兼並的濟南火柴廠欠中國工商銀行濟南市經二路支行貸款本金1484萬元和兼並前利息303萬元,合計債務1787萬元。在上述『免二減三』政策未得到銀行批准且與銀行就此發生訴訟的情況下,渤海集團一直堅持應享受市政府的『免二減三』政策,1994-1995年未計提此筆貸款利息,也未計提1996、1997、1998年的半息,導致這三年的年度財務報告中存在虛假數據。1999年渤海集團補提了此筆貸款1996、1997、1998年三年的半息,合計190.3萬元。……上述行為,構成了《股票發行與交易管理暫行條例》(以下簡稱《股票條例》)第七十四條第(二)項所述『在股票發行、交易過程中,作出虛假、嚴重誤導性陳述或者遺漏重大信息的』行為。」因此,證監會責令渤海集團公開披露上述未披露事項,並且對有關責任人處以警告處分。
對爭論焦點的剖析
在該案件的審理中,雙方的一些爭論,值得各界思索。
(一)重大遺漏算不算虛假陳述
被告渤海集團認為,中國證監會《行政處罰書》中認定,渤海集團1994年至1998年度相關行為違反的是1993年頒布生效的《股票條例》,而非最高法院《通知》中特指的於1999年7月1日起施行的《證券法》;另外行政處罰認定的違規事實是重大遺漏,而非《股票條例》中有明確界定的虛假陳述。因此,渤海集團認為本案不符合受理條件。而且,證監會處罰決定雖然已經生效,但其認定事實不當,不應作為審判依據。原告代理律師認為,雖然最高法院的《通知》未對證監會行政處罰決定的效力做明確規定,但根據立法的初衷,應當對此理解為確定的效力。否則,中國證監會的處罰決定豈不形同虛設?
筆者認為,依據證監會的處罰公告,渤海集團在上市公告書中沒有披露應當披露的信息,渤海集團的違規行為應當分為兩部分。首先,上市公告書中存在重大遺漏。《證券法》中的重大遺漏是指將法定事項部分或全部不予記載,或者未予公開的行為。其次,渤海集團一直沒有披露和銀行的糾紛等事項,也不計提1996-1998年的利息,按照證監會的說法,這三年報表中存在虛假數據,屬於虛假信息。
那麼,重大遺漏是否屬於虛假陳述呢?對於這個問題,我國的不同法規之間有些出入。根據1993年8月15日頒布的《禁止證券欺詐行為暫行辦法》,虛假陳述是指單位或個人對證券發行、交易及相關活動的事實、性質、前景、法律等事項作出不實、嚴重誤導或包含有重大遺漏的任何形式陳述,致使投資者在不了解事實真相的情況下作出投資決定。我國《證券法》第59條也按此定義,把虛假陳述行為分為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和重大遺漏三種形態。可見,根據《證券法》,重大遺漏屬於虛假陳述。但是,由於渤海集團重大遺漏行為是從《證券法》出台之前開始的,因此,依據法不溯及既往的原則,當證監會處罰上市公司時,就只能根據1993年4月25日頒布的《股票條例》第七十四條的"在股票發行、交易過程中,作出虛假、嚴重誤導性陳述或者遺漏重大信息",而不是證券法有關內容。這里就可以看出一個問題:在最先發布的《股票條例》中,重大遺漏與虛假陳述是並列的,而在其後頒布的《禁止證券欺詐行為暫行辦法》和《證券法》中,重大遺漏屬於虛假陳述。既然證監會處罰渤海集團依據的是《股票條例》,如何判定重大遺漏是否屬於虛假陳述,就成了一個難點。
另外一個關鍵問題還在於最高法院司法解釋的局限性。根據最高法院司法解釋,「虛假陳述民事賠償案件,是指證券市場上證券信息披露義務人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規定的信息披露義務,在提交或公布的信息披露文件中作出違背事實真相的陳述或記載,侵犯了投資者合法權益而發生的民事侵權索賠案件。」股民要狀告上市公司,必須根據證監會的處罰,認定上市公司違反了《證券法》,這是否意味著投資者要控告虛假會計信息的責任人,必須滿足這兩個條件?是否就排斥了其他法律法規?這也是為什麼輿論認為司法解釋給證券民事訴訟設了很高門檻的原因之一。就本案來看,如果原告是渤海集團重大遺漏行為的受害者,那麼,還是找不到法律依據來告上市公司。
(二)虛假信息和股民損失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
在法庭辯論階段,這個問題是真正的爭論焦點。原告律師認為,原告購買渤海集團股票,完全基於對渤海集團所做虛假陳述形成的合理信賴,原告的投資是基於對渤海集團公開信息的分析,同時渤海集團的虛假陳述行為也確實引起了股票價格的大幅下跌。因此,此案應該適用推定因果關系,即只要被告存在虛假陳述行為,並且這種虛假陳述行為可能給原告造成損失,原告也因此造成損失,被告就應承擔賠償責任。
