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行為
Ⅰ 3月1日起,哪些行為觸犯刑法
《刑法修正案(十一)》被討論通過,2021年3月份正式開始實施。其中具體化了之前《刑法》規定中一些空缺或是不足的部分,看看公布的相關信息。
性侵未成年養女
2020年,鮑某某性侵未成年「養女」案引起廣泛關注,這種嚴重違背社會倫理和道德底線的行為引發社會強烈關注。與不滿14周歲女孩發生性關系的行為已被刑法明確為強奸犯罪,為了響應社會關切,這次刑法修改將與14至16周歲養女發生性關系的行為入刑,彌補了法律空白。
法條指引:《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條之一第一款:「對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女性負有監護、收養、看護、教育、醫療等特殊職責的人員,與該未成年女性發生性關系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惡劣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未經批准進口、銷售國外葯品
早前,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2019年12月1日起施行)對何為假葯劣葯,作出重新界定,進口國內未批的境外合法新葯不再按假葯論處。
刑法修正案(十一)增設新罪名,再次明確將未經批准進口、銷售國外葯品的行為列為犯罪,但同時也設置了「足以危害人體健康」的前提要件。
法條指引:《刑法》第一百四十二條之一第一款:「違反葯品管理法規,有下列情形之一,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Ⅱ 刑法上的一個行為的含意
行為就是人們在一定目的、目的、慾望、意識、意志支配下所做出的外部舉動版。
在我權國刑法立法中,行為的含義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歸納為以下三個層次:(1)最廣義的行為。這種「行為」是在一般意義上使用的,泛指人的一切行為,不論是否為犯罪行為。例如,在我國刑法典第12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本法施行以前的行為,如果當時的法律不認為是犯罪的,適用當時的法律......」。(2)廣義的行為。這種「行為」同犯罪行為含義相同,,意指犯罪這種行為。例如我國刑法典第13條關於犯罪定義的規定中使用的「行為」一詞,就是包括主觀要件(故意、過失)和客觀要件在內,有機統一而構成了犯罪的行為。(3)俠義的行為。這種「行為」專指作為犯罪客觀方面的要件的行為,即危害行為。例如,我國刑法典第15條規定:「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這里的「行為」就是指作為客觀要件而不包括犯罪主觀方面的內在的危害行為。
這里要區別「行為」與「動作」的含義,A砍了B N刀,這是N個動作,僅僅是一個殺人行為。
Ⅲ 什麼樣的行為觸犯刑法
【法律分析】
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十三條 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Ⅳ 據刑法,這些行為如何定性
1.甲的行為是故意殺人,既遂;2.張三隻是故意傷害行為,對李四被傷害後果負責,李四死亡與張三傷害行為無刑法因果關系。
Ⅳ 刑事違法行為有哪些方面
我國刑法規定有四百多種犯罪,從構成要件上進行分析,每一種犯罪都具備四個方面的要件:即犯罪主體、犯罪的主觀方面、犯罪的客觀方面、犯罪客體。
(一)犯罪主體。是指實施犯罪行為的人。每一種犯罪,都必須有犯罪主體,有的犯罪是一個人實施的,犯罪主體就是一人,有的犯罪是數人實施的,犯罪主體就是數人。根據刑法規定,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實施犯罪的,構成單位犯罪,因此,單位也可以成為犯罪主體。
(二)犯罪的主觀方面。是指犯罪主體對其實施的犯罪行為及其結果所具有的心理狀態。犯罪主觀方面的心理狀態有兩種,即故意和過失。比如犯盜竊罪,犯罪人希望將他人財物竊為己有;犯故意傷害罪,犯罪人希望造成他人身體受到損傷的結果。有的犯罪是過失性質的,如失火罪,犯罪人就具有疏忽大意的心理狀態。在單位構成犯罪的情況下,該單位對犯罪行為負有責任的人員也同樣具有主觀心理狀態。
(三)犯罪的客觀方面。是指犯罪行為的具體表現。比如犯詐騙罪,犯罪人具有虛構事實、欺騙他人的行為,販毒罪具有販賣毒品的行為,等等。
(四)犯罪客體。是指刑法所保護而被犯罪行為所侵害的社會關系。犯罪客體和犯罪對象是不同的,犯罪對象是犯罪行為所直接針對的對象,如殺人罪、傷害罪,犯罪對象是具體的被害人,而犯罪客體是指刑法所保護的公民人身權利不受非法侵害的這種社會關系。
特徵
第一,犯罪是危害社會的行為。行為對社會的危害性,是犯罪最本質的特徵。
第二,犯罪是觸犯刑律的行為。也就是說危害社會的行為必須同時是觸犯《刑法》規定的行為,才構成犯罪。
第三,犯罪必須是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只有應受刑罰處罰的危害社會的行為,才被認為是犯罪。上述特徵是確定任何一種犯罪必須具備的缺一不可的條件。《刑法》同時還規定,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這就說明,行為的情節和對社會危害的程度是區分違法和犯罪的界限。
Ⅵ 刑法中的行為犯有哪些