渤海集團認為,虛假證券信息侵權案件中的「果」,不是財產受到損害,而是知情權受到損害,投資者受損結果的發生是一果多因所致。同時,渤海集團認為原告對交易受損應自負其責。被告律師要求原告回答並舉證:原告在何種情況下購進的渤海集團股票?是否長期關注渤海個股?是否知道買入後有盈利的機會?原告律師拒絕回答,並稱是否回答是原告的權利而不是義務。渤海集團辯稱,對於《上市公告書》中遺漏事項,渤海集團已於1999年補提了貸款1996-1998年三年的半息190.3萬元,同時計提了1999年度的全息100.7萬元。此事項已披露於本公司1999年中報、1999年年報、2000年中報、2000年年報及2001年中報。集團認為1999年補提半息前的信息披露行為即使虛假,這種虛假的程度也是微小的,而且已經進行了補提且進行了披露,對能夠理智判斷的投資者不會產生決定性影響。
筆者同意上市公司的觀點。因為原告是在上市公司補提利息之後購入股票的。投資者在購買股票時,更多應當關注的是近期的會計報表,而不是較早的財務信息。而且,從會計信息披露後的市場反應來看,虛假財務信息的作用效果應當是有一定時限的,如果公司遺漏的信息是十分重大的,那麼1999年開始公司補提利息時,其不良影響應當已經被逐漸消化,到2001年時應當對投資者的決策不再有重要影響。所以,與其說原告的損失源自被告的重大遺漏行為,不如說是因為證監會處罰這個利空消息。因此,就渤海集團訴訟案來看,被告會計信息的重大遺漏和原告損失之間沒有因果關系。
對渤海集團民事訴訟案的思考
除了以上幾個焦點問題之外,在渤海集團民事訴訟案件當中,還有一些問題值得探討。在有關證券市場虛假會計信息的民事訴訟案件中,目前可能還存在一些認識誤區。在逐步加強證券市場法制建設的過程當中,有一些基本概念依然十分模糊,如果不引起人們重視,可能誤導整個市場秩序的走向。
(一)如何看待遺漏的信息
從證監會的處罰公告中可以看出,即使投資者依賴了不真實、不完整的會計信息在公司補充會計信息之前購入股票,公司是否仍然需要對其損失承擔責任還牽涉到一個重大性的問題。前面已經談到過,對重大性的判定,最低標準是違反了有關法律法規。但是,上市公司披露信息需要成本,要求上市公司事無巨細都披露是不符合實際的。法律法規只對信息披露范圍做一大致規定,並不是說這些披露內容都是重要信息。因此,這個標准可以被看作是證監會處罰上市公司的依據,但是,是否就成為投資者起訴上市公司的依據?
關於重大性問題,目前在法律界依然是一個探討中的問題,定量標准很難找到。但從定性上來講,大家一般比較認可美國證券法的觀點,即能夠影響理性投資者進行投資決策,且該信息已經決定性地改變了投資者所獲得信息的組合。在我國的部分法律中也有類似規定。例如,《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內容與格式准則第1號—招股說明書》第3條規定:「本准則的規定是對招股說明書信息披露的最低要求。不論本准則是否有明確規定,凡對投資者做出投資決策有重大影響的信息,均應披露。」相比之下,這個標准,更加接近於審計的重要性標准。根據《獨立審計具體准則第10號--審計重要性》的規定,審計重要性指被審計單位會計報表中錯報或漏報的嚴重程度,這一程度在特定環境下可能影響會計報表使用者的判斷或決策。我們知道,在注冊會計師進行審計時,即使發現上市公司報表存在錯報、漏報,只要沒有達到重要性的標准,仍然可以出具無保留意見審計報告。可見,即使按照最低標准,上市公司違反了有關法律法規,應當接受證監會處罰,也不一定會影響到投資者決策。渤海集團確實違反了法律法規,但1996、1997、1998年一共遺漏的190萬元利息,每年少提幾十萬元,與公司數百萬的盈虧相比較,是否會對投資者決策產生重大影響,還有待於進一步分析。
(二)究竟應該告誰
在渤海集團民事訴訟案中,上市公司成了被告。《證券法》第六十三條規定,發行人和承銷商對上市公司虛假陳述行為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負有責任的董事、監事、經理應當承擔連帶賠償責任。也就是說,只要上市公司還有錢,就輪不到其他責任人賠償。問題是:股東權益仍然是股東的,為什麼股東的損失最終還要自己承擔?