行為犯是指以法定的犯罪行為的完成作為犯罪既遂標準的犯罪,刑法中行為犯的罪名非常多內。包括破容壞軍婚罪、妨害作證罪等。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第二百五十九條規定的破壞軍婚罪,明知是現役軍人的配偶而與之同居或者結婚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還有利用職權、從屬關系,以脅迫手段姦淫現役軍人的妻子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六條的規定定罪處罰。第三百零六條規定的辯護人、訴訟代理人毀滅證據、偽造證據、妨害作證罪。在刑事訴訟中,辯護人、訴訟代理人毀滅、偽造證據,幫助當事人毀滅、偽造證據,威脅、引誘證人違背事實改變證言或者作偽證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五十九條?明知是現役軍人的配偶而與之同居或者結婚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利用職權、從屬關系,以脅迫手段姦淫現役軍人的妻子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六條的規定定罪處罰。
Ⅶ 觸犯刑法的行為
在我國,未成年人是指未滿十八周歲的公民。無期徒刑是介於有期徒刑和死刑之間的一種嚴厲的刑罰。無期徒刑是剝奪犯罪分子終身自由,並強迫勞動改造的刑罰方法。無期徒刑的刑期從判決宣判之日起計算,判決宣判前先行羈押的日期不能折抵刑期,無期徒刑減為有期徒刑後,執行有期徒刑,先行羈押的日期也不予折抵刑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七條 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 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Ⅷ 刑法中有哪些屬於幫助行為
幫助行為即共同犯罪,《刑法》中有針對共同犯罪的規定,其中明知是犯罪的人而為其提供隱藏處所、財物,幫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證明包庇,事前通謀的就屬於共同犯罪。
《刑法》
第三百一十條
第二十五條【共同犯罪概念】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二人以上共同過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論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按照他們所犯的罪分別處罰。
第二十六條【主犯】組織、領導犯罪集團進行犯罪活動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
三人以上為共同實施犯罪而組成的較為固定的犯罪組織,是犯罪集團。
對組織、領導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團所犯的全部罪行處罰。
對於第三款規定以外的主犯,應當按照其所參與的或者組織、指揮的全部犯罪處罰。
【窩藏、包庇罪】明知是犯罪的人而為其提供隱藏處所、財物,幫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證明包庇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犯前款罪,事前通謀的,以共同犯罪論處。
Ⅸ 刑法中的行為
1.刑法中的行為個數判斷不能僅憑借客觀外部動作的個數來判斷,而應該綜合主觀故意、危害結果來進行具體分析。如果行為人以一個概括的故意實施了多個外部動作造成一個危害結果,刑法中將其視為一個行為;如果行為人以數個故意通過多個動作造成數個危害結果,刑法中一般將其視為多個行為;如果行為人以數個故意實施一個動作造成多個危害結果,分以下三種情況分別討論:1.行為人在兩個直接故意罪過支配下,只實施了一個外部動作,應當看成兩個行為。此情形下,是否造成危害結果,並不影響行為的個數。2.行為人在一個直接故意罪過和一個間接故意罪過支配下,只實施了一個外部動作,造成了兩個危害結果,或者只造成了間接故意所放任發生的危害結果,就應當看成兩個行為。在這種情況下,直接故意所追求危害結果無論是否發生,並不影響行為的個數。3.行為人在一個直接故意罪過和一個間接故意罪過支配下,只實施了一個外部動作,只造成了直接故意所追求的危害結果,或者沒有造成危害結果的發生,就應當看成一個行為。
2.回答你的具體問題是指:1.行為人對於私放在押犯人擁有直接故意,對於該名犯人逃脫後殺害證人擁有間接故意,如果該名犯人著手實行殺人行為,屬於上述第二種情況:行為人構成私放在押人員罪與故意殺人幫助犯,根據共犯從屬性原則,犯人既遂成立故意殺人罪既遂幫助犯,未遂則成立故意殺人罪未遂幫助犯,與私放在押犯人罪數罪並罰;如果該名犯人未能著手實行殺人行為就再次被逮捕,屬於上述第三種情況:僅成立私放在押人員罪一罪(當然不排除如果犯人在殺人預備階段被逮捕,也成立預備幫助犯,也成立數罪)。2.該種情況屬於兩個故意、兩個動作、兩個結果,分別是殺害被保險人和騙取保險金,殺害被保險人成立故意殺人罪,騙取保險金成立保險詐騙罪。但是保險詐騙罪的實行行為是騙取保險金,即到保險公司索賠或者提出支付保險金的請求才可認定為該行為的「著手」,如果最終取得保險金則成立既遂,數罪並罰。如果嚴格按照你問題中的描述,僅有殺害被保險人的行為,還沒來得及去申請保險金賠付的,成立故意殺人罪與保險詐騙罪的預備,此時只實施了一個行為,屬於想像競合犯。3.該種情況屬於兩個動作,是兩個行為,但是只有持有行為具有故意。盜竊槍支罪是故意犯罪,要求行為人明知盜竊物品是槍支。題目中的行為人存在抽象事實認識錯誤,按照法定符合說在客觀結果與主觀故意的重合部分定罪處罰,所以僅成立盜竊罪一罪。後面行為人發現是槍支又持有,持有行為又構成非法持有槍支罪,兩個行為觸犯兩個罪名,數罪並罰。當然如果行為人一開始明知是槍支而盜竊的,僅成立盜竊槍支罪一罪,持有行為是當然結果被盜竊行為吸收。4.該種情況屬於兩個故意、兩個動作、兩個結果,與第二個問題大致相同,可以自行舉一反三。