對這個問題,很多專家提出應當採用公司法人格否定製度,即為了制止濫用公司法人制度和保護公司債權人的利益及社會公共利益,允許在特定情形下,否認公司的獨立人格和股東的有限責任,責令公司股東對公司債權或公共利益承擔責任。
渤海集團訴訟案引起了各界人士的關注,這說明隨著我國證券法制建設的推進,人們越來越要求法律能夠保護弱小的投資者,建立一個公平有效的證券市場。隨著我國市場越來越開放,證券市場將受到周邊市場的影響,因此,建立一個法制健全的證券市場,讓我國的上市公司融入到國際市場競爭中去,實屬當務之急。
6. 被告是縣城的可以在市人民法院民事訴訟嗎
在不在縣城不是能不能在市中院起訴的條件,一般的民事訴訟案件,都要到基層人民法院起訴,海事海商案件、部分知產專利糾紛案件、重大涉外案件等才可以到中院起訴(還有其他的一些,你可以查查民訴法條),省級影響大的可以起訴到高院,全國有重大影響的可以起訴到最高院。
法律分析
這些是對起訴級別的要求。在我國也是基層法院最多,中院次之,只有一個最高,如果不限制級別,一股腦的一次性就去找中院、高院、最高,秩序就亂了。說過的情況,要看案件性質,來決定適用什麼級別的法院,(一)被告一方被注銷城鎮戶口的,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二十三條規定確定管轄,也即是由原告住所地法院管轄;(二)追索贍養費案件的幾個被告住所地不在同一轄區的,可以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三)非軍人對軍人提出的離婚訴訟,如果軍人一方為非文職軍人,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四)夫妻一方離開住所地超過一年,另一方起訴離婚的案件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五)夫妻雙方離開住所地超過一年,沒有經常居住地的,由原告起訴時居住地的人民法院管轄。上述五類情形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原告住所地與經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原告經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轄。對公民提起的民事訴訟,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被告住所地與經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經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轄。對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起的民事訴訟,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同一訴訟的幾個被告住所地、經常居住地在兩個以上人民法院轄區的,各該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二十二條 下列民事訴訟,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原告住所地與經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原告經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轄:(一)對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居住的人提起的有關身份關系的訴訟;(二)對下落不明或者宣告失蹤的人提起的有關身份關系的訴訟;(三)對被採取強制性教育措施的人提起的訴訟;(四)對被監禁的人提起的訴訟。
7. 民事訴訟流程和費用
法律分析:一般民事訴訟律師費用標准:(一)不涉及財產關系的:800元~10000元/件;(二)涉及財產關系的:每件基礎服務費1000~2000元。爭議財產標的額超過1萬元的,按下列比例分段累進計算。爭議標的額計費比率:10001元—100000元部分5%~6%;100001元—1000000元部分4%~5%;1000001—5000000元部分3%~4%;5000001元—10000000元部分2%~3%;10000001元—50000000元部分1%~2%;50000001元以上部分0.5%~1%。
法律依據:《律師服務收費管理辦法》第五條
律師事務所依法提供下列法律服務實行政府指導價:
(一)代理民事訴訟案件;
(二)代理行政訴訟案件;
(三)代理國家賠償案件;
(四)為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咨詢、代理申訴和控告、申請取保候審,擔任被告人的辯護人或自訴人、被害人的訴訟代理人;
(五)代理各類訴訟案件的申訴。
律師事務所提供其他法律服務的收費實行市場調節價。
8. 地級市有沒有民事訴訟法庭
民庭每個縣區法院都有,你這是民事案子應該歸縣區法院管轄,市法院是不管的,關與你的標的才1,2千,說實話還不夠交訴訟費的,如果你為了爭口氣就去訴訟,要不然 我勸你還是調解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